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认位置 认位置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上册《四认位置》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四认位置》教案、教学设计
b.在坐标系中找出每个物体的位置,并用坐标表示。
c.尝试解决与位置相关的问题,如:“小兔子如何才能找到它的家?”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包括空间位置关系的判断、坐标表示物体位置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a.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教具等展示空间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
b.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c.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d.运用问答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升: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情感体验。
此外,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空间位置关系,提高数学素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物体的位置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位置的经验,他们对物体的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逐步掌握位置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图片、卡片等,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图片、卡片等,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有一天,小猴子和熊猫宝宝一起玩捉迷藏,他们想知道对方躲在哪里。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描述对方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位置的概念。

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让学生拿一张小动物的图片,按照教师给出的指令,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

如:把小兔子放在左边,把小鸟放在右边等。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四 认位置(4)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四 认位置(4)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四:认位置(4)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码在数轴上的对应位置关系。

2.通过数轴上数字的比较,加深对数字大小之间大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不同数字大小之间的比较和对应关系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数码在数轴上位置的规律及其对应关系。

2.对数字大小之间的比较和对应关系的准确描述。

三、教学准备1.数轴模型。

2.平板或电脑3.教师板书笔、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给出一些数轴上的数字,并让他们描述这些数字所代表的位置。

2. 新知展示•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航班登机牌,不同班次对应的数字在数轴上的位置。

3. 认识位置•请学生对比登机牌的航班班次和对应的数字,发现规律,并用笔在数轴上画出相应的航班数字所在的位置。

4. 数字比大小•请学生对比不同的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对不同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详细描述。

5. 练习•请学生互相出题,出题要求是数轴上的数字大小比较。

6.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上课表现进行评价,并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五、板书设计•数轴•数字位置的规律及其对应关系•不同数字大小之间的比较和对应关系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轴上不同数字所占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了他们的数字思维能力。

在上课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学生互动交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积极回答,增加了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字大小之间的比较关系还存在一定的混淆,需要继续加强巩固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 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 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认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基本方位词,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 培养学生对方位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基本方位词。

2. 学习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 练习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辨别方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基本方位词,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方位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方位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基本方位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巩固对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

4. 练习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辨别方向。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上下、前后、左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位置2. 板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基本方位词;物体位置的描述方法;练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实践作业:观察家里的物品,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与家人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方位知识。

3.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等相对位置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位置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他们知道物体放在桌子上、地上或者柜子上等。

但是,他们对位置的描述还比较模糊,不够准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的概念,并能准确地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物体位置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的概念,并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3.情境操作: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游戏活动: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位置的概念。

5.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体验。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案)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位置的概念,掌握方位词的使用。

2.能够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如左、右、前、后、上、下等。

3.能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4.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或场景的位置,通俗易懂。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方位词的概念及使用。

2.能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难点1.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或场景的位置,通俗易懂。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白板、马克笔、彩色粘贴纸、图片、小玩具、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课前铺垫1.教师拿出一个玩具,在教室里走动时,让学生说出玩具的位置以及与教师的距离关系。

2.教师让学生拍拍身旁的同学,描述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习新知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一些物品的位置,如书桌、椅子、黑板、白板等,让学生运用方位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教师播放与位置相关的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听取其中使用的方位词。

2.讲解:–介绍方位词的分类及使用方法,如:左、右、前、后、上、下等。

–示范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如物品放在哪个位置等。

3.操练:–让学生看图片、动手摆放小玩具并描述其中物品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出示生活中实际物品并描述它们在房间中的位置关系。

课后巩固1.教师列出几组描述场景的方位词语句,要求学生进行排列组合,使句子意义最完整。

2.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房间,运用文中所学知识,将房间内的物品按位置归类,并将归类的物品写在纸上。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实际生活场景如商场购物、家中布置家具。

2.教师可以搭建一个简单的迷宫或者其他小型场景,让学生在其中寻找指定物品,并使用所学的方位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方式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图片、录音、视频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方位词及使用方法。

需要改进的一点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对于学生的引导问题,让问题更针对与学生的思考,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四认位置(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四认位置(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四认位置(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辨认和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够用“上、下、左、右”等词汇表达物体的空间位置,理解“中间、旁边”等词汇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概念:使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知道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位置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够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

3. 位置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位置进行排序、比较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辨认和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够用“上、下、左、右”等词汇表达物体的空间位置。

2.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根据物体的位置进行排序、比较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物品、学具盒、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引出位置的概念。

2. 新课导入:通过教学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学会用“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用“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学具的位置,巩固对位置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进行交流分享。

5. 总结提升: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位置进行排序、比较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位置的概念:位置的相对性,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4篇)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4篇)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4篇)《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

(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

(教案)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说出各种物品所在的相对位置,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2.能够用语言、图形等方式描述物品的位置,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用语言、图形等方式描述物品的位置。

【教学方法】1.说话法:老师指出并描述学生身旁的物品位置,使学生感知物品的相对位置。

2.图形法:利用平面图、立体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对物品的位置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可提供大量的练习题目。

3.游戏法:逗趣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知物品的位置,提高思维敏锐性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一、认识新知1. 以家庭为例,让学生描述日常生活物品的位置。

例如:餐厅的各种物品应放在哪里?教室的板书应放在哪里?2. 用班级平面图的形式,让学生指出图中各物品的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平面图,练习图形描述物品位置的技能。

二、拓展1.搭建小型游戏场,准备若干物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物品放回相应位置上。

例如:有4个球,球也放在桌子的止骨上,老师说出一个球的位置,学生用手指指出这个球所在的位置。

2.利用配套教材里的图片和游戏,让学生进行互动游戏,掌握物品位置的基本概念。

【课堂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说话法,图形法和游戏法等,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物品位置。

在游戏环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很高,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益。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3)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3)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3)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还在初步形成阶段,对于位置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善于动手操作,对于实际操作的活动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位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概念。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位置的理解。

3.语言描述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用于实物演示。

2.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的小物品,用于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如拿出一个玩具,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你们能看到玩具在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玩具在讲台上。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的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

教师将卡片放在不同的位置,然后问学生:“你们能看到卡片上的物品在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有一张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的小物品。

学生将卡片放在不同的位置,然后用语言描述卡片上的物品的位置。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教案第一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教案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主备人:授课时间:序号:第1课时一、预习展示目标定向1.一起玩一个拍手游戏,体会游戏中的位置—上下、左右、前后。

2.正确辨别左和右。

3.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右?4.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自主探索知能整合1.老师边说口令边拍手,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迅速反应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

(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2.从拍手游戏中,你发现了哪些位置?学生举手回答。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运用活动引入课题,捕捉儿童的兴趣点,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三、合作互助研讨释疑 1.教学生活中左右的认识(1)同桌两人来比赛,先剪刀石头布,赢得一方说口令做动作,输的一方跟学。

(同桌一起玩这个小游戏)(2)左手和右手这对好朋友不仅能帮我们做游戏,在生活中,你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么呢?学生回答。

①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学生边指边说(耳朵,肩膀,眼睛,腿,脚)②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听到口令后,学生能快速做出准确的动作)(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①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生活中的左和右。

②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用今天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的位置。

③有的同学说谁在左面,对吗?(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位置时,应说谁在谁的左面或右面)2.教学前后的认识。

(1)除了左右之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位置?学生举手回答。

(2)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的前面、后面坐的分别是谁? 3.教学上下的认识。

(1)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学生边指边说出上下。

(2)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四、拓展延伸反思升华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1.听口令,摆学具。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位置》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位置》教案、教学设计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全班同学共同成长。
3.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幅教室的全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物体位置。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讲述一个关于小兔子找家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兔子在森林里迷路了,需要根据其他动物给出的方位信息找到家。这个故事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方位词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认位置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空间图形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概念和用法。我会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理解方位词的含义。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4《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这一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尚在形成中,对于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但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导和实际操作,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位置关系,通过游戏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描述位置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图片,如小鸟、小鱼、小狗等,用于表示不同的物体。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画图表示物体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如小鸟在小鱼的上面,小狗在小鱼的左边等。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物体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用这些词语来描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位置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

每组选择一张小动物的图片,用笔在白纸上画出该动物的位置。

完成后,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一下其他小组动物的位置关系。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方位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方位的感性经验,他们对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准确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方位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基本方位词,并能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基本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方位词。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方位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卡片、小动物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准备一些小动物图片,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位置。

例如,展示一幅教室的画面,让学生说出黑板、桌子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位词,并通过实物或卡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方位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巩固对基本方位词的认识。

例如,教师让学生拿一张小动物图片,按照教师给出的方位词,将图片放置在相应的位置。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位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浓厚,观察力强。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们。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有的则可能较为薄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位置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玩具或其他物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包含不同位置的物体,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

例如,学生可以说:“小猫在桌子下面”,“小狗在门旁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讲解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拿起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个玩具在哪里?”学生回答:“在桌子上。

”教师再问:“它在桌子的前面还是后面?”学生回答:“在前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认位置 认位置(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认位置 认位置(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认位置认位置(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的空间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位置词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位置的相对性。

3. 位置词汇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位置的相对性的理解和运用。

2. 位置词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位置关系图。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新课导入:讲解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 活动一: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描述自己的位置关系。

4. 活动二:让学生进行位置关系的游戏,巩固知识。

5. 总结: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1. 认位置2. 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3. 位置的相对性。

4. 位置词汇的运用。

作业设计1. 练习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实践题:观察家里的物品,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能正确运用位置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游戏和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 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室内的物品摆放,来引入“位置”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认识数轴的概念; - 掌握数轴上数的表示方法; - 学会在数轴上进行位置的判断和比较。

2. 教学准备•数轴图片或手绘的数轴(供展示使用);•适量的整数卡片;•绳子或带有刻度的长纸条;•教学课件和投影仪(可选)。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数轴图片或手绘的数轴,向学生介绍数轴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数轴上的特点,并解释数轴上的正数、负数分布的意义。

步骤二:认识数轴上的数1.教师出示一张由正整数或负整数组成的卡片,例如编号为-5、-2、0、3、6的卡片。

2.要求学生根据数值大小,将卡片按顺序放在数轴上的合适位置。

3.让学生观察数轴上不同数值的位置特点,并提问学生如何确定一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步骤三:数的位置判断和比较1.教师通过示例,给学生提供几对数,要求他们判断这些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如:-4和2,5和0,-3和-5等。

2.学生根据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比较两个数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在数轴上哪个数处于较大的位置,哪个数处于较小的位置。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1.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绳子或一段带有刻度的长纸条,作为数轴的模型。

2.教师提问一组组数的位置关系,学生使用绳子或刻度纸条来模拟数轴,判断数的位置关系。

3.继续进行一些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和数字的位置判断能力。

4. 拓展延伸数轴游戏在课后,可以组织数轴游戏来巩固学生对认位置的掌握。

例如,教师读出一个数,学生根据将其在数轴上的位置,迅速举起相应的卡片。

数轴应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数轴的应用场景,例如温度计、地图上的距离标示等,引导学生用数轴来表示及判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

5. 总结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数轴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并且掌握了在数轴上进行位置判断和比较的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活动,学生的数轴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巩固和拓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辨别,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空间观念还在形成中,他们对于位置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直观的物体和实际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

同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描述物体位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辨别物体的位置,并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位置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用于表示不同的位置。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描述物体位置。

3.教学环境:教室座位排列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导入新课:“什么东西,眼睛看不见,用手摸得着?”让学生猜测,引出位置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教室、家庭场景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

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变换。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找朋友”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找到指定位置的朋友。

(教案)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认位置-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用方位词描述生活中的物体位置。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与他人共同完成物体位置的描述。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

2. 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

3. 方位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用方位词描述生活中的物体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位置,引出方位词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3. 活动环节:分组进行活动,让学生用方位词描述组内成员的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环节: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位置,并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位置2. 板书内容:(1)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词;(2)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3)方位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本练习题:完成第四单元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与描述:观察家里的物品摆放,用方位词描述至少5个物体的位置。

3. 小组讨论: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用方位词描述各自在房间里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课后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案

第四单元:认位置一、单元教材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内容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为今后认识物体、图形,学会观察,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打好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辨认左、右方位为重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地加以辨认,但不少学生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2.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为帮助学生正确辨认左、右,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借助对左手、右手的已有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3.恰当控制学习难度。

三、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难点: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四、单元课时安排:1课时五、单元知识点:认识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位,规范描述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认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比出来的,是相对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1、游戏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后、上下、左右教材第10、第11页的内容。

能较准确地用语言表述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

体验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

投影,货架等。

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你能说说自己在什么位置吗?(我坐在××的前面,××的后面……)(板书:认位置)2.出示主题图,认位置。

(1)请你仔细观察,说说画面上的人和物所在的位置。

(2)集体交流,引导大家共同讨论。

粉笔盒在书的右面,那么书就在粉笔盒的左面;学生桌上放着本子和书,本子在书的哪儿?(本子在书的左面,那么书就在本子的右面)提问: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小刚在小明的(后)面;小芳在小刚的(右)面;小明在小红的(左)面。

(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这些数学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1.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2.教材第11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还可以怎样说?3.教材第11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摆一摆并引导学生用前后、上下、左右这些词,说说各种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堂作业新设计1、2.略3.数学书的右面是文具盒;文具盒的上面是尺子;数学书的左面是学具盒。

教材习题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1、4.略思考题:略认位置左和右前和后上和下学生可能已经在生活中学会了部分认位置的知识,但是不够规范和准确,先要给予表扬,再加以纠正。

认识左右的教学都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左右手去判断,部分学生反应慢一点,通过耐心指导还是能够掌握的。

利用教室里的实物对学生进行位置教学,结合学生的座位认识前后,这样寓学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

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

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

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用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

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第4、第5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并进行操作活动。

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通过“苹果的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

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

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

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

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牛奶的上面是苹果,牛奶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的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画画儿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右手。

(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

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然后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注意叙述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2.选同桌两个学生,请其他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选横排里三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同向,位置如:A B C),请学生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又说B在右边?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

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所以在描述某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它在谁的左边(右边);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应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右边)〕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摆一摆。

(“想想做做”第5题)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纠正摆错位置的同学。

2.说一说。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个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即它在谁的左边,它在谁的右边,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的位置。

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3.站一站。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与其他小朋友同向),2号站在他的左边,3号站在1号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开始认识左与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