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word学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以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什么是电池和电池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3.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难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四、教具准备旋片式高压起电机、橡胶棒、玻璃棒、丝绸、皮毛、塑料泡沫颗粒、碎纸屑、验电器,柠檬,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

【教学流程】环节一:课程导入视频引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先观看一个视频。

:在视频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闪电视频里面的达人说他能控制风雨雷电,其实我们在这里也能制作闪电。

———演示旋片式高压起电机。

看,这是不是电?我们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电现象。

问答,观看视频通过闪电现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引入了课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环节二:讲授新课静电现象老师也来做一个实验,用梳子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对,没什么现象。

接下来老师把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迅速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碎纸屑被梳子吸引。

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直尺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首先用直尺去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没有什么明显现象,接下来把直尺在头发上摩擦之后再迅速靠近碎纸屑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摩擦之后的直尺会吸引碎纸屑。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电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线,灯泡,电珠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观察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电的产生和作用。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

3.观察记录:让孩子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4.电的安全使用: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我会反思活动的效果和孩子们的反应,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电力公司,了解更多关于电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幼儿园课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电的产生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电的力量,从而加深对电的理解和认识。

电的安全使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活动中,我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向孩子们介绍了电的安全使用知识。

我强调了触摸电源和电线可能导致触电的危险,以及用湿手触摸电源可能导致电流通过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的内容,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将抽象的电现象变得具体形象,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 使幼儿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3. 培养幼儿的安全用电意识,学会正确使用电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难点:让幼儿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线、开关、灯泡、电阻器等。

2. 学具:每人一份电路图、电路元件模型。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电现象的有趣故事,引发幼儿对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电现象。

3. 互动: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电器元件的认识。

4. 练习:发放电路图和电路元件模型,让幼儿按照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2. 难点:让幼儿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耐心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观察电器的工作原理,与家长共同进行电路连接实验,将学习延伸到家庭。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希望幼儿能够掌握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电器。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3.通过观察及讨论,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课前学习1.回忆小学《科学》课中你学习过哪些与摩擦起电有关的物理知识?2.摩擦起电用以下的物体进行探究:请你找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

课堂学习一、交流预习情况1.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小实验的情况2.讨论: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静电现象用你准备的一些物体(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你能做哪些实验?通过实验请你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丝绸、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答:。

议一议: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摩擦起电的现象有:2.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两两相互靠近,你有什么发现?答:。

归纳小结整理: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对静电现象的初步认识是:①叫做带了电;摩擦起电是指。

②自然界中存在着种电荷,分别叫做和电荷;人们把叫正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④带电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叫做。

[及时练习1]1.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A.A、C带正电,B带负电 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 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2.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被带正电的物体吸引,则小球()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电,也可能来带电三、验电器轻轻摩擦几下玻璃棒,然后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交流讨论:通过实验你对验电器有哪些了解?①验电器由、、等构成。

②它是用来,使用时将被测物体接触它的,若表明物体带了电③验电器其原理是。

[及时练习2]3.验电器的金属馅张开,说明验电器 ( )。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场:电荷在静电场中受到的力称为静电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场的概念及静电力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义,复习基本电荷单位库仑。

(2)讲解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3)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有关静电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静电现象1. 接触带电2. 摩擦带电3. 尖端放电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带电的实质:负电荷的转移
整个过程,电荷的总量没有变化
进入下一问题: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视情况补充电荷量
视情况补充液体中电荷的移动(气体导体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中考题第题:
强调:吸引存在两种情况,排斥只有一种情况
观察教材演示实验,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制成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ppt:验电器的结构、使用方法演示
分组实验:1组用橡胶棒摩擦毛皮后,接触验电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组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接触验电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一般情况下,是否金属箔都张开?
回答:张开
引导学生总结:玻璃棒或者橡胶棒都带了电
播放视频:讲解验电器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
2.演示实验:用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小纸屑,发现能够吸引小纸屑
提问:这种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叫做什么现象?
2、探究新知
1、静电现象
观察ppt,学生回答问题: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带电现象
补充: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回忆刚刚摩擦橡胶棒的实验: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补充: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视频、橡胶棒及毛皮、玻璃棒及丝绸、气球、水瓶、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在教材P.34勾画带电、摩擦起电的定义
了解电器金属外壳“电人”
教材勾知识点;
插入富兰克林的简介,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1.举例:闪电、冬天脱毛衣产生的静电、教室多媒体外壳有时候会“电人”
引导学生了解:以上现象都属于电现象
课 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案

3.1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什么是摩擦起电及物体带所带电荷的种类和起电实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和现象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知识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7.知道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知识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三、教具: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碎纸屑、梳子、验电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为什么脱毛衣时可以看到火花?(全体学生思考)(二)由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用棒靠近碎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可以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梳子与(头发)靠近梳子(头发)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分别为为正电荷、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箔片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摩擦起电的原因: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等。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

2. 掌握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3.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能正确分类。

4.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能识别简单的电路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转移。

(2)讲解静电感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感应现象。

(3)讲解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如通路、开路、短路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巩固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5. 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原因。

2.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其分类依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掌握了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电荷:讲解电荷的性质、分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的转移和感应现象。
3.电流:阐述电流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以及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实际电路图,解释电流的流动规律。
-设计电荷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通过电路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形成和流动,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2.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安排串并联电路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电流的规律,加深对电流作用的理解。
2.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电荷测试仪、欧姆表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电现象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动画模拟等,帮助学生建立电荷、电流、电阻等概念的形象认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
2.根据电路图,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3.测量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电阻,并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根据电路图计算电流。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2.电荷、电流、电律。
-引导学生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准确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会拿出一个塑料棒和一个毛皮,摩擦后塑料棒能够吸引小纸片,让学生观察这个现象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结合教材和实验,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的原理。我会讲解电荷的性质,如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同时,我会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实验、感应起电实验和接触起电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现象的本质。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力。通过反思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每节课的结束时,我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还采用定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电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评价结果,我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之,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电现象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培养综合素质。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验电器,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电现象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明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电现象”。

具体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5. 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电现象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荷的种类、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解释: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6. 电荷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 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电现象”。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电流的概念以及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3. 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4.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2. 使学生掌握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了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及其应用、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应用、电流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验电器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3.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与电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现象1. 电荷的种类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4. 电流的概念5. 电流的表示方法6.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题目:请解释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转移使得物体带电,产生静电场。

静电现象的应用包括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3.1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电现象》包含的内容多而散,主要有摩擦起电的概念、带电体的特性、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电池等。

其中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电流的形成和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带电体的特性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摩擦起电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生活中一些摩擦起电的例子。

知道了带电体能吸引一些东西,但不能具体描述出来。

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这些都是我们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

但电流的形成比较比较抽象,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要借助转换等方式“形象化”地表现电流的形成原因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和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2.理解电流的形成和方向的规定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会使用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摩擦起电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带电体的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们喜欢物理、热爱物理。

重点: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四、新课引入通过观察《憨豆先生与发电机、摩擦起电》的视频引入新课,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

师:视频中出现哪些比较奇怪的现象。

生:女人的头发竖起来了,憨豆先生吸引了玩具,保安也吸引了玩具。

师: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电现象。

板书:《电现象》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五、新课讲授1.摩擦起电:师:憨豆先生是在接触了那个有电的东西之后才能吸引玩具,那同学们能不利用你手上或老师给你们的器材吸引我给你的塑料泡沫和你身边的一些东西呢?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

师:实验完成了,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现象。

生:吸管与纸巾摩擦或者笔与头发摩擦能吸引小的塑料泡沫。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例,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了解和看法,教师总结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静电现象?”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电荷探测器的使用和静电防护措施的实践。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电荷探测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电荷的存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电荷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3.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4.设计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电荷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组织学生开展静电防护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4.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静电现象的概念,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如电荷的转移和感应。
2.介绍电荷的基本性质,如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教科版九上《电现象》word学案

教科版九上《电现象》word学案

第二节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2。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的规定4.知道电能的转化和利用课前准备1.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带电体具有的性质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带电体周围存在着。

3.验电器是的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是。

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

把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实际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

电流具有能。

5、电路里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①必须有; ②。

讨论交流1.阅读课本35页的内容思考:摩擦起电是不是创造了电荷?(1)原子核由和组成,其中带正电,不带电,原子核带电;电子带电。

(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电子而带电,丝绸由由于电子而带电毛皮摩擦橡胶棒,毛皮由于电子而带电,橡胶棒由于电子而带电,由此可得摩擦起电的实质是:2.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为什么?在冬天晚上脱毛衣时,你会看到一些闪闪发光的火花,为什么?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例子?3.请你思考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4.阅读课本38页图3 -2 - 10电能可以转化成那些形式的能?有那些电流效应?达标练习1、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______从一个物体上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2、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实验得知A与B相互吸引;A与C相互排斥;C与D相互吸引, 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A. B. C. 。

3、两个用丝线悬挂着的硬泡沫塑料小球,发生相互作用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则它们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B、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C、两球都不带电;D、两球可能带异种电荷, 也可能一个球带电而另一个球不带电.4、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C.摩擦创造了电荷5、一轻质小球用绝缘线悬挂起来,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这小球时,相互吸引,那么,轻质小球()。

教科初中物理九上《3.1 电现象》word教案 (1)

教科初中物理九上《3.1 电现象》word教案 (1)

电现象(1)观察下列图片。

图3-1-3思考:问题1:用__摩擦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问题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_吸引轻小物体__的性质。

(2)阅读材料P35第1、2段,并分析以下图片。

图3-1-4思考:问题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__正__电,电子带__负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显__电中性_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__电中性__。

问题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__转移__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__等量的负电__。

问题3:将玻璃棒和丝绸互相摩擦,玻璃棒带__正__电,丝绸带__负__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了__电子__,丝绸得到了__电子__。

问题4:与毛皮摩擦后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__失去__(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问题5: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__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__。

学点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观察如图3-1-5所示的实验。

图3-1-5思考:问题1:由甲、乙得到的结论是: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

问题2:由丙得到的结论是:__异种电荷相互吸引__。

(2)观察如图3-1-6所示的装置。

图3-1-6思考:问题1:验电器是根据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来__检测物体是否带电__。

问题2:将一个带电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若:①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

②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或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少。

③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__多__(选填“多”或“少”)。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一节 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一节 电现象》教案

《第一节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一节电现象》。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静电现象独立思考并完成:1.观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来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现象;(1)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称带上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其实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自主阅读教材P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2.小明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说明(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2)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现象:(1)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三)电流自主阅读教材P36~3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5.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三、合作探究1.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认识电路
3.1电现象
导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3)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

或者说带上了O
2. 线绸摩擦过的玻璃板所带的电荷叫做一°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做__________ ”
3. 原子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组成的,__________ 带正电,________ 带负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________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杲中性。

4. 同种电荷 ___________ ,异种电荷 ____________ -
5. 电荷的 _____________ 形成电流。

_______ 电荷泄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课堂导学
一、静电现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

或者说带上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板所带的电荷叫做°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做__________ -
3. 原子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组成的,__________ 带正电,________ 带负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________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朿缚
电子本领______ ,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带
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________ 电子带负电。

二、电荷间相互作用
5. 同种电荷 ___________ ,异种电荷 ____________ a
6. 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 ______ 的仪器。

它的工作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电流
7. 电荷的 _____________ 形成电流。

_______ 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8. 电池有 __________ 两个极。

电流从________ 流出,从________ 极流回电池。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 三个小绝缘球,两两之间都可以相互吸引,则()
扎三个小球一進都是带电的
B. 只有两个小球是带电的,且带异种电荷
C. 只有一个小球是带电的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
A. 一定不带电
B. 一定带负电
C. 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3. 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B.金属中电子带正电
C.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D.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4. 甲、乙、丙、丁四个小球,若甲与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乙排斥甲,丙(带电)吸引乙,丁吸引丙,则丁球()
A.—定不带电
B.不能带正电
C. 一定带负电
D.不带电或带负电
5. 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段扎紧。

从另一端撕开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摩擦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丝张开的原因是带了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B. 细幺幺张开的原因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C. 细丝带了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A.细丝带上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6. 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扎不带电B.
带正电
C.带负电
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1.轻小、电荷。

2正电荷、负电荷。

3.原子核、电子、原子核、电子、中性。

4. 相互排斥、相互吸引。

5. 定向移动、正。

课堂导学
1.轻小、电荷。

2正电荷、负电荷。

3.原子核、电子、原子核、电子、中性。

4.电子、弱、失去、多余。

5. 相互排斥、相互吸引。

6. 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7. 定向移动、正。

8. 正负、正、负。

课堂练习:
1. Bo
2. D。

3. C。

4.D-
5. Bo
6.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