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学思想述评
于永正教学思想述评
永正教学思想,源自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比斯尔·蒙特·永正特,是以儒家学说为
基础,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立足于客观社会现实,以个体发展为核心,关注个体社会化,加强社会因素和言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转变传统“知识教育”为“情感教育”,发展意识形态教育,以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永正教育理论坚持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考虑;重视个体之间的
有效沟通和交流,营造宽容和谐、温馨和蔼的学习环境;侧重教育的外部认识,从真实与
立场性的角度,关注学生思想心理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
此外,永正教育
理论还强调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尊重学生,谅解学生,多端听学生,及时补充学生的认知;创设一个中立、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提供适合学生的学
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主动参与社会百态,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能力。
永正教学思想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宝贵思想财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拥护。
永正教育思想以其全面深刻的学习视角,充分肯定学生从表象到内涵的多元发展,重视学
生生活实践个性化创造能力发挥,着力培养学生拥有社会包容性和创新力的意识形态,从
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浅谈于永正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
浅谈于永正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作者:刘山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7年第28期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一、于永正老师教学风格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他爱学生,爱语文,在许多语文教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繁琐的分析时,于老师在字词句段篇上精心构思,让学生能带着兴趣快乐地学习,于老师的课堂真实、朴实、扎实。
二、于永正老师教学智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于老师提出了“三本五重教学法”,“三本”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五重”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老师的课堂除了“三本五重教学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智慧密码呢!于老師的课堂是幽默的课堂,更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课堂是以知引智,以情促智,以智生情,情智共生的课堂。
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教学智慧,总是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沐浴春风。
于老师的智慧课堂是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构造“趣”的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于教学的“新”“实”“活”,通过设疑启思,情智共生,推动形成层层相涌的教学高潮。
具体表现在:1.以“爱”孕育高潮于老师无比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
2.以“活”形成高潮于老师的课活泼、生动,充满魅力,形成了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和多样性,出神入化,收发自如。
3.以“实”赢得高潮于老师在语言训练方面进行得扎扎实实,不断变换角度和手法,检查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以“趣”荡起高潮于老师怀着一颗童心,与学生一起探究、欢笑,他风趣幽默,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5.以“美”营造高潮于老师常常用画、唱、演、读的方法,把学生带到一个美的境界里,让学生体会语文美的语言,美的情境。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一、重情趣于永正认为,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他“重情趣”的观点中的“情”,指的是情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在他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所以,他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千方百计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特色的人。
他说,要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
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
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
他“重情趣”观点中的“趣”,指的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彼。
要做到这一点,于永正认为首先要专研好教材。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
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
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还有一点是要有幽默。
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重感悟于永正认为,“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它是对繁琐的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他说,“悟”应该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
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他看来,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
所以他说,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在教学中,于永正是这样做的:(1)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
于永正的教学策略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趣、新颖、轻松,师生感情交融、关系和谐,有一种艺术魅力。
总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
他能摈弃了传统的“以理解为目的,以讲解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他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在读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他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体现了我们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策略:1.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于永正认为:“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成功的欢乐,尝到胜利的喜悦。
兴趣是学习的产物,来自取得成功的满足。
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如在朗读课上,朗读比赛谁读得好,男生就奖一张写有“盖夏青”的卡片,女生就奖给一张写有“盖葛兰”的卡片。
起初的卡片是写“小世雄”、“小夏青”的,可于老师觉得不够味,便把“小”字改为“盖”字,一字之差,作用却大不一样。
于老师很善于激发差生的兴趣,越是差生越喜欢他,越愿意上他的课。
2. 重朗读,安排合理。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朗读教学,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见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读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灌之、密不可分。
于老师的课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又不失情趣。
如他在教授《全神贯注》一文时,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
第一次读书,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第二次读书,给了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二遍。
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流利。
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朗读。
指导学生读得更流畅。
书读了四五遍,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
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
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
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
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
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
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
“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
理解是爱的别名。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
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2.作者的教育经历3.作者的教育理念4.作者的教育实践5.结论篇1正文【引言】这是一篇关于教育故事的文章,作者是于永正。
他将以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理念为线索,分享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作者的教育经历】于永正从小就对教育充满了热情,他渴望成为一名教师。
在大学里,他选择了教育专业,并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教师。
他的教育生涯始于一所乡村小学,那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他却在那里收获了教育的快乐。
【作者的教育理念】于永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爱为源"。
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同时,他也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作者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于永正积极践行他的教育理念。
他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他用爱去关怀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结论】于永正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篇2 目录1.引言2.我的教育经历3.我的教育理念4.我的教育实践5.结论篇2正文【引言】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于永正教授以他的教育故事为例,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我的教育经历】于永正教授回忆起他的教育经历,他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老师。
他的老师不仅教授了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鼓励他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真谛。
【我的教育理念】于永正教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仅仅记住书本上的知识。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于永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小学语文教学界一位旗帜性的人物。
自1962年毕业,跨进教师职业生涯起,他边实践边思考,始终做一名思考型的教学实践者,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沉淀出智慧的教育真理,展现出多彩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的阅读教学思想及课堂教学艺术对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颇具启迪意义。
笔者将于永正的阅读教学思想与课堂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三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分析于老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从教学目标观、教学内容观及教学方法观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于永正跳出就阅读教学谈阅读教学的狭隘视野,着眼整个语文教学,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时关注言语知识的积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切均围绕语言学习展开,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简洁而实在。
于永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思考紧承其教学目标而来,他把文本情思作为线索式内容,串起语文学习方法及语言表达的教学,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摒弃以课文情思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依据课文情境提炼值得探究的语言教学点,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品词品句、朗读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听说读写,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简约而精炼。
于永正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认识同样精辟,为达成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内容,他主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及教师的合理示范,避免教师过度的讲解与分析,使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归于简洁,同时又不失灵活与趣味。
第二章选取课堂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画艺术、语言艺术等四种于永正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较典型,较具特色的教学艺术进行分析。
本研究认为于老师的导课环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向,更重视落实字词等语言教学。
提问中,于老师选择的问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问法具有引导性,给予的点评具有激励性。
他尤其擅长运用板画艺术,通过板画突破学习难点,为学生练习语言表达提供材料。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于永正,作为中国著名作文教育家,对于作文教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通过他的作文教学艺术,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收获了写作的乐趣。
本文将就于永正的作文教学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来谈谈于永正的教学理念。
于永正提倡的作文教学理念是“感性启蒙、理性指导”,他认为作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经验去感知世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操。
只有在感性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文。
而在理性指导的方面,于永正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思辨析能力,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作文不再是一种枯燥的功课,而变成一种美好的体验。
我们来探讨于永正的教学手段。
于永正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他们的写作潜能。
他注重在教学中使用多种形式的材料,如图片、故事、影视作品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情感的刺激,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写出更加生动和具象的作文。
于永正还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如叙事、记叙、说明、议论等,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地写作实践和指导,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于永正还注重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敢于冒险,不拘泥于格式和规范,勇于探索和创新。
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开放,写出更加生动和富有个性的作文。
我们来谈谈于永正的教学效果。
由于永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了优异的作文成绩,也收获了写作的乐趣。
通过他的教学,许多学生克服了写作的障碍和恐惧,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在作文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个性。
儿童的语文 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是一本备受推崇的教育著作,它展示了于永正老师在 语文教学方面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如何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语文教 育,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 强调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书中的精彩摘录中,于永正老师提到:“儿童的语文学习应当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语文 教师有责任让儿童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于永正 老师对儿童语文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儿童为中心。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对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例如,在实际教学 中,我们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借鉴他的实践经验,如读书交流、写作指导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 力。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这本书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目录分析 《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是一本深度展现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的著 作。作为长期儿童成长和母语教育规律的杰出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界具有深远 影响。这本书将他的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章、课例以及专家评论进行了收录,全面展示了他的 “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以时间为序,从于永正老师早年的教育实践开始,一直贯穿到他的晚年。这种 设计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如何与 时俱进。 目录中特设了“‘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一章,将“儿童”与“语文”两个核心元素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今年暑假,我有幸走进于永正老师,看了他的课堂实录,学习了他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这样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基本功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课堂上,有于老师设置的诗一般的意境,有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加上于老师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听于老师的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于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他一直默默地进行着语文教学的探索,他的“教无定法”的阅读教学、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他的语文教学承继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注重语言“意合”的特点,注重在诵读中感悟并将其与现代教育观中的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进行教学,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
1、以学生为本: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以学生为本”是于永正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给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唤醒是激励,是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认为,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并且其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可低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跟成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不,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于永正教育理念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于永正,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于永正教育理念的案例,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助力学生成长。
二、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孩子,但在学习上却总是提不起兴趣。
他的父母很着急,多次找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在一次家长会上,于永正老师得知了小明的情况,决定采用他的教育理念,帮助小明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案例实施1. 了解学生,尊重个性于永正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交谈中,于老师发现小明喜欢音乐、画画,但对传统的学科知识却不太感兴趣。
于是,于老师决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小明对学习的兴趣,于永正老师尝试了以下方法:(1)音乐导入:在语文课上,于老师播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的美。
小明被歌曲吸引,开始对课文产生了兴趣。
(2)画画辅助:在美术课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中的美好。
在画画过程中,小明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还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小组合作:于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交流。
小明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小明的特点,于永正老师采用了以下个性化教学方法:(1)降低难度:在布置作业时,于老师适当降低了难度,让小明能够轻松完成,增强他的自信心。
(2)因材施教:针对小明的兴趣爱好,于老师为他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他拓展知识面。
(3)鼓励创新:在课堂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他不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班级活动中,小明也表现出色,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于永正教育思想得界定。
于永正教育思想就是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得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得理论概括,就是正在形成与发展着得教育思想。
它得系统总结与多方面得展开,就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得贡献分不开得。
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得著作与发表得文献中。
它得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她得课堂教学中,她在各种场合得讲演、讲座,则就是其理论与实践得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得主要得内容。
简单得说,就是“一本”、“三观”、“五重”。
所谓“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三观”就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得现状。
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
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
“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就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得。
以下就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得几点认识: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1、应该具有什么样得心态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就是一个孩子得人,才能成为真正得老师。
”她说,不忘记自己也曾就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
理解就是爱得别名。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得孩子?因为她们更需要老师得理解与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得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得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足见她得思想并不就是纯粹得语文教学思想。
她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就是与语文教学有关得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
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和经验的书,它让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他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他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音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他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他还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取有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于永正老师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他认为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
五、个人魅力:感染学生于永正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执着。
他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和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所在。
这种感染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还提到了他的总结反思方法。
他认为总结反思是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他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他还注重听取学生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案。
这种不断反思和总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总之,《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和经验的书籍它让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策略将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指引我不断前进。
【福利送书】名师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福利送书】名师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2017年12月9日,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于永正老师是一味性温、味甘的“甘草”,是一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提出了几个让学生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下吧。
师小北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
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至少我做不到。
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允许老师不喜欢某些学生,但不允许不尊重学生。
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认真体察、深入思考的人,才能有如此真切的感悟!这样的话,一定会让某些道貌岸然的理论家所不齿——明明不喜欢,怎么还要做出“喜欢的样子”呢?老师岂不成了伪君子?但,不是!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样子”和“行为”。
“样子”我会做,因为很简单——讲课时,我“眼观六路”,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人。
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我会为他扶正。
课外活动时,我会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
课间,我会找调皮男生掰手腕,并让他用两只手!……伴随这些“样子”的,是我的微笑。
微笑已经成为我的一张名片。
脸上有笑,学生就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当然,微笑有时也会从脸上消失,但我会很快找回它。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我对自己“约法三章”:——不倒背手。
手背在后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学生就不大好接近,或者不愿接近。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不要等学生向我们敬礼了,才招呼他们。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于永正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超过了40多年,自从在师范毕业之后,他一直冲在教育的第一线,对于课堂实践讲课,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以及心得;并且总结出关于教育的五“重”学习法,而这对于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出生在莱阳的于永正,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丰富童年生活。
当时虽然经济水平不高,导致物资十分匮乏,但是对于永正来说,却却不十分难熬,因为他除了每天学习之外,还会跟着当地的张敬斋老师学习京剧,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越多,越让于永正坚定想要从事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从师范毕业后,于永正直接来到了搬运小学,在这里他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于永正不仅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情趣培养,也就是五重中的“重情趣”。
上课与唱歌、诗词、古文化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被简单粗暴的被灌输解题方法。
“重情趣”的经验,也取决于于永正的幼年成长环境,他一边学习京剧,一边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让他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
“重感悟”是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特点,在他看来学习不仅需要“吸取”,更需要“沉淀”。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证明在学习之后,学会思考、沉淀,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真义,学习贵在“稳扎稳打”,而不是一时速成的成绩。
在于永正看来,只有在学习中“重积累”,才能更好的弥补短板,提高语文成绩。
尤其对于语文这种科目来说,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是一个小知识点,而且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反而更能掌握好相关知识。
于永正认为,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其实就是旧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重迁移”在日常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每进到一个新学期,总有学生会出现知识断节、成绩下滑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因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发生了问题,而扎实掌握旧知识,学会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且理解其中的演变,也是快速学新知识的关键。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于永正是中国现代作文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文教学艺术对于学生的作文
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思想是“文以载道”,强调作文要
有思想性、题材性和艺术性,是一种注重知行合一、构思放纵、审美情感、环境感知的新
课程。
下面简要谈一下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的几个方面。
首先,于永正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认为作文应当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思想价值。
因此,他的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巧的传授,更是知识与理念的传递。
在他的教学中,作
文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而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他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挑战旧有的思想和
观念,把握时代特征,深入分析时事和生活,然后从中找到自己的个性表达。
其次,于永正注重作文教学的题材性。
他倡导作文教学从生活中出发,把作文的题材
当做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内容。
他认为,了解并体验真实的生活,能够让学生对于作文有更
加真实的感受和认识。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中,将生活看成是作者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最
直接、最丰富的来源。
他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将个人经历亲身感受融入到
作文之中,这样作文才会更加生动、实践。
最后,于永正注重作文教学的环境感知。
他认为,作文的成败不能仅仅由作者的个人
能力来决定,而还受到文化环境、人生阅历、情感经验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作文教
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作文教学融入到情感教育中去,让学生在情感与认知的
交互中,完成对于作文的艺术体验。
关于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再认识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9期时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大相径庭,教学上称学生的这种想法为“相异构想”。
“相异构想”可能是不正确的,也可能是不全面的,还可能是结论正确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对。
以往教学《老王》的实例告诉我,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
其教学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跑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
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
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这次《老王》的教学追问的成功,对于文章中心的深度剖析、理解,真的是有赖于关注了师生的“相异构想”,从而极大程度上调动且发展了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
在这个小小的课堂,师生对话,合作探究,自然不费力地,且深入理解了“幸运”与“不幸”,成为了“幸运的人”!于永正,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他善于学习,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勤于总结,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风,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进行。
今笔者再读于老师的著作,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的经历,对其“三本”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以生为本:始终如一的教学特色“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和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突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主导学生学习,而是积极引导,正确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人性”,认为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
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
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着作和发表的文献中。
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
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
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
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
“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
理解是爱的别名。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
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
这里的“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指于永正关于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他本人的成长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先生是否把他的思想都集中在语文教学方面。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识到迟到了而敢进教室要有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
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要理解孩子,要有童心。
”这是于老师想说的意思。
那么他这话时说给谁听的呢?当然是说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
因此,我们说,于永正在成长为全国着名特级老师以后,一方面致力于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反思总结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
2008年下半年,他获得了“中国教育家”的殊荣,这标志着他的教育思想由渐臻佳境走上成熟。
“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不仅包含有教育学的知识,还包含着心理学的知识,应该说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与一体的经验结晶。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子:“为什么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十分宽容?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工作了,偶然看到胡适的一句话:‘那些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往往有出息。
从此,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有些另眼相看了……’”于老师在《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一文中用了好几个例子,旨在告诫老师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
因此,我们说:于永正不但关心学生成长,同时也很关心教师的成长。
2、应该怎样备课近几年,我在外地参加了不少会议,接触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专家学者。
当谈及于永正,他们大都把于永正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并对我提出的“于永正教育思想”很感兴趣。
我说,陶行知可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可有教育思想,于永正为什么不可以有教育思想呢难道非等于永正作古以后才可以吗当我把理由谈出来以后,他们多数都支持研究,这给我很大的精神鼓舞。
说到备课(语文备课),人们自然会说,这当属语文教学。
但如果我们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是紧密相关的,又不属于语文教学,至少不能等于语文教学。
它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致。
于永正老师2006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我怎么备课》中说到他为什么要讲备课这一问题。
“教了四十多年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
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
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老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备课是为了学生,可怎样备课却是老师的问题。
于老师的《我怎样备课》其主要目的是向老师介绍怎样备课,让更多的教师备好课。
这实际上还是老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对象主要是教师。
3、怎样从优秀教师的经历中吸收教学智慧于永正是一位语文教学的大师,但他的思想借鉴了许多教育家和当今优秀教师的智慧。
于老师在2006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师》中发表了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
文中,他引用许多例子加以证明。
从他对例子掌握情况来看,他很善于总结和借鉴。
他从山东的李希贵,吉林的杨巧云,着名红学家冯其庸,《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教育专家高林生,龙口实小的孙宝书等多人的经验中得出多读书多写作是学语文的规律。
从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是当今优秀教师的经验。
而且,吸收的方法是研究实例,从成功的实例中借鉴。
我们的教师要聪明一点,那就是要研究实例。
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孙双金、靳家彦、窦桂梅等等,都有很多实例。
我们去研究吧!4、怎样看待名师的课2006年3月,于永正老师在浙江温岭太平小学上了一节习作课。
课后于老师说了课,张庆评了课。
现在我把于老师的一句话拿出来,大家从中吸取一点东西。
这句话是:“希望老师们看我的课不要太注重形式和教学设计,主要看我的课体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告诉我们看待名师的课(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体现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所谓课改理念,主要是课标中讲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各种新理念。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个大框架,会因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而对事情的认识不同。
但有了这个框架,看问题就有了基本准绳,就不致于偏离大方向。
我们今后在评课时,可把于老师的这一点纳入我们的视野。
我想这是有用的,实在的。
5、怎样看待古诗文教学关于古诗文学习,于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上学时背诵得太少。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幼学如漆。
小时候背诵的东西,终生不忘,终生受益。
”他主张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上,于老师在《回味教育》上说,“六年中,我给孩子喂的是母乳。
”“吮吸母乳长大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遗憾的是,量还是少一些。
”这里所说的“母乳”指的就是古诗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我们不少老师认为:领导衡量教师称不称职,有无能力,主要是看你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得好,因此,只要教出成绩就大功告成。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个教师要想搞读古诗文方面的尝试,这无疑会有很大困难,因此,在一所学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必定会遇到阻力。
我考虑到这一点,在经典古文诵读方面先尝试,然后谨慎实施,以期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6、怎样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根据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第四期于永正先生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把于永正的观点总结以下几点:1、布置写字作业。
这里的写字,主要是会默写和写规范。
“写”要按规律写,遵循描红、仿影、临贴的顺序进行。
2、布置读书作业。
这里的读书,除语文课文外,更重要的是课外书。
他认为“读书时主体性的语文作业。
”3、布置背书作业。
他认为要教学生背书,背书是最好的作业。
4、要布置作文作业。
他认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和读书、背书一样重要的作业。
写话、造句、写片断、习作要落到实处,要抓好。
写是万万不可少的作业。
写日记是很好的作业。
布置作业的能力是教师素养之一。
作业量的大小,项目的设置,题目及内容的难易等都要细致考虑。
至于这样布置的道路有许多。
我们可读一读于老师的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谈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这是很具体的事情。
借鉴于永正先生的做法可以改善我校的教学现状,还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我还有一个意思,这就是要说明,仅仅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
7、语文教师要学会表达我们先看于永正先生在《更要学会表达·有感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的几段话:“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
我们教语文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写什么,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即不但要“得文”。
要重视文字的书写,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表达技巧的点拨,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小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字写不好,话说不明,文字不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就失职了。
“表的能力来自于读。
一要读课文。
每篇课文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就会有了,语感也就会逐渐形成,表达技巧也会慢慢掌握。
二要大量阅读课文外书。
课外阅读有时也得朗读。
朗读有助于识记。
一般地说,书读多了,“意文兼得”了,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说,写训练,表达能力的获得是不成问题的。
“一个语文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并能让其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应该而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它扼杀了兴趣,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天才,可以说遗患无穷!“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者读书甚少,是国家的悲哀。
”我为什么这么大块地利用于永正先生的话呢?我想说明一个问题,于永正很关注教师的发展。
于永正是搞语文教学的,你完全可以把他的一切都归结到语文语文教学上,但是那样会很糟糕,对研究工作很不利。
再说,那样也很牵强附会,把于永正小看了。
于永正现在已经是教育专家,全国着名的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家。
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独特的经验。
“一本”“三观”“五重”就是他的理论基础。
“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三观”就是他的“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观”指他在教师方面的认识。
“教学观”“学生观”依次类比。
“五重”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五重”说到底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教育思想。
我们用“于永正的教育思想”这一观念来研究于永正,显然涵盖的较全面、较准确。
关于教师的表达问题,于永正有自己的认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大声疾呼还唤醒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