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PPT课件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5、布病的传播因子
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屎、粪 便及被污染的士壤、水、饲草等均可含有大量的布氏菌,称这些含 有大量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抟播因子。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6、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布氏菌侵犯母畜后,多寄生于生殖系统,引起胎盘炎症和流 产。流产胎儿、胎膜、羊水和胎盘古有大量的布氏菌,有人把布 病性流产胎儿非常形象地说成是“装满细菌的口袋”,人接触这 些东西可造成感染。同时流产物污染饲草、草原及水源,又可造 成畜间的感染。所以说它是主要传播因子。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10、在布病设区被畜污染的水能传播布病吗
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屎)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 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 的尘土污染邻近地区的水源。实验表明,布氏菌在蓄水池 的水中可活12天,在干净水里活4~6天,在污水中活45 ~90天,在河水和自来水中可活20~60天。我国曾在水 塘的水中检出羊种和牛种布氏菌。美田曾有人因下水道漏 水侵入净水道而发生布病。这些都说明染菌的水具有传染 性。
二、人是怎样得布病的
7、食用布病家畜有乳及其乳制品能患面病吗
能。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 菌。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或健康牛、羊乳在生产过程中又被 布氏菌污染。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 处理井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根重要的。 乳制品的种类很多,如奶酪,奶油、奶粉、奶皮子、奶豆 腐、鸟鲁末、酸奶子等。大部分经过加热处理可安全使用,但个 别奶制品处理不当,仍可在制品中保留一些菌或重被污染,这样 的奶制品可使食用者感染。前苏联学者曾报道,某地51.8%的布 病人是因饮食奶制品而感染。
布鲁氏菌病
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 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细菌培养 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阳型患者的血培养阳 性率可达60%~80%。 3.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霍乱菌苗后也可呈阳 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 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
谢谢观看
布鲁氏菌病
01 流行病学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5 治疗
07 其他活动
目录
06 预后
布鲁氏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 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2.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 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 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应加强食品监管,避免食用未 经检疫或来源不明的畜产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习
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及体征识别
发热
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热 型不一,可呈现波浪热、不规则热等 。
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过敏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前,需要了解患 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并进 行必要的过敏试验,以避免过 敏反应的发生。
监测肝肾功能
部分抗生素对肝肾功能有一定 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 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 。
避免滥用和误用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导致的不良后果。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01
02
03
04
发病原因
布鲁氏菌感染,主要通过与感 染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被污 染的食品而传播。
职业暴露
如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 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
饮食习惯
食用未经煮尤其是与动物共居一室或接触 密切。
国内外流行现状及趋势
02
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管理,防止病原体通过环境污染传播
。
鼓励采用生物安全技术,如使用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净化环境
03
,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风险。
疫苗接种政策宣传普及
加大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政策 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疫苗 接种的认识和接受度。
对高风险人群,如牧民、兽医 、屠宰工人等,实施免费疫苗 接种政策,降低感染风险。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 •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布鲁氏菌病概况PPT课件
三、命名
国外:马尔他热、地中海热。 张驰热、直布罗陀热。
国内:“千日病”、(轻则几月,重则数年) “懒汉病”(懒洋洋,不能干活) “蔫巴病”
四、布病组织机构
国外:195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联合成立
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下设18个协作研究培训中心,1984年,在中 国成立该中心,但范围仅限于布病、钩端中国螺旋体病;1988年,升
60年代布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的流行,构成了对人畜的很大危害。 2000年以来,全球已有62个国家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人间布病病例,全球 布病疫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国、以色列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地方 性流行已得到控制;欧洲的部分国家及美国疫情较轻;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
区重新流行;中东的部分国家流行更加严重。
布鲁氏菌病概况
布病概况
概念 简史 命名 组织机构 疫情 危害
一、布鲁氏菌病(布病)概念
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乙类传染病,也是 动物的2类法定管理传染病,还是职业病。
二、简史
1860年,Morton对本病做了系统地描述,并根据临床特点和尸体病理 解剖所见,将本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独立的传染病提出来,称为“地 中海弛张热”。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从马尔他岛死于“马尔他热”的英国驻军士
流行优势菌种分布
优势种 国家数 分布
B.melitensis菌 (羊种布氏菌) B.abortus菌 (牛种布氏菌)
B.suis 菌
50
非洲、地中海、南美 洲沿海、大部分亚洲 非洲南部、欧洲南部、 中东、南美 中美洲、非洲北部、 欧洲
传染病学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畜共患性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等。
1814年Burnet⾸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菌”,⾸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清与布鲁⽒菌的培养物可发⽣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建⽴了迄今仍⽤的⾎清学诊断⽅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菌为⾰兰⽒阴性短⼩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建议称“布鲁⽒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杆状,菌体⽆鞭⽑,不形成芽胞,毒⼒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物型,即⽺种(⽣物型1~3),⽜种(⽣物型1~7.9)。
猪种(⽣物型1~5)及绵⽺型副睾种,沙林⿏种,⽝种(各1个⽣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物型,即⽺种(1~3型),⽜种(1~7.9型),猪种(1.3型),绵⽺副睾种和⽝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猪三种意义,⽺种致病⼒。
多种⽣物型的产⽣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发⽣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长对营养要求较⾼,⽬前实验室研究多⽤⽜、⽺新鲜胎盘加10%兔⾎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变异。
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 型变为R型。
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菌。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病原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Brucella)为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大小为0.5-0.7 ~
0.5-1.5um,散在分布,无芽胞及鞭毛,在条件不利时有形成荚膜的能力, 该菌难以着色,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血清葡萄 糖琼脂、吐温葡萄糖琼脂、马铃薯培养 血 清葡萄糖琼脂、吐温葡萄糖琼脂、马铃薯 培养基.在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72小时, 白色的小菌落布氏杆菌布氏杆菌.
牛布鲁氏菌(抗酸染色)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
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又称羊布鲁氏菌有3 个生物型; 流产布鲁氏菌(Br. abortus) 又称牛布鲁氏菌有8个生物型; 猪布鲁氏菌(Br.suis)有8个 生物型; 林鼠布鲁氏菌 (Br.neotomae); 绵羊布鲁氏菌(Br.ovis); 狗布鲁氏菌(Br.canis);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世界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均 设有布病专家委员会,下属15-19个地区中心(根据各地 布病疫情的流行和轻重设立)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包括美 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1984年日本取消●改设中 国北京。1988年我国布病防治中心改为中国人畜共患病 防治中心.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病的性质
布病是传染病:属于乙类.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人畜都得病. 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许多野生动物分离出布氏菌 布病是职业病:养殖、皮毛乳肉加工的从业人员,实验室 工作人员 都可能感染布病。 布病是地方病:有一定的地方性,凡有畜牧业的地区都可 能有布病的存在。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简称布病。
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布鲁氏菌不耐热,在60℃下30分钟即被灭活,阳光照射数分钟也能杀死它,它对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土壤和皮毛中能生存2-4个月。
常用消毒剂能很快杀死本菌。
动物发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例如在羊只中,以母羊流产,公羊发生睾丸炎为其主要特征,一般母羊比公羊易感,性成熟羊比未性成熟羊易感。
本病流产多发生在怀孕3-4个月的时候,严重时流产率高达50%以上。
流产前3天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阴门流出黄色黏液,流产后10-15天内伴有体温升高。
有时病羊发生关节炎而出现跛行,少数病羊还发生支气管炎及角膜炎等症状。
公羊睾丸肿大,有时化脓、坏死,后期萎缩。
人患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7-60天,平均2周。
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为慢性而经久不愈,表现为乏力,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
布鲁氏杆菌一般在病畜的大小便中,乳腋和流产物中存在,因此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例如,病羊流产胎儿、胎衣、病羊乳汁及公羊精液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配种也可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羊群中起先只有少数羊流产,而后流产羊渐渐增多,严重时高达50%以上。
多数羊仅流产一次。
人布病的传染源也是患病的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
人类被传染的途径:一是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贩运、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三是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染的飞沫、尘埃。
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地理区域,各种家畜
作为布病传染源具有不同的意义。包括河南省在 内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局部
地区牛为主要传染源,而南方的广东、广西主要 传染源为猪。
羊主要感染羊种布氏菌,在羊布病疫区,人的 感染率和患病率都较高,临床经过也较重,病羊 为我国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牛主要感染牛种布氏 菌,常引起母牛爆发性流产,在牛布病疫区,人 群可有较高的感染率,但患病率很低,且临床症 状轻微。猪通常感染猪种布氏菌,其中猪1型菌对 人致病性强,症状较重,类似羊种菌感染,因此, 猪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㈠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布氏菌可以 通过粘膜、眼结膜及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某 些毒力强的羊种布氏菌可以通过微小伤痕或完 整皮肤侵入人体。通过此途径感染的常见于与 病畜密切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 病专业工作者以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职业人群 等。因此,我国及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布病定为 职业病。
*肉
布病畜的肉中不但有布氏菌,而且可在生肉 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 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 程中如不注意保护,易被感染。据某地调查发 现肉类联合加工厂、屠宰车间、加工车间布病 感染率达21.7%~34.4%。
*皮毛
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氏菌, 尤其是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 性更大。布氏菌在一般条件下能在皮毛上存活 2~8个月。在疫区从剪下的羊毛中分离到分氏 菌。因而在接羔、剪毛的时候极易感染。皮毛 收购、销售及皮毛加工人员也往往受感染,据 调查,剪毛、拣毛、皮毛收购及皮毛加工人员 布病感染率为18.4%~37.6%。
第二章 布鲁氏菌病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布鲁氏菌病有羊种(1-3型)、牛种(1-7、 9型)、猪种(1-5型)、绵羊附睾种、犬种及 沙林鼠种等6个种19个生物型。
布鲁氏菌病
正文: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别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病症。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
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
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
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承受治疗。
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染上布鲁氏菌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
“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
〞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
〞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展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
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场出现类似病症。
前段时间,陈桂芳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和媳妇将他们接到了成都。
“我们先在省医院草堂病区,前几天被转到省医院本部,医生说我们感染了一种病菌,是从羊身上传播来的。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一、概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
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病原布鲁氏杆菌的一般特性本病病原为布鲁氏杆菌,为细小,两端钝圆的球杆菌或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胞。
柯兹洛夫斯基氏染色法染色,菌体呈红色,其他菌呈微绿色或蓝色。
本菌有6个种:羊(马尔他)布氏杆菌;牛(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各型布氏杆菌在形态和染色上无明显区别。
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对布氏杆菌均易感,自然感染主要见于羊、牛和猪,各型布氏杆菌主要引起该种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也可发生交叉感染。
三型布氏杆菌对人均能引起感染,但以羊型布氏杆菌感染后发病最重,猪型次之,牛型最轻。
通常母畜较公畜易感,成畜较幼畜易感。
实验动物,豚鼠和小白鼠最易感,家兔次之。
2.传染源病畜及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病母畜在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布氏杆菌。
此外病畜还可通过乳汁、精液、粪便排出病原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染。
3.传播途径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本菌可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还可经交配由生殖道感染。
4.流行特点一般为首次妊娠的母畜容易感染发病,多数病畜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
在老疫区,流产较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病畜较多。
在新疫区,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孕畜均发生流产。
饲养管理不良,畜群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营养不良时,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症状本病潜伏期为两周至半年。
主要症状为流产,流产常发生于妊娠第5~7个月。
流产前表现阴唇和阴道粘膜红肿,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浅褐色粘液,乳房肿胀,继而发生流产,或无先兆而突然发生流产。
布鲁氏菌病
群。猪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猪。绵羊布鲁氏菌
主要引起公绵羊附睾炎。狗是狗布鲁氏菌的主 要宿主。
传染源:病畜及带菌动物 ( 包括野生动物 ) 。最
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
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
出。
传播途径: 1.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
防
制
应当着重体现 "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末感染畜 群中,防止本病的传入: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 时,要严格执行检疫。还应定期检疫 (至少一 年一次),发现阳性动物,即应淘汰。
消灭本病的措施是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 通过免疫生物学检查方法在畜群中反复进行 检查淘汰(屠宰) 可以清净畜群. 2.培养健康畜群 由犊牛培育健康牛群,可以与 培养无结核病牛群结合进行.
症 状
绵羊及山羊 常不表现症状 ,而首先被注意到的
症状也是流产。流产发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个
月。公畜辜丸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
睾炎。
猪 最明显的症状也是
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
4一12周。公猪常睾丸
炎和睾炎。
病
变
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蛋 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杂有出血点。绒毛 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胎儿胃特别是第
猪布鲁氏菌 、林鼠布鲁氏菌 、绵羊布鲁氏菌
和狗布鲁氏菌。其中马耳他布鲁氏菌有 3 个生
物型;流产布鲁氏菌有8个;猪布鲁氏茵有4个生 物型。 布鲁氏菌的抵抗力和其他不能产生芽胞的细菌 相似。
流
行
病
学
易感动物:本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主要是
羊、牛、猪。流产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牛,而
布鲁氏菌病
症状就诊患者,予常规治疗1周 无效时,对疑似病例尽早行布鲁 杆菌凝集试验以协助诊断。
预 防 措 施
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 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 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 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 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个人防护,防 止气溶胶传播。接触羊只后要洗手, 不要在圈舍内吃食物,不玩羊羔。做 好养殖场卫生工作,流产胎羔应加生 石灰深埋。
较 之 S AT , 更 适 合 用 于 慢 性 、 有 并 发 症 、 复 发 和 持 续 性 感 染 患 者的检查,但对技术和设备都有要求。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
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 性率较低。
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目前使用的是2019年 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69-2019》。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 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 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 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四. 诊断
01
疑似病例:符合1,并同时符 合2。
02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3.1中任一项。
03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或临床诊 断病例并同时符合3.2中任一项。
04
隐性感染:符合1,并同时符合 3.2中任一项,且不符合2。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结核病、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脑膜炎、睾丸炎等疾病
3. 肌肉和关节疼痛:是布鲁氏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骶髂、髋、 膝等)。疼痛的性质可如锥刺痒或为顽固性钝痛,疼 痛剧烈,一般镇痛药不能凑效。疼痛出现的时间多 与发热有关,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体温下降时疼 痛随之缓解。一些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骨 关节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肌肉 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见痉挛性疼痛。
布鲁氏菌病(2024)
诊断技术研究
3
不断开发出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如分子生物学 诊断、免疫学诊断等,提高了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准确性和敏感性。
2024/1/30
2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新型疫苗研发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 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布鲁氏菌疫苗,为预防和控制 布鲁氏菌病提供有力武器。
22THANຫໍສະໝຸດ S感谢观看2024/1/30
2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从事畜牧业、屠宰业等高危 职业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
高机体免疫力。
2024/1/30
14
2024/1/30
04
CATALOGUE
并发症与危害
15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关节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关节炎症,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
限等症状。
2024/1/30
心内膜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侵犯心脏瓣膜,引 起心内膜炎,表现为发热、心脏杂 音、心力衰竭等症状。
脑膜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表现 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 激症状。
16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发热
布鲁氏菌病患者常出现长期发热 ,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乏力 、盗汗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关节疼痛
布鲁氏菌病引起的关节炎可导致 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 与伤寒、副伤寒鉴别: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等为特征,与布鲁氏菌病相似,但伤寒、副伤寒患者肥达反应阳性,且无布鲁氏菌病接触史,血培养可分离出 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由于近几年有急骤回升的势头。
笔者叙述布病现阶段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展,以期对防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病;诊断;防控布鲁氏菌病(Bucellosis)由布鲁氏菌(Bucella,俗称布氏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患羊对人威胁最大。
据中国CDC报告,2005-2008年全国布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416、19013、21901、30002例,人布病感染严重,形势严峻[1]。
国际上将该病列为B 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
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
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可以传染人。
1.病原学1.1布鲁氏菌的发现史1860年,英国医生马斯登(Marston)首次提出“热病”的报告,起名为“地中海热”。
1887年Bruce又在马耳他岛的病人脾脏分离出此菌,证明患本病的小羊是本菌宿主,主要传染绵羊,山羊;人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我国称羊种布鲁氏菌。
此后不久,1897年Bang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主要传染牛。
1914年Jraum分离到猪种布鲁氏菌(B.suis),主要传染猪。
1953年Buddle分离出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
1956年Stoenner分离出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
1966年Carmichael发现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1994年Foster发现不同于上述6个种的布鲁氏菌称为海洋哺乳动物种布氏菌(B.maris)。
最近又鉴定到3个新种型,田鼠型(B.microti),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 [3]。
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又报道了一类新的布氏菌种B.inopinata sp.nov.这个种目前发现两株感染人(典型菌株BO1和不典型株Brucella-like strain BO2)[4-5],但关于这个种地位还未得到布氏菌分类小组委员会的承认。
1.2布氏菌的特征根据《伯吉氏系统细菌手册》,布氏菌属于古生菌域,变形杆菌门,根瘤菌目,布氏菌科,布氏菌属。
布氏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不运动,但是除了趋化系统外他们却带有所有的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6]。
大小在0.3~1.5微米,宽0.5~0.7微米。
本菌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2.布病新流行趋势布病分布广泛,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布病疫情。
我国畜间布病地区分布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即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阳性率高,华东、中原地区阳性率次之,南方省份阳性率较低。
据任洪林等统计,中国在1952-1981年,动物布病阳性率检出率高达41.27%;1982-1990年检出率为0.55%;1991-1998年检出率为0.06%~0.9%;2001-2004年,每年有24-28个省份报告检出阳性牲畜,平均血检阳性率为0.4%[7]。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病7123头[8]。
羊和奶牛为主要传染源。
由于牛羊饲养量增加,导致发病风险加大。
犬数量激增,而且布病疫苗免疫率低(农村犬尤为突出),成为导致传播的危险因素。
2006年全国人间布病报告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1963年的最多发病数12097例),截至2007年9月低全国报告18116例,较2006年同期上升了2.68%[7]。
据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统计,全国人间布病2008-2009年报告发病数、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部分地区呈现流行之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造成疫情反弹的可能原因有:人口的增加,引种入境数增加,各地畜种间交流机会增加,未经检疫牲畜的自由流行,乳、肉等畜类产品监督力度的减弱,综合性防治措施不力,国际贸易和旅游发展,以及环境气候的改变等。
3.临床症状临床上主要以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
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牛主要发生在怀孕6-8个月,羊怀孕3-4个月,猪怀孕1-3个月。
流产前2-3天母畜不安,阴道水肿,阴道流出分泌物,流产的胎儿有死胎,快到产期流产胎儿可能是弱胎,产后1-2天死亡,不死亡者,长期带菌,易死亡。
多数流产牛能再次怀孕,但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
公畜还可能发生关节炎、粘液囊炎、跛行和持续高温等。
人感染布病后,临床症状各异。
主要表现为长期低热,反复发热,多数病例表现为不规则热型和弛张热。
有关节痛、肝脾肿大及泌尿系统症状。
4.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流产特征。
子宫粘膜呈卡他性炎或化脓性内膜炎,以及脓肿病变;在绒毛叶上有多数出血点和淡灰色不洁渗出物,并覆有坏死组织。
胎儿胃底腺有淡黄色粘液样絮状或块状物。
胎衣上绒毛充血、水肿或伴有小出血点,或为灰棕色渗出物所覆盖;距流产或分娩前较久死亡的胎儿,可成为木乃伊。
没有怀孕的猪子宫深层粘膜,也可见到灰黄色针头大乃至粟粒大的结节,此即所谓子宫颗粒性布氏菌病[9]。
这是猪布病的特征。
患病母畜常常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
公畜患本病时,精囊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
囊壁和输精管的壶部变厚或变硬。
睾丸和附睾肿大,有的出现脓性病灶,坏死病灶或整个睾丸坏死。
皮下组织和肌肉间结缔组织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肝、脾明显肿胀。
犬一般隐性感染见不到明显病理变化,仅见到淋巴结炎性肿胀。
也可见流产犬猫。
5诊断本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常缺乏明显特征,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5.1病原学诊断分细菌学,分子生物学(PCR)5.1.1细菌学采取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母畜子宫绒毛膜,抹片,革兰氏或姬姆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阳性病例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或姬姆萨染色呈紫色的球杆状短小杆菌。
分离布氏菌的阳性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离的方法,同样细菌分离与取材、血清学反应有密切关系,同时存在地区分布。
5.1.2分子生物学近年来,快速、特异、灵敏的PCR检测方法应用到布病诊断中。
Bricker等针对牛、羊、猪种布鲁氏菌存在种间反复差异的IS711保守基因单元,设计不同的引物,利用PCR技术成功区别鉴定布氏菌的各个种[10],区分人工免疫S19或RB51与自然感染动物,但鉴定疫苗种类限为S19或RB51[11]。
Dorsh等(1989)发表了牛布病16SrRNA基因序列,该基因也可作为布病鉴定的特异性基因[12],2001年,Cloeckaert等又发现利用omp2基因的多态性也可以将海洋种与其他布氏菌区分开[13],Whatmore等利用PCR扩增产物长度多态性可以将布氏菌牛种、羊种、沙林鼠种、犬种、猪种、绵羊附睾种以及海洋布氏菌区别开来[14]。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布氏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布氏菌基因得以应用到鉴定诊断工作中。
5.2免疫学中国采用的血清诊断方法包括筛选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缓冲平板试验(PT),确诊试验: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监测试验:乳环试验(MRT)。
5.2.1 RBPT特点: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对差些。
适用于筛选。
注意要点是抗原0.03+血清0.03(关键是等量)、反应4分钟。
5.2.2 SAT特点:敏感性、特异性却不是很好,根据官方确定其定位使用。
试验注意要点是结果观察,注意人为差异,防止震动,按要求观察上清,观察上清比沉淀准确些。
借助工具,如比浊管、比色卡、分光光度仪。
5.2.3 CFT特点:特异性好,敏感性较差,是个体诊断的“金标准”,官方普遍采用。
主要用于个体判定,对群体不宜。
5.2.4 ELISA特点:操作方便,既可作为确定检测,又可作为筛选和鉴定别用。
但只有用于牛布病的ELISA是国际贸易指定的。
这种方法不仅用于血清学诊断,还用于乳汁检查。
ELISA用于研究布病检测是热点。
Fel’dsherova 等应用鼠抗流产布氏菌脂多糖(LPS)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用于牛种、羊种和猪种布氏菌鉴定的ELISA[15]方法具有高度特异和敏感,同时又不与小肠炎耶尔森氏菌O:3、O:9及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土拉热弗朗西斯氏菌反应。
Cakan等应用商品的布病IgG ELISA和IgG ELISA试剂盒对人布病进行检测表明,对于疾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16]。
5.2.5 MRT:特别是用于检查泌乳期的牛,也用于泌乳期的绵羊,山羊等家畜。
IgA、IgM和IgG的抗体参与此反应,与凝集试验和CFT相比检出率略低,MRT 与SAT结果不完全一致。
5.2.6水解素变态反应:利用变态反应诊断人、畜布病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法特异、敏感且简便易行,是国家颁布的布病诊断中的一项,主要用于布病特异性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菌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的观察。
美国和欧盟有时采用,以羊诊断多见,作为补充实验,有时作为犬的布病实验室检查[17]。
5.2.7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GICA):朱东明通过测试病牛血清,用量10u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1.3%、97.3%,Youden指数为0.886[18]表明GICA诊断牛布病,不仅试剂敏感、特异且血清用量少,操作简便,适用于布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检测。
GICA检测不同疫区之间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能及时发现患者,可监测疫情,反应流行程度,在布病不同流行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5.2.8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E玖瑰花形成试验(RFCT)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等,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大多数免疫细胞学方法尚未在实际中应用。
6防治6.1防控措施6.1.1加强对养殖场科学管理的同时,加强布病防控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推广,尤其针对高危人群的防治技术知识的普及宣传,防患于未然。
6.1.2增加动物性食品中布病病原体检测项目,是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在市场中逐渐消失,促进患病动物的淘汰处理。
6.1.3启动重点疫区动物普遍检疫,在淘汰阳性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全群免疫接种,阻止疫情在动物群中继续扩散和蔓延。
6.1.4加快建立或优化布病简便快速的检验诊断方法,使基层人员能够及时快速的识别转运中的阳性动物,能立即实施就地处理措施。
6.1.5加速布氏菌标记疫苗的研究开发,使疫苗免疫动物在获得免疫保护作用的同时又能与感染患病动物进行区别,有利于临床患病动物的检疫淘汰,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6.1.6国家或地方制订切实可行的动物布病防控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布病防控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之中。
6.2免疫接种我国研制的羊种五号弱毒菌苗(简称M5菌苗)剩余毒力低,安全,稳定,对牛、山羊、绵羊、鹿有免疫力。
猪种二号弱毒苗(简称S2菌苗),独立稳定、安全、对牛、羊、猪都有良好的免疫力,已广泛在生产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