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最被常引用的社会学着作
柯林斯(西方社会学理论)
2、“贱民”的体验 Siu-song男护士谈到:感染SARS(对我来说)最糟糕的事 情不是最痛苦,而是我的家庭经历了很多的歧视,我生病时。 当我的姐姐告诉她的老板,我已经感染SARS,我无法相信, 在冒着我的生命去帮助别人,我的家人最终被歧视。每次我 听到人们谈论他们如何支持卫生工作者我感觉不舒服,他们 对待我们像麻风病人或怪物
微观
宏观
主要理论
(一)、互动仪式链 (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高度的相互关注 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是一致的,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兴奋 的神经系统与身体的有规律的带动相协调一致、由这种“身心”集合“,形成了 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带来了情感能量,感到了信心 ,热忱。 互动仪式(IR)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的关注对 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 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 3、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 此知道了关注的的焦点 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参与者的体验
1、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 2、个体的情感能量【EE】: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满腔热忱 的感觉 3、代表群体的符号“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使成员感到自 己与集体相关。(涂尔干所说的神圣物) 4、道德感: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的符号。
IRC是一个动机模型,它把个体从一种情景拉到和推到另一个 情境,它受市场式机制的驱动,这一机制表明拥有社会资源— —他们的EE和以前的IRC中积累的成员身份符号(或文化资 本)——的每个参与者,如何与他们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类型 的IR的基础。每个IR达到的情感强度的相对程度,自热地会与 那些人的社会视阈之内的其他IRs做比较,把每人吸引到他们 感到会有更多的情感性的社会情景之中,而远离只有较低的情 感吸力或情感上厌恶的其他活动。
教师应读的100本书目
教师100本必读书目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作为中国教师,论语一定要读的。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教师不能不读,不能不研。
3、《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新世纪的教师应该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卢梭呼吁:“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读卢梭,你会明白该不该“把人当人待!”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图书之一,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菱,被誉为“新时代教育之父”的巨著。
也许你早就知道夸美纽斯,但今天、明天读来,你会有着永远的震憾。
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是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有位专家是以“我们需要赫尔巴特”撰文推荐。
7、《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此书是英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刻影响后世学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至今仍然是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必读之书。
从绅士教育的背后,领悟教育的又一价值。
8、《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杜威使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相信教育无关任何东西,它只是产生民主人士和科学家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正是这些人将指引我们进入一个更为进步的未来。
效应大全
效应大全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又称:弗勒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
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2、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3、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
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
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性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
名人的学习方法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1 爱迪生“读书”——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
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
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
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
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
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
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 陶渊明“指点迷津”——学习没有捷径“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
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
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1. 引言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理论和观点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广告。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旨在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深入分析如何利用社会学原理进行广告策划,并通过列举案例进行解释。
2. 社会认同与广告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对自身身份和归属感的认同程度。
在广告中,利用社会认同的原理可以让消费者与产品或品牌建立情感联系,从而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2.1 明星代言利用明星代言是一种常见的广告策略。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形象和社会地位能够传递一种值得认同的信息。
例如,某品牌使用著名演员张艺兴作为代言人,他的时尚形象和年轻群体的社会认同度高,能够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关注和认同,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2.2 情感共鸣广告中创造情感共鸣是另一种利用社会认同的方式。
通过刻画广告中与目标消费者社会角色和情感关系相符的场景,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某洗发水广告中展现了一个年轻母亲为孩子洗头的场景,通过刻画母爱和家庭温情,让目标消费者能够产生共鸣,觉得使用该产品能够满足他们对家庭关爱的需求。
3. 社会认知与广告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在广告中,利用社会认知的原理可以通过塑造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来达到推销的目的。
3.1 理性信息传递理性信息传递是一种常见的广告手法。
通过提供产品的信息、特点和性能,让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积极的认知,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例如,某汽车广告突出了该车的安全性、节能环保和科技配置,通过传递这些理性信息,让消费者对该车产生认知和信任,提高购买的可能性。
3.2 社会标签的塑造社会标签是一种对个体或产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归类。
广告中通过塑造产品的社会标签,能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某高端珠宝品牌的广告片中展现奢华场景和社交名流,通过这种社会标签的塑造,让消费者将该品牌与高端、尊贵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其吸引力和购买欲望。
西方社会学理论
孔德一、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
人类行为受情感支配与决定。
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和利他主义或无私的精神。
情感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将维持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1、语言2、所有制3、社会组织(劳动分工)4、宗教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工业社会同传统社会明显区别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化的正功能:充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分化的负功能: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人粘合剂。
宗教具有增加社会团结的功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社会的变迁,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
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工业社会的特征:(见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利益。
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1、才智2、死亡3、人口4、种族5、气候6、道德价值7、政治活动斯宾塞一、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一直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也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说明: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标志着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这套推荐书目是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了哲学、美学、社会科学、经济、历史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推荐给对文史哲有爱好、有兴趣的中学生,共50种。
哲学方面有儒家经典——“四书”中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有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选本《史记选》;有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全球35国翻译出版的《苏菲的世界》等。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阅读。
在选择这套书目时,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还兼顾到各个学派,并坚持学术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阅读文史哲著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风,克服枯燥乏味情绪;其次要掌握著作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经济历史地理工具书及其他哲学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2017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汇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许多重要论述,对于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注重用理论来说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3.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10本书描述的是“理念”自身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描述绝对理念的进展时,力图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
恩格斯指出:“不读黑格尔的著作,当然不行,而且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朱永新推荐给父母的100本书
朱永新推荐给父母的100本书第一本:《发现母亲》作者简介:王东华,男,1963年6月25日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理论第二学士学位班。
先后任职于华东交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
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
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由他精心编选的的新作《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一经出版,便入全国畅销书榜。
最近该书又被全国妇联“世纪父母读书计划”选中,作为3本优秀家教读物之一向全国父母推荐。
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杂志“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
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
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
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
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
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
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
必读的五本社会学与人类学类书籍推荐
必读的五本社会学与人类学类书籍推荐社会学和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行为的学科,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五本必读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类书籍,希望能够为您的学习和思考带来一些启示。
1.《人的行为:社会行为的基础》(作者:哈罗德·加菲尔德)这本书是社会学经典权威之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行为的基本原理和模式。
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展示了社会行为的规律以及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方式。
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社会学原理》(作者:安东尼·吉登斯)这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社会学理论和研究的教材,被广泛用于高校社会学专业课程。
书中详细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关键观点,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3.《文化的解析》(作者: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核心,而这本书恰恰是一部关于文化的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文化的结构、功能和变迁规律,探讨了文化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本书对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4.《野蛮人的双面镜子:文化相对主义与社会理论》(作者:爱德华·塞义德)爱德华·塞义德是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他在本书中讨论了文化相对主义对社会理论的重要影响。
书中引用了丰富的案例和文化观察,探讨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以及对于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这本书在引发人们对于文化多元性和相对主义的思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当日常变得神奇:生活的社会学》(作者:艾琳·奥尔曼)这本书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和现象。
作者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探讨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对于个人经历和身份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基础19第十九章——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上)
1.西方社会科学传入的背景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诞生首先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巨变 大背景密切相关的。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人在遭遇“数 千年未有之变局”后,猝然应对“亡国灭种”的巨变。中 国的“近代化变局”无论是“外源性”(民族危机)的刺 激,或者“内源性”(阶级矛盾)的激发,实则上都是被 动应对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在解决这个 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2.开展立足本国实际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主要包括教科书的编写和学术论文的发表。这一时期,我国公开出 版的教育社会学著作有20多部。除了前文提到的陶孟和的《社会与教 育》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雷通群的《教育社会 学》,这是国内第一本中文的教育社会学教材。此外,还有沈冠群和 吴同福合编的《教育社会学通论》、卢绍稷的《教育社会学》、陈科 美的《教育社会学》等。这些著作大多是作为教科书使用,其理论体 系较为完整,涉及领域较广。除了教科书的编写之外,一些学者还应 用社会学的理论对中国教育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就研究论文的内 容而言,主要涉及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教育社会学思潮的演进、教 育社会学的问题领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
4.中国教育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1)出版学术论著: (2)一些大学普遍开
陶孟和的《社会与教 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育》。
课程的设置往往构成
1922年我国早期社 其学科研究水平和普
会学家陶孟和出版了 及程度的重要标志之
《社会与教育》一书, 一。截至1949年,
此书被视为中国教育 我国不仅在综合性大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 学、教育学院,甚至
1.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兴起与繁荣
在译介国外社会学著作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也开 始繁荣起来,为教育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 学者自己编写的社会学著作也纷纷出版。各高等院校也相 继开设社会学课程。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 学课程。1913年,上海私立沪江大学成立社会学系。此 后清华学校、南方大学、复旦大学、大同大学等学校都设 立了社会学课程。1917年“沪东公社”的创立,使中国 的社会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而 1924年中国社会学学会的成立及《社会学杂志》的问世, 则使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走上了规范化、中国化的道路。可 以认为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已经走上规 范化的道路,而用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的理论条件已较成熟。
社会考古学
社 会 考 古 学 在 中 国 的 发 展
社会考古学作为一个考古学理论流派逐渐得到认可 。 近年来 , 随着研 究的不断深化 , 又有学者对社会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 了系统总结、从 而促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有关史前社会的研究早在20世纪 30年代就已有学者进行过初步的尝试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史前社会的基 本状况的探讨 , 而对于社会组织 、社会规模的探讨少有涉及 。不过这时 的研究为以后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 , 尹达明确指出 “ 考古学家的任务是要透过遗迹 、遗物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和人们的生 活” 。这不仅揭示了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 而且反映了考古学家们 已经开始 关注社会的深层次研究。 此后由于 “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 , 这方面的研 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 直至70年代末 、80 年代初 , 中国考古学界掀起 了一 场关于史前社会性质的大讨论 , 尤其是关于大汉口文化社会性质的讨 论 , 进一步促进了关于社会组织 、社会规模的研究 。90 年代以来 , 随着 国外新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介绍的增加及研究的深人 , 研究者开始对这些 国 外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同时 , 也有学者开始全面系统地介 绍国外社会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的十大效应之蝴蝶效应
为什么一个小的过错可能扩散成弥天大祸——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给一个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
”这个非常有名的论断,来自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
在论文中,他指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通过这篇论文,“蝴蝶效应”一词开始为世界关注。
蝴蝶效应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混沌现象。
它指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给整个系统带来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当初,罗伦兹为了预报天气,采用计算机模拟地球大气的变化。
他采取了十几个方程式,希望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在一次试验中,为了提高计算精度,他把一个数值0.506提高精度到0.506127,然后再输入电脑。
但是,当他离开计算机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却大吃一惊。
他发现本来很小的初始误差(数值仅仅增加了0.000127),却让结果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再次验算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毛病,罗伦兹由此意识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会造成巨大的后果。
于是,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最初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么能大大远离呢!但是,随着大量事实的不断印证,蝴蝶效应迅速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开来。
要准确地理解“蝴蝶效应”,还需要了解“非线性”的概念。
简单说这种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则;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比如,两个眼睛一起工作时,其视觉灵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一般人很容易想到两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6-10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关系,在这里,1+1不等于2。
实际上,非线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7)敬业精神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7)敬业精神【论点1】敬业精神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相关论据】1、乔丹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职业篮球选手,乔丹的敬业态度的确是无与伦比的。
为了比赛的胜利,他可以放弃娱乐和休息,拼命苦练。
长期艰苦的技巧和体能训练是乔丹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乔丹在他的自述中提到了成功的“秘诀”:“为什么当我需要在赛场上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时,我能够做到呢?因为我以前曾经做过,它是我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我到达过那种水平,我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如何获得用以对付比赛的突出情况。
”2、于敏视科学为生命: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是中国氢弹的设计者之一。
他热爱科学,具有强烈的追求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
人们评价他说:“科学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有一股韧劲和钻劲,工作不分昼夜,常常半夜触发灵感,便起床伏案工作。
氢弹的理论设计至关重大,数据非常复杂,即使借助计算机运算,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为了保证计算数据的绝对准确,他常常整夜呆在机房。
对一些关键数据,他都亲自一一检验复核。
有一次,核试验即将开始,于敏忽然发现原设计中有个理论因素可能有问题,便要求暂停试验。
他整整忙了一天一夜,终于把问题搞清楚,排除了疑点,保证了试验的成功。
为了攻克氢弹的理论尖端问题,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成功。
3、费孝通的事业心: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费老的革命事业心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1935年,费孝通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就同新婚的妻子一道去广西瑶山进行社会调查。
当地交通不发达,行路艰难。
一天傍晚他和妻子在深山迷了路,费孝通跌入瑶民捕捉老虎的陷阱里,身受重伤,他妻子则在寻求援助时失足落水淹死。
在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下,费孝通没有灰心丧气,伤愈后继续进行社会调查。
1936年,费孝通调查了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经济情况。
后来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以这个调查材料为基础,写成著名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出版,在英国受到重视。
社会学基础知识
社会学含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个人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了解、适应社会、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指导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3、操作功能(为个人的认识现象提供操作的工具)社会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规范研究社会学的意义:1、能为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做出贡献2、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做出科学决策3、能为政法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4、能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知识5、为本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的来源:是人类在劳动过程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1、文化遗业:继承前人历代所创造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语言文字生活)2、文化文明:指每一社会创造次新的文化特质3、文化借用:指引进、引用团体(另外)文化4、文化融合:指文化遗业,文化文明,文化借用变更社会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2、文化的社会向导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向导成果)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文化的进化因素:1、生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心理因素4、文化传播因素5、工艺发展的因素(科技的发明创造)文化进化的趋势:1、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商品交换是建立了间接的社会关系3、人与人的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从大背景下,吧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2、综合性(从相互联系中去把握)3、现实性(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社会学研究的是当前的现实社会4、具体性(每个社会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国庆不同,集体社会结构及运行规律也不相同)5、动态性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a、社会化的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b、社会化的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又影响着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3、终身持续性社会化的条件: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主观条件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语言能力5、人类具有思维能力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法律,道德,角色,一般日常规范等社会化)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的规范:(含义: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表现形式:1、以书面形式或用法律条文规定的成文的行为准则2、不成文的,往往以社会道德形式出现社会角色规范形成的因素:1、素质因素(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个性修养,教育水平的总和)2、文化因素3、经济因素社会角色的期望:一个人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其中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与社会,他人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期望与要求就叫角色期望角色期望的意义:1、它的反馈性质,其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2,它的强化性质社会角色的扮演:含义:是指个体交涉期望和角色规范所制约的一系列行动,也可以说是指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中角色的条件,承担和表现角色的过程与活动)主要内容:角色的确定角色的距离角色的表现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的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影响因素:1、角色期望的值2、角色转换的频率3、承担角色的程度4、角色扮演的心理自控力解决办法:1、合作2、转移3、顺应4、自居社会互动的特征:1、必须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性条件2、是人们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3、是人们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4、互动的双方一般为主题和客体,对交流情境有相同的理解,即“共享定5、基于信息传播基础上的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的功能:个人方面:1、社会互动是个人信息沟通的需要2社会互动是个人情感交流,让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3社会互动是自我认识,完善的需要社会方面:1、社会互动是社会形成的基础2、社会互动是文化传播使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互动的情境:1、个人关系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对人关系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会情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社会互动的条件:外部条件:1、自然环境2、生态系统内部条件:1、人口(必要条件)(人口数量、质量、结构)2、文化(重要条件)是社会互动的背景文化影响着社会互动的方式文化影响着社会互动的手段社会互动的类型: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社会群体的特征:1、较稳定的社会关系2、较持久的社会交往3、较一致的活动目标4、较明显的共同活动5、较明确的行为规范6、较传统的群体意识社会群体的结构:指任何事物的基本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1、群体规模(是群体结构最外在,明显、重要意义的要素)2、群体规范(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3、群体人际关系(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状态为过程)4、群体领导社会组织的目标:1、从性质上来讲有计划目标和实施目标2、从功能上谈有社会目标、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3、从期限上来讲有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社会组织的结构:1、直线式结构2、直线参谋制结构3、直线职能参谋制结构4、矩阵结构5、非正式结构6、事业部制结构社会组织的功能:1、整合功能2、协调功能3、维护利益功能4、导向功能5、调动功能6、归属功能7、满足功能8、效率功能调查的功能:1、描述现状2、解释原因3、预测趋势社会调查的主要阶段:(一)选题阶段1、根据社会需要2、含糊、笼统的调查问题具体化与明确化(二)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提出研究设想3、设计调查研究方案4、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5、组建调查队伍,包括调查人的挑选与培训(三)实施阶段1、争取得到被调查点或地区有关领导的支援与帮助2、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与帮助3、方案可能会存在偏差(四)总结阶段1、资料的审核和整理,对调查所得资料和数字进行整理分析2、对资料进行汇总,加工——条理化、合理化3、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推理性统计调查的选题原则:1、重要性2、创造性3、可行性4、适度性调查的选题方法:1、从现有的文献中寻找(1、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多做个“有心人”。
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经验,研究者常常需要采用各种研究方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访谈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作用。
一、访谈法的应用访谈法是一种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通过面对面交流获取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两种形式。
结构化访谈强调问答的标准化,问题事先预设,受访者以标准答案回答;非结构化访谈强调答者自由表达,问题更加灵活,研究者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社会学研究中,访谈法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来了解个人的经历、态度、价值观等个体层面的信息,也可以用来探索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集体层面的现象。
通过访谈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访谈法的应用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社会现象: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观点和体验,从而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访谈来了解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可以揭示社会性别角色与职场不公平的关系。
2. 解释社会现象: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探索个体的理解和解释,从而解释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逻辑。
例如,通过访谈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解释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程度和影响。
3. 构建理论: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观点的分析,提炼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例如,通过访谈来了解失业者的心理体验和应对策略,可以构建出新的失业理论。
4. 辅助其他研究方法:访谈法可以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互相补充,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
例如,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
二、案例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访谈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下将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研究主题:社区志愿者的动机和效果研究研究目的:了解社区志愿者为何选择参与志愿活动,并探索他们的参与对社区的影响。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场域”(field)还是champs? 一个社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场域,在这些不 同的场域(已经结构化了的一些场所)进行一些为 了特定目标的竞争。场域一辞,原文也有田野的意 思。布氏从人类学起家,自然受到田野方法非常深 的影响。场域不是一个实体存在,而是一个在各个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想像上的领域,场域其实有边 界,但是各个在特殊场域内的行动者,都难以说清 楚场域为何,但是如果他真的从属于各个场域,就 会知道该怎么作,谁是老大,谁在挑战。
在布迪厄看来,游戏者之间的关系是受他们
每个人所占有的位置、扮演的角色、发挥的 作用而制约的。并且,每个游戏者在游戏中 的地位和作用又受他们个人所据有的资本的 制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符号的各种 形式资本的制约。
布迪厄认为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和游戏关系对游戏 者地位和作用的制约,他说:“在社会游戏中,我 们也有将牌,即根据游戏的变化,其效力也随之有 所变化的‘主牌’:正像不同牌的大小是随着游戏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种类资本(经济的、社会的、文 化的、符号的资本)之间的等级次序也随着场域的变 化而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场域中的关系是由行 动者本身的因素、行动过程的变化和场域作为环境 的制约作用等方面相互联系而成的,场域自身的作 用是基础的或前提的。
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 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 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 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 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 辟了更加广阔e
Bourdieu)是当代法 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 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 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 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 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社会学研究引用格式
社会学研究引用格式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科学。
在社会学研究中,引用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引用文献可以帮助研究者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研究者的背景和研究方法。
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引用格式非常重要。
正文:1. 引用格式的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引用格式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引言:引言应该包括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重要性。
引言应该清晰、简明扼要,并且需要引用相关文献来证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 正文:正文应该包括引用文献的列表,其中应该包括引用的文献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等信息。
引用文献的列表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应该遵循特定的引用格式规范。
- 结论:结论应该包括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结论应该包括引用文献的列表,并且应该再次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贡献。
2. 常见的引用格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常见的引用格式包括:- APA格式: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最常用的引用格式之一。
在APA格式中,引用应该包括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出版地点以及页码等信息。
- MLA格式: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格式是另一种常用的引用格式。
在MLA格式中,引用应该包括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出版地点以及页码等信息,并且需要按照“APA格式”进行排版。
- Chicago格式:Chicago格式是另一种常用的引用格式。
在Chicago格式中,引用应该包括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出版地点以及页码等信息,并且需要按照“APA 格式”进行排版。
拓展:除了以上常见的引用格式,社会学研究中还可以使用其他格式,例如:- TED格式:TED(The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Society)格式是一种新兴的引用格式,旨在促进科技和设计领域的研究。
名人读书的故事集锦
名人读书的故事集锦阅读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无论是增加知识还是开拓思维,读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名人来说,读书更是一种重要的习惯,他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灵感,拓宽视野,甚至改变命运。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几个名人读书的故事,展示他们和书籍之间的特殊关系。
1. 夏洛克·福尔摩斯——喜欢侦探小说的天才夏洛克·福尔摩斯被誉为最伟大的虚构侦探,他的聪明才智和非凡观察能力都离不开他的大量阅读。
福尔摩斯几乎涵盖了从哲学、心理学到化学和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每当他遇到疑难问题时,他总是能回忆起他在某本书上阅读到的相关知识,从而解决案件。
他的案卷房间中摆满了各种书籍,可见他对阅读的迷恋。
福尔摩斯通过读书培养了深思熟虑的品质,从而在解决复杂的案件中游刃有余。
他的智慧使他成为了推理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阅读是提高智力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奥普拉·温弗瑞——书籍改变命运奥普拉·温弗瑞是美国广播公司欢乐台的著名主持人,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
然而,在她成功的背后,书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童年时代,温弗瑞家庭贫困,但她通过阅读书籍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
在一个阅读启蒙节目中,温弗瑞爱上了阅读,并开始大量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
她不仅从中获得了知识,还从书本中获得了生活的智慧和信仰的力量。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温弗瑞最终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为数以百万计的观众传递着正能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你的背景如何,通过阅读书籍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书籍是一扇开启智慧之门的窗户,只要你愿意去学习,你就可以在书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3. 奥巴马——书籍启迪领导力作为美国历史上第44任总统,奥巴马被全世界视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然而,在他日常生活中,他依然把阅读作为培养自己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奥巴马几乎每天都会读一本书,他通过阅读各种题材的书籍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三皇——精选推荐
三皇三皇起源于民间传说,其实就是原始社会为⼈民做出巨⼤贡献的群体和个⼈(例如上古洪荒时代的⽔灾,鲧率领众⼈治⽔),后来⼈们为了纪念和怀念这些群体和个⼈的功绩,将他们⼀⼀神话,归类为神祇⼈物以供奉祭祀,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三皇之称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此前三代以前⽆此称也。
未有专指其称者,《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博⼠所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泰皇”即指“⼈皇”,其实是说“天皇、地皇皆神祇⼈物及传说,惟“⼈皇”是统治现实社会的真实统治者,所以王绾、冯劫、李斯与秦博⼠皆⽈泰皇最贵。
”因为《史记》是记述的中华正史,盖三皇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不想因此误导后⼈,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未敢采⽤从三皇本纪起,⽽从五帝本纪起,不象黄帝姬轩辕确有其⼈其事,只不过后世⼀些⼈为歌功颂德把黄帝神话。
历史源引《史记·秦始皇本纪》:“⾂等谨与博⼠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天皇、地皇、⼈皇。
”《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天皇、地皇、⼈皇。
”《尚书⼤传》:“燧⼈、伏羲、神农。
”《⽩虎通义·号》:“伏羲、神农、祝融。
”《风俗通义·皇霸》第⼀,引《春秋纬运⽃枢》:“伏羲、⼥娲、神农。
”《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
”《辞海》合订本:“最后⼀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发展情况。
”三皇来历(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2)天皇、地皇、⼈皇(《太平御览》)(3)燧⼈、伏羲、神农(《尚书⼤传》、《⽩虎通义》)(4)伏羲、⼥娲、神农(《风俗通义》)(5)伏羲、祝融、神农(《⽩虎通义》)(6)伏羲、神农、共⼯(《通鉴外记》)(7)盘古、⼥娲、伏羲(民间传说)(8)⾃羲农,⾄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三字经》)(9)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古微书》)最后⼀种说法由于《古微书》引⽤《帝王世纪》的影响⼒⽽得到推⼴,所以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上古社会三位杰出的帝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urdieu, P. (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著 布迪厄,1984, 区隔:一种 《 无 1 218 the judg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作 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k S. Granovetter. American Journal of 论 2 185 Sociology, Volume 78, Issue 6 (May, 文 1973),1360-1380. Raudenbush, S.W. and Bryk, A. S. (2002). 著 3 174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Second Edition). 作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格兰诺维特,1973,弱 关系 《 的力量》 ,美 国社会学杂志 郭志刚 Raudenbush, S. W.,2002, 《 分 译,社科 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 文献, 析方法》 , 2007
5 166
著 William Julius Wilson,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作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作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基础》
著 Travis Hirschi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 无 作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因》,1969 论 William H. Sewell, (1992), A theory of structure: 文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西威尔,1992, 关于结构的 《 一个理论》《美国社会学杂 ,
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助理社会学教授 NealCaren 根据对近 5 年来美国 36 本社会学杂志的 5663 篇文 章的引用分析,排列出这 5 年来被引用最多的 100 本社会学著作或文章。原文参见: /the-102-most-cited-works-in-sociology-2008-2012/ 原文 101 篇,但有 一篇完全重复,所以中文版列出 100 本。 排次 类 英文名称 名数 型 中文名称 是否有中 文版
刘波等 译,北京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著 帕特南,2000, 独自打保 《 大学出版 4 171 American Community. by Robert D. Putnam. (New 作 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社,2011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年 成伯清, 鲍磊,张 戌凡译, 威尔逊,1987, 《真正的 穷人 上海人民 出版社, 2007, Denton Nancy, Douglas Massey ,1993, 著 南西,1993,美 国种族隔 《 无 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6. 133 作 离:分割与底 层阶级的产生》 of the Undercl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McPherson, Lynn Smith-Lovin, and James M 米勒.麦弗逊等, 《物以类聚: 论 Cook ,2001,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社会网络中的同质性》 , 7 128 文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 2001, 《年度社 会学评论》 27: 415-444 (August 2001) Barney G. Glaser, Anselm L. Strauss,1967,The 著 格拉泽,斯特劳斯,1967, 《发现 无 8 127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作 扎根理论:定性研究的策略》 Qualitative Research, 9 124 著 Coleman, Jame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科尔曼,1990,社 《 会理论的 邓方译,
12 122
West, C. and Zimmerman, D. H. ,1987,Doing 论 13 121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Vol.1, No. 2. (Jun., 文 1987), pp. 125-151.
冯钢译, 著 Erving Goffman,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戈夫曼,1959, 《日常生活中 北京大学 14 119 作 Everyday Life, Anchor 的自我呈现》 出版社, 2008 Elijah Anderson,1999,Code of the Street: 著 伊莱贾·安德森,1999, 《街道 无 15 117 Decency, Violence, and the Moral Life of the Inner 作 法则》 City,W. W. Norton & Company Robert J. Sampson ,1997,Neighborhoods and 论 罗伯特﹒J.桑普森,1997, 《 社 无 16 111 Violent Crime: A Multilevel Study of Collective 文 区与暴力犯罪》 Efficacy,Science,Vol. 277 no. 5328 pp.918-924 梅耶,1977, 《制度化 组织 论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 17 105 文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构 《 》,美 国社会学杂志》 83, No. 2 (Sep., 1977), pp. 340-363 赵旭东 Anthony Giddens, 1991,Modernity and 方文 王 著 吉登斯,1991, 现代性与自 《 铭铭译, 18 104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作 我认同》 1998,三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联书店 John W. Meyer,1977,Institutionalized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 论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 20 98 文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91, Issue 3 《美国社会学杂志》 (Nov., 1985)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著 布迪厄,1977,《实践理论大 无 20 98 Practice, Cambridge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作 纲》 Anthropology 吴宗宪、 苏明月 Gottfredson, M. R., & Hirschi, T. (1990). A general 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特拉 著 译, 中国 《犯罪的一 22 96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维斯·赫希,1990, 作 人民公安 般理论》 Press. 大学出版 社,2009 William Julius Wilson ,1996, 《When Work 著 威尔逊,1996, 当工作消失 《 Disappears :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 无 22 96 作 时》 Vintage; James 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 论 Sociology, Vol.94, Supplement: Organizations and 科尔曼,1988,社 会资本对 无 22. 96 人类资本的创造》 文 Institutions: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Structure. (1988),pp. S95-S120. David A. Snow, E. Burke Rochford, Jr., Steven K. Worden and Robert D. Benford. Frame Alignment 斯诺.1986.《框架整合过程, 论 微动员及运动参与》.《美国 25 92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文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社会学评论》 51, No. 4 (Aug., 1986), pp. 464-481 Erving Goffman, 1968, Stigma: Notes on 著 26 91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作 Harmondsworth: Pelican Books. 27 87 28 86 宋立宏 戈夫曼,1968, 《污名:受损身 译, 商务 份管理札记》 印书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