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趣味物理实验优秀教案

大学趣味物理实验优秀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掌握摆长、摆角、质量等因素对摆动周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掌握单摆周期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验证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理论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单摆实验装置(摆球、细线、支架等)3. 秒表4. 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摆动现象(如钟摆、秋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摆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实验原理1. 介绍单摆的周期公式:T = 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2. 分析摆长、摆角、质量等因素对摆动周期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1. 组建实验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单摆实验装置。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摆动周期数据。

a. 调整摆长,观察摆动周期变化。

b. 改变小摆角,观察摆动周期变化。

c. 改变摆球质量,观察摆动周期变化。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摆长、摆角、质量与摆动周期的关系图。

2.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质量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讨论1. 对比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分析误差来源。

2.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单摆周期公式及其影响因素。

2.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3. 总结与反思: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3. 实验操作:制作潜望镜、折射现象观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光的传播方式(10分钟)1. 老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概念。

2. 学生通过教材或课外资料,了解各种光的传播方式的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哪些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哪些是光的反射?哪些是光的折射?三、光的折射定律(15分钟)1. 老师讲解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教材,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原理。

3. 小组讨论:同学们如何用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潜望镜。

2. 学生动手制作潜望镜,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定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定律。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课外资料。

2. 实验器材:潜望镜、透明材料等。

教学建议:1. 老师在讲解光的传播方式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实验环节,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完整)高中趣味物理活动教案

(完整)高中趣味物理活动教案

(完整)高中趣味物理活动教案高中趣味物理活动教案活动简介这份教案旨在为高中学生设计一系列趣味的物理活动,帮助他们在研究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将能够亲身体验物理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目标- 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

-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活动一:小球碰撞实验活动目的通过小球碰撞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活动步骤1. 将两个小球放在一条直线上,分别用线和标记区分。

2. 让学生预测小球碰撞的结果,记录他们的预测。

3. 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碰撞过程中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

4.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5. 鼓励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活动二:悬挂研究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悬挂物体的稳定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和平衡的关系。

活动步骤1. 准备一段线或绳子,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 让学生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悬挂在线的一端,观察悬挂物体的运动情况。

3. 让学生思考和记录不同重量物体对线的拉力和支架的影响。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悬挂物体的稳定条件和重力平衡的原理。

5.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和结论,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思考。

活动三:自制电池实验活动目的通过自制电池实验,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电流的产生和电池的工作原理。

活动步骤1. 提供学生一些常见的材料(如铜片、锌片、酸性液体等)和工具(如线、灯泡等)。

2. 引导学生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个简易电池。

3. 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工作情况,并记录灯泡的亮度。

4. 让学生思考和分析电池的工作原理,理解电流的产生和传输过程。

5.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思考。

结束语通过这些趣味物理活动,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2.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详细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
3.随堂练习: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详细补充:
1.板书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合理安排板书布局,使知识结构清晰,便于学生梳理和回顾。
五、作业设计
二、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详细补充:
1.教具准备:确保教具的可靠性,如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避免因教具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2.学具准备:每组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详细补充:
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奥秘。
详细补充:
1.作业题目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答案要详细,有助于学生自我检查和巩固所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
1.反思: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深入了解力的奥秘,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中。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注意提问的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1.反思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图示板、磁铁、小车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磁铁、细线、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拔河比赛,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是什么?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

(2)讲解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示范。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4. 知识巩固(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让学生设计一个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并展示实验过程。

(2)拓展:介绍力的单位、力的作用相互性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生活中的力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3)举例说明生活中两个力的合成与分解。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根据实验数据填写。

(3)如:两个人同时拉一个物体,合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力的单位、力的作用相互性。

(2)研究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寓教于乐:高中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寓教于乐:高中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寓教于乐:高中物理趣味实验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通过趣味实验的方式,帮助高中物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以下是一些趣味实验的教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实验一:气球火箭目的通过制作气球火箭,学生将研究到有关推力、惯性和空气阻力的物理概念,并理解火箭发射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一个空气充足的气球、一根吸管、胶带、剪刀和一张纸片。

2. 将纸片卷成一个火箭形状,用胶带固定。

3. 将吸管固定在火箭的底部。

4. 充分充气气球,并迅速将吸管插入气球的口。

5. 将气球放在平滑的表面上,观察火箭的运动。

实验结果当气球充气时,气体从气球中排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前运动。

空气阻力也会对火箭产生影响,使其速度减慢。

实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火箭的运动和气球排气的过程,从而理解到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他们还可以讨论如何改变火箭的形状、重量和气球的大小,以影响火箭的运动。

实验二:磁铁与铁粉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将研究到有关磁力、磁场和磁性物质的物理概念。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一块磁铁、一些铁粉、一张纸和一个。

2. 在纸上撒上一层铁粉。

3. 将磁铁放在纸的下方,观察铁粉的排列情况。

实验结果铁粉会被磁铁吸引并排列成特定的形状,显示出磁力的存在和磁场的形状。

实验讨论学生可以观察到铁粉在磁铁附近的排列情况,并讨论磁力的作用和磁场的形状。

他们还可以探究不同形状和强度的磁铁对铁粉排列的影响。

实验三:光的折射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将研究到有关光的折射和光的传播速度的物理概念。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一个透明、一杯水和一支笔。

2. 将中注满水,放在桌上。

3. 用笔将一条直线画在外部,并延伸到内部。

4. 观察直线在内部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当直线通过表面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直线的方向会发生改变。

实验讨论学生可以观察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并讨论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可以探究不同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

初中物理趣味小游戏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小游戏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小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通过游戏,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力学、光学、热学等物理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知识:如重力、摩擦力、惯性等。

2. 光学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3. 热学知识: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游戏背景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游戏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游戏,如力学拼图、光学迷宫、热学接力等。

3. 游戏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

4. 游戏进行:各小组按照游戏规则,完成相应的任务。

5. 结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游戏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游戏,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3. 学生满意度:了解学生对游戏的喜爱程度,以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1. 注重游戏设计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使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学习物理知识。

2.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游戏难度,确保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5.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游戏中真正学到知识。

通过这个趣味小游戏教案,我们可以看到,将物理知识融入游戏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趣味物理小实验

趣味物理小实验

趣味物理小实验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趣味物理实验教案一时间:3月5号地点:物理实验1室参加人员:兴趣小组成员内容:瓶内吹气球主讲教师:高月明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趣味物理实验教案二时间:3月12号地点:物理实验1室参加人员:兴趣小组成员内容:能抓住气球的杯子主讲教师:赵素萍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趣味物理实验教案三时间:3月19号地点:物理实验1室参加人员:兴趣小组成员内容:会吸水的杯子主讲教师:黄慧琴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向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制作风向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风向计的原理。

2. 制作风向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风向计的原理理解。

2. 风向计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器材:剪刀、直尺、铅笔、橡皮、细竹签、气球等。

2. 实验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风向计,以及风向计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知道风向计是如何工作的吗?二、探究风向计的原理(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风向计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风向计的工作原理。

三、制作风向计(15分钟)1. 教师展示制作风向计的步骤,边讲解边操作。

2.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风向计,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与观察(10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风向计放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内。

2. 观察风向计的指针随风向变化的规律,记录观察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风向计的原理与实验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向计的工作原理。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风向计的原理,掌握了制作风向计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教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教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丰富多彩的光现象》第一节“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生活中的折射实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透明玻璃板、水、牛奶、白纸、直尺、量角器。

学具:每组一个激光笔、一块透明玻璃板、一杯水、一杯牛奶、一张白纸、一个直尺、一个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筷子在水中会弯折?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折射规律。

(2)讲解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物体变形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画出光路图。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实验探究(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激光笔通过透明玻璃板、水和牛奶,观察光路变化。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2)拓展延伸:介绍光的折射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全息技术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3. 生活中的折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

(2)画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路图。

2. 答案:(1)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由于折射现象,使得筷子看起来弯曲。

(2)光路图如下:空气 \ 水\ /\光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有趣的物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物理知识。

2. 游戏实施: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 游戏总结:通过游戏总结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介绍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如“硬币浮在水面上”。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游戏设计(10分钟)1. 介绍游戏背景:设计一个有趣的物理游戏,如“物理迷宫”。

2. 讲解游戏规则:解释游戏中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摩擦力等。

3. 演示游戏操作:展示游戏中的物理实验,如“平衡木”。

三、游戏实施(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鼓励合作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物理知识,如力学、光学等。

3. 解答学生疑问:在游戏中解答学生遇到的物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

四、游戏总结(10分钟)1. 回顾游戏中的物理知识:总结游戏中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摩擦力等。

2. 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的乐趣:让学生谈谈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感受物理的实用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游戏的兴趣程度。

2. 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与合作精神。

3.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物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现象,避免游戏中的误解。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二节“趣味物理实验”。

详细内容包括: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光的折射现象,声音的传播,力的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趣味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小灯泡、玻璃杯、水、激光笔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验器材,现场演示一个趣味物理实验,如“让小灯泡亮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简单电路设计与搭建(10分钟)介绍简单电路的组成,指导学生动手搭建电路,观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

3. 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折射的原因。

4. 声音的传播(15分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讨声音传播的原理。

5. 力的作用(15分钟)演示力的作用实验,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20分钟)结合实验内容,讲解相关物理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实验名称及步骤2. 物理概念及规律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实验内容,设计一道综合性的物理题目。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附录:作业题目及答案题目:在简单电路中,如何使小灯泡更亮?答案:可以增加电池数量,提高电压;或增加导线横截面积,降低电阻,从而增加电流,使小灯泡更亮。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趣味物理试验教案

趣味物理试验教案

趣味物理试验教案教案:趣味物理试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力的作用”的第二课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惯性的概念;2.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3. 掌握利用惯性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趣味物理试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惯性的概念;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惯性现象,并运用惯性现象进行趣味物理试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球、尺子等);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一个球、一把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惯性现象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惯性的概念。

5. 趣味试验:让学生运用惯性现象进行一些有趣的物理试验,如“小车冲坡”、“球跳高”等。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惯性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作用——惯性1. 什么是惯性?2. 惯性的应用3. 趣味物理试验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什么是惯性,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2. 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趣味物理试验,并说明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惯性的概念和应用?是否能够运用惯性现象进行趣味物理试验?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惯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力的作用”的第二课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惯性的概念;2.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3. 掌握利用惯性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趣味物理试验。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引言。

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运动、能量、力量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它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

为了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活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物理活动,并提供相应的讲解教案,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一、活动一,自制简易电磁铁。

活动内容,学生们将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并测试它的吸附力。

材料,铁芯、铜线、电池、开关。

步骤:1. 将铁芯包裹在铜线上,形成一个线圈状。

2. 将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电池的两极上,然后接通电路。

3. 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 测试电磁铁的吸附力,可以使用一些小的金属物体来测试。

讲解教案: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电流在通电时会产生磁场,从而使铁芯具有吸附金属物体的能力。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磁感应的原理,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二、活动二,制作简易火箭。

活动内容,学生们将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火箭,并通过压缩空气的方式将其发射。

材料,塑料瓶、塑料管、胶水、压缩空气泵。

步骤:1. 将塑料管固定在塑料瓶的底部,作为火箭的喷射口。

2. 将塑料瓶装满一定量的水,并将塑料盖盖好。

3. 将压缩空气泵连接到塑料管上,用压缩空气将水推出塑料瓶,从而产生推进力。

讲解教案: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火箭发射的原理,以及推进力的产生方式。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活动三,制作简易滑翔机。

活动内容,学生们将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滑翔机,并测试它的飞行性能。

材料,纸板、胶水、剪刀。

步骤:1. 利用纸板制作滑翔机的机翼和机身。

2. 用胶水将机翼和机身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滑翔机。

3. 在适当的地方增加重量,以保持滑翔机的平衡。

4. 测试滑翔机的飞行性能,可以调整机翼的角度来观察飞行效果。

讲解教案: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滑翔机的飞行原理,以及机翼的设计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趣味物理推荐游戏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推荐游戏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推荐游戏教案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游戏道具(如气球、弹簧等)。

3. 物理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物理知识。

二、游戏教学(40分钟)1. 游戏一:物理知识接龙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b.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概念,代表需要尽快回答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物理概念。

c. 接龙成功的小组得分,连续接龙成功的小组加倍得分。

d. 最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2. 游戏二:物理知识抢答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b.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现象,代表需要尽快回答对应的物理原理。

c. 抢答成功的小组得分,答错的小组扣分。

d. 每轮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3. 游戏三:物理知识猜谜a.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谜语,学生需要尽快回答出谜底。

b. 答对的学生得分,答错的学生扣分。

c. 每轮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学到的物理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游戏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收获。

二、游戏教学(40分钟)1. 游戏四:物理实验大挑战a. 学生分组,每组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

b. 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c. 实验成功的小组得分,实验失败的小组扣分。

d. 最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2. 游戏五:物理知识问答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b.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问题,代表需要尽快回答出答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游戏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简介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游戏活动:物理知识问答、物理实验操作、物理情景剧表演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以趣味故事引入物理学科,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第二环节:物理知识问答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作为队长。

2.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

答对的小组得分,答错的小组不扣分。

3.每题限时10秒,共10题。

4.统计各小组的得分,评出最佳团队奖。

示例问题:1.请问地球的引力是指什么?2.请问力是什么?3.请问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第三环节:物理实验操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作为实验员。

2.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3.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评出最佳实验团队奖。

示例实验:1.测量物体的重力。

2.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第四环节:物理情景剧表演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选一个物理情景剧主题。

2.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排练和准备道具。

3.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

4.教师评出最佳表演团队奖。

示例主题:1.《牛顿的苹果》2.《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3.《法拉第的电磁感应》2.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情景剧表演,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物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材第二章“力的世界”,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效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并学会记录数据。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测量和力的效应。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气球、绳子、图钉等。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气球,请一位学生上台尝试吹破气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可以被吹破?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等。

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如踢足球、拉弓箭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力的效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力的测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并说明力的作用方式。

2. 答案:如踢足球,力的作用方式是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产生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方式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力的测量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课后观察家中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力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力的测量方法3. 随堂练习的实验操作4. 作业设计的生活实例列举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气球的选择应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吹破。

2024年《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2024年《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2024年《物理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物理趣味实验》教材,涉及第四章“力的作用”和第五章“简单机械”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摩擦力、杠杆原理、滑轮组等力的作用及简单机械的实验操作和原理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摩擦力、杠杆原理等基本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学习简单机械的使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力与摩擦力的计算,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重力、摩擦力、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杠杆、摩擦力测试板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提取重物、使用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重力、摩擦力、杠杆原理等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讲解重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重力、摩擦力、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

2. 重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生活中的摩擦力,分析杠杆原理在剪刀、钳子等工具中的应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理论知识讲解3. 例题讲解4. 实验操作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制作简易电动机的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电动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电动机的了解,教师总结并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

2. 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

三、制作简易电动机(15分钟)1. 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2.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注意事项(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等。

2. 学生认真听讲,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五、实验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电动机,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简易电动机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中,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延长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遵守实验安全规定。

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大全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大全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大全教案标题: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大全教案一:引入物理概念——"力的作用"目标:- 通过趣味活动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的概念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力使得这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2. 活动:分成小组,给每组一块平滑的木板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

要求学生用手将物体推动木板,观察物体在木板上的运动情况。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出"力的作用"的概念。

教案二:实验探索——"重力的影响"目标:- 让学生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小球和一个铅球,让学生猜测两个球哪个更重。

2. 实验:给每个学生一个小球和一个铅球,让他们用手感受两个球的重量,并尝试将两个球同时放在一块平衡的木板上。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球在木板上的情况,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铅球会使木板倾斜。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的概念。

教案三:游戏学习——"磁力的奥秘"目标:- 通过游戏学习让学生了解磁力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观察能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磁铁和铁钉互相吸引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力使得它们互相吸引。

2. 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些磁铁和铁钉,让他们尝试用磁铁吸引铁钉并观察结果。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磁铁和铁钉的现象,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钉。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磁力的奥秘"的概念。

教案四:实践探究——"简单机械的运用"目标:-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简单机械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这些机械是如何运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中学部选修课教案纸
学科
趣味物理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黄成加
课型
选修课
课题
“铜瓮雷鸣”实验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教后记
西汉刘安(前179~前122)在《淮南万毕术》中云:“铜瓮雷鸣。”其注曰:“取沸汤置瓮中,坚塞之,内于井中,则作雷鸣,闻数十里。”[6]
意思是:把开水倒进铜瓮里(但勿倒满),将铜瓮密封后丢入井中,声似雷鸣,数十里也能听到。铜瓮怎能“雷鸣”?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铜瓮在下沉过程中,瓮内水面之上蒸气遇冷降温凝结,压强减低,水的沸点随之降低,水再次沸腾作响;第二,若瓮壁极薄,当瓮内压强降低时,受大气压加水压的作用,铜瓮向内破裂,造成爆炸,声似雷鸣。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中学部选修课教案
学科
趣味物理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黄成加
课型
选修
课题
“虚管悬液”实验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教后记
唐代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指出:“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意思是:用手指捏住空管的一端,将管中灌满水后倒过来,水不会从管中流出。因为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管中,所以管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就是“虚管悬液”实验,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当管中充满水后,空气不能进入管中。将管倒过来,管内压强为水压,其值通常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强,故水“悬”在管中。这个实验是从“瓶子倒水”实验演绎过来的。
这就是著名的“纸人共振”实验。所谓共振,是指一个物体振动的时候,另一个物体也随着振动的现象。发生共振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固有频率一定相同或成简单的整数比。如弹动“哆”弦,别的“哆”弦也动,弹动“咪”弦,别的“咪”弦也动。
其实,早在沈括以前,就已经有人做过“瑟弦相应”实验,战国时庄子(前365~前286)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一个叫鲁遽的人:“为之调瑟,废(置)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5]只不过“纸人共振”实验更为直观和有趣罢了。
“首泽浮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教后记
姜岌在《续古文苑》一书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今燃一烛在上,一烛在下,灭下烛使烟相当,则上烛之炎,循烟而下,燃下烛矣。此类相从也。”
意思是:现在让我们点燃两支蜡烛,一支放在上面,一支放在下面,将下烛的火焰吹灭,使它产生的烟雾(即蜡烛燃烧时产生的蜡蒸气)正好对着上烛的火焰。此时,上烛的火焰会沿下烛烟雾传递过来把下烛点燃。这是因为固态的蜡烛和气态的蜡蒸气都属于同一种物质。
古代记载大气作功的实验有许多,还在先秦时期,我国就用“角法”(今“拨罐疗法”)治病了,可见“瓶子喝水”实验并不“年青”。当今人们选择泡菜坛子,先在坛外沟槽中倒水,然后把燃烧的纸片丢进坛中,盖上坛盖,看沟槽中水是否被吸入盖内或坛腹,以此判别坛子是否漏气。其检测原理就是“瓶子喝水”的实验原理。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中学部选修课教案纸
张岱(1597~1667以后)在《夜航船》中指出:“取头垢涂针,及塞针孔,水上自浮。
上述两种解释,前一种仅指出用头垢涂塞针孔,后一种则还指出应将头垢涂针。其实,将头垢涂针才是最重要的。
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它会沉入水底,因为此时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水对它的浮力。但由于液体具有表面张力,如果把像绣花针那样小的物体小心地投放水面,针也能由于水的浮力以及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不沉下。取头垢涂针,把针平放在水面上,因针表面有油脂(头垢),针与水之间的接触角增大,实验更容易成功。
早在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一书就已指出:“瓶有二窍,水实之则倒泻,开一则水不下,盖不升则水不降。”意思是:在密封的瓶上开两个小孔,瓶中灌满水,水就会从瓶中倒出。若只在瓶中开一个小孔,水是倒不出来的。因为此时空气不能在瓶中对流。
很显然,上下两端开口的瓶子,下口上面压强为一个大气压加水压,下面压强是一个大气压,这种情况下水会从下口流光。但将瓶的上口封住时,水向下滴落一点点后,瓶内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当瓶内气压减小量与瓶中水柱产生的压强相等时(有时只要水的下表面向外凸出一点点就行),水就不会流出来了。
在中学物理实验活动课中,常演示“空中飞火”、“火外生枝”两个实验,它们是从“循烟燃烛”中派生出来的。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中学部选修课教案纸
学科
趣味物理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黄成加
课型
选修课
课题
“首泽浮针”实验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教后记
《淮南万毕术》云:“首泽浮针。”其注云:“取头中垢,以涂塞其孔,置水即浮。”
上述两种现象,都是通过空气冷凝的方法达到做功的目的。
现中学用铁皮盒替代铜瓮演示上述第二种现象,实验时因条件限制不在水中而在空气中进行。若演示上述第一种现象,则是将烧瓶内水烧开后稍冷却,再在瓶外浇冷水降温减压来实现。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中学部选修课教案纸
学科
趣味物理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黄成加
课型
选修课
课题
“循烟燃烛”实验
学科
趣味物理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黄成加
课型
选修课
课题
“纸人共振”实验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教后记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4]
沈括的意思是:要想知道某一根弦的应弦,可以先把各条弦的音(依五音声阶)调准,然后剪纸人放在这根弦上。这样一弹它的应弦,纸人就会跳动,弹其他弦,纸人则不动。
该实验,常有教师在讲到大气压作功时,用“试管履行”来演示。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中学部选修课教案纸
学科
趣味物理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黄验
总课时
1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教后记
宋代俞琰(1258~1314)所写的《席上腐谈》一书:“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水皆涌入瓶,而银瓶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入壮夫腹上,挈之不坠。”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剧烈燃烧着的纸片放入空瓶里,迅速把瓶倒扣在装有水的银盆中,水就会涌进瓶里,并且铿然有声。因为纸片的燃烧使瓶中空气减少,待瓶内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的缘故。按这种办法把瓶扣在人腹上,瓶子会吸住腹肌而不坠落。
很明显,纸在瓶中燃烧,瓶内空气膨胀,空气从瓶中“跑”掉一部分。把瓶扣在水中,氧气燃尽,火焰也就熄灭,此时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瓶外空气压迫盆里的水涌入瓶中。记载中尽管没有说明这是大气压作用的缘故,但能指出“盖火气使之然”,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