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人群结构(年龄、体重情况等),通过各种介质暴露的时间、频率、周期、速率等。 6.1.3 调查报告编制
基于土壤调查,编制“污染土壤初步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1)总论:任务来源、目的、内容、依据、原则、工作范围、工作程序。 (2)污染土壤社会、经济与自然概况:包括污染土壤范围的变化历史、污染土壤使用功能历史变迁;权 属的转移;产业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历史上的污染事件;水体的开发利用历史、调查区分布、开采井及废 弃井分布等。 (3)现场调查工作计划与步骤:土壤概况调查计划、现场踏勘计划、采样与分析计划和详细日程安排。 (4)土壤状况:土壤及周边物理条件、土壤特性、地理学特性、水文学特性、地形学特性;土壤周边地 表水体的用途、距土壤的距离、流向、分类及名称,尤其是地形上还水动力学上位于土壤下游可能成为土 壤污染羽流受体的水体;污染物基本类型及污染大致范围、污染介质种类及介质体积或面积;需进一步修 复的区域。 (5)调查质量控制评价 (6)结论与建议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4.1 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4.2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 含量,从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3 土壤修复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或浓 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满足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要求。 4.4 修复技术
断污染物对受体的暴露途径,使土壤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从而恢复污染 土壤使用功能,保证土壤二次开发利用的安全性。 5.2 修复原则 5.2.1 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污染土壤修复过程和行为,恢复污染土壤使用功能。 5.2.2 可行性原则
针对污染土壤特征条件和健康风险综合考虑污染土壤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修复 时间、修复成本、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修复技术,科学制定修复方案,使修 复工程切实可行。 5.2.3 安全性原则
污染土壤修复建议目标值,应根据上述基于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 值和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确定。
6.3 污染土壤修复目标 修复目标是污染土壤修复护士选择与方案制订的基础和依据。修复目标应根据土壤不同的使用功能和
风险水平进行相应的选择,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6.3.1 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 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的毒性参数,包括参考剂量、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单位致癌因子等。 6.2.4风险表征
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一污染物经单一暴露途径的风险值、 单一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所有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 关注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产生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进行风险的空 间表征。
7.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技术的选择、修复方案的确定和现场实施等,是污染土壤修复的核 心和实现其功能的支撑。 7.1 修复技术选择 7.1.1 影响技术选择的因素 (1)场地特征依赖性: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温度依赖性、土壤湿度依赖性、土壤颗粒粒径、渗透性/粘土含 量、空间需求等。 (2)资源需求: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前的预处理、对水电消耗、添加剂或酶、修复监测、运输、技工、土 壤气体处理和后处理。 (3)环境影响、安全和健康因素: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二次污染的危险程度、对 周边人群健康的影响。 (4)经济因素:指标主要包括预处理成本、劳动力成本、监测成本、燃料成本、装置成本、安装/拆卸成 本、操作维护成本、处理成本、运输成本、水电成本、专利成本、后处理成本等。 7.1.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1)污染土壤条件的再确认。进一步确认和验证污染土壤及周边地区的地面环境状况:土地利用、产业 结构、植被;地表水文状况;地层结构、岩性分布、地质构造类型;含水层动力学特征;污染介质的结构、 类型与空间分布;污染物类型与分布等。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施工人员和周边人群 健康产生危害。 5.3 修复工作程序
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按照图 1 规定的程序进行,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 制定、修复实施、管理与维护和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污染土 壤评估
修复技 术选择 与方案 制定
污染土壤调查 风险评价 修复目标 修复调查
2
(6)收集和评价用于修复方案的必要资料。 (7)如果收集行动拟向环境介质控制性排放,收集所有必要资料,制定排放限值。 6.4.2 采样与分析
充分考虑获取系统和完整的污染土壤信息,以确保能够反映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污染源的物理和化 学特性、污染介质的体积和范围、潜在受体和暴露途径、污染物的输移和归宿等,为制定和评价修复方案 提供足够的信息。 6.4.3 修复污染土壤调查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
重庆工商大学项目编写组 2010-08-20
1 主题内容
本指南规定了污染土壤修复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污染土壤修复中修复技术的筛选、修复方案的制定、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 理。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可用于清除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各种处理、处置技术,包括可改变污染物的结构,或降 低污染物的毒性、迁移性或体积的各种化学、物理或生物技术。 4.5健康风险
因暴露远危险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4.6污染羽
化学物质从污染源以羽毛状发生移动时经过的区域。可溶性化学物质随地下水一起移动的 区域被称为“地下水污染羽”。 4.7暴露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污染土壤调查的行为,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经费等,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6.1.2 土壤阶段性调查及内容 (1)第一阶段土壤环境调查
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土壤内及周围区域当前 和历史上均无化工厂、农药厂、加油站、化学品储罐等可能的污染源,则土壤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确定污染物构成与空间分布、污染源类型与分布。针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须调查地下设施、地下 室或其他构筑物,以确定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气体是否通过此类建筑对公众产生危害。 6.4.4 地下水、地表水和沉积物调查
确定地下水污染羽流的范围,并确定其对敏感受体的实际或潜在影响。确定污染羽流的动态特征。 地表水和沉积物调查应考虑季节性或短时间流量和水质变化,水动力学特性、流量变化及潜在污染特 性(密度、溶解度)等。 6.4.5 填埋区调查 填埋物特性及组成,填埋物对土壤、地下水、空气和地表水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的影响,同时应确定 其他填埋材料和自由相污染物是否存在。利用钻探和坑探确定填埋区的位置、边界及物理特性。
本阶段主要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2)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若第一阶段土壤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则需进行第二阶段土壤调查,确定污 染种类、程度和范围。第二阶段土壤调查是以采样与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二阶段土壤调查的结 果表明,土壤的环境状况能够接受,则土壤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污染土壤修复调查是在污染土壤调查、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需要修复的高风险区域开展详细调查, 其目的是为修复技术选择、修复方案的制定和比选、修复工程的合理布局提供必要的信息。 6.4.1 修复调查内容 (1)构建污染土壤修复概念模型,包括污染源、污染性质和范围、污染物归宿与迁移特性、潜在的暴露 途径和受体。 (2)确定各类介质或污染土壤释放出的污染物数量、水平和垂向的分布。 (3)确定污染土壤地表及地下特性,包括地形和地下水埋深等。 (4)识别直接和潜在受体。 (5)评估当前和未来潜在公众健康暴露途径。
化学、物理或生物因子与生物外部边界的接触,例如吸入,摄取或皮肤接触等。 4.8暴露途径
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土壤、水和食物到达人体或其他被暴露生物个体的路线。 4.9围堵
对有害物质(包括废水)采取永久性围笼和堵截等措施以阻止其散布进入环境,并进行定 期监测的措施。
5 修复目的、原则和工作程序
5.1 修复目的 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是采用各种修复技术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场地中的污染物,或阻
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以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为出发点来指导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确定,既充分考虑 了污染土壤的功能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同时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合理确定修复的目标和程度避免 不必要的投入与花费。 6.3.2 修复目标的确定 (1)收集并分析《污染土壤环境调查报告》、《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确认污染土 壤的土地使用类型和健康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2)以文字、图表等方式描述污染土壤暴露情景,建立“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关注 污染物及浓度水平。 (3)根据土地使用类型、风险可接受水平和场地暴露情景,确定每一种“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联系的 关注污染物的目标浓度水平或浓度范围。 6.4 污染土壤修复调查
修复技术选择 修复方案制定
修复 实施、 管理 与维 护
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修复工程运行、维护、监测
修复阻止 污染土壤清理与恢复
修复 效果 评价
修复效果评价
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价
图 1 污染土壤修复工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序图
6.污染土壤评估
6.1 污染土壤调查 6.1.1 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根据污染土壤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依据。 (2)规范性原则
6.2 污染土壤风险水平评价 6.2.1危害识别
根据污染土壤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土地的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污染土壤的关注污染物、土壤内污染 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 6.2.2暴露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土壤污染物对敏 感人群的暴露途径,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确定与土壤污染状况、 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摄入来自土壤和 地下水的污染物所对应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暴露量。 6.2.3毒性评估
风险表征计算的风险值包括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所有关注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值、单一污染物
1
的危害商(非致癌风险值)和多个关注污染物的危害指数(非致癌风险值)。 6.2.5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
在风险表征的工作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 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关注 污染物基于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和/或基于非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并进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如 暴露情景分析表明,污染土壤中的关注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则计算保护地下 水的土壤修复限值。
若第二阶段调查确认污染事实,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污染修复时,则要进行第三阶段土壤调查。第三 阶段土壤调查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满足风险评估和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过程所需参数。
本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土壤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的调查。土壤特征参数包括:不同代表位置和 土层或选定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布、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渗透性等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有 关参数;以及详细的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情况、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降、氧化还原性以及微生物种类和密 度等参数、土壤所在地气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参数,如年平均风速、地层结构等。受体暴露参数包括:敏
本阶段主要调查土壤内外的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和转换等因素判断土壤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 可能分布。调查通常可以分为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两步分别进行,初步调查在第一阶段土壤调查的基础上 布设采样点,进行采样分析,按照GB 15618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判断土壤污染是否超标; 按照GB/T14848,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判断地下水污染是否超标。如超标,则须进行详细调查。详细调 查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采样和分析,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迁移状况等详细 情况。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不一定在一次采样分析中完成,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实施,逐渐减少调查的 不确定性。 (3)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