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践论

合集下载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实践论》是由德国哲学家亚当斯特劳斯(AdamStorl)撰写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于1936年发表在《德文古典哲学》杂志上,它是一部扎实的哲学著作,以实际行动为基础,深入探讨生活中各种实践活动,从行动中认识客观世界,以实践作为哲学论证的活跃主题,并声明:人们首先通过实践发掘出自身的本质。

斯特劳斯在《实践论》中提出,行动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

只有从行动中实践出来的真实可以把世界揭示给我们。

他强调“实践的本质”,即从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它不是一个虚构的理论,而是一种实践发掘的观念,以实践判断真理,以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我们自身,它是一种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实践观念。

所以,它是一种探索世界和发展我们自身的可靠方法,也是一种探索世界和超越自我的可行方法。

《实践论》还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对人象征主义”。

它强调活动的本质是象征。

斯特劳斯认为,实践的本质是人们主动地从活动中把它们象征出来,这种象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斯特劳斯还认为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它的推动和发展中,个体通过实践来实现自我,并向社会、文化和政治提出问题,仅仅通过认知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此外,他还认为,实践是一个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系和文化期望之上的行动过程。

《实践论》的思想对当今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它把实践作为对客观实际的探究,而不仅仅是理论和认知,它把实际发掘出来,让人们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真理,把它转化为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和社会发展。

实践论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特定实践范围,而是涵盖了宏观范围中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要求人们从自身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实践论的实践理论,引发了一场社会理论的运动,引起了许多社会实践的变革,它对社会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实践认识世界的可行方法,引起了我们对社会实践的思索,引导了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3 文献综述 (4)二、实践基础研究方法概述 (5)2.1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定义 (6)2.2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特点 (7)2.3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 (8)三、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理论框架 (9)3.1 实践论基础 (10)3.2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12)3.3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 (13)四、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 (14)4.2 设计实践方案 (16)4.3 实施实践过程 (17)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18)4.5 结果讨论与结论 (19)五、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 (21)5.1 案例一 (22)5.2 案例二 (23)5.3 案例三 (24)六、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反思 (25)6.1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评价标准 (27)6.2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28)6.3 实践基础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29)七、结论 (30)7.1 研究总结 (31)7.3 研究展望 (34)一、内容概括本章节主要围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对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强调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接着,详细介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内涵、特点及重要性,包括实践性、实证性、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

然后,从实践观察、实践调查、实践实验、实践反思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实施策略。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我国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方法强调从实际工作场景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具体案例或情境,提炼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知识,从而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得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得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得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得。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得问题。

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得高度提出了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

这一命题内涵就是:第一,人不单纯就是自然得存在物,而就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得存在物。

而这种分离与结合得基础就是实践。

第二,人得生命得存在方式就在于人得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得活动,而物质与精神得统一、主观与客观得统一。

过去,认为就是纯物质得活动就是形而上学得。

第三,人得本质得生成就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得矛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得我”与“应有得我”得转化。

(二)实践得定义与形式1、什么就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得矛盾而进行得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物质性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

黑格尔说,这就是一个逻辑推理得过程。

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得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得统一。

所以,毛泽东说,这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得过程。

2、实践得形式毛泽东最先把它概括为三大斗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

后来概括为:改造自然得活动、改造社会得活动与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这种概括就是一种新概括,前几年就见于教科书。

但这里提“社会政治实践”还不全面,因为社会管理活动不仅仅就是政治活动。

(三)实践得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观点就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展开来说,包括如下五个要点:1、实践就是认识得源泉。

2、实践就是认识得起点。

3、实践就是认识得动力4、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5、实践就是认识得标准。

原来得教科书只讲1345四点,现在有些教科书讲五点。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一、实践论的概念及意义实践论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理论,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论认为,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进而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因此,实践论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研究社会现象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与认识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操作机器、制造产品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自然规律。

2. 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从天而降。

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社会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自然规律,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三、实践与改造1.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基础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操作机器、制造产品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在社会建设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改造是实践的目的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制造产品来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探索自然规律来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

四、实践与理论1. 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出,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空谈理论。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2.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如果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那么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摘要:《实践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重要著作之一,关注实践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文将全面梳理《实践论》的主要论点和观点,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革命、社会变革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论》是以实践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注实践、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和引领的。

实践是一种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塑造自身。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是一种能够促进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力量。

二、实践在革命中的作用《实践论》明确指出,实践是人类革命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消灭剥削和压迫。

但革命的实践不仅仅是通过武装斗争来实现,而必须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恰当地选择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从而逐步实现革命的胜利。

因此,《实践论》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先导,是革命理论的检验标准。

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实践论》认为,实践不仅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同时也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变,推动了道德观念的改变,推动了价值观念的重构。

通过革命的实践,无产阶级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创造了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

基于此,《实践论》认为,实践在社会变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四、实践论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启示《实践论》通过对实践的深刻认识和审视,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

实践是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基于此,《实践论》呼吁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始终紧密联系实践,深入实地地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和研究思路。

《实践论》心得体会样本(3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样本(3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样本《实践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涵盖了许多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重要议题。

阅读这本著作,让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实践论》的心得体会:首先,韦伯对理论本身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理论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价值判断的无法彻底避免”这一观点。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然包含主观判断,研究者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一观点使我更加谨慎地对待任何社会科学理论,意识到理论只是对现象的一种解释,而非绝对的真理。

其次,韦伯对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和分析给出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了“意义行动”和“目的理性行动”这两个概念,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意义行动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对现实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行动,目的理性行动则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韦伯认为,一个行动的意义可能取决于个体对现实的主观解释,而不仅仅是因果关系的偶然性。

这一观点让我更加注重对他人行动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通过客观因果关系去解读他人的行为。

此外,韦伯还提出了“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这一概念,即:传统行动、情感行动、价值合理行动和目的合理行动。

每一种类型的行动都有其特定的动机和内在逻辑。

传统行动是基于习俗和传统的行动,情感行动是基于情感和个人意愿的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是以信念价值观念为基础的行动,目的合理行动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这一分类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行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行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最后,韦伯对社会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而非去评判和指导社会行动。

社会科学应该摒弃价值判断,努力做到客观、中立和科学。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社会科学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它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以价值判断为导向。

总之,《实践论》是一本深度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重要著作。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 年 7 月。

这篇文章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而且在我看来,在两者之中,直接经验是更为重要的。

就如同我们想要学会游泳,只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而不下水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

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经历所获得的认识,它更真实、更具体、更能让人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

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他人的传授或者书本等途径获取的,但这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医疗领域,对于治疗各种疾病的需求,促使医学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从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认识才是正确的。

《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所作的一篇重要
著作,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和
阅读这篇著作,让我对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这就要
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实践,要注重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去
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强调,真理是
从实践中产生的,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性。


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和
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最后,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是
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才能
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实践论》,让我对实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信念。

希望在今
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 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 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 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 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 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 面研究的结晶。
•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 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 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 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 导师”。
• 张载: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 动与静等矛盾对立运动。 • “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前者主要 是指通过感觉实践经验,后者是通过 自身的修养修炼)
• 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 意识的活动。 • 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 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 动的东西。”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篇末中的一 句话:“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 鼠者雄!”
•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 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可 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 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 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能 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 们的任务。
•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 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 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然而,在 科学观察面前,不同的主体甚 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 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 在汉森看来,我们通常带着由我们 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的、以各种 特殊语言和符号的逻辑形式加以着 色的眼睛来“ 观看”的。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 条件。 •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 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 版,第46页)。

《实践论》心得体会模板(四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模板(四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模板实践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受启发,对哲学思维和实践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实践在理性发展中的作用康德认为,实践在理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的活动。

康德强调个体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而非仅依赖于理性的推演和抽象概念。

他认为实践是理性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在我的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中,仅仅依赖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在工作中,只有通过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实践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还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的伦理价值康德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伦理价值。

他认为实践的目标应当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理想和价值观。

实践的伦理价值在于人们通过实践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我的观察中,实践的伦理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一位医生通过实践去救治病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志愿者通过实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帮助他人改善了生活。

实践的伦理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它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实现。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康德在《实践论》中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他认为实践和理论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通过试验和验证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而理论则为实践提供了思考和指导的方向。

在我的思考中,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随处可见。

在科学领域,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实证的依据,而理论则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解释。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实践论是一种哲学思想,于20世纪初由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朗格洛(Antonio Gramsci)提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以意大利共产党领袖马塞洛比洛尼(Mussolini)转变为法西斯主义为起点,树立了他自己独特的、把价值观和文化统一起来的新社会思想。

实践论以“实践”为核心,因此它把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和行动方法,以实践为基础,认为“实践”是文化语境的核心,也是人们改变自身状况、实现前所未有的社会未来的重要动力。

实践的核心观点是,文化和政治状况完全由人们的实践动力决定。

实践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创造自己的存在,实践是人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多种活动和实践的方式,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自觉,从而改变自己的实践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善自己的文化,改善自己的政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们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不是理论,也不是心理的动机,它的核心是理解和创造。

实践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多,比如对社会不平等的阐释,对政治和文化结构的认识,对人们自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识,还有如何解放自己的力量和实现理想的知识。

实践论以实践为核心,以文化和实践来改善社会,以理解和实践来改变自身,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谈论,这也是实践论的核心思想。

实践论作为新的哲学思想,也对当前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影响,它的观点和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比如在政治中,实践论认为政治是自我改变的过程,它把实践认为是改变政治状况的最重要力量,因此政治活动往往是以改善现实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非理论上的谈论。

正是这种新思想,帮助当时被压迫的人们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用实践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他们的梦想。

实践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影响着当今的思想,实践论的原则被广泛用于当今的社会和政治,比如反全球化的运动,以及其他反对传统文化改变的运动,都是以实践为根本的,而不是以理论和思想为基础的,因此实践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仍然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自身的状况和发展自己的文明。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8
•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生 产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 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它不仅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且决定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实践活动的 水平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
• 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实践活 动。
•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4
•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
发生的,总是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环境的活动,虽然是一 种创造性活动,但是这种创造性活动是在前人的 基础之上进行的。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持 续,就构成了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活动,是历史的主体 和历史客体的矛盾运动过程。
1
• 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现在 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辨的真理,就是马克 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 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 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 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 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只有生活 之树常青。’”
18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永远不能离开实 践。正是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
19
•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理论是否正确的问题,理论本身不能回答,只能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 维和存在能否统一,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只有 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PPT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PPT

社科理论界也要“走转改”
◆“走转改”是贯彻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解决社科理论工作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要求。
◆“走转改”是坚持我国社科理论工作性质、解决 社 科理论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重要途径。
◆“走转改”是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解决社科理论 战
线“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的有效
“走转改”:社科界在行动 ◆把“走转改”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哲 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自觉行动 ◆“用‘脚底板’做学问”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 从实际出发,不同于“价值中立” ,不是丧失 立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 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 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 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面向工人阶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 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幸福将 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 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 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为大多数 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 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 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 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 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 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 社会现实)一度中去。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说过:“问题 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 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 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关 注社会重大问题。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 和总结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 研究的结果
调查研究是基础环节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就是要直面社会经济生产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历史并不是曾经发生的所有事情”。
实践的历史观
“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
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
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 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 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 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
实践的内涵
实践: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 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双重原则
实践论的自然观
实践取代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和感性自然,并将人体 的能动性从抽象的主观具体转变为客观创造活动。我们周 围的感性世界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已经不断从“自在自 然”生成“人化自然”。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
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实践的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 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 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
“历史”的存在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 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 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吃 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 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 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 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 成的。”——《费尔巴哈》

方法论和实践论

方法论和实践论

方法论和实践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方法论和实践论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方法论是指研究一定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

而实践论则是指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实现预期目标的理论体系。

方法论和实践论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文将就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方法论和实践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方法论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它为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而实践论则是方法论的实践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方法论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因此,方法论和实践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次,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发展需要相互配合。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方法论和实践论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活动,而在方法论的发展中,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

只有在方法论和实践论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

再次,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结合需要注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在方法论的建立和实践论的指导中,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论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而实践论则需要基于科学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性。

只有在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结合中,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在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需求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方法论的建立和实践论的指导中,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

只有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方法论和实践论才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方法论和实践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讲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写了一‎篇哲学专论《实践论》,列宁的《唯批》有专门论述实‎践的章节。

现在我们哲学‎原理教科书和‎马原的教科书‎中论“认识论”部分,讲的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

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所以,这堂课我们重‎点就不讲这些‎,而是探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问题。

但是,在探讨这些方‎法论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先回顾‎、温习一下。

所以,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的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的‎问题。

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这一命题内涵‎是:第一,人不单纯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的存在物。

而这种分离和‎结合的基础是‎实践。

第二,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的活动‎,而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过去,认为是纯物质‎的活动是形而‎上学的。

第三,人的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的矛盾‎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的我”和“应有的我”的转化。

(二)实践的定义和‎形式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

黑格尔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的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的写作方法

实践论的写作方法

实践论的写作方法摘要:1.实践论的概述2.实践论的写作方法3.实践论的运用4.实践论的案例分析5.实践论的优缺点6.提高实践论写作水平的方法正文:实践论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写作方法,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和证明观点。

实践论的写作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科学论文、政策分析、企业管理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实践论的写作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实践论的概述实践论是一种关注实践、以实践为检验的写作方法。

它主张观点和理论必须紧密结合实际,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意味着任何观点和理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有价值的。

二、实践论的写作方法1.实证研究:在撰写实践论时,作者需要进行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实际案例、数据和事实。

这些实证材料可以为观点和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结合实际:在论述观点和理论时,要紧密结合实际,阐述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

这样既可以提高文章的实用性,也可以使观点和理论更具针对性。

3.逻辑严密:实践论的文章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观点之间的衔接和逻辑顺序,确保文章条理清晰。

4.批判性思维:实践论强调对现有观点和理论的批判性思考,作者应在文章中展示对现有研究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

三、实践论的运用实践论的写作方法在各种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科学研究、政策分析、企业管理等。

以下以企业管理为例,简要介绍实践论的运用。

在企业管理领域,实践论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当管理者面临企业战略调整、组织变革等问题时,可以通过实践论的写作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这样既能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实践论的案例分析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作者可以运用实践论的写作方法,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函,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和科学文化实践钟来。

邓小平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

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失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

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之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复核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想到。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三)调查研究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时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

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搜集材料既要全面而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

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经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便捷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就哼;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是绝对的统一。

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恭喜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

”人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的过程。

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我们应该牢记恩格斯的话:“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制约,在主观上收到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因而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

毛泽东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

要破除迷信。

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都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