各种缝区别
手缝针法大全缝补衣服针法
![手缝针法大全缝补衣服针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f9476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5.png)
手缝针法大全缝补衣服针法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手缝针法大全--缝补衣服针法我喜欢手工,但是对一些基本的缝法还不是很懂,也不是说完全不了解,只是有些教程的用词一不同,就以为是换了个针法,其实都是同一种罢了。
所以在网上找了写资料,毕竟这实际操作是离不开理论的东西。
网上搜索到的东西,结合了下,只为大家一起学习:1、平针:掘(jue)、拱(gong)=平针缝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手缝方法,通常用来做一些不需要很牢固的缝合,以及做褶裥、缩口等。
可以一次多挑几针然后一起拉紧线头,一般是连缝两三针才拉出。
适用于布块拼接,平针的针脚距离一般保持在厘米左右。
汉服里平针叫拱针:正面针迹较细短,排列整齐。
用于衣边装饰,又可加固衣缝。
2、疏缝、假缝:绷(beng):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
(《现代汉语词典》)起到临时固定,就是珠针的作用。
=疏缝和平针的针法一样,但针距较大,这种手缝方法通常用来做正式缝合前的粗略固定,为的是方便下一步的缝合,作用类似于珠针。
3、回针、倒针:缉(qi):用相连的针脚密密缝。
(《现代汉语词典》)=回针缝这是类似于机缝而且最牢固的一种手缝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缝合拉链、裤裆、包包等牢固度要求较高的地方。
同样适用于布块拼接,在不织布玩偶中较常用,这种缝法很结实。
回针缝还分为全回针缝和半回针缝(多用于缝制拉链)。
汉服里称为倒针又称回针。
此针法为先向前运一针(约0.6厘米); 然后倒退一针(约厘米),依此类推。
多用于易受力部位.如拉链等处。
4、锁边缝:锁(suo):用于衣物边缘和扣眼儿上,针脚密,线斜交或钩连。
锁边,锁眼。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缝制织物的毛边,以防织物的毛边散开。
5包边缝(图左)和扣眼缝(图右):这是两种极为相似的缝法, 用途和锁边缝一样,但后两者的装饰性和实用性都要更强一些。
多用于内部缝合。
为什么把这三种称呼的针法放一块儿,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用处其实都差不多,而且我真是无法很深刻的去理解所谓的锁边和包边到底有什么区别了,甚至我觉得那个扣眼我倒还能稍微区别一下,毕竟扣眼是个细活儿。
手缝针法大全 缝补衣服针法==
![手缝针法大全 缝补衣服针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f8b8be7c1cfad6195fa75d.png)
手缝针法大全--缝补衣服针法我喜欢手工,但是对一些基本的缝法还不是很懂,也不是说完全不了解,只是有些教程的用词一不同,就以为是换了个针法,其实都是同一种罢了。
所以在网上找了写资料,毕竟这实际操作是离不开理论的东西。
网上搜索到的东西,结合了下,只为大家一起学习:1、平针:掘(jue)、拱(gong)=平针缝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手缝方法,通常用来做一些不需要很牢固的缝合,以及做褶裥、缩口等。
可以一次多挑几针然后一起拉紧线头,一般是连缝两三针才拉出。
适用于布块拼接,平针的针脚距离一般保持在0.5厘米左右。
汉服里平针叫拱针:正面针迹较细短,排列整齐。
用于衣边装饰,又可加固衣缝。
2、疏缝、假缝:绷(beng):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
(《现代汉语词典》)起到临时固定,就是珠针的作用。
=疏缝和平针的针法一样,但针距较大,这种手缝方法通常用来做正式缝合前的粗略固定,为的是方便下一步的缝合,作用类似于珠针。
3、回针、倒针:缉(qi):用相连的针脚密密缝。
(《现代汉语词典》)=回针缝这是类似于机缝而且最牢固的一种手缝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缝合拉链、裤裆、包包等牢固度要求较高的地方。
同样适用于布块拼接,在不织布玩偶中较常用,这种缝法很结实。
回针缝还分为全回针缝和半回针缝(多用于缝制拉链)。
汉服里称为倒针又称回针。
此针法为先向前运一针(约0.6厘米); 然后倒退一针(约0.3厘米),依此类推。
多用于易受力部位.如拉链等处。
4、锁边缝:锁(suo):用于衣物边缘和扣眼儿上,针脚密,线斜交或钩连。
锁边,锁眼。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缝制织物的毛边,以防织物的毛边散开。
5包边缝(图左)和扣眼缝(图右):这是两种极为相似的缝法, 用途和锁边缝一样,但后两者的装饰性和实用性都要更强一些。
多用于内部缝合。
为什么把这三种称呼的针法放一块儿,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用处其实都差不多,而且我真是无法很深刻的去理解所谓的锁边和包边到底有什么区别了,甚至我觉得那个扣眼我倒还能稍微区别一下,毕竟扣眼是个细活儿。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0af52c2aa00b52acfc7ca63.png)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建筑中的各种缝
![建筑中的各种缝](https://img.taocdn.com/s3/m/655b18b1d1f34693daef3ed5.png)
建筑中的各种缝【变形缝】1.伸缩缝定义:建筑伸缩缝也称为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向设置的一条构造缝。
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设置目的:未作防护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设置要求:基础部位可不断开;沉降缝基础部位必须断开2.沉降缝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
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
设置目的: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
设置要求: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结构缝】3.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定义: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伸缝和缩缝的区别
![伸缝和缩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27fc37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4.png)
伸缝和缩缝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伸缝性质:防止水泥混凝土在气温升高时在缩缝边缘产生挤碎或拱起而设置的伸胀缝。
2、缩缝性质:在大面积的混凝土板上设置的收缩缝。
二、技术要求不同
1、伸缝技术要求:
(1)纵向缩缝的间距,一般为3~6米,施工气温较高时宜采用3米;
(2)横向缩缝的间距一般为6~12米,室外地面或高温季节施工时宜采用6米;
2、缩缝技术要求:
(1)道路施工中,采用切缝法时,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采用切缝机进行切缝,宽度为4-6mm。
(2)切缝深度:插筋设置时,切缝深度不小于板厚的1/3,且不小于70mm;插筋未设置时,切缝深度不小于板厚的1/4,且不小于60mm。
切缝应做到宁早不晚,宁深不浅。
现场施工照片。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cdbfa79ed630b1c59eeb580.png)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1、沉降缝和伸缩缝都属于变形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
2、沉降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
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做法示意图
3、伸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施工缝方向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一条构造缝。
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当设置伸缩缝时,框架、排架结构的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装配式结构与现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b6262fa27d3240c8447efb2.png)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一、伸缩缝(温度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要断开。
伸缩缝构造: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并在两个部分之间留出适当的缝隙,以保证伸缩缝两侧的建筑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
缝宽一般在20-40mm。
二、沉降缝:针对有可能造成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因素,例如地基土质不均匀、建筑物本身相邻部分高差悬殊或荷载悬殊、建筑物结构形式变化大、新老建筑相邻(或扩建项目)等。
需要设置沉降缝的情况:
1、地基土变化较大;
2、相邻建筑高度差两层以上或差10m以上;
3、建筑底部压力差很大;
4、原有建筑和后续建筑;
5、基础埋深相差很大;
6、建筑平面形状复杂,裙房和主楼相邻结构差异大。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1、开缝位置不同
伸缩缝只设在墙、楼地面、屋顶上,基础不设缝;而沉降缝则从回屋顶到基础,全部构件部位均需设缝分开。
2、替代效果不同
一般沉降缝同时可起伸缩缝的作用,而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
3、宽度不同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采用20~30mm,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
4、作用不同
伸缩缝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所设置的,而沉降缝是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分割缝、施工缝的区别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分割缝、施工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cb873ff80eb6294dd886cd3.png)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分割缝、施工缝的区别
一、变形缝与分割缝
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是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而人为的创造出来缝隙,侧重结构设计。
分割缝,也称为分格缝,是在屋面、墙面、地面上人为的预先留下的缝。
一般变形缝是贯通的,分隔缝不贯通,只是表层有。
二、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三、施工缝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施工缝的设置:
01、梁、板设置在小跨1/3跨处
02、柱子设置在楼面梁下50mm处
03、楼梯设置在梁根部。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c582b6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2.png)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1、开缝位置不同
伸缩缝只设在墙、楼地面、屋顶上,基础不设缝;而沉降缝则从屋顶到基础,全部构件部位均需设缝分开。
2、替代效果不同
一般沉降缝同时可起伸缩缝的作用,而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
3、宽度不同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采用20-30mm,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
4、作用不同
伸缩缝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所设置的,而沉降缝是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
后浇带,变形缝,施工缝的区别
![后浇带,变形缝,施工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1b413d87e21af45b207a8a6.png)
施工缝,是施工时不能够保证连续施工留下,而后浇带是设计要求必须留置的.是为了消除混凝土整体结构应力必须要留置的,施工缝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留. 一、施工后浇带的功能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二、施工后浇带的作法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
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厂,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侥筑混凝土,这时估计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
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施工缝和冷缝的区别
![施工缝和冷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f8fd1f8770bf78a652954ab.png)
施工缝、冷缝
1.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
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例如混凝土结构由于墙柱与梁板分开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而这种情况在下次浇筑时要把上一层混凝土的薄弱层凿去,并冲洗干净。
2.冷峰:冷缝就是施工不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前浇筑混凝土在已经
初凝后,后浇筑混凝土继续浇筑,使前后混凝土链接处出现一个软弱的结合面,这就是冷缝。
例如在高度超过3米墙柱施工分层浇筑时,在正常浇筑混凝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混凝土层与层的胶结,要求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将振捣器插入,这样可以使下层混凝土的水泥砂浆上升,使上层石子等骨料下降,在上下层结合良好。
反之下层振捣完成后造成弱砂浆层的存在,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后甚至终凝再浇注,会削弱了混凝土上下层面的胶结,使上下层交错不良,即形成冷缝。
3.两者之间的最大不同是:一个是施工需要,一个是施工不当。
施工缝, 变形缝的区别
![施工缝, 变形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10f8fe7551810a6f524860a.png)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和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浇带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臵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浇带的位臵、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求的部位设臵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臵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带的作用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凹缝,凸缝,平缝的区别及应用场景
![凹缝,凸缝,平缝的区别及应用场景](https://img.taocdn.com/s3/m/9c683b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0.png)
凹缝,凸缝,平缝的区别及应用场景凹缝、凸缝和平缝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制造行业中常见的术语,它们分别指的是不同形状的缝隙或接缝。
它们在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凹缝是指两个物体或构件的接缝处向内凹陷的形状。
凹缝通常是由两个平面或曲面组成,其中一个凹陷进入另一个。
凹缝的形状可以是V形、U形、矩形等,取决于所需的应用和设计要求。
凹缝通常用于建筑中的墙体、地板、天花板等连接处,可以增加装饰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工程施工中,凹缝还可以用于防水处理,通过在缝隙中填充防水材料来防止水的渗透。
凸缝是指两个物体或构件的接缝处向外凸起的形状。
凸缝通常是由两个平面或曲面组成,其中一个凸起于另一个。
凸缝的形状可以是V形、U形、矩形等,取决于所需的应用和设计要求。
凸缝通常用于建筑中的墙体、地板、天花板等连接处,可以增加装饰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工程施工中,凸缝还可以用于填充胶水、填充密封材料等,以增加构件之间的粘合力和密封性。
平缝是指两个物体或构件的接缝处没有明显的凹凸形状,呈现平整的状态。
平缝通常是通过两个平面或曲面的连接而形成的。
平缝通常用于建筑中的墙体、地板、天花板等连接处,可以保持构件之间的平整和一致性。
在工程施工中,平缝还可以用于连接金属构件、木材等,以增加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凹缝、凸缝和平缝在建筑和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建筑中,凹缝和凸缝常用于墙体的装饰和结构连接,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稳定性。
平缝常用于墙体、地板、天花板等连接处的施工,可以保持构件之间的平整和一致性。
在工程施工中,凹缝和凸缝常用于填充胶水、密封材料等,以增加构件之间的粘合力和密封性。
平缝常用于连接金属构件、木材等,以增加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凹缝、凸缝和平缝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以及制造行业中常见的术语,它们分别指的是不同形状的缝隙或接缝。
它们在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了解和正确应用这些术语,对于建筑和工程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后浇带、施工缝和收缩缝的区别
![后浇带、施工缝和收缩缝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a3255f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4.png)
后浇带、施工缝和收缩缝的区别施工缝是施工上用得,比如很大面积的混凝土不能一次浇完,所以前后浇得之间会有一个缝,需要做防水.施工缝一般很小,设计单位也不会进行设计,仅提供标准做法,一般由施工队提出,设计单位同意即可。
伸缩缝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由于变形量不同而特意留出来的缝,以避免各部分之间的互相拉扯造成的变形或破坏。
后浇带是由于建筑各部分沉降不同,所以在施工时先留出一道缝,让两部分各自沉降,到沉降完毕后再将这条缝浇注,因为是后来浇注的,所以叫后浇带.后面两个均需要有设计单位设计。
施工缝和后浇带在最后交付使用时是没有的,伸缩缝则一直存在。
一、施工后浇带的功能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二、施工后浇带的作法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
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3060f229a58da0116d174947.png)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目的是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伸缩缝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防震缝: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基础可不断开.防震缝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重点:区别“变形缝"和“施工缝”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或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对于楼梯的施工缝通常的做法是:梁、板施工缝留在小跨1/3跨处,柱的施工缝留在楼面梁下50mm处,柱子的施工缝之所以留在此处,最大一个原因是方便施工,楼梯按理留在1/3净跨处,但是,实际操作留在梯梁根部的不是没有,主要因为梯板斜向施工缝不易处理好,我们专门进行过比较,发现留在1/3处大部分梯板都出现缝隙,而留在梁根部,反而没有,这和施工单位水平,施工操作工艺有很大关系,虽然规范说应留在剪力弯矩较小处,但是毕竟是理论上的东西。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区别之欧阳音创编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区别之欧阳音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6f9736e53968011ca200917b.png)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理解请问什么叫?怎么理解?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
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定义: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这种因作法: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使其分成若干段。
伸缩缝间距为60m左右;宽度20mm ~30 mm。
2沉降缝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作法:高。
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
设置原则:(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3、防震缝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
最小缝隙尺寸为50 ~100 mm。
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4、始终坚持一缝多用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是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当伸缩缝和沉降缝结合设置时,或防震缝与沉降缝结合设置时,基础也应断开!。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变形缝、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5d05f1bb8f67c1cfbd6b82b.png)
关于变形缝和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的区别一、后浇带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2。
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伸缩缝、沉降缝的区别
1.后浇带
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2.施工缝
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筑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3.沉降缝
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4.伸缩缝
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