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开放论述题的满分卷
2、要揣摩赋分的意图。高考是一次重大的选拔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每年高 考试题的命制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说每一道高考试题的命制都凝聚了多位专 家的心血。同样,材料题的每一个赋分,都有其深层次的作用,而我们的同学往往 都忽视了这点。一般来说赋分都表明了这个题目的得分点或者说考查的知识点,我 们可以从赋分中大致猜测出命题者在这个地方的命题意图。有时候某道题目给了3分, 而我们同学只答出两点,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漏掉了某个知识点。
评卷组认为,该题需作答的核心问题为“西方崛起”,由两段材料所反映出 来的关于“西方崛起”的不同见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西方崛起的 时间A 由希腊罗马,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到现 代世界霸权的建立,是长期的“引人入胜的历程”。
B16世纪以后加速赶超,19世纪超过亚洲国家,是晚近时期“突然”崛起的。
第五,在论证中合理取用材料中的素材。材料题作答切忌毫无选择性地 大段照抄材料原文,因为这表明考生并未真正理解材料并提出独立见解。但 这也并不是说考生一点也不能用材料中的话。如果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摘引材料中的关键词汇或关键语句,以佐证自己的论 点,则肯定能为自己的作答增色。如41题中的“突然崛起”、“在很大程度 上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等都属于极关键的表述,完全可以穿插于考生的 论证当中。
如:希腊民主制度与思想文化成就,罗马共和制度与法制体系,基督教文化,人本 主义精神与启蒙理性信条,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殖 民者大航海与海陆大通,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欧美全球霸权的建立;中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西方的 冲击;阿拉伯崛起对欧洲的影响;近代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及亚洲,等等。一般来说, 考生多引用了上述史实中的一到两条,评卷组对引用多条史实来佐证观点者,酌情 予以额外有限度的加分。而所列史实无法支持论点者,则不加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14、“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民族”。
八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八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2.解决方法思路:步骤一看问题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2018历史学统考真题及解析
201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科目代码:313)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考古发现的古人类中,与今中国人渊源最为直接的是A.元谋人 B. 北京人C. 丁村人D. 山顶洞人2.西周前期,曾先后向东、南和西三个方向扩张,其中向南扩张主要发生在A.成王时期 B. 穆王时期C. 昭王时期D. 宣王时期3.韩愈学说的核心是“道统论”,其“道”是指A.正宗的儒家学说 B. 道家的本体论C. 事物运行的规律D. 阴阳变化的根本4.宋代至清代我国书籍印刷的主要方式是A.泥活字印刷 B. 木活字印刷C. 雕版印刷D. 铜活字印刷5.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清代有“四大名绣”之说。
四大名绣是A.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B. 汴绣、越绣、苏绣、闽绣C. 汴绣、粤绣、湘绣、闽绣D. 苏绣、鲁绣、湘绣、蜀绣6.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
鸦片战争后,主要以《四洲志》为基础成书的重要著作是A.《海国图志》 B. 《瀛寰志略》C. 《中西纪事》D. 《各国史略》7.在晚清,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被欺骗、拐卖至海外,从事奴隶般的劳动。
使西方国家“招募”华工出国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英《南京条约》 B.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C.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D.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8.中国近代对甲骨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被学界为“甲骨四堂”的四位学者是A.孙诒让、罗振玉、陈垣、顾颉刚B.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C.王懿荣、陈寅恪、王国维、郭沫若D.吴其昌、董作宾、陈寅恪、陈垣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0 年在上海出版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是A.陈独秀 B. 木活字印刷C. 杨匏安D. 铜活字印刷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兵役制度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命题比赛获奖原创历史试题(含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1.关于大禹治水是否真有其事,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遂公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首句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它能否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A.能,因为出土文物有证明力B.不能,因为此物非大禹遗留C.能,因为与传说完全吻合D.不能,因为还缺乏相关其他证据1.D。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历史学习需要明确一手史料与转述史料的不同价值,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孤证不立。
本题就是基于这样的考察目标,虽然出土的大禹治水的铭文是第一手的资料,有一定的证明力,但还需要其他的相关史料相互佐证才能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
2.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2.B。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图示和图表形式简约而意蕴丰富,从中可以汲取很多的历史信息,但是把两张时空跨度很大的图式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则是非常少见。
此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统异同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无论是中国的三省六部制,还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机构,都体现了分权的思想;此是同;最大的不同是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立起来政府是“主权在民”的,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府无法望其项背的。
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3.A。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概念史和心态史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也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察的热点。
历史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历史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第一节:选择题1.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A. 刘邦B. 朱元璋C. 秦始皇D. 汉武帝2. 印度教的最高神明是谁?A. 佛陀B. 克里希纳C. 凡尔赛斯D. 伽尼沙3.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A. 日本B. 中国C. 英国D. 美国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哪个事件?A. 伊拉克战争B. 波兰事件C. 九一八事变D. 德国入侵法国5. 下列哪个国家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A. 加拿大B. 印度C. 日本D. 俄罗斯第二节:判断题判断下列史实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写“正确”,错误的请写“错误”。
1. 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2. 美国的原住民是美洲大陆的最早居民。
3. 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末发生的。
4. 英国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5. 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6世纪的欧洲历史事件。
第三节: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过程和应用领域。
2. 请简要介绍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原因。
3. 请解释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的关系。
第四节:论述题请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述以下问题: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变革是否总是推动了社会进步?在论述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分析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可以探讨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结语通过这份历史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并思考历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历史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电影历史与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电影历史与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1. 简答题:请概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的技术发明和实验。
它最早以无声电影形式出现,通过在银幕上投射动态影像来模拟真实生活。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电影逐渐演化为有声、彩色以及三维的形式。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例如实验电影、纪录片、动画片、戏剧电影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具备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如绘画、音乐、戏剧等,同时也因其独特的可视、可听的特性而具备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
2. 选择题:以下哪部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品?a)《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b)《孩子王》 (Child King)c)《400击》 (The 400 Blows)d)《让他们受苦》 (Let Them All Talk)答案:c)《400击》 (The 400 Blows)3. 简答题:请解释电影理论中的“视听转换”(transmodalization)概念。
视听转换是指电影中音频和影像元素之间的转换和互动。
它强调了通过音频来改变观众对影像的认识和解读,或通过影像来改变观众对音频的感受和理解。
电影导演可以利用视听转换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叙事效果。
例如,在一部惊悚电影中,通过音频的刻意使用可以增加紧张感,从而有效地传递恐惧和压力给观众。
4. 判断题: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中的导演是最重要的创作者,编剧的贡献相对较小。
答案:错误5. 简答题:请概述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在20世纪初迅速兴起,并成为世界电影的主要生产中心。
这一发展得益于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和优秀人才的聚集。
好莱坞工业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产线式的电影制作流程、明星系统的建立以及强大的电影发行和宣传网络。
好莱坞电影工业不仅创造了大量经典电影,同时也塑造了电影工业的商业模式和艺术风格,对世界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历史学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根据历史学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历史学原理考试中的题目以及相应的答
案范例:
1. 问题:历史学原理的定义是什么?
答案范例:历史学原理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它
主要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因果关系等重要原理。
2. 问题:请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答案范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上层建
筑则是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形态。
3. 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案范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类意识和思想决定的。
4. 问题: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范例: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矛盾斗争和发展运动。
历
史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解答这些考试题目,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学原理的理解并
提高应用能力。
这些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本质。
请注意,以上仅仅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历史学原理考试中的题目
和答案范例,具体的考试题目和答案应根据教师或教材的要求进行
调整和准备。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考试题目的练习,加深对历史学原理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档能对学生的学习
和备考有所帮助。
202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三)(含答案)
202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精华卷 (三)2、符合前、驾驶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范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号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绘图。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R上对应题[1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迅除其他存案,答案不能存在试题上,4.省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透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备题目指定区域内和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雨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附容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B.学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片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考古学者在黄河上游发现距今约5000-4000 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遗址中M339墓的4件粗陶瓷都盛满碳化粟粒,M134 墓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达66.9公斤。
据此可推测,马家窑先民 ( )A.粮食储存技术先进 B、最先进入文明社会C.手工制作技艺高超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2.春秋时晋国的分裂,让战国时期的国君们开始防备世卿大族,他们需要建立一支忠于自己的官僚队伍.于足,一些出身下层而又才华横溢的士人受到国家重用,这折射出,战国时期 ( )A.国家治理先进B.科举制已酝酿充分C.贵族势力崩溃D.百家争鸣影响深远3.有学者认为,秦修长城、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使长城以外依存华夏的小部落从分散转为联合,最后成就了由匈奴整合起来的草原帝国。
据此可知,秦长城的修建 ( )A.增强秦朝边疆实力B.便利秦朝交通网建设C.促进草原统一进程D.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4.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认为,虽然汉朝已建立,但世人仍抛弃礼义,丢掉廉耻,做事唯利是图;盗贼敢于割断窗帘、门帘进入内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两庙的器具。
由此可知,贾谊意在 ( )A.全面继承秦制B.推行法家严刑峻法 (C.重塑道德风尚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盛唐时期,上至公卿,下到贩夫走卒;从皇宫到酒巷,一首好诗到处流传。
江苏省2024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謦、陶鼓、鼍鼓、漆柷、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大墓里随葬了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王权也垄断了天文历法。
这表明当时()A.手工技术领先世界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C.礼乐制度成熟完善D.国家初始形态具备2.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
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这种变化促进了()A.诸侯争霸B.王室衰微C.百家争鸣D.华夏认同3.下表是汉文帝时期颁布的部分诏令,这些诏令体现汉初()诏令名称诏令内容(部分)《振贷诏》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其议所以振贷之。
《养老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开藉田诏》夫农,天下之本。
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柒盛。
《议除连坐诏》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孥,朕甚弗取。
《与匈奴和亲诏》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亲以定,始于今年。
《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盐铁官营限制商业发展C.厉兵秣马彻底击败匈奴D.与民休息促进社会发展4.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民族交融B.国家分裂C.政权更迭D.士族专权5.及至唐朝,开科取士成为常设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
”据此可知唐朝实行()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6.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1.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4.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6.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7.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8. 中国古代的海外交通和贸易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9.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12.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3.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5.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
17. 中国古代的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18.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对社会的影响。
19. 中国古代的民族迁徙对社会的影响。
20.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对社会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的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考生在备考时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准备。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转]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一次照律的科举考试。
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参加了名义上由皇帝主试的殿试。
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因此此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此次科考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等人。
此次科考的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
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
题目一
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题目二
列举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流派,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主要观点。
题目三
请解释并比较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题目四
何为“世界历史的三大转折点”?请逐个解释这些转折点的内容
和影响。
题目五
请简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
题目六
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文明,存在着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请以比较的方式分析这两个文明的主要特征。
题目七
请简要介绍并评价亚洲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或领导者,例如孙中山、或李光耀。
题目八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和殖民统治对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以中国为例,分析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所带来的影响。
题目九
请阐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题目十
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请简要描述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发展道路。
以上是《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的题目。
希望能帮助你复习历史概论,祝你考试成功!。
历史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理论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记忆,还要求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理论的运用。
以下是一份历史理论考试题及其答案,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历史理论知识。
一、选择题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生产方式D. 文化传统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C. 历史是由伟人推动的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C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
A. 循环往复的B. 直线上升的C. 波浪式前进的D. 随机无序的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的意志、思想或超自然力量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忽视或否认这一点。
2. 描述一下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级。
这些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历史的前进。
例如,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论述题1. 论述历史发展中的革命与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革命与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
革命通常指的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它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而改革则是指在现有社会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局部调整和改善,它不涉及根本性的社会制度更迭,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尽管革命和改革在形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
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题库(共10套)
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上册一、单项选择题1、丁村人文化是()时代的代表性文化。
A新石器 B 旧石器 C 细石器 D 青铜2、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遗迹是()。
A丁村人B马坝人C长阳人D麒麟山人3、下列遗址中,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A良渚文化B屈家岭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4、下列遗址中,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A良渚文化B河姆渡文化C马家浜文化D磁山文化5、夏王朝建立之初,定都于()A咸阳B商丘C阳城D西亳6、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达到了后期的极盛时期是在()。
A太甲时期B武丁时期C祖甲时期D帝辛时期7、为挽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将都城迁于殷的商王是()。
A太甲B仲丁C盘庚D祖乙8、.西周时期的“宗周”是指()。
A镐京 B 洛邑 C 临淄 D 朝歌9、周初大分封中,成王同母弟叔虞在唐国的故地建立的是()。
A鲁国B晋国C齐国D宋国10、西周时期被国人流放到外地的国君是()。
A宣王B厉王 C )幽王 D 夷王11、公元前841年发生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群众暴动,是在()。
A镐京B洛阳C咸阳D长安12、关于井田制,被认为最具权威的追述者是()。
A孔子 B 韩非子 C 子产 D 孟子13、春秋时期,把田地赏赐给人民,名曰“作爰田”的是()。
A鲁国B齐国C晋国D楚国14、公元前594年,颁布“初税亩”法令的是( )。
A齐国B鲁国C晋国D郑国15、《道德经》一书的作者是()。
A孔子 B 庄子 C 墨子 D 老子16、战国时期,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
A李悝 B 吴起 C 孙膑 D 管仲17、战国初,李悝在魏国变法,收集各国法律,编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典。
A《论衡》 B 《国语》 C 《新书》 D 《法经》18、长平之战中,秦将()率兵击败赵军,夺得胜利。
A白起 B 蒙恬 C 郑安平 D 章邯19、战国时期秦实施“远交而近攻”的策略,提出此一策略的人是()A张仪B苏秦C范睢D白起20、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的是()。
2021-2022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 1.本试卷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次考试实行网阅,请按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
卷I(选择题,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每小题2分;共50分)1.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浮雕,第一块就是“虎门销烟”。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镶嵌“虎门销烟”是因为它A.领导人物是林则徐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D.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右图的遗迹可以见证A.英军封锁珠江口B.三元里抗英C.英法联军攻陷北京D.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3.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金田起义②天京陷落③创立“拜上帝会”④定都天京A.③①④②B.①③④②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4.《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A.实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B.鼓舞了农民的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C.建立了“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D.完成了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任务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
这说明洋务运动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C.使清军的武器和战术发生了变化D.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6.小丽同学以“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整理所学内容,其中不恰当的一组是A.丁汝昌——威海卫战役B.曾国藩——镇压太平军C.邓世昌——黄海大战D.左宝贵——平壤战役7.《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缆泰所作,该图揭示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
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
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
这说明在古代印度A.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B.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C.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D.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2.古罗马水道系统是古罗马城市工程中的杰作之一、也是古代城市供水和排水工程的奇迹之一。
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个系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罗马城及其属地的居民提供了持续不断的供水和排水设施。
这一奇迹主要得益于A.严密的法律系统B.繁荣的城镇商品经济C.发达的道路建设D.强大的政府组织能力3.印加帝国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新兴国家,印加帝国通过迁移对社会生活进行了一定的调控。
印加政府把一些新征服的“不可靠”的部落强制性地迁往内地,另一方面,把“忠诚”的部落移植到上述部落的故乡。
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A.扩大了帝国统治疆域范围B.实现了边疆统治秩序的稳定C.有利于稳定印加帝国统治D.旨在提升国家基层治理水平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5.中世纪晚期,英国主教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身份和职能上都具有双重性。
历史专业考研试题答案
历史专业考研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历史事件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春秋时期的“春秋五霸”指的是五位实力强大的诸侯。
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郡县制。
C. 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D.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的。
答案:D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与“焚书坑儒”事件无关?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清世祖答案:C3. 以下哪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A. 甲午战争B. 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抗日战争答案:B4. 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文艺复兴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
B. 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C. 文艺复兴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复兴运动。
D.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科学实证主义。
答案:D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哪次事件?A. 萨拉热窝事件B. 俄国革命C. 巴黎和会D.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答案:A二、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鼎立”时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
答案:魏、蜀、吴2. 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是________。
答案:太平天国运动3. 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位艺术家。
答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4.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始于________事变。
答案:九一八三、简答题1. 简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强化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使法律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体系,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2. 阐述清朝末年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家急需改革以求自强。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论述题专练(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论述题专练(含答案)期中论述题专项练(九上第1-5单元)1.(2022·吉林长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1)依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
(2)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上述五种文化传播的史实各一项,对此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答案】(1)特征:相对孤立闭塞;文明发展多元;文明交往有暴力、和平等多种方式;区域文化不断向外扩散。
(2)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如:根据材料“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下,……,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
”结合所学知识,可提炼一个观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解析】(1)根据材料“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下可得出相对孤立闭塞;根据材料“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
”可得出文明发展多元性;根据材料“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可得出文明交往有暴力、和平等多种方式;根据材料“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可得出区域文化不断向外扩散。
(2)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考试-历史试题
在现实生活的诸多困惑里,也许考试会居于其中。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考试,人们会制造很多考试来区分资质、品行等第以建立人才秩序。
而一旦有了考试,,尤其是考试成为主要的控制力量的时候,人们又会感到很不舒服,意欲除掉这个“紧箍咒”。
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屡兴屡废、沉浮不一的事实就反映了这种困惑。
从考试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只要存在社会分工,考试就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从本质上说,考试是通过各种评价手段规定或转换人的社会角色,只要人们对自己充任的角色取得社会性确认,就要通过这种评价。
历史上所谓的取消考试,事实上也只是变换了一种评价方式而已,或者说是重建考试前的一种过渡形态。
既然考试是客观需要,何以又屡遭废止呢?关键是考试的操作于社会的运行发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
我们知道,社会事物都具有历史范畴的属性,考试也不例外。
这就是说,考试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为当时的社会需求服务。
当历史发展了,社会变换了,考试的生命亦将面临结束,此时若考试固守七九,人们便会强迫它终结,若考试顺时而变,服务于新政,体现时代的要求和价值观念,人们将会承认其存在。
那么,考试如何顺乎时势、图新以进取呢?
其一,建立新的公平观。
公平性是考试的存立之本,但考试的公平性是相对的,它只能体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公平
法则,因而其公平性又是暂时的。
比如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对于士大夫来说是公平的,但对于庶族阶层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九品中正寿终正寝之后,随即产生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把中国封建社会考试的公平性发挥到了及至,但它对于无法接受教育的广大农民来说还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见,考试的公平性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建立新的公平观,并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进行改造,是考试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道路。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事业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背景。
考试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应该十分清醒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要开发尽可能多的考试品种和创造周到的考试的社会服务机制,为人们创造多途径受教育的机会和提供社会需求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从而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公平。
这是我国考试界面临的改革、发展机遇。
其二,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考试,考试显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控制功能。
概括来说,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就是考试制度和考试成促作用于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有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考试观念。
比如我们现行的教育升学老师制度,它使人们建立了科学文化知识是体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重要要标志的观念。
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的推荐上大学的制度,使人们趋向于科学文化知识不是体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观念。
同样,有什么样的考试程序,就会有什么样的考试行为。
比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其考试程序的主要特征是长时间的、滚动式的课程教学考试,这种以考促学的形式既方便了考生,又极大的保护了、鼓励了自学者的学习热情,形成了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行为和踊跃投身自学考试的的考试行为。
可见,考试制度和考试程序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具有相当强的引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引导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由于考试无处不在,人们几乎不可能完全抛开考试这个因素去设计自身的发展、个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参与社会活动。
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是深入发掘人才潜力、科学配置人才资源、合理疏导人才流向、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研究课题。
应该说,我们当前的考试尤其是教育考试制度和考试程序还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比如大学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招生权还需要在求取机制上给与保证;每年高考也应该考虑实现两次或多次考试,以减轻考生的压力和改造考试机构的工作方式;高考应与基础教育又一个明确的教育环节的界定,从教育的评价制度上入手,避免以高考成绩评价中学教学的状况等等。
考试制度与考试程序是相联系的,考试的改革应着眼于制度的改革,进而顺理考试的程序。
这对充分发挥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及时修订考试内容和改造考试形式
创造好的考试,固然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制度的保证。
但是考试能否发挥作用,还要视其能否制定科学的考试内容和设计合理的考试形式。
考试的内容通常会被人们认为就是教学的内容,这从考试和教学同属教育范畴的角度上说是对的。
然而,考试与教学是教育行为中不同的环节,其理论根据和实际操作有较大差异,必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现它们各自的运作,才能获得共同的教育效益。
考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实验基础之上的评价实践,考试的内容作为评价实践的组成部分,势必要反映和体现测量理论的要求。
如果将考试的内容纳入测量体系的话,可以用这样一些主要指标来表述:1。
知识范围;2。
能力要求;3。
题型比例;4。
试卷长度;5。
试题难度;6。
评分控制。
所谓考试的内容,就是这些指标和由它们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描述。
由此可见,考试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
由于考试内容具有根据考试目的的对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测试功能,因此,它经常修订考试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关系,以彻底实现考试目的。
比如,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培养和选拔就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那么,考试就要研究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其它能力的关系以及创新能力在考试内容中的体现等问题,然后付诸评价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对社会的人才供需信息应该非常敏感,并应及时确认和研究这些信息,将其融入考试内容中去。
这样,考试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评价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取得考试自身的进步。
考试的形式是考试内容得以实现的条件,如设备、设施和组织等。
如果说考试的内容会经常发生变化的话,相比之下考试形势则显得比较稳定。
但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内容中出现了革命性因素的情况下,考试形势就一定会发生变化。
我国历史上考试形式的重大变化都和诸如文字、纸张、印刷术的发明有关系。
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考试的形式必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悄然兴起。
从90年代初,我国大学入学考试的选择题就采用了机器阅卷,近几年,国外的某些考试已抛开纸笔,直接使用计算机考试,考试的组织也由大规模、高消耗逐渐变为小批次,低成本的运作。
考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消费,其运作方式也要追求“物美价廉”。
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考试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创造种类齐全、层次丰富、操作灵活的考试是形势使然,它必然导致考试的设备、设施、组织等考试形式的深刻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质生活内容当中变化最大的要属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日益显示出对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推进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
方式乃至行为都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科技手段在考试领域中的应用就不仅会对考试形势带来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考试行为,强化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
现在,我国的考试领域尤其是在大规模考试当中,科技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每年用于命题、考试的实施、阅卷、管理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当惊人。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加大考试的科技含量,比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实验、实习方面的考核,用无纸笔的网上多次考试对考试的需求等。
这会在改造考试形式的同时丰富考试的内容,提高考试内容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考试服务。
简而言之,考试欲成为社会运行的积极因素,就需要从考试的公平观念、考试的社会控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去寻找考试与社会的相融点,建立考试的自我完善机制。
这样,人们或许能够摆脱对考试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