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1)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⑵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⑶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⑷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具(教学)准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方法(策略):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尺、碎纸屑、验电器(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学案进行实验探究:⑴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⑵将两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⑶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把实验结果填在下表中:注:表中“玻璃棒”是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器材准备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电器,然后列举自己家里有哪些电器,再想一想电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意识到电的重要性。
电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已离不开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电的王国,探究电的奥秘。
2、多媒体展示闪电图片,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13.1从闪电谈起
一、说教材分析
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玻璃棒或橡胶棒与用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用力多试探几下玻璃棒或橡胶棒,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电是什么||。
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活动1)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接触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闪电”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闪电。
思路是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闪电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然后,我将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闪电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闪电图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向孩子们展示闪电图片,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包括闪电的产生、传播和防雷方法。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闪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观察闪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掌握了闪电的基本知识和防雷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对闪电的传播过程不够理解,需要我在下次活动中更加详细的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
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雷电的形成和避雷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棒和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知识拓展:讲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 实例分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身边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避雷针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雷电的形成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篇学案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从闪电谈起这一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导入、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学会防范闪电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生活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防范闪电的方法。
难点:闪电形成的过程,如何防范闪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闪电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闪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讲解防范闪电的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闪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闪电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防范闪电,提出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防范闪电的方法。
2. 难点:闪电形成的过程,如何防范闪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境导入的细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来播放闪电现象的视频,因为这样可以直观地展示闪电的壮观景象,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导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外观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闪电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后续的知识讲解打下基础。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猜想假设制度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交流合作总结结论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细线、铁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实验.3.教师提问: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4.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3-4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1.教师演示实验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实验器材,做实验3.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教师实验演示:用手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转速逐渐增大时,看到了什么现象?2.指导学生带着下列三个问题阅读教材第45页课文,回答问题:(1)闪电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尖端放电?(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1.学生阅读第45页信息浏览模块.2.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问题.(1)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2)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3)学生回答后可作适当补充,如:冬天穿衣或脱衣时,经常有电火花产生.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出示实验室用的验电器仪器,让学生说出其构造(1)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呢?(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说明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少不同.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荷量多,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识的学习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应用:发电机、动圈式话筒、变压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与磁——从闪电谈起。我们了解到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放电现象。我们学习了闪电的形成原因、类型和特点。同时,我们也学习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包括静电的产生、消失和应用。我们还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包括电磁感应的原理、现象和应用。最后,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了电与磁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电与磁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能够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示来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然而,学生在电与磁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
讲解闪电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成原因和特点。
详细介绍闪电的形成过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闪电案例分析(15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闪电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闪电案例进行分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我的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气球,塑料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课堂开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颜色的?它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形成原理。
2. 自主探究:(1)我为学生提供有关闪电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合作交流:(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气球和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4.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闪电及其相关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静电现象;(3)开展“身边的物理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
第1节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原子结构【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自主预习案】1、把塑料尺放在头皮上摩擦一会,就发现塑料尺碎纸屑。
2、电视屏幕上容易粘有灰尘,是因为屏幕带,能吸引物体。
上述现象说明带电体能。
3、(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电荷,即电荷和电荷,人们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它的单位是,简称。
符号是。
5、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带正电,带负电;6、元电荷:最(大、小)的带电微粒叫做元电荷。
和都是元电荷,前者带电,后者带电,并且带电数量相同。
7、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不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教(强、弱)的物体上的就会转移到束缚电子能力教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正、负)电荷,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等量、不等量)的电荷。
所以说。
摩擦起电(是、不是)创生了电荷,而是的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闪电的产生;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搞笑的猫咪。
把学生带入“电”的课堂,并投影的有关电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
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
活动: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梳子(或铅珠笔)、纸屑等,做演示实验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
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正电荷?(2)什么是负电荷?
学生归纳总结:自然界只存在二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教师:运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明白“电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物体带正电,有的物体带负电?”
归纳总结: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成的。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教师: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板书)
通过练习,巩固教学重点:
练习:
1、甲、乙、丙三个带电物体。
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
则甲物体带_____电。
2、如图,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细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
若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带______电或__________;若小球被排斥,那么小球带______电。
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
(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②什么叫尖端放电?
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
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②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现象。
③如:穿衣脱衣时的电火花。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得出:方法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板书)
方法二、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2、视频展示:使用验电器验电,并观察金属箔片张开的现象。
3、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问题讨论: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的一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应用电的好处与防止电带来的危害呢?
四、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你举例说明。
2、如何防护电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利方面呢?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1、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
2、电现象的防护:油罐车后的拖地铁链、避雷针。
五、小试牛刀:课件展示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强调摩擦起电概念、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原理、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1、摩擦起电: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基本性质。
3、两种电荷:(1)正电荷:(2)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闪电的产生:(1)放电现象:(2)尖端放电:
三、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方法二:用验电器来判断:
1、验电器的构造:
2、验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1、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防护:避雷针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