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案
13-14岁的孩子比较好动,活跃,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不是特别强,老师还是需要维持一定的课堂秩序。
三、教学目标阐明
探索全等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
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小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探索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规律,它们分别是:
1、边边边 (SSS)
2、边角边(SAS)
3、角边角 (ASA)
4、角角边(AAS)
八、课后练习题的设计
1、第15页,习题11.2:第5,6题。
2、第16页,习题11.2第11、12题
探究
在△ABC和△DEF中,∠A=∠D, ∠ B=∠E, 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在学习了角边角(ASA)公理后,进行思考
通过探究,进一步掌握角边角(ASA)公理,并对角角边(AAS)定理进行证明
介绍角角边(AAS)定理
研究反应的规律: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研究反应的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并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表示。
用数学符号表示:
在在△ABE和△A/CD中
∠A=∠A/(已知)
AB=A/C(已知)
∠B=∠C(已知)
∴△ABE≌△A/CD(ASA)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AAS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如剪刀、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导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有几种判定方法,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种——ASA和AAS判定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AAS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准确识别全等三角形。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角-边-角)和AAS(角-角-边),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角度、边长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和AAS,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难点:理解并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尤其是如何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和运用这些条件。
(二)教学设想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简单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填空题:给出部分信息,让学生补充完整,并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c.解答题: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2.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3.教师总结:教师强调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要点,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说课稿
设计目的:既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又唤起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渴望,并与上节课紧密相连,明确了探究的任务,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1:实验验证(探究5),探索新知(角边角)
(1)分组实验,以每小组为一个单位,共同完成实验。
(四)思考举证(探究7),全等小结
设计目的:学会归纳总结。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小结能力。
(五)课堂检测
设计目的:使学习的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
(六)课外作业
习题第题,第题
(A组学生完成补充一题)
已知:如图,AE=AB,∠B=∠E
AC=AB,
∠C=∠B,
∴△ACD≌△ABE(ASA),
∴AD=AE.
(2)如图,AB⊥BC,AD⊥DC,∠1=∠2。求证AB=AD。
证明:∵AB⊥BC,AD⊥DC,
∴∠B=∠D=90°
在△ABC和△ADC中,
∠B=∠D
∠1=∠2
AC=AC(公共边)
∴△ABC≌△ADC(AAS),
两道练习题的设计目的:使两个判定定理的得到应用
二说教法1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以及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观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边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ASA的内容,能运用ASA全等识别法来识别三角形全等进而说明线段或角相等;2、通过画图、实验、发现、应用的过程教学,树立学生知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念。
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
经历自己探索出AAS的三角形全等识别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1、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法ASA和AAS及应用;2、重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法,间接说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
教学过程:二、新授1、引入:请问到本节为止,我们探讨两个三角形满足三个条件的哪几种情况,情况如何呢?(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或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一定全等。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或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还有哪些情况还没有探讨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本节我们探讨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课题。
2、问题1:如果把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两角的夹边;另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
) 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3、请同学们动手做一个实验: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总结:对于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该线段为夹边,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由此得到另一个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简记为(A.S.A.)。
4、问题2:试说明ASA 全等识别法与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有什么类似的。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这两个角的公共边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即为全等三角形。
)5、范例如图,ABC DCB ∠=∠,ACB DCB ∠=∠,试说明△ABC ≌△DCB解:已知ABC DCB ∠=∠,ACB DCB ∠=∠又BC 是公共边,由(ASA )全等识别法,可知△ABC ≌△DCB三、巩固练习 P80 练习 1、2四、小结 用采访的形式访问一些同学,本节学到什么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体会,对本节的知识存在着哪些疑问。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通过动态几何软件或实体模型,直观演示ASA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ASA判定的条件和性质:两个角相等,它们之间夹的边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学习活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动态几何软件、实体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
3.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运用ASA准则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 ASA判定准则中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是什么意思?
b.如何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到符合ASA判定条件的三角形?
c.除了ASA判定,你还知道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ASA判定准则。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线段的计算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判定全等的具体方法,尤其是ASA判定准则,可能还感到陌生。此时,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6.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一部分。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以及SSS、SAS两种判定方法。
ASA判定方法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全等图形、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ASA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ASA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ASA判定方法的含义,掌握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能够运用ASA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ASA判定方法,能够运用ASA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难点:灵活运用ASA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导: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ASA判定方法的运用。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ASA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ASA判定方法的理解。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例如,展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相等,让学生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ASA,HL)教案
-针对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成几何模型,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如: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通过全等三角形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的情况?”(如拼图、制作三角形框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奥秘。
另外,对于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例子较为有限。这说明我对这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案例介绍还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补充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的疑问,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的复习环节中,专门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这方面的技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角边角”(ASA)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2.学会运用ASA判定方法进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ASA判定方法的掌握。
2.难点:运用ASA判定方法时角和边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一个三角形被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的例子,引出ASA判定方法的思考。
2.讲解ASA判定方法
(1)用图形和实例讲解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分析角和边的对应关系。
3.例题讲解
(1)根据已知条件,运用ASA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4.课堂练习
进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练习。
5.讨论交流
讨论ASA判定方法与其他判定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6.总结归纳
总结ASA判定方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7.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运用ASA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角边角白繁荣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2.培养认识、分析几何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ASA和AAS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间接说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某同学不小心打破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如图:他应该拿哪一块回玻璃店做一块与原玻璃一模一样的?2.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 =∠A,∠B/ =∠B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从中你发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种方法是什么3.叙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2)(角边角):-------------。
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4.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
求证:△ABE≌△ACD5 、如图,∠1=∠2,∠3=∠4求证:AC=AB二、答案如下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 =∠A,∠B/ =∠B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画法: 1、画A/B/=AB ;2、在 A/B/的同旁画∠DA/ B/ =∠A ,∠EB/A/ =∠B , A/ D ,B/E 交于点C/。
3.探究反映的规律是:有两角和它们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用数学符号表示在△ABC 和△A`B`C`中∠A=∠A`∵ AB=A`B`∠B=∠B`∴ △ABC ≌△A`B`C`(ASA )4.证明:在△ABE 和△ACD 中∠A=∠A (公共角)∵ AB=AC (已知)∠A=∠A (已知)∴ △ABE ≌△ACD(ASA)5.证明:∵ ∠3=∠4(已知)∴ ∠ADB=∠ADC (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ABD 和△ACD 中∠1=∠2(已知) ∵ AD=AD (公共边) 1 3 ∠ADB=∠ADC (已证) 2 4∴ △ABE ≌△ACD(ASA)∠ADB= ∠ADC (已证) ∴AC=AB(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三、课堂检测已知:AB ∥CD ,AB=CD ,点B 、E 、F 、D 在同一直线上,∠A=∠C ,求证:AE=CF AC D B E A B DC课堂检测1.如图,应填什么就有 △AOC ≌ △BOD∠A =∠B (已知)AC =BD (已知)∠C =∠D (已知)∴△AOC ≌△BOD ( ASA )2如图,AB ⊥BC ,AD ⊥DC ,∠1=∠2,求证:AB =AD证明:∵AB ⊥BC ,AD ⊥DC (已知)∴ ∠B =∠D =900在⊿ABC 和⊿ADC 中∠1=∠2∠B =∠DAC =AC (公共边)∴⊿ABC ≌⊿ADC (AAS )∴ AB =AD3.已知△ABC ≌△A 1B 1C 1,AD 、A 1D 1分别是∠BAC 和∠B 1 A 1 C 1的角平分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ASA)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你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等。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如“你觉得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何?同伴们是如何评价你的?”等。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ASA判定方法的意义和条件,能够运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够运用SSS、SAS、AAS、ASA四种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证明。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示例、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ASA判定方法。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对比四种判定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5.作业小结的设计: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新意识,如尝试运用不同的判定方法判断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作业小结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合作。
3.引导学生反思问题,总结规律,如“你觉得哪种判定方法更直观易懂?为什么?”、“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等。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ASA判定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用“ASA”或“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第3课时用“ASA ”或“A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学目标课题12.2第3课时用“ASA ”或“A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授课人素养目标1.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经历探索“ASA ”的过程.2.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及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几何直观感知能力与推理能力.3.能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与作图能力.教学重点探索“ASA ”,用“ASA ”证明“AAS ”,运用“ASA ”“AAS ”判定三角形全等,尺规作图: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教学难点“ASA ”的探究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在进入新课的探究之前设置一个悬念,既是问题,也是探究的现实意义.【情境引入】如图,小熊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三块,它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你能说明其中的理由吗?【教学建议】教师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处不必告知结果,使学生带着疑问在后面的探究中找寻答案.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设计意图以“两角一边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切入主题,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ASA”的过程,学会尺规作图: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ASA”解题.探究点1用“ASA”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用三个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共有四种情况——三边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三角分别相等,而前两种情况已经在之前的两个课时中分别探讨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索后两种情况.问题:“两角一边分别相等”有几种可能性呢?请举例.答:有两种可能性,如图所示.我们分情况进行讨论,先来看“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探究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 ′B ′C ′,使A ′B ′=AB ,∠A ′=∠A ,∠B ′=∠B(即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教学建议】本节课继续探讨三个条件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先发现“两角一边分别相等”存在两种可能性,再分两个探究点分别探究.在第一个探究过程中对“角边角”判定方法的处理与“边边边”“边角边”判定方法类似,先通过作图实验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然后在让学生总结探究出的规律后,直接以基本事实的方式给出“角边角”判定方法.需要注意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也是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作出的尺规作图,其中蕴含两个基本作图,可让学生口述是哪两个.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它们的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例1(教材P40例3)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C.求证AD=AE.分析: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D=AE.证明:在△ACD和△ABE中,∴△ACD≌△ABE(ASA).∴AD=AE.解: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带③去合适,理由:由③可确定三角全等.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证明∠C=∠F.B=∠E,∴∠C=∠F.≌△DEF(ASA).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知识点睛“ASA ”与“AAS ”的区别与联系:思考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解答上述问题后,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做一个小结.答:不一定全等.如图,DE ∥BC ,于是∠ADE=∠B ,∠AED=∠C ,又∠A=∠A ,但显然△ADE 与△ABC 大小不同,它们不全等.注意:为方便记忆,我们可将上述这种情形简记为“AAA ”.类似于“SSA ”,“AAA ”也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归纳总结:【对应训练】教材P41练习第1题.定理证明.通过例2说明“AAS”是“ASA”的推论.这一系列的推导过程可使学生了解到“AAS”不是基本事实,而是定理.教师注意跟学生强调这两种判定方法之间的区别.至此,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中就剩下三角分别相等的条件了.【教学建议】这里用“思考”启发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图,不难发现这种情形举出反例说明较容易.最后可让学生代表对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做一个总结,如有不全面的地方加以补充,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表达能力,体会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及完整性.教学步骤师生活动2.为直线AD上的点,连=6.,∴DE=3.“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习题12.2第4,5,6,11,12题.《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第3课时用“ASA”“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基本事实: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尺规作图: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先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出发探索出“ASA ”,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再借助例题利用“ASA ”去证明“AAS ”,加强学生数学推理里的逻辑思维能力.初学时学生对于“AAS ”和“ASA ”的选择可能会混淆,需要讲清楚分辨方法,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和理解.解题大招全等三角形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分为条件开放型与结论开放型,若是条件开放,一般从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入手,分析解决问题还缺少的条件,这个条件即为要补充的条件;若是结论开放,一般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多种结论,可发挥想象,符合题目限制要求的答案均可.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及提高创新能力.下面是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常见思路总结,可作为解题时的一些参考.1.条件开放型例1如图,在△ABE 和△DCE 中,∠A =∠C ,AE =CD ,请添加一个条件:AB =CE 或∠AEB =∠CDE 或∠ABE =∠CED ,使△EAB ≌△DCE.(添加一种情况即可)解析:在△ABE 和△DCE 中,已知∠A =∠C ,AE =CD ,若根据“SAS ”,可添加AB =CE ;若根据“ASA ”,可添加∠AEB =∠CDE ;若根据“AAS ”,可添加∠ABE =∠CED.2.结论开放型例2如图,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直线上,AB ∥CD ,∠ABE =∠CDF ,AF =CE.(1)从图中任找两组全等三角形;(2)从(1)中任选一组进行证明.解:(1)△ABE ≌△CDF ,△AFD ≌△CEB(答案不唯一).(2)选△ABE ≌△CDF ,证明:∵AB ∥CD ,∴∠BAE =∠DCF.∵AF =CE ,∴AF +EF =CE +EF ,即AE =CF.在△ABE 和△CDF ABE =∠CDF ,BAE =∠DCF ,=CF ,∴△ABE ≌△CDF(AAS ).培优点全等三角形中的“一线三等角”模型(1)模型特征:在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相等的角.模型展示如下:(2)解题思路:通过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两个三角形中的对应角相等,从而证明全等.例1如图,点B ,C 在∠MAN 的边AM ,AN 上,AB =AC ,点E ,F 在∠MAN 内部的射线AD 上,且∠BED =∠CFD =∠BAC.求证:△ABE ≌△CAF.证明:∵∠BED =∠CFD =∠BAC ,∠BED =∠BAE +∠ABE ,∠BAC =∠BAE +∠CAF ,∠CFD =∠ACF +∠CAF ,∴∠ABE =∠CAF ,∠BAE =∠ACF.在△ABE 和△CAF ABE =∠CAF ,=CA ,BAE =∠ACF ,∴△ABE ≌△CAF(ASA ).例2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BC ,BE ⊥CE 于点E ,AD ⊥CE 于点D.(1)求证:△ADC ≌△CEB ;(2)AD =5cm ,DE =3cm ,求BE 的长.(1)证明:∵AD ⊥CE ,∠ACB =90°,∴∠ADC =∠ACB =90°,∴易得∠BCE =∠CAD.在△ADC 和△CEB ADC =∠CEB =90°,CAD =∠BCE ,=CB ,∴△ADC ≌△CEB(AAS ).(2)解:由(1)知△ADC ≌△CEB ,则AD =CE =5cm ,CD =BE.∴BE =CD =CE -DE =5-3=2(cm ).例3“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平面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模型之一,“一线三等角”指的是图形中出现同一条直线上有3个相等的角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线三等角”模型的出现还经常会伴随着出现全等三角形.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解答以下问题:(1)如图①,∠ADC =∠CEB =∠ACB =90°,AC =BC ,猜想DE ,AD ,BE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将(1)中条件改为∠ADC =∠CEB =∠ACB =α(90°<α<180°),AC =BC ,请问(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③,在△ABC 中,D 为AB 上一点,DE =DF ,∠A =∠EDF =∠B ,AE =3,BF =5,请直接写出AB 的长.分析:(1)猜想:DE =AD +BE ,证明△ADC ≌△CEB(AAS ),推出AD =CE ,CD =BE ,可得结论;(2)结论成立.证明△ADC ≌△CEB(AAS ),推出AD =CE ,CD =BE ,可得结论;(3)证明△ADE ≌△BFD(AAS ),推出AE =BD =3,AD =BF =5,即可解决问题.解:(1)猜想:DE =AD +BE.理由如下:∵∠ADC =∠CEB =∠ACB =90°,∴∠CAD +∠ACD =90°,∠BCE +∠ACD =90°,∴∠CAD =∠BCE.在△ADC 和△CEB ADC =∠CEB ,CAD =∠BCE ,=CB ,∴△ADC ≌△CEB(AAS ),∴AD =CE ,CD =BE ,∴DE =CE +CD =AD +BE.(2)成立.证明如下:∵∠ADC =∠CEB =∠ACB ,∠BCE +∠ACD =180°-∠ACB ,∠ACD +∠CAD =180°-∠ADC ,∴∠CAD =∠BCE.在△ADC和△CEB ADC=∠CEB,CAD=∠BCE,=CB,∴△ADC≌△CEB(AAS),∴AD=CE,CD=BE.∴DE=CE+CD=AD+BE.(3)AB的长为8.解析:∵∠A=∠B=∠EDF,∠ADF=∠B+∠BFD=∠ADE+∠EDF,∴∠ADE =∠BFD.在△ADE和△BFD A=∠B,ADE=∠BFD,=FD,∴△ADE≌△BFD(AAS),∴AE=BD=3,AD=BF=5,∴AB=AD+BD=5+3=8.。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篇一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较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用具:直尺,微机方法:自学辅导过程:1、新课引入投影显示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较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
于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
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
(这里用尺规画图法)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略)强调说明:(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ASA判定方法。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3. 小组合作的互动交流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3. 通过故事引入,如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故事,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2. ASA判定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ASA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ASA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ASA判定,我将创设以下教学情景: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全等三角形的实例,如建筑物的平面图、拼图游戏等,引导学生关注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创设有趣的几何画板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什么条件下,两个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学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图片,如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装饰、建筑物的三角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 邀请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AAS )教学设计教材: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P39-P41斗门区二中 肖艳兵 2014-10-2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三课时,主要探究利用“ASA ”和“AAS ”两种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定理的简单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ASA ”和“A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实验、猜想、应用等教学过程,学会分析法、综合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应用等数学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以“ASA ”和“AAS ”为条件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探究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ASA 、A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的应用及规范化书写。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SSS 和SAS 之后,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经历过一些探究的过程.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学习方法.三、教法设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操作实践,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验证-巩固”的学习过程。
四、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2.合作学习准备教具:多媒体 圆规 三角板 三角形纸板 准备学具:三角板 圆规 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如右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三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 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设置课堂悬念,揭示新课,从而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探究:已知△ABC ,画一个△DEF ,使DE =AB , ∠D = ∠A , ∠E= ∠B观察:△D E F 与 △ABC 全等吗?怎么验证?思考: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让学生明确已知两角及夹边怎样画出三角形.通过学生展示作品,以及同学之间观察对比,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 归纳板书定理3(ASA)及符号语言:【设计意图】板书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学生的符号语言格式。
三角形全等判定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判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条件之一:ASA判定。
2.掌握使用ASA判定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ASA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ASA判定的概念和原理。
2.ASA判定的具体步骤。
3.ASA判定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ASA判定原理和推理过程。
2.分析实际问题并应用ASA判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PPT。
2.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和引入问题(10分钟)1.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法则。
2.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判定全等的方法,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呢?二、引入ASA判定(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两边分别相等,能否推出两个三角形全等?2.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判定方法有什么名字呢?3. 教师出示示意图,引入ASA判定的概念:ASA(Angle-Side-Angle)全等判定。
三、学习ASA判定的原理(10分钟)1.呈现ASA判定的推理过程:假设我们有一个三角形ABC和另一个三角形DEF,已知角A=D,线段AB=DE,线段AC=DF。
我们需要证明三角形ABC≌三角形DEF。
2.引导学生发现:如果角A等于角D,那么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其他角是否相等?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ASA判定的推理过程并记录在黑板上。
四、掌握ASA判定的步骤(20分钟)1.教师呈现ASA判定的步骤和示例:步骤一:找到两个三角形中已知的对应的相等的角。
步骤二:找到两个三角形中已知的对应的相等的边。
步骤三:根据已知条件和已找到的相等的角和边,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2.让学生在学生本中进行记录并举例说明。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ASA判定解决几个练习题。
五、应用ASA判定解决实际问题(25分钟)1.讲解如何应用ASA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2.提供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两个航班分别从A城到B城和从C城到D城,如果两个航班飞行的时间相等,而且飞行的速度也相等,我们能否推断两个航班所飞距离是否相等?请利用ASA判定解决这个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基础题:直接应用ASA和AAS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提高题:在复杂图形中寻找对应角和对应边,判断全等关系;
-挑战题: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支持和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能够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但对全等概念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ASA、AAS判定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尚不熟练。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认识。
-使用动态几何软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等的概念。
-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使用剪纸或模型拼图,亲身体验全等三角形的构造和判定。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攻克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通过给定三角形的两个角和非夹边的一条边相等,推导出另外两边和第三个角也相等,从而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够运用尺规作图画出全等三角形,并在具体的几何图形中识别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能够利用尺规准确画出给定角度和线段的三角形,并能够根据全等的性质,完成图形的证明或构造。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它的两个邻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它的两个邻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一判定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学习其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仍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
2.能够运用ASA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ASA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判定(ASA)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图片、图形,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挑选一些有关全等三角形判定(ASA)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如:在建筑工人测量房屋时,如何判断两个房间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旨在巩固学生对角边角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他们的解题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会引导学的含义及其应用,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1)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表现出的薄弱环节,设计相应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的心得体会,并与同学分享。
3.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全等三角形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例如,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自主探究角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角边角(ASA)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应用。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几何证明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
1.角边角判定条件的理解,尤其是对角对应相等、边对应相等的理解。
2.在复杂几何图形中,准确找出符合角边角条件的全等三角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向学生展示两幅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图片,并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相同呢?”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并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ASA》教学设计5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ASA》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ASA》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ASA(角-边-角)。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后续学习其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并掌握了SSS(边-边-边)、SAS(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但ASA判定方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上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于不同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把握不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ASA,能运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难点:理解ASA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并能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实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三角形模型,方便学生直观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制作不等式模型时需要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新的判定方法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ASA判定方法,即角-边-角。
通过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ASA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全等判定(ASA)》教学设计
(八年级12.2.3 )
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内容解析:
本节课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之一——角边角定理,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2 章第2 节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以及探究出另一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角边定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出发探索出角边角定理,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运用“角边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判定三角形全等在初中几何学习中对于证明线段及角相等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是学生已学了SSS与SAS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模式。
通过本课,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研究几何问题建立了一定的模式。
本节课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通过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合作交流得到“角边角”定理。
再通过层层铺垫引出其推论。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同时,在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结论,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的获取,指导学生“善学”,让学生看到自我的价值,增强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角边角公理和角角边定理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角角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几何图形,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现在处于几何推理论证的初步阶段,从这章开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几何证明,几何证
明
题的推理证明的书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同时,我们知道,以前学生学习几何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点。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2 .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
3.关键: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如图,马红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她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
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为什么?
【说明】: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及时鼓励,但不作评价,留下悬念,引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先任意画一个△ ABC 再画出一个△ A B' C',使A B' =AB / A =Z A,/ B' =Z B, 把画出的厶A' B C'剪下,?放到△ 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步骤如下:
画A' B' =AB;
在A' B'的同旁画/ DA B' =/ A, / EBA
=/ B, A D, B' E交于点C'。
归纳:两角与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问题1:如图,/ A =/ A, / B' =/ B,那么/ C=/ A C B?'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如下: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 - / A' - / B',/ C=180° - / A- / B,由于/ A=/ A',/
B=/ B',.・./ C=/ C'.
问题2:如图,在△ ABC和△ DEF中,/ A=/ D, / B=/ E, BC=EF △ ABC M^ DEF全等吗?
吒11-2 9
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很快证出厶ABC^^ EFD
师生共同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让学生就上述问题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学习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老师适度启发、引导、激励,可以使学生更大程度地
投入到课堂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胆猜想,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为下面的继续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 AC, / B=Z C.
A
问题:由已知,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困难的要适时帮
助。
【设计意图】把课本例题改编为开放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本课的创新之处。
(四)学生练习
1、如下图,已知/ B=Z D, DC=BC还需给出什么条件,即得出厶ABC^^ DCE根据是什么? 条件,根据
________________ .条件_______________ ,根据 _____________ .
条件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_____ .
1 = / 2,/ C=Z D。
求证:AC= AD
(2)已知:如下图,/ 1 = 7 2,/ 3 =/4。
求证:AC= AD
说明:此题由课本练习改编。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是根据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方
法能够熟练应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六)、作业
1 .课本习题12. 2第5、6题
2 、(补充作业):如下图,在△ AFD和厶BEC中,点A, E, F, C在同一直线
上,有下面
四个论断:
(1)AD=CB(2)AE=CF (3)7 B=7 D,(4)AD// BC,请用其中三个作
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