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家》的简答题
名著《家》1-20章 简单情节填空题
• 2. “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我想你不 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基督徒。人家打你左脸, 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 • 这段文字是觉慧怒责大哥觉新的话。因为和鸣凤 在梅园互诉衷肠,觉慧遭爷爷斥责,又见大哥唯 唯诺诺,劝他听爷爷的话,不禁愤愤地骂起来, 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 (《家》)(应是觉慧参加学生请愿活动被爷爷斥 责。) • 3. 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爷爷知道后,被禁足在家, 异常苦闷。一日,他去花园闲逛,花园里红白梅 花正开得盛。他遇见鸣凤折梅,就主动帮她上树 折梅,两人互诉衷肠,觉慧说要和周氏说接鸣凤 做三少奶奶,鸣凤说要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他, 做他的丫头,只要他在旁边就安心了。觉慧深受 感动。
• 5.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 他被忘却的青春。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 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刘半农)和 “无抵抗主义者”(托尔斯泰)。就是这两种 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 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 • 6.觉新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 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 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 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 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 3.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 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一个月后,又按照父亲的 安排去了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不久,父亲亡故了,他 悲哀,为死去的父亲而哭。在父亲的棺木入土以后, 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 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 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 • 4.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 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 恨和斗争。他愤怒,他奋斗,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 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于是他又发明了新 的处家方法。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极力敷衍她们, 他对她们非常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 西。……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讨她们的欢 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名著《家》的主要情节
名著导读《家》内容梗概【故事梗概】五四运动后,新文化的浪潮也冲击了古老的四川省城。
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觉慧是两个热衷于新思想的青年。
这天傍晚,他俩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凤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
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
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正与觉民相爱,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家庭的长房长孙。
他深爱着表妹梅,可父亲却为他选定了李家的姑娘瑞珏。
他没有反抗,也想不到反抗,订婚和结婚,他都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
婚后一个月,他到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去了。
这时他才19岁。
过了一年,父亲死了,觉新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
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暗中和他作对。
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
觉新的妻子瑞珏美丽善良,给了觉新不少安慰。
他们第一个孩子的出世,更使觉新无限欢喜,使他觉得可以把自己以前的抱负拿来在儿子身上实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
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
觉慧请愿挨骂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
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
这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萧,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晓得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旧历年过去,转眼就是元宵节、由于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
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
《家》名著导读 (2)
鸣凤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老太爷 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出嫁前的晚上, 她怀着最后的希望去见觉慧,恰巧觉 慧在赶着写稿,他没有听完鸣凤的哀 诉就让她回去了。于是鸣凤含泪离开 觉慧,投湖而死 。
正确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送来一丝一丝的哭泣,声 音很低,似乎被什么东西压住了,却弥漫在空 气里,到处都是,甚至渗透了整个月夜。这不 是人的声音,也不是虫鸟的哀鸣,它们比较那 些都更轻得多,清得多。‛ 这段话是说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婆家又对 她不好,她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后,心情 非常悲痛,接连几个晚上都在吹箫,箫声如泣 如诉。
封建《家》的承受者
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予 的痛苦,如觉新、瑞珏、钱梅芬等。
• ①觉新(大哥)
觉 新 与 瑞 珏
•
《家》中的长房长孙。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 曾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家‛的重压却过早地笼罩 了他。他尊敬长辈,真切地爱着弟妹们,维护着这 个家的名声,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 因此,为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 采取‚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但他还是无奈 接受了长辈们为他挑选的妻子—瑞珏。觉新对生活 有无限的眷恋,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 人。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 费尽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却无法让任 何人满意。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 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错误,觉慧不准巫师进他的房间。 (34)
典型例题
1《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 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 灭了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 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高考名著阅读《家》巴金
高老太爷
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封 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封 —— 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 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 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 礼教的代表。 礼教的代表。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 他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广置田产,修建 房屋,造就成这份大家业,并且实现了中国封建 社会最圆满的家庭形式——四世同堂。
主题内容
《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 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 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 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 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 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批判 矛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 流。
觉慧
觉新的三弟。 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 一个“异数”。 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 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年轻 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 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 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 正因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 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 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 婚姻问题上,他勇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 然与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 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 他也勇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的走 出了家庭。
他也曾有过美好的向往,与梅表妹 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 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 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新思想虽然触动他的心灵,但封建 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 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 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 封建传统观念的伤害较深,丧失了反抗 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 处处妥协,不自觉的扮演着旧东西的维 护者的角色。
安远中学《家》名著测试题 (1)
名著《家》测试题出题人:安远中学潘志辉陈明亮郑新生一、选择题1、《家》与《春》、《秋》一起被称为巴金的(b)A《爱情三部曲》 B. 《激流三部曲》 C.《抗战三部曲》D、《生活三部曲》2、《家》中的觉新青梅竹马的恋人叫(a)A、梅表姐B、鸣凤C、瑞珏D、琴3、(a)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A、觉新B、觉民C、觉慧D、梅表姐4、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克定是一个虚假的孝子。
B、觉慧很关心国家的前途C、高老太爷是个毫无人性的人D、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5、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
B、“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是觉新的处世策略。
C、《家》在语言上丰美华赡,流畅奔放。
D、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
6、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梅、鸣凤和瑞珏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都是相同的。
B、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还借了许多债C、觉新是一个善恶是非有着清楚界限的人D、觉慧因为游行的事被囚禁在家里。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c )A、他们开始捶门,又叫“三少爷”,也没有用。
B、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
C、高老太爷六十岁宴席,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
D、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b )A、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脸上浮起了满足的笑容。
B、冯乐山要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觉民。
C、因为闹学潮,觉慧被关在家里靠写日记排遣郁闷。
D、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 )A、在向梅的灵柩告别时,觉民没有哭,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B、觉慧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C、觉慧去花园,遇见鸣凤折梅,两人互诉衷肠。
高中名著分析之 《家》
高中名著分析周韵《家》《家》的主要情节:一、1-5 “外专”与“家”第1章①从“外国语专门学校”回来路上,觉慧觉民谈戏②公馆——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第2章①到家,见鸣凤,见客人(姑母张太太与琴——张蕴华)②向琴(张蕴华)谈学校招收女生第3章①“外专”——所读书《宝岛》《复活》国文教员,吴又陵,《新青年》上面发表《吃人的礼教》‘只手打孔家店’的人。
②觉慧心理:比较鸣凤与琴——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
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
他对于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
萌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心理。
③琴:谈男女同校的阻碍第4章①鸣凤之梦:过了七年,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
想到归宿绝不是那样,眼中浮现觉慧第5章①琴谈考“外专”:有顾虑(众人反对),有希望二、6-7觉新的哲学第6章①觉新的哲学:“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②觉新美梦(前程与梅表妹)破灭及原因;享受新婚快乐;去西蜀实业上班;当家,体会仇恨和斗争,发明新的处世方法。
第7章①觉新与梅婚事失败的原因:命相克,牌桌子上跟现在的大舅母②剑云身份、职业、近况③琴谈梅表姐回省城三、8-11“运动”与“家”第8章①学生游行请愿:②兵闹戏园③代表与督署赵科长谈判第9章①祖父发怒②请愿后兵祸③古板不近人情,道貌俨然④因运动,祖父让大哥关觉慧几天第10章①三兄弟爱情②觉慧的心依旧跟他的同学们在一起,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③觉慧在家帮鸣凤折梅花④花园闲走:梅、琴、鸣凤第11章①觉慧的日记:家庭丰富生活,主要是瑞珏四、12-24过年的快乐与战争的恐怖第12章①(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家忙年)②觉慧的思想历程:1、劫富济贫的剑侠;2、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改良主义的信仰;3、“人道主义者”。
③觉慧想爱情(缘于幻想的基本破灭)④觉新的苦恼与志愿(父亲与母亲)第13章①觉慧“人道主义”之矛盾②酒席:四世同堂,老太爷感慨,行酒令。
酒席后:觉慧施舍,内心矛盾第14章①(第二天是旧历这一年的最后一天)②觉慧新感觉:“底下人”跟主人一样也有感情,有良心(老黄妈)枯枝,在寒风里一点儿也不打颤。
名著《家》高中复习
一次运动学生请愿觉慧斗争丘八打了学生,觉慧不假思索地加入情谊队伍,可是督军署无人接见,后来出来位科长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进去了,天下起了大雨,学生们只好先回去。
两天后学生开始罢课,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
觉慧热切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
高老太爷压制运动丘八打学生,学生们请愿罢课,觉慧热切投身与运动中。
觉慧的活动触怒了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用又干燥又严厉的声音进行训话,伴着冷笑,用威严的眼光在觉慧的脸上扫来扫去。
严厉斥责后就把觉慧禁闭在家里,不许出去。
觉慧只好通过看报纸了解外面的情况。
被困的觉慧不禁大喊:“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最后还是偷偷的跑出去参加活动。
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两人出走觉民逃婚1、高老太爷为攀附权贵,要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反对无效后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
逃婚后,觉民与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特别是梅的死,更加坚定了他们反抗的决心,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
要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到底。
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作出让步而胜利告终。
2、逼婚: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的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一门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
高老太爷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3、觉民逃婚,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无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不说出觉民的地址。
觉新在这件事上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骂他是懦夫。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三《家》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三《家》一、作者简介:巴金 (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创作了《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等。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同年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二、内容辑要: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开始于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的傍晚。
路上走着两个年轻人,这便是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
他们一边走,一边激动地谈论着今天在学校演戏的事。
作者这样描写着:“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名著导读《家》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 征。
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 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 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 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 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 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 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 想观念的价值立场。
觉慧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已经忍无可忍了。他要出走, 觉新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得到的是他们的一致反对。觉 慧决不屈服,他表示“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 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反复考虑后,决心 支持觉慧并为他准备了路费。
黎明时分,觉慧告别觉新、觉民和朋友们,乘船离家 到上海去了。在那里,他将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二、内容简介
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高觉慧都是热衷于新思想的青 年。觉民正与姑妈的女儿琴表妹相爱,觉慧也有着自己的 心上人——鸣凤。觉新是两兄弟的大哥,也是高家的长房 长孙。他深爱着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以抽签的方式为他选 定的李家小姐瑞珏,像一个傀儡式地订婚、结婚。婚后一 个月就去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完全放弃了自 己的理想。一年以后,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整个家庭之间的钩心斗角令他厌恶。他只有小心翼翼地避 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好在她新婚的妻子瑞珏美丽而善良, 给了他许多安慰。他们的儿子海儿的出世,更令觉新感到 欢欣,他决心把自己已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来实现。 两年以后爆发了五四运动,新的思想唤醒了他那久已逝去 的青春。但他仍不如两个弟弟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 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觉民:高家二少 爷,琴的恋人, 受“五四”新 思想影响的青 年学生。他在 觉慧帮助下大 胆反抗封建家 长的包办婚姻, 最后取得胜利。
名著导读巴金《家》赏析及习题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名著导读巴金《家》赏析及习题精练卷【导读一】初次读《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我的感受很深。
《家》中有悲有喜,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今天,他的火焰依旧在燃烧,我们还可以从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主题。
这一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过去。
因此这部小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作为当代大学生读它还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一)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焦点,抓住了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那个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一首让人激情燃烧的进行曲。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现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满溢着青春的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这不是艺术,这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这两句话。
《家》有这种恰到好处之美。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道。
2018江苏新增高考名著《家》分回内容介绍及分回简答题
《家》资料二1-5章第一章1.“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
文章开篇多处出现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渲染环境,暗示着风雪会长久地管制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2.“黑漆大门的公馆……,门开着,好像一个怪兽的大口。
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而门墙上却又挂着一副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答案:对比,反讽。
卫道者统治下的高家大院,吞噬着肉体,吞噬着灵魂,注定败落。
何来家庆、人寿、年丰。
第二章1.女主角之一的鸣凤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案:苗条的身子,也还丰润的脸庞,带笑说话时的两个酒窝,最为特别的是闪动的明亮的天真的眼。
花季的生命,有蒙胧的希望,蒙胧的寄托。
2.“不,我第一个去报名!”一个伟大理想鼓舞下的声音。
这是谁的声音?伟大理想具体指什么?答案:琴小姐。
伟大理想:做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破束缚,要自由。
第三章1.“无论如何,黑狗总比李医生好,李医生不过是一位绅士。
”为什么黑狗总比李医生好?答案:黑狗是觉民觉慧心目中的英雄,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
而绅士只是封建思想包裹下的行尸。
2.从《宝岛》到《复活》再到《新青年》,觉民觉慧从中汲取了什么?答案:民主的思想,自由的渴望,人性的释放。
第四章1.“夜死了,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
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
”鸣凤打开了那一隅,你看到了什么?答案: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
同时她的心里另有一种东西在作怪,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渴望。
一种潜在的抗争意识。
2.“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这样的吗”这是鸣凤在预报自己的归宿吗?是她的归宿吗?答案;鸣凤是在预报自己的归宿,但是最后她选择了无声的抗争,像大小姐一样。
名著《家》介绍
名著解读《家》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创作了《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等。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同年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二、内容辑要: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开始于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的傍晚。
路上走着两个年轻人,这便是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
他们一边走,一边激动地谈论着今天在学校演戏的事。
作者这样描写着:“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家》故事情节简答题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家》故事情节简答题高考阅读2014-03-31 2213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家》故事情节简答题一、故事梗概五四运动后,新文化的浪潮也冲击了古老的四川省城。
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觉慧是两个热衷于新思想的青年。
这天傍晚,他俩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凤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
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
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正与觉民相爱,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家庭的长房长孙。
他深爱着表妹梅,可父亲却为他选定了李家的姑娘瑞珏。
他没有反抗,也想不到反抗,订婚和结婚,他都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
婚后一个月,他到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去了。
这时他才19岁。
过了一年,父亲死了,觉新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
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暗中和他作对。
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
觉新的妻子瑞珏美丽善良,给了觉新不少安慰。
他们第一个孩子的出世,更使觉新无限欢喜,使他觉得可以把自己以前的抱负拿来在儿子身上实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
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
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
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
这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萧,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晓得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名著导读《家》
4、描写青年的觉醒和叛逆,揭示新 的时代潮流对封建大家庭的冲击。
• 巴金在《激流· 总序》中说: • 在“无边的黑暗中,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 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自己的径 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没有什么东西 可以阻止它”。高觉慧,就是这股激流的一 分子,他是高家觉醒最早的,“一个幼稚而 大胆的叛徒”,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 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
• 觉慧,同许多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出身封建 家庭的青年男女一样:往往从自身出发来批 判封建制度,认识革命;往往从追求人格独 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发展自己、为社 会作贡献等具体事件上同封建势力毅然决裂。 • 他同情和愤慨大哥的处境;帮助二哥觉民争 取婚姻自主,把他弄到同学家里藏起来,违 抗了高家最高统治者的命令。他公开地阻拦 巫师“捉鬼”。最后,他终于背叛了家庭, 逃到“充满着未知的新的活动的上海”去了。
四、《家》的艺术风格
• 1、用现实主义手法,精心塑造真实的、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巴金早期作品的主人公,有类型倾向,《家》 的人物塑造,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的成熟。 • 作者曾说:“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 因为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十九年的 岁月”,“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 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 身经历过的。”从生活原型到文学典型, 《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 虚伪,是高老太爷的另一特征。他表面上 道貌岸然,口口声声“高家的门风”,要 孙子们读“教孝戒淫”的书,要克定给儿 子们做榜样。实际上,他和儿子们一起把 唱戏的小旦弄进家里照像。身边那陈姨太, 浓妆艳抹,扭扭捏捏,正好说明了高老太 爷灵魂深处的好恶。
• 作者还描写了高家第二代的腐朽。 • 一是写他们生活方式的堕落和糜烂。玩花 旦、讨小老婆、父子侮辱一个丫头。尤其 是五老爷克定,嫖赌烟酒无所不精,抓拿 骗吃无所不为。骗去妻子金银首饰,打着 父亲的招牌借债。 • 高老太爷没想到这一切都是他种下的根苗, 气愤得骂克定:“畜生,……像你这样花 钱如流水,坐吃山空,还有几年好花?” 他一死,这个家的崩溃就加剧了。
名著导读之《家》
觉民:高家二少 爷,琴的恋人, 受“五四”新 思想影响的青 年学生。他在 觉慧帮助下大 胆反抗封建家 长的包办婚姻, 最后取得胜利。
李瑞珏: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 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 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 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梅: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 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 爱恋,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 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 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不久,《黎明周报》被查封,觉慧等人又筹办了内容 相似的《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依旧言辞激烈,矛头指向 整个旧制度。另外,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宣传新思 想。
高老太爷的66岁寿日到了。公馆里连唱了三天大戏, 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祝寿,冯乐山也带婉儿来看戏。(鸣 凤投湖后,高老太爷又把三房的丫头婉儿送给了冯乐山。) 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自己在冯家所受的折磨。
三、人物赏析
高老太爷 封建家长的代表,觉新、觉民和觉慧
的爷爷。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 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 幸,但最后在克安、克定的不肖和觉民、 觉慧的反抗中走向灭亡。 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 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 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 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 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 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 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 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 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觉慧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已经忍无可忍了。他要出走, 觉新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得到的是他们的一致反对。觉 慧决不屈服,他表示“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 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反复考虑后,决心 支持觉慧并为他准备了路费。
C名著导读《家》
名著导读《家》阅读专题训练之一高墙大院里的激流——《家》1、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答:①“嫁丫环”。
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
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
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
”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
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2、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3、你怎样理解《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看法可以多种。
一般认为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有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
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
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
4、谈谈《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巴金在《家》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的君主而出现的。
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一代为带界,他的灵魂腐朽而堕落。
因而“风雅的事”与“卫道的精神”并存。
作品通过他复杂的性格,揭示了新与旧、当势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5、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
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
高考名著速读速练《家》
《家》情节梳理及简述题《家》小说主题: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为中心,以觉新和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等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干,作品一方面描写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的本质,并且宣告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另一方面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受“五四”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的思想内容: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1、觉慧请愿挨骂:当兵的打了学生,学生们到督军署请愿,张惠如和觉慧一同前去。
学生代表们与督军署的赵科长谈判,赵科长答应了他们的条件,承诺第二天派人慰问受伤的同学,学生们才离开,但赵科长的诺言没有实现。
觉慧回到家还挨了祖父的训斥,不许他再出门。
2、觉慧办报: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
觉慧、黄存仁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
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黎明周报》被封禁,对把其当作初生儿看待的黄存仁等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黄存仁提议换个名字,内容一点也不改。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支持并达成决定。
他们停办《黎明周报》,筹备创办《利群周报》,并把现在的周报社改成阅报处,陈列新书,免费供人阅读。
)3、觉慧花园定情: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禁闭在家的觉慧在花园散心,无意中遇到了前来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
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
鸣凤感激地笑了,她明白他们之间的隔膜,她不敢要求太多,只想一辈子当丫头,伺候觉慧,觉慧被打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
简述题
1.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绝不是我。
”
觉慧因为什么事有了这样的想法?请简述这一情节。
答:觉民逃婚后,老太爷说如果觉民不回来就让觉慧代替觉民。
接到觉民的信后,觉新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请,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
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
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但觉慧坚决不答应。
2.作家在他的《家·后记》中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的控
诉。
”试以《家》中一女性的故事来说明小说如何通过一些善良、无辜的青年被活活吃掉的悲剧,来控诉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答:梅是个孤独忧郁的女性,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但是在封建家长制的左右下,他们的真挚爱情被拆散。
梅被迫嫁给省城外的姓赵的人家,结婚不到一年就守寡回到娘家。
战事发生后,随琴到高家避祸,与觉新重逢,最终梅在忧郁、苦闷、悲伤中逐渐消瘦,郁郁而死。
3.他们快到黄存仁的家,觉慧忽然在街上站住了,用朗朗的声音对觉民
说:“你们的事情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胜利。
我们已经贡献了够多的牺牲了。
”
请问觉慧所说的“你们的事情”指什么事?最终成功了吗?请简述这件事情。
答:觉民逃婚。
最终取得成功。
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价接受了这门亲事。
觉民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在觉慧的帮助下离家出走。
老太爷大怒,以多种办法相逼,但觉民始终没有妥协。
高老太爷临终前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4.他(高老太爷)又骂了一些话,最后说“你这个畜生,我看你自小聪明。
对你
有些偏爱,想不到你倒做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情。
你自己说,你哪点对得起我?你欺骗我!我还把你当作好子弟。
你,你混账!你还不给我打嘴巴!你自己动手!”
高老太爷口中的“你”是谁?他做了哪些“不要脸的事情”,请简述。
答:高老太爷口中的“你”指的是:高克定。
高克定因得到老太爷的疼爱,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
先是背着老太爷在外面租小公馆,讨了一个妓女做姨太太;还打起老太爷的招牌在外借了许多债,包括赌债;甚至将妻子的首饰拿去当卖。
5.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再没有人来给巫师捧场。
虽然巫师口
里咕噜了一阵,虽然女佣中间有人暗暗地发出不满意觉慧的议论,但是这一次觉慧“大获全胜”了。
请问觉慧是在什么事情上“大获全胜”的?请简述这件事情。
答:觉慧阻止陈姨太等人采用捉鬼的办法为老太爷治病这件事情上取得胜利。
高老太爷病了,陈姨太等人请巫师到家里捉鬼,为老太爷治病。
晚上,高家关紧所有房门,巫师披头散发,怪叫着跑来跑去,不仅到病人房里捉鬼还要在每个房间里捉鬼。
觉慧拒绝开门并痛骂陈姨太等人。
6.小说中除了揭露封建社会和封建家族的罪恶外,还赞颂了一批青年知
识分子的觉醒。
通过创办刊物传播新思想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一大举措,请简述小说中觉慧参与创办刊物的故事。
答:战事结束后,觉慧参与了同学创办的《黎明周报》的工作。
觉慧经常把从上海等地的杂志上找来文章发表在《黎明周报》上。
当周报广受欢迎
时,当局却以“言论过于偏激”为由,封禁了《黎明周报》。
觉慧和报社的朋友又创办新的刊物《利群周报》,继续传播新思想。
7.“琴真是一个勇敢的女子”,此赞语出自何人之口?琴到底做了什么事被此人如此称赞?请简述事件的始末(或:简述体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的事件)。
答:①出自觉民之口。
②进男学堂之事。
琴不顾亲戚闲话,在母亲袒护下进女学堂读书。
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学堂已开始接收女学生。
琴在高家做客时从觉民兄弟口中得到这一消息,便向母亲要求报考男学堂。
这一次,遭到母亲婉拒。
失望之余,从剧本《娜拉》中获得启示,决心凭一己之力投考。
8.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它们拦住了最后的爱,不许他进去跟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他到她面前痛哭一场。
他(觉新)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数,整个迷信。
觉新为什么会说“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数,整个迷信。
”请简要分析。
答:高老太爷死了,而瑞珏又快要生产了,为避“血光之灾“,瑞珏只好到条件很差的城外生产,而且觉新等人还不能进产房,以致瑞珏最终难产而死。
门本身是脆弱的,因为觉新不敢违背家长(陈姨太等人),不敢违背封建迷信的说法,造成瑞珏死亡,所以觉新才会这样认为。
9.“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地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
他又看见他的孙儿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孤零零的一个老人,没有人来······”
请问,这里的“他”描写的是《家》中的那个人物?有怎样的象征含义(或从这一段看出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高老太爷。
这是他在临死前对现状极度失望后产生的幻觉。
指出了导致他死亡的两大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
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10.巴金《家》中当觉慧听说祖父要将鸣凤嫁给冯乐山做妾时,他有哪些心理活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当觉慧得知鸣凤要被祖父送人做妾时,他心里经历着排山倒海般的痛苦,“这些字像许多跟皮鞭接连地打着觉慧的头”,他此时才真切理解了鸣凤来求助的渴望与无奈。
然而,他拯救的冲动并不是来源于他对鸣凤义无反顾的爱,而是“她还会诅咒那个骗去她的纯洁的少女的爱而又把她送进虎口的人。
这个思想太可怕了,他不能忍受”,即源自他潜意识中的恐惧与自私。
这时的觉慧还是迷茫和软弱的,思想胜于行动,这表现了他性格的矛盾性。
11.《家》中梅与瑞珏这两位女性的形象有何相通之处。
答:她们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虐杀,她们都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
梅被母亲嫁与别人,不久即青年孀居,终至郁郁而死;瑞珏被整个家族利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迫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
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12.巴金的《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也深刻地展现了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
请你概述一个情节,表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答:参加过学生运动,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的觉慧,一回到家就被叫到祖父面前,惊恐不安地等待闭目假寐的祖父训斥。
当祖父睁眼后,却又奇怪地挥手让他出去。
可正当他走时,又被叫回,受到严厉的责备。
觉慧忍气想开口分辨,又遭怒斥。
祖父叫来觉新好好管住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