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1. 简介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制,构建稳定、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系统。

生态农业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 生态农业的原理2.1 生态系统模拟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环境和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多样性的农田生态系统,使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态效益。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的另一个原理是保护和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传统农业通常采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农作物,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和土壤的退化。

而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引入多种农作物、杂草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2.3 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常浪费大量的水、肥料和能源资源,而生态农业通过循环利用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和农田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2.4 理性利用农药和化肥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理性利用农药和化肥。

传统农业往往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受损。

生态农业强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合理施肥,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生物防治和有机施肥等措施,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应用3.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机农业通过禁止或限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强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倡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学的应用,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3.2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调整农田的结构和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农作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优化土壤环境,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田生产力的目的。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高中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高中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高中1. 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原理生态农业的原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原理是通过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农业资源,使其能够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2.2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生态农业的另一个原理是保持农业生态平衡。

这意味着要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资源、植物、动物等,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环境的破坏。

2.3 促进生态多样性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促进生态多样性。

这意味着要通过保护和增加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多样性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2.4 尊重自然规律生态农业的最基本原理是尊重自然规律。

这意味着要充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根据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其与自然协调一致。

3. 生态农业的应用3.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

它基于有机农业管理理念,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天然材料,避免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以达到保护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3.2 生态园艺生态园艺是将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园艺生产中的一种农业模式。

它注重合理运用生态原理、生态技术和生态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

3.3 生态畜牧生态畜牧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提高畜牧业的生态效益,包括优化饲养环境、改善饲料质量、加强动物健康管理等方面,以实现畜禽健康成长和农产品的高质量产出。

3.4 生态渔业生态渔业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水产品养殖和渔业管理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保护水体环境、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就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生态学研究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所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农田内由农作物、土壤、水源、光照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2.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物质循环是指养分、水分在农田内的迁移与循环,对维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生物量,并在食物链中传递和转化。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指维持不同物种之间的平衡,防止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上。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生态学的应用1.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管理通过科学的农田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构建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例如,采用轮作、混作、带状种植等农业模式,可以增加农作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如合理施肥、合理用水等,有助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修复。

例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采用植被覆盖、耕作措施等,防止农田的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原理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循环、无污染等内容。

首先,生态农业注重土壤保护。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资源对于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非常重要。

生态农业原理强调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土壤污染,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原理倡导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和交流,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

此外,生态农业原理强调自然循环的利用。

生态农业倡导农业生产与自然循环相结合,尽可能利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比如,采用农作物轮作和间作,减少单一作物的连续种植,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最后,生态农业原理强调无污染的农业生产。

无污染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

生态农业倡导绿色种植、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生态农业原理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循环和无污染等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原理,推动农业生产向着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中的体现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生态农业中,要将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不仅要关注农作物的生长,还要考虑土壤、水分、气候、病虫害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选择种植作物时,要考虑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使作物能够适应环境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效。

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作用。

在生态农业中,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和生物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减少竞争,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比如,在果园中种植豆科植物,不仅可以利用果园的空地,还能通过固氮作用为果树提供养分;在稻田中养殖鱼类,鱼可以吃掉害虫和杂草,同时鱼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肥料。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不断循环和流动的。

在生态农业中,要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转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采用沼气池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又提供了能源和肥料;推广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养分回归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4、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农业中,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生产力。

比如,在农田中种植多种农作物,或者在养殖中采用多种动物的混合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风险。

二、生态学方法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1、生态规划与设计在开展生态农业之前,需要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通过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资源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引言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农业方式的研究和改进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行的农业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理一:生态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核心原理是生态循环利用,即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设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再生。

具体而言,生态农业倡导土壤肥沃度的保持和提高,通过合理的有机肥料使用、植物残体的还田和微生物的辅助作用等手段,实现养分的循环再利用。

同时,生态农业还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雨水集中和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还田植物残体•微生物辅助作用原理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强调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条,对农田的生产和生态平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调节害虫和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生态农业通过合理的生态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构建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田生产的可持续性。

•调节害虫和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原理三: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推崇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地监测和调节农业生产环境,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感器技术监测环境•人工智能优化农业生产•大数据分析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原理四:可持续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追求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农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的水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现象。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生态农业指的是以生态学、农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原理和农业实践,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原理生态农业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农业重视维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促进有益生物的增殖,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实现生态平衡。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农田中害虫的繁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土壤肥力原理:生态农业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和保持。

通过有机肥料的运用、绿肥的种植和轮作休耕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3. 水资源利用原理:生态农业推崇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并将农田排水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农田水循环利用。

4. 多样性保护原理:生态农业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和引入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抵抗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风险。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它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并严格控制农田的污染源。

有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性,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农业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减少农田的生态破坏。

例如,在生态林果园中引入鸟类和昆虫等天敌,控制农田害虫的繁殖,达到生态平衡。

3. 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的实践还包括开展生态农业旅游。

通过向游客展示和解释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提高公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农业的实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认识讲解

生态农业的认识讲解
生物与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两类组分,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有 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生物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 生产力及效益。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作用与环境,对生态环境有 一定的改造能力, 体种植与立体养殖技术 这种立体种养技术通过协调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动物之间,以及生 物 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充分利用互补机制并最大限度避免竞争,使 各种作物、 动物能适得其所,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效率。这类模 式在我国农区相当 普遍,尤其是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 高的地区更是类型多样, 成为解决人多地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
主要内容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2、生态农业技术 3、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人们经常提到,必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生态农业 建设依据 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效应原理 这是根据系统论观点,即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原理,对整个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反馈机制进 行调控,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由许许多多不同层 次的子系统构成,系统的 层次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物质 循环、能量转换、价值转移和信 息传递来实现的,合理的结构将能提高 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农业生态系统包 括农、林、牧、副、渔等若干系 统,种植业系统又包括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等。
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运行图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五) 生物与环境相协调原理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系 统内生物与 环境相和谐,生物亚系统内各组分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 关系相辅相成,使 系统内有机体或子系统大大节约物质和能量,以减小 风险,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效益。

生态农业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农业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农业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土地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效益的低下等。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安全、环保、高效的农产品的需求。

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及特点1.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生态农业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手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2.生态农业技术的特点(1)生态农业技术倡导“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生态农业技术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生态农业技术强调科学管理,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4)生态农业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基础。

三、生态农业技术的分类1.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指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转基因技术的前提下,利用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手段,保持和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2.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是指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为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手段,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3.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四、生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有机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有机肥料的应用:有机肥料是指由动植物残体、粪便、秸秆等有机物质通过发酵、腐熟等过程制成的肥料。

生态农业建设的原理

生态农业建设的原理

生态农业建设的原理
生态农业建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生态循环原理: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通过建立多种农作物的连作轮换、生态农田水循环和有机肥料的利用等方式,实现农田内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

2. 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

3. 多元化原理:生态农业鼓励农田内种植多种不同的农作物,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4. 资源保护原理: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

5. 有机耕作原理:生态农业主张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可持续农业技术,降低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同时,生态农业鼓励农民采用自然农业技术,如复耕、轮作和间作等,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农业建设的原理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平衡机制,通过多元化种植、资源保护和有机耕作等方式,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举例生态农业的七大原理

举例生态农业的七大原理

举例生态农业的七大原理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模式。

它依赖于自然资源,尊重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

以下是七大生态农业原则的例子:1. 保护土壤:生态农业通过采用有机肥料、绿肥和轮作来保护土壤的质量。

有机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绿肥和轮作则能通过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和贫瘠化。

2. 水资源保护:生态农业致力于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灌溉对地下水和水体的污染。

例如,利用滴灌、微喷和雨水收集设施来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生态农业还通过植物的根系来过滤农业废水,防止污染灌溉水和水域。

3. 保护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生态农业通过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来保护植物和动物的生态。

生态农业主张种植多年生作物,以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

同时,限制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持农田和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

4. 循环农业废弃物: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废弃物如动物粪便、植物秸秆和农作物残渣可以通过堆肥和发酵过程,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农作物提供了天然的营养源。

5. 限制化学农药使用:生态农业强调利用自然的生物和物理控制手段来防治害虫和疾病,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采取的方法包括利用天敌和益虫、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栽培管理和农作物轮作等。

6. 降低能源消耗:生态农业倡导使用能源高效的设备和技术,以降低农业的能源消耗。

例如,利用太阳能进行灌溉和动力供应,使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和设备,优化农田的布局和结构等。

7. 提高农产品质量:生态农业追求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食品的需求。

通过有机耕作和可持续的农业管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得到提高。

此外,生态农业还倡导食品的无污染和无残留物,以保障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的七大原则包括保护土壤、水资源保护、保护植物和动物的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限制化学农药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

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

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态农业。

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种通过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注重土地保护、生物控制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综合体系。

以下我们将对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生态农业的原理1. 多样性原理生态农业注重丰富农田生物多样性,多种植物种植在一块田地上,相互之间进行自然生态平衡。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2. 周期性原理生态农业注重使用自然能量周期,采用自然经济原则进行农业生产,遵循自然周期的规律,使生产、生长和销售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

3. 生命力原理生态农业注重提高生物体的生命力和健康水平,采用自然手段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分,满足动植物生物体的需要,增强它们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4. 稳定性原理生态农业注重生产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维护系统平衡、加强监测、预防病虫害等措施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生态环境变化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和创新生产方式来适应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1. 多元种植生态农业推崇多种植方式,鼓励农民在同一块田地上进行多元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生态周期的发展和转化,提高农作物品质。

多种植方式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病性,免受虫害和疾病的侵入。

2. 绿色种植技术生态农业注重绿色种植技术的创新,采用环保、无毒的种植方式,使农作物生长环境更具有自然和良性的特点。

绿色种植技术主张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它采用自然方法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土地保护生态农业注重土地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地的破坏,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崇采用有机、自然的农耕方式,在增加耕作收益的同时更好的保持了土地的质量。

4. 生物控制生态农业采用生物控制技术来控制病虫害,通过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

(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

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多级循环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用的食物结构为(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工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的)。

(反复循环的) 。

,它不具备的特点是(无病虫害)。

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对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大力植树造林)。

(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桑树的凋落(该工程充分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物(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优势种发生改变)。

)占的比重最大。

(一年生植物)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3和1)。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1.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是典型的种、养、加复合模式。

对2.鱼—桑—鸡模式是一种种、养、加复合模式。

对3.“林-鱼-鸭”属于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对4.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模式属于丘陵山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对5.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类型使得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起来。

对6.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同。

错7.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好。

错8.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对9.发生在多种群个体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错10.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

对11.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使得草地畜牧业的效益大幅度提高。

对12.农、林、牧、渔结合的结构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个总体结构的主体。

对13.根据农业生态价值增值规律,生态投资是实现农业生态资本增值的必要途径。

对14.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特点。

对15.生态农业具有高效性特点。

对16.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开就业门路。

对17.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使用率较高的国家。

错18. 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型模拟不同种类生物群落的共生功能,包含分级利用和各取所需的生物结构。

对19.种、养、加复合模式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在一起,相互利用相互辅助,以达到互利共生,增产增值为目的的农业生态模式。

对20.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对21.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无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错22.在“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中,提倡分散饲养、集中育肥模式。

对23.种、养、加复合模式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在一起,相互利用相互辅助,以达到互利共生,增产增值为目的的农业生态模式。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1.生态农业的概念。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

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3.1.2. 1.态平衡整体。

2.3. 1. 2.生物组分: 3.特点。

( 1. (1生态模式4 (2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它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为基础,尽可能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如下:
1. 循环利用原则:生态农业强调循环利用资源的原则,通过开展有机废弃物和农业产业链的有机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并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多样性原则:生态农业鼓励多样性的农作物和生物的种植和引入,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抑制病虫害的蔓延,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

3. 自然循环原则:生态农业强调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通过合理的轮作与休闲,降低土壤的耗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持土地的肥力。

4. 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优化选择,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风险,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扰性。

5.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生物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6. 社会可持续原则:生态农业注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
过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经营技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乡村的综合发展。

生态农业的实践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并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生态系统为模型,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原理是指在生态学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和改造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要求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保持农业生产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避免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失调。

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轮作休耕、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维持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循环利用原理。

生态农业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

在农业生产中,要推广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农作物轮作等措施,实现养分和能量的内循环,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外部资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多样性原理。

生态农业倡导农业生产系统的多样性,包括作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多种植结构、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生物的共存,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4. 生态适应原理。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生产系统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生产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等措施,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

5. 生态效益原理。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的生态经营方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系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总之,生态农业原理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建立和改造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生态农业原理,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原理的贯彻实施,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举例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举例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目的的新型农业模式。

它的基本原理是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科学管理自然资源,减少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的使用,改变农田的结构,减少农田破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环境污染。

具体来说,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包括:
1、节约自然资源。

中国生态农业采取了节约自然资源的措施,例如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取农业技术手段节约用水,采用植物油、植物精油和绿色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等。

2、科学管理自然资源。

中国生态农业采取了科学管理自然资源的措施,例如植物保护计划、种植技术改进、改进农田土壤质量等。

3、减少农田破坏。

中国生态农业提倡采取农田保护措施,例如实施地力测评、保护水源,建立防沙石围垦等。

4、提高农产品质量。

中国生态农业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采取农艺技术措施来提高质量,采用科学技术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等。

5、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中国生态农业采取了减少农业环境污染的措施,例如采用低污染农药,采用无氟农药,减少排放污染物,减少土壤污染,减少水污染等。

总之,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是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科学管理自然资源,减少农田破坏,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的应用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的应用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的应用1. 简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研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关系,寻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成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2.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由作物、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组成。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通常采用过度耕作、高量农药使用、单一作物种植等方式,导致土壤侵蚀、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而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改善这些问题,并提高农业生产效能。

3.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应用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农业生产中。

以下是生态农业的一些原理和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3.1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农业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主要包括:•采用多样化的作物种植模式,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的害虫和病虫害的爆发。

•保留和恢复农田周边的自然生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有益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使用无毒的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

3.2 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能至关重要。

生态农业中的土壤保护方法主要包括:•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

•采用耕作管理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3 节约水资源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生态农业中的水资源管理方法:•选择适应性强、耗水量低的作物品种,降低灌溉水需求。

•使用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收集和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生态农业的优势与前景生态农业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优势,如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以下前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系统的长期生产能力和稳定经营。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告诉我们,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要关心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所以,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那么,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具体是怎么运用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保护土壤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农民的“饭碗”。

可是,现在土地越来越贫瘠,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农民们为了追求产量,总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虽然能提高产量,但是对土壤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土壤。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护土壤。

还有,我们要注意轮作,让不同的作物交替种植,这样也能保护土壤。

二、节约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可是,现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

这是因为,人们过度开发地下水、浪费水资源等原因。

所以,我们要学会节约水资源。

比如说,我们可以修筑水库、引水渠等设施,把水资源合理利用起来。

还有,我们要注意雨水收集,把雨水用于灌溉农田。

这样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提高农业产量。

三、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

它们会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要学会防治病虫害。

比如说,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

还有,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把垃圾、粪便等处理好,防止病虫害滋生。

这样既能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又能减少农药的使用。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生物多样性。

比如说,我们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还有,我们要注意生态环境的恢复,把退化的生态系统修复好。

这样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能提高农业产量。

五、推广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1.生态农业的概念。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

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1.种群。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

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1.概念。

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

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

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

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

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

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

(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六)生态农业的模式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1.立体种植技术。

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

(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

(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

(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

(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

(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

(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

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

(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

(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

(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

(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

(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

(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

(7)莲田养鱼模式(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

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

(2)作用。

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

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

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地膜覆盖类型。

(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

详见下图。

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

“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1.生态建设与主要做法。

(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建设。

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有机肥料综合利用。

(3)新能源建设。

2.建设成效及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十三)山东胜利油田生态农场1.生态建设(1)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济建设;(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3)沼气工程建设2.成效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生产产值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人均收入大为提高;产业结构日益合理。

生态效益分析:光能利用率显着提高;饲料报酬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显着提高。

(十四)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1.主要做法。

(1)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确定。

系统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水生生态系统和有机污水净化系统。

(2)污水的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猪圈的污水通过猪舍两侧的排水沟排到水葫芦池、细绿萍地、鱼蚌混养池、水稻田,逐步完成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2.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环境景观大为改善。

(十五)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基塘系统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在塘基上种植经济作物(如桑、花、蔗等),将其副产品或废物饲喂塘中养殖的动物(如鱼、蟹等),用塘水浇灌、塘泥施肥于基上植物,从而使水陆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互利共生、良性循环的复合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