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
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79527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1.png)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1. 引言数字化变电站是指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变电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一种变电站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通过应用先进的传感器、通信设备、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设备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从而提升变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 2. 数字化变电站方案的优势数字化变电站方案相比传统变电站具有以下优势:### 2.1 自动化运维数字化变电站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对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维,提前预警和避免设备故障。
同时,数字化变电站支持远程监控和控制,可以远程调整设备参数和运行模式,提高运维效率。
### 2.2 节能减排数字化变电站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通过对供电负荷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可以合理调配电力资源,减少供电压降和传输损耗。
此外,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实现对设备的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避免不必要的设备运行和能源浪费。
### 2.3 数据驱动决策数字化变电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运维人员优化设备运行、预测设备故障、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和决策。
数字化变电站还可以实现对历史数据的回溯和分析,为运营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2.4 安全可靠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实现对变电站设备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隐患和故障。
数字化变电站还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和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设备间信息共享和联动控制,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故障发生时,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快速诊断和定位故障,提高故障排除的效率和准确性。
## 3. 数字化变电站方案的主要技术组成### 3.1 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数字化变电站采用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变电站设备和运行状态。
35KV数字化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35KV数字化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https://img.taocdn.com/s3/m/fde871c1284ac850ad02428a.png)
**供电分公司35KV**数字化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专用部分)二○一0年9月1.订购设备范围一览表供货设备(专用)规范和数量一览表**集团供电分公司35 KV **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变设备配置清单注:1、6kV电子式互感器(模拟小信号)与开关柜一起招标;2、主变高压侧电流互感器不更换,采用采集器单元将模拟信号就地转化为数字量;主变高压侧不再配置电度表;3、6KV磁控电抗器和电容器柜,保护测控装置暂时型号不确定2.工程概况项目名称:本项目为35千伏** 变电站二次系统综合自动化工程中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配置规模需满足工程远期要求;间隔层设备按工程本期规模配置,并能方便扩充。
工程附图:附图A:变电站电气一次主接线。
3.使用条件3.1 使用环境条件3.1.1 环境温度最高温度:+ 45 ℃最低温度:-10 ℃3.1.2 环境相对湿度:≤ 90 %3.1.3 海拔高度:<1000 m3.1.3 地震烈度:度3.1.4 防护等级:IP 31 级3.2 系统运行条件3.2.1 控制与保护电源电压:DC 220V3.2.2 间隔层采用直流供电;后台机采用交流供电。
3.2.3 交流频率输入:50 Hz3.2.4 交流电压输入:应满足IEC60044-7中规定的要求,额定值为11585。
3.2.5 交流电流输入:应满足IEC60044-8中规定的要求,保护级额定值为463,测量级额定值为11585。
3.2.6 非电气量变送器输出:0—5V或4—20mA4.系统技术要求4 1系统技术要求表2:系统主要技术要求(投标人须做响应)表3 系统技术性能要求。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71f14e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47.png)
六、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5 电气一次部分 5.2 互感器 3)工程实施中应关注的重点方面: ——关口计量点互感器的配置方案。 用于电量平衡的关口计量点可配置“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式电能表”,满足0.2S 精度要求,电能表按双表配置;
用于计费结算的关口计量点(计费依据或电量校核),在取得供电公司营销部门或用 户认可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式电能表”方式,否则,涉及到计 费关口处需另增常规互感器,并采用常规电能表进行计量,计量精度应满足0.2S要 求,电能表按双表配置。
应用了IEC61850的有关规定。
3.智能变电站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和企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8页,共43页。
四、主要工作过程
第9页,共43页。
四、主要工作过程
1.2009年8月14日,由基建部牵头成立编写工作组,拟定编制大纲、工作计 划;
——工作重点在于统一后台机、分析软件、接口类型和传输规约,应对设备 的供货现状、现有实现方案开展充分的调研,并联合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厂家、 运行部门采取合理的方案解决设备间安装配合、状态监测的统一以及状态监测 主站的建设工作。
第28页,共43页。
六、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6 二次部分 6.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 2009年8月~9月,编制初稿,并讨论形成初稿修改稿;
3. 2009年9月18日,讨论初稿修改稿并提出修改意见;
4. 2009年9月25日,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5. 2009年9月28日,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6.2009年10月17日~28日,汇总梳理反馈意见,经讨论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 稿; 7.2009年10月30日,召开设计规范送审稿评审会议; 8.2009年11月18日,根据送审稿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4aa5e150b4e767f5acfceee.png)
数字化变电站晋阳珺2009.11内容提要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和组成非常规CT、PT技术合并单元技术介绍数字化变电站工程应用数字化变电站推荐方案数字化变电站设计、检修、维护数字化变电站发展展望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与组成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变电站层监控、远动、故障信息子系统间隔层保护装置、测控装置过程层合并单元(MU)、智能单元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与组成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与组成控制中心监控主机远动主站交换机路由器r站控总线保护A 测控单元r 光电互感器保护B 保护A 测控单元传统一次设备保护BIEC61850-9-1IEC61850-8智能终端传统一次设备间隔层过程层r 站控层r光电互感器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SAS 比较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一次设备:电磁式互感器非常规互感器传统开关智能组合电器二次设备:传统保护测控设备网络化装置电缆硬连接SV/GOOSE通信协议:私有协议IEC61850常规互感器与非常规互感器的比较绝缘性能优良,造价低。
电磁式互感器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通过铁心耦合,绝缘结构复杂,其造价随电压等级的升高呈指数关系上升。
在光电式互感器中,高压侧信息通过光纤传输到低压侧,其绝缘结构简单,造价一般随电压等级的升高呈线性增加。
消除了磁饱和、铁磁谐振等问题。
光电式互感器无铁心,消除了磁饱和及磁谐振现象,互感器运行暂态响应好、稳定性好。
常规互感器与非常规互感器的比较暂态响应范围大。
电磁式互感器因存在磁饱和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测量。
光纤互感器有很宽的动态范围,一个测量通道额定电流可达到几十安培至几千安培,过电流范围可达几万安培,可同时满足测量和继电保护的需要。
没有易燃、易爆炸等危险,无需检压检漏。
非常规互感器一般无需油或SF6绝缘,避免了漏油、漏气、爆炸等问题。
常规互感器与非常规互感器的比较二次侧无开路、短路危险。
电磁式互感器二次回路存在开路和短路危险,非常规互感器的高压侧与低压侧之间一般只存在光纤联系,可保证高压回路与低压回路在电气上完全隔离。
数字化变电站介绍
![数字化变电站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2df1c5910661ed9ac51f364.png)
1.2.6变电站的各种功能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享统一的
信息平台,避免设备重复
数字化变电站的所有信息采用统一的信息模型,按 统一的通信标准接入变电站通信网络。变电站的保 护、测控、计量、监控、远动、VQC等系统均用同 一个通信网络接收电流、电压和状态等信息以及发 出控制命令,不需为不同功能建设各自的信息采集、 传输和执行系统。
1.2.5解决设备间的互操作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的所有智能设备均按统一的标准建立 信息模型和通信接口,设备间可实现无缝连接。
传统变电站的不同生产厂家二次设备之间的互操作 性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原因是 二次设备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规范和通信标准。为 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连,必须设置大量的规约转 换器,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设计、调试和维护的难 度,降低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国外厂商已经开发出符合IEC61850要求的智能 电子设备,不但有保护装置,还有符合该标准 的过程层设备,如智能断路器,带数字接口的 光CT、PT等。ABB公司开发的PASS系统将智 能化的开关设备和互感器集成在一起,并将融 和了部分保护功能和测控功能。该系统在国外 已有一定范围的应用。
从1998年到2000年,ABB,ALSTOM和 SIEMENS合作在德国进行了OCIS(Open Communication in Substations)计划,完成了 间隔层设备和主控站之间的互操作试验。试验 中由ABB完成主控站通过在以太网上实现 IEC61850-8-1来连接ABB、ALSTOM和 SIEMENS的设备。
广东电网110kV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技术原则
![广东电网110kV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技术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6913a63783e0912a2162aba.png)
广东电网110kV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技术原则(试行)IEC61850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保护三大功能提出了变电站内功能分层的概念,变电站的功能分为3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过程层主要完成开关量I/O、模拟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功能;间隔层是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一次设备进行控制,如线路保护设备或间隔控制设备;变电站层是指利用各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站的一次设备进行控制、管理,以及完成与各级调度、站内其他智能设备之间接口相关的功能。
数字化变电站是以IEC61850为通信标准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完全数字化的变电站,基本特征为设备智能化、建模标准化、通信网络化、运行管理自动化。
下面分层阐述现阶段广东电网110kV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原则:一、站控层站控层设备由主机(操作员站)、远动装置(双套)、五防工作站、继电保护信息子站等组成,系统结构、网络结构及功能要求与《广东电网110~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相类似。
站控层设备采用100M工业以太网(双星型或双环型),系统按照IEC61850通信标准进行建模和信息传输。
远动装置与各级调度中心的通信协议应符合《广东电网DL/T 634.5101-2002》、《广东电网DL/T 634.5104-2002实施细则》。
继电保护信息子站至各级调度中心的通信协议应符合《中国南方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通信与接口规范》。
二、间隔层间隔层设备包括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安自装置等设备,所有间隔层设备之间及间隔层对站控层的网络均采用100M 工业以太网(双星型或双环型),系统按照IEC61850通信标准进行建模和信息传输,应支持GOOSE方式实现间隔层防误闭锁功能。
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合并器之间的通信协议必须符合IEC-61850-9-1或者IEC-61850-9-2的要求。
对于技改项目,站内部分运行设备(保护、智能设备等)如不需更换,可通过增加协议转换器或升级装置内通信模块(只有部分型号支持)的方式来将运行设备以IEC61850通信标准接入间隔层网络。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及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及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ad15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17.png)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及方案目录一、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概述 (2)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基础 (2)1. 数字化变电站定义及特点 (4)2. 关键技术原理 (5)3. 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架构 (6)三、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技术内容 (8)1. 智能化电气设备技术 (9)2. 互感器数字化技术 (11)3. 测控与保护技术 (12)4. 自动化监控系统技术 (13)5.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15)6. 通信网络技术 (16)四、数字化变电站实施方案 (17)1. 设计原则与目标 (19)2. 系统规划与设计流程 (20)3. 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21)4. 系统安装与调试流程 (22)5. 工程实施案例分享 (24)五、数字化变电站的优势分析 (25)1.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26)2. 降低运营成本及风险 (27)3. 增强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 (28)4. 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 (29)5. 促进信息化管理发展 (30)六、数字化变电站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31)1. 技术挑战分析 (33)2. 安全风险挑战与对策建议 (34)3. 管理挑战与对策建议 (36)4.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策略 (37)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38)七、总结与展望 (40)1. 项目成果总结评价 (41)2. 经验教训分享与反思 (42)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展望 (44)一、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概述实时监测:通过数字化的采样和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获取,提高了电网监控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自动化控制: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对电网设备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提高电网运行的自动化水平。
数据集成与共享: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和电网的管理水平。
提高供电质量:通过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控制调整,能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和供电质量。
同时能够快速地识别和排除电网故障,减小电网的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概要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b1c1fddcd5bbfd0a79567323.png)
万方数据68高翔等: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v01.30No.231.3系统结构紧凑化数字化电气量测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可以将其集成在智能开关设备系统中,按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进行功能优化组合和设备布置[8】。
在高压和超高压变电站中,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它自动装置的加单元(如A仍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作为一次智能设备的一部分,实现了mD的近过程化(process-close设计【9】;在中低压变电站可将保护及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并完整地安装在开关柜上。
图1是结构紧凑化或近过程化设计的一个示例,其中LN为逻辑节点(109ical node,代表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断路器ⅢD中集成了断路器(XCBR及监视(SCBR功能;合并单元,保护mD中集成了电流采样(TcTR、电压采样(TVTR以及作为后备的过流保护(PTOC功能;间隔控制器,保护腰D中集成了开关控制(CSwI以及作为主保护的距离保护(PDIS功能。
从图1可以看出:①常规变电站自动化功能可以重新优化组合并分配到不同的mD中;②减少ⅢD的数量并在装置和系统间采用网络连接可大大减少导线数量;③ⅢD布置紧靠过程层,可直接嵌入一次设备。
备统一建模,采用全局统一规则命名资源,使变电站内及变电站与控制中心之间实现了无缝通信。
(3简化系统的维护、配置和工程实施。
设备功能、系统配置以及网络连接都可采用基于xML的变电站配置语言(subgt撕on co蚯guration laIlguage,SCL进行描述、存储、交换、配置和管理。
1.5信息交互网络化数字化变电站采用低功率、数字化的新型互感器代替常规互感器,将高电压、大电流直接变换为数字信号。
变电站内设备之间通过高速网络进行信息交互,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功能重复的I,o接口,常规的功能装置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即通过采用标准以太网技术真正实现了数据及资源共享。
网络化的信息流如图2所示[7】,具体包括:①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的信息交换,即过程层的各种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可以自由地与间隔层的装置交换信息;②间隔层内部的信息交换;③间隔层之间的通信;④间隔层与变电站层的通信;⑤变电站层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
智能变电站技术规范
![智能变电站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1f668fe6529647d26285274.png)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录波及网络报文分析装置: • 对于220kV及以上变电站,宜按电压等级
和网络配置故障录波装置和网络报文分析 装置,每台故障录波装置或网络报文分析 装置不应跨接双重化的两个网络; • 主变宜单独配置主变故障录波装置; • 采样值传输可采用网络方式或点对点方式。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
每套完整、独立的保护装置应能处理可能发生的所有类
型的故障。两套保护之间不应有任何电气联系,当一套
保护异常或退出时不应影响另一套保护的运行;
•
两套保护的电压(电流)采样值应分别取自相互独立的
MU;
•
双重化配置的MU应与电子式互感器两套独立的二次采样
系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对应;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过程层网络配置原则: • 过程层SV网络、过程层GOOSE网络宜按电压等级
分别组网。变压器保护接入不同电压等级的过 程层GOOSE网时,应采用相互独立的数据接口控 制器。 • 继电保护装置采用双重化配置时,对应的过程 层网络亦应双重化配置,第一套保护接入A网, 第二套保护接入B网。 • 任两台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路由不应 超过4个交换机。
常规互感器和电子式互感器混合使用的情况。
•
保护装置采样值采用点对点接入方式,采样同步应由保
护装置实现,支持IEC60044-8或IEC61850-9-2协议,在
工程应用时应能灵活配置。
•
保护装置应自动补偿电子式互感器的采样响应延迟,当
响应延时发生变化时应闭锁采自不同MU且有采样同步要
求的保护。保护装置的采样输入接口数据的采样频率宜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基于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方案
![基于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d26fa1b0717fd5360cdc28.png)
罗柯夫斯基混合式电流互感器
• 优点
提高了互感器的动态响应范围具有宽广的线性特性,在 所测量或保护的电流范围内不会出现饱和
• 缺点
不能测量重要的电力系统动态量非周期分量; 原理难以满足互感器精度标准要求 高压传感头必然是有源方式 精度受环境温度和电磁干扰的影响
法拉第旋光效应全光式电流互感器
• 优点
控制操作流程 示意图
增强安全模式的 选控成功执行时 序图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研究IEC61850抽象通讯服务接口10文件服务
• 文件操作是在线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装、删除、获取文 件的目录、和查询文件的属性等操作 。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研究IEC61850抽象通讯服务接口11GOOSE服务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研究IEC61850抽象通讯服务接口2目录和数据定义服务
• 目录服务如图10所示分为服务器Server、逻辑设备LD、 逻辑节点LN、数据实例DO或者数据集目录四个层次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研究IEC61850抽象通讯服务接口3数据读写服务
基于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方案
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个标准 采用IEC 61850国际标准的新一代变电站自动 化系统产品,电力装备制造厂家进入变电站 市场领域的必然要求
IEC61850保护装置
IEC61850网关 IEC61850主站软件 IEC61850通信卡
本文内容
光学式电压电流互感器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研究 IEC61850标准配置体系 IEC61850标准变电站相关产品 数字化变电站特点与设计原则 数字化变电站总体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功能技术展望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电气部分主要技术原则解读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电气部分主要技术原则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c0f79d19ec3d5bbfd0a7427.png)
18
六、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5 二次系统
5.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5.1.3 双重化配置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输入、输出、网络及
供电电源等各环节应完全独立。 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装置及其相关设备(互感器绕组、跳闸线圈、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过程层网络设备、保护通道、直流电源等)均
应遵循相互独立的原则,当一套设备异常或退出时不应影响另一套设 备的运行。
7
一、编 制 背 景 三、与其它标准的关系
(1)本标准内容是在现行标准、规范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设计的相关 规定,重点针对变电站智能化部分的设计内容。常规部分设计内容的 相关规定可直接引用现行标准、规范。 (2)本标准应遵循现行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应与目前在编的其他 智能变电站国家标准在技术原则上相呼应。(如:智能变电站技术导 则等) (3)本标准在具体内容可有选择地吸收现有智能变电站行业标准、企 业标准中相关内容。(如: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企业标准、南方 电网公司3C绿色变电站企业标准等)
14
六、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4 电气一次
4.2.5~4.2.8 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的配置原则
一次设备的主要监测范围为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组合电器(GIS和
HGIS)、柱式断路器和避雷器。
4.2.9 互感器的选择原则
高、中压侧可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也可采用常规电磁式互感器。 低压侧可采用常规电磁式互感器,也可采用电子式互感器。
电能表计
交、直流系统 状态监测IED 辅助控制系统 及不间断电源 3
火 灾 报 警 、 消 防
图 像 监 视 及 安 全 警 卫
至视频主站
过程层网络
环 境 监 测
照 明
贵州电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标准(试行稿)
![贵州电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标准(试行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ff0468b84ae45c3b358cf5.png)
目录前言 0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定义 (2)4. 总则 (4)5. 系统构成 (6)5.1构成 (6)5.2 组网 (6)6. 设备技术要求 (9)6.1 站控层设备 (9)6.2间隔层设备 (13)6.3过程层设备 (22)6.4网络设备 (29)7. 软件技术要求 (31)7.1软件结构 (31)7.2系统软件 (31)7.3应用软件 (33)8. 应用功能 (33)8.1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33)8.2 监视和报警 (34)8.3控制与操作 (37)8.4 远动功能 (38)8.5 五防功能 (39)8.6 电压无功自动调节 (40)8.7计量 (42)8.8 同期 (43)8.9 人机界面 (43)8.10 事件顺序记录与事故追忆 (44)8.11 同步时钟 (44)8.12自诊断与自恢复 (44)8.13管理功能 (45)8.14其他通信接口及协议 (45)8.15系统备份与恢复 (46)9. 系统性能指标 (46)10. 柜体技术要求 (47)11. 电缆及光缆的敷设和安装要求 (48)12. 设计要求 (50)13. 试验验证要求 (53)附录A 110kV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56)附录B 220kV数字化变电站方案 (56)前言随着工业级网络通信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电子及光电采集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DL/T860标准的颁布,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具备了应用基础。
数字化变电站是以变电站一、二次系统为数字化对象,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统一建模,将物理设备虚拟化,采用标准化的网络通信平台,从而以信息共享、硬件平台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功能插接复用、逻辑功能智能化策略的全新模式,实现变电站运行监视、快速保护、智能分析、标准化操作、设备状态监测等基本功能,并为智能电网以及广域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规范和指导贵州电网公司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作为贵州电网新建、改造的110~220kV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性指导文件,对系统的架构、功能、性能、设计、施工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江苏省电力公司220kV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导则
![江苏省电力公司220kV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50db951755270722192ef7da.png)
江苏省电力公司220kV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导则(试行)江苏省电力公司2009年 5月1范围 (1)2术语与定义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2)4一般技术要求 (4)4.1 变电站数字化各层功能要求 (4)4.2 数字化变电站的安全可靠性要求 (4)4.3 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检修要求 (4)4.4 信息的优化与共享 (5)5变电站数字化设备技术要求 (6)5.1 一般性要求 (6)5.2 变电站层设备 (6)5.3 间隔层设备 (6)5.4 过程层设备 (7)6一次设备要求 (9)7数据网络 (10)7.1 总体要求 (10)7.2 网络结构 (10)7.3 网络交换设备的要求 (11)7.4 网络数字通道的监测和维护 (12)8变电站电能量系统基本要求 (13)8.1 电能计量系统 (13)8.2 电能质量系统 (13)9变电站对时和同步 (14)9.1 变电站对时功能 (14)9.2 采样数据的同步 (14)10变电站高级应用 (15)10.1 设备要求 (15)10.2 变电站层应用系统 (15)11附件:数字化变电站网络方案 (17)11.1 220kV部分 (17)11.2 110kV部分 (20)11.3 35/20/10 kV部分 (21)11.4 220kV 部分GOOSE 网络方案 (23)前言为规范江苏省电力公司220kV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保障电网设备可靠经济运行,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规定,并充分考虑江苏省电力公司实际运行和管理要求而提出。
本技术导则由江苏省电力公司提出。
本技术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本技术导则主要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本技术导则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1范围1.1.1本技术导则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新建220kV数字化变电站。
1.1.2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应根据变电站在系统中的重要性,考虑合理成熟可靠的方案,满足不同主接线的需要。
南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介绍
![南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4e0313da98271fe900ef945.png)
3、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构成
(1) 分层结构: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
➢站控层主要设备包括主机、操作员站、五防主机、远动装 置、保信子站等设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汇集全站的实 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并定时将数据转入历史 数据记录库;按需要将有关实时数据信息送往调度端;接受 电网调度或控制中心的控制调节命令下发到间隔层、过程层 执行;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具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 系功能;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二次设备的在线维护、参数 修改等功能。
文件中本IED相关配置生成。
➢四个文件共同要求:均应包含版本修改信息,明确描述修
改时间、修改版本号等内容,不得随意变更。
5、设备的技术要求
(1) 站控层设备
➢包含的设备:主机,操作员工作站,远动装置,保信子站,
五防子系统,网络通信记录分析系统,卫星对时系统以及其它智 能接口设备。
➢设备技术要求:基本上同以前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同
3、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构成
(2) 组网方式:冗余以太网构架
➢双网双工方式运行,能实现网络无缝切换。
➢GOOSE信号和SMV信号可分别组网,也可合并组网, 但应根据流量和传输路径分为若干个逻辑子网,保证网络 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典型应用方案:附录A,三பைடு நூலகம்典型应用方案
典型应用方案一:
本方案采用光纤点对点与过程总线相结合的方式,即交流采样采用 光纤点对点,跳合闸等开关量信息采用GOOSE网络方式。采样数 据独立,将GOOSE单独组网。本方案以500kV站配置为例 。
关联的逻辑节点,并能配置到在全站系统配置文件中;SSD宜 由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完成。
4、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配置要求
(2) 配置文件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相位核准技术规范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相位核准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c248dd40c22590102029d3e.png)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相位核准技术规范目录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 (3)4 总则 (4)5 校验项目和方法 (4)6接线方式及同步要求 (5)6.1 接线方式 (5)6.2 同步要求 (6)7结果判断 (7)7.1 相位相序结果判断 (7)7.2极性结果判断 (7)附录 A (8)A.1数字化核相仪功能要求 (8)A.2性能指标 (8)A.2.1 有效值测量 (8)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相位核准;本规范规定的智能变电站数字化核相均以合并单元的数字化输出作为测试对象;对于直接采用模拟量输出给智能装置的传统互感器相位核准不在本规范规定范围之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840.7-2007 互感器第7部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GB/T 20840.7,MOD IEC60044-7:1999)GB/T 20840.8-2007 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GB/T 20840.8,MOD IEC60044-8:2001)DL/T 860.7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2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DL/T 860.7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4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兼容逻辑节点和数据类DL/T 860.9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第9-2部分:特定通信服务影射(SCSM)-通过IS0/IEC8802-3的采样值Q/GDW 441-2010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 426-2010 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DL/T282—2012 合并单元技术条件Q/GDW 383-2009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3 术语DL/T 860、GB/T 20840.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贵州电网数字化变电站DL860工程实施规范
![贵州电网数字化变电站DL860工程实施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109e7f1770bf78a6529543d.png)
(试行稿)2012-03--02发布 2012-03-02实施 贵州电网公司发 布Q/CSG贵州电网数字化变电站DL/T 860工程实施规范2012-03-02发布2012-03-02实施贵州电网公司发布目 录前言 0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定义 (2)4. 总则 (3)4.1 概述 (3)4.2 基本原则 (4)5. 系统总体结构 (4)5.1 系统结构 (4)5.2 网络结构 (4)5.3 网络冗余机制 (5)6. 配置文件、配置工具及声明文件 (6)6.1 配置文件 (6)6.2 配置工具 (7)6.3 配置流程 (8)6.4 声明文件 (10)7. 模型、建模、命名及扩展 (10)7.1 建模总体原则 (10)7.2 模型扩展原则 (12)7.3 设备建模 (14)8. 服务实现原则 (22)8.1 关联服务 (22)8.2 数据读写服务 (22)8.3 报告服务 (22)8.4 控制服务 (25)8.5 取代服务 (25)8.6 定值服务 (26)8.7 文件服务 (26)8.8 日志服务 (27)9. GOOSE模型和实施规范 (27)9.1 GOOSE建模 (27)9.2 GOOSE的收发机制 (28)9.3 GOOSE时标 (31)10. SV模型和实施规范 (31)10.1 SV建模 (31)10.2 SV的收发机制 (32)10.3 采样同步 (33)11. 检修处理机制 (33)11.1 装置检修状态 (33)11.2 MMS报文检修处理机制 (34)11.3 GOOSE报文检修处理机制 (34)11.4 SV报文检修处理机制 (34)附录A 110kV数字化变电站方案网络架构图 (35)附录B 220kV及以上数字化变电站方案网络架构图 (36)附录C (规范性附录)逻辑节点类定义1 (37)附录D (规范性附录)逻辑节点类定义2 (52)附录E (规范性附录)统一扩充公用数据类 (67)附录F (规范性附录)统一定义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属性类型 (68)附录G (规范性附录)故障报告文件格式 (96)附录H (规范性附录)服务一致性要求 (101)附录I (资料性附录)设备逻辑节点前缀示例 (104)附录J (资料性附录)逻辑节点前缀命名示例 (106)前 言随着工业级网络通信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电子及光电采集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L/T 860标准的颁布,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具备了基本应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审查稿)Q/CSG ×××××-20092009- - 发布 2009- - 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1)1范围 (3)2 引用标准 (3)3 术语与定义 (5)4 系统构成 (6)5 系统配置 (8)6 设备技术要求 (10)7 软件技术要求 (20)8应用功能 (23)9 总体性能指标 (50)10 设计要求 (52)11 产品验证技术要求 (53)附录A 典型应用方案(资料性附录) (54)附录B 建模原则(资料性附录) (58)附录C 服务(资料性附录) (77)前言近年来,随着工业级网络通信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电子及光电采集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IEC61850标准的颁布,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具备了基本应用基础。
数字化变电站是以变电站一、二次系统为数字化对象,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统一建模,将物理设备虚拟化,采用标准化的网络通信平台,从而以信息共享、硬件平台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功能插接复用、逻辑功能智能化策略的全新模式,实现变电站运行监视、快速保护、智能分析、标准化操作、设备状态监测等基本功能,并为数字化电网以及广域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公司生产、调度等部门的领导下,各级科研和生产单位在数字化变电站和电力生产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实践。
数字化变电站已经成为当前建设的一大热点,一些数字化变电站的试点应用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总体来看,数字化变电站试点工程运行良好,充分体现了新技术的优势,也为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暴露了建设标准不统一、设备良莠不齐等问题。
为科学地建立和健全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体系,指导和规范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工作,按照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机制科学化的要求,以南网方略为指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由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批准。
本标准自2009年月日起实施。
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给南方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1范围1.1本规范提出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110kV~500kV交流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和改造工程。
1.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内直流换流站的交流部分,以及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有关的110kV~500kV用户变电站的相关技术要求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但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EC 60654-4:1987 Operatingconditions for industrial-proces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quipment –Part 4: Corrosive and erosiveinfluencesIEC 60694:1996 Commonspecifications for 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Standards IEEE 802 IEEE802局域网系列标准GB/T 20840.7-2007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GB/T 20840.8-2007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GB/T 1762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DL/T 860变电站内通信网络和系统DL/T 5149-2001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002-2005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003-2005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634.5101-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L/T 634.5104-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IEC 60870-5-101网络访问DL/T 5218-2005 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Q/CSG 10011-2005 南方电网220kV~500kV变电站电气技术导则《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5]第5号文件《中国南方电网500kV保护装置配置及选型技术原则》,中国南方电网公司,2004《南方电网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软件版本管理规定》,中国南方电网公司,2006《中国南方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通信与接口规范》,中国南方电网公司,2005年3月3 术语与定义3.1数字化变电站(digital substation)数字化变电站是指按照IEC61850标准分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构建,采用IEC61850数据建模和通信服务协议,过程层采用电子式互感器等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智能一次设备,以网络通信平台为基础,实现了变电站监测信号、控制命令、保护跳闸命令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处理和数据共享,可实现网络化二次功能、程序化操作、智能化功能等的变电站。
3.2程序化操作(顺控)(sequence control)由计算机、智能电子装置等按照严格的操作条件、规范的操作顺序,代替人工自动完成一系列的设备倒闸操作任务。
3.3智能终端(intelligent terminal)指与传统一次设备就近安装,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控制的智能化电子装置。
4 系统构成4.1分层结构4.1.1物理结构上,完整的数字化变电站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
每层均由相应的设备对象及网络设备构成。
4.1.2过程层面对电气一次设备对象,包括智能一次设备(含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终端等,主要功能是完成实时运行电气量的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控制命令的执行等。
4.1.3间隔层主要的设备对象是各种保护装置、自动化装置、安全自动装置、计量装置等电子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各个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的汇总;完成各种保护、自动控制、逻辑控制功能的运算、判别、发令;完成各个间隔及全站操作联闭锁以及同期功能的判别;执行数据的承上启下通信传输功能,同时完成与过程层及变电站层的网络通信功能。
4.1.4站控层的主要设备对象是整个变电站主机、操作员站、远动装置、保信子站等设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并定时将数据转入历史数据记录库;按需要将有关实时数据信息送往调度端;接受电网调度或控制中心的控制调节命令下发到间隔层、过程层执行;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具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二次系统的在线维护、参数修改等功能。
4.2组网方式4.2.1整个系统的组网方式应采用冗余以太网架构,传输速率不低于100Mbps。
4.2.2网络宜采用双星型结构,网络应采用双网双工方式运行(即同时传输全部数据),提高网络冗余度,能实现网络无缝切换。
4.2.3站控层与间隔层网络传输MMS和GOOSE(联闭锁)两类信号。
4.2.4过程层与间隔层网络传输GOOSE和采样值两类信号, GOOSE信号和采样值信号可分别组网,也可合并组网,但应根据流量和传输路径分为若干个逻辑子网,保证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4.3典型应用方案本规范中给出现阶段完整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要求,但考虑到建站规模、变电站的主接线、变电站在电网中的重要性、相关设备的成熟度等因素,各单位可选择采用不同方案,附录A(资料性附录)中给出了三种典型的应用方案供参考。
5 系统配置5.1系统应提供灵活的IEC61850配置工具,能自动正确识别和导入不同制造商的模型文件,具备良好的兼容性,配置工具应包括系统配置工具和装置配置工具。
5.2装置配置工具应能生成和维护装置ICD文件,并支持导入SCD文件以提取需要的装置实例配置信息,完成装置配置并下装配置数据到装置,同一厂商的其各类型装置ICD文件的数据模板应具备一致性。
5.3系统配置工具应能生成和维护SCD文件,支持生成或导入SSD和ICD文件,且应保留ICD文件的私有项;应能对一、二次系统的关联关系、全站的IED实例、以及IED间的交换信息进行配置,完成系统实例化配置,并导出全站SCD配置文件。
5.4装置能力描述文件(ICD)的建模及扩展须符合DL/T 860和《DL/T860系列标准工程实施技术规范》;ICD文件应由装置厂商提供;此外装置厂商还需提供完整的装置说明文档,包括模型一致性说明文档、协议一致性说明文档、协议补充信息说明文档。
5.5系统规范文件(SSD)应能完整描述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以及相关联的逻辑节点,并能配置到在全站系统配置文件中;SSD宜由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完成。
5.6全站系统配置文件(SCD)应能描述了所有IED的实例配置和通信参数、IED之间的通信配置以及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且具备唯一性,SCD 应由系统集成厂商完成。
5.7 IED实例配置文件(CID),每个装置应只有一个,由装置厂商根据SCD文件中本IED相关配置生成。
5.8 ICD、SSD、SCD、CID文件均应包含版本修改信息,明确描述修改时间、修改版本号等内容,不得随意变更。
5.9工程实施过程中,系统集成商提供系统配置工具,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及联调,装置厂商提供装置配置工具,并负责装置的配置及配合系统集成商进行联调,具体流程参照图1。
图1 工程配置流程6 设备技术要求6.1站控层设备技术要求站控层设备包括主机、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装置、故障及信息系统子站、微机五防系统、网络通信记录分析系统、卫星对时系统以及其它智能接口设备等。
6.1.1主机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发送的中心,管理和显示有关的运行信息,供运行人员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间隔层设备工作方式的选择,实现各种工况下的操作闭锁逻辑等。
500kV变电站应采用两台主机互为热备用工作方式。
6.1.2操作员站是站内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
通过操作员站,运行值班人员能够实现全站设备的运行监视和操作控制。
应配置两台操作员站,操作员站间应能实现相互监视操作的功能。
110~220kV变电站的操作员站宜与主机在计算机硬件上合并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