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2011级《新生研讨课》课程介绍
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学校自2009年9月起,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研讨课》。
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亲爱的新同学:新生研讨课,将给你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你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定义你的人生价值。
或许课程的学习的过程,会成为你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一段难忘经历。
我们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课程定义: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
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
课程目标: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少了单纯的灌输和记忆,多了自主的学习与探讨。
授课内容: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专业(学术)方向和专业目标教育、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
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
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不是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学时、学分及考核方式:《新生研讨课》1学分,16学时。
考核方式采用小论文、研讨报告、读书感悟、心得等。
如何选课:《新生研讨课》分为校级示范课程和院级课程两种。
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有8门,可容纳240人选课,面向虎溪校区的一年级新生,通过网络“抢课”方式取得学习资格。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安排和知识准备情况选课。
院级《新生研讨课》,在新生进校后,由学院向新生公布本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研讨主题、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教师名单。
校级《新生研讨课》选课网址:/。
请新生用学号和密码(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号后8位)登录《重大教学》网站,进入“计划与课表”→“学生选课”菜单→选取《新生研讨课》。
选课开放时间为:2011年9月13日19:00-2011年9月16日20:00。
选课地点:虎溪校区综合楼Z109、Z209、Z309、Z409外国语学院自主学习中心。
取得校级《新生研讨课》学习资格的同学,将不再修读本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
其他新生则修读本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
2011级校级《新生研讨课》课程一览表
重庆大学校级《新生研讨课》课程简介
能源、环境与社会
任课教师:张力研究专长:热能动力及可持续能源技术
职称:教授、博导所在院系:动力工程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lizhang@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二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06
教师简介:张力教授1982年起任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4-1995年美国ASU机械与航空系、UND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4年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访问教授。
从事热能动力及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是教育部高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动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专利5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课程简介:课程从哲学、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多个视角,结合科学与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的社会学观点,以认识快速改变着的世界及应对中国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资源﹑能源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例子,介绍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国内外发展清洁能源的成功案例,结合同学们所熟悉的各种应用条件,共同探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途径、经济分析和政策支持。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以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认识和分析能源问题,理解能源与社会的关系和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原因,并能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肖显静编,《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乃军,《能源与环境》,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鄂勇、伞成立,《能源与环境效应》,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风景园林-画境中的科学
任课教师:杜春兰研究专长:旅游规划、景观研究与设计
职称:教授、博导所在院系:建筑城规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cldu@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二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12
教师简介:杜春兰教授1986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获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1999- 2000年法国总统奖学金获得者,分别在巴黎塞纳建筑学院、巴黎市规划局访学和工作。
担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建筑与文化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副会长,重庆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重庆市科青联工科组主任,重庆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专委会主任,《中国园林》、《建筑与文化》、《高等建筑教育》、《A+D》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城市设计等。
近年来主持了《山地城镇景观避灾防灾模式研究》、《长江三峡沿江建筑风貌研究》等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等项目;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重庆市精品课程“中外园林史”,发表SCI及核心论文40多篇。
获得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技术人才、重庆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
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授“中西园林设计”。
课程简介:课程将结合实例,介绍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园艺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别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重点讲述风景园林如何体现技术与艺术、工程与科学的结合;风景园林中的诗词、绘画、音乐、书法、戏剧、文学等综合集成。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风景园林的相关内容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在集成美学的熏陶下,认知风景园林专业内涵的科学支撑,从而激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材及参考资源:
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钦南,《阅读城市》,上海三联书店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华夏出版社
4.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黄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5.吴家骅,《景观形态学》,叶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8.[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10.[日] 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邹洪灿(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绿色建筑生态城市
任课教师:李百战研究专长: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市生态与环境工程职称:教授、博导所在院系: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baizhanli09@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二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14
教师简介:李百战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7年获得英国里丁大学博士学位,1997-2001年英国拉夫伯大学博士后。
英国皇家建筑计量勘测师学会(RICS)资深会员(Fellow),英国皇家建筑设备工程师学会(CIBSE)资深会员(Fellow),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工程技术部)委员,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建设部“建筑节能”全国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全国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五”“211”工程“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与工程技术”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国际制冷学会EI专委会(空调)副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从事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市生态与环境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主持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以及国家相关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工作。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1999年曾获得英国“建筑工业科技成果创新奖”,2005年获全国“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在国内外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
课程简介:针对目前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建筑行业内的专业背景,较为系统的介绍绿色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基本概念和内涵、目标要求、技术、评价方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是一门关于绿色建筑概况的基础课程。
在该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同时
为新生讲授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生活应对能力、如何发现和研究问题、人生规划等系列新生关注的问题,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课程目标:使学生认识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培养新生的学习动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专业知识的背景下,通过案例分析、方案制定等教学过程,培养新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陈莉,《绿色建筑评估与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孔祥娟,《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设计实例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会计——数字背后的科学、艺术与魔术
任课教师:刘斌研究专长:会计与审计
职称:教授、博导所在院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liubin@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五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06
教师简介:刘斌教授1984年毕业于西南大学,2004年获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2004-2007年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
从事会计与审计研究,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公开发表CSSCI及以上学术论文近30篇,列2004-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论文数量第15名。
长期致力于本科教学,获得全校讲课评分前五十名一次。
课程简介:课程将围绕会计学科的数字特征,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在给予学生三篇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弄清会计的特征和学科特性,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激情,并培养学生热爱所学的会计专业。
教材及参考资源:
1.三大会计学教授以“注册会计师诚信”为主题的内部对话
2.论文一:“会计魔术”挑战会计规范的有效性——来自厦航利润之争的启示
3.论文二:会计:是技术,还是艺术?
历史与新闻
任课教师:张瑾教授研究专长:城市史、新闻史及媒介形象传播欧阳照副教授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及媒介文化
所在院系: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zhangjin@
ouyangzhao@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五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08
教师简介:张瑾教授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99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1997-1998年度、2005-2006年度两次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曾短期造访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
2011-2012年度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基金,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国家及地区形象传播战略、媒介与社会等研究。
目前承担有:《民国时期重庆媒介与社会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重庆的舆论较量》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科研项目。
是首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市级“五个一批”理论类人才。
欧阳照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8年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
2010-2011年加拿大劳里埃大学及西门菲沙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及媒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已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参与撰写新闻类专业著作三部,目前承担有:《新媒体传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电视新闻叙事方式变迁及传播效应研究》等重庆市教委、重庆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基金等科研项目。
课程简介:课程将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以媒介素养以及媒介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主要研讨内容,旨在拓宽大学新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媒介现象背后的基本发展规律。
课程目标:课程通过专业阅读、个案研究、专题讨论、小组陈述等环节,以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为主,培养新生参与研讨的兴趣和规范的学术表达能力,感悟大学全新的治学氛围。
教材及参考资源: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又译《媒介通论》),商务印书馆,2000
2.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智能感知物联网
任课教师:何中市研究专长:人工智能
职称:教授、博导所在院系:计算机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zshe@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二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08
教师简介:何中市教授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96年获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1999-2001年南非金山大学计算机博士后。
从事人工智能研究,近年来主持了《计算机辅助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增强病变智能检测和辅助诊断软件系统的研制》、《视频图像文本提取与识别技术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级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二等奖各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课程简介:物联网是继PC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它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连接在一起。
其本质是物物互联、智能感知,物物互动、智能操控。
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该课程,一是让学生了解物联网、走进物联网、感知物联网,推动物联网的研究和广泛应用,让物联网走进社会;二是让学生感知交流要素,探索智能感知的模式,提升交流互动的水平,让物联网走进生活;三是让学生感知人类智能,体会人工智能(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的应用案例,让玩联网走进工作。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智能感知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让学生掌握求知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感染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教材及参考资源:
1. 物联网中文站:/
2. 物联网在线:/
3.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走近物联网》, 2010
4. 李虹,《物联网--生产力的变革》,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 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工商管理新论
任课教师:龙勇研究专长:工商管理
职称:教授、博导所在院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longyong@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二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04
教师简介:龙勇教授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000年获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1999-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工商管理理论研究,目前承担有《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中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机制设计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对企业战略模式和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等国家基金、教育部的科研项目。
获得过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发展研究奖二等奖等,是重庆大学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课程简介:课程首先阐述了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理由以及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理论方面的现状;其次提出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存在,工商管理正是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理工学科和社会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这些学科息息相关;再次阐述了工商管理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之后提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研究人才、“领域性”专家、职业经理人、经营思想家;课程最后希望同学们依托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研究基地和团队以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努力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学习一定的工商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让学生通过高水平教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对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3.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吴雯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鲁滨逊,《战略管理》,王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罗杰.凯林、史蒂文.哈特利,《市场营销原理》,王成慧、曹亮(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6.《时代信报》:“三雄争霸:重庆汽摩产业亦喜亦忧”,2008年8月15日
7.《牛津管理评论》:“职场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信任”,2007年2月27日
8. 李培鑫,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矿业研究与开发,1999(S4)
9. 韩荣平,人际关系力量有多大,特区企业文化,1997(Z1)
城市与意象
任课教师:杨宇振研究专长:城市、建筑研究与设计
职称:教授所在院系:建筑城规学院
修读人数:30 邮件地址:yuzhenyang@
上课时间:6-9周,星期二5-8节,地点:虎溪校区D1510
教师简介:杨宇振教授1995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2002年获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2003-2005年清华大学博士后。
2007-2008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城市研究与城市设计理论、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成员、《新建筑》特约编辑、建筑城规学院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主持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研究》、《山地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临界控制》等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70多篇。
课程简介:重点讨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的意象如何发展变化和转换、城市与建筑意象如何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以及在认知基础上对于城市设计的影响。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即时反应、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研讨课拓展新生对于将要接触的专业的认知、积极互动、参与、扩大视野。
教材及参考资源:
1.[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 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 2001
2.[澳] 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 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
印书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