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MODS治疗措施
1、积极寻找心跳骤停原因,加强对原发病 的治疗,以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 2、保护神经细胞功能:PR-MODS与其他 原因引起的MODS治疗的不同之处在于必 须在第一时间就采取脑保护措施。除常规 进行脑外器官的支持治疗保证脑组织灌注 外,还需采取对脑部的局部治疗,包括低 温、降低颅内压、及时处理癫痫的发作、 促进脑细胞代谢等;
• 密切监测电解质血糖变化 心肺复苏后应注意维持 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监测记录尿量,患者应 留置道尿,测每小时尿量并定时检查血尿素氮、 血肌酐浓度,若有异常及时处理。在治疗过程中 尽量避免使用引起肾血管收缩和对肾功能有损害 的药物,并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肾 功能。根据病人状态及时检查血电解质情况,并 及时调整。钾钠钙是最重要的影响心脏电生理的 电解质。成人血糖值超10mmol/L应进行治疗,但 要避免低血糖。速尿可以维持尿量以避免发生肾 脏衰竭。小剂量多巴胺(1-3ug/kg.min)并不增加内 脏血流或予肾脏特别保护,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尿期已不再推荐使用。
PR-MODS
• PR-MODS(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 心跳骤停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联合作用的结 果。 • 过程 原发病过程→心肺复苏术后→潜在氧供与氧耗失 衡→相对组织低灌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 织缺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s:强调氧供的重要性 • 治疗原则:在处理复苏后患者时需有整体观念,强 调全身综合治疗,重要的是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维持有效血压
• 做好中心静脉压、血压和尿量的监测。 使血压维持在90-100/60-70mmHg, 不宜过高,过高增加心脏负担,过低 影响组织细胞供血。根据血压情况随 时调整升压药的速度。对低心排血量 和使用血管收缩剂的患者,无创性血 压评估可能不准确,动脉内血压监测 可能更为准确。
七、做好呼吸管理
• 防治抽搐 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 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导致的寒战,亦可 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 高压氧治疗 通过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 期应用。 •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抗凝以疏通微循环, 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九、 防治肾功能衰竭
• 不能维持有效循环 :血流动力学处于不稳 定状态,可伴有异常的心率、心律、体循 环血压和组织器官低灌注。 • 不能维持有效心率 :心肺复苏后由于心肌 缺血缺氧,无氧代谢,乳酸堆积,心脏收 缩,自律起搏及传导功能明显下降,心率 缓慢,心肌收缩无力极易导致心脏骤停。 • 不能维持有效血压 • 心律失常 :造成复苏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小结
心肺复苏是目前治疗呼吸心跳骤停的重要手 段也是唯一手段。心肺复苏后主要的治疗目标是 完全地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再灌注,但单 纯恢复血压和改善组织的气体交换,并不能提高 复苏后的生存率。真正意义的恢复组织正常血供 及代谢,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才 能提高复苏患者的出院率。加强心肺复苏后病人 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的最终成功 很重要。尤其是要重视脑组织损害、肾功能损害 的观察及护理。同时,加强四大生命体征的观察 及预防并发症,才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和远期存活率。
• 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减轻脑组织水 肿和降低颅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 可选用甘露醇、山梨醇或尿素。亦可联合 应用呋塞米、25%白蛋白或地塞米松,脱 水治疗时,应防止过度脱水,以免血容量 不足导致血压不稳定。头部应抬高30度, 并保持在中线位置以利于静脉回流。对昏 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 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 脑灌注。
3、加强临床观察和监测心跳骤停(CA)出现 后的酸中毒血症通过给予足够的通气和组织灌 注后可以自行纠正,单一重要器官血流低灌注 的情况只有通过密切的监测才可知其损伤情况 并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4、加强重要脏器功能支持(心、肝、脑、肺、 肾和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防止心律失常, 保护心、肝、肾药物使用,避免肾脏毒性的药 物,将少尿型肾衰逆转为非少尿型肾衰。预防 应激性溃疡发生同时尽早行肠内营养支持;监 测凝血机制,适时补充血浆、凝血因子等;
• 做好呼吸监护 :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律;持续血 氧饱和度监测,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98 %;动脉血气监测。 • 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足够的氧气流量;气 管插管、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吸出呼吸道 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由于气管内 吸痰可以增加颅内压,因此实施时需要仔细观察, 同时为防止低氧血症发生,吸痰前要给予 100% 氧气。 • 防止肺部感染 :控制肺部感染是复苏后挽救患者 生命的重要环节。气管吸痰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并注意环境及空气消毒。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合理应用抗生素。
八、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
键
• 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 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 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 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 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 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 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二、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
• 抢救仪器处于待机状态 • 抢救器械合格率保持100%
三、加强有效循环的监护
• 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及 血压的变化,必要时给予有创血压的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及时处 理,使病人度过危险期。
四、维持有效心率
• • • • • • • 使心率维持在60-100次/分, 当心率低于50次/分或高于 150次/分时,心脏每博射 血量明显减少,无法保证 重要脏器心、脑、肾的血 流灌注,不能维持有效的 循环。
• 不能维持有效呼吸:呼吸道的管理和呼吸 机的使用不当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 •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肾脏功能障碍:由于通常已使用大剂量脱 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甚 至增多,但血肌酐升高(非少尿型急性肾 衰竭)。 • 电解质紊乱 :另一大原因
一、要有训练有素的合格护士
•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和敏锐的观察力;要有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 娴熟的抢救技术。心肺 复苏能否成功决定于抢 救是否及时,技术是否 熟练、准确。
五、纠正心律失常
•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危险信号,若出现快 速型室性心律紊乱,应及时用利多卡因治 疗。若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或频发多源性 室早,Ron’T现象等危险信号,应立即做好 除颤等抢救准备工作。 Ron’T现象:系指早搏出现得比较早, 早搏的QRS波型中的R波刚好落在正常波型 的T波上。T波出现时处心电复极期,心电 不稳定,有早搏出现易诱发恶性的心律失 常。
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主要措施
• 降温:降低体温可预防脑水肿,宜尽早实施,以 头部降温为主,一般应降至34℃为宜。可用冰帽、 冰罩或加用冬眠药物。心脏骤停后,高代谢状态 可导致发热,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 的明显失衡,从而影响到脑的康复,故在缺血后 期,退热治疗十分必要。 低温对心跳骤停复苏后的患者可以产生明显 副作用,包括可增加血液粘滞度、降低心排血量 和增加感染的易感性。最近研究Hale Waihona Puke Baidu明,轻度低温 (34℃)对于减轻脑缺血损伤有很好的疗效,而 且损害作用也较小。
5、及时发现复苏并发症,并给予相应的治 疗,这对提高复苏的存活率、减少MODS 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6、重视重要器官的灌注及全身营养支持的 同时,兼顾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7、加强呼吸道、皮肤及各类管道的护理, 防止院内感染,尤其导管相关感染、呼吸 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复苏后再死亡
凡经临床初步心肺复苏成功后出现下列情形之 一且不能再次复苏成功者,应诊断为复苏后再死 亡: ⑴自主呼吸循环建立后,病人在短时间内5— 30分钟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再次心肺复苏成 功机会极少。 ⑵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可出现暂时性的正常呼 吸和心跳,生命体征可呈暂时稳定状态,由于心 肌缺血、缺氧、和心肌损害,可出现严重的不可 逆转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室颤,其最终结局是多 次的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病人多在24小时死亡; ⑶高热、昏迷、脑水肿及电解质紊乱是复苏后 再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常见于在心肺复苏 成功后48小时内死亡。
心肺复苏术后
ICU 宋婵娟
定义
•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 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 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采用人工 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 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 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目的
• 开放气道 • 重建呼吸 • 重建循环
复苏后常见死亡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