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导游词
赫哲族简介-PPT分析
•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 拉和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屋撮罗安口 (尖顶窝棚),胡卢布(地窖),阔布如 安口(圆顶窝棚)。 • 今天,赫哲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 生改变,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 发展旅游事业,一步步迈向小康。
• 历史上,狗拉雪橇是赫哲人的主要 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 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 • 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在运输、看 家、保护主人等方面有许多作用。 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 部”。
•
•
•
•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 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 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 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 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过去常在 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 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犹如 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 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 •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 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早年在万里霍通、 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 舞。此种跳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由 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 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 庇里西勒: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 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 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 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
1. 赫哲族传统歌舞:赫哲族有许多独特的歌舞形式,如活龙舞、熊皮鼓、半山长鼓等,这些形式在赫哲族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草鞋、熊皮大衣、当红身、麻披风、棕织毯等。
3. 赫哲族传统住房:赫哲族的传统住房是木制的破肚子房,这种房屋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赫哲族传统饮食:赫哲族人的传统饮食以狩猎、打渔为主,其特色菜品有烤鱼、烤鸡、鱼头汤、柿子饼等。
5. 赫哲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狩猎文化的特点是尊重自然、崇敬动物。
他们同时也擅长制作弓箭、陷阱等狩猎工具。
6. 赫哲族民间医学:赫哲族人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天然药材、骨头和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技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少数名族简介之赫哲族
•
赫哲人俗语说“逢宴必有酒,无酒不成席”。来客人要以酒相待,没有酒不成敬 意。主要喝白酒,近几十年各种名酒、色酒和啤酒均是宴席不可缺少的。因赫哲 人过去信仰萨满教,所以在饮酒时有以酒祭祀的习俗。如用筷子蘸酒(有的用手指 )往空中或地下点三点,表示向神灵祖先祭祀,然后再饮。
名族体育
• “杜烈其”,赫哲族语为“争夺”的意思。它是集跑、跳、摔等多项技能为一体 的一项综合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赫哲族传统文化 蕴涵,与赫哲族的历史、风俗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生活习俗
• 赫哲人性格质朴憨厚,热诚好客,以将自己喜爱之食物馈赠给别人为乐事。他们 常将鲑鱼、鲤鱼籽及鱼干子馈赠给亲友或贵客。有客人,必做“杀生鱼”以示尊 敬。如开江时,一定要弄到开江鱼为客人尝鲜;秋季捕鲑鱼时,要为客氽大马哈 鱼丸子,冬天要为客人做“刨花鱼片”以表敬意。
•
鱼宴菜肴要根据客人身分和人数情况来确定菜码。至少10个菜、多者12、16或 20个菜。有些是从汉族学来的菜肴。鱼宴一般有“杀生鱼”、烤鱼片、拌鲑鱼籽 、油炸大马哈鱼块、炸鱼果子、炒鱼片、油煎鳊花、糖醋鲫花、干烧雅罗、清蒸 鱼九、浇汁鳌花、抓炒鱼片、硬酥鲫鱼、五香熏鱼、煎炒鱼籽等,最后还要上两 碗牛尾巴鱼或嘎牙子鱼做的鱼汤。酒以白酒为主。饭食主要是大米饭.也有馒头 、花卷等主食。
文化遗产之木雕
• 赫哲族的桦树皮、木雕工艺与赫哲族的原始生活和传统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桦皮杯、盘、筒、盒、箱,用原木制作勺、碗、盆;也还用 木料刻制天神、吉星神、避邪神、爱米神及熊、虎、狼等各类神偶。历史的看, 赫哲族的桦皮、木雕工艺可谓实用、装饰与供奉并存,有着北方渔猎民族赫哲族 的生活特点和独特的手工技艺。
代表人物
• 葛德胜 “伊玛堪”说唱者,获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赫哲民俗展示馆是我们探访路上的第一站,它位于中国极东之地——抚远市抓吉镇的赫哲族村,在这里世代生活着一群赫哲的族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而赫哲民俗展示馆就是这样一个集中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展馆。
初到赫哲民俗展示馆的时候是下午,天空中飘着几丝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赫哲文化强烈的好奇心,走至赫哲民俗文化馆门口时,几位身着赫哲民族特色服装的民间舞蹈艺人正在门口准备表演赫哲族传统舞蹈,途经此地的游客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和相机准备拍照,记录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瞬间。
在欣赏完极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后,我们走进赫哲民俗展示馆内部开始参观。
展示馆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一楼内的展区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历史沿革、语言文化、社会经济、渔猎生活、传统婚俗、文化禁忌、萨满文化。
而二楼主要陈列有赫哲族家庭介绍,住处及饮食习惯,还有赫哲族的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工艺,以及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民歌民乐。
刚一进门,第一部分就是整个展示馆的前言,上面写到:“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
”一曲高亢悠扬的"乌苏里船歌",传唱大江南北。
勤劳质朴的赫哲人生活在我国最东北部,是我国最先看到太阳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接下去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赫哲族的语言文化。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
赫哲族人口虽少,既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交流广泛。
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日举行,是集歌舞、体育、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在节日期 间,人们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和祭祀活动,以祈求渔业丰收、人丁兴旺。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其 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婚丧嫁娶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02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在清代,赫哲族居 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历史上,赫哲族曾受到过汉族、 满族等民族的影响,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留。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饮食文化
总结词详细描述赫哲族 Nhomakorabea传统节日与习俗
总结词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日贡节”。
VS
农耕是赫哲族人补充食物来源的重要 方式之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玉米、大豆、小麦等。随着社会的发 展,赫哲族人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多样 化,有些人从事手工艺制作、贸易等 工作。
赫哲族的教育与医疗状况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下的保护与发展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挑战
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与分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与演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语言现状与保护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3
赫哲族的音乐与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
赫哲族的舞蹈艺术
。
赫哲族的民间工艺与美术
04
赫哲族的生活方式与环境
赫哲族的传统居住环境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和农耕。 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农作物,以此 为生。赫哲族人善于利用江河湖泊等 自然资源,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 活动之一。狩猎也是赫哲族人重要的 生产方式之一,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 很多,如鹿、熊、野猪等。
少数民族赫哲族介绍讲稿文字稿
(第一张PPT)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宣讲人XXX,来自三年级X班。
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小组(或班级)参加这次以“民族风”为主题的“我型我秀”活动。
(第二张)我们小组主要想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介绍一下赫哲族。
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赫哲族人和他们的传统服饰(可以说话的同时对图片进行指示,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肢体动作)。
(第三张)我们今天主要从这六个方面进行介绍(指示)。
(第四张)首先,我们看一下赫哲族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形成的三江平原地带和完达山余脉。
我们在这幅图片上将大致的分布位置用红点表示了出来(指示)。
不难看出,赫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赫哲族人口数仅为5354人。
(第五、六张)由于赫哲族生活在江边、河边,他们的穿着和饮食都与鱼有较大关系。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一般用鱼皮和兽皮制作。
所以,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指示),这是用鱼皮制作的鞋子(指示)。
(第七张)除了传统服饰,赫哲族的饮食也与鱼密不可分。
赫哲人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食。
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这样做出来的饭菜,香甜可口!(可配合表情)(第八张)在居住方面,赫哲人的的住所包括木克楞(指示)、尖顶窝棚(指示)、地窖(指示),特别是木克楞,冬暖夏凉。
(第九张)接下来,我们向大家介绍赫哲族的一些习俗。
赫哲人有他们典型的图腾,在他们的图腾上面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动物(指示)。
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比较寒冷,在冬天,地面常常有大雪覆盖,所以它们的出行方式主要通过狗拉雪橇(指示)。
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以拉70公斤左右的重量,每天可以跑100至150公里左右的路程。
狗是赫哲人的好朋友,在运输、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有许多作用。
赫哲
街津口赫哲族村民尤玉发:‚地里的‘野兽’哇,这个忘了。我就我 自己,跟谁也不说,一个月也说不了一句……再过三年五年都找不着, 没有了。
刘岩与街津口赫哲族村民何某对话:‚一知半解的‛,‚不说,都是 汉语。‛
抚远县抓吉镇赫哲族村委会主任:‚46户,一百三四十人。我们这儿 现在没有说这个语言的……没有会的,都说汉语。
赫哲语
‚一个物种的消失,会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片动人的风 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则让我们永远告别一种美丽的 文化。 —— 戴庆厦‛
黑龙江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 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经受过太多的苦难。民国初 年,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大约1180余人,1945年抗日 战争结束时,锐减到460余人,到东北解放前夕, 仅剩 200余人,平均寿命只有
问:‚家里孩子怎么样?‛吴明新:‚不但不会说,听都不会听,啥 都不是。教他也不爱听,嘀哩咕噜的像日本人、朝鲜人。就这个屯子 来讲,小孩没有会说的。‛
原因
1. 赫哲族人口基数定的环境中 4. 由于国家政策,族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5. 汉语的强烈攻势
三十几岁,整个民族依然处在 原始氏族生活阶段。
赫哲语的产生和发展
‚今日赫哲语,实以本来赫哲语为主干,而加 入满洲语、蒙古语、古亚洲语及
一小部分汉语,另为一种混合语。‛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
赫哲语的消失
原同江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尤根深:‚四个孩子都不会。‛‚为 什么不教呢?‛‚没时间。今天教,明天就忘了。‛ 原佳木斯市滑雪队运动员吴明新(1937年生):‚我是赫哲人……父 母亲连汉语都不会说。现在(的人)都会说汉族话,赫哲语不会说了, 都反过来了。‛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同江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的历史赫哲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都生活繁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辽阔土地上,据史料记载,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我们东北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个叫肃慎的古老民族,也就是满族的祖先,汉魏时期叫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靺鞨又分为七部,其中两部最大,一部叫粟末部,是居住在松花江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一带,另外一部叫黑水部,主要居住在松花江与黑龙江合流的地方,黑水部处于最北方,又有十六部,其境内种族尤多,赫哲族先世是黑水部的主要成员之一,所以这么看来,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就应当是赫哲族的远祖,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景点)和八岔赫哲族乡(在我们今天去抚远的途中,可以路过),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三乡一村是现在赫哲族组要的聚居地,“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最早是出现在康熙二年的“清实录”意为居住在东方的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两万余人。
在清朝末年,由于当朝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我国黑龙江以北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了苏联,生活在黑龙江一以北的赫哲族人也同时被分割出去了,当地的俄罗斯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保持着一样的,同江市同江是县级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方向,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
面积6146平方公里,人口20万,南临富锦市。
东与抚远县为邻。
西与鹤岗市的绥滨县隔松花江相望。
北面是黑龙江,江北就是俄罗斯的犹太自治州。
边境线长170公里,是国家一类口岸城市。
辖区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4镇6乡、6个国营农场。
同江三江口广场乌苏里江,满语为“乌苏里乌拉”,意为“水里的江”、“东方日出之江”。
发源于中国的松阿察河和发源于俄罗斯的伊曼河在虎头镇汇合而成,虎头是乌苏里江的起点。
赫哲族民族口讲
风神 和敦
鳇鱼神 啊京恩都 里
பைடு நூலகம்
火神 佛加玛 发
鹿神 温吉玛
鸟神 克库思都里
人参神 袜科申
树神 飞龙和
太阳神 巴哈思都里
蛙神 窝鲁呼达
鹰神 阔里
鱼神 卡日戈玛
月神 毕哈恩都里
一、赫哲族民族概况
•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 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仅次于珞巴族,使用赫哲 语。无文字。因长期与汉 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二、赫哲族人民的住房
• 固定性住房有马架子、地窨子,临时住房有撮[cuō]罗子或野外住狍[páo]皮筒等。
住房
撮罗子
三、赫 哲 族 民 族 服 饰
1、古 代 传 统 服 饰
2、传 统 鱼 皮 装
鱼皮袍等 鱼皮服饰具有 轻便、保暖、 耐磨、防水、 抗湿、易染色 等特性。特别 是在严寒的冬 季不硬化、不 会蒙上冰。
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 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 原料是鱼、兽皮。
四、赫哲族的传统美食
赫哲族生活在我国最东北角的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 过去这个民族是一个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有着本民 族的独特食鱼方式,如柳蒿芽炖嘎芽子汤、炒鱼毛、烤塔 拉哈、削冻鱼片儿和杀生鱼等
酱嘎牙子
鱼刨花
炒鱼毛(鱼松)
生鱼片(刹生鱼)
他拉哈
炒蛤蜊肉
五、赫哲族的图腾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 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 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其 民族的图腾神谱更是就地取材,以鱼皮为 材质加以拼贴、雕镂、缝制等工艺,经纯 手工制作而成。鱼皮有一种自然的美,具 有天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凹凸不平, 又浑然天成,收藏几十年不会变质,是艺 术收藏的珍品。
赫哲族
塔拉哈是生鱼的一种做法。早先,赫哲人烤制塔拉哈选料是很讲究的,尤 杀生鱼(塔拉卡),是赫哲族最讲究吃的鱼,他们把杀生 以幼鲟幼鳇烤制出来的才是精品。因为,这两种鱼肉质细嫩无刺,鱼骨全 鱼当成本民族的上等菜。杀生鱼多用鲤鱼或其它带鳞鱼。 是可食的脆骨,且有名贵的鱼筋,所以才“适口”。烤制时,先将幼鱼肚 鲜嫩属鲫鱼,但鱼小做起来费劲。待客时常有鲫鱼做杀生 膛破开,掏出内脏,把鱼洗净,然后放在案板上,连皮带骨切成手指宽的 圆片,用一头削尖的鲜木棍串起来,放在篝火上翻动烤制。当鱼皮噼啪炸 鱼,表示对客人的深情的尊重。杀生鱼最好是用五、六斤 响,滋滋冒油,一股鱼香溢出时,烤制便完成了。吃时,把鱼片蘸上用米 重的鲤鱼,不肥不瘦吃起来鲜嫩味美。杀生鱼的做法:先 醋、细盐、辣椒油、味素调好的调料,一口咬下,鱼表滚烫,口里却是冰 将鱼洗净,把两侧整片肉从鱼身上剔下,然后皮朝下把肉 凉的,这外香内脆、外热内凉的“塔拉哈”,细嚼慢咽仔细品尝,它的特 点是香而不腻,绵软爽口。真是别有风味,妙不可言。特别适合盛夏季节 横切斜刀成片(不要切透皮),再调过来切成丝从鱼皮上 食用。 登下来,把带鳞的鱼皮用火烤卷剥掉鳞切成丝与鱼肉丝放 在一起,放上醋、辣椒油、盐等作料,再拌上土豆丝或黄 瓜、豆芽、大头菜就可食用了。
赫哲人相信人有三个灵魂: ①生命之魂(斡仁)。系生命之神赋予,它同人的生命共始终,人死则永远离开 躯体而消失。 ②思想之魂(哈尼)。为人在清醒时的思想和梦中见闻,它是暂时远离身体和其 他灵魂交遇。人死后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 过去曾信仰 萨满教。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省的饶河、抚远两县。
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 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赫 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古 老 服 饰
传 统 服 饰
女子服饰
女子穿鱼皮或鹿皮制作的长袍,长裤。在衣 裾边缘贴补上用鹿皮剪成的各种图案,有点 还在下角边缘缀上一排海贝、铜钱作为装饰。 女子在家时穿厚鞋底的绣花鞋,外出时穿凯 韛鞋。
少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的长袍先后开衩,衣服上镶黑边或云头 文样。扣子比较特别,一般是使用皮扣或鲶 鱼骨扣. 男子服装也包括大襟皮质短衣,长裤等其他 形式,狩猎的时候在长裤外要套穿鱼皮裤, 戴狍皮帽和手套,脚穿狍皮、鹿皮靴或鱼皮 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赫哲族男子常服
赫哲族男袍
赫哲族中年男子服饰
举行婚礼和重大活动时,身穿传统节日盛装,服饰色彩艳丽,争奇斗 艳,好似一场时装秀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 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 皮制的鞋子。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的,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已经发 展得非常成熟,制作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 性。
萨满服饰
头饰
赫哲族
2.发展历史 2.发展历史
1.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 1.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 “肃慎”、“挹娄”、“勿吉”、“女真” 肃慎” 挹娄” 勿吉” 女真” 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 ,而赫哲名字的由来首 先是在康熙二年 1662年)的《清实录》 先是在康熙二年 (1662年)的《清实录》上 记载并得以传承。 赫哲族 反沙俄入侵:公 元1651年(顺治八年), 给沙俄侵略者予以 1651年 严重打击。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赫哲族人民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赫哲族人民参 加东北各种抗日行列和各族人民一道,同日 本帝国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3.衣食住行 3.衣食住行
1.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 1.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 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 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2.赫哲族生鱼片 2.赫哲族生鱼片 制法: 制法: (1)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 (2)用盐、醋及辣椒油蘸着吃,味道十分鲜嫩 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特点: 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招待客人,原汁 原味,乡情浓郁。
赫哲族
1.民族概况 1.民族概况 2.发展历史 2.发展历史 3.衣食住行 3.衣食住行 4.人民风俗 4.人民风俗 5.宗教信仰 5.宗教信仰 6.民族名人 6.民族名人
1悠久的民 1.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赫哲” 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赫哲” 一词有“下游” 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使用赫哲 东方”之意。使用赫哲 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 2.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 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 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 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 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 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 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赫哲族
一辈子 恶么扎龙耐 吃一顿 恶么日基夫
我爱你 希民都基赖伊
春 :宁尼 冬: 秃林
夏 :抓林 秋 :波罗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 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赫哲族神 话,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 《山神的传说》、《虎的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伊玛 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 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 “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伊玛 堪”要说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形 象、形式自由。 此外,还有“说胡力”和“特伦固”等形式在民间也很盛行
苏 拉 卡
莫 温 古 饭
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 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 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 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彩, 除了各种 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 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赫哲族春节
春节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的节日。除夕,大家各自忙 碌,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 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热情好客的赫哲 族人摆下"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 味香酥脆的 "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味道十分鲜 美。令人尊敬的民间诗人(依玛堪)在新春佳节,用诗歌把 美好的祝愿献给大家。老人们向他敬酒,听他讲故事,尽兴 而归。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迷恋的是滑雪、 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项比赛。到处是欢歌笑语
赫哲族介绍(完美版)--PPT
传统民居பைடு நூலகம்
夏季居住的窝棚 过冬的地窨子
住 房
固定性住房有马架子、地窨子,临时住房有撮罗
子或野外住狍皮筒等。
撮罗子
地窨子
赫哲族民族服饰
1、古 代 传 统 服 饰
赫哲族民族服饰
2、传 统 鱼 皮 装
鱼皮袍等鱼 皮服饰具有轻便、 保暖、耐磨、防 水、抗湿、易染 色等特性。特别 是在严寒的冬季 不硬化、不会蒙 上冰。
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 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 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 皮。
传统的赫哲族兽皮靴
传统的赫哲族鱼皮衣
丰富多彩的赫哲族服饰
精美的赫哲族鱼皮衣
传统的赫哲族服饰(男装)
漂亮的赫哲族服饰(女装)
赫哲民族传统桦树皮器皿制品
赫哲民族早年使用的木勺、木碗 赫哲族传统桦树皮画
赫哲族传承桦树皮制作技艺
用牙签制作的帆船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谢谢观赏
鱼刨花 酱嘎牙子
赫哲族特色鱼宴
炒鱼毛(鱼 松)
他拉哈 生鱼片(刹生鱼) 炒蛤蜊肉
赫哲族节日庆典
春节是赫哲族人最大的节日。大年除
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 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
每年九月九日过鹿神节。鹿神节来源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文化介绍
赫哲族的故事散文:赫哲族文化介绍赫哲族不仅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他们自古以来便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世代以捕鱼、狩猎为生,可以说是一个和鱼关系最密切的民族。
说起赫哲族,恐怕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人并不太多。
而这个古老民族的起源,他们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还有他们用草垡子或者草辫垒的房舍,他们穿的鱼皮服,及他们的捕鱼生活,则更是鲜为人知了。
赫哲族是一个以捕鱼、吃鱼和穿鱼皮衣服而被外界所熟知。
过去一直被外界称之为“鱼皮鞑子”或者“鱼皮部落”。
其实,赫哲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远祖早在上古舜帝时是息慎部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肃慎、稷慎。
到了汉魏时期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谓之“勿吉”。
隋朝开皇中,称勿吉为靺鞨。
而靺鞨可分为七部,其中最大的两部:一部为粟末部、一部为黑水部。
黑水靺鞨到唐初已形成庞大的联合体,是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一直往东直抵达到东海地区的一股较大势力,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到长安朝贡,唐玄宗封他为勃力洲刺史,洲治所在地设在黑龙江北岸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
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实施对这一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初,乘唐朝北伐高丽之机,黑水靺鞨势力迅速扩大到松花江中游、牡丹江及乌苏里江流域。
只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赫哲民族开始衰败了,又退回到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开始了渔猎生活。
赫哲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一直没有本民族文字。
他们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在19世纪以前,赫哲人主要以靠渔猎为生。
那时的三江流域不仅盛产“三花五罗”,还有大马哈鱼、鳇鱼、七粒浮子(鲟鱼的一种)等许多种名贵鱼类;深山野林里还栖息着黑瞎子(熊)和成群的野猪、马鹿和狍子等各种动物。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碗里”便是那里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丰富的物产资源,为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奠定了基础。
当时赫哲人以狩猎作为生产的主要部分,渔业则在次要地位。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文化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
赫哲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赫哲族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
一、赫哲族的文化特点赫哲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
他们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赫哲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大自然,他们相信群山和江河是有灵性的,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十分谨慎。
赫哲族拥有丰富的口头传承文化,他们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传递他们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赫哲族的诗歌和歌曲极富表现力,经常描绘他们独特的生活场景和信仰。
这些诗歌和歌曲不仅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
赫哲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常穿长袍,女性则身穿长袍和长褂。
他们的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带有红色和黑色的装饰,图案多为花纹和几何图案,独具民族特色。
二、赫哲族的生活方式赫哲族人民以狩猎和渔业为主要生计,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松嫩平原地区,这里资源丰富,提供了丰富的狩猎和渔业机会。
赫哲族人民擅长捕鱼和射猎,他们熟练地使用弓箭、罗网等工具进行狩猎和渔业活动。
赫哲族人民的居住方式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他们以流动居住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们会选择适宜的地方建造临时住所。
夏季,他们会选择靠近江河的地方,以便捕鱼和采集水果;冬季,他们会选择离野生动物迁徙路线近的地方,以便狩猎。
赫哲族人民的饮食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主要以肉类、鱼类和野生植物为主食,如狍子、鹿、鱼、蘑菇等。
他们擅长采集和加工食物,并将其用于制作特色菜肴。
赫哲族的食物以简单、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殊的调味品为特色,使得他们的菜肴口味独具一格。
三、赫哲族对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态度。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有灵性,河流、山脉、动物都拥有自己的灵魂。
赫哲族1
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 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 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 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 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 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 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 品,可以分成: 生食 熟食 生食 生食和熟食 熟食。生食 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 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 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 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 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 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 熟食如加工好的 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 也将鱼片和瘦肉蒸、烤、煎、炖、煮、 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 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 拌菜生鱼, 拌菜生鱼 赫哲人叫“刹生鱼 刹生鱼”;半生不熟的特 刹生鱼 色烤鱼 烤鱼,赫哲人叫它:塔拉哈 塔拉哈(哈读 烤鱼 塔拉哈 四声重音)鱼松 鱼松,赫哲人叫“它斯 鱼松 它斯 恨”。
民族礼仪
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 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 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 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如果客人不吃, 则被认为是失礼。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 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 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 吃。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 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 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 人口最 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 少的民族 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 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 等县。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 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 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木克楞
独具特色的赫哲族鱼皮制品(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
独具特色的赫哲族鱼皮制品(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村落)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东北其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今天要介绍的是街津口赫哲特色民族村,街津口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同江县境内,距离同江市区东北45公里处。
这里是一个特别适合自驾的景点,从哈尔滨出发,第一站可以到佳木斯稍作停留,然后直奔街津口。
我第一次去街津口是在8月末,秋色渐浓,公路两侧都是金黄色的万亩良田,非常壮观。
出人意料的是,一路高速鲜见其他车辆,这也是黑龙江经济欠发达的一个表现吧,但绝对适合自驾游。
20世纪60年代,一首描写赫哲族人美好生活的《乌苏里船歌》唱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对家乡生活的热爱。
在黑龙江南岸的街津山脚下,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村庄。
这个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村落,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
100多座赫哲族特色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500多位赫哲族人生活在这个仿佛是童话世界的村庄里。
在历史上,赫哲族人一直过着夏天江上捕鱼,冬天上山围猎的生活,街津口的男人们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生存的本领。
按照祖先的传统,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挨冻受饿,身受险境,都是常有的事。
这些独特的经历和考验他们逐渐养成了自强的性格。
冬天的山里,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四十几度。
赫哲族人就是在这片冰天雪地里顽强地生存的。
村里老人回忆说,当年晚上怎么睡觉?在雪中扑棱扑棱的雪,把狗皮铺上了,狍皮铺上了,被子就这么折过来像麻袋似的,脚底下分到腰部,把两只脚一伸,两边搭一下,就这么对付睡一宿。
什么苦都能吃,顽强地活着。
在赫哲族的“伊玛堪”里,吃苦受难、濒临险境时,就会得到神奇力量的帮助。
神奇的力量往往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化身为英雄的妻子。
因此在赫哲族人看来,女孩子也要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出江捕鱼是必须要学习的技能。
对街津口人来说,“浅水浅滩捞小鱼,大江大河网大鱼”,要想捞到大鱼,就必须到大江大河中去迎接挑战。
村民尤大姐回忆说,一天跟随父亲出去打鱼去,浪太大了,就把船推到江边打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江而居的赫哲人就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以赫哲族的衣食住行都与鱼息息相关,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
在文化村还有一组用汉白玉雕成的一组雕塑。上面刻着两个字“鱼皇”。关于这组雕塑有三个美丽的传说,一则鳇鱼是秦始皇的化身,因为他生前残暴无比,伤害百姓,死后恩都力(天神)把他变成牛首、鱼身的大鱼,放逐到北国人烟稀少的黑龙江来。时至今日,鳇鱼依然保持这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赫哲渔民还把鳇鱼出没的地方叫“秦皇通”, 从《全史地理表》中有“、、、、、上京岁贡秦王鱼”的记载,乾隆也曾有《咏秦王鱼》的作品。另一则传说赫哲地区有一个小伙子一次叉到一条大鱼,他跳入水中同大鱼搏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大鱼拖到岸上,又作为贡品献给了皇上。皇帝见此鱼甚大,就对文武大臣们说“朕乃九王之尊,人称皇帝,此鱼乃鱼中之王叫鳇鱼吧”。从此以后,这条大鱼便叫鳇鱼了。据清朝《清会典事例》记载,鳇鱼是清朝皇帝康熙五年(1666年)命名的。第三则传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鳇鱼本是位赫哲的小伙子,额托力(勇敢,强壮)变得,那位姑娘名叫依尔卡(花一样美丽),额托力和依尔嘎相亲相爱。但由于依尔嘎才貌超超,被恶势力相中给抢走了。额托力和恶势力抗争,终被恶势力打死后扔到黑龙江里。额托力死后化作了一条大鳇鱼,在江里日夜嘶吼思念着信尔嘎。终于有一天依尔嘎耐不住对额托力的相思之际苦,投江殉情。神奇的是依尔嘎殉情后也化作了一条和鳇鱼相似的鱼—鲟鱼。于是依尔嘎和额托力死后分别化鲟鱼,鳇鱼后在江中重续那段情缘。在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经典,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化蝶的旷世奇缘;在我们赫哲地区有额托力与依尔噶为了爱情宁死化鱼的忠贞不渝。这座建在莲花河畔的象征爱情的雕塑吸引了无数恋人在此拍照留念。让额托力和依尔嘎为他们的爱情见证。
炒鱼毛:炒鱼毛也是赫哲族的一道风味佳肴,它是将各种鲜嫩的肥鱼切成鱼丝,再加白糖等作料炒成“它斯罕”(鱼毛)。炒鱼毛是最好的下酒菜,吃起来可口味美。如果用它加韭菜包饺子,其味道非常鲜美可口。炒鱼毛还便于贮藏,将它放入坛中,存入地窖,随取随吃,非常方便。
苏拉卡:赫哲族人的传统食品。汉语称“刨花”,是赫哲人冬季吃生鱼的一种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渔民们将冻鱼削成薄如刨花的鱼片,拌上土豆丝、绿豆、粉丝,再加上调料食用,又香又脆。
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景点)和八岔赫哲族乡(在我们今天去抚远的途中,可以路过),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三乡一村是现在赫哲族组要的聚居地,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最早是出现在康熙二年的“清实录”意为居住在东方的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两万余人。在清朝末年,由于当朝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我国黑龙江以北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了苏联,生活在黑龙江一以北的赫哲族人也同时被分割出去了,当地的俄罗斯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保持着一样的,
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有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早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
鱼皮袍: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更加别致美观。
冬季男装多为狍皮缝制的长袍,夏为去毛或短毛(春季兽皮)皮长袍,大襟,紧袖口。襟多镶边或以染黑色云纹装饰。长袍衣襟上缀有两排鲶鱼骨纽扣,素雅美观。
女装为鱼皮、鹿皮缝制的长衣,领边、袖口、衣边多绣以鹿皮剪成的各种颜色的云纹和动物花样,或饰海贝。
男女均为鱼皮套裤。冬季多戴狍头皮帽,与东北汉族的苇笠头形式相同。男女皆用狍皮、鹿皮靴子和鱼皮乌拉。清代,女上衣形如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有领窝而无领。
赫哲民族文化村导游词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乡,有一座建在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全国唯一的赫哲民族文化村。它如建于1999年的9月份,于2001年8月8日“中国同江第一届赫哲族旅游节”那天正式向游人开放。总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多万元。赫哲民族文化村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重新复活了赫哲族的历史,通过赫哲村的建筑,大型雕塑群,民族宗教民俗,历史文化,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品的集中展示。使游人进一步了解赫哲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宗教习俗,是赫哲历史寻踪的绝佳去处。
拉拉饭:赫哲族人的主食。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赫哲族人的主食。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赫哲族住宿
赫哲族为了适应渔、猎业生产的需要,均选择江河两岩高处和接近猎场地方居住。早年住处有临时和固定两种,随着渔猎生产的游动,可随地搭盖临时住处。临时住处有“撮罗安口”(撮罗是“尖”,安口是“棚”,即尖顶棚之意)、“温特合安口”(尖顶上有二尺宽通风口的棚)。是为避水、火灾和猛兽的侵袭,构木或搭板在高树上的小屋,类似古人巢居。固定性的住处有“卓”(马架子)、“希日免克”(地窨子),挖进地表土三、四尺深,筑墙三、四尺高,架复土其上,是古人穴居的发展。还有草苫的正房等,多为冬季住处。赫哲人的住房形式因地而异,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大约在二、三百年前就住草苫顶的下房了。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和混同江两岸的赫哲人,在二十世纪初还比较普遍的住“卓”(马架子)、“胡如布”和“希日免克”。此外,赫哲人的住房还因贫富而异,据史籍载:“黑斤富者则以雕翎盖屋”。民国初年富锦县屯有两户赫哲族的富裕人家,各住五间草房。前墙用砖砌成,后墙以土坯垒成,窗门刻有花纹,窗户装有玻璃,室内天棚地板是油漆的,炕沿和围墙板上都雕有云纹。除正房外还有东西厢房,是做碾磨房、牛马厩、仓库或做雇工的住房。一般人家都在正房的东侧或西侧搭盖“塔克吐”(鱼楼子),将鱼兽肉干、粮食及其他物品放置其中,夏季炎热时居其上乘凉。穷苦人家多住马架子,正房只有一、二间,院子也很小,设有鱼楼子或晾鱼架。
赫哲族饮食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以渔猎生产为主的赫哲族人餐桌上的主要菜肴离不开鱼。他们吃鱼的方法很多,也很讲究。日常都吃新鲜鱼,有把鱼穿在烤叉上烧烤食用的,也有蒸熟而食的。赫哲人喜食生鱼,“刹生鱼”、“凉拌生鱼”、“炒鱼毛”是他们的特色菜肴。他们还将捕鱼旺季吃不了的鱼用日晒火烤的办法进行加工,贮存起来以备淡季食用。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现在赫哲族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一般赫哲人还嗜烟、酒。
走进赫哲民族文化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门前广场,在广场的右侧是一座木克楞的建筑----赫哲展览馆。在馆内通过有形实物和资料的保存,展示了赫哲族源流历史以及渔猎生产,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文艺,民族歌舞。展示了赫哲族民间文化艺术及现代生活。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元明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行以承传。 现在全国共有赫哲人口4640人(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是全国最小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外。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讪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乡和佳木斯敖其村。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外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多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中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在解放前,赫哲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代封建王朝和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日本侵略期间,日本人为防止赫哲人通苏抗日,便强行归村并屯,把赫哲人从原居住地赶到了环境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一,二,三部落。赫哲人在那里既不能狩猎,又不能捕鱼,吃不饱穿不暖,日本人逼迫赫哲人吸食“福寿膏”(鸦片),拿赫哲人做人体实验。赫哲人从进部落时的237人锐减到出部落时的165人,死亡人数占30。4%,在赫哲地区现在还流传这样一句俗话“招待亲人朋友,用生鱼和美酒,对待“矮个子们”(日本人)用猎枪和拳头。后来共产党把赫哲人从一、二、三部落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生活生活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在赫哲民族展览馆的生活习俗展厅里,主要展示了赫哲人在生产,生活,日产起居,宗教信仰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地方。自古以来赫哲族就是个渔猎民族,夏穿鱼皮衣,冬穿兽皮衣。而且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唯一穿淡水鱼皮服饰的民族。馆内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鱼皮上衣缝有用鱼皮剪成的浪花和云卷图案,表示了赫哲族是个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民族,同时也展示了赫哲妇女心灵手巧聪明智慧的一面。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性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窨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在馆内分别展示了胡如布和撮罗安口的模型,游客可从中体验到赫哲人捕鱼时使用的各种网具。最早的网是用柳树皮,椴树皮纤维纺成绳子织成网。后来发展到使用线绳网,从那时开始,在渔民地区流传这样一句俗话“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很多人都理解为渔民懒惰,不着调,不会过日子,而实际上这种线绳子织的网经过野猪血煮完后有血腥味,可以吸引鱼,但在水里泡时间长了,易腐烂和挂此水草。必须打三天鱼,就得拿到岸上晒一晒,抖一抖,补一补,才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说“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是特指渔民懒惰。在生活习俗展厅里有两把一尺多长的木梳子,一个有齿,一个无齿,这么大的梳子怎么用来梳头呢?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用来梳头的,是熟制鱼,兽医皮的一种工具。无齿的用来熟制鱼兽皮上的油脂,有齿的用来梳理兽毛。同时木梳了也可以当作一种刑具。在汉族地区,小孩淘气就用条帚疙瘩或鸡毛掸子往屁股上揍,而在赫哲地区孩子淘气就用木梳子往屁股上削。人们平时教训淘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不是皮子又紧了,一会给你梳皮子”。一听这话,淘气孩子就知道小屁股蛋两三天是不敢着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