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工程-过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

第二、它们接近时依靠那些力的作用,使它们粘附于滤
料表面上。
(一)颗粒迁移

在过滤过程中,滤层孔隙中的水流一般属层流状态。被水流夹带的颗
粒将随水流流线运动,它之所以会脱离流线而与滤料表面接近,完全是一
种物理的力学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作用引起:
• 当颗粒尺寸较大时,处流线中的颗粒会直接碰到滤料表面产生拦截作用; • 颗粒的速度较大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脱离流线,产生沉淀作用; • 颗粒具有较大惯性时也可以脱离流线与滤料表面接触(惯性作用); • 颗粒较小时,布朗运动较剧烈时会扩散至滤料表面(扩散作用);
• 在滤料表面附近存在速度梯度,非球体颗粒由于在速度梯度作用下,会产 生转动而脱离流线与颗粒流线接触(水动力作用)。
(二)颗粒粘附

粘附作用是一种物理化学作用。当水中颗粒迁移到滤料
表面时则在范德华引力和静电力相互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
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下,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或
者粘附在滤料表面上原先粘附的颗粒上。此外,絮凝颗粒的
• 过滤开始阶段,滤层比较干净,孔隙 率较大,孔隙流速小,水流剪力Fs1较小, 因而粘附力作用占优势(大量杂质被滤 层表面所截留)。

随着过滤时间延长,滤层中杂质逐
渐增大,以至最后粘附上的颗粒(图中
颗粒3)将首先脱落下来,或者被水流夹
带的后续颗粒不在有粘附现象,于是,
悬浮颗粒便向下层推移,下层滤料截留
械筛滤作用,反而会引起表面滤料孔隙堵塞。
• (三)滤料层截留杂质的规律
• 粘附力和水流剪力相对大小,决定了颗粒粘附和脱稳程 度。
• 如图:颗粒粘附力和平均水流剪力示意图。
• 图中:Fa1表示颗粒1与滤料表面的粘附力; • Fa2表示颗粒2与颗粒之间的粘附力; • Fs1表示颗粒1所受到的平均水流剪力; • Fs2表示颗粒2所受到的平均水流剪力。
于滤池出水水质恶化超过水
质标准,而停止工作的滤池
工作周期为水质周期T1。
• 水质周期常常用实验得到,
其实验方程为:
T1
1( L0 k1 v1.7d0.7
ad) v
• k1、a—系数与水质有关(可根据周期反求) • L0—滤层wk.baidu.com度; • v—滤速; • d—滤料直径。
• T1与L0成正比、与v成反比,与d成反比 。(滤料粗,周期短)
• 分层越多,计算精度越高。 • (悬浮物杂质增多,m0由H0公式知,当d0、 l0 、 T已定时,如m0 、
H0不变 v,反之v不变 H0) • 这样就产生了等速过滤与变速过滤两种过滤方式。
• (二)等速过滤中水头损失的变化
• 当滤池过滤速度保持不变,亦既滤池流量保持不变时,称“等速过滤”。

冲洗后刚开始过滤
• 在保证滤后水质前提下,设法提高滤速和工作周期,这一直 是过滤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因此推动了过滤技术的 发展。
• 双层滤料 v=10 ~ 14 m/h; • 多层滤料 v=18~24 m/h。
§4-2 过滤理论
• 一、过滤机理
• 筛滤机理
• 设D=0.5 mm,以球体计, d80 um。
• 既80 um以下的颗粒都可以通过砂层。
架桥作用也会存在。粘附过程与澄清池中的泥渣所起的作用
基本类似,不同的是滤料为固定介质,排列的紧密,效果好。

因此,粘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物理
化学性质。未经脱稳的悬浮物颗粒,过滤效果很差,这就是
证明。基于这一概念,过滤效果主要取决于颗粒表面的性质
而无须增大颗粒尺寸。相反如果悬浮颗粒尺寸过大而形成机
时, 滤层水头损失H0 , 当过滤时间为t时,滤层
水头损失增加Ht ,于是过 滤时滤池总水头损失为:
Ht H0hHt
• 式中:H0—清洁滤层水 头损失cm;

h—配水系统、承托
层及管(渠)水头损失之和cm;

Ht —在时间为t时的水头损失增值cm;
• (见教材P316)
二、过滤水力学
• 一、清洁滤层的水头损失
• 卡曼——康悉尼计算公式(Carman——Kozony)
h018g0(1 m m 030)2(1d0)2l0
• 式中:h0—表示水头损失(cm);

—水的运动粘度(cm3/s);

g—重力加速度(cm/s2);

m0—滤料孔隙度;

d0—与滤料体积相同的球体直径(cm);

而经过混凝沉淀的进入滤池的最大颗粒
尺寸一般为20 ~30 um之间,还有很多更小的
颗粒, 但滤池都能去除掉它们,说明不是
“筛滤”的作用。筛滤的机理无法解释。

经过多人研究,认为过滤主要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粘附作用
的结果。
• 水中的悬浮颗粒能够粘附与颗粒表面上,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被水流夹带的颗粒如何与滤料颗粒表面接近或接
• 普通快滤池构造剖视图
• 滤速: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过滤水量称为滤速。

v Q (m/h)

单位面积上的过滤水量,这是表面负荷,但它具有速
度的因次“米/小时”所以习惯上又把表面负荷称作过滤速
度。
• Q—滤池的过滤水量(m3/h) • —滤池的过滤面积(m2)
• 普通快滤池 v=8~10 m/h; 周期 T=12 ~ 24h
作用渐次得到发挥。

水中杂质进入滤层后,首先
被第一层滤料截留大部分,少量
“漏网”的杂质被下层的滤料所
截留。过滤到一定时间后,表面
滤料间孔隙率逐渐被杂质堵塞,
严重时,由于表层滤料的“筛滤”
结果,形成滤膜,使过滤阻力剧
增。其结果,在一定过滤水头下,
滤速将急剧减小,或滤膜产生裂
缝时,大量水流将自裂缝中流出

造成局部流速过大而使杂质穿透
整个滤层,出水水质恶化。
• 这时尽管下层滤料还未发挥它们 应有的作用,过滤也将被停止。 (杂质在滤层中的分布情况见图)

滤层含污能力:是指工作周
期结束时,整个滤层单位体积滤
料中所截留的杂质量,以kg/m3或
g/cm3计,显然含污能力大,表明
整个滤层所发挥的作用大。

滤池在运转过程中,由

l0—滤层厚度(cm);

v—滤速(cm/s)

—滤料颗粒球度系数。

实际滤层是非均匀滤料。计算非均匀滤层水头损失,可分成若干层,
则各层水头损失之和为整个滤层总水头损失。

设粒径为di的滤料重量占全部滤料重量之比为pi,则清洁滤层总水头
损失为:
H 0 h018 g(1 0 m m 03 0)2(1)l0vi n1(pi/di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