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黄芳,赵麟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合作创新的地位日显重要,关于产学研组织行为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

注。由于选择正确的合作创新模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理论综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应用博弈论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模式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创新带来了各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纵观世界领先企业,正是由于它们积极的推动创新,才会长胜不衰以至走到了世界企业的前列。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1]。Lassar (1996) 认为,技术能够通过共享达到价值倍增的效应,而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是实现技术共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障将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R&D)为主要形式[3]。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英国学者弗里曼最早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这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组成的。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同时提供和培养创新人才,而中介机构是沟通、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政府则创造鼓励和引导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4]。产学研合作创新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当前,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5]。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甚至失败。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合作各方对模式选择的失误。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出适应目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实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SJB630008)

二、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当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产学研合作的宗旨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合作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6]。产学研合作组织真正出现在1903年,以美国的Land-Grand College创办的工程实验站为标志[7]。随着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创立,并成功创造了“硅谷”的经济奇迹,到世界各国大学工业园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区在经济中的带头作用,都表明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知识转换成经济最有效的途径,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8]。20世纪80年代后,Rath et al.(1988),Sumney(1989)等学者通过对产学研合作中动力机制的研究,并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吉布斯(Gibbons,1994)提出现代知识的生产应由多类主体推动,以网络化的形式为主,需打破原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界限,其最大特点在于大学和企业间边界的消失[9]。接着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96)通过研究发现大学技术商品具有非公共性,靠近大学的企业较容易发生合作并获得技术[10]。自从美国硅谷的繁荣、中国亚运村的崛起,较多的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根据三方合作的契约关系,将产学研合作分为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包括委托开发)和共建实体[11]。文中分别基于合作主体、目标导向和需求三种类型进行分类。

2.1基于合作主体不同的产学研模式分类:

图1 不同合作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模式

大学处于主导地位,在合作对象的选择、紧密程度、利益分配上都享有优势,也承担最多的风险[12]。企业为大学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目标提供了实践场地,政府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扮演监督和引导角色,主要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有效解决了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也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加工、传播与应用,

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与成本。相关研究表明,优秀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对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例如美国麻萨诸塞州共有1000家企业与麻省理工学院有合作联系,这些公司的全球销售额达到530亿美元[13]。大学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或企业将采用什么形式的激励机制委托高校进行技术攻关,它们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才会成立,这是有关委托代理的博弈分析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对于政府的主导地位,一般分为政府指令型和政府推动型。前者是指政府决定合作产生的收益分配方式、绩效评定的法则并承担风险,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没有生产、科研及伙伴选择的自主权。政府推动型则是由政府提供大量科研经费,政府拥有对资源分配制度和伙伴关系的确立方式等核心问题的决策权,推动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在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关系相对紧密,都是积极参与者。由于政府和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发挥协调管理、评估监督的作用。政府监督需要花费成本,不监督可能导致代理方偷懒,那么政府以多大的概率监督,代理方以多大的概率偷懒,故求解它们之间监察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处于核心地位,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合作对象的选择、紧密程度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占主动,也承担最多的风险。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积极参与的角色加入企业的研究开发,政府和其他组织扮演和在大学处于主导地位同样的角色。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关注收益最大化及如何分配的问题,一般是按照事先商定好的契约例行分配,那么什么形式的契约才能使得利润最大化,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

共建模式是由于合作各方在资金、人才、研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势差,故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建立新的经济组织实体,共同参与合作开发和经营管理,形成技术一体化开发模式。合作过程中彼此地位均等,严格例行契约规定的各方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制度。实际证明共建模式是其中一种合作最紧密,较有成效的模式。

2.2基于目标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根据李焱焱等学者在《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一文中将基于目标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又称合作教育型合作模式,这一模式是一般是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的,它们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共建基地等合作形式。

(2)研发型合作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合作主体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联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进程,同时实现了科技与经济了有效结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般采用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共同投入人力、物资联合建立研发实体等。

(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它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制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新产品,以提高企业效益。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以技术投入,也可以注入少量资金,并参与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加深了合作主体的密度和利益共享的程度。

(4)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目的具有多向性,通过合作,达到既培养人才,又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通常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合作。其形式主要有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建立松散或紧密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

2.3基于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产学研合作的需求是由市场需求牵引或政府宏观引导所产生的,因此,可以把产学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