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数学 教案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第一课时)
4.3线段的长短比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会用叠合与度量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能说出线段长短比较的结果,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2.对照图形会判断线段的和差关系.3.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难点:线段中点的概念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观察:下列两组图形中,你能看出线段a 、b 谁长谁短吗?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了几何王国,线段们最近准备举办一个“比长大赛”.线段AB 与线段CD 在参加大赛的路上相遇了,它们决定较量一下,看看谁长谁短.它们想找个子高的人当裁判,从班级中任选两名身高有差异的想当裁判的学生,请同学们比较他们二人谁高谁矮。
(通过讨论比较身高的方法,从而把比较二者身高问题演变成比较线段长短ba a b问题,自然切入主题.)(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1.比较线段的长短活动一: 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提出问题:①你是如何看出他们谁高谁矮的?②想要正确比出他俩谁高谁矮,要满足什么条件呢?③你能找出全班最高的人吗?需要所有同学都进行背靠背比较吗?你还有什么办法?总结身高比较法:①背靠背直接比较 ②测量各自的身高进行比较活动二:请学生们做小裁判,帮助线段AB 和线段CD 比较长短.分小组讨论,总结,请小组代表来展示所用的方法.总结线段比较法:①度量法:用刻度尺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进行比较②叠合法:将线段AB 的点A 与CD 的点C 重合,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线段AB 与线段CD 叠合.提出问题:你认为叠合法是叠合线段的哪些部分?注意:保证线身及一个端点重合,再看另一端点的位置.如图所示:①若点B 在线段CD 内部,就说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以记作AB <CD.②若点B 在线段CD内部,就说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以记作AB >CD.③若点B 与点D 重合,就说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以记作AB=CD.【练习】1.下列两组图形,试用度量法分别比较线段a 、b 的长短.(1)2.线段的和差 提出问题:①题(2)中已经测量出线段a 、b 的长度,你会计算a 与b 总共有多长吗?b 比a 长多少?②你能不能也用叠合的方法表示出线段a 、b 的和差呢? ①线段的和:当AB=a ,BC=b 时AC 就是a 与b 的和,记作AC=a+b 或AC=AB+BC.②线段的差:C ● A B ● a b ● a ● ● A BD b ● (2)ba b a当AB=a ,AD=b时DB就是a与b的差,记作DB=a-b或DB=AB-AD.【练习】2.如图,C,D是线段AB上不同的两点,那么:A①AC = -DC,BD = -CD;②AC = -BC,BD = -AD;③AB = + + .3.线段的中点活动三:小组讨论如图,点C在线段AB上,已知AC=5cm,BC=5cm.A C B思考:①AC与CB的大小关系;②AC与AB的数量关系;③BC与AB的数量关系. 试着填空:AC= = AB;AB= + = 2 = 2 .定义:点C在线段AB上且使线段AC,CB相等,这样的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符号表示:AC =CB =12AB 或AB =2AC =2CB. 想一想:若AM=BM,则M 为线段AB 的中点.这句话对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线段的中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①点在线段上② 平分这条线段【练习】3.如果点C 在线段AB 上,那么下列各等式中能判断C 是线段AB 中点的有 . ①AC=BC ②BC= AB ③AB=2AC ④AC+BC=AB(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线段比较法:①度量法---数 ②叠合法---形2.线段间的和差关系3.线段的中点①点在已知线段上 ②平分这条线段(四)作业布置.同步练习4.3(一)21。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四节内容,主要讲解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几何图形的知识,对于线段的概念和基本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线段的实际操作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强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定义,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线段的性质;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线段,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线段,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实际意义。
然后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如直接比较、测量工具比较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发放一些线段,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3《线段的长短与比较》
《线段的长短与比较》教课方案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第一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直线与角中第三节课线段的长短与比较,本章是在小学学习的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长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性质。
本节课要求在现真相境中感觉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平面图形的宽泛应用;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观点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所以本节课要点是线段、射线、直线的意义及直线的两条性质。
所浸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变,建模。
【知识与能力目标】1、经过详细情境,认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2、能用圆规、直尺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4、理解线段中点的观点,会用数目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育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2、培育学生着手操作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1、调换学生踊跃参加、合作沟通的踊跃性;2、让学生在教课活动中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1、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观点及表示方法。
【教课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图, AB ,CD 长短如何?C二、新课学习1、老师:看看书图4—6,那条路近来?学生答:线段 AC 这条近来。
老师问:同学们从我们上边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两点之间的全部连线中,线段最短。
老师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而我们称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老师解说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已知线段 AB ,请用圆规、直尺作一条线段A`B` ,使 A`B`=AB 解:作图步骤以下:(1)作射线 A`C`(2)以线段 AB 的长度为半径,以A` 点为圆心画弧,交A`C` 于点B`,(3)线段 A`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4.3线段的长短比较-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线段的长短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数轴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使用数轴求线段长短及其比较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能够掌握求线段长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数轴求线段的长短并进行比较;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以及相关练习题等;2.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数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学生通过回忆过往所学的知识,认识线段的基本概念。
提出线段长度比较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长度,引出数轴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2. 理解数轴的概念1.教师通过实物等形象的方法,让学生感性认识数轴的概念;2.引导学生感性认识数轴的正负方向并标出相关标记;3.进一步巩固数轴的概念,引导学生手绘数轴,并在上面表示数的位置。
3. 掌握线段长度的求解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线段长度的求解方法,并强化学生计算线段长度的能力。
4. 运用数轴求线段长短并进行比较1.运用数轴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际练习巩固学生的掌握能力;2.引导学生将两个线段在数轴上表示,并进行长度比较,进一步训练学生计算线段长短的能力。
5.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检测。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生能够准确计算线段的长度,并掌握长短比较方法;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根据数轴的有关知识做出更多自己的练习题;2.学生还可以继续进行数轴的探索和应用,如数轴的扩展应用、复杂问题的解决等。
【数学】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沪科版七年级上)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线段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线段的中点.如图,AC=_________=21__________.AB=2__________=2__________.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线段的中点定义都是初中几何的基础,尤其是中点,在后面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一定要结合图形,将中点的所有表示方法记牢. 疑难突破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理解与应用剖析:本性质其实是线段公理,它的正确性是公认的,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两点间的各种连线体会其正确性,线段公理的应用比较广泛,应该注意观察生活,体会其应用.线段公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如在生活中,绿地上被人踩出的小路,生产中,修路、修水渠、修隧道等都用到这个公理.可通过这些实例体会它的本质.问题探究问题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有哪些?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有两种:(1)叠合法;(2)度量法.前者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的;后者是从数量的角度来比较的.比较的方法可以类比我们平时比身高,我们既可以直接站在一起,也可以测出身高的值,然后比较数值的大小.典题精讲例1体育课上我们是怎样测定推铅球的成绩的?为什么?答案:把皮尺的起点放在投掷区的圆心A 处,然后拉紧皮尺到铅球落地点B ,读出量数,以A 、B 两点的距离与投掷区圆的半径的差来判断成绩.这是根据线段公理: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是唯一的,而且是最短的,所以两点的距离可以作为统一的度量标准.绿色通道:两点的距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这个图形.线段公理与直线公理一样,是几何学作为出发点的一个基本规定,它是用来推理证实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变式训练 如图,A 、B 是公路l 两旁的两个村庄,若两村要在公路上修一个仓库P ,使它到A 、B 的距离和最小,试在l 上标出点P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答案: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连结A 、B ,AB 与l 的交点P 即为题目所求.例2如图,点A 、B 、E 、C 、D 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 ,点E 是BC 的中点,那么点E是AD的中点吗?为什么?思路分析:根据中点的定义,要说明E是AD的中点,只要说明AE=ED即可.答案:点E是AD的中点.∵A、B、E、C、D在同一直线上,AC=BD(已知),∴AC-BC=BD-BC(等式性质),即AB=CD(线段和、差意义).又∵点E是BC的中点(已知),∴BE=CE(线段中点的定义).∵AB+BE=CD+CE(等式性质),即AE=ED(线段和、差意义),∴点E是AD的中点(线段中点的定义).绿色通道:(1)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步步有根据.(2)要培养一题多解的思维能力,注意选择比较简捷的解题方法.变式训练已知,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6 cm,BC=4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线段MN=__________.答案:5 cm例3如图,比较下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并用“>”把三条边连起来.解析: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直接度量三角形三条边,就可以比较出三条边的长短;另一种方法是把三条边的一个端点放于射线的端点上,然后在这条射线上作出这三条线段就容易比较出长短.答案:(这里只用后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如图,作射线OE,分别在射线OE上截取OA′=AC,OB′=AB,OC′=BC.显然,OA′>OC′>OB′,所以AC>BC>AB.绿色通道:当要比较不同位置的线段时,我们可以分别度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它们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比较.变式训练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分别比较线段a、b的长短,再根据所学方法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图中的a、b都一样长.。
七年级数学上册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新版)沪科版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一般方法;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线段和、差、倍、分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线段的中点概念,会用几何语言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3、掌握线段的性质并会运用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个体思考、同学之间交流的学习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情介绍学生对线段这一可以度量的图形,去比较长短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学生使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较低.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几何入门的基础课,是学生对几何语言的初步接触,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课题,以基本事实来揭示线段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学生的陌生感,带着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教学重点1、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2、线段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线段和差的概念以及形与数的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线正方形或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幻灯1-3)1、出示姚明和李连杰的照片,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身高,说说具体的比较方法.2、出示李连杰和成龙的照片,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身高,说说具体的比较方法.若将人的身高看作线段,则可以进行线段的长短比较.(板书课题)二、层层推进探讨新知1、比较线段的长短(出示幻灯4-7)活动一: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叠合法: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后,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观察结果.操作:拿出长方形纸片、三角形纸片,利用叠合法比较其中两条边的长短.度量法:直接测量量线段的长短,比较数据大小.活动二:两条线段的长短会有几种情况?如上叠合时,如果点B在线段CD上,记作AB<CD;如果点B在线段CD延长线上,记作AB>CD;如果点B与点D重合,记作AB=CD.2、线段的和、差及中点(出示幻灯8-12)活动三:看图思考:(1)图中共有几条线段?12(2)线段AB 与线段AD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线段BD 与线段AB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3)AB= + ;AD= -活动四:看一看、试一试 (1)、AD=AC +( ) (2)、AC=AB -( )=AD -( )(3)、AC + CB=AD +( ) 活动五: 你能借用手中的毛线帮小强做一双鞋带吗?学生上台示范,教师强调绳子正中间的点具有研究价值,引出线段中点这一概念.指出线段的中点满足两个条件:(1)点在线段上;(2)被分成的两条线段相等.活动六:(当堂练习)若AB=6cm,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则线段AD 的长是多少?3、线段的基本性质(出示幻灯13-15)活动七:一天,小丑鱼和它的朋友在海里游玩,碰到了凶恶的鲨鱼,小丑鱼和它的朋友为了逃到安全地带,有三条路可以选择,你猜它们将选择哪条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结论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师指出这是线段的性质,可记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今后的几何知识中应用很广泛.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师指出线段是形,距离是长度.三、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教师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于现实生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看看同学们能解决这些问题么?(出示幻灯片16)例题:有条小河m ,点A ,B 表示在河两岸的两个村庄,现在要建造一座小桥,请你找出造桥的位置,使得A ,B 两村的路程最短,并说明理由.A D CB ADB A DC B曲线直线段折线 mBA四、知识归纳情感升华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谈谈收获和体会,然后总结.五、布置作业检验所学P142习题4.3第2、3、4题同步练习基础练习(一)附:板书设计3。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理解线段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但对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线段的长短比较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线段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线段,如尺子、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长短比较。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讲解并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比较:直接观察线段的长度,判断长短。
–间接比较:利用其他线段作为标准,比较目标线段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两根线段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运用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解决。
如:“一根绳子长2米,另一根绳子长1.5米,哪根绳子更长?”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讲评。
【教学设计】《线段的长短比较》(数学沪科七上)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线段、射线、直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了直线的基本事实和性质.本节就是进一步探究有关线段的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线段的大小及画线段的和、差、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在知道线段是可测量的基础上,掌握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线段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 掌握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基本的作图语句.3. 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由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线段的比较方法中尺规法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一、 复习引入 问题:下列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问题:直线,射线,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可以现场示范)如何比较两支笔的长短?(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1)观察法,直接观察(2)度量法,用尺测量(3)叠合法,将他们移到一起,把一端对齐,便可直接比较他们的高矮,长短了. 如果我们把两支铅笔看作线段,上面的问题就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常,把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称为两条“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引入线段的长短比较,为进一步探究线段的长短比较做铺垫.二、探究新知问题:(出示线段AB 、CD )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说说你想到的办法.(1)度量法(2)叠合法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a.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CD 的端点C 重合.b.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线段AB 与线段CD 叠合.c.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以记作AB =CD.◆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f.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例1 如图,已知线段a,用圆规和直尺画出线段AB,使得AB=a.(1)学生尝试画图.(2)教师示范,(注意作图语句的叙述:以点A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B)解:(1)画射线AC.(2)在射线AC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例2 先观察估计图中线段a、b的大小,然后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对a、b进行比较,并用“<”连结.(1)学生估计,a>b.(2)用叠合法比较一下.解:(1)画射线OC.(2)在射线OC上截取OA=a,OB=b.因为点B在线段OA的延长线上,所以OA<OB,即a<b.看来凭观察估计不一定可靠.在图①中,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果线段AB=a,线段BC=b,那么线段AC 就是a与b的和,记作AC=a+b.图①在图②中,点C在线段AB且使线段AC,CB相等,这样的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AB,此时有AC=CB=12或AB=AC+CB=2AC=2CB.例3 已知线段AD=12,AB=2,点E是AD的中点,点C是BD的中点,求EC的长.解:∵AD=12,点E是AD的中点,AD=6,∴AE=12又∵AB=2,∴BD=AD-AB=12-2=10,BE=AE-AB=6-2=4,∵点C是BD的中点,BD=5,∴BC=12∴EC=BC-BE=5-4=1.尝试测量给出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1)学生测量,演示.(2)我们知道,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位置确定了,那么这条线段的位置就确定了.即两点确定一条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思考:如图,在教学楼到活动室之间有三条小路,小杰想尽快从教学楼赶到活动室,请你帮他判断该选择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应选择黄色的路线.上面问题,反映了线段有如下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线段的长短比较,使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了解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间线段最短.三、巩固练习A、B两个村庄位于小河c的两岸,现在要建一座小桥,使得A、B两村庄的路程最短,请你帮忙找到建桥的位置,并说明理由.四、课堂总结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线段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3.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并考虑过马路到对面的商店怎样走最近?引出两点间线段最短.◆教学反思略.。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之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亳州市谯城区张店中心中学郑小伟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三节,还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比较线段的长短、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距离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教学重点是线段的基本事实及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学习几何策略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3.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策略,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真知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线段的基本事实。
(二)教学难点: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分析: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理解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比较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线段的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难点:理解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比较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线段的比较方法。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线段模型,用于让学生操作和观察。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引导学生发现线段比较的方法,并进行讲解和演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使用教学道具进行线段的比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线段比较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3.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例如,展示两辆汽车相距10公里,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另一辆汽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问两辆汽车多长时间后相遇?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快慢。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线段长短的比较,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线段模型、直尺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赛场地、道路规划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线段长短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直尺和线段模型,尝试比较线段的长短。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线段的长短比较”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线段长度的比较。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几何图形的实际操作和推理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时,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同的线段,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长短不同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度?”学生思考后,教师邀请学生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介绍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
首先,让学生观察线段的两个端点,然后比较线段的两边的长度。
最后,教师总结出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比较线段的两边的长度,较长的线段较长。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
题目包括:比较给定线段的长度,判断哪个线段较长;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线段;等等。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案
沪科版《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4.3线段的长短比较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年级:七年级数学教材版本: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节选自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目测法”、“度量法”、“叠合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目测法、度量法、叠合法,并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两条线段长短比较的结果。
2.掌握用圆规进行叠合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尺规作图法。
3.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并能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度量、叠合等活动,采取多种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2.自主探究使用圆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以及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尺规作图的过程。
3.通过对比了解度量法和叠合法分别是从“数值”和“形”的角度来进行线段的长短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同时他们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线段及其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几何工具的运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 1.经历观察、度量、叠合等活动,采取多种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2. 自主探究使用圆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以及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尺规作图的过程。
3.通过对比了解度量法和叠合法分别是从“数值”和“形”的角度来进行线段的长短比较。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线段的长短比较”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线段的长度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线段的性质和长度比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性质,以及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性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性质,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素材:线段图片、实际操作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例子,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线段的性质和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操作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
如:给出两条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3线段的长短比较第1课时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依据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难点】两条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你能再举出一些比较线段长短的实例吗?活动(一)线段的长短比较师:我这里有两根线绳,一根红色的,一根绿色的,你如何知道哪根更长一点?可以用几种方式比较?说说你的办法和理由.学生合作探究.师:如果把两根绳子看成是两条线段,又该如何比较?学生回答.师:请在练习本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你如何知道哪条更长一点?可以用几种方式比较?请你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合作探究,代表回答.师:有两种方法.叠合法:把线AB、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变式训练:1.如图,比较线段的长短.AB____AC.AB____CA.AB____BC.2.如图,比较线段AB与AC、AD与AE、AE与AC的长短.学生回答.师评:1.可以考虑度量法和圆规截取的方法比较.2.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是从“形”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度量法则是从“数”的角度进行比较.活动(二)线段的和差问题展示:1.一条线段可以用另外几条线段的和或差表示出来?如图:AB=AC+CB AC=AB-CB BC=AB-AC2.填空:(1)AB=()+()=()+();(2)DC=AC-()=()-BC-();(3)AD+DC=()-BC=().活动(三)线段的中点师:给你一条绳子,你能把它平均分成两条线段吗?学生操作探究,老师找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师:如图,点M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此时AM=BM=0.5AB或AB=2AM=2BM.二、新课讲授如图,已知线段AB=8 cm,C为AB上一点,M为AB的中点,MC=2 cm,N为AC 的中点,求MN的长.学生合作探究.师:根据线段中点分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由些可知:AM=MB=0.5AB=4 cm.又知MC=2 cm,所以AC=AM+MC=4+2=6 cm,从而求知AN,所以MN=AM-AN.师:(1)中点必须在线段上,如果已知AB=BC,那么点B不一定是线段AC的中点;(2)若点B、C把线段AD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那么点B、C叫做线段AD的三等分点,类似地还有四等分点、五等分点;(3)从位置上看,线段的中点处在该线段的正中间;(4)线段的中点具有唯一性,即一条线段有且只有一个中点.三、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C和BC在一条直线上,AC=8 cm,BC=5 cm,点E是线段AC的中点,点F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答案】 1.6.5 cm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要点:1.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2.线段的和差.3.线段的中点.第2课时线段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两点间的距离.【过程与方法】1.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性质.【难点】掌握并灵活运用线段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一)线段的性质问题展示:(1)如图,已知从A地到B地共有五条路,小明应选择第几条路最近?学生回答.师:选择第3条.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师: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师:三角形ABC的三边可表示成线段AB、AC、BC,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1)AB+AC________BC;(2)AB+BC________AC;(3)你还可得到的式子是:________.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二、新课讲授1.把一段弯曲的公路改为直路,可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A.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B.线段有两个端点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线段可以比较大小生:选择C.2.为什么上学的路上我们经常看到长方形的草坪上,有一条被践踏的小路?这样做对不对?学生回答.师评:在草坪上,麦地里时常多出的小路,是因为有的人为了走捷径,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践踏了群众的庄稼或校园内的花草,这些现象是利用了数学道理,但这是损人利己、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们应该克服并制止这种行为.活动(二)两点之间的距离师: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线段AB的长度为3 cm,那么我们就说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 cm.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画出A、B及两点间的距离B.连接两点之间的直线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C.线段的大小关系与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D.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学生回答.师评:1.两点间的距离是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2.两点间的距离是一个带有单位的数值,而线段是一个图形.3.确定某点是不是线段中点,不但要满足数量关系,如AC=BC,还要满足位置关系即点C在线段AB上.三、例题讲解【例】已知:线段AB=4,延长AB至C,使AC=11.D是AB的中点,点E是AC 的中点.求DE的长.【答案】如图所示,因为AB=4,点D为AB中点,故AD=2.又因为AC=11,点E为AC中点,所以AE=5.5.故DE=AE-AD=5.5-2=3.5.四、变式训练1.如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4,若AB=8,则线段AC的长是BC的________倍.【答案】 1.3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些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两点之间的距离.。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和画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理解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于线段的性质和画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理解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够进行线段的比例计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例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包括图片、模型等。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例如,展示两根绳子,让学生比较哪根绳子更长。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解答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标】
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的事实.【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的公理
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过程设计】
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生:以小组为单位猜猜,动动手,再说说,交流比较的方法.
师: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
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
师:概括总结.
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CD.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生:独立思考和讨论之后,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
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
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占
1 八、、・
生:动手做一做.段最短的事实.
体会线段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1•方法:叠合法、度量法
2.线段的中点:
4 C H
1
AC = BC = 2AB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3.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学反思】
教师把抽象的线段性质及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的研究转化为具
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学生凭借几何直觉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