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

合集下载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世界各海洋‎大国间展开‎的作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领域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权力量竞‎争,说到底,是各自海洋‎文化力的竞‎争。

世界上的海‎洋文化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海洋文化‎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海洋文化‎体系。

但我国千百‎年来的中原‎农耕文化主‎体观念和大‎陆文化思维‎定势,导致了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弱化,掩没了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海洋大‎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明历史的‎显示度。

当代的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现‎代化的产物‎,我国在当代‎海洋国力竞‎争中发展当‎代海洋文化‎,无疑应建立‎在我国自己‎的海洋文化‎传统之上,对西方的海‎洋文化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借鉴,而不能本末‎倒置。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报告首提“海洋强国”,虽着墨不多‎,却意义非凡‎。

什么是海洋‎强国?指的是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大‎陆国家,对利用海洋‎的传统认知‎,只有“兴渔盐之利‎”与“通舟楫之便‎”而已。

传承至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边界线长约‎2万2千公‎里。

却较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

从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到‎生态海洋、和谐海洋,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

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

建设“海洋强国”之路是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海洋‎国家围绕着‎海权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

大国崛起海洋时代小论文

大国崛起海洋时代小论文

大国崛起海洋时代小论文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就本国或外部世界而言,“大国崛起”未必总是好事,不可不分青红皂白。

“大国崛起”怎样成为自己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大吉大利,而非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带来绵绵人祸,赔上千百万条性命,了无进步意义的人类浩劫?诚为不容闪避的大哉问。

“崛起”者,就是不甘平庸低下,争得既富且强,出人头地。

人类出乎利己的生物本能,多要运用天赋特秉灵性创造能力,雄心勃勃追求“崛起”。

个人、家庭、族群、集团以至社会、民族、国家,人同此心,心同此意。

孔丘一言蔽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古往今来,“大国崛起”有正道(良性)、偏锋(恶性)之大别,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范畴。

其一为难能可贵的循正道以行。

体现“万物之灵”悟性觉醒和优化抉择成功,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当行之路”,肯定利己私心为天经地义的进取原动力(立足“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

“仁者爱己”也。

),善于领悟、培植和弘扬利他爱心或公心以调谐利己私心(“仁者爱人”;道德观念的滥觞。

),造就一种“合作比不合作好”、视“利他”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两心调谐”型“心态文化”境界(“仁者使人爱己”),藉以防范自私犯罪的破坏作用,产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性效应,人类天赋特秉的灵性创造能力得以顺畅发挥,制度革新、科技发明纷至沓来,驱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其一流前卫发明创造成果理所当然地为广大寻常百姓普天共享,而非特权统治阶层所能垄断;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公正、安定和谐、繁荣富强,影响力举足轻重,泽惠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崛起大国”。

“当行之路”一旦走通,成为可持续的良性、上升型“崛起”,愈行愈宽,渐入佳境,前程似锦,堪以引导人类世界和平理性创新发展的历史进步潮流,好望“大同”,“与天地叁”焉。

上述“当行之路”并非凭空臆想生造,是基于人性,善用灵性,率性问道,优化选择,领悟“两心调谐”为极高明“利己”之道的公理常识性结论,合乎“中庸”原理的人间正道,可从孔子的“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督教教义等得到解释和印证。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国民海洋意识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

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

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国民和政府的海洋意识都不强,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培养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和平崛起国民海洋意识海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威胁论”,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

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

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

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

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

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

”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

“总体性”海洋形象的书写与建构——以许晨报告文学“海洋三部曲”为中心

“总体性”海洋形象的书写与建构——以许晨报告文学“海洋三部曲”为中心

“总体性”海洋形象的书写与建构——以许晨报告文学“海洋三部曲”为中心吴光宇 温奉桥内容提要:报告文学家许晨的“海洋三部曲”系列作品,建构了具有“总体性”的海洋图景。

这种“总体性”意向,既关涉报告文学文体内部内容与形式的张力,也是作家主体以历史、现实、未来的超越性视角对“当下性”世界与时代精神的观照。

通过重新沟通历史与现实、个人命运与共同体、世俗与超越等诸多命题,在报告文学内外通过宏大叙事,构筑内容与形式、局部空间与整体超越、客观存在与主观价值、作家与人物、读者互为对象又辩证统一的有机世界。

“海洋三部曲”不仅为国内海洋报告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还为参与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气派”的文学实践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许晨 报告文学 总体性 海洋三部曲许晨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其报告文学创作题材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阐释世界与中国、传统与现代之关系。

从其创作谱系来看,以文学实践摄取、留存时代影像,并突出其“报告—新闻性”的介入效力,及时向文化大众群体传布时代精神,担负起报告文学的道德力量与社会潜能;同时,以“史诗”型创作接榫集体经验、公共情感与个人记忆,依托各文体技法互渗的文本操演,着意于从历史的延续与新变中提取出具有内驱力的人文寄托与意识形态,将个人重新编织到当下社会秩序符号性的整体。

许晨以审慎整合“报告的文学”与“文学的报告”双重维度的文学实践,从形式历史与社会历史交互阐释的位置上不断开拓报告文学进入新的文化场域,参与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气派”的进程。

一文学作为一种指意或话语实践方式,并非自然、透明化的工具,生产者主体对各项差异化文体的取舍,既关联着其对于文学形式与内容功能上的认知与想象,又和生命经验与自我认同密不可分。

对于许晨来说,为世界赋形、赋义的报告文学是开掘历史与建构现实的象征空间,亦是生成作家主体的动力场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大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大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章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三、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特征四、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孙中山总结世界历史经验教训,把对海上力量的认识上升到事关国家兴衰的高度。

毛泽东主要从国家安全和海洋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和海洋发展问题。

邓小平不仅重视海军发展和战略海洋,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海洋争端的方法。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军队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由国家海洋局发布。

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要,是我国进军海洋的政策指南。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2008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十九大报告: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二)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1、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国际潮流的必然抉择。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当今世界各国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

习近平:“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为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海洋战略和政策,为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发展历史。

海洋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知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景仰和保护。

在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形象,也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与自然相融、传承创新。

中华海洋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海洋传统知识、海洋风俗习惯、海洋宗教信仰、海洋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体系。

海洋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马路的兴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海洋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东亚地区的海洋文化中心,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与自然相融,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对海洋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将海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洋诗画,凝聚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中华海洋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海洋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符号和精神成果。

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与时俱进、对外开放、保护环境、创新发展。

中华海洋文化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在海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吸纳新知识,与国际接轨,为海洋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不断发展,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海洋文化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合作。

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对外交往中,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推动了海洋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倡导和平利用海洋,维护国际海洋秩序,推进海洋经济的全球化。

中华海洋文化重视保护海洋环境。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海洋民族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艺术、海洋历史、海洋哲学和海洋风俗等内容。

中华海洋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向往、探索和利用的精神和智慧,具有许多独特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

中华海洋文化强调海洋的广阔与包容,认为海洋应该容纳万物、包容一切,海洋使大地拥抱着整个世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中华海洋文化充满了包容和开放的力量。

第二,崇尚“水乡文化”的历史传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水为主、以舟为居的国家,水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文明的渊源所在。

江河湖海贯穿中国大地,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水乡文化,水乡文化蕴含了许多与海洋相关的经典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

强调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中华海洋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认为海洋是神圣的、威严的,是人类生存的摇篮,是一个永远值得尊敬和感恩的母亲。

海洋的辽阔、深邃、神秘与中国人对海的敬畏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敬畏与感恩的情怀贯穿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国和外国的重要桥梁。

中华海洋文化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灵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让中国吸纳了大量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海洋文化。

第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水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海洋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海洋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精华,如《山海经》、《海国图志》等,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资源。

第二,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

中国拥有众多的海岛资源,这些海岛不仅丰富多样,还孕育了许多岛屿特有的文化,中华海洋文化融合了海洋与岛屿的独特文化,使得海洋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

从妈祖和波塞冬看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从妈祖和波塞冬看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广州南沙天后宫妈祖像其次,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和平发展的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海洋文化就形成了具有和平交往、自由贸易、平等待人等特点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源于封建主义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以程朱理学的影响为主,由此也就形成了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以及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

中国人历来就以平等精神对待海外一切民族,在整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采取任何海外殖民侵略的活动。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经营海洋,向海外大规模用兵,只有元朝,如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由4400余艘舰船和14万余人的水师组成庞大舰队东征日本,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派出由千余艘舰船和2万余人的水师组成舰队,远征爪哇,这是元朝统治者在欧亚大陆上所实行的军事征服方略在海上的运用,但在遭到惨重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实行过,只能算历史上的一个插曲。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曾发生过3次军事战役,属肃清海盗,调解西洋邻国矛盾,并非意在武力扩张,更多的是在亚非沿岸各国广泛开展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和平活动。

中国几千年的海洋经营历史在于造福,而不在于扩张侵略,这是和西方海洋文化极为不同的。

此外,在经济和文化、宗教等方面,也是极具包和性、开放性,如元代泉州迎接的多国商人,史称“市井十洲人”,而且对各国宗教也都尊重接纳,如后来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闽台地区的传播。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中国海洋文化的亲和力和和平性特征。

再次,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道德取向。

在物质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的年代,人们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

海洋的凶险往往令人对其充满了畏惧,无处不在的危险让人们必须以神灵作为自己精神的依托和情感依赖。

对渔民和海商来说,正是因为航海时有了妈祖这样一个慈母般的保护神,才为航行带来了希望的曙38 | Ocean光。

妈祖女神,正反映了以救苦救难为基本教义的海洋文化。

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欧洲人所聚居的是地中海地区。

试论海洋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试论海洋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文 化 的支 柱 性 思 想 , 对 中 国人 的 影 响 可 以说 是 它
郑 和下 西 洋 的壮举 激 发 了 中华 民族 儿 女爱 国热情 , 强 了我们 的 自豪 感 , 增 同时 它也 深刻 地
极其 深远 的 。儒家 思想历 来 强调 “ 中正仁 和 ” 、 “ 为贵” “ 和 、 己所 不欲 ,勿施 于人 ” “ 德载 物 ” 、厚 等 ,这就 使 中国人有史 以来天生就酷 爱和平 , 反 对 战争 , 其是厌恶侵 略战争 。我 国历代 的统 治 尤
者 在 对 外 关 系 上 大 多 采 取 的是 守 势 , 即 使 是 进
体现 了酷爱 和平 、 睦邻友好 这一情结早 就在 中华
民族 文化 中深深 扎根 。 个 民族 的传统 文化对这 一 个 民族 的气质 、行事等都 有长久深远 的影 响 , 我 们今 天提 出的“ 和平崛起 ” 的发展 战 略是悠 久 的 历史 、深刻 的文化 底蕴 和社 会经济发展 水平 、 和 平外交政 策共 同作用 的必然 结果 。
持 独立 自主的 和平外 交 政策 , 永远 不争 霸 、 不称
霸。
中 国在 2 l世 纪 崛 起 , l世 纪 是 海 洋 的 世 2 纪 。海洋在将 来 国家政治 、 济生活 中的地 位和 经
作 用 会 越 来 越 重 要 和倍 受 瞩 目。 么 海 洋 在 中 国 那 的 和 平 崛 起 中担 当一 个 什 么 样 的 角 色 呢 及 经济 高 速增 长对 世 界经 济政治 的影响 , 意识 到必须 向 国际社会 明确
自己在 这 方 面 的 态 度 和立 场 。 以 中 国政 府 在 刚 所
刚 出现一些 磨擦 时就做 出了“ 和平崛 起 ” 战略 的
历 史 、 治 、 济等 角度 尝试 分析海 洋 与 中国和 政 经

中国海洋文化史

中国海洋文化史

《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时平,陈雅君主编)海洋出版
社 , 2011年
其它海洋文化研究
古人对海洋的认知、想像
刘安国《中国古人在认识海洋上的贡献》-《中国海洋文化研 究》第1卷; 《中国古代海洋学史》(宋正海等著)海洋出版社,1989年 《潮起潮落两千年:灿烂的中国传统潮汐文化》(宋正海)海天出 版社 , 2012年;
(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
理论研究之重要人物及其成果
曲金良
《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青岛海洋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2) ; 《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青岛海洋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3) ;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中国海洋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4) ;
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
海防思想史反映的海权观与海洋意识
重陆轻海 海疆不靖 海权与海洋意识
关于海防研究
关于“闭关”、“海禁”政策的研究(70年代 末); 整体海防的研究(论文多,专著出现得晚); 区域海防的研究(90年代); 海军、海战史研究(80、90年代); 个别名人的海防思想......
《海疆文獻初編》 (海疆文献初编沿海形势及海防编委会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一、二、三辑 共61册
(明)姚虞《岭海舆图》 (清)佚名《清初海疆图说》 (清)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 (清)朱逢甲《沿海形势论》 (清)严如煜《沿海碉堡说》 (清)华世芳《沿海形势论》 (清)华湛恩《沿海形势考》 (英国)金约翰辑《海道图说》 《山东海疆图说》 (明)黄衷《海语》 (明)佚名《海道经》 (清)吕调元校《东南洋针路》 (清)齐召南《海道编》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川渎“海道”》 (清)郭起元《吴中江海形势说》,《皇朝经世文编》 (清)朱正元《福建沿海图说》 《嘉靖海道经》 佚名《海运则例附供祀记》 (清)龚柴《中国海岛考略》 (清)姚棻《虾夷纪略》 等等... .... ...

海洋历史与文化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

海洋历史与文化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

海洋历史与文化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大连海事大学第一章测试1.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远征发生在()。

参考答案:古希腊2.拿破仑时代的()是势不可挡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参考答案:法国3.据记载,受()派遣,徐福率领一支满载五谷种子、数千青年男女及工匠的大规模船队“东渡”。

()。

参考答案:秦始皇4.在历史上,()都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

()参考答案:古希腊;中国;埃及;腓尼基5.有史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最终导致了()的灭亡。

()。

参考答案:北宋第二章测试1.()为欧亚非三大洲环抱,自古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倍受瞩目()。

参考答案:地中海2.两河流域的()多次遭受践踏,取而代之的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文明。

()。

参考答案:巴比伦文明3.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源头。

()。

参考答案:对4.特洛伊战争表明,对海洋的控制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安危荣辱,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答案:对5.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获得胜利。

()。

参考答案:斯巴达第三章测试1.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

参考答案:葡萄牙2.在打败了()等国家后,英国人走了海上霸主的位置。

参考答案: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3.在恩里克的带领下,()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

参考答案:葡萄牙4.普利茅斯人弗兰西斯·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参考答案:对5.虽然恩里克一生从未亲自出海远航,却无愧于“航海家”的称谓,因为欧洲航海界所有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都是以他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的航海计划作为起点的。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国家之间展开海洋权力争夺 和实力较量而形成 的。其思想 的来源和历史 的渊源基于 自 古希腊 、 罗马时代即 开始 的对地中海贸易线路与港 口商业争夺的海上战争传统 ; 而其近代的“ 现实” 思想观念 , 则来 自于其在寻 找东方“ 香料之路” 的航海中“ 发现” 了海外“ 新世界” 地盘后 , 由于争相实施侵 占、 殖民而引发的这些西方“ 发 现者 ” 之 间 的漫长 的残 酷 的相互 竞争 吞并 。这种 “ 现实” 思想 观念 的“ 代 表作 ” , 就是 1 6 0 4年 荷兰人 雨果 ・ 格 劳 修斯《 海洋 自由论》 、 1 6 3 5 年英 国人塞尔的《 海洋封闭论或论海洋 的所有权》 和1 8 9 0 年美国人马汉《 海权对历 史的影响》 等的先后出笼。《 海洋 自由论》 攻击 、 否认的是在此之前西班牙、 葡萄牙人的“ 海洋 占有权” 的理论 。
宣称 “ 任 何 国家 到 任何 他 国并 与 之贸 易都 是合 法 的 , 上帝 亲 自在 自然 中证 明了这 一 点” , “ 如果 他们 被 禁止 进 行 贸易 , 那 么 由此 爆发 战争 是 正 当 的” 。[ 1 】 这 种理 论看 似 主张 “ 海 洋 自由” 、 “ 贸易 自由” , 实 际 上是 为打 破别 人
第3 0卷
马车夫 ” 和“ 日不 落帝 国” 的; 英 国也正 是 以此为 “ 原则 ” , 通 过 大炮 打开 了无法 通 过 自由 贸易打 开 的 中国的大 门的 。西方世 界 这样争 霸海洋 的历 史似乎 在 “ 昭示 ” 世人 : 无论 什么 国家 , 只要想 在这样 的竞 争 中“ 脱颖 而 出”

方面继续挥舞“ 海洋 自由” 、 “ 贸易 自由” 的大棒 , 继续向着别人 的既得海洋地盘扩张、 占领。先是弹丸之 国

海洋文化主题ppt课件

海洋文化主题ppt课件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
STEP 01
古代航海
STEP 02
现代海洋开发
古代航海家通过海洋探索 未知世界,促进了地理知 识的积累和文化交流。
STEP 03
海洋科学研究
科学家对海洋进行深入的 研究,探索海洋的奥秘和 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 海洋的开发利用更加深入 ,包括渔业、石油、天然 气等资源开发。
、中国古代的航海文化等。
近代海洋文化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对 海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以科学考察、资源开发 和旅游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海洋文
化。
现代海洋文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现代海洋文 化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致力于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
谐共存。
Part
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海洋节庆文化,强调 其对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海洋饮食文化
海洋饮食文化概述
介绍海洋饮食文化的定义、起源 、发展历程和特点。
海鲜美食的推广与传播
分析如何推广和传播海鲜美食文 化,提高人们对于海鲜美食的认 识和接受度。
海鲜美食
介绍一些常见的海鲜品种及其烹 饪方法,如鱼、虾、蟹等,并阐 述其营养价值和美味特色。
海洋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03
深入挖掘和传承海洋民俗文化,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
和热爱海洋文化。
未来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展望
和谐共生
在未来,人类将更加注重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同责任
保护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和 实施全球性的海洋保护政策。
04
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PPT课件
问题 1.说出填海造陆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提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些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灭绝;土壤盐碱化;海水入 侵;地下水污染;等等。 2.台湾岛山区面积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很大,能否采取大规模围、填海造陆的方 式在其东侧扩展生存空间? 提示:围、填海造陆一般在浅海水域进行,台湾岛东侧海底坡度较大,海域深,大规 模造陆的成本高。因此,不适合大规模围、填海造陆。
第1讲 描述第运动二的章基本资概源念安全与国家安全
3.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十分明显,请问为何我国目前 尚无海上城市? 提示:海上城市的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都远高于围、填海造陆,海上城市的建设 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4.国家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应该怎么做? 提示:国家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为发展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并保障实施海洋空间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安全环境。
第1讲 描述第运动二的章基本资概源念安全与国家安全
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海洋提供国家安全空间 (1)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⑦ 人工岛屿 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2)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⑧ 港口 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 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2.海洋提供海洋资源 (1)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⑨ 石油天然气 及其他矿产资 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 的权利。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及意义 (1)开发利用的方式
开发利用方式
(2)意义:缓解人地矛盾;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第1讲 描述第运动二的章基本资概源念安全与国家安全
(2)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 ⑩ 资源安全 意义重大。 (3)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 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 核燃料 等,不仅可以节省日益 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又可以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作者:郝苏豫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35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探讨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的丰富内涵,认为应把中国海洋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起来,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互利共生、永续发展的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一、海洋强国目标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历经10年之后,这个目标终于上升为国家政策,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党的重大政治决策,“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國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21世纪的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成为各国展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舞台。

从战略高度关注海洋,综合规划海洋事业的发展,已是当今各沿海国家的共识,世界许多沿海国家不断调整和制定其海洋战略和政策,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在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理应分享人类共同的海洋财富。

我国经济已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发展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中国的安全与发展需要走向海洋,拥有强大的海洋综合实力才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海洋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海洋强国”既是指凭借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来发展海上综合力量,又是指通过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来实现国家富强,两者互为因果。

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海洋战略的最终目标,中国的安全与发展需要走向海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走向海洋。

历史经验表明,各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往往是国家对外扩张的信号。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论下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路径研究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论下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路径研究

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海洋命运共同体”理论下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路径研究刘续1,沈忱1,施超1,郑海清21.宁波市盛甬海洋技术有限公司2.宁波市港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越来越影响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与人海和谐相处。

政府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部将承担起海洋环境保护职责。

这一举措极大优化了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为我们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谋划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制优势、机制保障和政策红利。

然而,此次改革在消除一些固有顽疾的同时可能会遗留或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的海洋环境治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K92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2-0082-0001海洋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承载着人类共同的命运。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会见应邀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海洋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海洋法治建设亦成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海洋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相关理论以及概念界定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具体的成就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海洋环保法律法规。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海洋环保法律为主体、《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海洋环保规划和政策为基础、《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海洋环保行政法规为补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海洋公约为协调的一整套海洋环境治理法律体系。

关于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几个问题 曲金良

关于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几个问题  曲金良

东方论坛2012年第1期一、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主要存在空间,是“环中国海”。

“环中国海”与“中国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海”即环绕中国的广大海域,包括(由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及台湾东部近海、南海凡五大海区;国际上多将渤、黄、东海统称为“东中国海”(East China Sea),将南海称为“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而将台湾海峡和台湾东部近海作为“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的中间地带。

“环中国海”,则是指环绕中国海与中国海共同构成海-陆一体的东亚“泛中国海”地区——“环中国海”的内缘,是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及其近海岛屿;“环中国海”的外缘即外围,是(由北到南)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所谓“海洋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

历史上的人类海洋活动、涉海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科技创造、物质生活、民俗风情等的文化遗存,都是海洋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人类海洋活动,主要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其中“舟楫之便”即航海活动的文化遗存,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角度而言,一是港,一是船舶,一是船货,一是围绕着这三者人类进行的精神的、社会的、科技的、物质的、民俗的相关活动。

这一“类”以“舟楫之便”为中心的海洋文化遗产,遗存空间广泛,历史累积的数量巨大,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含量也极为丰富,因而较之于“渔盐之利”的文化遗存,更为人们关注。

通过航海活动所形成的海洋文化遗产,主要是呈“线性”的“海上文化线路遗产”,一端是海洋的此岸,另一端是海洋的彼岸;中国的海洋文化遗产也是同样,一端在海内,一端在海外。

因此,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空间范围,不仅包括“环中国海”的内缘的海洋文化遗产,而且也包括“环中国海”外缘的海洋文化遗产。

也就是说,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整体空间边界,是由“环中国海”的内缘和外缘共同构成的海-陆空间范围的海洋文化遗产。

砥砺奔涌初心、共赴复兴山海

砥砺奔涌初心、共赴复兴山海

砥砺奔涌初心、共赴复兴山海砥砺奔涌的初心,源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大国梦。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临海沿岸线路长达1.8万公里的国家,海洋资源对我们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得我们的海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面对这样的局面,党中央提出了“砥砺奋进的中国梦”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文化建设,让我们的山海复兴,成为一个全方位、全面的现代化国家。

在这个伟大的背景下,共赴复兴山海,就成为每个中国人响应中国梦,提升国家实力,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

首先,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必须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安全,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未来。

比如,可以开展与能源、环境、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的研究。

这不仅将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环保工作更加完善,使我们的海洋能够为人民的生活和地球的生态环境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其次,海洋教育也是当前所重视的一个方面。

需要加大力度,扩大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与特定群体的面向海洋的意识和能力。

要加强海洋的教育、科普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海洋,懂得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推动海洋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同时,应关注和支持海洋科技和创新,鼓励和培养年轻人从事海洋相关的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海洋产业的发展也是可以推动我们走向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依托先进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大力推进海洋能源、渔业等产业,促进海洋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开发。

我们也应以前瞻性视角,加强全球化视野和协作,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配合海上史第,打开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海洋领域。

此外,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推崇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如在北方,月夜下的“大人鱼”和江南的渔笛转悠,用歌颂的方式,传递它的魅力;在文化方面,有道德规范的海洋语录和海洋意识形态,有造诣深奥的“水法”和“钩技”,还有体现纪实精神的海洋史志,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1.东西方海洋文化的不同模式与个性“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缘于海洋环境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创造的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在人们一般看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陆地,而不是海洋。

但是,一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生活其上的地球,总面积的70%多是海洋,陆地被海洋切割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人类社会就是分别居住、生活在“海洋地球”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上的,古往今来,无论民族如何迁徙、国家如何变迁,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地区、民族都是沿海或环海的“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另一方面,即使是不沿海的“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历史上也大多与“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发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联系,“海洋”的意识、“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对他们的影响,同样形成了他们的文明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至于在当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由“海洋”和“岛屿”组成的世界,把整个“陆地”视为一个“大岛”、几个“中岛”和众多“小岛”。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化交通与通讯工具与手段的全球性使用,随着经济贸易与文化传播的全球性流通,“纯粹”的“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已经少之又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就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早期历史而言,其生存环境及其生活资料来源,决定了其早期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特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类沿海、环海地区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是其早期历史上的基本文明模式和文化特性。

例如中国先秦时代沿海的齐国地区、燕国地区、吴越地区等1;公元之前先后不等的腓尼基地区、古埃及地区、古希腊地区等,都是这样的海洋文明区域。

但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展和国家、民族的整合及其文化区域的扩大与演变,多种模式类型的海洋文化区域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以沿海、环海的“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为主体所形成的海洋文化区域,和以沿海、环海“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与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凝聚、整合、汇融为统一体所形成的海—陆兼具、互补互动型文化区域,是海洋文化区域的两大主要模式类型。

前者以环地中海海洋文明为代表,在西方最具影响力;后者以环中国海海洋文明为代表,在东方最具影响力。

世界不同沿海国家、民族、区域的海洋文化,都既具有其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其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海洋文化个性。

在环地中海海洋文明那里,由于后来埃及文明的衰落、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各个政教合一派系的争斗和翻来覆去的战争,使得环地中海区域再也没有形成与广大内陆腹地统一的文化版图,因而环地中海海洋文明先是局限于环地中海区域各个较小的、内陆腹地不大的国家和民族那里。

但这种“西方海洋文化”由于缺乏与其欧洲大陆统一的陆地资源和市场的先天的不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带来“人”的打破“禁锢”后的“自由”、“解放”和为所欲为,尤其是英法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大于人力的非自然生产方式,导致了对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张需求和对外部进而对东方世界的物质资源的贪欲,从而使得欧洲南、西、北部的岛屿和沿海各国走上了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道路。

这就是扩张型的、竞争型乃至抢夺型的、畸形的“西方海洋文化”。

在环中国海海洋文明这里,自夏商黧定“九州”,至周“联邦”天下,中原与“四海”形成了统一的中国政治版图与文化版图,九州之中有五州沿海;及至秦、汉帝国以降,更是以中央集权统一中原,以羁縻或封贡的政治形式、礼仪文化和儒家思想统一了中原之外的沿*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海上交流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1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地大兴“渔盐之利”,就号称“海王之国”。

见《管子••轻重五•海王》。

海地区和海外地区,形成了环中国海地区以中国为主体的“朝贡体制”和“华夷秩序”,和以“中国”2文化为中心的以“四海一家”、“天下升平”为理念的东亚文化区域。

诚然,像东亚环中国海这样一种海—陆兼具型文化区域,从区域内部来看,是有不同的“亚区域”的“内陆性”和“海洋性”的区别的,无论在民间基层社会对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及其民间生活模式上、还是在政府管理层面对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些不同“亚区域”的“内陆性”和“海洋性”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就大区域的文化整体而言,它是环海的,海—陆文化兼具,始终与“海洋性”相伴随,无疑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区域类型。

中国海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上,是这一区域海洋文化的发源与辐射中心。

2.中国海洋文化模式的历史优势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文化大国之一。

中华民族自古和海洋有着不解之缘。

且不说中国的历史疆域长期以来南抵南海南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北曾抵至北海(今北极圈及北冰洋),东曾抵至日本海,即使今天来看,中国也是濒临太平洋的重要大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大小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辖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既有台湾、海南这样的海岛大省,香港、澳门这样的陆连岛特别行政区,又有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广州、深圳、珠海、杭州、福州、厦门等全面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特区,占全国行政区划接近一半的沿海省份和接近一半的人口。

而作为中国沿海区域的内陆腹地,“条条江河归大海”,陆—海相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通,经济上的相通,同时也是文化上的相通。

在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上,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而且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发展模式的独具的、凸显的中国式的海洋文化传统。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出现的吴、越、燕、齐等海洋强国,自先秦时期就有的海洋科学探索的发达与丰富,自先秦时期就盛行的对海外世界的探索和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早期海外交通与移民历史的出现,自汉代以降中国南北沿海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唐代国家开放、海外贸易发展、港口城市繁荣与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融的强盛局面,宋元海外贸易发展、国内海运昌盛,以妈祖信仰为主的海洋信仰的海内外传承播布,明代郑和下西洋沟通东西方世界、推进中西海上交通交流历史的伟大壮举,历代“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传统海洋经济与海洋民俗生活方式,历代海商社会和海洋经济贸易对整个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历代王朝的外交使节及中外人员海上往来所缔结的中外关系与中外情谊,历代文人学士海洋观光鉴赏、海洋艺术创造的审美体验,大量涉海著述和对海洋、海疆的吟咏及描述等,都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天下”一体、“四海”一家、互通有无、和谐发展、耕海养海、亲海敬洋、知足常乐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和人文精神。

所有这些,都通过与大陆文化的互补联动,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中国文化的自身发展,并且通过“中国文化圈”(今多被称为“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深刻地影响了东方、并通过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3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比西方海洋文化具有先天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作为一种文化统一体,中国文化历史上就具有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内敛文化与开放文化或曰长城文化与码头文化的二元兼有兼容、互补互动的二元结构和发展机制。

在传统社会、传统文明中,中国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统摄的观念系统中重农轻商但不抑商、重陆轻海但不抑海,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则农商并重、海陆并举的文化选择。

所谓中国的“闭关锁国”、“封2这里的“中国”,不是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家的中国,而是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视野和统辖下的中心区域。

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视野和统辖下的政治、文化“版图”,则是整个东亚世界。

3参见曲金良、周秋麟主编:《中国海洋文化》(英文附中文),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第1页。

海禁洋”,只是主要在明清两代的多个时期中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尽管这样的选择从今天看来也许并不一定就是“最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海洋的必然走向,就如同西方中世纪选择了禁锢与封闭同样道理。

明清两代中海洋政策的时禁时开,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总体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经济、中国历史上的海洋发展与开拓,绝不比任何别的民族、别的国家、别的文明落后。

应该说,中国历朝历代所选择的这样的发展道路、所形成的这样的文化传统,是有历史根据、长期考量、总结积累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精英智慧的结晶。

正是由于选择了这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才有了如此辉煌、丰厚、绵延不断的历史,才有了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东方世界的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以中华天下一体观念为基础、以中国文化为主导、以中国为核心、为宗主国的东亚朝贡体系和国际秩序,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海洋文化的优势所在。

我们不应该对老祖宗指手画脚,以近代西方的“模式”标准对我们的传统横加指责,动辄批判、否定,埋葬、断送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自己的民族的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传统。

世界进入近代之后,西方海洋文化在西方国家之间激烈的海外殖民掠夺竞争运动中形成了靠武力打拼、争霸的发展模式,他们如此东来,先是控制了曾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长期扮演重要的中转与集散角色的中东及南亚海洋文化区域,并对这一区域实施了长期的殖民占领,进而又开始把魔爪伸向东南亚、东北亚区域。

至此,以中国为中心国家、以中国文化为核心文化的东亚和平式海洋文化形态自此败北,并受制于斯,一蹶不振。

自此之后,在这种世界发展的“大潮”面前,我们传统的海洋文化丧失了本来具有的优势,西方海洋文化主导了天下。

而正因为西方文明、西方文化本身缺少与自身大陆文化的相互依赖、互补的优势,基于资源匮乏而又没有其自身的大陆支撑的先天劣根性,因而必然导致对别国、别民族的资源与市场的掠夺、占有,必然导致与别国、别民族的激烈的相互竞争、因而也必然以整体性浪费资源、浪费人的生命体力和精神为代价,搞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

自此,日本自“明治维新”,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走上了以“师夷以制夷”相号召的既对西方抵抗、又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自此,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海洋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遮蔽了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海洋大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历史的显示度,因而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外思想文化界对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低视、无视和误识,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弱化。

如前所论,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模式在近现代社会的失落和败北,并不是这种模式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是遭遇西方海盗式、掠夺式、依靠洋枪洋炮殖民式海洋文化袭击和重创的结果。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野蛮文明靠武力掠夺、抢劫、击败甚至占领、统治一个先进文明,这样的史例屡见不鲜。

东方世界若丢却了自己的传统而走向西化,结果何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道路很能说明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