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目标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重点),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2.能在探究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难点),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互动导学】一、情景导入(1)展示发光提油机,用透镜观察;(2)进一步引导,把观察到的像印到小纸板上;(3)改变透镜位置再次成像。

提出问题:同一个透镜为什么前后成像不一样,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1.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2.像有什么变化?二、探究新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引导学生猜想: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并了解概念:物距和像距2、认识实验器材,启发引导学生,安装器材,观察蜡烛的像。

肯定顺利观察到像的小组,并帮没有找到像的小组排除困难,告知三心等高。

(实验中,必须要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同一高度上,使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3、设计实验方案,展示方案。

4、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

5、实验完毕,收集数据,按像的种类不同,得出相应规律A、利用flash 收集数据,重现图像,学生得出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B、与A 类似得出规律f<u<2f 倒立放大实像v>2fC、引导学生猜想成等大像时物距的大小,进行验证得出结论u=2f 倒立等大实像v=2fD、继续减小物距引导学生观察成像,通过小组互助使全体同学观察到虚像得出u<f 正立放大虚像E、通过光路作图寻找不成像的原因,得出u=f 不成像三、深化课堂引导学生再次认识规律四、课堂小结五、拓展延伸从课堂回到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凸透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自我检测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 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壱、课程分析(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眼睛与眼镜》、《显微镜与望远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重点章节,在前两节对透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由生活到物理,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对凸透镜更深层次的认识。

光的折射现象的学习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有一定的知识铺垫作用,本章节也是对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的延伸,可以再次认识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起到回顾巩固的作用。

通过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眼镜的学习起到了承接作用。

学生在透镜方面有一定的生活实践,学习起来较容易,并且有一定的兴趣,也想去进一步学习凸透镜的知识,这对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了铺垫作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准确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理解物距、像距变化与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1、介绍实验器材向学生展示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并介绍它们的作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与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进行实验(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让蜡烛火焰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性质(倒立、缩小、实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3)将蜡烛移至二倍焦距处,重复上述操作,记录像的性质、物距和像距。

(4)将蜡烛移至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再次重复操作,记录相关数据。

(5)将蜡烛移至一倍焦距以内,观察成像情况。

4、分析数据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整个实验过程,重点突出训练学生
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实验规律的应用能力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
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
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附表: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及其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教师复习提问: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什么特点?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照相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投影仪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物距(u)和像距(v)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学生认识物距和像距,并会计算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物距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更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等。

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其作用及放置顺序,并交流讨论:光具座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物距和像距;用蜡烛火焰作为发光的物体;光屏用来承接实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5.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a.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科技发展中有哪些应用?
b.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学仪器中有何重要作用?
c.针对未来光学技术的发展,你认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将如何发挥作用?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书写工整、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应用实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标注物距、像距、焦距等关键参数,并简要说明成像规律。
3.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如薄透镜公式、高斯公式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b.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什、分析,共同完成讨论题,并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1.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针对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理解程度的差异,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成像规律。
2.学生在操作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效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五章第三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计算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选择题:帮助学生回顾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引导学生将凸透镜成像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设计一项创新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家中或学校可获得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凸透镜成像装置(如照相机、放大镜等),并记录成像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掌握物体与像的距离、像的大小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光路,以及成像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
2.重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难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3.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凸透镜成像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成像规律,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凸透镜的种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与像的距离,以及像的大小。
3.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实际成像操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比较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从中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享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题能力。
4.实验操作与观察: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投影仪、照相机等设备,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意识。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教师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不同物距下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从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这个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投影仪、照相机等设备都运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成像现象。

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既是第一节透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

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在此之前有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经历,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名词多,如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特别是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理解凸透镜的光学特性,掌握凸透镜的焦距概念。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实像和虚像的形成条件,以及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
3.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实际成像操作,并能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运用能力,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教师强调凸透镜成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运用数学方法,对凸透镜成像的几何关系进行推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凸透镜成像的几何关系进行推导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利用实验、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凸透镜能够成像?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光的折射现象,引出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结合教材,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等,并通过图像、表格等形式进行直观展示。
3.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成像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与像的距离。
2.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实际成像实验,观察并分析成像特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能够通过图像、表格等形式,整理并呈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信息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使学生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以及对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自制箭头、多媒体PPT 课件【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1、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
距离。

2、像距(v):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3、你的疑惑?
【拓展探究】
小明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不小心用书挡住了透镜的下半部分,猜一猜,光屏上还能形成完整的像么?前后的像有何区别?
实验表明: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会变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