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yōng jū)根原
黄帝内经讲解癌症成因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
黄帝内经讲解癌症成因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黄帝内经讲解癌症成因杨琳在《临床医学工程》> 2008年3月15卷3期发表了一篇《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的文章,论述相当翔实。
《黄帝内经》对“痈疽”的形成作了一番讲解,通过研究一下这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肿瘤(癌症)的形成和预防应该会有启发。
关于“痈疽”的生成,《黄帝内经》说:“(如果)天体的运转,日月的出没,有了不规则的变动(比如气候偏冷或偏热),就会引来大地上的改变,诸如:河水泛滥,洪涝灾害,草木枯萎,农业歉收,给人类造成交通中断,人民流离失所等等的祸患。
血气的运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血气本来循着经络脉道运行,周流不止,循环往复,就像地上的河水沿着河道流淌一样。
因为寒冷会使物质趋于凝结黏稠,当寒气侵袭经络脉道时,血液会变得象眼泪一样,一滴滴的黏稠而不爱流动。
不爱流动就会逐渐淤堵不通。
身体发现了淤堵,就会不断调用能量(卫气)试图打通淤堵,温化运走寒凝淤血,正邪在此处博弈对峙,互不相让。
就像是河道有淤塞,后继的河水会不断冲击淤堵,越积越多,蓄水胀满,于是产生了“痈肿”。
身体运来的能量(卫气)被寒凝淤血所阻挡,无法打通经脉,不断积累,就会郁积而化热。
这种虚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腐蚀肌肉,肌肉腐蚀到一定阶段就会变成脓汁。
脓汁不能被及时运走就会导致“筋”开始腐烂,腐烂的“筋”会接着腐蚀“骨”,骨被侵蚀就会导致骨髓消减枯灭,骨髓衰少就会血气枯竭,血气枯竭会使“筋”、“骨”、“肌肉”得不到营养,经脉也会因此破败漏冒,(那些不能及时运走的腐烂脓汁沿着经脉)流入五脏六腑,熏染腐蚀五脏,五脏受伤人就很容易死去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痈疽”最初的起因是寒气侵袭导致经脉不通引起的,因此预防“痈疽”的生成,祛寒和疏通经络应该是纲领性的法则。
一些人被“郁积而化热”的表面症状所迷惑,以为“痈疽”是热症,实在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这些“痈疽”生长在比较浅层的部位,就会表现为烂疮;如果生在比较内层的部位,比如五脏六腑旁边或者别的器官上,就很容易膨胀成脓瘤肿块。
特别容易读错的生僻字汇总
特别容易读错的生僻字汇总1、拓(tà )本2、噱(xué )头3、高丽(lí)4、箴(zhēn )言5、骈(pián)文6、敕(chì )造7、摒(bìng )弃8、耒(lěi )阳9、纶(guān)巾11、蟊(máo )贼12、考妣(bǐ)13、粜(tiào)米14、盥(guàn )洗15、谶(chèn)语16、缫(sāo )丝17、睥睨(pì nì)18、煨(wēi)得19、朝暾(tūn)20、痈疽(yōng jū):毒疮21、熹(xi)微:指晨光微明22、舆(yú)薪:满车子的柴,比喻大而易见的事物。
23、稼穑(jià sè):播种与收谷24、书贾(jiǎ):书商25、遐迩(xiá ěr):远近,闻名26、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
27、氤氲(yīn yūn):烟云弥漫的样子。
28、潋(liàn)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29、煌煌(huáng)然:恐惧不安的样子30、饱餍(yàn)粱肉31、鳞次栉(zhì)比32、富商巨贾(gǔ ):指大商人。
33、光风霁(jì)月: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34、累架充栋(dòng):比喻书籍很多。
35、蒹葭(jiān jiā )苍苍: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
36、接踵联袂(mèi):形容一个接着一个,没有间断。
37、年高德劭(shào):年纪大,品德好。
38、甘之若饴(yí):饴:甜。
39、瞠(chēng)乎后矣: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追赶不上。
40、云谲(jué)波诡: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千姿万态,不可捉摸。
41、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死板而不知变通。
42、廉顽立懦(nuò):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外科的痈名词解释
外科的痈名词解释外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在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作出巨大贡献。
在外科学中,有许多术语和名词常常出现,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名词就是“痈”。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解释外科中的痈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治疗方法。
一、痈的定义和特征痈(英文名:abscess),在外科学中指的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痈通常形成于软组织内,例如皮肤和肌肉,其特征是形成一个局限性脓肿。
痈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局部疼痛、肿胀、红斑和发热等症状。
除了外表症状之外,痈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和食欲不振。
二、痈的成因与诱因1.细菌感染:痈的主要成因是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道杆菌等。
当这些细菌进入人体组织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出炎症反应,导致化脓性炎症的形成。
2.创伤或损伤:创伤和损伤也是引发痈的一大诱因。
当人体受到外伤或者皮肤被细菌感染时,局部组织往往受到损害,形成适宜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导致痈的发生。
3.其他因素: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都可能增加人体感染细菌并形成痈的风险。
三、痈的分类根据病因、部位和临床表现,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痈的分类如下:1.皮肤痈:皮肤痈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形成于毛囊和皮脂腺周围。
这种痈多数出现在面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2.深部痈:深部痈包括肌肉痈、骨膜痈和关节腔痈等。
深部痈比皮肤痈更为严重,治疗也更为困难。
3.内脏痈:内脏痈通常指内脏器官的脓肿,如肺脓肿、肝脓肿和脑脓肿等。
这种情况下,痈的治疗需要更为细致和慎重。
四、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诊断: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痈的常规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痈的发生过程和病情,然后进行体格检查以确定痈的部位和性质。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超声、X射线或者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和评估痈的情况。
2.治疗:治疗痈的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的痈,医生通常会采用抗生素和局部消毒等药物治疗。
痈疽总论歌
痈疽总论歌【方歌】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膈气血凝。
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趺扑损身形,膏梁之变荣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
疽由筋骨阴分发,肉脉阳分发曰痈,疡起皮里肉之外,疮发皮肤疖通名。
阳盛焮肿赤痛易,阴盛色黯陷不疼,半阴半阳不高肿,微痛微焮不甚红。
五善为顺七恶逆,见三见四死生明。
临证色脉须详察,取法温凉补汗攻。
善治伤寒杂证易,能疗痈疽肿毒精。
痈疽阳证歌【方歌】阳证初起焮赤痛,根束盘清肿如弓,七日或疼时或止,二七疮内渐生脓。
痛随脓减精神爽,腐脱生新气血充,嫩肉如珠颜色美,更兼鲜润若榴红。
自然七恶全无犯,应当五善喜俱逢,须知此属纯阳证,医药调和自有功。
痈疽阴证歌【方歌】阴证初起如粟大,不红不肿疙瘩僵,木硬不痛不焮热,疮根平大黯无光。
七朝之后不溃腐,陷软无脓结空仓,疮上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
紫黑脓稀多臭秽,若见七恶定知亡,须知此属纯阴证,虽有岐黄命不长。
痈疽半阴半阳歌【方歌】阴阳相半属险证,阳吉阴凶生死昭,似阳微痛微焮肿,如阴半硬半肿高。
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五善之证虽兼有,七恶之证不全逃。
若能饮食知味美,二便调和尚可疗,按法施治应手效,阳长阴消自可调。
痈疽五善歌【方歌】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不躁不烦渴,寤寐两安然。
肝善身轻便,不怒不惊烦,指甲红润色,溲和便不难。
脾善唇滋润,知味喜加餐,脓黄稠不秽,大便不稀干。
肺善声音响,不喘无嗽痰,皮肤光润泽,呼吸气息安。
肾善不午热,口和齿不干,小水清且白,夜卧静如山。
痈疽七恶歌【方歌】一恶神昏愦,心烦舌燥干,疮色多紫黑,言语自呢喃。
二恶身筋强,目睛正视难,疮头流血水,惊悸是伤肝。
三恶形消瘦,疮形陷又坚,脓清多臭秽,不食脾败难。
四恶皮肤槁,痰多韵不圆,喘生鼻扇动,肺绝必归泉。
五恶时引饮,咽喉若燎烟,肾亡容惨黑,囊缩死之原。
六恶身浮肿,肠鸣呕呃繁,大肠多滑泄,脏腑败之端。
七恶疮倒陷,如剥鳝一般,时时流污水,四肢厥逆寒。
痈疽顺证歌【方歌】顺证初起小渐大,憎寒壮热渐焮疼,气盛顶尖高肿起,血盛根脚收束红。
徐文兵老师浅释痈疽
徐文兵老师浅释痈疽“痈”的繁体字是“癰”,从疒( chuáng)会意,以“邕”或“雝”(yōng )形声兼会意。
“邕”或“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
“癰”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
《說文》:“腫也。
”《釋名》:“癰,壅也。
氣壅否結,裹而潰也。
”“疽”也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同且(jū)。
“且”是多音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
类似的字还有“沮”,意思是水流阻断;咀,咬断。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
《說文》:“久癰也。
”《醫書》:“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
疽者,五藏不調之所致,陽滯於隂則生癰,隂滯於陽則生疽。
”《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
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回答痈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处。
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示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体质好的人完全可以自愈。
痈疽疔疖怎么读
痈疽疔疖怎么读
答案:yōng jūdīng jiē。
痈:读音:[yōng]
疽:读音:[jū]
疔:读音:[dīng]
疖:读音:[jiē]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疔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
疖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诊断要点
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
一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
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
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
痈易消、易溃、
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疖和疔虽然同是一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
在这里还应指出,须知疖与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与疖有所区别。
搜神记·卷六原文
搜神记·卷六原文搜神记·卷六搜神记卷六论妖怪【原文】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译文】妖怪,是阴阳元气所依附的物体。
元气在物体内惑乱了,物体放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
形体和气质,是外表和内在这两种要素在物体上的作用体现,它们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本源,与容貌、言谈、观察、聆听、思考五种事情相联系。
虽然它们消灭、增长、上升、下降,变化多端,但它们在祸福的征兆上,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论定。
论山徙【原文】夏桀之时厉山亡,秦始皇之时三山亡,周显王三十二年宋大邱社亡,汉昭帝之末,陈留昌邑社亡。
京房《易传》曰: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乱,社稷亡也。
故会稽山阴琅邪中有怪山,世传本琅邪东武海中山也,时天夜,风雨晦冥,旦而见武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时东武县山,亦一夕自亡去,识其形者,乃知其移来。
今怪山下见有东武里,盖记山所自来,以为名也。
又交州脆州山移至青州。
凡山徙,皆不极之异也。
此二事未详其世。
《尚书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士贤者不兴,或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私门成群,不救,当为易世变号。
说曰:善言天者,必质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故天有四时,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和而为雨,怒而为风,散而为露,乱而为雾,凝而为霜雪,立而为蚳,此天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亦人之常数也。
若四时失运,寒暑乖违①,则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彗孛②流飞,此天地之危诊也。
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赘也。
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③也。
冲风,暴雨,此天地之奔气也。
雨泽不降,川渎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
【注释】①乖违:错乱反常。
②彗孛:彗星和孛星。
旧谓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③痈疽(yōng jū):祸患。
18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尾可做拂尘。
【正文】痹癆(痹症,癆症。不可治愈的慢 性病)之疾,殆于痈疽(yōngjū一种由风火湿 热等邪毒引起的局部化浓性疾病,样子虽可 怕,无生命危险);将萎之华,惨于槁 gǎo木 (枯木,以上一共用了四个触目惊心的比喻句子,来暗示行将解体的 社会惨象)。三代神圣(帝王的尊称),不忍薄 谲(jué欺诈)士(指才智之士)勇夫,而厚 豢驽羸(喻才智低下、能力弱小的人),探 世变(能够探知社会演变的原因所在)也, 圣之至也(才是最明智的人。圣:聪明)!
在那种衰世,只要有才能的人一出现,就有 很多不才的庸人来监视束缚他们,甚至残害 他们。那些庸人残害有才能的人士,不是用 刀,不用锯,不用水火,而是对他们的文章、 名誉、声音笑貌都进行诽谤、诬蔑和围攻。 要残害他们,不必向君主、上级官员报告, 也不必在政权机关和在市上宣布,君主和官 员也不管不问。残害人才的法子,不用杀头、 腰斩,只是戕害和摧残他们的心。残害他们 忧患的心、悲愤的心、思虑的心、有作为的 心、能廉耻的心、纯洁的心。
有声。
【注释】便便 piánpián: 1.形容言语明白流畅。 2.形容巧言利口,擅长辞令。《旧唐书· 文苑 传下· 唐次》:“盖谓似信而诈,似忠而非, 便便可以动心,捷捷可以乱德。”捷捷,巧言貌。 3.腹部肥满貌。大腹便便。 4.形容治理有序。便,通“ 平 ”。《史 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论》:“《书》曰:‘不 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 便。’” 今本《书· 洪范》作“王道平平”。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参考译文
我听对历史研究很深的人讨论历史的时候说,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分为治世、乱 世、衰世三个等级。这三种不同社会的区分, 都要根据人才的不同情况来定。就人才的差别 来看,治世算是一种,乱世算是一种,而衰世 又另外算一种。 所谓衰世,从外表看,象治世;从社会的各种 名分教化来看,也象治世;就是从社会的言谈 风尚,声乐表情来看都好象和治世一样。黑白 难分,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不现,表面看上去 象治世那样质朴。音律混乱、声调不分,表面 上好象和治世那样,不注意声调的讲求。
孟子·万章上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
孟子·万章上8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9.8[原文]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①?”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②。
于卫主颜雠由③。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④。
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⑤。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⑥。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⑦。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⑧。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⑨。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⑩。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⑪。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⑫!”9.8[通释]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是好事之徒捏造出来的谣言。
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雠由家里。
弥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
弥子暇告诉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可以得到卫国卿的位置。
子路把这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看命运怎么安排。
孔子依礼依义进依礼依义退,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没得到官位说是命运安排的。
如果他住在痈疽与瘠环家,就是放弃义拒绝命运的安排。
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不得意,遇到宋国的司马桓魋打算截杀他,只得改变常服路过宋国。
这时候孔子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便住在了陈国司城贞子的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
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的家寄住什么样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要看他寄住在什么样的人家。
如果孔子住在痈疽跟宦官瘠环的家里,还算什么孔子!”9.8[注释]①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有人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痈疽家里,在齐国时住在瘠环家里,有这样的事吗。
主,同“住”,本“以……为主”的意思,进而形成“住”的意思。
痈疽,音yōng jū,本是一种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即毒疮,这里指的是擅长治疗毒疮以其命名的卫灵公宠幸的宦官。
侍人,也作寺人,宦官。
瘠环,长相羸弱名字叫环的齐景公的宦官。
瘠,音jí。
痈疽-中医
痈疽-中医痈疽只是热胜血。
六阳经,六阴经,有多气少血者,有少气多血者,有多气多血者,不可一概论也。
若夫要害处近虚怯薄处,前哲已曾论及。
惟分经之言未闻,诸经惟少阳厥阴经生痈疽,理宜预防,以其多气少血,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死症。
遽用驱毒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
阳滞于阴,脉浮洪弦数;阴滞于阳,脉沉细弱涩。
阳滞以寒治之,阴滞以热治之。
人中年以后,不可生痈,才有痛肿,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可保终吉。
若用寻常驱热拔毒纾气之药,虚虚之祸,如指诸掌。
内托之法,河间治肿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病在皮肉,非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宜复煎散,除温散郁,使胃气和平。
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饮之。
如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
如微利及烦热已退却,与复煎散半两。
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伤也。
然世俗多用排脓内补十宣散,若用之于此小疮与冬月时令即可。
若溃疡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难为倚仗。
一妇年七十,形实性急而好酒,脑生疽,才五日,脉紧急且涩,急用大黄酒煨细切,酒拌炒为末。
又洒拌人参炒,入姜煎,调一钱重。
又两时再与。
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觉病已失。
此内托之意。
又一男子,年五十,形实色黑,背生红肿,及胛骨下痛,其脉浮数而洪紧,食亦呕。
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六帖而消。
此正内托之法,非《精要》内托散、乳香、绿豆等药。
想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宽肠痈,大肠有痰积死血流注,桃仁承气东加连翘、秦艽。
近肛门破入风者难治,防风之乳痈,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
亦有所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热,合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
于初起时,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
黄帝内经·痈疽(2)原文
黄帝内经·痈疽(2)原文痈疽(2) 发于胁,名日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判陵蔻。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日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禾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日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日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日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日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日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引,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日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鲰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提要】本段分别论述了猛疽、天疽、脑烁等十九中痈疽的病名、症状、部位以及治疗与预后。
【白话解】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痈疽的形状、死生的限和名称。
岐伯说痈疽发生在喉结的叫做猛疽。
这种病如不及时治疗就要化脓,若不将脓液排出,就会使咽喉堵塞,半天就会死亡。
已经化脓的,要先刺破排脓,再口含凉的猪油,三天即可痊愈。
发生在颈部的,叫做天疽。
这种痈部位较大,颜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疗,热毒就会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渊腋穴处,向前面可伤及任脉,向内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损伤,十几天就会死亡。
邪热亢盛,滞留于项部,上侵而消烁脑髓的,叫做脑烁。
表现为神色抑郁不欢,颈部剧痛如针刺,如热毒内攻而出现心中烦躁,是不治的死证。
发生在肩臂部的痈肿,叫做疵痈,局部呈赤黑色,应当迅速治疗,此证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于引起此痈的毒气浮浅而不深陷,不会伤及五脏,即使在发病四五天的时候速用艾灸治疗,也会很快痊愈。
中医名词解释
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
指因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
衄(nǜ ):鼻出血:鼻衄。
疮疡(chuāng yang ):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
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症两大类,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疬等。
痹:痹,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又指粗心,也指马虎不经心,缺乏警惕性:麻痹大意。
痈疽(yōng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
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瘰疬: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瘘管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类疾病。
癥瘕:妇科症瘕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
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
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瘿瘤:瘿(瘤)gall,cecidium 指由于其他生物的寄生,极少是由于共生所引起的植物体异常发育或异常生长的部分。
主要由于寄生生物的代谢物质引起寄主细胞的异常生长(分裂、肥大、分化),有时也由于局部组织的崩溃而形成。
过去,仅仅注意到瘿瘤是由昆虫所造成的(虫瘿)。
但Thomas(1873)把它的定义扩大了。
瘿有时与焦油等致瘤物质造成的植物肿瘤(plant tumor)或细菌寄生所引起的炎症不易区分,但一般地说瘿瘤组织生存期比较长,与其原组织的寿命几乎无大差异,所以是可以区别开来的。
根据寄主种类可分为动物瘿(Zoocecidium;德Zoocecidie)与植物瘿(phy-tocecidium;德Phytocecidie)二种,前者除线虫、蜱螨类外,昆虫占多数,后者除细菌外其他菌类也不少。
痈疽(yōngjū)根原
痈疽(y o ng j u )根原[原文]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
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
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
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
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
穴腧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
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
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
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
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
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
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翻译】痈疽(毒疮),是寒伤营血的病。
血的性质,温则运行畅通,寒则因冻结而滞涩,寒伤营血,冻结而滞涩不循序移动,卫气郁阻,蓄积而为热,热盛则皮肉溃烂化为脓。
脓凝滞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耗减损,经脉衰败渗漏,刺激五脏,五脏受伤便死了。
痈病疮面浅而疽病疮面深,疮面浅就轻而疮面深就重。
痈病,营气卫气堵塞在体外的表现,疽病,气血阻塞在内脏的表现。
营卫的堵塞,有的旺盛有的不旺盛,所以肿块有大有小。
人体上的穴道开启因而风寒进入,寒郁积为热,随着空窍向外发散,所以是圆形。
疽外露的征候,皮肤死去而且坚硬,痈外露的征候,皮薄而且光泽,是阴阳浅深的分别。
《灵枢? 痈疽》说:外来的寒邪在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返回,不能循环,所以堵塞发肿。
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烂肉,肉腐烂则化为脓。
痈形成为热,但根源性在于外寒,所以痈疽刚开始起的时候,应当温经散寒,流通营气并且疏导卫气。
何为痈疽
痈疽(yōng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
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编辑本段]词语释义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
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
“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
《说文》:“肿也。
”《释名》:“痈,壅也。
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
“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
《说文》:“久痈也。
”《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
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
”《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
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编辑本段]经典记载《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
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1-13)词汇总+拼音+解释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资料第1期普通1 光绪Guāng Xù2 甲胄jiǎ zhòu3 梧桐wú tóng4 秋毫无犯qiū háo wú fàn5 间歇jiàn xiē6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7 陡峭dǒu qiào8 荷尔蒙héěr méng9 雾凇wù sōng10 颠茄diān qié11 熨帖yù tiē12 猢狲hú sūn13 图们江Tú Mén Jiāng14 恃才傲物shì cái ào wù15 腭裂è liè16 秃鹫tū jiù17 癞蛤蟆lài há ma18 惴惴不安zhuì zhuì bùān19 髋关节kuān guān jié20 繁文缛节fán wén rù jié21 咋舌zé shé22 裘皮qiú pí23 沟壑gōu hè24 日臻完善rì zhēn wán shàn25 恽代英Yùn Dài Yīng26 矫揉造作jiǎo róu zào zuò27 镪水qiāng shuǐ28 炉箅子lú bì zi29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30 黑曜石hēi yào shí31 攥拳头zuàn quán tou32 黏稠nián chóu33 三聚氰胺sān jù qíng àn34 暴殄天物bào tiǎn tiān wù35 拾掇shí duo36 束河Shù HéP1 37 瓮中捉鳖wèng zhōng zhuō biē38 驽马nǔ mǎ39 曾国藩Zēng Guó Fān40 枭首示众xiāo shǒu shì zhòng P2 41 谥号shì hào42 襁褓qiǎng bǎo43 核苷酸hé gān suānP3 44 溘然长逝kè rán cháng shì45 摩羯座mó jié zuò46 陀螺tuó luóP4 47 桀纣Jié Zhòu48 馥郁fù yù49 斧钺fǔ yuèP5 50 貔貅pí xiū51 汗水涔涔hàn shuǐ cén cén52 尥蹶子liào juě ziP6 53 万目睚眦wàn mù yá zì54 嬷嬷mó mo55 神龛shén kānP7 56 郫县豆瓣Pí Xiàn dòu bàn57 兄弟阋墙xiōng dì xì qiáng58 荦荦大端(注) luò luò dà duān 第2期普通1 蜈蚣wú gōng2 破绽pò zhàn3 驿站yì zhàn4 矫健jiǎo jiàn5 焦炭jiāo tàn6 涉密shè mì7 耳熟能详ěr shú néng xiáng8 隔膜gé mó9 造次zào cì10 青涩qīng sè11 方兴未艾fāng xīng wèi ài12 诧异chà yì13 反刍fǎn chú14 沉湎chén miǎn15 烙饼lào bǐng16 华尔兹huáěr zī17 捉襟见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18 萧瑟xiāo sè19 怄气òu qì20 椭圆tuǒ yuán21 通牒tōng dié22 辍学chuò xué23 墩布dūn bù24 揉搓róu cuo25 蜥蜴xī yì26 端倪duān ní27 尔虞我诈ěr yú wǒ zhà28 禁锢jìn gù29 炮仗pào zhang30 殒命yǔn mìng31 择菜zhái cài32 凋敝diāo bì33 扑尔敏pūěr mǐn34 毕肖bì xiào35 造诣zào yì36 天赋异禀tiān fù yì bǐng37 跋扈bá hù38 桔梗jié gěng39 皴裂cūn liè40 颐指气使yí zhǐ qì shǐ41 苔藓tái xiǎn42 蚩尤Chī Yóu43 火铳huǒ chòng44 囿于成见yòu yú chéng jiàn45 嵇康Jī Kāng46 草菅人命cǎo jiān rén mìng47 槽子糕cáo zi gāo48 蘸水钢笔zhàn shuǐ gāng bǐ49 壅塞yōng sè50 日冕rì miǎn =251 岱宗Dài Zōng52 攫取jué qǔP1 53 瓜瓤guā ráng54 插科打诨(注) chā kē dǎ hùn 第3期普通1 滂沱pāng tuó2 妖孽yāo niè3 嘉陵江Jiā Líng Jiāng4 疮痂chuāng jiā5 暮霭mùǎi6 杯盘狼藉bēi pán láng jí7 湿疹shī zhěn8 饶恕ráo shù9 惆怅chóu chàng10 盘桓pán huán11 层峦叠嶂céng luán dié zhàng12 范畴fàn chóu13 杂烩zá huì14 蝉蜕chán tuì15 淤积yū jī16 扎筏子zā fá zi17 装裱zhuāng biǎo18 中流砥柱zhōng liú dǐ zhù19 翘楚qiáo chǔ20 余烬yú jìn21 疑窦丛生yí dòu cóng shēng22 摒除bìng chú23 杀手锏shā shǒu jiǎn24 鼹鼠yǎn shǔ25 喇嘛lǎ ma26 鳜鱼guì yú27 赭石zhě shí28 淄博Zī Bó29 腌臜ā zā30 奉为圭臬fèng wéi guī niè31 矽肺病xī fèi bìng32 自惭形秽zì cán xíng huì33 虫豸chóng zhì34 乌桕wū jiù35 轮毂lún gǔ36 每况愈下měi kuàng yù xià37 瞿塘峡Qú Táng Xiá38 犰狳qiú yú39 踽踽独行jǔ jǔ dú xíng40 宁馨儿níng xīn ér41 糨糊jiàng hu42 趔趄liè qie43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44 穷兵黩武qióng bīng dú wǔ45 伽马刀gā mǎ dāo46 喷嚏pēn tì47 藿香huò xiāng48 遒劲qiú jìng49 居心叵测jū xīn pǒ cè50 剐蹭guǎ cèng 51 黑黢黢hēi qū qū52 商榷shāng què53 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54 白垩纪bái è jì55 缫丝sāo sī56 滁州Chú Zhōu57 烤麸kǎo fū58 梦魇mèng yǎn59 苜蓿mù xu60 弄璋之喜nòng zhāng zhī xǐ61 顶礼膜拜dǐng lǐ mó bài62 阴霾yīn mái63 虢国夫人Guó Guó Fū Ren64 厉兵秣马lì bīng mò mǎ65 岳麓书院Yuè Lù Shū Yuàn66 伽倻琴jiā yē qín67 隋炀帝Suí Yáng Dì68 蹴鞠cù jū69 熠熠生辉yì yì shēng huī70 犟嘴jiàng zuǐP1 71 崴脚wǎi jiǎo72 户枢不蠹(注) hù shū bù dù第4期普通1 扭捏niǔ nie2 蒲扇pú shàn3 乾坤qián kūn4 按图索骥àn tú suǒ jì5 煽情shān qíng6 推卸tuī xiè7 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8 电饭煲diàn fàn bāo9 瓜葛guā gé10 昙花一现tán huā yī xiàn11 次生林cì shēng lín12 干涸gān hé13 稚嫩zhì nèn14 紫檀zǐ tán15 怨天尤人yuàn tiān yóu rén16 搭档dā dàng17 手榴弹shǒu liú dàn18 漕运cáo yùn19 颤颤巍巍chàn chan wēi wēi20 硌牙gè yá21 日珥rìěr22 擀面杖gǎn miàn zhàng23 撂挑子liào tiāo zi24 鸢尾花yuān wěi huā25 硒鼓xī gǔ26 灯芯绒dēng xīn róng27 虹吸hóng xī28 磨刀霍霍mó dāo huò huò29 荨麻疹xún má zhěn30 猕猴mí hóu31 万马齐喑wàn mǎ qí yīn32 虱子shī zi33 矢量shǐ liàng34 辎重zī zhòng35 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36 梭镖suō biāo37 器宇轩昂/气宇轩昂qì yǔ xuān áng38 嘎嘣脆gā bēng cuì39 皂荚zào jiá40 掣肘chè zhǒu41 煊赫xuān hè42 捋虎须luō hǔ xū43 黄疸huáng dǎn44 璞玉pú yù45 豢养huàn yǎng46 炭疽杆菌tàn jū gǎn jūn47 鬃毛zōng máo48 紧箍咒jǐn gū zhòu49 镍币niè bì50 坩埚gān guō51 犁铧lí huá52 龋齿qǔ chǐ53 整饬zhěng chì54 绥靖suí jìng55 朝觐cháo jìn56 诡谲guǐ jué57 茱萸zhū yú58 尺蠖chǐ huò59 陶埙táo xūn60 赳赳武夫jiū jiū wǔ fū61 丙烷bǐng wán62 襄樊Xiāng Fán63 糗事qiǔ shì64 妆奁zhuāng lián65 箭镞jiàn zú66 眄视miàn shìP1 67 觊觎jì yú68 僭越jiàn yuèP2 69 呦呦鹿鸣yōu yōu lù míng70 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 P3 71 蛏子chēng zi72 束脩shù xiūP4 73 郓城Yùn Chéng74 踆乌(注) cūn wū第5期普通1 凭证píng zhèng2 吝啬lìn sè3 坍塌tān tā4 拨浪鼓bō lang gǔ5 闰年rùn nián6 胖墩墩pàng dūn dūn7 荆轲Jīng Kē8 荠菜jì cài9 诅咒zǔ zhòu10 感激涕零gǎn jī tì líng11 钝器dùn qì12 缅甸Miǎn Diàn13 拼凑pīn còu14 牙龈yá yín15 清冽qīng liè16 晕厥yūn jué17 抑郁yì yù18 亦步亦趋yì bù yì qū19 橄榄gǎn lǎn20 水泵shuǐ bèng21 嗅觉xiù jué22 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23 日薄西山rì bó xī shān24 冰激凌bīng jī líng25 斑鸠bān jiū26 炙手可热zhì shǒu kě rè27 轻佻qīng tiāo28 纽扣niǔ kòu29 寅吃卯粮yín chī mǎo liáng30 愁肠百结chóu cháng bǎi jié31 挟持/胁持xié chí32 钙化gài huà33 秤砣chèng tuó34 扫帚sào zhou35 琵琶pí pa36 窃据要津qiè jù yào jīn37 宁缺毋滥nìng quē wú làn38 纨绔子弟wán kù zǐ dì39 涣散huàn sàn40 黄芪huáng qí41 腱鞘炎jiàn qiào yán42 凌霄花líng xiāo huā43 改锥gǎi zhuī44 品脱pǐn tuō45 浑浑噩噩hún hún èè46 崔嵬cuī wéi47 油渍yóu zì48 疖子jiē zi49 揣度chuǎi duó50 嗲声嗲气diǎ shēng diǎ qì51 荏苒rěn rǎn52 自刎zì wěn53 苋菜xiàn cài54 吞噬tūn shì55 虔诚qián chéng56 瑕不掩瑜xiá bù yǎn yú57 阻尼zǔ ní58 上颚/上腭shàng è59 岑寂cén jì60 僳僳族Lì Sù Zú61 盥洗室guàn xǐ shì62 马褂mǎ guà63 自怨自艾zì yuàn zì yìP1 64 蟠桃pán táo65 镌刻juān kèP2 66 诳语kuáng yǔ67 搪瓷táng cíP3 68 蕨类植物jué lèi zhí wù69 烤馕kǎo nángP4 70 社稷shè jì71 滹沱河(注) Hū Tuó Hé第6期普通1 意蕴yì yùn2 扼腕è wàn3 瑰宝guī bǎo4 浑天仪hún tiān yí5 蚯蚓qiū yǐn6 密密匝匝mì mi zā zā=27 金銮殿jīn luán diàn8 兆赫zhào hè9 门槛/门坎mén kǎn10 阡陌qiān mò11 楔形文字xiē xíng wén zì12 诙谐huī xié13 洗漱xǐ shù14 斑驳陆离bān bó lù lí15 臼齿jiù chǐ16 肱骨gōng gǔ17 番石榴fān shí liu18 座头鲸zuò tóu jīng19 阑尾炎lán wěi yán20 糍粑cí bā21 触类旁通chù lèi páng tōng22 告罄gào qìng23 蓦然回首mò rán huí shǒu24 跷跷板qiāo qiāo bǎn25 羌笛qiāng dí26 考妣kǎo bǐ27 蒸馏水zhēng liú shuǐ28 煞有介事shà yǒu jiè shì29 怪癖guài pǐ30 岐黄qí huáng31 耳蜗ěr wō32 遴选lín xuǎn33 消弭xiāo mǐ34 怂恿sǒng yǒng 35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36 腈纶jīng lún37 卿卿我我qīng qīng wǒ wǒ38 滑熘huá liū39 阑珊lán shān40 舍利子shè lì zǐ41 蹙额cùé42 螟蛉míng líng43 铩羽而归shā yǔér guī44 癔症yì zhèng45 木铎mù duó46 嘎达梅林Gā Dá Méi Lín47 瘐毙yǔ bì48 胱氨酸guāng ān suān49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50 沉疴chén kē51 裙裾qún jū52 廉颇Lián Pō53 蔺相如Lìn Xiàng Rú54 邋遢lā ta55 鞑靼Dá Dá56 鳏寡孤独guān guǎ gū dúP1 57 兖州Yǎn Zhōu58 翁同龢Wēng Tóng Hé59 齑粉(注) jī fěn 第7期普通1 集腋成裘jí yè chéng qiú2 危如累卵wēi rú lěi luǎn3 蹿红cuān hóng4 拓扑学tuò pū xué5 菽粟shū sù6 刮痧guā shā7 鳕鱼xuě yú8 芦笙lú shēng9 羸弱léi ruò10 豇豆jiāng dòu11 荸荠bí qi12 锒铛入狱láng dāng rù yù13 莞尔一笑wǎn ěr yī xiào14 金兀术Jīn Wù Zhú15 甘霖gān lín16 怙恶不悛hùè bù quān17 蛲虫náo chóng18 苏洵Sū Xún19 髭须zī xū20 耄耋之年mào dié zhī nián21 鳄梨è lí22 戗面馒头qiàng miàn mán tou23 戎马倥偬róng mǎ kǒng zǒng24 谄谀chǎn yú25 痈疽yōng jū26 扶乩fú jī27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28 缱绻qiǎn quǎn29 膻腥shān xīng30 蓬荜生辉péng bì shēng huī31 旖旎yǐ nǐ32 忝列门墙tiǎn liè mén qiáng33 鸸鹋ér miáo34 卖官鬻爵mài guān yù jué35 芒砀山Máng Dàng Shān36 荫翳/阴翳yīn yì37 礌石léi shí38 皋陶Gāo Yáo39 袍笏登场páo hù dēng chǎng40 干哕gān yue41 祭酹jì lèi42 龙骧虎峙lóng xiāng hǔ zhì43 谢道韫Xiè Dào YùnP1 44 浮槎fú chá45 耆寿耇老qí shòu gǒu lǎo46 瓮牖绳枢wèng yǒu shéng shūP2 47 耒耜lěi sì48 俟河之清sì hé zhī qīng49 斫轮老手zhuó lún lǎo shǒu P3 50 水螅shuǐ xī51 越俎代庖yuè zǔ dài páoP4 52 栉风沐雨zhì fēng mù yǔ53 亵渎xiè dúP5 54 饿殍/饿莩è piǎo55 稗官野史bài guān yě shǐP6 56 卷帙浩繁juàn zhì hào fán57 九省通衢jiǔ shěng tōng qúP7 58 饾饤dòu dìng59 裂璺(注) liè wèn第8期普通1 奚落xī luò2 结缔组织jié dì zǔ zhī3 逻辑luó jí4 搭讪dā shàn5 肄业yì yè6 始作俑者shǐ zuò yǒng zhě7 岳阳楼Yuè Yáng Lóu8 豆蔻dòu kòu9 肇事zhào shì10 信手拈来xìn shǒu niān lái11 普惠制pǔ huì zhì12 痉挛jìng luán13 秦桧Qín Huì14 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15 泯灭mǐn miè16 毽子jiàn zi17 玉玺yù xǐ18 柴扉chái fēi19 针灸zhēn jiǔ20 橛子jué zi21 忖度cǔn duó22 众目睽睽zhòng mù kuí kuí23 犄角jī jiǎo24 傀儡kuǐ lěi25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26 卜筮bǔ shì27 乖戾guāi lì =228 籼稻xiān dào29 蓖麻bì má30 涞源Lái Yuán31 达斡尔族Dá WòĚr Zú32 巉岩chán yán33 渊薮yuān sǒu34 玳瑁dài mào =235 剜肉补疮wān ròu bǔ chuāng36 嵯峨cuóé37 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38 狷介juàn jiè39 仡佬族Gē Lǎo Zú40 醪糟láo zāo41 双髻鲨shuāng jì shā42 尘寰chén huán43 佞臣nìng chén44 燧石suì shí45 婺源Wù Yuán46 趸船dǔn chuán47 篦子bì zi48 骰子tóu ziP1 49 煮豆燃萁zhǔ dòu rán qí50 鼙鼓pí gǔ51 禳解ráng jiěP2 52 傩戏nuó xì53 拓跋氏(注) Tuò Bá Shì第9期普通1 舴艋zé měng2 曳光弹yè guāng dàn3 颉颃xié háng4 探囊取物tàn náng qǔ wù5 戆直zhuàng zhí6 戳脊梁骨chuō jǐ liang gǔ7 饥肠辘辘jī cháng lù lù8 徽号huī hào9 虹鳟鱼hóng zūn yú10 鏖战áo zhàn11 料峭liào qiào 12 饸饹hé le13 合卺hé jǐn14 蟊贼máo zéi15 骶骨dǐ gǔ16 罅隙xià xì17 碌碡liù zhou18 芝罘山Zhī Fú Shān19 旱魃hàn bá20 歃血为盟shà xuè wéi méng21 保墒bǎo shāng22 嫘祖Léi Zǔ23 出粜chū tiào24 倥侗kōng tóng25 铁蒺藜tiě jí li26 楞严经Léng Yán Jīng27 悭吝qiān lìn28 酬酢chóu zuò29 誊录téng lù30 瘰疬luǒ lì31 鲥鱼shí yú32 得鱼忘筌dé yú wàng quán33 蝾螈róng yuán34 以儆效尤yǐ jǐng xiào yóu35 五蕴皆空wǔ yùn jiē kōng36 乜斜miē xie37 窨井yìn jǐng 38 寤寐求之wù mèi qiú zhī39 飨宴xiǎng yàn40 擤鼻涕xǐng bí tì41 柽柳chēng liǔ42 牛蒡niú bàng43 年高德劭nián gāo dé shào44 斑蝥bān máo45 桁架héng jià46 薅草hāo cǎo47 袼褙gē bei48 转捩点zhuǎn liè diǎn49 糌粑zān ba50 符箓fú lù51 凼肥dàng féi52 玉墀yù chí53 瞀儒mào rú54 欸乃ǎi nǎi55 清癯qīng qú56 匏瓜páo guā57 纡尊降贵yū zūn jiàng guì58 鞣制róu zhì59 喟然长叹kuì rán cháng tàn60 怨怼yuàn duì61 芫荽yán suī62 砥砺dǐ lì63 氤氲yīn yūn64 撷英xié yīng65 伏羲Fú XīP1 66 胶柱鼓瑟(注) jiāo zhù gǔ sè67 绾发wǎn fà第10期普通1 延宕yán dàng2 刨花板bào huā bǎn3 下巴颏儿xià ba kē r4 打醮dǎ jiào5 馏馒头liù mán tou6 稼穑jià sè7 蟾宫折桂chán gōng zhé guì8 铣床xǐ chuáng9 酚酞fēn tài10 罪愆zuì qiān11 仓廪cāng lǐn12 胡子拉碴hú zi lā chā13 龃龉jǔ yǔ14 一绺yī liǔ15 骈体文pián tǐ wén16 鬼蜮伎俩guǐ yù jì liǎng17 嘧啶mì dìng18 撅断juē duàn19 朗姆酒lǎng mǔ jiǔ20 汜水关Sì Shuǐ Guān 21 溽暑rù shǔ22 刀俎dāo zǔ23 臧否zāng pǐ24 猞猁shē lì25 螺钿luó diàn26 草履虫cǎo lǚ chóng27 酯化反应zhǐ huà fǎn yìng28 鳗鲡mán lí29 铴锣tāng luó30 菟丝子tù sī zǐ31 毛茛máo gèn32 会稽山Kuài Jī Shān33 贻害无穷yí hài wú qióng34 胼手胝足pián shǒu zhī zú35 掮客qián kè36 鸣镝míng dí37 鹭鸶lù sī38 趿拉tā la39 山魈shān xiāo40 笸箩pǒ luo41 一抔黄土yī póu huáng tǔ42 甾醇zāi chún43 蕴藉yùn jiè44 玉簪yù zān =245 玉箧yù qiè46 宽宥kuān yòu 47 髯口rán kou48 老媪lǎo ǎo49 蓬头跣足péng tóu xiǎn zú50 如椽之笔rú chuán zhī bǐ51 云岫yún xiù52 云谲波诡yún jué bō guǐ53 关心民瘼guān xīn mín mò54 贲门bēn mén55 玉樽yù zūn56 暴戾恣睢bào lì zì suī57 流睇liú dì58 缟素gǎo sù59 咂啖zā dàn60 籀文zhòu wén61 悒悒不欢yì yì bù huānP1 62 酆都城/丰都城Fēng Dū Chéng63 滟滪堆Yàn Yù DuīP2 64 鞋襻xié pàn65 薨殁hōng mò66 颛顼(注) Zhuān Xū第11期普通1 嗜好shì hào2 剽窃piāo qiè3 蛊惑gǔ huò4 摩挲mā sa5 闭门羹bì mén gēng6 蹚水/趟水tāng shuǐ7 黏土nián tǔ8 尺牍chǐ dú9 鱼鳍yú qí10 鳞次栉比lín cì zhì bǐ11 腮腺炎sāi xiàn yán12 蝼蛄lóu gū13 棉铃虫mián líng chóng14 腹诽心谤fù fěi xīn bàng15 动辄得咎dòng zhé dé jiù16 粮秣liáng mò17 迷迭香mí dié xiāng18 摽劲儿biào jìn r19 桑葚/桑椹sāng shèn20 胃脘wèi wǎn21 庸庸碌碌yōng yōng lù lù22 竹篾zhú miè23 张骞Zhāng Qiān24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25 隽永juàn yǒng26 肘腋之患zhǒu yè zhī huàn27 痼疾gù jí28 朱雀玄武zhū què xuán wǔ29 缪斯Miù Sī30 严惩不贷yán chéng bù dài 31 砒霜pī shuāng32 放浪形骸fàng làng xíng hái33 檀越tán yuè34 逼仄bī zè35 龅牙bāo yá36 潸然泪下shān rán lèi xià37 视如敝屣shì rú bì xǐ38 编纂biān zuǎn39 鸬鹚lú cí40 饕餮tāo tiè41 日晷rì guǐ42 鹞子yào zi43 纰漏pī lòu44 捯饬dáo chi45 马嵬坡Mǎ Wéi Pō46 时乖命蹇shí guāi mìng jiǎn47 潭柘寺Tán Zhè Sì48 人中骐骥rén zhōng qí jì49 筢子/耙子pá zi50 水俣病Shuǐ Yǔ bìng51 鞋楦xié xuàn52 王翦Wáng Jiǎn53 钣金bǎn jīn54 瘴疠zhàng lì第12期P1 55 金匮要略Jīn Guì Yào Lüè56 漾奶yàng nǎi57 瓦楞纸wǎ léng zhǐ58 漫漶màn huàn59 深山野墺shēn shān yěào60 讣告fù gào61 戽斗hù dǒu62 怒艴nù fú63 畛畦zhěn qí64 皴法cūn fǎ65 瘗玉埋香yì yù mái xiāng66 暑雨祁寒shǔ yǔ qí hán67 便妍pián yán68 诚笃chéng dǔ69 裨补bì bǔP2 70 含萼(注) hán è71 黜陟幽明chù zhì yōu míng72 遄飞chuán fēi73 干戈载戢gān gē zài jí74 膏良(注) gāo liáng75 赓续(注) gēng xùP3 76 兢惧jīng jù77 命薄缘悭mìng báo yuán qiān78 搦战nuò zhànP4 79 泞淖nìng nào80 骈拇枝指pián mǔ zhī zhǐ81 穷蹙qióng cùP5 82 日堙月塞rì yīn yuè sè83 入苙rù lì84 圩顶yú dǐngP6 85 兀兀穷年wù wù qióng nián86 匣剑帷灯xiá jiàn wéi dēng87 枵腹从公xiāo fù cóng gōng P7 88 小簟xiǎo diàn89 勖勉(注) xù miǎn90 阴鸷yīn zhìP8 91 鹓动鸾飞yuān dòng luán fēi92 轸怀zhěn huáiP9 93 踵见(注) zhǒng jiàn94 舳舻千里zhú lú qiān lǐ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一场的词语(2013-08-02)光绪:guāng xù皇帝名甲胄:jiǎ zhòu盔甲衣胄梧桐:wú tong植物,一种树秋毫无犯:qiū háo wú fàn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8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正文】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采取慢慢 残害的办法),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 百年而戮之。才者自度(duó思忖,估计)将 见(被)戮,则蚤(同‚早‛)夜号(háo大 声呼喊)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bèi(惑乱, 违背道理)悍者(富有叛逆精神的)则蚤夜号 以求乱。夫悖且悍,且睊(juān侧目而视)然 眮(tóng瞋目顾视)然以思世之一便己,才不 可问矣!曏(同‚向‛)之伦(原来的那些 ‚百不才‛之人。伦:类)憇(qì 同‚憩‛。 休息)有辞矣(振振有辞了。以前那些人无所 事事就有理由了)!然而起视其世,乱亦竟不 远矣。
【正文】 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曰:“书契 以降(有文字记载以来),世有三等(治世、 乱世、衰世。龚自珍认为当时社会为衰世), 三等之世,皆观其才。才之差,治世为一等, 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
【按语】龚自珍将公羊学的“据乱之世‛、 ‚升平之世‛、‚太平之世”的三世说,加 以改造,认为‚世有三等‛——乱世、衰世、 治世。 他指出:乾隆盛世之后,道光时代已进入貌 似治世的衰世时代,衰世的出现预示着乱世 的到来。要医治衰世危机,必须要进行变法。 他说:“自珍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自 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 迁,风气无不移易。”改革变法,是社会历史发
因恐惧发出的凄苦的叫声。风雨到来之前的鸟,为即将到来 的风吹雨打而忧愁);
【注释】履霜坚冰: 《易· 坤》:‚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 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后以 “履霜坚冰”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 后果。 《旧唐书· 忠义传上· 王义方》:‚臣恐履霜坚 冰,积小成大,请重鞠正义死由,雪冤气於 幽泉,诛姦臣於白日。‛ 王明清《挥麈zhǔ后录》卷三:“伏维陛下留 神听览,念艺祖创业之难,思履霜坚冰之戒, 今日冰已坚矣,非独履霜之渐。‛
语文字音练习(完整版答案)
语文字音练习佣.(yòng)钱佣.(yōng)人“佣”只有搭配“金钱”时读(yòng)鬈.(quán)发应.(yìng)运而生碑碣.(jié)祓.(fú)除鱼鳔.(biào)翩跹..(piān xiān)蹁跹..(pián xiān)占.(zhān)卜战栗.(lì)泡.(pāo)桐豁.(huō)口兄弟阋.(xì)墙刷.(shuà)白休戚.(qī)与共宁缺毋.(wú)滥沏.(qī)茶摭.(zhí)拾(答案)牌坊.(fāng)夹.(jiā)克四处走穴.(xué)穴(xué)只有一个读音召(zhào)只有一个读音蓦.(mò)然着.(zhuó)手成春叱咤.(zhà)风云撂.(liào)下弄巧成拙.(zhuō)朝暾.(tūn)夕月澄.(dèng)清浑水半身不遂.(suí)露.(lù)骨露.(lòu)马脚屏.(bǐng)除散.(sǎn)曲缱绻..(qiǎn quǎn)不着.(zhuó)痕迹神祇.(qí)量.(liàng)入为出沉疴.(kē)弓弩.(nǔ)驽.(nú)马狎昵.(nì)皴.(cūn)裂福祚.(zuò)打夯.(hāng)绳墨..(shéng mò)岿.(kuī)然不动擘.(bò)画风光旖.旎.(yǐ nǐ)棕榈.(lǘ)阜.(fù)阳谆谆..(zhūn)教导谙.(ān)熟攒.(cuán)射潜(qián)只有一个读音卡(qiǎ)外来词中读(kǎ)歼.(jiān)灭一抔.(póu)黄土螭.(chī)龙编纂.(zuǎn)科教片.(piàn)兴.(xīng)奋烘焙.(bèi)浣.(huàn)洗芝麻糊.(hù)标识.(zhì)关卡.(qiǎ)卡.(kǎ)车卡.(kǎ)片卡.(kǎ)拉ok 撒.(sā)手锏龋.(qǔ)齿怏怏..(yàng)不乐癖.(pǐ)好发怵.(chù)狡黠.(xiá)反间.(jiàn)计下载.(zài)锃.(zèng)亮栉.(z hì)风沐雨殚.(dān)精竭虑侮.(wǔ)辱蹊跷..(qī qiāo)刽.(guì)子手靓.(jìng)妆唱喏.(rě)粮囤.(dùn)勖.(xù)勉恁.(nèn)地怔.(zhèng)住横.(hèng)财赏赉.(lài)赍.(jī)发玫瑰.(gui)靡有浪费之意时读(mí)隽.(juàn)永戕.(qiāng)害转捩.(liè)点冠.(guān)冕以儆.(jǐng)效尤滂.(pāng)沱档.(dàng)案狡谲.(jué)死胡同.(tòng)杵.(chǔ)臼交心广体胖.(pán)量.(liàng)体裁衣剔.(tī)除抹.(mǒ)眼泪迫.(pǎi)击炮拓.(tà)本溘.(kè)然长逝铩.(shā)羽而归独当.(dāng)一面瘦削.(xuē)牵强.(qiǎng)附会熨帖..(yù tiē)谂.(shěn)知趿.(tā)拉剽.(piāo)掠瞭.(liào)望恸.(tòng)哭晕.(yùn)车重创.(chuāng)薄.(báo)板阡.(qiān)陌交通鞭笞.(chī)横.(hèng)祸屡见不鲜.(xiān)徇.(xùn)私枉法忸.怩.(niǔní)秸.(jiē)秆抹.(mā)脸稍.(shào)息怨声载.(zài)道择.(zhái)菜笑靥.(yè)如花愚拙.(zhuō)哽咽.(yè)精神矍.(jué)铄斡.(wò)旋螳臂当.(dāng)车安步当.(dàng)车恬.(tián)不知耻佶.(jí)屈聱牙感慨系.(xì)之霉菌.(jūn)菌.(jùn)子蕈菌..(xùn jùn)竹篙.(gāo)窾坎..(kuǎn kǎn)潭柘.(zhè)寺莫.(mù)夜黑魆魆..(xū)绕树三匝.(zā)撇.(piē)开不管疾风劲.(jìng)草刚劲.(jìng)有力寒伧.(chen)莳.(shì)秧三爿.(pán)店喋血..(dié xuè)山阿.(ē)踯躅..(zhí zhú)詈.(lì)骂顺遂.(suì)痉挛..(jìng luán)泥.(nì)古洞穴.(xué)胴.(dòng)体锐不可当.(dāng)参与.(yù)白炽.(chì)灯宽宥.(yòu)羞赧.(nǎn)悭.(qiān)吝人逮.(dài)捕矫.(jiǎo)揉造作荷.(hè)枪实弹惊魂甫.(fǔ)定复辟.(bì)辟.(bì)邪掮.(qián)客:中介胼手胝.(zhī)足剽.(piāo)悍毗.(pí)邻而居犯而不校.(jiào)其中校意思:计较胡诌.(zhōu)讣.(fù)告粳.(jīng)米籼.(xiān)米冠.(guān)心病晃.(huǎng)眼巷.(hàng)道整饬.(chì)不啻.(chì)脖颈.(gěng)酩酊..(mǐng dǐng)大醉前仆.(pū)后继似.(shì)的呶呶..(náo)不休泥淖.(nào)饿殍.(piǎo)遍野娉.(pīng)婷颀.(qí)长付讫.(qì)黥.(qíng)刑漱.(shù)口梦魇.(yǎn)揶揄..(yé yú)瘐.(yǔ)毙谆谆..(zhūn)告诫解.(jiě)甲归田弄.(lòng)堂树行.(hàng)子睚眦.(zì)必报攫.(jué)为己有强.(qiǎng)迫豇.(jiāng)豆凤冠霞帔.(pèi)抹.(mò)不开录口供.(gòng)熬.(āo)白菜久假.(jiǎ)不归意思:久借不还哈.(hǎ)达上.(shǎng)声质疑问难.(nàn)囹圄..(líng yǔ)隽.(juàn)永矗.(chù)立躯壳.(qiào)模.(mú)具配给.(jǐ)制椎.(chuí)心泣血场.(cháng)院便.(biàn)宜行事自刭.(jǐng)胳.(gā)肢窝瑕瑜互见.(jiàn)牯.(gǔ)牛色厉内荏.(rěn)芟.(shān)夷腓.(féi)骨拧.(níng)毛巾侪.(chái)辈意思:同辈为.(wèi)虎作伥.(chāng)诲.(huì)人不倦掎.(jǐ)角之势犄.(jī)角趔趄..(liè qie)消弭.(mǐ)瘪.(biē)三嗫嚅..(niè rú)埋.(mán)怨亲.(qìng)家趑趄..(zī jū)莅.(lì)临内疚.(jiù)秕.(bǐ)谷辑.(jí)录倔.(jué)强童山濯濯..(zhuó)稂莠..(láng yǒu)稼穑.(sè)怙.(hù)恶不悛肄.(yì)业反诘.(jié)脑髓.(suǐ)妊娠.(shēn)一沓.(dá)纸嗔.(chēn)怒否.(pǐ)极泰来砧.(zhēn)板桎.梏.(zhì gù)唯唯..(wěi)诺诺引吭.(háng)高歌倾轧.(yà)果实累累..(léi)罪行累累..(lěi)叶.(xié)韵脉脉..(mò)犒.(kào)劳菁.(jīng)华冠.(guàn)名权伫.(zhù)立炽.(chì)热呱呱..(gū)落地命途多舛.(chuǎn)情不自禁.(jīn)捋.(luō)虎须俎.(zǔ)上肉喷.(pèn)香瘦削.(xuē)国子监.(jiàn)应.(yīng)届生付梓.(zǐ)涨.(zhàng)红蹙.(cù)额谥.(shì)号呼天抢.(qiāng)地拮据.(jū)游说.(shuì)揖.(yī)让窸窸窣窣....(xī sū)饮.(yìn)马廿.(niàn)四桥龟.(jūn)裂竦.(sǒng)然愠.(yùn)怒觐.(jìn)见沙汀.(tīng)血脂.(zhī)压轴.(zhòu)吹毛求疵.(cī)内蒙.(měng)古供.(gōng)应绯.(fēi)闻梵.(fàn)文刹.(chà)那一丘之貉.(hé)湖浜.(bāng)岁稔.(rěn)年丰阻塞.(sè)丛冢.(zhǒng)道行.(héng)褪色.(shǎi)纤.(qiàn)绳地痞.(pǐ)流水淙淙..(cóng)薄.(bó)利多销咄咄..(duō)逼人句读.(dòu)罗绮.(qǐ)绮.(qǐ)丽唁.(yàn)函哂.(shěn)笑毗.(pí)连溃.(huì)脓炮.烙.(páo luò)力能扛.(gāng)鼎甘之如饴.(yí)步履蹒.(pán)跚髀.(bì)肉复生称.(chèn)心如意箪食.(sì)壶浆斗转参.(shēn)横供.(gōng)不应求归心似.(sì)箭负隅.(yú)顽抗绿.(lù)林好汉亲密无间.(jiàn)灭此朝.(zhāo)食入国问禁.(jìn)曲高和.(hè)寡烜.(xuǎn)赫一时怏怏..(yàng)不乐知疼着.(zháo)热鱼游釜.(fǔ)中苦学不辍.(chuò)唱主角.(jué)九省通衢.(qú)差.(chā)之毫厘处.(chǔ)女作逡.(qūn)巡不前给.(jǐ)予数.(shuò)见不鲜沐猴而冠.(guàn)感慨系.(xì)之狗血.(xuè)喷头中.(zhòng)规中矩.(jǔ)勒.(lēi)紧押解.(jiè)堵塞.(sè)拾掇.(duo)累.赘.(léi zhui)清癯.(qú)胳.(gé)肢龆.(tiáo)年盥.(guàn)洗倾.(qīng)角间.(jiàn)隔号蕾.(lěi)丝丧.(sāng)礼克.(kè)扣澄.(dèng)沙圭臬.(niè)苗圃.(pǔ)坎坷.(kě)挑.(tiǎo)大梁叨.(tāo)扰恰如其分.(fèn)汤匙.(chí)轧.(zhá)钢扎.(zā)染刀削.(xiāo)面折.(shé)本折.(shé)耗肩胛.(jiǎ)骨庠.(xiáng)生请帖.(tiě)觇.(chān)视打烊.(yàng)廪.(lǐn)生敝.(bì)人铿.(kēng)然仇雠..(chóu chóu)葳蕤..(wēi ruí)锁钥.(yào/yuè)舂.(chōng)米掾.(yuàn)吏伉俪..(kàng lì)坳.(ào)堂裨.(pí)将虫豸.(zhì)彳亍..(chì chù)孑孓..(jié jué)攲.(qī)侧廊庑..(láng wǔ)贮.(zhù)备疏浚.(jùn)供.(gòng)状省识..(xǐng shí)和.(hú)牌和.(hè)诗膝.(xī)行三昧.(mèi)腥臊.(sāo)澄.(dèng)清浑水睥睨..(pì nì)劲.(jìn)头沏.(qī)茶沉冤昭.(zhāo)雪戎马倥偬.(zǒng)呜咽.(yè)半身不遂.(suí)露.(lù)相曲.(qū)径通幽攻讦.(jié)答.(dā)理镌.(juān)刻症.(zhèng)候泾.(jīng)渭分明皴.(cūn)裂福祚.(zuò)碑帖.(tiè)蒙.(mēng)头转向莅.(lì)临唾.(tuò)手可得歃.(shà)血为盟百花争妍.(yán)谙.(ān)熟人才济济..(jǐ)虚与委蛇..(wēi yí)伺.(cì)候惩(chéng)仅一个读音排忧解难.(nàn)文档.(dàng)筵.(yán)席供.(gòng)认不讳挈.(qiè)妇将雏畏葸.(xǐ)不前剽.(piāo)悍装模.(mú)作样拾.(shè)级而上少.(shǎo)安毋.(wú)躁撷.(xié)取不着.(zhuó)边际画舫.(fǎng)按捺.(nà)泫.(xuàn)然泪下榫.(sǔn)头闷.(mēn)沉沉秕.(bǐ)谷躄.(bì)进损兵折.(zhé)将削.(xuē)发作.坊.(zuōfang)虬髯..(qiú rán)风尘仆仆..(pú)打诨.(hùn)匕.(bǐ)首狗血.(xuè)喷头厚古薄.(bó)今不露.(lù)声色场.(cháng)院休戚.(qī)相关整饬.(chì)混.(hún)水摸鱼雕镂.(lòu)翘.(qiáo)首回望铜臭.(xiù)偃.(yǎn)旗息鼓氛.(fēn)围讥诮.(qiào)拈.(niān)轻怕重和.(huó)泥和.(huò)稀泥量.(liàng)入为出闷.(mēn)热稔.(rěn)知拖沓.(tà)龃龉..(jǔ yǔ)慑.(shè)服因噎.(yē)废食徇.(xùn)私舞弊憎.(zēng)恶绰.(chāo)起恫.吓.(dòng hè)噤.(jìn)若寒蝉乳臭.(xiù)未干蜚.(fēi)声文坛媲.(pì)美万马齐喑.(yīn)厝.(cuò)火积薪卓荦.(luò)不羁蛤蜊..(gé lì)僭.(jiàn)越光阴荏苒..(rěn rǎn)钟灵毓.(yù)秀模棱.(léng)两可勾.(gòu)当谄.(chǎn)媚女红.(gōng)大笔如椽.(chuán)果脯.(fǔ)怆.(chuàng)然泪下窥.(kuī)探落.(lào)色.(shǎi)鞭挞.(tà)金瓯.(ōu)无缺纾.(shū)难书声琅琅..(láng)不蔓.(màn)不枝藤蔓.(wàn)缫.(sāo)丝估.(gù)衣商埠.(bù)称.(chèn)心哄.(hǒng)弄铁砧.(zhēn)箭镞.(zú)锃.(zèng)亮症.(zhēng)结香消玉殒.(yǔn)衾.(qīn)枕冠盖相属.(zhǔ)一张一翕.(xī)曝.(pù)晒数落.(luo)踽踽..(jǔ)独行肯綮.(qìng)毋.(wú)庸置疑挣.(zhèng)脱着.(zhuó)落笼.(lǒng)统觳觫..(hú sù)中.(zhōng)听/用辑.(jí)录囿.(yòu)于成见剿.(chāo)说意思:因袭别人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观点棕榈.(lǘ)倔.(juè)头倔脑拗.(ǎo)开狙.(jū)击袅.娜.(niǎo nuó)迫.(pǎi)击炮不着.(zháo)调仓廒.(áo)面颊.(jiá)精辟.(pì)卓.(zhuó)有成效一语中的.(dì)饶.(ráo)有情趣着.(zhuó)重拾.(shè)级而上削.(xiāo)皮熬.(áo)年头稗.(bài)官野史角.(jué)斗士江浦.(pǔ)一哄.(hòng)而散哄.(hōng)堂大笑蟊.(máo)贼珐.(fà)琅噱.(xué)头憎.(zēng)恨渐渐..(jiān)稽.(qǐ)首戊戌..(wù xū)混.(hùn)浊浑.(hún)浊牌坊.(fāng)染坊.(fáng)摈.(bìn)弃摒.(bìng)弃屏.(bǐng)弃物阜.(fù)民丰商埠.(bù)谂.(shěn)知岁稔.(rěn)年丰讣.(fù)闻收讫.(qì)冗.(rǒng)员契.诃.(qìhē)夫吮.(shǔn)吸抻.(chēn)面骀.(dài)荡轻佻.(tiāo)卷帙.(zhì)浩繁奄奄..(yǎn)一息呷.(xiā)一口酒挞.(tà)伐原宥.(yòu)弭.(mǐ)乱汗流浃.(jiā)背包扎.(zā)泊.(bó)位胼胝..(pián zhī)孝悌.(tì)痈疽..(yōng jū)鹰隼.(sǔn)绾.(wǎn)扣子涪.(fú)江白雪皑皑..(ái)缂.(kè)丝关隘.(ài)癫痫.(xián)瘐.(yǔ)毙豢.(huàn)养罪愆.(qiān)塑.(sù)料訾.(zǐ)议箕.(jī)斗镌.(juān)刻膝.(xī)盖打醮.(jiào)谶.(chèn)纬濯.(zhuó)足擢.(zhuó)升水獭.(tǎ)霰.(xiàn)雪漏卮.(zhī)泠泠..(líng)作响惴惴..(zhuì)不安城垣.(yuán)謦欬..(qǐng kài)敝屣.(xǐ)修葺.(qì)乖剌.(là)街头巷隅.(yú)灵柩.(jiù)诛戮.(lù)斫.(zhuó)伐羸.(léi)弱钤.(qián)记麈.(zhǔ)尾荼.(tú)毒生灵编纂.(zuǎn)曝.(bào)光一曝.(pù)十寒打场.(cháng)一场.(cháng)大雨千乘.(shèng)之国铜臭.(xiù)处.(chǔ)理重创.(chuāng)敌军缉.(jī)私缉.(qī)边儿笼.(lǒng)罩笼.(lǒng)络姓缪.(miào)星宿.(xiù)高着.(zhāo)儿炮.(páo)制家畜.(chù)低徊.(huí)。
灵枢·痈疽...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痈疽【原文】灵枢·痈疽【内容】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调之,从虚去实。
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
从实去虚,补则有余。
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或)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
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
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
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状如谷实、发于胁,名曰败疵。
败疵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之源(一)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之源(一)方书叙痈疽之源有五。
一,天行时气。
二,七情内郁。
三,体虚外感。
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爆、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
总之不出于三因也。
外因者,运气痈疽有四∶一曰火热助心为疮。
经云∶少阴所至为疮疹。
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
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
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
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
二之气火反郁,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
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
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大温,肌腠疮疡,此皆常化,病之浅也。
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
又云∶少阴司天。
客胜,甚则疮疡。
又云∶少阴之复,病痱疹、疮疽痈疽、痤痔。
又云∶火太过曰赫羲,其病疮疽血流。
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
经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
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
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
经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
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
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疡疮痤痈,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
经云∶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
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
此四条,所谓天行时气者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灵枢经·痈疽篇》云∶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腐肉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痈疽(yōng jū)根原
[原文]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
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
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
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
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
穴腧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
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
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
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
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
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
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翻译】痈疽(毒疮),是寒伤营血的病。
血的性质,温则运行畅通,寒则因冻结而滞涩,寒伤营血,冻结而滞涩
不循序移动,卫气郁阻,蓄积而为热,热盛则皮肉溃烂化为脓。
脓凝滞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耗减损,经脉衰败渗漏,刺激五脏,五脏受伤便死了。
痈病疮面浅而疽病疮面深,疮面浅就轻而疮面深就重。
痈病,营气卫气堵塞在体外的表现,疽病,气血阻塞在内脏的表现。
营卫的堵塞,有的旺盛有的不旺盛,所以肿块有大有小。
人体上的穴道开启因而风寒进入,寒郁积为热,随着空窍向外发散,所以是圆形。
疽外露的征候,皮肤死去而且坚硬,痈外露的征候,皮薄而且光泽,是阴阳浅深的分别。
《灵枢?痈疽》说:外来的寒邪在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返回,不能循环,所以堵塞发肿。
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烂肉,肉腐烂则化为脓。
痈形成为热,但根源性在于外寒,所以痈疽刚开始起的时候,应当温经散寒,流通营气并且疏导卫气。
等到寒转化为热,肿胀痛苦,到这时候营气卫气堵塞封闭,仍然适宜用清热散寒于经络的方法。
到了脓血溃烂破裂,经热外泄,营卫气都衰败,倘若不是依靠补气血,不能康复。
如果经络阴气凝结,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就更应当温经散寒并且暖补,不可迟缓。
至于疮疖、疥癣之类,受伤本来就浅,只应当发散表邪并且泻卫气,无须其他方法。
[原文]桂枝丹皮紫苏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苏叶三钱生
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
治痈疽初起。
【翻译】桂枝丹皮紫苏汤
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丹皮11克苏叶11克生姜11克
加一碗半水煎到一碗,热服,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
治疗刚刚开始发生的痈疽。
[原文]《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
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
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
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
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
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翻译】《金匮》说:各种浮脉数脉,应当发热,而相反寒颤怕冷,如果有痛的地方,应当发散疮痈。
痈疽起因于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血受伤因而束缚卫气,卫气郁积阻塞,不能到达外表,所以表现为怕冷。
卫气郁积发热,肉腐烂化脓,便成为痈疽。
刚开始得病经络郁积不通,一定应当发散表邪,表邪除去让汗出来,卫气的郁积走漏,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化作脓。
若不出汗的,适宜重用浮萍发汗。
体表的热太旺盛的,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的郁积。
卫气太虚的,用黄芪增加经气。
[原文]丹皮黄芪汤
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元参三钱黄芪(生)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皮肉壅肿,痈疽已成者。
热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炙)二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
桂枝人参黄芪汤
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炙桂枝三钱甘草二钱,炙当归三钱芍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者。
黄芪人参牡蛎汤
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
苓三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者。
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八两当归二两甘草二两黄芪二两丹皮一两桂枝一两
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
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
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三钱芒硝三钱冬瓜子二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
参芪苓桂干姜汤
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阴盛内寒,及脓清热微者。
甚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
处不可用。
前胡四分,炒乳香一钱,去油没药一钱,去油血竭一钱元参四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
研细,瓶收。
凡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
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翻译】丹皮黄芪汤
桂枝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桔梗11克丹皮11克生姜11克元参11克黄芪(生)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疗皮肉肿胀,痈疽已形成的。
热太旺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炙)7克桔梗11克生姜11克大枣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脓已经形成并且发热厉害,皮肉松软的。
桂枝人参黄芪汤
人参11克黄芪(炙)11克桂枝11克甘草(炙)7克当归11克芍药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脓泄热退,营卫双虚的。
黄芪人参牡蛎汤
黄芪11克人参11克甘草7克五味4克生姜11克茯苓11克牡蛎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的病。
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295克当归74克甘草74克黄芪74克丹皮37克桂枝37克
麻油590克、黄丹295克,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37克,罐收。
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
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11克芒硝11克冬瓜子二钱桃仁11克丹皮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疗疽近肠胃,内热郁蒸的病。
参芪苓桂干姜汤
人参11克黄芪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干姜11克丹皮7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阴盛内寒,以及脓清热微的病。
严重的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30克,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
前胡(炒)1.5克乳香(去油)4克没药(去油)4克血竭4克元参1.5克冰片2克麝香2克研细,瓶收。
凡是阳证痈疽刚发病,针刺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上。
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肿,重的一日一换,一两日痊愈,神效!化脓的没有用,阴证不用这个方子治疗。
{解读}痈疽(yōng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
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