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步态参数等
步态分析常用术语
![步态分析常用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0549a073f46527d3240ce0a9.png)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 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 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 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 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 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 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 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 表示。
步态分析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 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 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 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 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步长(step length)
单支撑相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 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 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 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 伴有足内翻、 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 疼痛、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 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 下肢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 节前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 进力。偏瘫患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 充分,所以不能较好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步态参数等
![正常步态参数等](https://img.taocdn.com/s3/m/dabebc556bd97f192379e903.png)
正常步态参数等一、正常步态参数:(一)、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1、正常人一般步长:50~80cm2、步幅:通常为步长的两倍。
3、步宽:健全人(足跟中点为测量点)8±3.5cm4、足角:健全人约6.75°。
5、步频:健全人约95~125steps\min。
东方男性步频约为112.2±8.9steps\min,女性约123.4±8.0steps\min。
6、步速:健全人步行速度约为65~95m\min。
7、步行周期:约1~1.32s。
(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二)步态分析:另PPT二、偏瘫步态: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患侧股四头肌不恰当的运动,使患侧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侧通过躯干像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地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摆动。
2、膝过伸性: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缩,或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的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此过程中增加了重心向患侧移动和下降的幅度,使能耗加大。
结局使膝后关节囊和韧带受到损伤,出现疼痛、韧带松弛或骨畸形,加之髋关节稳定性差,影响安全。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收缩,出现行走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如摆动相开始时,患侧腿髋关节即屈曲,同时由于屈肌共同模式为打破,膝关节屈曲,足呈内翻状,在摆动相结束时,膝关节需伸展,此时又诱发了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患足跖屈,踝关节不能着地,患侧在支撑时不能负重,行走不稳或呈瘸拐状。
4、画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肌、屈膝肌和髋内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背屈动作困难,为了抬起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或跨栏步态,此时身体重心上下移位加大;支撑相患足落地时,不是足跟先着地,而是足见或整个足掌“蹬”地,又加重了患侧腿伸肌痉挛模式,造成足内翻、足趾跖屈,使得患侧支撑相持重差,在身体重心转移时左右摆动幅度加大。
正常人体步态分析
![正常人体步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b9c914cc7931b765ce15c0.png)
2)支撑期(站立期) 支撑期(站立期)
从脚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时期,称为支撑期(站立期)。该时 从脚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时期,称为支撑期(站立期)。该时 )。 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60%时间 在此时间内, 时间。 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60%时间。在此时间内,足完成了从跟着 地到趾离地整个动作,经历了跟着地、足平放(地面)、 )、跟离 地到趾离地整个动作,经历了跟着地、足平放(地面)、跟离 趾离地几个时间点。 地、趾离地几个时间点。 根据这几个时间点,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根据这几个时间点,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站立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站立早期:跟着地到全足放平时期。在此时期,足底吸收 站立早期: 地面的冲击,井开始承重。也称缓冲期。该时期为步态周 地面的冲击,井开始承重。也称缓冲期。该时期为步态周 期的0 15%的时间段。 期的0-15%的时间段。 站立中期:全足放平到跟离地时期。在此时期,身体体全 站立中期: 部体重转移到支撑足。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 15-30%的时 部体重转移到支撑足。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 15-30%的时 间段。 蹬离期(站立末期):距离地到趾离地时期。此间,身体 蹬离期(站立末期) 重量逐步向对侧转移,并产生蹬地动作,推动身体向前。 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30-60%的时间段。 该时期为步态周期的30-60%的时间段。
举例说明
4)双支撑期
定义:在步行过程中,有一个时期,两侧足都与地 定义:在步行过程中,有一个时期,两侧足都与地 面接触,一侧足处于蹬离期,一侧足处于站立前期, 双足同时都处于支撑期。这个时期,称为双支撑期。 双足同时都处于支撑期。这个时期,称为双支撑期。 双支撑期不是步态周期中除站立期和摆动期外又一 个特定时期,而是在观察双侧足的步态周期时,两 侧足各自站立期的相互重叠的一个时期。在一个步 态周期中,有两个双足支撑期,每次约占步态周期 11-12%。 的11-12%。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正常步态的时-空参数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正常步态的时-空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189c36fbcc17552706220864.png)
正常步态的时-空参数一、导入正常步态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此时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临床中,中枢神经系统或运动系统的疾病往往会导致正常步态的改变,因此我们需要对正常步态做全面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常步态的一些时-空参数。
二、正常步态的时-空参数正常步态常用的时-空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足偏角、步频和步速。
三、步长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健全人平地行走一般步长约为55~85cm。
包括左步长和右步长,通常一个步长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我们称之为步长时间。
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者步长也大。
四、步幅步幅:又称跨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一个步幅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为一个步行周期。
五、步宽步宽:指在行走中双足中线间的距离。
健全人约为~。
步宽越窄,步行稳定性越差。
六、足偏角足偏角: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
健全人约为°。
七、步频、步速步频:又称步调,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以stein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ste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步速:即行走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通常用m/min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65~95m/min。
八、小结下面,我们来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包括左步长和右步长。
步幅:又称跨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宽:指在行走中双足中线间的距离。
足偏角: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
步频:又称步调,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速:即行走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步态分析——膝关节动力学
![步态分析——膝关节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6d56dac304a1b0717fd5ddfd.png)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
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 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行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站立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 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 表示。
• 作用于膝关节的肌群
股二头肌(短头)、
股薄肌、缝匠肌向心性收缩引起膝关节屈曲
• 作用于踝关节的肌群
背屈肌收缩使踝关节
呈中立位,防止足趾拖地
7、迈步中期
(屈膝最大角度 小腿与地面垂直)
关节运动角度
• 骨 盆 : 中立位
• 髋关节 : 20°~30°屈曲
• 膝关节 : 60°~30°屈曲
• 踝关节 : 10°跖屈~0°
• 作用于髋关节的肌群 缩
髂腰肌收
• 作用于膝关节的肌群 股四头肌 向心收缩以稳定膝关节于伸展位
• 作用于踝关节的肌群 向心性收缩
踝背屈 肌
8、迈步末期
(小腿与地面垂直 足跟着地) 关节运动角度 • 骨 盆 : 5 °旋前 • 髋关节 : 30°屈曲 • 膝关节 : 30°屈曲~ 0° • 踝关节 : 0° • 作用于髋关节的肌群 髂腰肌等长收缩 • 作用于膝关节的肌群 股四头肌继续向
• 踝关节的肌群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离心性收 缩,为蹬离蓄积能量
4、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对侧足跟着地)
关节运动角度(足跟离地)
• 骨 盆 : 5° 旋后 • 髋关节 : 0°~10°过伸展 • 膝关节 : 5°屈曲 • 踝关节 : 10°背屈~0° • 膝关节的肌群 股四头肌进行等长收缩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2413b8b0717fd5360cdcf6.png)
支撑前期:足跟着地,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中立位,地面反 应力位于髋关节的前面。
支撑初期:从足跟着地到全足着地,髋关节进行向心性收 缩以克服屈髋,屈膝20°,地面反应力位于踝关节后方。
支撑中期:髋关节逐渐由屈曲过渡到伸直,地面反应力通 过髋关节以消除髋伸肌的收缩,膝关节的地面反应力由后 方转移到前方,股四头肌由被动离心性收缩变为主动向心 性收缩。
定量分析法: 一、运动学分析:1.步态距离参数的测量 2.步态时间参数的测量 通过直接测量(电子关节角度计)与成像测量技术(多次 曝光照片、电视摄像等)分析关节运动角度。
行走能力的评定
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采用7分制,最高7分,最低1分,具 体如下: 7分:完全独立,不使用辅助设备或用具,在合理的时间 内至少能安全的步行50m,不用轮椅。 6分:有条件的独立,步行者可以独立步行50m,但需要使 用辅助器具,如下肢矫形器、假肢。可上行30°的斜坡, 能在地毯上操作轮椅,能通过门槛。 5分:可以步行50m,但需要他人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 准备。患者不能独立步行50m,在没有他人帮助或辅助器 械的情况下可以步行17m,达到室内生活的功能水平。
4.足偏角:在行走时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 夹角称为足角,如图IV,健全人约为6.75°。
5.步频:指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 步调,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 腿者,通常用steps/min表示。 6.步速: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 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 分钟表示。
支撑末期,躯干由中立位变为前倾位,髋关节的地面反应 力在其后方,被动型的产生伸髋,当足跟离地时踝关节前 方的地面反应力产生的踝背屈力矩诱发踝跖屈。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0c5b7331126edb6f1a1040.png)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步态分析 含步长、步幅等[专家学习]
![步态分析 含步长、步幅等[专家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04b57abd64783e09122bfc.png)
肘关节屈伸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改变运动方向 最大屈曲约为38.9° 最大伸展约为-0.4°
一类特制
21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头颈部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 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
一类特制
22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背部深层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 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16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骨盆骨盆移动可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上下移动约为45cm最低双支撑相最高单支撑相侧方移动3cm水平面沿垂直轴旋转单侧44双侧88沿冠状轴倾斜约5517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髋关节最大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地最大外展约66足跟离地最大内收约44足底着地最大外旋4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最大内旋44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支持相18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膝关节最大屈曲约65摆动中期最大伸展为00足跟着地19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踝关节最大背屈约15足跟着地最大zhe屈20足跟离地20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上肢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足跟着地时最大伸展约211足跟离地时最大屈曲约174肘关节屈伸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约为389最大伸展约为0421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头颈部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上下振幅约5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556cm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22一类特制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竖脊肌
一类特制
45
四期分析法 两个双支持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各约12%) (约60-62%) (约38-40%)
各时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相关 行走快时,双支撑相减小,跑步时消失 一侧下肢不能负重时,则其支撑相缩短
康复评定技术008步态分析技术
![康复评定技术008步态分析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cfb6c73d15abe23492f4d23.png)
支撑相分期
1,支撑相:占步行周期的60%
• 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 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
单支撑相:占40%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全部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 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 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 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足内翻、 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 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 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摆动相分期
1,摆动早期
摆动相
2,摆动中期
摆动相
3,摆动末期
后足:楔形骨 舟状骨 骰骨 跟骨 距骨
趾骨 跖骨 跗骨
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
• 足是多关节部位,共包括30多个关节,增强足弓 的弹性,有些关节属于微动关节
•主要的运动关节包括: 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 跗跖关节、 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
足弓结构及功能
纵弓 外侧纵足弓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供2019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2f24b6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c.png)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步态是人体走路姿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中的参数,可以了解人体的运动状态,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诊断和研究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步态中常用的五项参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步频:步频是指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它是衡量步态中步行速度的关键参数之一。
步频过快可能意味着紧张、焦虑或者兴奋,而步频过慢则可能表示疲劳、虚弱或其他健康问题。
通过合理控制步频,可以提高步态的美感和舒适度。
2. 步幅:步幅是指每一步行走的距离。
它与步频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构成了步行速度。
步幅过大可能导致姿势不稳、摔倒等意外伤害,而步幅过小则可能表示肌肉力量不足或者关节问题。
因此,步幅的合理掌握对于保持稳健的步态至关重要。
3. 双支持时间:双支持时间是指两脚同时触地的时间。
在正常的步态中,双支持时间应该占整个步态周期的一小部分,约为10%。
双支持时间过长可能是由于肌肉力量不足、不稳定的关节或其他运动障碍引起的。
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训练,可以减少双支持时间,提高步态的稳健性。
4. 单支持时间:单支持时间是指每次行走时只有一只脚着地的时间。
在正常步态中,单支持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
单支持时间过短可能表示步行姿势不稳定,容易摔倒。
而单支持时间过长可能是步行效率低下的表现。
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和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步态的稳定性和效率。
5. 揭地时间:揭地时间是指脚离地的时间。
在正常的步态中,揭地时间应该是短暂的,约为步行周期的16%。
揭地时间过长可能表明步行时脚部的支撑不足或者肌肉受损。
通过增强脚部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可以改善步态的平衡和协调性。
综上所述,步态中常用的五项参数包括步频、步幅、双支持时间、单支持时间和揭地时间。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的运动状态,发现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合理掌握这些参数,可以改善步态的美感、舒适度和稳定性,提高步行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通过对步态参数的掌握和应用,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运动健康提供指导和参考。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bbdf21c5da50e2534d7f28.png)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
步态
![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223c49d35022aaea998f0f9e.png)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 周期。 是行走步态的基本功能单元。 承担着支撑相(包括双腿支撑和单腿支撑)的承重和摆动相下肢的 向前挪动的功能。
支撑相
单支撑相 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1.足跟着地 2.全足底着地 3.重心转移到同侧 4.足跟离地 5.膝关节屈曲增大 6.足尖离地 7.6% 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偏瘫、关节疼痛、平衡能力低时间缩短 41.5% 站立相末期 54.1%开始 60% 迈步相前期
中间位
向后4~5©
髋关节
屈30©
屈30©
屈30~0©
过伸10©
膝关节
完全伸直
屈15©
屈15~0©
完全伸直
踝关节
中间位
趾屈15©
背屈10©
中间位
摆动相下各关节的变化
部位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骨盆旋转
向后4~5©
向后4~5©
中间位
向前4~5©
髋关节
中间位
屈20©
屈20~30©
屈30©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胫前肌 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
关节趾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
拍击地面的情况。 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 少此时踝关节的趾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 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 在支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5.缝匠肌(sartorius) 6.腘绳肌(hamstring 7.胫前肌(tibialis anterior) 8.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正常步态参数
![正常步态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b16b0c066c175f0e7cd137f8.png)
稳定性 以最小的 Nhomakorabea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
方向性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正常步态参数
步 宽( stride width ) :两 侧足中 心线 之间的 距离 ,正常 大约 5 ~ 10cm 步幅长(step length)_:一侧足跟迈步后到对侧足跟之间的距离,正常 大约50~80cm 跨步长(stride length):一侧足跟到同侧足跟迈步后的距离,为步幅长 的两倍,正常大约100~160cm 步角/足角(foot angle):足的长轴和中心线之间的夹角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
骨盆旋转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骨盆 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旋转, 正常约4°
的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动约5cm
正常步态参数
步频(cadence)
每分数迈出的步数 步频=步数/60(步/分)
正常:95~125步/min
步速
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米/秒)
让测试对象以平常的速度步行 10米的距离,测量
所需的时间 计算:步速(米/秒)=距离/所需时间
正常步态参数
重心移动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3582275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3.png)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表现,是人体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生理状态,还反映了个体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步态分析对于临床诊断、康复训练以及运动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参数有五项,分别是步幅、步频、着地角、摆臂角和步态节奏。
首先,步幅是指每一步行走过程中前脚跟起始点到下一次起始点之间的距离。
正常步态中,步幅通常在1-1.5米之间。
步幅的大小与个体的身高、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有关。
步幅的增加表明个体运动能力的增强,而步幅的减小可能暗示着潜在的行走障碍或运动能力下降。
其次,步频是指每分钟行走步数。
正常步态中,步频通常在80-120步之间。
步频的大小和个体的身体机能、运动控制能力以及行走速度有关。
步频过快可能导致动作不稳定,步频过慢可能导致姿势不协调。
通过调整步频,可以改善个体的行走姿势和提高行走效率。
第三,着地角是指每次着地时足底与地面之间的角度。
正常步态中,着地角通常在20-30度之间。
着地角的大小与步态的稳定性、关节活动度以及肌肉力量有关。
着地角过大可能导致步态不稳定,着地角过小可能增加对关节的压力。
通过适当地调整着地角,可以改善个体的步态稳定性和减轻关节负荷。
再次,摆臂角是指上肢在步态过程中的摆动范围。
正常步态中,摆臂角通常在0-45度之间。
摆臂角的大小与个体的上肢力量、协调性以及步态控制能力有关。
摆臂角过小可能影响平衡能力和行走效率,摆臂角过大可能增加能量消耗。
通过训练和调整摆臂角,可以提高个体的行走姿势和节约能量。
最后,步态节奏是指每分钟行走步数和行走节拍之间的比例关系。
正常步态中,步态节奏通常为1:1。
步态节奏的大小与个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协调性以及步行速度有关。
步态节奏不协调可能导致步行不稳定和动作不流畅。
通过训练和调整步态节奏,可以提高个体的协调性和行走效果。
综上所述,步态分析中常用的五项参数包括步幅、步频、着地角、摆臂角和步态节奏,它们都对个体的行走姿势、协调性和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正常步态参数:
(一)、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
1、正常人一般步长:50~80cm
2、步幅:通常为步长的两倍。
3、步宽:健全人(足跟中点为测量点)8±3.5cm
4、足角:健全人约6.75°。
5、步频:健全人约95~125steps\min。
东方男性步频约为112.2±8.9steps\min,女性约123.4±8.0steps\min。
6、步速:健全人步行速度约为65~95m\min。
7、步行周期:约1~1.32s。
(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二)步态分析:另PPT
二、偏瘫步态:
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患侧股四头肌不恰当的运动,使患侧下肢呈现伸肌痉
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侧通过躯干像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地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摆动。
2、膝过伸性: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缩,
或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的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此过程中增加了重心向患侧移动和下降的幅度,使能耗加大。
结局使膝后关节囊和韧带受到损伤,出现疼痛、韧带松弛或骨畸形,加之髋关节稳定性差,影响安全。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收缩,出现行走
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如摆动相开始时,患侧腿髋关节即屈曲,同时由于屈肌共同模式为打破,膝关节屈曲,足呈内翻状,在摆动相结束时,膝关节需伸展,此时又诱发了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患足跖屈,踝关节不能着地,患侧在支撑时不能负重,行走不稳或呈瘸拐状。
4、画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肌、屈膝肌和髋内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
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背屈动作困难,为了抬起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或跨栏步态,此时身体重心上下移位加大;支撑相患足落地时,不是足跟先着地,而是足见或整个足掌“蹬”地,又加重了患侧腿伸肌痉挛模式,造成足内翻、足趾跖屈,使得患侧支撑相持重差,在身体重心转移时左右摆动幅度加大。
三、关节活动度(ROM):
1.上肢关节活动的测定
(1)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屈0°~180°
②后伸0°~50°
③外展0°~180°
④内收0°
⑤外旋0°~90°
⑥内旋0°~90°
⑦水平屈曲0°~135°
⑧水平伸展0°~30°
(2)肘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屈曲0°~145°
②伸展0°~145°
(3)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背屈0°~70°
②掌屈0°~90°
③桡屈0°~25°
④尺屈0°~55°
2.下肢关节活动的测定
(1)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曲0°~90° 0°~125°屈膝时
②后伸0°~15°
③外展0°~45°
④内收0°~20°
⑤外旋0°~45°
⑥内旋0°~45°
(2)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屈曲0°~130°
②伸展0°
(3)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背屈0°~20°
②跖屈0°~45°
3.躯干活动的测定
(1)颈部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屈0°~60°
②后屈0°~50°
③旋转左0°~70右 0~70°
④侧屈左0°~50 右 0~50°
(2)胸腰部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屈0°~45°
②后伸0°~30°
③旋转左0°~40右0°~40°
④侧屈左0°~50 右0°~50°
现提供2种关节功能丧失计算方法(网站download,不懂)
第1种:关节活动度丧失%=[(健侧或正常值-实测活动度n1)/键侧或正常值+(键侧或正常值-实测活动度n2)/键侧或正常值+....+(键侧或正常值-实测活动度n)/键侧或正常值]/nX 权重指数
第2种:测量被动活动度后与正常活动度比较,用公式{1-(d1+d2+d3+d4+d5...)/(n1+n2+n3+n4+n5...)100%}X权重指数(d为实测活动度、n为正常活动度)
四、评估量表:
1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附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临床意义
运动评分分数级别临床意义
< 50Ⅰ严重运动障碍
50~84分Ⅱ明显运动障碍
85~95分Ⅲ中度运动障碍
96~99分Ⅳ轻度运动障碍
患者在10~20分钟内完成评估可信度较高。
4、FIM功能独立性评定
功能独立量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康复学会,美国物理医学会与康复学会制定的一项旨在评定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方法,主要用来评定患者实际完成的能力而不是能否完成的潜力。
FIM包括6个方面:自我护理、大小便控制、体位转移、行走、交流、社会及认知
功能。
每个方向又分为2到6项,总共18项,每项根据完成的实际情况分为7个等级(1~7)分。
每项均能完成为126分,完全依赖为18分。
7分:完全独立,即不用辅助设备或用具,在合理的时间内至少能安全地步行50m。
6分:有条件的独立,即步行者可独立步行50m,但需要使用辅助工具,如下肢矫形器,假肢,特殊改制的鞋、手杖、步行器等,步行时需要比正常时间长并考虑安全因素。
若不能步行,应能独立操作手动或电动轮椅前进50m,能转弯,能驱动轮椅到餐桌、床边或厕所;可上行30°的斜坡,能在地毯上操作轮椅,能通过门槛。
5分:监护、规劝或准备,即可以步行50m,但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管是否使用辅助器具,均能步行17m到达室内生活功能区。
4分:最小量帮助,即步行时需要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或偶尔帮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行走距离37.5m。
3分:中等量帮助,即步行时需要他人轻轻地上提患侧身体,患者至少能独立完成行走距离37.5m。
2分:最大量的帮助,即患者至少独立完成步行距离12.5~24.5m,仅需要一人帮助。
1分:完全帮助,即患侧仅完成不足12.5m的步行距离,需要2人帮助。
5、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一般用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直立控制试验(upright control test, UCT)来评定。
它通过对患者屈髋、伸髋和伸踝能力的检查来预测,若三个项目均达不到强级,则将来难以有良好的步行能力。
1)屈髋:助手站在患者健侧,在股骨大转子处扶住患者。
检查者让患者站直,尽可能快地将患膝屈向胸部,越快越好:①强:屈髋大于60°,且10s内能完成3次;②中:屈髋在30°~60°之间,10s内能作3次;③弱:屈髋在30°以下,10s内能作3次。
2)伸髋:助手蹲在患者的患腿后方,一手握住患股前方,另一手握住患胫前方,使患膝保持在中立位,并稳定踝关节。
检查者站在患者患侧,用手扶住患者上肢或手,先让患者用双腿站直,然后提起健腿,仅用患腿站立:①强:能使躯干在髋上伸直或使躯干在髋的最大伸展范围上伸直;②中:不能完全伸直,但能控制躯干不再前倾,或躯干虽前后摆动,但不倾倒,或在髋上过伸躯干;③弱:躯干在髋上发生不受控制的屈曲或不能维持站立。
3)伸踝:助手站在患者健侧,支持躯干伸直。
检查者蹲在患腿后方,保持患膝于中立位,让患者用双腿站立。
然后让他提起健腿,让患腿单足站立,进而让他足跟离地,用足前部支撑全身:①强:患腿能单足站,并能按命令使足跟离地,用足前部支撑全身;②弱:不能。
6、Berg平衡量表:另见Word
五、电刺激疗法的治疗参数与部位:另PDF,可能还需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