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思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比,其成功的 共同原因有哪些?孝文帝改革使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北魏政权面临严重问题 ②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改官制、说汉话、用汉姓 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孝文帝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总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比, 其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孝文帝改革 使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趋势 ②决心坚定, ③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认识: ①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②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它所征服地区的 先进文化所征服。
四、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方式:民族迁移和通婚杂居、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 实质: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南方民族大融合 ①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 ③大批中原人的南迁
4、形式和途径:
①中央政府设机构管辖;②统治政权的强制政策 ③政权间的和好政策(如和亲、册封) ④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 ⑤物质文化交流 ⑥民族迁徙、杂居和通婚 ⑦兼并战争…… 5、实质: 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作用: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凝聚力)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内迁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地点: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南部 影响:加速民族融合、加速西晋灭亡 2、北民南迁 中原人口因战乱迁往南方和边地 流民武装起义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时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形成途径为:(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高三历史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高三历史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思考: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社会大分
再见
其一,整顿吏治 ; 其二,颁均田令; 其三,迁都洛阳;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移风易俗。
仿照汉典章制度 说汉话 改汉姓 穿汉服 与汉人通婚
3.改革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政局稳定,政府 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生产有了恢复与发展;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以 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魏孝 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 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 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 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 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 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 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末年 ⑴途径: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通婚杂居、 相互学习、生产互补
⑵实质: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4世纪中期,氐族贵族在关中建立政权,到苻坚上 台时,前秦在内政、经济诸方面已 有了起色。苻坚励 精图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封建统治制度,发展农业 生产,前秦强大起来。37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苻坚 自恃兵力强盛,不听劝阻,383年,发动对东晋的战争, 双方决战于淝水。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 前秦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随后前秦 统治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 续维持。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汉族因为人口众多,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很自然地成为主流。

所以这一民族融合又被叫做“汉化“。

汉化包括经济生活,社会制度,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语言习俗等各方面。

但是如果认为只是汉族“化”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对汉族没有什么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们和汉族融合过程中,就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富创造力,所以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处处都显现出少数民族的巨大影响。

以下就略谈几点重要的影响。

第一,内迁各族和汉族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物质生活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和服装都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胡饼和胡服的作用尤大。

过去汉族只会水煮面食,不会烙饼。

真正的饼是西北少数民族带进来的,所以叫胡饼,并在这时普及开来,发展成为面食中最重要的一种。

胡麻、胡瓜、胡桃及油菜等都是在这时普及的。

像“酥”之类的奶制品,也是此时传入并日益推广的。

汉服的特征是上衣下裳或宽袖长袍,穿开裆裤。

所以箕踞而坐成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举止。

胡服夹领小袖、紧身,满裆裤,适应马背上的生活。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引进胡服,但没有进入日常生活,此时普及且为汉族人民喜爱。

魏孝文帝改革曾下令禁胡服,但结果穿着胡服者越来越多。

隋唐的官场上也“全用胡服”,只不过是由左衽改为右衽而已。

这是生活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因为胡服更美观实用,更便于生活,决非皇帝一纸诏令可以改变。

就精神生活而言,少数民族对音乐、民歌的影响尤为明显。

隋唐时期的燕乐和西凉乐,绝大部分源自北朝的胡汉混合乐。

迄今为我国人民喜爱的笛、琵琶等乐器,是在此时曾及并进入大雅之堂的。

民歌中反映民族融合的精品,无过于《敕勒歌》和《木兰辞》了。

如果说《敕勒歌》是胡歌汉译,是游牧生活的写照的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却是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产生的中原妇女的形象。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1)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1)
文化艺术传承的方式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 会教育等途径进行,同时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和团体致力 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艺术传承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少数民族的 文化艺术面临着传承危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 传承。
风俗习惯传承
独特的风俗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融合
五胡乱华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 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 学习、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融 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推动了 鲜卑族的封建化和与汉族的融合 。
近代民族融合
清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清朝统治者实行“满汉一家”政策,鼓励满汉通婚,促进了满、汉两族的融合。 同时,清朝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中国政府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 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宗教文化传承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推进,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 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文化艺术传承
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包括音乐、 舞蹈、戏剧、美术等,这些文化艺术遗产是各民族智慧和 创造力的结晶。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与互鉴
01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机遇。
国际合作与援助
02
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合作与援助机会。
旅游业的推动
03
旅游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平台,同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击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ppt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ppt
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

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

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
1、东周初期白狄内迁
西周末年到东周初期这段时间,乃是华夏民族最是低谷的时期,白狄南下,南方蛮族北上,他们很快便席卷了河北平原,攻邢灭卫,盘踞河北多年。

在后期被齐桓公和晋文公击溃之后,白狄人迁徙到滹沱河上游,成为鲜虞人,也就是中山国的祖先。

一百余年后,建立中山国,后来受到天子册封,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记录的一次大型的民族融合,白狄人入主河北多年,最后慢慢被汉族人同化。

2、五胡入华
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开始大规模进入了中原地区,开始形成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西晋末期,这些少数民族发动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产生了两个重要民族融合趋势,一是晋室南迁,衣冠南渡。

大量的汉族迁徙到了东南地区,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

二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北方地区。

他们不断吸收汉族的文化习俗,开始汉化。

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的战乱,但是也有许多民族在学习汉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确立了以儒治国的理念。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统一了十六国,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和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

北魏之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汉化。

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众所周知,我国是以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几度风雨,民族融合的意义重大. 现在社会上对民族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与此相关,有关民族融合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

虽然,“民族融合”不是个新词,甚至在我国还是个久经讨论的概念,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仍然是一个涉及政策和社会观念的重要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以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

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但是,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我国现代的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

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

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一)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

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

从南北方向看,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营的游牧和狩猎经济发展带。

从经济区来说,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心,是传统的畜牧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发达的农耕经济区。

不同的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

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他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

在这一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首先,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但民族融合是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双方实现的途径也有所不同,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

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同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的民族同化局面,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许多个诸侯割据的小国最终统一为泱泱大国。

秦王朝实行的改革,使书同文、车同轨,对法律、货币等进行统一,形成第一次民族同化的高潮时期。

国家的空前统一,不仅促进了偏僻地区的各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迁徙,也促进了中原地区向偏僻地区的流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同化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交错杂居,在汉族较高文明的影响下,被逐渐同化。

这一时期的民族同化,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彻底,效果也较为明显。

他主动采取了迁都城、着汉装、学汉语、沿袭汉制,甚至令改胡姓为汉姓,令胡人死后就地掩埋,不得迁葬故里等,使鲜卑人逐渐汉化,同时也使汉族文化补充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6课  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6课人口南移和民族交融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山戎,羯,羌,氐C.匈奴,山戎,氐,羌,犬戎 D.匈奴,犬戎,羯,氐,羌【答案】A【解析】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故选:A。

2.“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衰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该“内乱”是指()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楚汉之争D.国人暴动【答案】B【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据“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

”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内乱”是指八王之乱。

故选:B。

3.“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这段材料直接说明()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江南地区环境较好 D.北人南迁促进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直接说明北人南迁促进发展。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故选:D。

4.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3、东汉三国以来,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少数民族

3、东汉三国以来,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少数民族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改用汉姓,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提 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通过 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6、书法: 东晋王羲之,书圣。 7、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 8、雕刻: 龙门石窟中最大佛像卢舍那,女性化。 9、三国两晋南北朝: 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二、选择题
1、下列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有:①西汉 ②隋朝 Nhomakorabea唐朝 ④明朝
( )
A.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2、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识,下列正确的有:( )
①完全套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六部隶属中书省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三国两晋南北朝
1、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蜀,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3、东汉三国以来,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北方人民南迁的意义: 给南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重心移奠定基础。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刘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显著 发展,社会秩序安定,国力相当强盛。是中国 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1)这种“ 太平盛世 ”局面,历史上称为什 么? (2)试说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3、春秋时,官吏中一个平民也没有,而在 唐朝时却有不少平民做了官吏。试分析这 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隋朝——新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下)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下)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下)作者:管彦波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9期四、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一)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

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

从南北方向看,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营的游牧和狩猎经济发展带。

从经济区来说,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心,是传统的畜牧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发达的农耕经济区。

不同的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一般而言,农耕民族以种植业为主,兼养家畜,经济稳定,基本上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向往游牧民族优质的畜产品。

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产品相对单一,需要与农耕民族进行频繁的交换,换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以补生活之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两大河中下游发达的农耕经济,一直对周边地区各族群起着凝聚和核心的作用,产生出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这种农业文明蕴藏的力量,使许多进入汉区农业社会里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汉族之中。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是多层面、多途径的。

总体而观,至少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官方层,如移民实边和屯垦、“马绢互市”和“茶马贸易”。

第二个层次除了跨地区的民间贸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

无论在任何时期,即使在分裂和战争年代,在这两个层面上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也未曾中断过。

这是汉族与各民族人民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各族间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经济基础。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认同与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认同,从来没有停止过。

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与民族融合

一、民族融合二、民族同化三、少数民族的汉化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虽然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明清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到了新的高度。

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同化于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

一种是自然同化,指某一个民族在长时期中受到另一个民族的影响,逐渐消失了本民族的特性,同化于另一个民族。

这是历史民展中自然的进步的趋势。

另一种是强制同化,是指反动统治者所衽的民族同化政策,如强制被压迫民族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改变原有的民族特性。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代替,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旧俗”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汉法”指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

汉法代替旧俗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即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度。

这一过程均是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同时民族间的往来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为巩固统治,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会主动实行汉化政策。

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众所周知,我国是以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几度风雨,民族融合的意义重大. 现在社会上对民族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与此相关,有关民族融合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

虽然,“民族融合”不是个新词,甚至在我国还是个久经讨论的概念,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仍然是一个涉及政策和社会观念的重要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以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

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但是,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我国现代的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

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

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一)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

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

从南北方向看,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营的游牧和狩猎经济发展带。

从经济区来说,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心,是传统的畜牧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发达的农耕经济区。

不同的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民族融合的表现

民族融合的表现

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1、民族迁徙: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街、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多元民族融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唐朝,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元朝时期,各民族互相迁徙。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它主要发生在中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时期。

3、友好交往: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形式)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①中国西汉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密切汗匈关系。

②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长庆会盟),唐肃宗时和回鹘的“和亲”; ③宋辽澶渊之盟。

6、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

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

7、“册封”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①汉武帝赐“滇王金印” ;②唐玄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 ③清朝时,顺治册封西藏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8、行政管辖促进民族融合。

9、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1、明朝时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沿用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当土司官,允许世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2、清朝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

10、抵御外国异族入侵和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

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明成祖时,西南两司叛乱;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

康熙帝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俄国的胜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内迁与融合:魏晋时期西北地域的民族互动

内迁与融合:魏晋时期西北地域的民族互动
K e r s h me i tg a o we tm ga o n to a ne r t n; ut r les n e y wo d : o n e r t n; s e m r t n; a n li tgai i i i i o c lu a se c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是 汉 族发 展 的重 要 阶 段 。 民族
s c sT l , a be . e a s fl ig tg t e t n n to ai v ra ln e o ftme,ome "mno c n m c l u h a , - ̄ n i b c u e o vn o e rwil Ha a n lt o e o g p rd o f i h I i y i i fr d C o ln e o o i a
s se . e dfee c n g eh i ru s g  ̄ u ly rd c d. a t te tg ae t n i t a v me t y tm T i r n e a  ̄n tn c g o p n d al e u e Atls . y i e rtd wil Ha n mu u mo e n . h h n I l
o e No t we tCh n e W e 、 i g Dy a t e id ft r h s i a i t i J n sy P ro h nh n
P N i 一se E GQ hn
Ab ta t h eid o e 、 i g S u h a d N r y a t si e s c n ain li tgai n sc i x i n in sr c :T e p r fW i Jn 、 o t n o t d n si t e o d n t a e r t ’ l o h e sh o n o ma n a ce t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存在多个民 族,包括汉族、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 、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 异。
经济发展
南北朝时期,尽管政治动荡不安 ,但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民族大迁徙
指各民族在南北朝时期因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引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
领土扩张
南北朝各国为争夺领土和资源,进行军事扩张,导致 被征服地区的民众被迫迁徙。
经济因素引起的民族迁徙
01
02
03
自然灾害
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 干旱等导致民众生产生活 困难,从而引发迁徙。
经济重心转移
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的 转移使得一些地区的民众 为寻求更好的生计而迁徙 。
商业贸易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一 些民族为拓展商业版图或 寻找新的商机而迁徙。
在迁徙过程中,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03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与影响
政治因素导致的民族迁徙
战乱推动
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民众为 躲避战乱而迁徙。
政治迫害
特定民族或族群因政治原因受到迫害,从而引发大规 模的迁徙。
法律制度
各民族政权在法律制定和执行上相互借鉴,如北朝的法律制度在继承汉 律的基础上,吸收了鲜卑族的习惯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经济生活上的交流与互补
农业技术交流
北方民族的畜牧业技术向南传播,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向北传播,推动了北方农 业的进步。
商业贸易繁荣
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方的马 匹、皮毛等畜产品与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农产品在市场中 相互流通,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记载

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记载

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记载
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后汉书》中。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顺汉朝。

光武帝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顺,并将他们安置在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

同时,光武帝还下令允许北匈奴的部分部落南迁,与南匈奴一起居住。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在汉朝的统治下,逐渐融入了汉族社会,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光武帝的这一举措也为后来的汉朝政府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认识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的⼏点认识1、民族融合的形式:第⼀,民族迁徒。

魏晋以来,⼀些少数民族⼤批内迁,他们和北⽅汉族⼈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民迁徒到河套;中原⼈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联合⽃争。

说到底是阶级⽃争,各族⼈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统⼀的局⾯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

魏孝⽂帝的改⾰,⼤⼤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641年,唐太宗派⼈护送⽂成公主⼈吐蕃同松赞⼲布结婚。

唐中宗⼜把⾦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家”。

回纥的⾸领⾻⼒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713年,唐⽞宗封⼤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宗封⽪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国兼并⼩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2.民族融合的⼏次⾼潮: 第⼀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次民族融合⾼潮。

第⼆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越族共同⽣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黄河流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化,在加速⾃⾝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使民族融合进⼀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家庭。

 第⼆,友好交往是主流,中⼼是扩⼤了先进的中原⽂化和汉族⽂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柱。

 第四,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国家⼤统⼀⼜促进了民族⼤融合。

因此,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