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师生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对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变得更加优秀、有品位。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家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传统文化熏陶。
可以组织家庭书画比赛,鼓励孩子绘制传统题材的画作;可以一家人一起欣赏传统戏曲、音乐等演出,并进行讨论交流;可以组织亲子阅读活动,一起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亲身参与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
市政府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各类传统文化工作坊也可以开展,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艺和艺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赞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表演团体,给学生们提供观赏传统文化演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欣赏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也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开展在线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和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品味。
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有着高尚情操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古韵新声 润泽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古韵新声润泽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在海东县阳山镇天一初中,传统文化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入校园,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一、打造传统文化展示空间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
长廊的建设精心细致,从设计到内容选择都饱含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设计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元素,如飞檐斗拱的造型装饰。
长廊的墙壁上,书法作品展示区,所选取的书法作品涵盖了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每一幅作品都是老师从众多学生和书法名家作品中精心挑选的,旁边还有对字体特点和书写内容的详细解读。
国画展示区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描绘着山水花鸟,从工笔到写意,每一幅都有相应的画家介绍和绘画风格解析。
传统故事展板则生动地呈现了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等内容,这些故事都是经过教师团队筛选和改编,使其更适合学生理解,每个故事配有精美的插画和简单易懂的白话文讲解。
课余时间,学生们漫步其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1.书法课:每周安排固定课时,书法教室配备了专业的书法桌椅和文房四宝。
老师从基本的握笔姿势开始教起,比如针对毛笔的五指执笔法,详细讲解每个手指的位置和作用。
在书写内容上,从简单的笔画练习,如横、竖、撇、捺,到简单的汉字,再到经典诗词。
课程中还会穿插书法历史的讲解,介绍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书法风格特点,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同时,领略书法的艺术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国画课:同样有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室布置充满艺术氛围,摆放着各种国画工具和名家画作仿品。
教学从国画的基本工具认识开始,如毛笔的不同种类(羊毫、狼毫、兼毫)及其用途,宣纸的特性等。
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线条勾勒练习,如画兰叶、竹叶的线条,再到色彩的运用,如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最后学习如何描绘山水花鸟等完整的画面。
老师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比如观察校园里的花朵、树木的形态和色彩,再将其呈现在画作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独特的文化标志;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更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承担着日益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使命。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对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人才和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这需要我们在学校课堂上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讲解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内涵、优秀文化人物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刻认识。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当中。
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如向孩子讲述中国历史人文、传统美食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家长也可以组织家庭活动,如一家人带孩子去参加书法展览、音乐会等,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文化体验,从而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不仅是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爱国爱民的现代人才的必经之路。
我们应该通过校内教育、学生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引导学生心灵取得舒缓与充实。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逐渐被淡忘,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了解有限,甚至对其产生了误解和偏见。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来进行教育和传承。
学校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加入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中国古代诗词、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传统文化的场所,比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与深厚底蕴。
家庭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父母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传统文化的引导,比如讲述古代历史故事,一起制作和品尝传统美食,一起观赏传统戏曲等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传统文化。
社会各界也应出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社会组织、传媒、文化机构等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书画展览、传统戏曲演出、古典音乐会等,让更多的人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传媒也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专栏,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个人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每个学生都应该自觉地去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古代典籍,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在当今世界,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直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但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理念,却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和文化自信,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国学经典中的《诗经》、《论语》等篇章,反映了古代先贤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教育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珍视。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辉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在道德行为上的楷模,如孔子的“君子之道”、文天祥的“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等。
这些故事和人物,可以激发学生对高尚道德和品质的追求,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秉持正义与善良,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传统。
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传统艺术,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古人在审美理念上追求的“以自然为法则,以和谐为美”的原则,可以启发学生发现美,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容易迷失自我和文化认同。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处于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中,自信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学生心灵中,让走向未来的每个人都能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目标。
首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从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更加认同和珍视。
更重要的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和外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塑造高尚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是人民的表达,是价值观念的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其推崇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文化浸润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操。
这其中,涵养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情操,而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经验与人性智慧的集合。
最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可以启迪他们的艺术感悟和审美情趣。
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雅俗共赏”,在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欣赏艺术表现上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更是得到了雅苑所带给的视觉和精神享受,让他们深度感受到人生美好的点滴。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生是我们未来的重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他们心灵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崇我们民族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礼仪习俗等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统习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当今社会,受到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面临巨大挑战。
更需要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涵盖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礼仪文化、儒家思想等方方面面,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品德修养、审美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情操的培养,通过赏析古代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从而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
诗词歌赋对于情感的表达和感悟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和情感品质。
古代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气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读经典、讲故事、学礼仪,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品行和性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从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和家训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老爱幼、敬师重道等传统美德,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和精神内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不仅可以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
能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
思想的人。
首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心、礼仪之邦”,倡导的是慈悲为怀、尊敬他人、遵守礼仪的道德
观念。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遵守社
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其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人文等方面,其精湛的艺
术技艺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学想象力,更能够提高学
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方面都会有所提升。
最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自我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国家和天
下的大局。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理念和思
想体系,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高其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有远见的领袖型人才。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大埔小学吴桂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呢?一、在阅读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用传统文化浸润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一)、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理性领悟。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
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
在教学中,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借助语言、音乐和图画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如教学古诗《小池》时,导入新课后,我就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想象飞翔,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初夏小池塘的美丽与无限生机,也激发出了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
在学生自由练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赛,开始的要求不算高,只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即可,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我调动起来了。
在学生对本诗内容质疑并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后,我趁机提出“谁能把小池塘的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呢?老师会给朗读的同学配上好听的音乐。
”结果学生踊跃参与,情真意切地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加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浸润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弘扬传统礼仪之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更融入到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
通过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传统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谦和宽容之心。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穿汉服、学习古代礼仪等,使传统礼仪之美真切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传承经典文学之精髓中华文学博大精深,经典之作源远流长。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让学生接触到《红楼梦》、《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品味其中的文学之美、人生智慧。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研讨会,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与传统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开展传统艺术体验活动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中国画、京剧、书法等,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体验活动,学习传统绘画技艺、欣赏经典京剧演出、感悟书法之美。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的深刻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四、强化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教育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心态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哲学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哲学思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使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五、推崇中华传统节令文化传统节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令庆祝活动,传承传统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通过参与传统节令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道德、精神、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是我们民族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独特深厚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重要补给和支撑。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与宽容,注重人的自强不息、追求真善美,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倡导诚信、孝道、尊师、尚德,塑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与文化精神。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循传统的道德准则,加强对品德的自律和追求,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学术素养的重要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经典文献在思维方法、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把握文化脉络、表达思想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石和源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可以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为弘扬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形态、精神、价值、伦理、艺术、文学等多种方面。
走进国学经典,浸润师生心灵
走进国学经典,浸润师生心灵作者:李磊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1期国学经典是古代文化的精华,让中学生接触中国古代经典,感受“原汁原味”汉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兴趣,为学生的长久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学校现在的国学教育的现状和做法,谈谈在提升学校品位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国学经典教育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所在的初中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当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任务去落实,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去规划完善,把国学经典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将国学教育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学期开展两次国学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国学特色班级评比。
二、打造国学文化特色校园1.学校建筑设计、命名体现国学文化内涵学校建筑设计别致,学校大门设计成图书的形状,上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大门正中竹简雕塑上篆刻着管仲《权修篇》中的名言:“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学校三幢教学楼分别以“致远楼”“笃行楼”“厚德楼”命名。
“致远”一词语出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笃行楼”得名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学校景观设计人文内涵丰富“颍水涟漪”“生肖喷泉广场”景色迷人;“霓光广场”五光十色,令人心怡;“临池学书”“济水读园”“画荻教子”“启明水池”是学子们读书求知、陶冶情操的美好佳境。
3.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国学内涵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内容。
“致远楼”“厚德楼”“笃行楼”三幢教学楼的楼梯上贴有体现国学的宣传标语、国学小故事等。
继承传统文化 滋润学生心田
继承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也是我们学生的精神家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继承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田,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学校的一员,在课堂中,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就成为老师的重要使命。
不久前,我在一次历史课中给学生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和历史,并最后强调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
当我讲述完毕,学生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这启示我,传统文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单调、枯燥,相反,它往往是富含哲理和智慧的精华,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领域。
此外,学校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向学生们介绍传统文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掌握和传承中华文化。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传统文化专家来给学生们授课,让学生们听取专家的讲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仅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家庭育人的重要方面。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重“文化熏陶”,让孩子们有意识地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
从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穿着风格、人际交往等方面,逐渐让孩子们接受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
例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美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神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也应该树立自身的榜样,积极引领孩子们向传统文化倾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继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认识自我,了解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血脉,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阔步前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包括了思想、道德、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礼仪等多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的影响。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对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秉承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礼贤下士,提倡仁者爱人、智者乐水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诗词歌赋、书画篆刻、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和丰富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倡导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道家思想提倡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理念,让学生明白顺应自然、顺其自然,摒弃功利心和攀比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而佛家思想则强调了菩萨心肠、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让学生学会怜悯和包容,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感恩他人、关爱他人,促进学生灵魂的成长和升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诗词歌赋、书画篆刻、戏曲舞蹈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源泉。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教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故事是儿童心灵的窗口,通过故事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选取故事时,应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启发性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蔡文姬断袖、岳飞断齑等。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知识中。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环节,通过设计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历史课中,可以讲述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在语文课中,可以引用古文诗句,让学生欣赏和品味;在美术课中,可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展览、文化节、传统礼仪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和内涵。
可以组织学生学写春联、制作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主动参与,主动了解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示范,成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注重自身品德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教育工作者本身具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才能在教育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心灵的营养补充剂。
要通过学校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学校教育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活动,例如中国书法、国画、剪纸等课程,教授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来讲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意义,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好品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情感。
要通过社会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参加传统文化节庆、志愿服务等方式,亲身体验和参与到传统文化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和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性和探究精神。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要通过媒体宣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媒体宣传是影响学生认知和心理的重要途径,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手段,比如书刊、电视、网络等传播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精彩故事进行宣传和传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栏目,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讨论、交流和体验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在积极快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经典文化润泽学生心灵
传承经典文化润泽学生心灵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忙于各种工作和学习任务,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关注和学习传统文化。
然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传承经典文化,润泽学生心灵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
经典文化中蕴含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智慧和智识,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对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
同时,经典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形象。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重视物质层面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经典文化通过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智识,给予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儒家文化提倡“仁爱”和“礼仪”,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品质。
而佛教和道教则强调心灵的修养和内心的平和,可以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此外,传统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技艺,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等。
学习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和辨别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校和家庭应该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经典文化课程和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经典文学阅读课、传统文化艺术展示等。
家庭可以鼓励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传统文化表演等,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大埔小学吴桂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呢?一、在阅读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用传统文化浸润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一)、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理性领悟。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
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
在教学中,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借助语言、音乐和图画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如教学古诗《小池》时,导入新课后,我就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想象飞翔,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初夏小池塘的美丽与无限生机,也激发出了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
在学生自由练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赛,开始的要求不算高,只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即可,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我调动起来了。
在学生对本诗内容质疑并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后,我趁机提出“谁能把小池塘的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呢?老师会给朗读的同学配上好听的音乐。
”结果学生踊跃参与,情真意切地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经典诗文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推动学生获取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
所以,在开展教育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化,践行经典文化,感悟经典文化。
一、保持良好的诵读习惯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经典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良好的诵读习惯是学生优质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定期举办的诵读交流活动,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进行诵读分析,深度理解文中内涵,挖掘文中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
比如,教师在讲解《生而有涯》这一课程中,首先,课程开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反复多次诵读这篇诗文,随后将所有学生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多次诵读后,这篇诗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每个小组均分析探究十分钟左右,随后做出总结,有同学说“这篇诗文告诉我们生命极其宝贵,生命是短暂的。
”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并总结。
二、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文化熏陶小学传统文化课文中,不仅授予学生新颖的文字,也教导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推动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素养品德,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传统文化在课文中的应用传承了远古至今的优秀精神,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浓厚影响。
以往的教育教学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限制。
应用现代化方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经典诗文。
比如,教师在讲解《夸父追日》这一课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图片以及音乐等,使学生的视听觉受到刺激,提升学生的注意力[1]。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有的同学问“明明是不可能的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他同学回答“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由此,学生从中明确了坚持的意义,懂得如何去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
三、依据教材拓展经典内容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中,各个单元教学内容都存在特别的意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
在语文课中,可以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历史课中,要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乐园或文化角落,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培养。
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让他们具备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学校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技艺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孤立地讲授,而应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也能获取到现代知识。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浸润学生的心灵需要从教育、文化氛围、传承人培养和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四个方面入手。
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其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爱国、有文化、有道德的中华新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师生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自2004年,我校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现将我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知行统一,稳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为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管理,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营造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一是编写适合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经过几年的摸索,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根据年级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篇目,每一课包括文字、图片、故事、知识链接。
由于照顾了学生年龄特点,这套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
每天早晨2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学期开展两次中国传统文化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考评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班级评比。
三是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在教学楼内外墙、楼梯台阶、校园围墙
上,或诗或画;利用学校文化园地、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在活动中践行。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1、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完美人格。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我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学生”、“践行《弟子规》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文明教职工”、“文明办公室”等活动。
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
为陶冶学生情操,我们组建了民乐、管乐、书法、武术、楹联社、诗社等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指导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修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2、制定班级践行点,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我校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作为德育课本。
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学生在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每个班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
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点,并写在黑板的右上方,由教师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点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3、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策略。
明确目的,有序开展:
(1)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周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学校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书成果展。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演讲比赛,班级定期召开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队会。
(3)比一比:每学期开展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吟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4)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
各班收集本班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
(5)听一听:每天课间活动时间播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朗读或者是经典音乐。
二、再接再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颇丰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力量的巨大和儿童潜能的无穷!也让我们看到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1、文化的积淀
我校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已背完《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全文及《论语》、《笠翁对韵》的部分篇章,识字量大增,且表达能力增强,孩子阅读经典,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故事,文学素养得以很大程度提升,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成语典故随口即出。
2、人格的健全
学校自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有的只是和谐、合作与默契。
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干净透亮地面,找不到一处脏物。
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让人感受到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德育效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少年,他们在校爱学习,乐奉献,在社会举止文明,孝敬长辈,张琪、李桥等同学自觉组成了社区志愿服务组,社区多次把锦旗送到学校对他们进行表彰;马家骏、李彤等多次组织本班同学集体做好事,他们个人多次为贫困学生捐款款物,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马家骏、赵银杰等被评为市美德少年。
保定广播电台、定兴电视台还为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告。
学生家长也欣喜地告诉我们“自从校园里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发现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主动写作业、做家务,开口总是圣人告诉我们怎样做。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让我们的教师受益匪浅,在享受着读经典的快乐的同时,提升了个人情操,浮燥之气少了许多,团结务实愈发彰显,教师家庭更和睦,工作更踏实,涌现出了郭秀云、马俊国、张英华、刘金玉、孙艳等一大批师德标兵、师德楷模。
全体教师整体师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全校各项工作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顺利通过了首轮市标准化小学验收,省综合督导评估团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授予我校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市优秀集体、市优秀工会、市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连续八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优
秀单位、综合评估优秀单位,让我们最为欣慰的是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和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更高了,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三、不断反思,力求完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个大课题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也始终在不断反思,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不够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其它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定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融入学校的肌体,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逐步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