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童》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田野上自由自在地放牧的场景,通过牧童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宁静。
课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生活的真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生活的感悟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牧童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体会生活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朗读和背诵。
3.从牧童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体会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课文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学生跟读,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知识点总结)
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
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
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
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
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 5)师生交流。
教学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 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第一课时
1. 会认“屠、苏”等 2 个字,会写“旧、符”等 2 个字。
教学 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 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
伸( 分钟
)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 日”,迁移学习,让学生
师生读)
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
2.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内容
元日
爆竹/ 声中// 一.岁.除.,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瞳.瞳.日.,总把/ 新.桃.// 换旧符。
4.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 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 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 意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课件出示 10):
元日
爆竹/ 声中// 一.岁.除.,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瞳.瞳.日.,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优秀版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一课时教学设计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亦、抺、宜”等生字,会写“断、楚”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2.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PPT课件,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图片、生字词和古诗的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古诗的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总节数1教学目标:1.会认“亦、抺、宜”等生字,会写“断、楚”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2.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的诗以雄伟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创造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学习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学生自学,轻读,思考。
)2.检查生字。
师:请同学们读生字。
教师课件展示:断、楚、孤、帆、至、饮、镜、未、磨、遥、银、盘。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生字,并相互正音。
)3.读通诗歌。
(1)让学生把这些生字放在古诗中读一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学生练习读诗歌《望天门山》。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牧童》
我们的补充
▪ “诚斋体”——杨万里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讲究所 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 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
▪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啊!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明诗意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你看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 上了。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 吧,还是喜欢这宁静的夜晚,正好好地欣赏 明月呢?你看,月亮的清辉正照在他身上, 多么悠闲自在啊!也或许他正在想什么呢。
——《江南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环节: 读诗文—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知方法--默诗文
正确 通顺 断句
题意 作者 背景
字词句 诗人 表达 大意 情感 方法
背诵 默写
品读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 背诵: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展开想象,将《牧童》改写成一篇 短文。做到用词恰当,语言流畅。
)有关。
▪ 吕岩,字洞宾,唐 代诗人。因为唐朝发生 农民起义,时局动荡, 领家人到终南山学道, 后来不知去向,是传说 中的逍遥大仙。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讨论交流:说说诗句意思
牧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诗歌欣赏
▪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 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 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 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 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 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想: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
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池塘--碧绿的池塘水--清澈的水山--巍峨的山落日--红红的落日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牛--悠闲的牛……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牧童》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牧童》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生动的儿童故画,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
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
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
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
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
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1、说教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童》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牧童在山野间放牧的场景,通过牧童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课文语言朴实,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也体现了牧童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性格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感知。
但针对本课,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含义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牧童与大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诗句的意境感受和理解。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生僻字词:针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理解牧童与大自然的关系。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6.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牧童》和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分别描绘了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牧童的悠闲生活以及作者在秋夜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三首古诗,他们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适当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牧童和秋夜的图片为线索,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感知诗中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讲解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解答学生的疑问。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赏析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赏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童》是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童在田野上自由自在地放牧、唱歌的故事,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牧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大自然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但在保护自然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古代农村生活可能不太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描绘的意境,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描绘的意境感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增强感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牧童的快乐生活,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课件。
3.生字词卡片。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田野、牧童等与课文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意思。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然后,全班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讲解重点生字词的含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编的三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表现出的都是童真童趣。
但又各有特色,首先,儿童进行的活动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写的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其次,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诗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诗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在之前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语句,借助具体事物,关注场景、细节描写等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本节课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来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读准多音字“供”;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正确认读“玉磬、水满陂”两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3.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引导:提起童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美好、快乐、忙碌、多姿多彩)师引导:童年生活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那古代儿童是如何生活的,诗人眼里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达对童年的感受,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一)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出要求:课文中的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现在请你出声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小学音乐四年级《唱歌 牧童》刘佳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试讲比赛教学设计人教
四年级音乐《牧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基本的单音和声和#4的音准。
3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1.歌曲中切分节奏的掌握XXX2.“#4”的音准。
教材分析: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
第三乐句连续运用了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
全曲的旋律不断的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了解二声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问好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国度——斯洛伐克,简单介绍斯洛伐克并观看图片。
二、聆听歌曲1.欣赏《牧童》视频,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2.初次聆听歌曲《牧童》,同学们听到歌曲是几拍子的?3.再次聆听歌曲《牧童》,说说你听到歌曲想到了什么?三、学习歌曲1.学习切分节奏XXX2.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学习歌谱1、学生自己读谱唱谱。
2、跟琴填歌词。
3、跟音乐演唱并分组演唱。
教师指导:演唱时声音要整齐、统一。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xxx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
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
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纠正。
四、学唱歌曲低声部1.和声小练习13两个单音和声2.用美国乐器(咚巴拉)带入节奏,2/4XXX/XXX/XX/X.O/3.讲解和声谱。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两则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目标: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板块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言文二则 名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导读【单元导敎】本单元是常规双线组元单元,以“体会艺术之美”为人文主题,以“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为语文要素,编排两则精读课文、一则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本单元侧重引导學生借助已有的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艺术的魅力。
【单元敎學目标】字词句:1.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加以运用。
3.學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清楚明白。
4.积累并了解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
4.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表达:1.结合图片、实物,让自己的讲述更加生动。
2.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
3.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4.學习列习作提纲。
5.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
6.了解课堂笔记的基本内容,學习记录方法,學会做课堂笔记。
22文言文二则一、课前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
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
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學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伯牙鼓琴》需要學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宋画牛》需要學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
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
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敎學时需要重点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案一. 教材分析《牧童》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田野间的快乐生活,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了解古代牧童的生活,同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鉴赏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牧童》,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牧童》,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表演教学法:学生进行诗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原文、图片、音乐等。
2.道具: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道具,如图片、花草等。
3.教学资源:搜集与诗歌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古诗鉴赏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田野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吕岩及其作品《牧童》。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以及把握诗歌的节奏。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基于学情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和表达画面,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时依照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般步骤,设计了诵读古诗、理解大意、想象画面、拓展延伸的教学板块,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了解古诗,感受古诗内在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对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杨万里目睹暮春时新绿景色和儿童“追蝶”时的快乐与兴奋之情,感受范成大诗中田园生活的忙碌与闲趣。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初次接触宋词,从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想象并表达村居画面,体会词作中蕴藏的情感。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2个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营造氛围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新学期、新的单元的学习。
在这里,我们会偶遇纯朴的乡村,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理解诗题,初读古诗1.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注释理解:“四时”,指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杂”,平舌音;“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介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系列古诗:范成大看遍了乡村四季不同的景色,写了一系列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初夏时节。
2.自由朗读。
(1)扫除读诗障碍,重点指导:篱:教写“篱”字,引导学生关注竹字头,出示图片理解词义。
牧童教学设计(一)
牧童教学设计(一)引言概述:牧童教学设计是针对牧童教育中的教学问题,制定出的一项教学计划。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牧童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改进。
通过这些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牧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正文:一、教学目标1. 帮助牧童习得基本的学习技能,如阅读、写作和计算等。
2. 培养牧童的社交能力,包括合作、沟通和自主学习等。
3. 培养牧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探索能力。
4. 培养牧童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通过艺术、音乐和手工等活动进行培养。
5. 培养牧童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
二、教学内容1. 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识字、识数和简单的算术等。
2. 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让牧童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各个方面。
3. 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培养牧童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探索能力。
4. 艺术、音乐和手工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牧童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牧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活动引发牧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2. 探究式学习方法,让牧童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牧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个别化教学方法,根据牧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来评价其学习情况。
2. 笔试和口试评价,通过考试和口头表达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3. 作品展示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展示来评价其创造力和认知能力。
4.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5.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牧童》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教案一:《牧童》【引入】1. 用图片展示牧童的形象,引起学生对牧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展示词语“牧童”并让学生猜测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牧童是指在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年轻男孩。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个人做什么工作吗?2. 对于不了解牧童的学生,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一下牧童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展示】1. 展示课文《牧童》,告诉学生接下来要一起来读一首诗。
介绍该诗是由明代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他以描绘田园生活见长。
2. 教师朗读全诗,给学生初步感受。
3. 询问学生,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讲解】1. 词语学习:a. 对牧童、远远、岗上三个重要生词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b. 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形成场景,进一步感受牧童的形象和工作环境。
【分析】1. 诗歌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一段,感受牧童的自由自在和喜悦。
引导学生理解“远远”与“岗上”形成的视觉对比,增强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段,感受牧童在牧场上的努力与坚持。
帮助学生理解“烈日炎炎”和“微风起”,了解牧童在各种环境下的奋斗。
【拓展】1. 从作品中引发出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尊重与关注。
2. 让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为农民做些什么?【小结】1. 教师从不同角度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2. 引导学生表达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布置】1. 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牧童工作的看法和感受。
2. 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一个和农民相关的事例,并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农民的尊重与关注。
【反思】通过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到牧童是指在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年轻男孩,并能通过课文《牧童》深入感受牧童的自由、努力与坚持。
同时,通过诗歌,学生能够意识到农民的辛勤劳作与生活,培养对农村生活的尊重与关注。
【精讲】1. 设计一个小练习: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牧童”的形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牧童放牧的场景,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动作、声音、情感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村居》教学设计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3、交流诗意。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有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闭目想象。
(2)说说想象到的画面。
诗中描写的牧童生活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他吃饱饭后躺在月夜下仰望星空,生活很惬意。
5、体会诗人的情怀。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总结提升:1、《牧童》是()诗人()的作品。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诗人心灵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背诵并默写《牧童》。
【自主反思】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3、交流诗意。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4、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说说想到的童年事6、描画出所想象的画面,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7、有感情的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感情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总结提升:《舟过安仁》是()诗人()的作品。
这首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儿童()的行为。
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之情【自主反思】(2)句式不同。
(3)词分为两部分。
2、用不同形式朗读词。
3、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茅檐:茅屋的屋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亡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4、疏通句意。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小学部编版语文1牧童-优课件
PPT课件:
语文课件: 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 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
圆月。
词句解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
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 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 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 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 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 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 给人无限美的想象空间。
第七单元 · 古诗诵读
牧童
课程导入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 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 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 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课程学习
词句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词句解析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
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 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 的汉密哈顿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 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 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牧童-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牧童-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歌曲《牧童》的音乐特点;2.能在整齐的节奏中演唱歌曲;3.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民间歌曲《牧童》的演唱;2.节奏韵律感的培养;3.合唱基本技巧的练习。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向学生们介绍《牧童》这首歌曲;2.播放唱片或演唱,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
第二步:分节集体学习1.将音乐引导学生听多次,让学生体会歌曲的组成;2.整齐划分歌曲的每一节,分段学习并反复练习;3.细节熟记,掌握歌曲的节拍、音调、字词和语气等。
第三步:合唱1.分几个班级,分别学习不同的声部;2.整合四个声部,老师指挥,开始全体合唱;3.练习1-2次后,让各班声部把不熟练部分表演给全体学生。
第四步:评估1.打分制评估各个不同班级的合唱水平;2.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互相检查彼此的表现;3.老师还可在此时询问学生,收集他们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拍、音调、字词和语气等;2.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节拍技巧;2.分班合唱需要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默契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2.演唱式教学法;3.示范式教学法。
五、教学资源1.《牧童》音乐唱片;2.运动场或大型音乐室。
六、教学后记1.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们养成了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拍、音调、字词和语气等基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精神;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开展合理合法的课堂评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课前三分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二、解释题,知作者
1.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童年。
我们先来读读单元导读,看看单元导读给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板书<<牧童>>
牧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注意,“牧”的左边是“牛”,写的时候要先竖再提。
老师:牧童是什么意思(放牛羊的孩子)。
谁了解吕岩,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吕岩字洞宾,唐代。
传说是八仙之一。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
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诗)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读通诗文,读准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
师: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读诗不但要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
师前四字,生后三字。
3.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
有人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的翅膀,是诗的灵魂,请同学们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生说
(一)师:从哪句诗感受到的?(草铺横野六七里)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
1.指名说,“铺”
你找得很好,这个“铺”字让你想象到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
铺开一样)一个铺字,铺出了草的厚度,真舒服,谁能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再读这一句还有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
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
(郁郁葱葱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
引读: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生再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
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二)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从哪句诗感受到的?( 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哪个词激起了你的想象(弄、三四声)。
弄是什么意思?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师:这是怎样的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
师:这真是“短笛无腔信口吹。
”真是三四声吗?与前面哪个词对仗(六七里)
师:想象一下笛声和晚风在干什么?(嬉戏,玩耍)笛声戏晚风,晚
风戏笛声,与其说是笛声在逗弄晚风,不如说是牧童在逗弄晚风,其实牧童想借笛声来表达什么呢?(愉快,轻松的心情)
师:我们从一个弄字上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读懂这个字眼里包含的情趣,想象一下在广阔的原野上牧童还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自由说师:也许我们还能欣赏到一场音乐盛宴呢?
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
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三)过渡:前面两句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生说: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吧。
老师:读诗一定要联系诗句想象,这样才能进入诗中,进入画面,和诗中的人物,作者在一起,体会他们的心情。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这首诗。
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音乐起)生齐读全诗
师: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
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
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师: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就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幅画面展现出来吧。
五、背诵默写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绿草如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多么惬意的画面呢?让我们把这画面记在心间,指生背。
师:让我们把这美景流淌在笔尖,请同学们默写古诗。
总结:诗人先通过环节描写,再写人物,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童年生活。
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时生活的一个个小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
六、小练笔。
七、拓展延伸
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
师: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八、作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有感情的背诵《牧童》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