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⒈土地改革的背景⒉《中国土地法大纲》

合集下载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广大农民深受其苦。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少地甚至无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苛捐杂税。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土地改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展开。

首先,在一些已经解放的地区进行了试点,积累了经验。

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进。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例如,明确了土地的分配原则,即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同时,还组织了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发动群众,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1、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将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和生产资料没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2、划分阶级成分根据家庭的土地占有情况、剥削程度等因素,将农村人口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阶级成分。

3、分配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确保农民都能拥有自己的耕地。

4、颁发土地证给农民颁发土地证,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1、经济方面(1)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更加用心地耕种,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社会方面(1)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政治方面(1)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使广大农民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
式主要是地租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以剥削为其
生活来源的也有租入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 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 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就是 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 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地主所有
农民所有
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 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 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 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全国约有3 5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 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 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 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经过民主改革,百万 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人教部编版】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_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

【人教部编版】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_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6.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温故知新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其标志是什么?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二十二中 胡泽席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 线.
2.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3.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1949年4月
辽沈
平津
淮海
湖口
江阴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放军攻占总统府
七 律
南京
江江阴阴
湖口口
合作竞学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 国民党呢?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指挥失当,军队无心应战,腐朽统治 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怨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 70万 55万
华北 20万 55万
华东 42万 60万
中原 20万 75万
西北 7万 30万
活动一:昨日重现
在那炮火连 天的岁月,假如 你是一位人民解 放军的高级参谋, 你会把战略决战 的首战放在哪里?
为什么?
东北
名称 东北 解放军 70万 国民党 55万
战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 放
平津战役
傅作义和平改编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有 什么好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图为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课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现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主要知识点:一、重庆谈判1、背景: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国际:美国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蒋介石的目的: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的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4、时间、地点:1946年1月,重庆5、内容: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6、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7、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8、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9、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0、指导理论: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1、战术:自卫反击战。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3、结果: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14、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________;为____________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略进攻:________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________,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名称________战役淮海战役________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地点锦州、长春、沈阳徐州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意义解放______全境解放了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时间:1947年2.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3.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新⼈教版第七单元第24课⼈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地改⾰1.⼟地政策:抗⽇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耕者有其⽥的⼟地政策。

2.指导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地会议,颁布《中国⼟地法⼤纲》。

⼤纲规定:没收地主⼟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地制度,实⾏耕者有其⽥,按照农村⼈⼝平均分配⼟地。

3.⼟地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地制度,发展农业⽣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地改⾰运动。

解放区的⼟地改⾰历时⼀年多顺利完成,⼴⼤农民分得了⼟地、房屋、粮⾷和⾐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地改⾰,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地占有状况发⽣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命和⽣产的积极性。

翻⾝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保障。

知识点2 三⼤战役和南京解放三⼤战役(1)背景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在⼭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挺进⼤别⼭,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其他战场的⼈民解放军也相继转⼊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③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名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①时间:1948年9⽉—11⽉。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民解放军。

威逼北平。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国民党军队的主⼒【拓展思维】东《中国⼟地法⼤纲》顺应了⼴⼤农民的要求解析:地主阶级存在是解放区⼟地改⾰的主要因素,故注意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例3.1948年10⽉,⼀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着⾮雄才⼤略之⼈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好⽐⼀条扁担,⼀头挑东北,⼀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存在,广大农民深受其苦。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无地或少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并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政策。

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彻底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

二、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土地改革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改善生活、增加生产的动力和信心。

其次,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们积极投入农业生产,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再者,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最后,土地改革为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法规土地改革依据的主要政策和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具体政策上,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对于富农,只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其他土地和财产保留不动。

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四、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土地改革是在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少量土地。

这种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

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改革的历程土地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土地改革的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进行土地清查,明确土地的归属和数量。

然后,按照政策规定,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同时,对地主也给予一定的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建立了各级土地改革委员会,加强对土地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组织了大批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政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引言
1947年,我国民主政权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改善民生,我国在当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这部法律大纲在我国土地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来的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背景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社会矛盾加剧,土地问题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时的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大量土地被少数地主占有,广大农民土地匮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决定进行土地改革,颁布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公有制为主,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辅。

2.土地分配原则:按人口平分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分到土地。

3.土地改革时间表:规定在一年内完成土地改革,确保改革措施迅速落实。

4.土地补偿: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对地主进行合理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影响
1.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发展。

2.土地改革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巩固了政权,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3.土地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法律文件,它推动了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48张)

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48张)

2.北平谈判 材料三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 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 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行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思考] (1)依据材料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 理由是什么?
(2)漫画影射了蒋介石抗战胜利后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3)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提示:(1)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2)“假和平,真内战”。 (3)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1)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前者是蒋介石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后 者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②目的不同:前者是国民党借和谈积极准备军事部署,为 发动内战赢得时间,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共产党;后者是 国民党在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主动求和,企图通过缓兵 之计达到日后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要点整合 随堂演练
情境探究 课时作业
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 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力争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国民党坚持 独裁 和 内战 的方 针。 (2)过程:1945 年 8 月,蒋介石接连 3 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 举行 和平谈判 。中共决定接受邀请,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8 月底, 毛泽东 、 周恩来 、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1.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 ①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③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面内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 发表谈话,在战略战术上武装了中国人民,树立起革命必胜的 信心。正确的政治原则和军事原则有效地指导了解放战争时期 全局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斗争。 ②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 立了国民党反动派,把美蒋反动派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 中。 ③人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平津 1948.11─ 战役 1949.1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华北解放军 聂荣臻
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
52万多
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 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 放 区 人 民 踊 跃 支
前林彪
林彪 罗荣桓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罗荣桓游行
解分 放到
国 统Biblioteka 傅作义区土区
农地

民后 喜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饥民
悦 的
罗荣聂粟荣桓裕臻(邓小右罗平荣)刘桓伯等承在林陈毅作彪谭战震前林 线
4.三大战役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大大加速了 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 人民解放军百万 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占领 __南__京__,结束了 _国__民__党__在__大__陆__的_ _统__治_。_国__民__党__残_ _余__势__力_退往台湾。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5.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D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 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 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 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 过了战役初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刘47邓年大8月军底乘,竹刘筏邓抢大渡军淮进河入大别山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深受农民欢迎 国统区学生的“反饥饿” “反内战”示威游行
国 统 区 的 饥 民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加解放军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比较一下,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有什么不同? 这会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同:
国统区经济逐渐陷入崩溃,存在掠夺人民财产的现 象,老百姓怨声载道,掀起反抗运动; 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和革命 积极性得到激发,解放区的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 援前线的热潮。
战况
意义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 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 国胜利的到来
内战爆发时,共产党在军事上处于明显劣势。但短短 三年时间,共产党就由弱变强,彻底打败国民党。这其中, 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请你从以下方面归纳共产党 取得胜利的因素。
政治:建立民主政权 军事:毛泽东等人正确的军事指挥艺术 经济:土地改革 社会:人民群众的支持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52万余人
歼灭和改 编国民党 军人数 作战方针
先取锦州, 关门打狗
先占锦州,断 敌退路;后取 沈阳,进而解 放东北全境
中间突破, 肢解敌人
以徐州为中心进行 决战;人民群众踊 跃支援;基本解放 了长江以北的华东 和中原地区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分割包围北平、 天津;北平和平 解放,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反攻的序幕。
★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 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 , 好比两 个拳头一张 ,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 从中央之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 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 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 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4则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4则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4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范文一》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

一、不要性急,应依环境、群众觉悟程度和领导干部强弱决定土地改革工作进行的速度。

不要企图在几个月内完成土地改革,而应准备在两三年内完成全区的土地改革。

这点在老区和半老区亦是如此。

二、新区土地改革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击地主,中立富农。

又要分几个步骤:首先打击大地主,然后打击其他地主。

对于恶霸和非恶霸,对于大、中、小地主,在待遇上要有区别。

第二阶段,平分土地,包括富农出租和多余的土地在内。

但在待遇上,对待富农应同对待地主有所区别。

总的打击面,一般不能超过户数百分之八,人口百分之十。

在区别待遇和总的打击面上,半老区亦是如此。

老区一般只是填平补齐⑴工作,不发生此项问题。

三、先组织贫农团,几个月后,再组织农民协会。

严禁地主富农分子混入农民协会和贫农团。

贫农团积极分子应作为农民协会的领导骨干,但必须吸引一部分中农积极分子参加农民协会的委员会。

在土地改革斗争中,必须吸引中农参加,并照顾中农利益。

四、不要全面动手,而应选择强的干部在若干地点先做,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在整个战略区是如此,在一个县内也是如此。

这在老区、半老区都应如此。

五、分别巩固区和游击区。

在巩固区逐步进行土地改革。

在游击区只作宣传工作和荫蔽的组织工作,分发若干浮财。

不要公开成立群众团体,不要进行土地改革,以防敌人摧残群众。

六、反动的地主武装组织和特务组织,必须消灭,不能利用。

七、反动分子必须镇压,但是必须严禁乱杀,杀人愈少愈好。

死刑案件应由县一级组织委员会审查批准。

政治嫌疑案件的审判处理权,属于区党委一级的委员会。

此点老区半老区都适用。

八、应当利用地主富农家庭出身但是赞成土地改革的本地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半知识分子,参加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⒈土地改革的背景⒉《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⒈土地改革的背景⒉《中国土地法大纲》

B有四大家族聚集的军费 D有美国的支持
⒊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军队的主要军事的目标是
A挺进大别山 C消灭敌人精锐部队 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充分说明 A全国各阶层人民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 B蒋介石集团已不甚一击 B开辟东北根据地 D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C蒋介石政府在政治上完全孤立
D国民党反动派即将垮台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 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9月1日)
材料2: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空心战术今已矣, 重点进攻安在哉?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风李郑回。陈谢挥戈下 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关陕伐狐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谭许 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艳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 独裁! ——陈毅《吟反攻形势》(1947年12月14日)
国民党军总部 南京
三大战役取胜的原因 三大战役的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 战役时间 指挥员
东北解放军 辽沈战役 林 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 平陈毅粟裕 谭震林 1948年 9~11月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47万多人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 敌指挥官
孟德鸿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矛盾b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d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1946年春蒋介石敢于发动全面内战的主要原因是a有四百万正规军b有四大家族聚集的军费c有国际舆论的支持d有美国的支持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军队的主要军事的目标是a挺进大别山b开辟东北根据地c消灭敌人精锐部队d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充分说明a全国各阶层人民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b蒋介石集团已不甚一击c蒋介石政府在政治上完全孤立d国民党反动派即将垮台土地改革的背景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发展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民生主义依靠联合限制保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主要内容

[简答题,2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简答题,2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简答题,2分]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摘要:
1.《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背景和制定原因
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3.《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土地制度的法律文件,它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明确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国家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这一规定彻底改变了土地私有制的历史传统,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大纲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原则。

土地的分配以家庭为单位,实行按劳分配,保证每个农户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同时,大纲还规定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户可以通过承包经营权来使用土地,并享有土地的收益。

再次,大纲对土地的流转和征收进行了规定。

土地的流转必须遵循自愿、有偿的原则,不能强制进行。

对于土地的征收,必须给予公正的补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大纲明确了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制度。

国家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土地管理职责。

同时,大纲还规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
的措施,以防止耕地的破坏和浪费。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对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和富农手中,广大农民却少地甚至无地,终年辛勤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分配状况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农村,地主凭借其占有的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农民不仅要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还要承担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

许多农民被迫卖身为奴,生活极度贫困。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解决土地问题成为了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地改革不仅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必要条件。

二、土地改革的历程土地改革在中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950 年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在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首先是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培养农民积极分子。

然后进行土地清查,划分阶级成分,确定土地分配方案。

最后将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再次,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扫清了障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在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为了满足农民的要求,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五四指示》,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解放区各级政府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奔赴广大农村,广泛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改的中心内容是,发动并依靠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等方式,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在具体做法上,各解放区党政组织根据《五四指示》的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灵活多样的方式:没收日满、恶霸地主、土匪窝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以清算地主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通过征购方式转移地主的一部分土地给农民;通过献田献地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此外,各解放区还从实际出发,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寺院、天主教堂以及清朝政府遗留的热河“挂地”等特殊土地问题,以极其慎重的态度,有区别地作了适当处理。

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还十分重视对土地以外的土改成果的分配问题,并确定了按需要合理分配的原则。

其中对房屋、耕畜等生产资料,多分给贫雇农、荣誉军人、军烈属等;对衣服、家具等生活资料的分配,注意扩大得利面,也分给中农,以团结更广大的农民群众。

到1947年2月,解放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

但还有三分之一的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已进行土改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

为了总结前一段土改工作的经验,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建屏县(今属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解 放 战 争 的 胜 利 发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主要表现)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⒈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直接后果)
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上胜利
⒊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⒈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 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土地要 求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土地革命时期 抗战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 民生主义 依靠、联合、限制、保护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主要内容:没收 废除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 实行 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 土改总路线: 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依靠 团结 消灭 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发展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大别山是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 础,易于立足;
中 原 三是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7月)
东北解放军
其他解放区军民 转 入 反 攻
西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华东解放军主力
三军挺进中原


国民政府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思考:解放军第二年的基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本任务是什么?“全国性” 的反攻条件具备没有?
可能性:
人民解放军经过第一年的作战已具备了向国 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的条件。
必要性:
①可调动敌人的兵力,减少陕北和山东战场 的压力;②可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从哪里实现突破?
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 一是国民党重兵深陷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⒈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⒉三大战役的过程
东北战场,因为: ①与敌军相比我军虽然当时数量上仍处于少数,但在东北地区我 军已占相对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首战选在什么地方?
②东北敌军被我军包围在几个大城市中,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 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是撤是守,还举棋不定;
③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解放东北可为解放全国奠定胜利基础; ④歼灭了东北敌军,人民解放军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 东战场的作战。
B有四大家族聚集的军费 D有美国的支持
⒊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军队的主要军事的目标是
A挺进大别山 C消灭敌人精锐部队 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充分说明 A全国各阶层人民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 B蒋介石集团已不甚一击 B开辟东北根据地 D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C蒋介石政府在政治上完全孤立
D国民党反动派即将垮台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 1948年11 华北解放军 月~1949年 林彪罗荣桓 1月 聂荣臻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⒈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⒉三大战役的过程 ⒊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三大战役取胜的原因: 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 ⑵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思考
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长春
张家口 北平 华北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 锦州
东北解放军 沈阳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
共歼国民党军47万人
天津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共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华东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 徐州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共歼国民党军55万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⑶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⑷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改总路线 ⒊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重要原因)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⒈三军挺进中原 ⒉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
⒉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⒊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C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⒋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多少排列,正确顺序为 A辽沈、淮海、平津 C辽沈、平津、淮海 B淮海、平津、辽沈 D平津、辽沈、淮海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制作 :王燕平 脚本:孟德鸿
⒈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矛盾 B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 D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⒉1946年春,蒋介石敢于发动全面内战的主要原因是 A有四百万正规军 C有国际舆论的支持
复 习
国民党军总部 南京
三大战役取胜的原因 三大战役的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 战役时间 指挥员
东北解放军 辽沈战役 林 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 平陈毅粟裕 谭震林 1948年 9~11月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47万多人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 敌指挥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⒊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 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 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 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翻身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各解放区 农民参军人数 出民工
华北解放区 近百万人 东北解放区 160万 山东:580多万 冀中:480多万
这说明了什么?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⒊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 ②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