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合集下载

对威尔逊失败原因的分析

对威尔逊失败原因的分析

对威尔逊失败原因的分析威尔逊是国际联盟的主要倡导者也是国际联盟的真正创始人,1920年1月国际联盟也终于成立了,但最后美国参议院却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从而导致美国无法加入国联,这不能不说是威尔逊的一大失败,有人甚至认为“现代历史事件中还没有一件比这件事更带有埃斯库罗斯戏剧的悲剧色彩。

”那么,威尔逊为什么会失败呢?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强调党派倾轧的,有把威尔逊的失败归于他性格上的弱点,也有人从威尔逊和洛奇的个人恩怨上找原因的。

近来,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美国拒绝参加国联的真正原因不应归结于个人纠葛或性格缺点之上,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问鼎世界霸主地位的时机尚未成熟。

(注: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282、305~306页。

)这种不成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国际上,当时的列强力量对比对美国不利,美国在欧洲的阵地太弱,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强大。

二是从国内情况看,1920年美国人还没有准备来承担威尔逊贡献给他们的世界领导地位。

诚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给美国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经济强国、债权国和金融中心的荣耀,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并未带来世界霸主的交椅。

威尔逊孜孜以求的国际联盟只会加强英法在欧洲的地位,巩固日本在亚洲的优势,而美国的手脚反而受到束缚。

此外,也有学者指出,在国际联盟的创建过程中,威尔逊犯了一些严重错误,如不该在1918年10月25日国会选举前夕发表一篇要求选民选举民主党候选人的呼吁;在威尔逊亲自率团离开华盛顿参加巴黎和会以及美国参加和会代表团的人员构成上等问题上威尔逊亦有失误。

(注:吴小安:《论国际联盟的诞生与威尔逊的失败》,《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还有学者从美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上进行分析。

当时,许多美国人都反对《凡尔赛和约》。

除了西部强烈的孤立主义者以外,和约掠夺德国的条款遭到德裔美国人的反对;威尔逊拒绝把阜姆让给意大利,引起意大利裔美国人的反对;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则以盟约严重威胁了爱尔兰的独立事业为由反对盟约;华裔美国人因为和约把山东出卖给日本,也表示强烈反对。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的希望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的希望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的希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旨在确保持久的和平与稳定,防止类似的全球规模战争再次发生。

这一计划对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国际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一点:废除秘密外交、建立公开的国际关系制度十四点和平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消除国际关系中的不透明和阴谋,建立透明、公开的国际交往体系。

这一点体现了威尔逊的信念,即只有正直和公正的国际关系才能为全球和平创造坚实的基础。

第二点:自由航行权威尔逊强调了自由航行权的重要性。

他认为,所有国家应该享有在国际海洋上自由航行的权利。

这一点对国际贸易和海洋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点:开放贸易威尔逊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公平和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

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惠贸易将有助于避免冲突和战争。

第四点:军备减少为了避免武器竞赛,威尔逊呼吁各国减少武器储备,并实现裁军。

他认为,通过限制军备的发展,可以减少潜在的冲突和意外爆发的可能性。

第五点:殖民地问题威尔逊主张在解决和平问题时要考虑到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他强调,各国应该遵守平等和尊重国家自治的原则,并尊重各个民族的自主权利。

第六点: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威尔逊在他的和平计划中特别关注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他认为,欧洲各国之间的和解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关键。

他提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组织,以协调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领土争端。

第七点:实现东欧国家的自决权威尔逊认为,东欧各国应该具有独立国家的权利。

他主张尊重并支持东欧国家的民族自决权,让其自主决定自己的政治形态。

第八点:确保比利时的独立威尔逊对比利时的独立表示了支持,并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第九点:恢复法国的领土威尔逊呼吁恢复法国在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并支持法国在安全上取得保障。

第十点:确保意大利的公正待遇威尔逊认为,意大利在和平解决中应该得到公正对待,并赞成恢复意大利的领土完整。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悲剧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悲剧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悲剧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位不善于利用妥协艺术的政治家。

他有句名言:"宁肯战败千次,也决不为不光荣的妥协而朝三暮四".为了维护这句名言,威尔逊竟付出了他政治生命中一项重要事业的代价,并最终给自己的政治生涯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

回顾这段历史,将有助于人们从一个側面去了解妥协在政治上所显示出的重要性。

伍德罗·威尔逊于1913年任美国总统,上台后,他在国内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些影响和作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为了使美国在外交政策上能摆脱孤立主义的传统,以使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能取得领导地位,他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提出了被他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

"十四点"的内容包括公开外交、海上自由、贸易自由、裁减军备、民族自决等许多原则性问题。

其中,在第十四点即最后一点的内容上,威尔逊倡议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即所谓的国际联盟。

1918年12月,威尔逊赴欧参加巴黎和会。

在这次会议上,他将与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十三国的代表讨论德国战败问题,同时,还将在他提出的"十四点"的内容基础上讨论战后国际问题。

由于威尔逊的"十四点"根本不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利孟梭等人所接受,只是在此会议之前,由于威尔逊的亲信顾问豪斯上校一再施加压力的结果,英法等国的代表才勉强同意了以"十四点"作为巴黎和会谈判的基础。

但是,当威尔逊亲自参加会议后,英法等国的代表不仅不遵循"十四点"中的内容,反而利用威尔逊一心想成立国际联盟的心理,在会议上与威尔逊讨价还价,大耍外交手腕。

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

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

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1913年,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正式宣誓就职为美国第28任总统。

他迎接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挑战与抉择,这些挑战不仅考验了他的领导能力,也对美国的地位和角色提出了重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威尔逊总统面对的外交挑战以及他所做出的抉择,以了解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威尔逊就任总统仅数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外交挑战,因为美国需要决定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

威尔逊采取了中立政策,并呼吁各方保持和平,这表明他希望美国能维持中立,不卷入战争。

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战局的变化,美国难以置身事外。

在1917年,德国发动了无限制的潜艇战,对美国的商船实施猛烈的袭击。

这导致威尔逊在外交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不得不重考自己的中立政策。

二、美国的加入与威尔逊的理想在德国的潜艇战愈演愈烈的压力下,威尔逊最终决定将美国引入战争。

1917年,美国向德国宣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

这对于威尔逊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因为他坚信美国参战将能够为全球带来“公正而持久的和平”。

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旨在解决战争中的争端并确保将来的和平。

这些原则包括国家自决、减少贸易壁垒和建立国际组织等。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对于他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三、国际联盟与威尔逊的失败为了实现他的和平理念,威尔逊力推建立国际联盟。

他认为通过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然而,威尔逊面临着国内的反对和困难。

在美国国会中,有一部分人担心国际联盟会损害美国的主权和独立,因此反对威尔逊的建议。

此外,一些欧洲国家对于国际联盟的设想抱有保留态度。

最终,威尔逊的国际联盟计划在国内无法通过。

这是他的一个失败,也是他外交挑战中面临的一大抉择。

没有他推动的国际联盟,世界未能实现持久和平,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

结论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凸显了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十四点原则”威尔逊的和平理想为何落空

“十四点原则”威尔逊的和平理想为何落空
欧洲均势体系的第一次被打破是 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拿破仑的出 现,经历பைடு நூலகம்反法同盟的六次围攻后, 拿破仑最终被流放圣赫勒拿岛。这位 不可一世的军事天才还是没能用他的 战争才华改变欧洲的国际关系状态。 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威斯特伐利 亚体系上组建了进一步强化均势的维 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虽然引入了同 盟机制、国际会议制度和欧洲公法, 但这种法律和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维 护和巩固欧洲的均势,以强化后的均 势来继续维系欧洲的和平。换言之, 欧洲的政治首脑和外交领袖们,除了 均势理论之外,再无其他医治欧洲糟 糕国际关系状态的灵丹妙药了。
近些年来学术界有关“国家身份” (National Identity )的前沿研究表明, 威尔逊虽然没有成功说服美国国会同 意让美国加入国联,但威尔逊为此所 做的大量演讲和游说工作成功地塑造 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自由卫士”和 “世界领袖”的国家身份意识,其倡导 的“国际联盟”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任务的国际组 织,更是当今联合国的前身和滥觞。 威尔逊为一次大战后的残破世界提供 了一整套和平主义架构与国际主义思 想,这一整套思想被称为国际关系领 域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亦被称为 “威尔逊主义”。
迎,据时人回忆: 曾听过祖父描绘竽破仑凯旋后莊
香榭丽舍大街游行的壮观景象的法国 亠,曽经目賭乔治五世加冕典礼的英国 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希腊人、中 国人---- 来自世界务夕也的人郁可汐作 证,没有一个欢迎仪式可以与美国总
54 |国家人文历史
■巴黎和会・
统19184到欧洲参力口和会时所受到的 欣迎仪式相提井论。
在这种凶险如原始丛林般的国际 环境中,各国维持和平的核心就是“均 势体系”,即通过维持各国力量的均衡 来保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处于 一种你强我也强,双方只好干瞪眼的 生存状态。这种各自都心怀恐惧的生 存状态会催生秘密外交与军备竞赛, 而均势体系运作的后果往往是以牺牲 小国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胃口告终, 如在18世纪末,波兰的领土就曾被俄 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残忍瓜分。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

有些人让梦想悄然地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我叫沈欣,是一名东城区(原崇文区)体育馆路街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欣梦奇缘婚礼策划中心的创办者,一个相信有梦想、有努力就会有成功的追梦人。

我是一名80后的大学生,毕业初期,跟许多同龄人一样,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经济实力,有的只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梦想的设计追求。

作为一个涉世不久的年轻人,想自主创业非常困难,必须要有好的创业项目。

因为长于言辞,机缘巧合之下做过一段婚礼主持人和策划方面的工作,自我感觉在此方面算是有“一技之长”。

而且当时的婚庆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我认真分析后感觉这一行业肯定有发展前景,所以在2007年我怀着80后的冲动和热情创办了承载着我的梦想,以我自已名字中一字命名的北京欣梦奇缘婚礼策划中心,做了一名职业婚礼人。

在开办之初虽然接办了一些婚礼,但新人来源多是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都希望少花钱多办事,在谈婚礼价格时我给新人出的每项价格都比公司婚礼价目表中的价格要低,主要是拘于面子不好多收钱,所以价格都偏低于同行业价格,有的单项价目还远远低于成本价格,当时我就是有一股子冲劲,好不容易有一场婚礼怎么着也要全心全意的办好,所以就没有考虑到婚礼运作中出现的成本跟利润比例,在执行婚礼时,设备、鲜花和临时人员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非常微薄。

此外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婚礼都集中在一年中的5、6月份和9、10月份,婚礼淡旺季比较明显,到淡季没有婚礼可做时,公司租的商业写字间的租金,水电空调电话费等日常办公开支就突显出来,一时间感觉压力很大。

再加上行业不规范,竞争环境恶略,没有一个合理的婚礼市场价格定位,导致来年的婚礼预定价格上不去,数量也不多,造成创业初期严重的收支不平衡,这大大的打击了我的创业积极性和信心。

威尔逊的和平失败与决定

威尔逊的和平失败与决定

威尔逊的和平失败与决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战后重建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和平与安全的演讲和声明,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和平与稳定。

然而,威尔逊的和平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威尔逊的和平失败,并分析其所作出的决定的原因和后果。

一、《威尔逊14点》的失败威尔逊的和平努力的核心是《威尔逊14点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一项为实现持久和平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威尔逊14点》并未能实现他所期望的和平目标,这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缺乏充分的外交准备。

尽管《威尔逊14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和原则,但威尔逊政府在和平谈判前未能进行足够的准备,缺乏对国际形势的深入了解。

这使得他在谈判中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和诉求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他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其次,缺乏国内支持。

威尔逊的和平努力在美国国内面临着严重的反对声音,包括来自国会和其他政治势力的反对。

这些反对声音使得威尔逊无法在国际舞台上有足够的杠杆力量,影响了他在和平谈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国际格局的复杂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背景下,威尔逊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和挑战,这使得他很难在谈判中获得对其计划的支持。

二、威尔逊的决定与影响威尔逊在和平谈判中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这些决定对他的和平努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威尔逊坚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他在《威尔逊14点》中特别提到了中国,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主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

然而,由于他在其他问题上的让步和妥协,威尔逊未能真正保护中国的利益,使得中国在和平谈判中失去了一部分领土和权益。

其次,威尔逊支持民族自决权。

威尔逊主张各民族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一些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然而,这一决定也导致了一些混乱和冲突,许多民族在独立后面临着自身的挑战和问题,这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7.《人类群星闪耀时》

7.《人类群星闪耀时》

7.《人类群星闪耀时》文学大师话说历史转折一、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二、作品主要内容《人类群星闪耀时》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

而这10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0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

1.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

3.亨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4.一夜之间的天才:1792年4月25日,人类群星闪耀时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

5.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人类群星闪耀时》主要内容及扩展资料(精品)

《人类群星闪耀时》主要内容及扩展资料(精品)

主要内容1、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不朽的逃亡者):1513年9月25日,富有冒险精神的西班牙巴尔沃亚随船到达南美洲,去开拓和寻找财富,他不仅挤走了整支队伍的主人,还赶走了新派来的总督。

但是,被他赶走的船队主人却回到了西班牙,向西班牙宫廷举报了他的恶劣行为。

为了避免西班牙宫廷的惩罚,他决定率先去寻找南美大陆的财富,以此来庇护自己的安全,在艰苦的旅途之中,他成为了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文明中的人类,并且他知晓了不远的国度中还有存有无限黄金。

而就在此时,他的朋友皮萨罗为了抢夺功劳背叛了他,联合国王派下的新总督一起将其暗算。

2、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最后的堡垒:,经过数次激战始终不见成效,此时这位天才皇帝想出一幕惊险之棋,将战船从陆地运送到拜占庭防守薄弱的靠海一隅,最终因为拜占庭疏忽的一座小门--凯尔卡门的发现,奥斯曼帝国毁灭了拜占庭这一人类文明的精华。

3、亨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4、一夜天才:1792年4月25日,年轻上尉鲁热受到市长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诞生了。

此歌一出立即传遍全国大街小巷,激励着军人去战斗,去胜利。

而此歌的作者鲁热却无为人知,并且一生穷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

5、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兵败滑铁卢。

6、玛丽恩巴德哀歌: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玛丽恩巴德回家的路上,抑制不住心中对于那里一位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

从此歌德痛定思痛,踏入了另一个创作高潮,写出了《浮士德》等伟大著作。

7、黄金国的发现:1848年1月,在自己的领地,今,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

人们不再劳动而是拼命的淘金,世界各地也涌来了无数的淘金者,他们霸占了属于苏特尔的财产和土地,最终使苏特尔家破人亡。

威尔逊的生平著作思想

威尔逊的生平著作思想

威尔逊的生平著作思想威尔逊生平与著述美国人,1856年生,政治学家、行政学家、教育家、改革家、政治家;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政治家与政府、法律,著作与论文颇多:1886-1902:政治学教授,教学、研究;1902-1910: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10-1913:新泽西州州长;1913-1917:美国总统(曾倡导国联,没获国会通过而失败)1924:去世一思想渊源与生产背景1、思想渊源:受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行政研究在德国很受重视(与当时德国的‘高度集权’、‘开明专制’的要求相适应);德国行政研究的代表人物斯坦因的主要行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与行政的划分:政治——宪政:是国家这一人格主体有组织的意志;行政:是国家主体的依据意志的活动;宪政与行政的关系:宪政规定行政活动的轮廓,予行政以权力。

是对行政予以限度与秩序;行政的权力源于宪政,但行政的内容却不是来自于宪政,若无行政的行动,则宪政的权力就缺而不备。

规定了行政研究的任务,建构了行政研究体系任务:了解一国国民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外界实在”,也即“社会文化的实在”的进展活动;研究如何依靠国家权力来提高这种外界实在并使这一提高成为国家人格的自觉意识;行政研究体系的三个部分:行政组织:行政机关的发展、结构;行政行为:其自身的独特规律;行政法规:“合法”的行政权、对行政裁判、行政诉讼加以探讨。

2、威尔逊行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源自对之前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一种反动,也即新民主运动:自由放任主义:限制政府权力,政府无为,结果是:金钱与政治的勾结,金钱力量至上,形成大资本在财富与政治的垄断,立法权威直线下降:形成腐败最盛的所谓“镀金”时期(19世纪7、80年代)。

19世纪70年代的新民主运动:一场力图通过加强国家力量来控制垄断的要求政治改革的运动。

抨击早期的民主主义要素:分权、制衡等;认为牵制与制衡非但不能支持自由,反而成为特权和私利的堡垒,危害了自由。

伍德罗威尔逊名词解释

伍德罗威尔逊名词解释

伍德罗威尔逊名词解释伍德罗·威尔逊,这可是个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呢。

这人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在政治的天空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他出生在一个有一定文化氛围的家庭,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在肥沃的土壤里开始扎根,家庭环境的滋养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威尔逊在教育领域就有不少的建树。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你想啊,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知识的海洋里掌舵一艘大船。

他在学校里推动了很多改革,试图让教育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改革就像是给一辆老汽车换上新的零件,让它能够跑得更快更稳。

他在校园里传播知识的种子,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就像他播下的种子长成的参天大树,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后来啊,威尔逊涉足政治舞台,那可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舞台。

他就像一个充满斗志的勇士闯进了一个神秘而又复杂的迷宫。

他竞选总统成功后,就开始大展拳脚。

他的政策里有个很出名的“新自由”,这就像是给当时的美国社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这个政策试图打破一些大财团的垄断,让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发展。

这就好比一场春雨,滋润了那些被大树阴影遮盖的小花草,让它们也有机会茁壮成长。

威尔逊在外交上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提出了十四点原则,这在当时的国际格局里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十四点原则就像是他在国际舞台上抛出的一个锦囊妙计。

他希望通过这些原则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这就像在一群争吵不休的孩子中间,有一个懂事的大孩子站出来说,咱们别吵啦,咱们按照这些规则来玩,这样大家都能开心。

这十四点原则里强调民族自决啊,国家之间平等交往啊,在当时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那些被殖民统治压迫的地区,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在一战的时候,威尔逊带领美国参与其中。

他就像一个掌舵的舵手,决定着美国这艘大船在战争中的走向。

美国的参战对战争的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像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威尔逊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联盟,这是他的一个伟大梦想。

伍德罗威尔逊的名言

伍德罗威尔逊的名言

伍德罗威尔逊的名言1.威尔逊的格言都有哪些· 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 Law is the crystallizaton of the habit and thought of society. (Woodrow Wilson, American president)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

· 恶徒也认识真理,只是他见了真理就害怕。

2.“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这句名言是谁说的1、“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这句名言是:“伍德罗·威尔逊”2、问题里的“威尔逊”即“ 伍德罗·威尔逊“1、“伍德罗·威尔逊”简介: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856年1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斯汤城。

三度出任英国首相的威廉•格莱斯顿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

16岁进入戴维森学院,29岁获博士学位,30岁开始在大学任教。

1902年发表的《美国人民史》被认为是其学术上的最高成就。

同年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1909年当选为新泽西州长。

1912年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并且在后来获得连任。

191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2、政治理念:人性可以改造。

威尔逊认为组成社会体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转变的,其观点类似于国古代的性善论。

他的这一学术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藉此走向文明。

战争可以避免。

威尔逊认为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达成谅解,用和谐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并在友好的气氛中解决各自的矛盾,而作为国家政权操纵者的政府官员则可以良好的协调这种意愿,从而化解矛盾。

爱迪丝威尔逊的事迹 励志女性领袖的光辉生涯

爱迪丝威尔逊的事迹 励志女性领袖的光辉生涯

爱迪丝威尔逊的事迹励志女性领袖的光辉生涯爱迪丝·威尔逊(Edith Wilson)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领袖,她的事迹和光辉生涯不仅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爱迪丝·威尔逊的生平经历、她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她为其他女性树立的榜样。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爱迪丝·威尔逊的成就,从而受到她的励志事迹的鼓舞。

爱迪丝·威尔逊于1872年出生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她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意志力。

在教育方面,她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这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成年后,威尔逊成为了一位富有影响力的商人,她在商界展现出的出色的经营能力和成功心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然而,威尔逊的光辉生涯并不仅仅局限于商界。

她在政治领域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位热心公共事务的女性,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威尔逊在推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致力于改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她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当时女性权益保护的杰出代表。

然而,爱迪丝·威尔逊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的支持和帮助。

当威尔逊在战争期间遭遇健康问题时,她挺身而出,担任临时总统的角色。

尽管她并没有担任官方职务,但她在这段时间里承担了总统的责任,并积极参与政府事务的决策。

她的勇气和智慧为国家带来了稳定和繁荣,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爱迪丝·威尔逊的事迹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成就,更代表了所有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努力和奋斗。

她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打破了性别壁垒,在政治和商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她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激励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回顾爱迪丝·威尔逊的事迹和她的光辉生涯,我们不禁为她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优秀读书批注新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优秀读书批注新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优秀读书批注和平,一个美妙的词语,可以让所有所有的战争、屠杀全部消失。

但这样如此美妙的词语,却是要面对利益与贪婪的折磨。

它相比现实,更像是一个美丽的梦,看似很近,却又遥不可及,这一切的的决定权都在人类的身上——只要中途有任何的动摇、退让或妥协,那到都来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种子的梦想威尔逊带来的也正是一个共建欧洲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虽然威尔逊的梦想破裂了,但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结果需要长期的铺垫和积累,他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了,对整个时代来说,威尔逊的梦想犹如一个种子埋在冰冷的大地,等待发芽。

待到合适的时候他总会冲出大地给人们带来希望。

语言赏析威尔逊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为了追求和平,甚至去到了遥远的欧洲进行谈判。

选文写的就是威尔逊到达欧洲时人民对他的欢迎场面。

按照规定执行的欢迎文中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人民发自内心的热情,文章却写得十分细腻。

先将欢呼声比作了暴风雨,可以写出欢呼的迅猛,庞大,表达了全体群众对他的真诚的敬意,暴风雨也是有气势的,也象征着他们对和平极其迫切的渴望。

“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小村落、每一幢房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范围由大到小,写出了欢迎人之多,面之广,已经达到了家家户户的程度。

描写欢迎的内容主体明确,详略分明。

后面还写到了威尔逊的神态与动作细节,写出了他的喜悦与陶醉,“无拘无束”更是写出了这些人给他带来的亲切感,此时此刻,他们之间没有国籍,区域之分,心中共同怀有的追求和平的梦想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了一起,这使威尔逊更坚定了使世界和平的梦想。

错误的退缩威尔逊作为失败者离开了欧洲,“欧洲几千年来渴望和平与统一,可是从未实现”此刻,我的内心是感慨而忧伤的,也许威尔逊当时为了坚持未来的、永久的、彻底的世界和平而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是他为此所做的坚毅的努力让我钦佩,在最后时刻因为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之声而退缩让我心生悲凉。

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那一次退缩,他的退缩,使德国受到不公平的处罚,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自德国的复仇。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华盛顿—巴黎1918~1919美国最优秀的总统是谁?1962年,美国一家全国性杂志通过投票评选,为美国历屈总统作出一个排名榜,结果是:第一名林肯、第二名华盛顿、第三名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名威尔逊【注1】。

前三位美国总统可谓妇孺皆知;而名列第四的威尔逊总统却不是人人都知道他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为威尔逊的政治生命是在失败的氛围中结束。

然而美国人民并没有将他忘却,因为是他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

在美国。

人们评价威尔逊,主要不是着眼于他是一位教育家,也不着眼于他在国内推行“新自由”政策,而是看重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为谋求美国领导地位所作的努力。

威尔逊事业的顶峰是他亲自率领美国代表团远渡重洋,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

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美国政治传统下,实属罕见。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缔结《巴黎和约》的基础,并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以保障人类的永久和平。

他的这些政治理想举世瞩目。

在饱经战争苦难的欧洲人眼中,威尔逊不啻是一位“救世主”。

可是,威尔逊的梦想并未实现。

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罗斯福总统“十分钦佩威尔逊的梦想,但是他把威尔逊的失败归因于威尔逊把梦想当成了现实”【注2】。

同样,也有不少人把威尔逊称为“堂·吉诃德”【注3】。

西班牙小说中的堂·吉诃德耽于幻想、不切实际,最终碰得头破血流,但他毕竟初衷善良。

在茨威格看来,威尔逊也是如此。

——译者题记1918年12月13日,巨大的“乔治·华盛顿”号军舰正向欧洲海岸驶去。

军舰上乘坐着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注4】。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亿万民众怀着如此巨大的希望和信任,期盼着一艘船、期盼着一个人【注5】。

欧洲各国互相怒气冲冲地已打了四年仗【注6】,互相用机构和大炮、用火焰喷射器和毒气杀戮了千百万自己国家最优秀、最朝气蓬勃的青年。

在四年时间里,这些欧洲国家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无非是相互的仇恨和诋毁。

小故事锦集-威尔逊

小故事锦集-威尔逊

小故事锦集-我们能改变的都能改变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选择自己生活的地方。

可是,有一种处境却是不能选择的,就是自己的出身。

有人出生在富贵之家,更多的人出生在贫穷之家,有人出生在富裕文明的国度,很多人却出生在战乱频仍的国家里。

但是,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却是可以改变的,不思进取的人会从富贵沦落为贫穷;出身贫穷的人通过艰苦的奋斗会摆脱贫穷走向富贵,只要你拥有一颗不甘贫穷的心灵。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里,”担任过美国副总统的威尔逊常常这样说,“当我还在摇篮里呀呀学语的时候,贫穷就对我露出了它狰狞的面目。

我知道,当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她手中却没有的时候会是什么滋味。

我知道我的家里非常贫穷,但是我不甘心。

我告诉母亲,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威尔逊的母亲没有能力把儿子送到学校去读书,孩子10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去当了学徒工。

小小的威尔逊很愿意去做学徒,因为那家工厂规定,做学徒每年可以享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

他做了11年的学徒,不仅仅利用每年一个月的时间掌握了初步的文化知识,还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羊作为报酬。

在他21岁生日后的第一个月,已经长大成为了一个青年的威尔逊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去采伐那里的大原木。

“我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我可以凭借自己的辛苦和智慧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了!”他这样告诉自己。

他每天都是在天际的第一抹曙光出现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工作到天黑后星光出现。

每天回家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脚步行走在漫无边际的盘山道上,很多时候因为自己难以支撑,他请求同伴们先走。

但是,每一天他都顽强地回到了家中。

他说,“那种痛苦和恐惧的感觉是难以描述的,但是,当我想到这是在改变自己的贫穷时,就顿时有了力量。

”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得到了6美元的工资。

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告诉妈妈。

在当时来说,这对于威尔逊一家,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数目啊!每个美元在威尔逊的眼里,都如同夜晚天空皎洁的月亮一样银光四溢威尔逊征得母亲的同意,自己留下了几美分,去书店买了自己心爱的几本书。

浅析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浅析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浅析威尔逊理想主义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威尔逊实践其理想主义提供了机会,但是各主要战胜国却各有自己的战略意图,特别是法国想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克里蒙梭利用其老练的外交风格在和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威尔逊由于其个人坚持过于原则、理想的信念,以及国际上英法两国仍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国内孤立主义传统的不支持等原因,致使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实际上最终在巴黎和会上就以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伍德罗·威尔逊;理想主义;巴黎和会;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以德国战败宣布投降而结束,尽管战事已经结束了,但是一场意在惩罚战后德国的外交战却又在巴黎拉开帷幕。

就在这次巴黎和会上美国正式抛弃了以往的孤立主义政策,转而全面介入欧洲事务,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和会上重申了“十四点计划”,主张建立通过集体安全来维护和平的国际联盟,这是理想主义的第一次实践,这也成了《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但是正如基辛格所言,“其条款对修好而言太烦琐,对彻底使德国屈服又不够严苛”[1]236,这只会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事实是成立后的国联确实并没有阻止法西斯的入侵,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了国联的破产,也标志着威尔逊理想主义第一次实践的彻底失败。

一、巴黎和会召开前各国的战略意图一战结束之后,英法意等国希望获得德国的大量战争赔款以弥补自己的战争创伤,同时剥夺德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

但是它们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英国希望继续维持其海上霸权的地位,极力主张削弱德国海军,但是为了不破坏自己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而并不主张过于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获得更多的领土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而作为“百年宿敌”的法德两国,法国希望重新建立起欧洲大陆霸权的地位,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

而此时的美国在参战前大发战争财,本土也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而且美国在一战前已经是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威尔逊自信美国有这个能力领导世界,而自己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和信仰也可以被付诸实践。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反思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反思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反思摘要: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典型代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窘,最终归于失败。

究其失败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威尔逊本人对国际局势的判断。

其中,公众舆论起到了一个很显著的作用。

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并使之能为国家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好好反思。

关键词: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失败原因;公众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式向国会提出了他为之奋斗的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并且以“十四点”为原则主导了参战双方的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十四点”的主要内容是:公开外交、公海自由、国际贸易机会均等、缩减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问题、给欧洲少数民族以自决权、建立普遍性国际联合机构(国际联盟)。

“十四点”原则是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美国外交划时代的重要文件。

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在实践中的困窘1919 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之间重新分配世界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会议。

威尔逊在和会上积极谋求以“十四点”为基础缔结和约,但整个巴黎和会仍主要由协约国列强主宰,秘密协议、割地、赔款、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了和会的主流倾向,因而“巴黎和会并没有开出一个威尔逊的太平盛世;它制定的解决方案,看来包含了许多旧时代邪恶”[1](P. 242)。

以此看来,威尔逊的“十四点”不仅受到列强的抵制、扭曲,而且在实践中变的举步维艰:第一,“十四点”的第一项内容:自由贸易原则在和会上遭到英国的抵制。

英国虽然勉强接受“十四点”作为交战双方停战的基础,但是坚持对其中的关于海上自由的条款有所保留,它不允许美国借海上自由的名义动摇英国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海上霸权地位。

而威尔逊为了争取英法同意将“十四点”作为和会的基础,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了英国在海军问题上的“特殊利益”。

这样,他的所谓自由贸易体系实际上已经折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华盛顿—巴黎1918~1919美国最优秀的总统是谁?1962年,美国一家全国性杂志通过投票评选,为美国历屈总统作出一个排名榜,结果是:第一名林肯、第二名华盛顿、第三名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名威尔逊【注1】。

前三位美国总统可谓妇孺皆知;而名列第四的威尔逊总统却不是人人都知道他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为威尔逊的政治生命是在失败的氛围中结束。

然而美国人民并没有将他忘却,因为是他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

在美国。

人们评价威尔逊,主要不是着眼于他是一位教育家,也不着眼于他在国内推行“新自由”政策,而是看重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为谋求美国领导地位所作的努力。

威尔逊事业的顶峰是他亲自率领美国代表团远渡重洋,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

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美国政治传统下,实属罕见。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缔结《巴黎和约》的基础,并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以保障人类的永久和平。

他的这些政治理想举世瞩目。

在饱经战争苦难的欧洲人眼中,威尔逊不啻是一位“救世主”。

可是,威尔逊的梦想并未实现。

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罗斯福总统“十分钦佩威尔逊的梦想,但是他把威尔逊的失败归因于威尔逊把梦想当成了现实”【注2】。

同样,也有不少人把威尔逊称为“堂·吉诃德”【注3】。

西班牙小说中的堂·吉诃德耽于幻想、不切实际,最终碰得头破血流,但他毕竟初衷善良。

在茨威格看来,威尔逊也是如此。

——译者题记1918年12月13日,巨大的“乔治·华盛顿”号军舰正向欧洲海岸驶去。

军舰上乘坐着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注4】。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亿万民众怀着如此巨大的希望和信任,期盼着一艘船、期盼着一个人【注5】。

欧洲各国互相怒气冲冲地已打了四年仗【注6】,互相用机构和大炮、用火焰喷射器和毒气杀戮了千百万自己国家最优秀、最朝气蓬勃的青年。

在四年时间里,这些欧洲国家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无非是相互的仇恨和诋毁。

然而,所有这些煽动起来的激昂情绪并未能够让人们听不见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声音:自己的国家所做和所说的全部违背天理,玷辱了我们这个世纪。

所有这些亿万民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有这样一个隐秘的感觉:人类重又倒退的野蛮的未开化和以为早已远去的世纪之中。

这时候,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声音【注7】从另一个大洲——美洲越过仍然硝烟弥漫的战场传到欧洲,这声音清楚地要求: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永远不要再有争执。

永远不要再有那种旧的秘密外交【注8】——这种外交把各国人民在自己不明真相和不愿意的情况下驱赶着去当炮灰;而是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更好的世界秩序——“建立一种在臣民们同意的基础上并得到期类的组织的舆论支持的法治。

”令人诧异的是:在所有的国家,说各种不同语言的人们都立刻听明白了他的声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昨天还是一场为了争夺接壤的土地、为了边疆的划分、为了争夺原料、、矿山和油田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无谓争吵——突然获得了一种崇高的、近乎宗教似的意义:这场战争之后将是永久的和平,将是公正和人道的救世主【注9】之国。

这么一说,千百万人的鲜血似乎没有白流;这一代人如此受苦受难,好像就是为了换来这样的苦难永远不会再降临人间。

千百万民众怀着绝对的信任,热烈响应威尔逊的呼声;人们都说,他——威尔逊将会使战胜国和战败国达成和解,从而缔造公正的和平。

人们都说,他——威尔逊是另一个摩西【注10】,他会使迷途中的世界各国一起同坐在新的国际联盟【注11】的会议桌旁。

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在几个星期之内成了一种犹如宗教一般的力量——犹如救世主一般的力量。

人们用他的名字给街道、建筑物和子女起名。

每一个觉得自己处于苦难之中或者感到自己吃了亏和受到歧视的民族,都派代表到他这里来;成千上万写着各种建议、祈求、恳请的信函和电报从五大洲涌来,堆积如山。

装满信函和电报的好几个箱子还被除数送到这艘正在驶向欧洲的军舰上来呢。

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都一致要求威尔逊作为他们这次最后争执的仲裁者,使梦寐以求的最终和解得以实现。

威尔逊无法抗拒这样的声音。

他在美国的朋友们劝他不要亲自出席巴黎和平会议【注12】。

他们说,作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他,有责任不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宁可从远处领导谈判。

但是伍德罗·威尔逊没有被说服。

他觉得,即使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这样一个最为显贵的职位,如果和要求他去完成的使命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他说,他不愿意只为一个国家效劳,只为一个大洲——美洲效劳,而要为全人类效劳;他并不仅仅只为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效劳,而要为更美好的未来效劳;他不愿意心胸狭隘地只代表美国的利益,因为“利害关系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凝聚力,而只会产生离心力”,而他愿意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他觉得,他必须自己小心翼翼地守望着:不让军事家们和外交家们再次煸起狂热的民族情绪——因为人类的和解意味着为军事家们和外交家们的险恶职业敲响了丧钟。

他必须亲自充当担保人,保证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他们的领袖的意志迫使与会代表说什么样的话,而且在这一次媾和会议——人类的最后一次和最终决定一切的和会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在全世界面前开诚布公地说。

威尔逊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站在“乔治·华盛顿”号军舰的甲板上,凝望着在雾霭中出现的欧洲海岸——它显得模模糊糊和游移不定,恰似他自己关于未来各国人民和睦友受的梦想一般。

他挺直地站立着,身材魁梧、面容坚毅,戴着眼镜的双眼散射出锐利而又清澈的目光,微微突出的英美人【注13】的下巴,但丰满的双唇却紧紧地闭着。

他是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的儿子和孙子【注14】,因而在他身上就有长老会教士的那种严肃和狭隘。

在长老会的教士们看来,世间唯有一种真理,而且他们肯定:就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一种真理。

他在自己的血液中既有虔诚的苏格兰和爱尔兰祖先们的无比热忱,也有加尔文教徒信仰的奋斗精神——是这种信仰把一种要拯救罪孽深重的人类的使命赋予给了威尔逊这样一位领袖和导师【注15】。

基督教的殉道者和被视为异端而遇难的基督徒【注16】宁愿为自己的信仰而受火刑也丝毫不离开圣经——这样的执著一直在他身上起作用。

在他——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学者看来,“人性”、“人类”、“自由”“和平”、“人权”这样一些概念并不是冷漠的字眼;这些字眼对他的父辈来说是《福音》书中的训道,对他来说也不是空洞抽象的思想概念,而是他决心逐一去捍卫的宗教信条,就像他的祖先捍卫基督教《福音》书的教义一样。

他已进行过许多斗争,但是这一次的斗争将是一次决定性的斗争。

——当他凝望着欧洲陆地在自己的视线中显得愈来愈明朗时,他油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但当他想到,“如果我们能够意见一致,我们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斗争;如果我们不得不互相争执,我们也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斗争。

”这时候他不知不觉地绷紧了脸。

不过,从他眺望远处的目光中所流露出来的严肃神情很快就渐渐消失了。

布雷斯特【注17】海港的礼炮和旗帜正在欢迎他呢,不过这仅仅是按照规定向这位盟国的总统表示敬意而已,而此后从岸上向他迎来的暴风雨般的欢呼声,他觉得,那绝不是事先安排的有组织的迎接,不是预先约好的欢呼,而是全体民众火药一般热情的流露。

威尔逊乘坐的列车所经之处——从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小村落、每一幢房子,都会有人向他挥舞旗帜——宛如希望的火焰。

千万只手向他伸来,在他周围人声鼎沸。

而当他乘车穿过香榭丽舍大街【注18】驶入巴黎时,夹道欢迎的人群更是涌动如潮。

巴黎人民、法国人民是远在欧洲的各国人民的象征。

他们叫喊,他们欢呼,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

威尔逊的面容显得愈来愈轻松,一种感到欣喜、几乎是陶醉一般的、无拘无束的微笑显露出他的牙齿。

他向左右两边挥动着礼帽,好像他要向所有的人致意、向全世界致意。

是呀,他做得对,他亲自来了,因为只有灵活的意志能够战胜死板的规则。

难道人们就不能够、就不应该为了千秋万代和为了所的人创造一座如此欣喜若狂的城市、创造一个如此充满希望的人类世界吗?还有一夜的休息【注19】,然后在明天就要立刻开始给全世界以和平——世界梦想了千百年的和平,从而完成最伟大的业绩——这是每一个世上的人完成的业绩呀。

在法国政府为威尔逊安排下榻的宫殿前,在法国外交部的走廊里,在美国代表团的总部——克里荣大饭店【注20】前,拥挤着急不可待的新闻记者——光是这一群人就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光是北美就来了150名记者;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派出自己的记者。

而这些记者都要求得到参加所有会议的许可。

参加所有的会议!因为和会已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承诺“完全公开”。

记者们听说,这一次会议不会有任何秘密会议或秘密协议。

“十四点原则”的第一点就清清楚楚地写着:“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缔结后不得有任何种类的秘密的国际谅解,而外交也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率地进行。

”【注21】听说,秘密条约的瘟疫——它比其他所有的瘟疫吞噬了更多的生命——将要被威尔逊的“公开外交”的新的免疫血清彻底消灭呢。

然而,使这些满腔热情的记者们感到非常失望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令人难堪的搪塞。

他们被告知:所有的记者肯定都会被准许参加大的会议,并且被准许将这些公开的会议的记录——实际上是把各种紧张交锋已做了消毒处理的会议记录——向全世界报道。

但是,会议开始之初还不能向记者们提供任何消息,因为首先必须把谈判的程序确定下来【注22】。

失望的记者们不由得感觉到,一定有什么事情没有取得完全一致。

其实,发布消息的官员们并没有完全说假话。

关于谈判程序,威尔逊在“四巨头”【注23】的第一次磋商中就立刻感觉到协约国中其他国家的抵制:他们不愿意把一切谈判都公开,而且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在所有参战国的文件柜和公文包里都放着秘密条约呢。

——这些秘密条约均在事先做出保证:每个国家应该得到的自己那一部分利益和自己的战利品。

既然是肮脏的私下交易,他们当然只想遮遮掩掩地干嘛。

为了不至于使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秽闻远扬,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先闭门磋商和解决。

不过,不仅有会议程序方面的分岐,而且还有更深层的分岐哩。

其实,阵营一清二楚,以美国为一方,以欧洲国家为另一方,美国清楚地代表左派立场,欧洲国家清楚地代表右派立场。

原来,在这次巴黎和会上要缔结的不是一种和平,而是两种和平——缔结两利完全不同的和平条约。

一种和平是一时的和、眼前的和平——将是与已经放下武器的战败国德国结束战争的和平;同时还有另一种和平,即永久的和平——将是使任何未来的战争永远成为不可能的和平。

一方面是根据旧的强硬方式的和平、另一方面是新的和平——威尔逊提出的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所缔结的和平。

这两种和平,究竟哪一种应该首先谈判呢?在这个问题上,两种看法针锋相对。

威尔逊对一时的和平不太感兴趣。

他认为,确定边界、偿还战争赔款,应该由专家们和专门委员会在“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