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月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教学设计

杨柳青第四中学闫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月夜》一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由唐代诗人刘方平所作,描写了更深夜静,月光情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了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初春夜静。这首诗虽位于整本书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但无论从写景角度、写作技巧,还是情感表达上本诗都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2、教学目标:

1)、培养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整体感知诗的能力。

2)、体会本诗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的风格。

3)、理解诗人面对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的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小诗。作者写景抒情别具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品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2)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难点:明白“偏知”“透”字的含义,理解诗人面对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的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三、设计思想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本课的设计先从"知人"开始,即了解刘方平其人,让学生对写作背景能有更深的了解。然后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指导学生体会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人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

四、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诗浅显易懂,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整体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但学生还不能达到深入赏析关键字词的境界,因而需教师精心指导,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品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2、教学方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法: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练习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课前准备:

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写月,写春的古诗名句,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六教学流程

(一)由古人颂月佳作说起,复习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设计意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初读月夜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以读带动对诗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再读看月夜

1、提示重点字词的解释:

半:庭院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般沉睡在暗影中

阑干:横斜的样子

偏:才

2、透过诗,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月夜?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在诗中所看见的月夜。

明确: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夜深人静、寒冷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3、在这寥廓、静谧的画面中,有月色、星斗、人家,透过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位(不眠

的诗人)

(四)三读听月夜

提问:更深人静,诗人为什么不能成眠呢?透过诗,你听见了什么?

情景再现:假如你是《大自然》节目组的导演,你来设计诗中的虫声镜头特写,你觉得此时虫叫的声音应该是?

明确:忽而,一阵时断时续、微弱但清脆的虫鸣声打破了夜的静谧,强有力地穿透窗纱,送入了诗人耳中。

(五)四读品月夜

1、自主品读:在那样一个静谧的月夜,清脆的虫声传到诗人的耳朵,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在夜半更深、万籁俱静之际,突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这虫声驱走了严寒。闻虫声,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本来是听到唧唧虫声而知春暖,可是诗人却先写感到温暖,再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具体音响来说明春已闯入人间,构思新颖,引人入胜。“今夜偏知春意暖”,正说明以前没有感到;“虫声新透绿窗纱”,则说明以前没有听到。“偏知”是所感,“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把诗的意境和盘托出。读到这里,那早春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兴奋喜悦的心情都跃然纸上。闻虫声而知春,诗人更难以入眠了。

2、比较品读: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这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明确:《月夜》末句中“虫声新透绿窗纱”,写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到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春气暖,虫先知,诗人在“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的来临,感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有哲理,落笔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拓展品读: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

提示: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