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意义不确定性

合集下载

第五章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第五章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练 习:
某工厂生产一种化工原料,设计生产能力为月产 6000吨,产品售价为1300元/吨,每月的固定成 本为145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930元/吨。 1.求出以月产量、生产能力利用率、销售价格、单 位产品变动成本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2.目标利润为月100万,价格是多少 3.固定成本增加至月160万元时,月经营安全率是 多少
第五章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不确定性评价主要分析各种外部条件发生变 化或者测算数据误差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 以及方案本身对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常用的方 法有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
盈 亏 平 衡 分 析 法
敏 感 性 分 析 法
概 率 分 析 法
哪些因素会影响投资者的最终收益?
成本
产量
市场价格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S=p×BEP(Q)= 多品种盈亏平衡点销售额S=
r= i=1 rmidi Σ
n
例:某企业计划期内的固定成本总额是45800万元, 企业以产定销,同时生产和销售A、B两种产品, 各产品的产销量、单价和成本数据如表所示,计算 两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的产销量
项目
产销量万 单价
A产品
4000 100
• 解:
(1)盈亏平衡点产量为: Q0= F/(P-V)=240000/(20-15) = 48000(件) E= Q0/Q=48000/60000=80%
利润为20× 6-(24+15 × 6)= 6(万元)
(2)盈亏平衡点产量为: Q0= F/(P-V) =(240000+80000)/ (20-14.5) = 58 182(件) E= Q0/Q=58182/100000=58.182%
非线性盈亏平衡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版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概率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基本概念。确定事件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而不确定事件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发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抛硬币实验,解释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各为50%,这是一个确定性的概率事件。再பைடு நூலகம்如,从装有不同颜色球的袋子中随机摸球,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概率事件。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交流、表达,提高其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事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重点讲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定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概率知识的应用:强调如何运用概率知识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和计算,以及运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掌握如何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确定性》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确定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不确定性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2.不确定性的表现: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现象。

3.不确定性的描述: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确定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但是,对于不确定性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并理解不确定性的描述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

2.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确定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确定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现象。

2.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探讨不确定性的描述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确定性的例子,如抽奖、抛硬币等。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事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3.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现象。

如抽奖、抛硬币等。

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不确定性的例子,如抽奖、抛硬币等,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不确定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卡片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事件,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确定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件(共25张PPT)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件(共25张PPT)
这个事件产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达标练习
学以 致用
4.掷一枚骰子,朝上可能出现哪个数字是几?
可能出现1、2、3、4、5或6,这6中情况都可能 产生。
达标练习
5.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 连一连。
能力 拓展
一定摸到黄球。
一定摸到蓝球。
可能摸到黄球。
可能摸到蓝球。
可能摸到红球。
不可能摸到蓝球。
不可能摸到红球。
不可能摸到黄球。
达标练习
能力 拓展
6.秋季艺术节,老师买了许多红气球和黄气球,她把这 些气球吹好,然后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盒子里。你知 道她每次放到盒子里的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
(1)任意拿出一个,一定是红气球。 ( A )
(2)任意拿出一个,可能是红气球。 ( C )
(3)任意拿出一个,一定不是红气球。 ( B )
3.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 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知识点总结
重点
难点
核心素养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验事件产生的确 定性和不确定性。
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作出判 断,并能正确使用“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等词语来描述事件产生的情况。 通过随机现象感受随机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达标练习 1.分别从右面两个盒子里摸棋子。
课堂 (1)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
练习
(2)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
1号
(3)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
从上面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
2号
从下面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不确定性》说课稿(5)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不确定性》说课稿(5)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不确定性》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不确定性》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章的第一节。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授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不确定性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不确定性的含义,并学习如何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从而引出概率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概率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的概念。

但在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和计算不确定性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并掌握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确定性的含义,并能够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性的含义,并能够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并掌握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和交流,从而达到对不确定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出不确定性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讲解:讲解不确定性的含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如何用概率来表示不确定性。

3.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概率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你如何看待人生的不确定性

你如何看待人生的不确定性

你如何看待人生的不确定性关键信息项:1、对人生不确定性的定义和理解。

2、人生不确定性带来的积极影响。

3、人生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4、应对人生不确定性的策略和方法。

5、培养适应人生不确定性的心态和品质。

1、引言人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不确定性是其固有特征之一。

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惊喜和机遇,也可能带来困惑和挫折。

如何正确看待人生的不确定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态度、决策制定以及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1 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职业选择到人际关系,从健康状况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确定性无处不在。

111 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例如,新兴行业的崛起可能创造未曾预料的就业机会,而传统行业的衰退也可能导致职业转型的需求。

112 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化、朋友的聚散离合,都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掌控的。

2、人生不确定性带来的积极影响21 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不确定性促使我们跳出常规思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从而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11 举例说明许多成功的创业者正是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时,凭借独特的创意和勇敢的尝试取得了突破。

22 带来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当面对未知的情况时,我们不得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

221 比如在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中,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个人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23 增加生活的新鲜感和乐趣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毫无变化,生活可能会变得枯燥乏味。

不确定性为生活增添了意外和惊喜,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3、人生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和风险31 产生焦虑和压力对未知的担忧和恐惧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311 分析原因对未来结果的无法掌控感以及对失败的恐惧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32 决策的困难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变得更加困难,错误的决策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321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投资损失。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使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事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事件的分类和特点。

但是,对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定义和区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事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及其辨别。

2.教学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概念。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事件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发学生对事件的兴趣,进而引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3.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事件类型,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练习与运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确定性》是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现象,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本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不确定性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但是,对于不确定性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性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生活中不确定性现象,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性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不确定性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不确定性。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不确定性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出不确定性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呈现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不确定性概念。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教学设计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教学设计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确定性》是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不确定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文通过生动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不确定性的含义,并能运用不确定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理解不确定性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知道不确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并运用不确定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难点:学生对不确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不确定性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中的不确定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知道不确定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确定性现象,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小组竞赛:设置一个小游戏,如抛硬币、抽奖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不确定性。

4.巩固(10分钟)提问:让学生举例说明不确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不确定性》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不确定性》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不确定性》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不确定性》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示不确定性,并能够运用不确定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化和数学化的表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不确定性,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示不确定性。

2.培养学生运用不确定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示不确定性。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不确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存在。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不确定性的规律,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确定性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现象,如掷骰子、抽奖等,引导学生关注不确定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不确定性现象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现象中的不确定性。

如:天气预报、抽奖、骰子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这些不确定性现象。

如:用百分比、概率等方式表示。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性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的方式表示。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不确定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计算抽奖的中奖概率、预测比赛结果等。

(广告传媒)广播电视概论 打印版 终极整理版 知识要点

(广告传媒)广播电视概论 打印版 终极整理版 知识要点

第一章3.调幅广播的技术优势:传送节目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可播出多套节目,容易实现立体声广播。

5.世界彩色电视主要制式:NTSC、SECAM、PAL。

7.电视传送的方式:(1)无线电波传送。

优点,良好的抗灾性能。

缺点,易受干扰,直线传播,同一微波电路上不能使用相同频率于同一方向,不能有高楼阻挡。

(2)有线传送。

(一)电缆传送:传输节目的容量大。

不受外界无线电信号干扰,节目传递质量较高。

容易对传输范围进行控制,实现有偿服务。

可以与互联网和各种数据库连接,扩展自身业务范围。

(二)光缆传送:频带宽、节目容量大,损耗低,不受电磁波干扰。

(3)卫星传送。

优点,不受地形阻挡影响;建设卫星传播系统投资比地面传播系统少;卫星传播信号传送质量好,信息容量大。

第四章1.人声语言的作用:(1)传递信息(2)提炼主题(3)营造过渡(4)表达情绪,渲染气氛(5)塑造空间(6)张扬人物个性2.人声语言的形式:(1)解说:一般用来传达图像和同期声没有或不能包含的其他信息内容,如交代新闻的五要素、深化主题思想、加强叙述和表现事件或人物,强化视觉效果,有时还可以发挥语言转场的作用(2)人物同期声:带有现场的气氛和情绪,不仅内容是对方有感而发,而且对方的语音、语调、语气都是我们在其他事件和地点无法再现或模仿的。

极富感染力,比解说词加画面的表达方式更真实感人。

(3)现场报道:现场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

现场报道较之影像新闻具有更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

(4)导语和串联词:(一)导语的重要作用是吸引观众收看新闻。

(二)串联词通过揭示节目要点、升华节目主题、揭示节目内容的含义、激发受众联想等,把节目的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以增强节目的系统性和整体感。

(三)消息的导语常和衔接前后消息的串联词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导语引起关注的功能和串联词的整合功能也就结合在一起了,共同发挥起信息整合、背景分析、间接阐述等作用。

3.景别:(1)远景(2)全景(3)中景(4)近景(5)特写角度:(1)正面(2)侧面(3)背面(4)平视(5)仰视(6)俯视4.电视画面的特性:(1)连续运动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并掌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事件的可能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概念。

2. 学会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新授:详细讲解“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具体事件,判断其是确定性事件还是不确定性事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4. 课堂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 正文:包括“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概念、实例分析、练习题等内容。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3. 家长要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五年级数学1到4单元知识总结

五年级数学1到4单元知识总结

五年级数学1到4单元知识总结人教版五年级数学1 - 4单元知识总结。

(一)小数乘整数。

1. 意义。

- 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2.5×3表示3个2.5相加的和是多少。

2. 计算方法。

- 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例如:0.72×5,先算72×5 = 360,因数0.72有两位小数,所以从360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结果是3.60,去掉末尾的0后为3.6。

(二)小数乘小数。

1. 意义。

- 表示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2.1×0.8表示2.1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2. 计算方法。

- 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如:1.2×0.8,先算12×8 = 96,因数1.2有一位小数,0.8有一位小数,共两位小数,从96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结果是0.96。

(三)积的近似数。

1. 求法。

- 先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例如:0.38×0.23 = 0.0874,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数字4,4小于5舍去,结果约为0.09。

(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 运算定律。

- 乘法交换律:a× b = b× a;乘法结合律:(a× b)× c=a×(b× c);乘法分配律:(a + b)× c=a× c + b× c。

- 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例如:0.25×4.78×4 = 0.25×4×4.78(乘法交换律),结果为4.78;1.25×2.5×0.8×4=(1.25×0.8)×(2.5×4)(乘法结合律),结果为10;(1.5 + 0.25)×4 = 1.5×4+0.25×4(乘法分配律),结果为6 + 1 = 7。

检测或校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评定——谈谈如何实施ISO/IEC17025“5·1总则”要素

检测或校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评定——谈谈如何实施ISO/IEC17025“5·1总则”要素
1 0次测 量 ,得 到 如下 1 = 量 值 ,如 表 1 示 。 0个测 所

利用 贝 塞 尔公式 可 算 出该设 备 的 不确 定 度 :
标 准不 确定 度 S . ∞ 1 ; =3 9×1 - 0 /

3 逐 项 评 定标 准 不 确 定 度 分 量
测量 不 确 定度 是经 典 的误 差 理论 发 展 和完善 的 产物 ,是定 量说 明测量 结 果 的一 个参 数 。 它不是 误
和确 认 的数 据 等 寻找 来源 分量 。来源 分 量应 尽 可 能 全 面地 找 出来 ,尤 其 不能 漏 掉 当前较 主 要 的分 量 。
作 者 简 介 :刘 春 浩 (9 4一) , 男 ,广 东陆 丰 人 ,信 息 产 业部 电 子 第 五 研 究所 、 中 国 赛 宝 实 验 室总 裁 办公 室 工程 师 . 主要 16
素 对 总 的测 量不 确定 度 的影 响 ( 附 录 )。从 质 量 见 的保证 和 控制 的角度 看 ,这 是个 非 常重 要 的要 素 , 实 验室 应 在质 量体 系文 件 中给 予 充分 体 现并 实 施 。 下 面谈 谈 关于 如何 实 施该 要 素 的个 人看 法 ,供 从事
1 引 言
IO I C 10 5 9 9 《 测 和 校 准 实验 室 能 S / E 7 2 :1 9 检 力 的通 用 要求 》 标 准 中 的 “ . 总 则 ” 是一 个 较 为 51 奇特 的 要素 ,决 定 检测 或 校准 的正 确 性 和可靠 性 的 7个 因素 在标 准 的后 面条 款 皆有 叙 述 ,但在 这 里 , 把 它 们作 为 一个 要 素汇 总列 出 ,并 要求 实验 室在 制
( 备 ) 、料 ( 耗 材 料 ) 、法 ( 法 及 其 确 设 消 方 认 ) 、环 ( 境设 施 ) 、测 ( 环 测量 溯 源性 ) 、抽 样 ( 表性 不 够 ) 样 品处 置等 。 代 和

5 不确定性关系

5 不确定性关系

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如果以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以p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那么就有π4h p x ≥∆∆,式中h 是普朗克常量。

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不确定关系。

1.正确理解不确定性关系的含义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x ∆越小,动量的不确定量x p ∆就越大,反之亦然。

从微观上来理解,则微观粒子的坐标测得愈准确(0→∆x ) ,动量就愈不准确(∞→∆x p ) ;微观粒子的动量测得愈准确(0→∆x p ) ,坐标就愈不准确(∞→∆x ) 。

例1.关于不确定性关系有如下的理解A .宏观粒子的坐标能测的准,微观粒子的坐标测不准B. 宏观粒子的动量能测的准,微观粒子的动量测不准C. 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测不准D. 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解析:对于宏观物体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可用牛顿力学描述。

对于微观粒子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测不准;也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动量测不准;更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测不准;而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

这是因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本来就不同时具有确定量。

点悟:(1)不确定性关系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不是测量技术和主观能力的问题。

(2)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本来就不同时具有确定量。

这本质上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

2.用不确定性关系解释单缝衍射现象光通过单缝时要发生衍射,光在衍射时同样遵循不确定性关系。

例2.光通过单缝所发生的现象,用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的观点加以解释,正确的是( )A.单缝宽,光是沿直线传播,这是因为单缝宽,位置不确定量x ∆大,动量不确定量p ∆小,可以忽略。

B.当能发生衍射现象时,动量不确定量p ∆就不能忽略C.单缝越窄,中央亮纹越宽,是因为位置不确定量越小,动量不确定量大的缘故。

D.以上解释都不对。

解析:单缝宽,光子经过单缝发生衍射时位置不确定量x ∆大,根据π4h p x ≥∆∆可知,光子的动量不确定量p ∆小,光是沿直线传播。

5 不确定性关系

5 不确定性关系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 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 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 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 确定的程度Δq就越小,所以Δq∝ λ。但另一方面,光 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 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Δq∝ λ-1。
《彗星来的那一夜》
电影从八个朋友的餐会 开始,在一场大停电之后, 所有的人际关系、甚至世界 秩序都有了惊人的改变,融 合科幻、悬疑及室内心理剧 等各种类型元素。
《彗星来的那一夜》32:02 74:56
ΔxΔp≥h/4π
沃纳·卡尔·海森堡 (1901—1976),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的主要创 始人,哥本哈根学 派的代表人物, 1932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
埃尔温·薛定谔 (1887—1961),奥 地利物理学家,量子 力学奠基人,在德布 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 础上,建立了波动力 学。
P
向外辐射电磁波,原子能量就
会减少,导致电子轨道半径会
变小,最终会落到原子核上,
电子与原子核接触会发生湮灭,
原子就不存在了!?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
P
尼尔斯·玻尔(1885~1962), 原子结构学说之父、丹麦物理 学家。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 学奖。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 提出了氢原子模型来解释氢原 子光谱,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薛定谔著名的猫的思想实验是这样的:一只猫被 关在一个密闭无窗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些放射性物 质。一旦放射性物质衰变,有一个装置就会使锤子砸 碎毒药瓶,将猫毒死。反之,衰变未发生,猫便能活 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 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 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 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 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 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 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 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 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 的认识和理解,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 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 辑思维。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教新课标在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中,我选择了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第4单元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体为第1课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其中,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概念,而重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个实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接着,我讲解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一些例题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我通过一些随堂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板书设计上,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定义和特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在作业设计上,我布置了一道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为: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分析并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给出理由。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上,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同时,我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中,我选择了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第4单元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体为第1课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节课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概念,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量子力学五个基本假设内容

量子力学五个基本假设内容

量子力学五个基本假设内容摘要: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的基本假设包括:量子力学属于不确定性,粒子能量分布可以被表示为谱,粒子可以有粒子-粒子相互作用,粒子有内在角动量和自旋,粒子具有粒子-波结合特性。

本文将会介绍量子力学基本假设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在量子物理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量子力学;基本假设;不确定性;谱;内在角动量;自旋一.简介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利用哥本哈根解释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它们在量子物理学上有重要意义。

综述如下:1. 不确定性:量子力学是一种不确定性理论,它表明粒子能量、位置和状态等量子特征之间存在局限性,可以有限的精确度以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内部结构。

2.:粒子的能量分布可以用谱(一种数学表达)来表达,谱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它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3.子-粒子相互作用:粒子可以通过粒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它们的能量分布,这种行为被称为量子耦合。

4.在角动量和自旋:粒子有内在角动量和自旋,它们决定了粒子的状态和能量。

5.子-波结合特性:有时,粒子会像波一样行动,这被称为波-粒子结合。

这种性质解释了光子的行为,并在量子力学中提出了量子调和原理。

二.分析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解释粒子当量子特性和行为的本质。

虽然它的基本假设可能看起来很抽象,但它们的存在赋予了科学家一种理解和解释粒子在微观世界中的行为方式的能力。

1. 不确定性:量子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即在粒子运动和特性之间存在局限性,因此得不到精确的测量结果。

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任何试图以精确度测量粒子的实验都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

另外,不确定性也使得科学家能够对粒子的行为做出更准确的假设,因为它可以排除掉由测量带来的许多影响因素。

2.:粒子的能量分布可以用谱表示,谱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意义不确定性(a.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概念之一;b.文本意义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性;c.读者理解方式的不同,文学意义亦有所不同。

)52.意义空白(a.接受美学概念之一;b.文本并未对事物作面面俱到的描述,而是留下了许多空白点;c.读者在欣赏中要调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这些空白。

)53.隐含读者(a.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使用的概念;b.指作者写作时想像出一个对话的对象,这种关于读者的观念影响着读者的写作,使文本包涵着一个隐含的读者。

)54.误读(a.读者反应理论和解构主义常用的概念;b.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要受到自己视界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服从文本作者的原意,他总是改变着作者的原意;c.一切阅读都是读者改变作者原意的“误读”。

)55.证伪(a.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概念;b.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建立在证实原则上,而是对既有理论的证伪推动了新的理解的产生;c.猜测与反驳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动因。

)56.文学研究方法论和基本内涵是什么?(a.设立考察文学现象的视点; b. 设定文学现象的意义中心;c.设立文学现象的评判准则;d.一种分析程序)57.方法论在文学研究中有何意义?(a.赋予研究工作以基本的出发点;b.建立特定的理解方式和价值准则;c.学术创新的起点。

)58.文学研究方法形式的机制是什么?(a.特定的知识结构;b.社会文化主潮的影响;c.哲学方法和观念;d.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

)59.语言分析的方法有什么特点?(a.注重文本的语言形式;b.多采用细读的方法;c.强调形式和技艺的文化内涵。

)60.存在主义哲学有何主要思想观点?(a.以人的存在为哲学思维的主要对象;b.人的本质在于自由;c.“在”来自于人对世界的理解;d.存在先于本质、人要进行选择。

)61.何谓“二项对立”?(a.结构主义思想家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的概念;b.一切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都呈现为对立的意义元素相互关联的状态。

)62.结构主义叙事学有哪些代表性的理论家?(罗兰·巴尔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热拉尔·热奈特等。

)63.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性理论家是谁,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a.马尔库塞;b.爱欲是人的本性,现代工业社会压抑了人的爱欲,使人变成“单面人”;c.应该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否定性的批判,借以拯救人发展出全面的人。

)64.逻辑经验主义有何基本观点?(a.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混乱的日常语言表述形而上学问题,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治疗”;b.哲学的任务在于为科学知识建立表达方式;c.真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合法的逻辑表述形式与实证经验之间的实证关系。

)65.弗洛伊德对艺术有何主要看法?(a.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恋父情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必然价段,如果早年这些情结的渲泄受阻,则将引起人的潜意识中愿望未能满足;b.成年后的人创造一种“白日梦”来满足恋母或恋父情结;c.白日梦即一种以合符伦理规范的外在形式而实质表现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状态。

)66.现代文论中形式主义学派有哪些主要流派?其理论代表是谁?(a.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希森;b.法国结构主义,巴尔特、托多罗夫;c.英美新批评,兰色姆、布鲁克斯,泰特。

)67.什克洛夫斯基怎样论述“陌生化”?(a.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特征,也是文学的本质属性;b.“陌生化”是一种新颖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它使事物以一种反常态的形式出现;c.陌生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新奇的话语方式;d.陌生化使人对常见事物产生新奇感,这种新奇感即美感。

)68.雅克布森关于诗歌语言的“等价原则”理论涵义为何?(a.语言的结构由两方面构成,即选择轴与结合轴,其中选择轴是按等价原则分布的;b.诗的语言是把等价原则由选择轴投向结合轴;c.诗歌语言中充满了体现等价原则的“对应”关系。

)69.“新批评”有哪些主要代表?(兰色姆、布鲁克斯、维姆萨特、泰特、比尔兹利、布拉克墨尔、燕卜孙)70.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有何主要内容?(a.文化史和文学史对文学内容、形式有着明显的规定;b.四季变化形成了几种感悟方式,也赋予了欧洲文学一些基本的原型;c.欧洲文学有五种模式,即神话、传奇、史诗或悲剧、现实主义小说、讽刺,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71.法兰克福学派为什么赞成现代主义艺术?(a.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强调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否定性的批判;b.他们提倡艺术描写超越现实的异样事物;c.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表现出一种对抗现实的观念。

)72.苏姗·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的艺术作了怎样的定义?(a.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b.艺术中表现了各种形式的“幻象”。

)73.英伽登怎样论述文学作品的构成?(a.文学作品由四个层面构成:词语声音、意义群、系统方向、被表现的客体;b.英伽登运用的是现象学方法。

)74.接受美学的代表性理论家尧斯对文学接受问题有何主要看法?(a.提出用研究文学的效应史来取代生产美学;b.文学接受是作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对话,视界溶合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c.审美经验是理解与欣赏的统一。

)75.解构主义有何主要理论观点?(a.语言活动没有先在的中心意义,它只是能指差异性延续的“踪迹”;b.文本的意义中心是虚幻的假象;c.文本批评的主要任务即拆除文本的结构。

)76.康德怎样分析审美现象?(a.运用分析方法描述审美现象,而非用思辩方法设立审美本体;b.审美活动是人的判断力的活动,其特征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与无概念的合概念性;c.诗是想像力的自由游戏。

)77.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有何差异?(a.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理性的,性欲是其主要内容,荣格认为无意识中包涵了许多上古社会沉积下来的文明内容;b.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个人性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中包括了在古社会中呈现为集体意识的内涵;c.弗洛伊德的无意识重视个人生命经验,荣格则重视文明历史对个人的作用。

)78.剑桥仪式学派对莎士比亚剧的看法如何?(a.剑桥仪式学派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莎剧;b.英国戏剧的形式与基督教仪式有密切关系;c.莎士比亚剧作表现了宗教仪式中的献祭仪式,哈姆雷特是一个“替罪羊”形象。

)79.红学研究中“索隐派”在研究方法上有何特点?(a.实证主义与社会学方法的统一;b.将文学视为个人生命经验的表现;c.忽视文学的美学特性。

)80.列宁关于托尔斯泰创作的评论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a.社会一历史分析的方法;b.阶级分析的方法。

)81.哲学观念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何作用?(a.特定的哲学观念形成于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是文学研究方法形成的基础; b. 哲学观念支配着理解方式和价值准则,这也是文学研究方法的范畴内涵;c.哲学观念不能替代文学研究方法。

)82.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文学研究有何作用?(a.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参照点;b.开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野;c.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83.怎样理解文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a.文学现象的意义与价值本身具有多元性,因此对之研究的角度和视点必须多元化;b.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是现代学术的特征之一,研究方法多元化是这一特征的表现;c.研究方法多元化是学术创新的基础。

)84.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学研究产生了什么作用?(a.提供了研究资料、学术信息获得的迅捷方式;b.形成了新的学术交流的通道;c.但不能替代研究者的分析判断。

)85.中国古代文论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特点?(a.审美描述是其主要方法;b.重视文本的形式特点;c.重视形态学研究;d.思辨方法不发达。

)86.以原型批评为例,简述社会一文化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a.重视历史因素对文学的支配性作用,原型批评把文学作品的意义建立在民族文化史的基础之上;b.意义他律的理解方式,原型批评视野中,文本价值和内涵受文本外的社会因素制约;c.重视文本内涵的社会文化因素,原型批评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多从宗教、伦理等层面入手;d.实证方法的运用,原型批评常常对民族文化史资料进行详细描述。

)87.选择一种现代批评方法,分析评价一位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

(要求:a.运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方法;b.选例具有典范性、资料准确;c.准确理解现代批评概念。

)88.简述形式主义文论的方法论特点。

(a.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文本的话语形式进行细读或解剖,如新批评;b.意义自律,强调文本言词结构自身形成意义,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c.在文本话语形式中确定文学文本的艺术特征,如新批评的“反讽”、雅克布森的“等价原则”。

)89.举例说明现代哲学中分析方法的特征。

(a.反形而上学,对现象进行观察、分解、辨析,而拒绝从本体出发确定现象的属性,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b.对现象进行“细读”式的归类、比较,而拒绝从主体观念活动出发评断现象,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

)90.简述弗洛伊德主义的文艺现念。

(a.弗洛伊德得将其精神分析学列入文艺现象的认识之中,用性欲升华和白日梦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解释文艺创作;b.早年俄狄浦斯情结受抑制使人的性本能被扭曲,成人后作为潜意识仍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c.艺术家编织“白日梦”来满足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d.白日梦既在父权社会中具有表面的合理性而其实质则是恋母情结之虚幻实现的精神活动内容。

)91.简述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

(a.接受美学是六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文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b.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不亚于文学创作,应该研究文学的效应史,以取代过去的生产美学;c.读者各有其期待视野,而文本中又包含作者的“召唤结构”,因而文学接受显示出个性化的色彩;d.文学接受包括一系列的主体活动,如具体化、填充空白、重建等,理解与欣赏的统一是文学审美经验的特征。

)92.英美“新批评”对诗作了哪些论述?(a.兰色姆的“肌质”、“构架”理论,诗歌语言包含肌质即不可用散文转述者和构架即可用散文转述者,两个对立统一的部分;b.艾伦·泰特的“张力”说,诗歌语言中,外延与内涵之间呈现为一种“张力”状态,外延要冲破内涵的限定,内涵要规定外延的范围;c.布鲁克斯的“反讽”说,诗歌语言的特征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即语言的文本含义反抗着语言的字典含义。

)93.话语分析在文学批评中有何意义?(a.话语分析弥补了传统文学批评过于重视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忽视语言特征的缺点;b.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表征着主体的意识内容,通过对话语形式的分析,可以把握到主体的意识活动的文化内蕴;c.话语分析不能成为独断性的批评方法,它并不排斥其他批评方法的合法性。

)94.简述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