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docx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我”和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是如何相互鼓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语句上?
通过这些描写,能看出“我”和老爷爷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爸爸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情谊,以及爸爸在旁默默支持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我”和老爷爷的努力、坚持以及相互鼓励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级、链”等6个生字,会写“哩、级”等13个生字,掌握“石级、铁链”等词语。
能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式,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和心情变化。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写的读后感读给父母听,并和父母交流一下对在困难面前要勇于挑战、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理解。
设计意图:背诵段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而与父母交流读后感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时也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天都峰的图片或播放天都峰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都峰的险峻、陡峭,如天都峰那几乎垂直的石级、高耸入云的山峰等景象。
2.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么险峻的天都峰,你们有什么想法?如果让你们去爬,会觉得怎么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爬天都峰》。
3.学习爬山后的部分(第8 - 10自然段)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8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8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8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模板篇1教学目标: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

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

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

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

(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

(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

(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

这篇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着“成长的故事”展开的,《爬天都峰》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成长的内涵。

同时,课文中对天都峰险峻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刻画,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描写景物、如何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他们对记叙文的结构和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能够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然而,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可能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才能理解透彻。

在字词学习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但对于一些生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的理解,可能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朗读方面,他们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朗读,尤其是根据课文内容的情感变化调整朗读的节奏和语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生活经验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有过爬山或者做其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的经历,但对于像天都峰这样险峻的山峰以及在攀爬过程中的困难和心理变化,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掌握“笔陡、铁链”等词语。

3. 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够找出描写天都峰险峻的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朗读、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方案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方案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爬天都峰》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这篇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他们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感兴趣,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天都峰险峻的段落。

- 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精读课文,感受天都峰的险峻和人物的品质。

-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过程中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的精神。

- 懂得在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要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体会人物的品质。

- 例如,课文中“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通过这个句子中的“抬头望”“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等词语,可以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峻,同时也能体会到“我”面对如此高峻的山峰时内心的犹豫和不自信。

2. 教学难点- 理解“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最终克服困难爬上峰顶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在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道理。

《爬天都峰》的课堂教案设计(精选16篇)

《爬天都峰》的课堂教案设计(精选16篇)

《爬天都峰》的课堂教案设计(精选16篇)《爬天都峰》的课堂设计篇1模式特点本模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既强调教师“导”的作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基点,把“读、思、议”紧密结合起来,又有机地把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以求达到教与学双方的“期待视野”的确良融合,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实现条件1、学生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2、教材对象:适合用于各种类型的文章[操作程序]1、模式简明图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1)导趣——初读感知↓ ↓(2)导读——细读理解↓ ↓(3)导思——精读感悟↓ ↓(4)导情——赏读内化↓ ↓(5)导练——迁移运用2、操作过程说明(1)导趣——初读感知兴趣是乐学的先导和基础,它可以诱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动机。

教师在教学伊始,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阅读探究的兴趣。

“初步感知”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指导,除了保证让学生初读的数量外,还要实施检测,以提高初读的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①读准、记牢生字词;②读通课文,不可读破句,也不可添字、漏字;③大致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

(2)导读——细读理解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性读的阶段。

它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感知课文的阅读过程,是精读的前奏。

其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感知的信息加以具体化、明确化。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尽量读出感情来,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并诱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把阅读引向深入。

(3)导思——精读感悟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

《爬天都峰》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爬天都峰》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爬天都峰》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3、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能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练习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深入研读具体赏析文中语句:1、学习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互相怀疑了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3、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划出与动作相关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明确: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

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将课文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张天都峰的壮丽图片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座山峰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爬天都峰》。
2.教师简要介绍天都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爬天都峰的难度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险欲望。
6.预习下一课: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课文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对待,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你们会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爬山经历,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4.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作者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吗?他在爬山的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期待。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有哪些心理变化?
2.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优美句子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顺序、倒叙等手法组织文章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赏析,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朗读与表达: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词语运用: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3篇

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3篇

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_3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3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爬天都峰》属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

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通过对话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是本文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读好文中两次对话3.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4、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文中的六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老爷爷和我的第一次对话。

教学难点:文中两次对话的朗读及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从板书课题入手,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大家都看到大屏幕上的题目了,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

伸出手来,我们一起书空2、板书课题:爬天都峰师: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是谁爬天都峰?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爬天都峰的?(有些问题教师可直接回答)与下面的教学环节有关的问题,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读课文。

附板书(预设)3、?爬天都峰什么时候?高?陡?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一)教师出示自读提示,1、找出本课的生字词,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爬天都峰》人教版部编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爬天都峰》人教版部编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爬天都峰》人教版部编 1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克服困难,互相鼓励,共同攀登黄山天都峰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部分学生在朗读和表达能力上仍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知有限,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级、峰”等9个生字,会写“峰、丛”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与理解。

2.描述爬山过程和心情的句子理解与朗读。

3.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2.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卡片。

3.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山天都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导入新课。

2. 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师针对生字新词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4. 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给予评价。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攀登天都峰的感悟。

5. 拓展(5分钟)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朋友,你会如何鼓励同伴攀登天都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学会互相鼓励、团结协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小朋友“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两人在相互鼓励、相互激励下,一起登上了天都峰。

文章表达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有互相鼓励、互相激励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并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但他们在理解一些比较深刻的句子和表达方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互相鼓励、互相激励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感悟。

3.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爬山或旅游的经历,激发学生对爬山的兴趣,从而引入课文《爬天都峰》。

呈现(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并解释字词的含义。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问题,如:“课文中的小朋友和爸爸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回答进行反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时攀登天都峰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山的高峻壮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在攀登过程中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许多生僻的词汇,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

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课文描绘了山的高峻壮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如天都峰的景观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描绘的景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天都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小时候跟随父亲爬天都峰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和爬山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天都峰的地理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学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含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认知和感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课文中的景色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天都峰的景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有勇气和决心,学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图片。

2.天都峰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天都峰的真实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相关写作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自然景观的写作素材,以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17《爬天都峰》教材分析

17《爬天都峰》教材分析

17《爬天都峰》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学生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敢于通过“抓关键词句和标点符号”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及感受,并学以致用,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标点符号”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爬天都峰》(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黄山美丽的景色。

老师这里有一些黄山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黄山风景很美,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可见想要领略这美丽风光也不是一番易事。

这不,这里有一个小伙伴就要去爬黄山天都峰。

她能爬上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谈话爬山感受,介绍鲫鱼背)1.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你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小结:这是爬天都峰的时间(出示:时间)这是爬天都峰的地点,天都峰在黄山。

(出示:地点)这介绍了爬天都峰的人物。

(出示:人物)2.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话,就把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写得清清楚楚,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

)3.你们看,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课文写的什么事了。

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方法!4.第一自然段是这件事的起因,接下来写的是什么?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8-10是事情的结果。

作者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个部分?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体验爬天都峰的经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四口去黄山旅游,爬天都峰的过程,展现了他们在攀登过程中,从惊险、艰难到喜悦的情感变化。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只有勇敢、坚持,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有一定的把握。

但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和领悟。

同时,学生对于攀登高峰的体验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知,来体会文章所描述的情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抓住文章重点句子,理解其中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抓住文章重点句子,理解其中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卡片。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山的天都峰,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天都峰吗?它在哪里?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使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认读、拼写、理解。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1. 引言
•介绍文档的主题和背景
•阐明分析目的和方法
2. 教材概述
•对《爬天都峰教材》进行概括性描述
•包括教材的出版信息、适用对象等基本介绍3. 教材结构与内容
•分析教材的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
•说明各个章节的主题和所涉及的知识点4. 教材编写风格
•分析教材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讨论教材的文字组织和篇章结构是否合理5. 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阐述教材的优点和可取之处
•探讨教材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6. 教材的教育价值
•探讨教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和帮助
•分析教材对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效7. 教材的应用与推广
•探讨教材的应用范围和推广途径
•分析教材在不同教学场景下的适用性和效果8. 教材改进的建议
•提出个人对教材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包括教材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的改进点9. 结论
•总结整篇文档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强调教材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以上是关于《爬天都峰教材分析》的文档,通过对教材的结构、内容、风格和教育价值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该教材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方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这些分析有助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评估教材的质量,优化教学经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第一课时已经会读会认会写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本节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通过品读,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策略: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出示天都峰的图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比较句子,体会“终于”一词。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较句子,从“终于”这个词体会登山的艰难,登上后的喜悦心情。

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c、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1、出示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齐读爸爸的话。

反馈练习:阅读课文6、7段,回答问题:1、这两段写了()()()爬上天都峰,其中重点写了()。

2、这两段话中,用了攀着、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这些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勇于()的精神。

板书设计:天都峰(互相道谢)终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爬呀爬陡不怕困难高一会儿...一会儿... 勇气和决心奋力遇见老爷爷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看天都峰的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

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

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

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

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并提出“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生活的外延”与“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这就需要每位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取舍阅读材料,采用针对性的阅读方式,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品味享受阅读的乐趣。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在平时的摸索与阅读实践中养成的。

一则需要学生反复“训练”,二则源于教师正确的引导。

简言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与组织,每位语文教师,应重视并重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很多,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常读“课外书”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普遍,且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仅着眼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吃透几篇重点课文,几个重点段落。

语文教材内容因课时所限,涉及面不够广,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大量的语文阅读素材存在于课堂之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因而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

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让读课外书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又能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读、善读,读有所得。

(二)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但极大部分学生并非形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

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开展“生活阅读”。

大量的阅读素材来源于课外,很多是为学生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不仅使查阅工具书提供可能,更成为必要。

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有培养计划,从课内到课外,作好指导,提出要求,并有检查与督促,使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自觉。

只要养成了习惯,就会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各种阅读的开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阅读时动笔批注的重要性。

对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尚不尽人意。

他们能在阅读时写上自己批注的只占少数,至多划上几条横线、划上几个圈。

所以,当我问起他们“是否喜欢读书?”时,几乎众口一词“喜欢”,但当我问起他们“哪些书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等等问题时,又大多茫然无知。

其原因学生的阅读习惯使然,走马观花,只阅其表,不思其里,“走过场”式的阅读习惯不在少数。

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

批注,看似形式,其实它体现了读者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社会现实,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

学生经常关注的只是文章表面的趣味性,或纯知识性文字。

如此,印象不深,收获了了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要的指导与督促是不可少的。

批注是什么?怎样写批注?教师要有指导。

如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将精采的词句勾划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不同看法的,写上自己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想;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

过一阶段,教师作好检查、总结、表扬、展示。

从而保证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做到读思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益。

(四)敢于质疑的阅读习惯我经常教育学生读书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没有思考的阅读,知识不能内化,正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要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必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反思感悟这一环。

在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不够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还经常用“参考答案”,来解决材料“既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材料,阅读过程,阅读结果及联系自身的自主性反思感悟、深化提高。

这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不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不到进一步培养,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

概言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的。

适应新时代的阅读、生活需要来说,上述几种是应该必备,并予以改进突出的基本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