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知青的第一次
知青故地重游的感言
知青故地重游的感言知青故地重游的感言我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知青,曾经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历经了许多辛酸和波折。
近日,我有幸重游知青故地,重新踏上当年的革命道路,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此行使我感慨万分,不禁想要记录下这些感言,与大家分享。
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
岁月已逝,陪伴我的战友已经各奔东西,而这片土地却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和梦想。
远处的杨树林依然挺拔而郁郁葱葱,仿佛在述说着那些年我们在田野间的劳作。
溪水依旧潺潺流淌,曾经给我们带来清凉和宽慰。
这些景物在时光的洪流中未曾改变,仿佛守护着我们青春的记忆。
此次重游,我有幸再次拜访了我们当年的住所。
这个农舍虽然已然年久失修,但它曾经是我们聚集、交流、互助的地方。
当年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我们彼此激励,共同度过了无数个寒冬和酷暑。
回忆起当年我们搬石头、修短路、种庄稼的艰辛,想起我们为了生活而日以继夜地劳动,我不禁感叹那时我们有着怎样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
尽管那种困难和苦楚难以忘怀,但每当我想起那段岁月,我心中更多的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和坚定。
在走访过程中,我也有幸见到了一些当年的村民。
他们如今年过古稀,但仍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用坚韧的意志和努力,使农村变得更加繁荣和富饶。
我与这些老人交谈时,他们满脸的皱纹中透露着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和奉献精神。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看到了那份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重游知青故地,我不仅仅是怀念往事,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当年的伟大事业。
知青时期虽然有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却始终心怀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
虽然我们不再是青春年少,但我们依然要感恩于这段艰苦岁月,它塑造了我们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次重游,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
它教会了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我将始终怀念那段伟大的岁月,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并将这份拼搏与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老知青的回忆:酒、冬至、糗事
菜 团子 . 再有 条件 好 一点 就
利 用 当集 的机会 买 一点 鱼 、
肉 来 过 ~ 个 像 模 像 样 的 冬
至 , 然 也少 不了酒 。 当
细 德 表 叔 家 在 村 上 自 然 不 甘 落 后 于 别 的 人 家 .4 2
兰 差 ;
与。
个 节 气 , 传 统 , 是 需 要 按 凡 庆 祝 的 .他 家 都 要 积 极 参
己 的贪杯 . 出了 一次 更大 的
洋 相
转眼 冬至 就到 了 . 冬
至. 是我 国农 历 中一 个非 常
重 要 的 节 气 . 是 一 个 传 统 也 节日 这 是 我 第 一 次 亲 身 感 受 农 村 过 冬 至 的 习 俗 。 头 从
天 开始 . 上 稍有 点 “ 力 ” 村 实 的农 户就忙 着 磨豆 腐 . 芥 磨
墨老回 的 知忆 青:
进 一只大 玻璃 瓶 里 . 兑 上 再
1 / 3的谷烧 酒 。 瓶 口盖 紧 , 把
用 油纸封 住 . 到 谷仓 里去 放
了。
这 是 我 在 乡下 第 一 次 醉 酒 一 次 “ 醉 ” 全 村 这 小 让
人都 知道 我 不会 饮 。从 此 ,
也 没 有 人 在 任 何 场 合 向 我 劝 酒 , 见 当地 人之 厚道 。 可 终 于 有 一天 . 由于 自
这 一 天 的 上 午 . 产 队 生
并 没 有 象 往 常 一 样 敲 响 那
举 一
40年前一个知青登花脖山采药日记
40年前一个知青登花脖山采药日记雨中晴,当年插队时和我同一个青年点的同学。
她当时是所在生产队赤脚医生,曾经参加大队组织的赤脚医生去花脖山采药活动。
当天,由于天黑,没能下山,露宿在山上。
40年后,她又来到花脖山脚下,唤起了对当年这段经历的回忆……回到家中,翻出了自己珍藏日记,找到知青年代登花脖山的那一段记录:“1970年8月29日清晨,我们八人组成的采药小分队向花脖山前进。
为了巩固发展合作医疗,为了备战备荒,为了贫下中农,我们肩扛锄头上山去采集中草药。
......为了采集瓦松,我们登上悬崖峭壁,为了采集各种贵重药材我们披荆斩棘。
忘记了苦和累,忘记了饿和渴,向花脖山顶峰前进。
山下已经点灯了,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终于登上花脖山的主峰。
高山顶,木架上留下我们的名字‘1970年8月29日张家堡大队采药小分队到此’。
天全黑了下来,我们没能够下到山底,只得在砬子上露营。
夜静静的,四周一片漆黑,虽然经过一天的战斗,感到又累又饿又渴,然而,八颗火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我们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为榜样......东方亮了,朝霞出来了,群山笼罩在云雾之中,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雨中晴在自己博文《花脖山的记忆》中摘登了这篇日记。
她说:“合上日记我想了很多,这是我知青时代的一次重要经历,这次经历浓缩着我们这代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一种精神。
过去41年了,如今的花脖山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虽说山下的美景也足以令人留连往返,但是,没有能够再次登顶,没有能够亲眼去看看当年我们留下的签名是否还在,终究是一种遗憾。
”雨中晴《花脖山的记忆》原文:/blog/static/1882690222011912103315404/9763(2010-10-14日拍摄)。
生命的代价
生命的代价作者:李一勤来源:《延安文学》 2021年第1期李一勤沈永兰是北京知青倒在延安黄土地上的第一人。
她的名字在延安知青纪念园中名列第一位。
从当年2月1日离开北京算起,到她遇难时的5月11日,仅仅100天。
那天下午四点多钟,知青们正和老乡一起在黄土高原的坡地上、山沟里劳作。
突然阴云密布,雷声滚滚,瓢泼大雨骤然而至。
荒脊的山坡顿时一片昏暗,豆大雨点倾泻般从天而降,砸在头上生疼。
山上瞬时一片泥泞。
在雨水的带动下,黄土加雨水组成的泥流随坡而下,向山下奔流。
光秃秃的高原一望无际,哪有避雨之处。
正在耕作的老乡和知青们都淋得浑身湿透。
乡亲们惊惶失措,不等队长吩咐,立马冒着暴雨,向山下狂奔起来。
知青们不知深浅,还奇怪老乡“抱头鼠窜”的行为。
走惯山路的老乡双腿飞快,连腿脚蹒跚的老人也利落起来。
人们顺着山坡跌跌撞撞地溜下山。
由于坡陡,知青下坡的脚步跟不上老乡,纷纷落在后面。
这一天,我与另外三个女生一起上山劳动。
由于那天劳动的地方就在对面附近的山坡上,我们很快跨过沟,跑回窑洞。
天还是那么黑,雨还是那么大。
不大工夫,只见山上的水顺着山沟咆哮着奔泻而来,水头如一堵高墙般扑面而来。
沟边的土坎在洪水冲击下,一块块被剥离,掉入水中,汇入洪流,顺流而下,急速向沟底奔去。
两侧的沟沿继续坍塌,冲击着下面的沟沿。
洪水中夹带的杂物、树枝,随水面起起落落,平时只流着清澈山泉的小山沟,竟然汇成滚滚的巨浪,轰轰隆隆,浩浩荡荡,摧枯拉朽,以不可抗拒之势向山下汇集,冲向山外,汇入波涛滚滚的延河。
我住的窑洞就在沟边,目睹着汹涌的山洪,耳听着轰鸣的水声,感受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
来不及回家的老乡也聚集在我所在的窑内。
乡亲们惊魂未定的表情和死里逃生的庆幸让我感到事情很严重。
晚上八点,各家收到公社有线广播发出的通知,号召延河两岸社队的共产党员和社员,到延河边搭救落入水中的人。
此时的延河,已达没顶之深,上游倾泻下来的洪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树干、树枝、石头、木块、各种建材及杂物滚滚向前,不可靠近。
难言的苦痛一名女知青的辛酸史
转自 | 天涯论坛女知青孙琳娣简单收拾收拾,扔下锅碗瓢盆和零散的东西,毫无留恋地离开了。
她,将屈辱和贞操留在了这个永远不会再来的乡村。
五年前,一个春节后的傍晚,我在上海西区中西酒楼的门檐下等候一起插队的知青,我们是约好当晚聚会的,这也是大家分手二十余年的第一次聚会。
难得下雪的上海,此时竟飘飘扬扬地飞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眼前已一派北国景象。
难道老天有眼,为我们这些东北插过队的知青来点当年的背景!为避雪,门檐下的人显然多了起来。
有一个女人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似乎也在等人。
由于地方狭小,很是不自在,我不由地打量起她来。
她穿着还算时髦,但缺少身段的衬托,咋一看发型和化妆也可以,可细一推敲就叫人不舒服了,纹眉像二条扭动的蚯蚓,鲜艳的口红将脸衬得有些苍白,苍白中又将细细的眼纹无遮无掩地显露出来。
这一定是个饱经沧桑的女子,我想。
“啊哈,你俩来得真早哇!”从飞雪中闪出的薛萍萍笑嘻嘻地朝我大声说道,却把我弄懵了,明明只有我一人等到现在,哪有其他什么人。
我左顾右盼地问:“还有谁?”“谁,河水你还没有认出来呀,这不是孙琳娣吗!”薛萍萍指着在我身旁晃了半天的女人说。
我再仔细一看,可不,的确是她,原来没认出来真是罪过。
当年的孙琳娣漂亮羞涩,一副好身段,可谁想到二十六七年后的孙琳娣是这样的呢。
这次聚会之后,我陆续知道了孙琳娣的一些故事,那是一个知青,一个女知青真实的辛酸史。
从1970年开始,村子里的知青抽调的抽调,找门路的找门路,陆续离开了农村。
最后,只剩下两对已结婚的知青和一个孙琳娣。
原来热热闹闹的集体户,此时只有她一个孤身只影。
刚下乡的孙琳娣,身材修长苗条,言语不多,见人只是微微一笑,显出两个漂亮的酒窝。
我离开早,与她接触不多,但知道她是个直性子的人,且很是幼稚,说话直来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也常常得罪人。
老乡们背后说她是资产阶级小姐,不谦虚,与贫下中农没感情,她之所以在乡下留到最后,恐怕这是主要原因。
1968年知青
1968年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
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
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
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从1955年开始,就业压力就开始变得很大。
1955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
这个任务交给共青团中央,团中央就组建青年自愿垦荒队。
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抓的这件事,但这个路子后来也不通。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篇文章的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讲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到来时,农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
毛泽东的号召成为多年来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我是一名知青,从1972年到1975年,我在云南省的山村生活了三年。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艰辛而难忘的,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在这个回忆录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知青岁月中的经历和感受。
我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农村生活一无所知。
当我被派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时,我感到非常不安和不适应。
刚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时常想念家人和城市的生活。
山村的环境与我所熟悉的城市截然不同,我经常觉得自己被孤立起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生活。
我开始与村民们交流,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知识。
我参与田间劳动,帮助他们种植庄稼,放牧牲畜。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些磨砺,但随着我的进步,村民们也开始接受我,帮助我适应新环境。
知青生活中最难忘的一部分是与村民们的关系。
他们是善良和团结的,总是愿意分享他们拥有的一切。
我经常参加他们的聚餐和庆祝活动。
虽然食物简单,但大家总是快乐地围在一起,分享美食、笑声和感激。
除了工作和社交,我还用业余时间读书和学习。
我记得有一个小学老师在村里开设了一所临时学校,我参加了他的课程。
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热情。
尽管课程有限,但至少我有机会保持我的求知欲望。
尽管生活艰辛,但我的知青岁月也充满了美好的时光。
首先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住在一个山村,周围是青山环抱和清澈的河流。
每天早晨,我都会在山间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些美景成为我生活中的珍贵回忆。
另外,我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
我们在共同的困境中相互支持和鼓励。
我们一起游山玩水,探索附近的乡村。
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动力。
我要感谢知青岁月给我带来的锻炼和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坚持和耐心。
农村的艰苦环境教会了我如何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也学会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感恩身边的人。
这段三年的知青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磨炼和锻炼。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回忆。
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那年那月那日 知青岁月回忆文章(优秀5篇)
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那年那月那日知青岁月回忆文章(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那年那月那日知青岁月回忆文章(优秀5篇)关于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那年那月那日(推荐篇一一阵微风拂过,平静的心荡漾起那段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那回忆至今留在心头久久不散!依然记得在那石头路上凹凸不平的路,在我当时只有六岁时,真是有种可怕的感觉,尖锐的石头边缘就好似一把把锋利的刀刃,一不小心就会被它“误伤”。
老知青重返鸡冠山
内蒙古 宁城县 。17 年高 中毕业后 , 92 响
应 国家“ 知识青 年 到农 村去 ” 的号召 , 插 队到鸡冠 山,成为一名插 队革命老 区的
知识青年 。
村
采
我
老知青重返鸡冠 山
口 王 文进 ( 本刊记者)
连后 , 孙奎连又为鸡冠 山村寄来 1 万元 ,
一
言
在特殊的环境下 ,孙奎连学到 了农
条消息 炸开 了锅 :老知青孙奎 连 “
并联络在大连 、 阳、 阳等城市的老知 沈 辽 青为鸡冠 山捐献衣物 。 20 0 0年 ,孙 奎连再次 回到鸡冠 山。
殊年代 , 的心灵 深处始终 隐藏着 一种 他 与其 他 同学不 一样 的 自卑感 。所 幸 的 是 , 区人 民接 纳 了他 。 老 劳动 中 , 乡亲们
手把 手地 教他 干农 活 ; 活上 , 生 乡亲 们
在 大 连 ,他 先 与 日本株 式会 社 三
像父母一样关爱他 ; 生病的时候, 拿出
玩真的 , 这次真回来 了, 当党支部 书记 ! ”
鸡冠 山村坐落在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 县西部大山深处 ,是_个典 型的贫 困革
为解决老百姓 吃水 困难 ,他联系 自己的
老 同学 、 宁城县的领导 , 从县里 8个涉农 部 门争取到 4万元资金 ,为村里通上了 自来水 。 20 0 4年 , 孙奎连 和几个 同学第 3次
后 一个走 的人 ,也是再次返 回鸡冠 山村
说起孙奎连 ,村 民们清楚地记得 他
早先几次回村 的情形 。
知青回忆文章_知青岁月回忆文章
知青回忆文章_知青岁月回忆文章知青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上山下乡的运动已经远去。
但是一代知青的回忆并不能从他们的心中抹去,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知青回忆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知青回忆文章篇1:三哥澳大利亚中国知青协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活动,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不平静,不是因为活动的热烈隆重,也不是因为文艺节目的精彩纷呈,更不是因为会后聚歺的美味佳肴而不平静,是因为我下乡插队时,投亲靠友的“三哥”,不久前去世了。
六十年代末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这个城里生,城里长,麦苗韮菜分不清的小姑娘,来到豫北的一个小乡村,插队落户务农,我就住在三哥家里。
三哥当时还不到四十岁,一米八的个头,浓眉大眼,用时下流行的话说,简直是帅哥一枚,唯一的缺陷就是略显清痩了一点。
三哥心灵手巧,在村里的外号叫“三老婆儿”,因为农村妇女会干的活,三哥都会,纺花,织布,缝被子,做棉衣,纳鞋底,掐草㡌辫,都不在话下。
三哥还很热心,村里谁家要推磨了,谁家要起猪圈了,谁家的菜刀,剪子钝------、三哥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帮忙,所以三哥在村里的人缘极好。
三嫂呢?虽然不算漂亮,但心地善良,性格温柔,虽然日子拮据,两口子也是恩恩爱爱,全家和睦。
那时候生产队里没有牲口,拉车驾辕的活都由棒劳力充任。
三哥为了挣比平时多两个的工分,凡有驾辕的活都抢着干,那时的农村,哪里有红烧肉,清蒸鱼,哪里有牛奶,面包,馒头,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但凡三哥驾辕,三嫂便给蒸两个不掺糠的玉米面窝头,就是最好的慰劳了,这样三哥就要从早到晚,把拴在辕把上的绳子横挎在肩上,两手握着车把,一趟趟地来回奔忙,他既要拼力地拉,又要使车不失去平衡,削瘦的三哥不时步履蹒跚,打个踉跄,必竟腹中无食呀!那两个窝头,怎顶得住这沉重的活计!最让我感动的,还有三哥为我取行李,当时我下乡时的行李都装在一只木箱里,下了火车换乘汽车,长途汽车不给托运木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又找不到其它运输工具,那时候不像现在物流发达,你就是东西托运到天涯海角,也有人给送到家门口,怎么把木箱取回来呢?全都作了难。
知青怀旧散文
知青怀旧散文【篇一:知青怀旧散文】我看到我们知青同学,在一起这么高兴愉快,有说有笑,这种氛围感动着我,为此想到知青两个字,便用知青两个字写了一首散文诗,献给你们,我的知友阅读。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十七日,随着火车一声汽笛,我们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前途的理想与懂景,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那年十二月十七日,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农村。
从此豆蔻年华的我们叫知青。
在盘锦大地上,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青春和汗水。
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人生。
那时的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我们有过激情、沮丧,我们有过青春的梦想和追求。
在岁月的生命中有过美好的希望和憧憬,在那生活中有过欢乐和眼泪,在苦难和艰辛中,流过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着我们成长。
廿世纪七十年代国穷家忧,举国青彦奔赴广阔天地,别亲桑梓,青春年少落户盘锦东郭苇场。
我们历练勃海湾荒地,不畏艰险,磨砺于辽宁的南大仓。
我们大家共同,躬耕垄亩,修渠筑坝,改造荒地变粮田。
意志淬火艰辛,栉风沐雨相傍,我们情结芦苇荡。
历数载付艰难,豪情无限。
当年一句口号,造就了一代知青,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知青留给盘锦大地上,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青春。
知青这个名字,承担着一点点的道德情怀,更多的只是一种心灵的抚慰。
四十多年过去了,知青这个词,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是沉甸甸的。
上山下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铸成了我们的人生格局。
让我们品尝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我们可以蒙迈的说:中国历史上厚重的一页,不能忘记我们知青一代人。
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撑起过祖国的脊梁!当年的风和雨,都将是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的话题。
是怀旧的。
每个知青都会讲当年的故事,重温知青生活。
那些悲喜,那些梦想。
我们有欢欣,也有泪水。
也有遗憾。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年代己成为过去。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我们相距越来越远。
扯不断的情结,还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我们,并且越来越近,如同一坛老酒越酿越浓,终于从封不住的盖子里,飘溢而出。
与三十年前老知青相遇作文
与三十年前老知青相遇作文那天,我正走在小镇古旧的石板街上,阳光从斑驳的树叶间洒下,星星点点地落在地上。
突然,一个身影闯进了我的视线,那模样,就像是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
“小伙子/小姑娘!”他冲我喊道,声音里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爽朗和沧桑。
我一抬头,就看到了他那张被岁月刻满了痕迹的脸,可那眼睛里却闪着明亮的光。
“您是?”我有点疑惑。
“我啊,三十年前,我可是这地方的知青嘞!”他笑着说,那笑容里满是回忆。
一听这,我可来了兴趣。
要知道,知青那可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一群人啊。
“哇,您快给我讲讲那时候的事儿呗。
”我拉着他,就像个好奇的小娃娃。
他坐在街边的石凳上,拍了拍旁边的空位,示意我坐下。
“那时候啊,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子,啥都不懂。
来到这乡下,看到大片的农田,那眼睛都直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那你们都干些啥呀?”我迫不及待地问。
“啥都干!种地、养猪、砍柴,那日子过得可充实了。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跟着老乡们下田。
那泥巴,能把整个人都给糊住。
”他说得绘声绘色,我仿佛都能看到年轻的他在泥田里挣扎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
“您可别笑,当时可苦了。
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他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时候啊,我们住的房子可简陋了,下雨天还漏水呢。
晚上就着煤油灯,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理想,谈未来。
虽然条件差,但心里可有劲儿了。
”我好奇地问:“那您当时有啥理想啊?”“我啊,就想着能把这农村建设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的我们,都怀着一股热血,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呢。
”他眼神里满是坚定。
我看着他,心中满是敬佩。
“那您现在再回来,是不是感觉变化特别大呀?”“那可不!”他一下子站了起来,兴奋地指着周围。
“你看这街道,以前都是土路,现在都铺上石板了。
还有那些房子,以前都是破破烂烂的,现在多漂亮。
这变化啊,真是翻天覆地。
”我们就这样聊了很久,他给我讲了很多知青之间的趣事,什么半夜偷跑到河里摸鱼被老乡发现啦,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包饺子的热闹场景啦。
与三十年前老知青相遇作文
与三十年前老知青相遇作文哎呀呀,有一天我在公园里玩耍,嘿呀,突然遇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爷爷。
爷爷看起来很和蔼可亲呢,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来是三十年前的老知青呀,哈哈。
我好奇地看着他,他就给我讲起了他当年的故事。
哎呀,那些故事可真有趣呀,他说他们那时候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干活,条件可艰苦啦。
我听着听着,觉得好有意思呀,嘿嘿。
爷爷还说他们一起唱歌、一起劳动,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呢。
我忍不住问爷爷好多好多问题,爷爷都耐心地回答我,嘿呀,我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和爷爷聊完天后,我心里想,哎呀,原来还有这样一段特别的经历呀。
哈哈,我可真幸运能遇到这个老知青爷爷呢,我以后还要听他讲更多的
故事!。
知青岁月(87)生平的一次插秧
知青岁月(87)生平的一次插秧1975年5月4日,那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我作为浙江省中医院组织的知青一员,来到富阳新联公社观前大队插队落户。
农村在我眼里:青山绿水,田地广袤,农民伯伯都很友好。
但是,生活真的很艰辛,哪怕现在想起来,还是满心辛酸。
在敲锣打鼓中,我和杨伟康、王建国、吴强、张莉、谭晓萍、张丽芬这几个知青一起,被迎进了村庄,我们还没来得及从迷茫中回过神,就被分到了各个农户中。
幸亏已经有一批知青在我们之前在这里锻炼了一年,比起我们这批新到的知青,他们就比较老到了。
于是,在杜美蓉、周建国、徐一平、霍万新、许哲雄的帮助下,我和我的知青小伙伴们很快融入了乡村的生活。
生平唯一一次插秧农村的生活,对我来说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生平第一次。
我被分到第四小队,由毛苟伯带领我们劳动,就是下地干活。
特别是插秧,虽然过去了38年,但是我对第一次下地插秧的情景,却依旧记得清清楚楚,想起来还是觉得毛骨悚然。
那天,我跟着农民到地里插秧,一下一下弯腰把秧苗插到地里,那可是第一次插秧,很有新鲜感。
但是,这个新鲜感很快就被打破了。
下地插秧都是赤着脚,那泥巴之类的沾满了两条腿上,感觉很恶心。
不过赤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一把将秧苗分开的时候,手上抓着的竟然是一根软绵绵扭动着的蚂蟥,那蚂蟥还伸直了那又黑又软的头直往皮肤上爬。
我的妈呀,我顿时吓得眼泪狂飙,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姑娘啊,这玩意换谁碰上都得吓死呀!后来,哪怕不插秧就少2个工分,打死我也不去插秧了。
于是,直到我离开这里,也没有去插过秧,这次插秧就成为了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插秧。
和老农一样的待遇插队落户一个月后,全部知青都集中到了杨家坑知青点,韩木火是我们的带队干部,他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
我们白天到叫作末日湾的坟山上修理松树,就是把松树上的树枝砍下来,拖到我们另外一个知青周建国负责的养猪场里,让他用树枝烧猪饲料。
番薯是给猪吃的,但每次他都会偷偷分给我们大家吃。
那个时候的番薯吃起来真当是甜啊,特别好吃。
知青往事: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
知青往事: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知青故事《金山情》王善珍江苏连云港老知青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过了一个星期,队长来到我们小屋,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没有,我们回答他,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想家,队长说过些天就好了,又问晚上还害不害怕,我告诉他,已经把原来放寿材的地方用报纸糊起来了,还用红纸剪了两个窗花贴在上面,最后队长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要我们参加劳动。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这几天憋闷的慌,无所事事,干干活也好。
干什么活呢?队长说:“你们就参加割麦子吧。
”以前上学时,学校也组织过全校师生,到郊区新坝公社帮助农民割麦子,名曰:学农。
千余名学生浩浩荡荡,背着行李,提着饭盒,饭盒里装着吃饭的小勺,叮铃铛啷,路人都当奇景看。
那时学生队伍来到公社驻地,分在指定的村庄里,帮农民麦收。
活没干怎样,给人家添的麻烦可不少,今天这个手割破了,那个脚扎伤了,明天这个感冒了,那个拉肚了,人家操心不少,还要腾出大房子给我们这些学生住,又要派专人用特大锅给我们做饭。
睡在麦草上,我们整夜被跳蚤咬得睡不着觉,浑身起小红疙瘩,第二天没精神干活。
伤病员逐渐增多,没干五天就又浩浩荡荡地回来了。
不管怎么说,我也算是有过割麦子的经验。
现在下乡第一件农活儿就中割麦,我有“学农”经验,心中不打怵。
来到地里,有人递给我一把锋利的镰刀,在田头,社员们一字儿排开,每人割五垄,垄不算长也不算短,队长说我乍干,就割两垄吧。
队长一声令下,社员们争先恐后,一会儿就到地头了。
我只割了一小块,大家围拢过来,三下五除二就帮我割完了。
重新安垄,一会儿功夫,大家又割到头了,他们围拢来,又帮我把麦子割完了。
队长对我说:“这样吧,你就割一垄吧。
”队长随后对大家说:“今天,把这块地割完才能休息。
”大家甩开膀子干了,你追我赶,谁也不让谁。
他们谁也顾不上我了,刚才还直立的麦子,现在全躺倒在地上了,偌大的地里只剩下我这一垄麦子,孤零零的。
这种场景,如果制成明信片,那绝对是美景:娇阳之下,金色的麦子铺满田间,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直立着的独一垄的麦子旁,手搭凉蓬,面带迷人的微笑,眺望远方。
王健: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
王健: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文/王健很多年前,说起当知青时经历的事,朋友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是把知青经历当镀了金在炫耀。
可能是看我的脸与老知青比,年纪轻轻的,泛着青春光泽,一点不像当过知青的人。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解释,他们依然半信半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两代人在政治、经济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从劳动的角度讲,锻炼了一代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说,毁了一代人。
当时人们都搞不清国家这是怎么啦?心中有这个疑问,但不得不盲从。
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全国性的把大批青年下放到农村进行“再教育”的运动,当然这是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研究的问题。
作为那个时代的参与者,不会忘记自己的这段经历,常常回忆起在农村的点点滴滴,把这段苦涩岁月、闪光青春牢牢地记在脑海深处。
下乡后的第一顿饭我是1977年7月下乡插队的。
当时国家对知青下乡的政策放宽了,允许每个家庭父母身边留一人;有病的有医院证明可以不下乡;符合条件但不愿下乡的,单位派人作思想动员工作,不强迫了,等等。
说起下乡当知青,很多青年和家庭是极不愿意。
但我愿意下乡,把父母身边留一人的机会给了弟妹。
当年我的行动很积极:4月就办完了从生产队、大队到公社的挂钩手续,7月20日毕业,第二天就赶到生产队上了半天班。
当其他人还在慢慢地办下乡插队手续时,我已经上了第一个半天工,收工时特意叫记分员记上当天的时间。
我不是思想先进,尽管在学校读书时嘴里常讲“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扎根农村干革命”,但满脑子想的是早一天下乡就早一天从农村出来参加工作。
我相信父亲说过的话。
父亲在厂里当劳工科长,家里经常有人直接或间接地来谈当知青孩子的招工事情,尤其是厂里每年有两三次招工机会的时候,家里来人不断。
父亲给我说,要想招工早一天离开农村,既要比父母的条件,也要比自己的条件;自己的条件就是劳动思想表现、下乡时间长短、社员们和队干部反映的意见等。
我下乡的地方是四川省江津县吴市公社(现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天坪一队。
肖复兴:知青经历是烙在脸上的“红字”(DOC)
肖复兴:知青经历是烙在脸上的“红字”2009年08月17日09:37 腾讯嘉宾访谈我要评论(69)第1 2 3 4 页青春奉献给北大荒晓虹:肖老师,我们都知道您是“老三届”当中一个非常有经历的代表性人物,而且您也创作过《啊,老三届》这本书,请你回忆一下当年的那个情景,去北大荒的时候多大?肖复兴:21岁,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是“老三届”里面最大的一届,1968年去了东北。
著名作家肖复兴晓虹:那个时候的东北是什么样子?肖复兴:和现在差别不是很大,当时北大荒从1958年刚刚开发到1966年才8年,我们去的地方应该是北大荒新开发的地方。
当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向荒原要粮,向荒原进军”。
实际上开发荒原破坏了当时的生态,开发的这些荒原大部分是湿地,现在来看这种激情澎湃的开发对大自然是一个破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当时国家缺乏粮食,开发之后种植了很多的大豆、高粱、水稻等等,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也有一弊。
晓虹:据说当时您并没有入选到北大荒(支援),是您自己要求去的?肖复兴:是自己要求去的。
当时因为文化大革命,激情澎湃,总觉得应该离开家。
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可以大有作为。
晓虹:您当时去北大荒的时候,家里同意吗?肖复兴:那个时候家里面已经管不了小孩了。
就像当年鲍勃.迪伦唱的歌一样,时代在变,家长都已经站在门外了。
晓虹:当时您去北大荒能做什么呢?肖复兴:就种地。
当时有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比我们早去的所谓的“老职工”,他们的构成主要是57年、58年的转业官兵以及山东的知青,再后来就是北京和上海的知青。
一共在那里待了6年。
晓虹:期间是否回过家?回家的时候家里人是否都觉得你受苦了。
肖复兴:回过。
但当时的背景下这种行为都是革命行为,吃苦也不能说吃苦,吃苦也是一种锻炼,和现在的思想很不一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时毛主席发出了这样的指示,实际上当时大家是受这样的思想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也是用这样的实践来证明这一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老知青的第一次
[摘要]
在我27 岁结婚前,对女性还真的没有发生过性冲动。
在我27 岁结婚前,对女性还真的没有发生过性冲动。
这也许是我从小就在女人堆里长大的缘故。
当然了,这也是和我所受的教育有关,那时认为,婚前性行为就是道德败坏。
谈恋爱是一本正经的。
甚至连接吻也不曾有过。
我的第一个女友,我甚至都没有握过她的手。
我和妻子是在我大学毕业那年相识的,在我姐同学的男友家里。
她来了,她是我姐同学男友的表妹。
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像她这么漂亮的女孩,是个演员,气质挺好。
我一见她,刹那间,就意识到我要的就是她。
但是,我是不会主动去追求她的。
我有大男子主义思想!不久,我姐同学就来找我说,她的婆婆早就看好我了,想把她介绍给我做女朋友。
没过多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我们的关系也就中断了。
中断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她的父亲是被镇压的。
我不想有一个反革命的岳父!不久,我们就都进了五七干校。
她是文艺系统,我是工交系统,不是一个大队的。
我有个同事是干校打井队的,到各个大队去打井。
一天傍晚,他从外边回来,告诉我说,他见到她了,他们还谈了很久,说她仍然很爱我,希望我们能恢复关系。
我和他蹲在老乡家的院墙根外,望着夕阳西下,我沉默了许久。
那时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剑拔弩张。
毛主席说要准备打仗。
他低声开导我说,毛主席要打仗了,如果真的打起来,我们年轻力壮的,还不得上战场。
要是战死了,多遗憾啊!你还没有尝过女人的滋味呢!他那时也是新婚不久,他的脸上露出了诡秘的微笑……我想想也是,反正文化大革命我也站错了队,也下放到了农村,还不知道将来如何呢。
就对他说,好吧,我先给她写个纸条。
那时时兴毛主席语录,我就写了一段毛主席语录,请他捎给她。
过了几天,我劳动回来,大老远就有人喊我,给你带鸟蛋来了。
她的同志赶车经过这里,她就托他给我带来些她们拣的野鸟蛋,还有她写的一个纸条。
也是一段毛主席语录。
鸟蛋大家分享了,“情书”也是公开的。
以毛主席语录作为情书,一时大家都当作笑谈。
这些过着禁欲苦行生活的五七战士,拿我这个童男子开涮,也是发泄他们身上被压抑的欲火吧!
秋天,传来了要“插队落户”的消息,这次可是要下放到底,彻底做农民了。
首先从文艺界开始,‘全窝端’。
紧接着,我也被宣布为插队落户的对象,这是意料之中的。
我是造反派小头目,又站错了队,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连里宣布插队落户的名单中第一名就是我,厅长都还排在我的后面呢。
虽然她比我早就被定下要插队落户去,却迟迟未走。
大概是在等我。
我被宣布了以后,回到城里,在招待所里也住了好久未被分配。
直到12月底才定下我的去向,和她一起去盘锦。
她告诉我说,我原来已经被分配到某地了。
这是她要求领导把我们分到一起的。
我们赶忙做走的准备。
第二天就要走了,我们才想起来,还没办理结婚登记呢。
那天,正是冬至,我们到了附近的民政局去。
等到中午,也没见到有人来上班。
只好舍近求远,去她户口所在地的那个区的民政局了。
我心想,还说什么“户口所在地”,我们的户口已经迁出了这个城市,不属于它管辖了。
不禁黯然。
那里也在开会,还好,她那里有个熟人,缴了二毛钱,总算是领到了那张印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结婚证。
晚上,我们就住在她的表哥家。
表哥家其实也很窄的,一间隔成内外屋。
临睡前,我躺在里间的板床上,就听到她表哥和她姨妈说,让他俩睡里间吧。
她在一旁却紧说不不。
我这才猛然意识到,我们是可以名正言顺的同床共衾了,我已有了作丈夫的权利了。
但是,我现在不想同床,新婚之夜那能没有动作?弄出点声响,多叫人家笑话!
长长的车队向农村出发了。
我心想,我们没有举行婚礼,这长长的车队就权当我们的迎亲车队吧!望乡台上摘牡丹,苦中取乐啊!可是这车厢里很沉闷,除了一些不停的咳嗽声外,没有人说话。
也许大家昨晚都没睡好,就都在闭目养神。
她有点晕车,闭着眼睛靠在我身上。
我们第一次这么地亲密。
我不禁想起了那还是我们第一次约会时,我俩从公园的假山上下来,
我下意识的伸手要拉她的手,她却把手缩了回去。
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后来我就想用我的行为要叫她明白,我不是一个爱“动手动脚”的男人。
她的体温传给了我,性意识也开始在我的脑海里萌动。
跨下觉得发热。
过了一村又一村,冬日的田野,满目荒凉,太阳也是懒洋洋,车坐久了,就感到冷,我们就依偎得更紧。
黄昏时,车队第一次停下,接我们的人上车来,叫我们下车,我们就坐上载着自己家当的大卡车,向村里驶去。
村里的众乡亲跟着车向村东头跑去,卡车在一户人家的门前停下。
乡亲们七手八脚,帮着卸车。
不一会儿东西就搬完了。
二吨煤和一大堆劈柴放在院子里,只有我的一个铺盖圈,一个柳条包和一个破木箱拿到屋子里了。
房东大娘已经备好了晚饭,猪肉白菜炖粉条,高粱米饭,香香喷喷的。
二队是全大队唯一有电灯的。
听说我们是新婚,照顾我们,挑了最好的房子。
是的,这间屋子新盖不久,屋内粉墙砖地,炕上铺着新苇席,做我们的新房还是可以的。
农村有早睡的习惯,送走了司机师傅,我们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归拢的,她的行李还没拿过来,我就打开了我的那套铺盖,准备休息了。
她洗漱过后,穿着内衣内裤就钻进被窝。
这床被子还是我上大学那年妈妈为我缝的,我用了十年了,上面留下了我的许多DNA,我感到有点惭愧。
我洗过了之后,光着身子就溜进了被窝,紧贴在她的身旁。
我感觉到火坑烧得热乎乎。
我的肉头也在发热。
她扭过头,愣愣的看着我,我咯咯一笑说,我要完成我的“人生大事”了。
我一面用双手退下她的内裤,一面叫她把内衣也脱掉。
没有想到,她很是顺从的。
熄了灯,漆黑一片。
接下来,就是我的主动了。
我27岁了,还没有见过女性的性器官呢。
我跪在她的双腿之间,打着手电筒,用手拨开她紧闭着的小阴唇,粉嫩可爱,像一朵牡丹花。
散发一股幽香,我想亲吻她的私处,但是,我又不敢造次。
我的玉茎早已英姿勃发,跃跃欲试,直指洞天。
玉茎滑入,似乎没有受到抵挡,只觉一股温热包裹着。
我的双腿跨骑在她的玉腿之上,上下
抽动。
也就是一分钟,浑身一抖,一股热精射出。
我将玉茎抽出,龟头上留有血迹,量很少。
她拿出枕边的手纸给我,我很高兴。
一路的劳累也烟消云散了,浑身舒泰。
但是,当我骑在她身上忙上忙下时,她在我身下却是直挺挺的,仿佛没有什么感觉。
稍事休息,我就发起了第二波冲击。
这次时间较长些,射的精液要少些。
但是,感觉比第一次的好。
她对我说,睡吧,我有点累了。
她睡着了没有我不知道,反正我还不想睡。
一会我又勃起了,又不由自主地爬到她的身上,寻找我的的温柔乡。
第四次冲锋,周期特长,抽动了多少下,也不见射精。
最后,从马眼流出的仅仅是一点点,小腹微微感到有点酸痛。
但是,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我从12岁就手淫,还挺频的,第一次作爱,还真有点恐慌。
通过实战,我的性能力是合格的,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小弟弟了。
一夜四次,第二天我还要早起,去生产队劳动呢。
我正抡着大镐刨土,大队书记看见我笑着说,新郎倌该回家歇歇吧?我一怔,莫非昨夜有人听房?我只顾鱼水之欢,还真的没有听到外面有什么动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