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讲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讲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讲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讲义

实验一预备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实验要求,熟悉实验系统和主控台。学习、掌握虚拟示波器的使用。

二、实验课要求与注意事项

1、实验课同上理论课一样是上课,必须遵守上课的各项规定,不允许做与上课无关事。必须做好预习。

2、实验各组必须独立完成实验,不允许大声讲话,不允许各处走动,不允许与其他组商量。

3、必须单独做好测量原始数据的记录,并交任课教师签字后有效,每人一份。实验报告必须附有任课教师签字的原始数据的记录,否则实验报告无效。

4、自学《深圳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和《深圳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

5、必须爱护使用的仪器设备。接线时必须关闭主控台的电源!特别注意主控台电源与实验模块电源的正、负、地要连接一致,不可接错,开启电源前要认真检查。若操作错误,导致设备的损坏将按学校的规定赔偿。

6、实验结束后,关闭主控台的电源,整理好连接线放在实验台上。

三、实验系统简介

SET9000型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控制)技术实验台由主控台、测控对象、传感器/实验模板、数据采集卡及处理软件、实验桌等六部分组成。

☆(1)主控台:提供高稳定的±15V、+5V、±2V~±10V(可调)、+2V~+24V(可调)四种直流稳压电源;0.4KHz~10KHz可调音频信号源;1Hz~30Hz可调低频信号源;面板上装有数显电压、频率、转速、压力表和精度温度控制仪表;0~20kpa可调气压源;计算机数据采集卡;浮球流量计;电源故障报警/复位系统;漏电保护装置。SET9000型还增加了数据采集控制器及测控系统接口。

(2)测控对象:振动源1Hz~30Hz(可调);转动源0-2400转/分(可调);温度源<200℃(可调)。SET9000型的上述三种对象均带手动/自动调节功能。

(3)传感器/实验模块配置:

★基础型(17种):

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扩散硅压力传感器;

3.差动变压器;

4.电容式传感器;

5.霍尔式位移传感器;

6.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7.磁电转速传感器;

8.压电式传感器;

9.电涡流位移

传感器;10.光纤位移传感器;11.光电转速传感器;12.集成温度传感器;13.K型热电偶;

14.E型热电偶;15.Pt100铂电阻;16.湿敏传感器;17.气敏传感器。

★增强型(27种可选配):

1.热释电远红外传感器;

2.光敏电阻;

3.光敏二极管;

4.光敏三极管;

5.硅光电池;

6.光电耦合器件;

7.红外辐射温度传感器;

8.光纤温度传感器(传导型);

9.光纤压力传感器(传导型);10.光栅位移传感器(原理型);11.光栅位移传感器(测量型);12.光电编码器传感器(原理型);13.光电编码器传感器(测量型);14.超声测距感器;15.扭矩传感器;

16.PSD位置传感器;https://www.360docs.net/doc/203376283.html,D图像测量传感器(带红外夜视功能);18.T型热电偶;19.J型热电偶;20.半导体热敏电阻;21.微波传感器;22.指纹传感器(带控制输出);23.指纹传感器(带图像输出);24.表面无损探伤传感器模块;25.颜色识别传感器;26.通用输入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27.环境监测实验模块。

(4)数据采集卡及处理软件:

①传感器特性实验专用数据采集卡及实验软件:采用12位A/D转换、采样速度100000点/秒,采样方式可分为:单步采样、连续采样、定时采样;具有控制输出端口;处理软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显示界面,可以进行实验项目的选择与编辑;数据采集;特性曲线的分析、比较;实验报告(文件)存取、打印等功能。

②传感器实验及虚拟仪器专用数据采集卡及软件:(另附)

③传感器测控专用控数据采集卡及测控软件:(见Pa:95)

(5)实验桌尺寸:1600(长)×800(宽)×780(高)(mm),实验桌留有计算机、示波器安放位置及实验模块存储柜。

☆重点了解主控台的功能。

四、学习虚拟示波器的使用

1、Hantek DSO-2090简介

基本配件:

光盘其它图片:

特点

?流线型设计,体积小巧,USB2.0接口,免电源,与台式示波器类似界面,易于上手.

?更适合于笔记本电脑,生产线维修调整,便于出差使用。

?小的尺寸(mm):190(L)x100(W)x35(H),便于携带.

?.高刷新率,高采样率,100MS/s实时采样.

?软件支持:Windows7,Windows Me,Windows NT,Windows2000,Windows XP,VISTA ?20余种自动测量功能,PASS/FAIL Check功能,适于工程应用.

?波形平均,余辉,亮度调节,反向,加,减,乘,除,X-Y显示

?波形数据可以按时间和电压输出到EXCEL,BMP,JPG。

?FFT频谱分析

?一台电脑可同时连多台示波器,轻松扩展通道数.

?二次开发库提供,Labview\VB\VC\Delphi\C++Builder开发示例提供

技术指标

应用程序:

软件支持:Windows7,Windows Me,Windows NT,Windows2000,Windows XP,

VISTA

二次开发:

提供常用开发平台下的DEMO源代码(VC、CVI、VB、LABVIEW)和开发

技术支持。

2、Hantek DSO-2090使用

通过测量Hantek DSO-2090自带标准信号,学习水平、垂直、触发调节等各种功能的使用。

(1)、手动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度、周期和频率。

要求:记录示波器测试信号的设置条件;记录测量输入信号幅度和周期的原始数据与波形图。

输入信号:①示波器自带标准信号;②主控台音频震荡信号;③主控台低频震荡信号。(2)、练习信号的加、减、乘、除运算。记录相应的有关数据与结果。

(3)、练习X─Y输入方式的显示。记录相应的有关数据与结果。

(4)、总结正确测试输入信号的步骤。

五、思考题

请自己通过资讯了解虚拟示波器与模拟示波器的不同,了解虚拟示波器的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

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学习应变片直流全桥的电路标定及应用。了解温度对应变片测试系统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状态相同的两片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不同的接入邻边,应变片初始阻值是R1=R2=R3=R4,当其变化值ΔR1=ΔR2=ΔR3=ΔR4时,桥路输出电压U03=KUε,比半桥灵敏度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进一步得到改善。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敏感栅丝电阻温度系②敏感丝的线膨胀系数与弹性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因此当温度变化时,在被测体受力状态及大小不变时,输出电压会有一定的变化。

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见教科书第二章第一节(§2.1)。

三、需用器件和单元

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每只约20g)、数显表、±15V电源、±4V电源、万用表,数显表单元、加热器(已贴在应变片底部)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左上方的R1、R

2、R

3、R4标志端。加热丝也接于模板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约为50Ω左右。

2、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①接入模板电源±15V(从主控箱引入),注意电源的正负,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增益调节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到大致中间位置,②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完毕关闭主控箱电源。

3、根据图1-4接线,将R1、R2、R3、R4应变片接成全桥,注意受力状态不要接错。

接上桥路电源±4V(从主控箱引入),检查接线无误后(注意电源的正负),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先粗调节Rw1,再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保持增益不变,在传感器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数值,依次增加砝码并读取相应的数显表数值,逐一记下实验结果填入表1-1;进行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计算。

表1-1全桥测量时,输出电压与负载重量的关系

重量(g)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电压(mV)

5、电子秤应用。

(1)按上述(图1-4)全桥接线,电压表置2V档,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电桥平衡电位器Rw1,并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0.00V。

(2)将10只砝码全部置于托盘上,调节增益电位器Rw3(即满量程调整),使数显表显示为0.200V或-0.200V。

(3)拿去所有砝码,再次调零。

(4)重复2、3步骤的标定过程,一直到满量程显示0.200V,空载时显示0.000V为止,把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的电子秤。

(5)在托盘上放上一未知重量的物体(<200g),根据电压表指示值,它有多重?

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温度影响观察:

(1)保持上述实验结果。

(2)将200g砝码加于砝码盘上,在数显表上读取某一数值U01。

(3)将主控箱上+5V直流稳压电源接于实验模板的加热器插孔,数分钟后待数显电压表显示基本稳定后,记下读数U ot,U ot-U o1即为温度变化对全桥测量的影响。计算这一温度变化产生的相对误差。

五、思考题

1、全桥测量中,当两组对边(R1、R3)电阻值相同时,即R1=R3,R2=R4,而R1≠R2时,是否可以组成全桥:(1)可以,(2)不可以。为什么?

2、金属箔式应变片温度影响有哪些消除方法?

3、实验中的电子秤定标方法前提条件是什么?

实验三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

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其特点。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二、基本原理

利用平板电容C=εA/d的关系,在ε、A、d中三个参数中,保持二个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就可使电容的容量(C)发生变化,通过相应的测量电路,将电容的变化量转换成相应的电压量,则可以制成多种电容传感器,如:①变ε的湿度电容传感器。②变d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③变A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本实验采用第③种电容传感器,是一种圆筒形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利用电容式传感器动态响应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可进行动态位移测量。

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见教科书第三章第三节(§3.3)。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数显单元、直流稳压电源,低通滤波模板、双线示波器,振动测量控制仪(9000型)。

四、实验步骤

1、按图3-1将电容传感器装于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上。注意观察电容传感器的类型。

2、将电容传感器连线插入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实验线路见图4-1。

3、将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的输出端V01与数显电压表Vi相接,电压表量程置2V档,Rw调节到中间位置。

4、接入±15V电源,将测微头旋至10mm处,活动杆与传感器相吸合,调整测微头的左右位置,使电压表指示最小,并将测量支架顶部的镙钉拧紧,旋动测微头,每间隔0.2mm 记下输出电压值(V),填入表4-1。将测微头回到10mm处,反向旋动测微头,重复实验过程。

表4-1电容式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的关系

X(mm)-←10→-

V(mV)最小

5、测量结束后关闭主控台的电源。

6、根据表4-1数据计算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k和非线性误差γL。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振动应用

1、按图3-5安装传感器,并按图4-1接线。再将实验模板输出端V01接低通滤波器输入端、低通滤波器输出端V。接示波器一个通道(示波器X轴为20ms/div、Y轴示输出大小而变)。

☆耐心、仔细地调节传感器与振动平台的连接(调节连桥板的前后、左右和上下),使传感器的活动杆受到阻力最小,活动自如。

2、接通振动测量控制仪(9000型)的电源,将振动测量控制仪(9000型)设定在手动模式。幅度旋钮置最小。

3、将±15V电源接到实验模板和低通滤波器上,调节传感器连接支架高度,使V01输出在零点附近。调节振动测量控制仪的频率与幅度旋钮使振动台振动幅度适中,振动频率选12Hz左右,注意观察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

4、保持低频振荡器振动频率,幅度旋钮不变,从示波器上测出波形的周期和频率,并给出振动的频率。

五、思考题

1、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容传器的灵敏度,本实验用的传感器可作何改进?

2、非线性误差γL主要来源何处?

实验四直流激励非接触式霍尔位移传感器单/双向特性实验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

学习霍尔式位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学习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

根据霍尔效应,霍尔电势U H=K H IB,保持K、I不变,若霍尔元件在梯度磁场B中运动,且B是线性均匀变化的,则霍尔电势U H也将线性均匀变化,这样就可以进行位移测量。

根据霍尔效应表达式:U H=K H IB,当K、I不变时,在转速圆盘上装上N只磁性体,并在磁钢上方安装一霍尔元件。圆盘每转一周经过霍尔元件表面的磁场B从无到有就变化N次,霍尔电势也相应变化N次,此电势通过放大、整形和计数电路就可以测量被测旋转体的转速。

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见教科书第五章第二节(§5.2)。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霍尔传感器实验模板、线性霍尔位移传感器、直流电,±源±4V、15V、测微头、数显单元。霍尔转速传感器、转速测量控制仪(9000型),双线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将霍尔传感器按图5-1安装。霍尔传感器与实验模板的连接按图5-2进行。①、③为电源±4V,②、④为输出,R1与④之间联线可暂时不接。在测微杆顶端吸上被测圆形磁钢,注意极性。

2、接入±15V电源,开启电源,将测微头移至圆形磁钢顶住霍尔传感器,即数显表电压指示最大,拧紧测量架顶部的固定镙钉。

3、旋转测微头,使圆形磁钢离开霍尔传感器,每转动0.2mm或0.5mm记下电压表读数,并将读数填入表5-1:直到电压表读数基本不变。

表5-1:霍尔式位移传感器位移量与输出电压的关系:

X(mm)-←10→-

V(mV)0

作出V-X曲线,计算不同线性范围时的灵敏度S和非线性误差δ。以上是霍尔式位移传感器单向特性实验

4、根据V-X曲线,找出线性段中点。

5、将测微头旋转之线性段中点,接入R1与④之间的联线,调节R W1使数显电压表指示为零(数显表置2V档)。

6、10mm旋转测微头,每转动0.2mm或0.5mm记下数字电压表读数,并将读数填入表5-1,直到进入非线性段,将测微头回到线性段中点处,反向旋转测微头,重复实验过程,填入表5-1。作出V-X曲线。以上是霍尔式位移传感器双向特性实验。

7、比较一下两条V-X曲线的特点。

霍尔转速传感器测速实验

1、根据图5-4,将霍尔转速传感器(NJK-5002C)装于转动源的传感器调节支架上,探头对准转盘内的磁钢,使探头距磁钢约2mm。注意观察磁钢数量。

2、将主控箱上的+5V直流电源加于霍尔转速传感器的电源输入端,红(+)、黑(⊥),不要接错。

3、将霍尔转速传感器输出端(绿线)插入数显单元fi端,转速/频率表置转速档。

4、调节电机转速电位器使转速变化,观察数显表指示的变化。当数显单元显示2000转/分时,请用示波器测量该转速是多少。(注意:用示波器测得的波形下降沿会水平移动时,可用多次平均减少移动。)

五、思考题

1、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

2、利用霍尔元件测转速,在测量上是否有限制?

3、本实验装置上用了十二只磁钢,能否只用一只磁钢?

实验五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

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动态特性。

二、基本原理

本实验采用的是导光型多模光纤,它由两束光纤组成半圆分布的Y型传感探头,一束光纤端部与光源相接用来传递发射光,另一束端部与光电转换器相接用来传递接收光,两光纤束混合后的端部是工作端亦即探头,当它与被测体相距X时,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一束光纤射出后,经被测体反射由另一束光纤接收,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压,该电压的大小与间距X有关,因此可用于测量位移。

利用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特性,配以合适的测量电路即可测量振动。

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见教科书第四章第四节(§4.4)。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实验模板、数显单元、测微头、直流电源±15V、铁测片。振动测量控制仪(9000型)、数显频率/转速表,双线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9-1安装光纤位移传感器,二束光纤分别插入实验板上光电变换座内。其内部装有发光管D及光电转换管T。

2、将光纤实验模板输出端V01与数显单元相连,见图9-2。

3、在测微头顶端装上铁质圆片,作为反射面,调节测微头使探头与反射面轻微接触,数显表置20V档。

4、实验模板接入±15V电源,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R W2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5、旋转测微头,使被测体离开探头,每隔0.1mm读出数显表显示值,将其填入9-1。

注:电压变化范围从0→最大→最小必须记录完整。

表9-1:光纤位移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位移数据

X(mm)

V(V)

6、根据表9-1数据,作出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图,并加以分析、计算出前坡和后坡的灵敏度及两坡段的非线性误差。

光纤传感器测量振动

1、光纤传感器安装见图3-5,光纤探头对准振动台的反射面。

☆耐心、仔细地调节传感器与振动平台的连接(调节连桥板的前后、左右和上下),使传感器的活动杆受到阻力最小,活动自如。

2、根据前一部分实验的结果,找出前坡或后坡的线性段中点,通过调节安装支架高度将光纤探头与振动台台面的距离调整在线性段中点(大致目测)。

3、测量用图9-2光纤传感器实验模板,其中中V01接到示波器的一个输入通道。

4、振动测量控制仪(9000型)设为手动方式,将频率选择在12HZ左右,逐步增大输出幅度,注意不能使振动台面碰到传感器,观察示波器的信号波形。

5、保持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不变,用示波器测量振动频率。并记录波形的幅度。

五、思考题

1、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时,对被测体的表面有些什么要求?

2、若让你依据已做的实验估计振动梁的振动幅度,你会如何做?

实验六拓展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三组不同的类型传感器的应用实验,了解更多的传感器类型与应用,丰富传感器的知识,拓展传感器的思路与想象。

二、基本原理

1、气敏传感器是由微型AL2O3陶瓷管和SnO2敏感层、测量电极和加热器构成。在正常情

况下,SnO2敏感层在一定的加热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表面电阻值(10MΩ左右),当遇有一定含量的酒精成份气体时,其表面电阻可迅速下降,通过检测回路可将这变化的电阻值转成电信号输出。

2、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由发射探头、接收探头或收/发一体化探头及相应的测量电路组成。超

声波是一种听觉值以外的振动,其频率>20KHz,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超声波在介质中以三种形式传播:横波、纵波、表面波,用于测量距离时采用纵波。本实验的超声波发射探头的发射频率为40KHz,在空气中波速为V=344m/s。当发射探头发射的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碰到介面就会产生反射波,它被接收探头接收,若发、收波的时间差为Δt,根据S=VΔt,这一关系就能得到探头与反射介面的距离。

3、指纹识别的原理

(一)、指纹识别概念

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的一种。具有所有生物识别的共性,即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唯一性。不过其所分析的对象是指纹特征。在所有用于个体辨识的人体生物特征中,指纹特征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所以指纹识别的历史较之其它识别技术要悠久的多。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自动化的指纹识别系统到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指纹识别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被接受和喜欢。

(二)、指纹识别的原理和过程

指纹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人体的指纹特征对个体身份进行区分和鉴定。在所有的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也被应用最广的生物识别技术。这主要因为指纹采用的过程对人们来讲非常简单,指纹识别的准确率高的原因。在所有的生物识别技术中,其理论准确率仅次于虹膜识别技术,为百万分之一。

严格来讲,指纹识别的原理包括指纹采集原理、指纹特征提取原理和指纹特征匹配原理三大部分。指纹采集原理主要是根据指纹的几何特性或生理特性,通过各种传感技术把指纹表现出来,形成数字化表示的指纹图案。

由于指纹的嵴和峪的几何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嵴是突起的,峪是凹下的,所以在接触到光线时,其反射光的强度也就不同。在接触到平面时,其在平面上形成的压力也就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指纹的嵴和峪的生理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嵴和峪的温度不同,其导电性也不同,

其对波长的反馈也就不同。通过这些几何的、生理的特性的不同,把人的指纹采集到计算机系统中形成指纹图像。

指纹特征分析的原理是对指纹图案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进行提取、鉴别的原理。其分析的对象包括纹形特征和特征点的分布、类型,以及一组或多组特征点之间的平面几何关系。特征点的平面几何关系表现为某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等,或者某三个或更多特征点之间组成的多边形的几何特性。不论是特征点的单体特征,还是特征点的组合特征,都是指纹特征的组成部分。把这些指纹特征用数字模板的形式表示出来,就实现了一个指纹特征分析的过程。

指纹特征值匹配原理是对指纹图案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按模式识别的原理进行比对匹配。匹配是在已注册的指纹和当前待验证的指纹之间进行的。匹配运算不是对两个指纹图像进行比较,而是对已形成数字模板的指纹特征值进行匹配。指纹特征值匹配从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整体特征的匹配包括对指纹纹形的分类和判断,指嵴密度的判断等。局部匹配包括每个细节点的类型匹配、坐标匹配、质量匹配、方向匹配等,甚至还包括由一组特征值之间形成的拓扑关系的匹配。

匹配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当前指纹图像中的所有的特征值进行匹配。实际上根据科学证明,只需要匹配8个或以上的特征点就可以区分出两个手指来。另一方面匹配过程是多维匹配的过程。即要对整体特征进行匹配,又要对特征点进行匹配。对特征点进行匹配时,还需要对它分不同的维度进行比对。最后需把所有的特征点的匹配结果综合起来,根据事先定义的判定模式和判定标准,判定是否达到预设的阈值。综合判定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各个匹配点的相似度进行类似加权求和的过程。对指纹进行判定就像一个人去识别另一个人,会从身高、胖瘦、脸形、发型、着装风格等各个方面做出综合判别。

指纹识别的过程,包括两个子过程4个阶段点。两个子过程是指纹注册过程和指纹识别过程。指纹注册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指纹采集、指纹图像处理、指纹特征值提取及建立指纹模板库。指纹识别的过程也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指纹采集、指纹图像处理、指纹特征值提取和指纹特征值匹配。指纹图像处理在两个子过程中是相同的。但指纹采集和指纹特征值提取,虽然名称相同,但内部算法流程是有区分的。在指纹注册过程中的指纹采集,其采集次数要多。并且其特征值提取环节的算法也多一些对特征点的归纳处理步骤。

图20指纹识别的过程

测试与传感器技术试题库及答案

测试与传感器技术试题(1)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打A“√”,错误的打B“×”。每小 题2分,共10分) 1.X-Y记录仪可记录任何频率的信号。( B ) 2.分析周期信号的频谱的工具是傅立叶级数。( A ) 3.阻抗变换器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的高输出阻抗变为低阻抗输出。( A ) 4.瞬态信号的频谱一定是连续的。( A ) 5.系统的不失真测试条件要求测试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均保持恒定。( B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 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信号x(t)=sin(2t+1)+cos(t/3)是( A ) A.周期信号 B.非周期信号 C.瞬态信号 D.随机信号 *2.用共振法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在有阻尼条件下,( )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一致。 A.加速度共振 B.速度共振 C.位移共振 D.自由振动 3.压电式加速度计与测振仪之间可以串接的是( A ) A.电荷放大器 B.A/D转换器 C.相敏检波器 D.滤波器 4.温度误差的线路补偿法是利用电桥( C )实现的。 A.相邻桥臂同变输入电压相加 B.相邻桥臂差变输入电压相减 C.相对桥臂同变输入电压相加 D.相对桥臂差变输入电压相加 5.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中线圈之间的互感M( B ) A.始终保持不变 B.随被测位移的变化而变化 C.不随被测位移的变化而变化 D.随线圈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若位移信号x(t)=Acos(ωt+ψ),则其速度信号的振幅为___AW_____,加速度信号的振幅为 ______AW2__。 2.利用数字频率计测量振动频率时,一般对低频信号测________,高频信号测________。 3.信号的频谱函数可表示为__幅值______频谱和___相位_____频谱。 4.用共振法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时,由于测量的振动参数不同,存在着________共振频率, ________共振频率,________共振频率。 5.高频情况下,多采用___压电式____测力传感器来测量激振力,而且在实验前需对测力系统 进行____标定____。 6.当压电式加速度计固定在试件上而承受振动时,质量块产生一可变力作用在压电晶片上, 由于___压电_____效应,在压电晶片两表面上就有___电荷_____产生。 7.阻抗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___力_____传感器,一部分是_加速度_______传感器。它 是用来测量驱动点__阻抗______的。 8.阻容式积分电路中,输出电压从_电容C_______两端取出,RC称为__积分______时间常数, RC值越大,积分结果越__准确______,但输出信号___越小_____。 9.光线示波器的关键部件是________,通过它,可将按一定规律变化的________信号,转换 成按同样规律变化的________摆动信号,从而记录测量结果。 10.热电偶的热电势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 @@@11.测试装置所能检测到的输入信号的最小变化量称为_分辨率_______。 12.具有质量为M,刚度为K的振动体的固有频率为________。

同济大学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上机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目的、方法、原理、结果或实验小节等)。 一、实验目的 掌握简单并行接口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按下面图一简单并行输出接口电路图连接线路(74LS273插通用插座,74LS32用实验台上的“或门”)。74LS273为八D触发器,8个D输入端分别接数据总线D0~D7,8个Q输出端接LED显示电路L0~L7。 2、编程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或数字,将其ASCⅡ码通过这个输出接口输出,根据8个发光二极管发光情况验证正确性。 3、按下面图二简单并行输入接口电路图连接电路(74LS244插通用插座,74LS32用实验台上的“或门”)。74LS244为八缓冲器,8个数据输入端分别接逻辑电平开关输出K0~K7,8个数据输出端分别接数据总线D0~D7。 4、用逻辑电平开关预置某个字母的ASCⅡ码,编程输入这个ASCⅡ码,并将其对应字母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图一图二 三、实验中使用到的程序 对于简单并行输出接口: stack1 segment stack 'stack' dw 32 dup(0) stack1 ends data segment baseport equ 0ec00h-280h;实际基址 port equ baseport+2a8h;基址+偏移地址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ss:stack1,ds:data,cs:code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again: mov ah,1 int 21h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感器?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解: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把敏感元件的输出作为它的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2.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1)开发新的敏感、传感材料:在发现力、热、光、磁、气体等物理量都会使半导体硅材料的性能改变,从而制成力敏、热敏、光敏、磁敏和气敏等敏感元件后,寻找发现具有新原理、新效应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 (2)开发研制新型传感器及组成新型测试系统 ①MEMS技术要求研制微型传感器。如用于微型侦察机的CCD传感器、用于管道爬壁机器人的力敏、视觉传感器。 ②研制仿生传感器 ③研制海洋探测用传感器 ④研制成分分析用传感器 ⑤研制微弱信号检测传感器 (3)研究新一代的智能化传感器及测试系统:如电子血压计,智能水、电、煤气、热量表。它们的特点是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有机结合,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功能最大程度地用软件实现。 (4)传感器发展集成化:固体功能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感器集成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多功能与多参数传感器的研究:如同时检测压力、温度和液位的传感器已逐步走向市场。 3.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反映了传感器的什么关系?静态参数有哪些?各种参数代表什么意义?动态参数有那些?应如何选择? 解: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要对各种各样的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就要求传感器能感受被测非电量的变化并将其不失真地变换成相应的电量,这取决于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即输出—输入特性。衡量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迟滞和重复性等。 1)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 2)传感器的灵敏度S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Δy与引起输出量增量Δy的输入量增量Δx 的比值; 3)传感器的迟滞是指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2

3

实验一:数据传送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用汇编语言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程序的方法; 学习用全屏幕编辑软件QEDIT.EXE建立源程序(.ASM文件); 学习用汇编软件MASM.EXE对源文件汇编产生目标文件(.OBJ文件); 学习用连接程序LINK.EXE对目标文件产生可执行文件(.EXE文件); 学习用调试软件TD.EXE调试可执行文件; 2.掌握各种寻址方法以及简单指令的执行过程。 二.实验器材 PC机 三.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1.利用堆栈实现AX的内容与BX的内容进行交换。堆栈指针SP=2000H,AX=3000H,BX=5000H; 2.汇编、调试、观察、记录结果; ⑴用QEDIT.EXE软件输入汇编语言源程序,以.ASM格式文件存盘; ⑵用MASM对源程序进行汇编产生二进制目标文件(.OBJ文件),再用连接程序LINK产生可执行文件(.EXE文件); ⑶用调试软件TD调试、运行程序,观察、记录结果。 四.实验步骤 1.进入子目录E:>\SY86后,利用QEDIT.EXE(简称Q)送入以下汇编语言源程序,并以M1.ASM文件存盘 ⑴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①进入\SY86子目录 E:>CD\SY86 E:\SY86> ②进入QEDIT.EXE 编辑界面 E:\SY86> Q ③输入文件名*.ASM(如M1.ASM)后,输入源程序 源程序 DATA SEGMENT PARA PUBLIC’DATA’ ;数据段定义 DB 512 DUP(0)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PARA STACK’STACK’ ;堆栈段定义 DB 512 DUP( ?) 4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项目一 传感器误差与特性分析 任务1 检测结果的数据整理 1.1.1 测量与测量方法 1.检测 2.测量方法 (1)电测法和非电测法 (2)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4)接触性测量和非接触性测量 (5)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 1.1.2 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其真值之间的差值 例:某温度计的量程范围为0-500oC ,校验时该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6oC ,试确定其精度等级? 查表1.1,精度等级应定为1.5级 任务1: 现有0.5级的0~300oC 和1.0级0~100oC 的两个温度计,欲测量80oC 的温度,试问选用哪一个温度计好?为什么?在选用仪器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实施: 0.5级的0~300o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用其测量80o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 ? ? ? ???? ?引用误差示值(标称)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x γγ%.21%100500 6 %100=?= ??= m m m A x γ5 .1)0300(%5.0111=-?==?m m m A x γ

1.0级的0~100o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用其测量80o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结论:选用1.0级的0~100oC 的温度计较好。选用仪器时,不能单纯追求精度,而是要兼顾精度和量程 1.1.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来源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粗大误差(疏忽误差、过失误差) 4.缓变误差 任务2 传感器特性分析与传感器选用 1.2.1 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分类 1.2.2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指标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 1.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2.稳定性 1 )0100(%.01222=-?==?m m m A x γ%25.1%10080 1 %10022=?= ??= x x m x γ?? ?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一 程序调试实验(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及掌握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结构,明确程序中各段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在计算机上建立、汇编、连接、调试及运行程序的方法。 3、熟悉和掌握DEBUG 常用命令的使用 二、实验要求: 1、上机前,要认真阅读前言和课本相关章节 2、上机前,画好流程图,编写好程序 3、上机时,注意出现的错误,记录下出错信息,翻译之 4、完成好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在内存TAB 开始的16个单元连续存放了0-15的平方值(0-225),任给一个数X(0 ≤ X ≤ 15),求X 的平方值,并把结果存放在Y 单元中。 (2).分析 X 平方的值是tab 为首地址且x 的值为有效地址中的值。 data segment x db 8 y db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para'stack' db 100 dup(0)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xor ax,ax

mov al,x lea si,tab add si,ax mov al,[si] mov y,al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3).程序调试: 4.心得体会 了解了顺序结构,掌握了程序的运行,调试。 实验二分支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熟悉运算类指令对标志位的状态影响以及标志位状态的表示方法;掌握条件转移、无条件转移指令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支程序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上机前认真分析题意,找出算法,画出流程图,依据流程图,编好程序。 2、认真调试程序,对程序可能存在的所有分支都要进行运行,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程序的正确性。 二、实验内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习题一概论p16 1.测试系统一般是怎样构成的? ①传感器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以电量为主要形式的电信号; ②信号变换部分是对传感器所送出的信号进行加工; ③显示与记录部分将所测信号变为一种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形式,以供人们观测和分析。 2.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示方法? 测量误差:人们在进行各种实际测量时,尽管被测量在理论上存在真值,但由于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被测量的真值实际上是测不到的,因而测量结果只能是真值的近似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3.测量误差按出现规律可分为几种?它们与准确度与精密度有什么关系? ①按出现规律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②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大小。系统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即真一民实际 值符合的程度越高。 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随机误差越小,测量值越集中,表示精密度越高。 精确度是测量结果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精确度用来反映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影响。精确度越高,表示正确度和精密度越高,意味着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小。 4.产生系统误差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常用的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①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 ●仪器的制造、安装或使用方法不正确; ●环境因素影响(温度、湿度、电源等); ●测量原理中使用近似计算公式;

●测量人员不良读数习惯 ②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发现判断:实验对比、残余误差观察、准则检测 ●减少消除:修正、特殊测量法(替代、差值、误差补偿、对称观察) 5.传感器有哪些几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6.按传感器的工作机理、能量转换方式、输入量及测量原理四种方法,传感器分别是如何分 类的? ①按工作机理分: ●电参数式传感器(如电阻式、电感式和电容式); ●压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 ●热电式传感器。 ②按能量转换方式分: ●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如电阻、电感、电容式) ●能量转换型传感器(如基于压电效应、热电效应传感器) ③按输入量分: 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④按测量原理分: ●电路参量式传感器(包括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 ●电动势式传感器(包括磁电感应式、霍尔式、压电式) ●光电式传感器(包括一般光电式、光栅式、激光式、光电码盘式、光导纤维式) ●半导体式传感器 习题二温度检测p35 7.温度检测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及它们是怎样分类的? 温度检测方法分为:接触测量法,非接触测量法。 接触式包括:热膨胀式(如水银、双金属、液体或气体压力); 热电偶; 热电阻(铂电阻、铜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_微机与接口技术第页共页 系别__生物医学工程_________实验日期:年月日 专业班级_____组别_____交报告日期:年月日 姓名__ 学号__报告退发 ( 订正、重做 ) 同组人_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Lab6000p实验教学系统基本操作; 2、掌握8088/8086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 3、熟悉8088/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 装有emu8086软件的PC机 三、实验内容 1、有一个10字节的数组,其值分别是80H,03H,5AH,FFH,97H,64H,BBH,7FH,0FH,D8H。编程并显示结果: 如果数组是无符号数,求出最大值,并显示; 如果数组是有符号数,求出最大值,并显示。 2、将二进制数500H转换成二-十进制(BCD)码,并显示“500H的BCD是:” 3、将二-十进制码(BCD)7693转换成ASCII码,并显示“BCD码7693的ASCII是:” 4、两个长度均为100的内存块,先将内存块1全部写上88H,再将内存块1的内容移至内存块2。在移动的过程中,显示移动次数1,2 ,3…0AH…64H(16进制-ASCII码并显示子

程序) 5、键盘输入一个小写字母(a~z),转换成大写字母 显示:请输入一个小写字母(a~z): 转换后的大写字母是: 6、实现4字节无符号数加法程序,并显示结果,如99223344H + 99223344H = xxxxxxxxH 四、实验代码及结果 1.1、实验代码: DATA SEGMENT SZ DB 80H,03H,5AH,0FFH,97H,64H,0BBH,7FH,0FH,0D8H;存进数组 SHOW DB 'THE MAX IS: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把数据的基地址赋给DS MOV DS,AX MOV DX,OFFSET SHOW ;调用DOS显示字符串 MOV AH,09H INT 21H MOV SI ,OFFSET SZ ;数组的偏移地址赋给SI MOV CX,10 ;存进数组的长度给CX MOV DH,80H ;将数组的第一个数写进DH NEXT: MOV BL,[SI] ;将数组的第一个数写进BL CMP DH,BL ;比较DH和BL中数的到校 JAE NEXT1 ;如果DH中的数大于BL中,将跳转到NEXT1 MOV DH,BL ;如果DH中的数小于BL中,将BL中的数赋给DH NEXT1: INC SI ;偏移地址加1 LOOP NEXT;循环,CX自减一直到0,DH中存数组的最大值 ;接下来的程序是将将最大值DH在屏幕上显示输出 MOV BX,02H NEXT2: MOV CL,4 ROL DH,CL ;将DH循环右移四位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题及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试试题 一、填空:(20分) 1,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指标主要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等。(2分) 2.霍尔元件灵敏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在单位磁感应强度相单位控制 电流时的霍尔电势大小。 4.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和单一导体的温差 电势组成的,其表达式为Eab (T ,To )=T B A T T B A 0d )(N N ln )T T (e k 0σ-σ?+-。在热电偶温度补偿中补偿导线法(即冷端延长线法)是在连接导线和 热电偶之间,接入延长线,它的作用是将热电偶的参考端移至离热源 较远并且环境温度较稳定的地方,以减小冷端温度变化的影响。 5.压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机械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机械压力,从而引起极化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相反,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这种现象 称为负压电效应。(2分) 6. 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当街铁移动靠近铁芯时,铁芯上的线圈电 感量(①增加②减小③不变)(2分) 7. 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① 相对误差 ② 绝对误差 ③ 引用 误差)来表示的(2分) 8. 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被测量间的关系,除(① 变面积 型 ② 变极距型 ③ 变介电常数型)外是线性的。(2分) 1、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当衔铁移动使磁路中空气缝隙的面积 增大时,铁心上线圈的电感量(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 2、在平行极板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电容值之间的关 系中,(①变面积型,②变极距型,③变介电常数型)是线性的关系。 3、在变压器式传感器中,原方和副方互感M 的大小与原方线圈 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副方线圈的匝数成(① 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回路中磁阻成(①正比,②反比, ③不成比例)。 4、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 实验报告 学校:湖北文理学院、班级:电子1413 姓名:杨仕浩 学号:2014111347 指导老师:吉向东

实验一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的用法 熟悉在PC机上建立、汇编、链接、调试和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将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要求被加数和加数均以ASCII码形式各自顺序存放在以DATA1、DATA2为首的5个内存单元中(低位在前),结果送回DATA1处。 三、程序框图 四、实验程序清单 DATA SEGMENT DATA1 DB 33H,39H,31H,37H,34H;被加数 DATA1END EQU $-1 DATA2 DB 34H,35H,30H,38H,32H;加数 DATA2END EQU $-1 SUM DB 5 DUP(?)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STA DB 20 DUP(?)

TOP EQU LENGTH STA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E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STACK MOV SS,AX MOV AX,TOP MOV SP,AX MOV SI,OFFSET DATA1END MOV DI,OFFSET DATA2END CALL A DDA MOV AX,4C00H INT 21H ADDA PROC NEAR MOV DX,SI MOV BP,DI MOV BX,05H AD1: SUB BYTE PTR [SI],30H SUB BYTE PTR [DI],30H DEC SI DEC DI DEC BX JNZ AD1 MOV SI,DX MOV DI,BP MOV CX,05H CLC AD2: M OV AL,[SI] MOV BL,[DI] ADC AL,BL AAA MOV [SI],AL DEC SI DEC DI LOOP AD2 MOV SI,DX MOV DI,BP MOV BX,05H AD3: ADD BYTE PTR [SI],30H ADD BYTE PTR [DI],30H DEC SI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总结材料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总结 :王婷婷 学号:14032329 班级:14-1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这学期通过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懂得了很多,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 第一章 概 述 传感器的作用是:传感器是各种信息的感知、采集、转换、传输和处理的功能器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传感器的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的组成:被测量量---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电量输出 传感器的分类:按被测量对象分类(部系统状态的部信息传感器{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导演变化}、外部环境状态的外部信息传感器{接触式[触觉、滑动觉、压觉]、非接触式[视觉、超声测距、激光测距);按工作机理分类(结构型{电容式、电感式}、物性型{霍尔式、压电式});按是否有能量转换分类(能量控制型[有源型]、能量转换型[无源型]);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开关型[二值型]{接触型[微动、行程、接触开关]、非接触式[光电、接近开关]}、模拟型{电阻型[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电压、电流型[热电偶、光电电池],电感、电容型[电感、电容式位置传感器]}、数字型{计数型[脉冲或方波信号+计数器]、代码型 [回转编码器、磁尺]})。 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称为静态特性;输出量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这一关系称为动态特性,这一特性取决于传感器本身及输入信号的形式。可以分为接触式环节(以刚性接触形式传递信息)、模拟环节(多数是非刚性传递信息)、数字环节。动态测量输入信号的形式通常采用正弦周期(在频域)信号和阶跃信号(在时域)。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线性度(以一定的拟合直线作基准与校准曲线比较% 100max ??=Y L L δ)、迟滞、重复性、灵敏度(K0=△Y/△X=输出变化量/输入变化量 =k1k2···kn )和灵敏度误差(rs=△K0/K0×100%、稳定性、静态测量不确定性、其他性能参数:温度稳定性、抗干扰稳定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幅频特性、相频特性)、过渡函数。 0阶系统:静态灵敏度;一阶系统:静态灵敏度,时间常数;二阶系统:静态灵敏度,时间常数,阻尼比。 传感器的标定:通过各种试验建立传感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传感器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误差关系。国家标准测力机允许误差±0.001%,省、部一级计量站允许误差±0.01%,市、企业计量站允许误差±0.1%,三等标准测力机、传感器允许误差±(0.3~0.5)%,工程测试、试验装置、测试用力传感器允许误差±1%。分为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 第二章 位 移 检 测 传 感 器 测量位移常用的传感器有电阻式、电容式、涡流式、压电式、感应同步器式、磁栅式、光电式。参量位移传感器是将被测物理量转化为电参数,即电阻、电容或电感等。发电型位移传感器是将被测物理量转换为电源性参量,如电动势、电荷等。属于能量转换型传感器,这类传感器有磁电型、压电型等。 电位计的电阻元件通常有线绕电阻、薄膜电阻、导塑料(即有机实心电位计)等。电位计结构简单,输出信号大,性能稳定,并容易实现任意函数关系。其缺点是要求输入能量大,电刷与电阻元件之间有干摩擦,容易磨损,产生噪声干扰。 线性电位计的空载特性:x K x l R R R x == ,KR----电位计的电阻灵敏度(Ω/m )。电

8086软硬件实验报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上机实验)

实验一实验环境熟悉与简单程序设计 实验目的 (1)掌握DEBUG调试程序的使用方法。 (2)掌握简单程序的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 编程将BH中的数分成高半字节和低半字节两部分,把其中的高半字节放到DH中的低4位(高4位补零),把其中的低半字节放到DL中的低4位(高4位补零)。如: BH=10110010B 则运行程序后 DH=00001011B DL=00000010B 实验准备 (1)熟练掌握所学过的指令。 (2)根据实验内容,要求预先编好程序。 实验步骤 (1)利用DEBUG程序输入、调试程序。 (2)按下表要求不断地修改BH的内容,然后记录下DX的内容。 实验报告 (1)给出程序清单。 (2)详细说明程序调试过程。

程序: CODE SEGMENT START : MOV BH,00111111B MOV AL,BH MOV CL,4 SHR AL,CL MOV DH,AL MOV AL,BH AND AL,00001111B MOV DL,AL MOV CL,0 CODE ENDS END START

实验二简单程序设计 实验目的 (3)掌握DEBUG调试程序的使用方法。 (4)掌握简单程序的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 试编写一个汇编语言程序,要求实现功能:在屏幕上显示:Hello world My name is Li Jianguo 参考程序如下:(有错) data segment out1 db 'Hello world' ax db 'My name is Li Jianguo' data en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lea dx,out1 mov ah,2 int 21h mov dl,0ah mov ah,2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精密测控实验室

实验二软件程序设计 1.实验目的: 1、掌握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用汇编语言编程技巧; 2、了解和熟悉用MCS-51单片机仿真开发机调试程序的方法。 2.实验内容: 1、编写排序程序并上机调试通过。 已知8031内部RAM60H~69H单元中,依次存放了 FFH,99H,77H,CCH,33H,DDH,88H,BBH,44H,EEH,它们均为无符号数,编程 将它们按递减次序排序,即最大数放在60H中,最小数放在69H中。 2.、编写多字节加法程序并上机调试通过。 8031内部RAM20H~22H单元中,存放了3字节被加数(低字节在前),在2AH~2CH单元中存放3字节加数(低字节在前),求两数之和,并将结 果存入以20H为起始地址的区域中(低字节在前)。 3.实验设备名称、型号: 4.画出软件程序流程图,写出上机调试通过的汇编语言程序清单: 程序1、编写排序程序并上机调试通过。 已知8031内部RAM60H~69H单元中,依次存放了 FFH,99H,77H,CCH,33H,DDH,88H,BBH,44H,EEH,它们均为无符号数,编程 将它们按递减次序排序,即最大数放在60H中,最小数放在69H中。

解:本设计采用冒泡排序法,使用双重循环,并在内循环中进行比较如果合乎从大到小的顺序则不动,否则两两交换,这样比较下去,比较9次 后,最小的那个数就会沉底,在下一次比较时将减少一次比较次数。如 果一次比较完毕,没有发生交换,说明已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了。则可以退出循环,结束程序。 程序结构框图和程序代码如下:

微机原理上机实验答案

实验01A 将FFFFH送到AX,BX,CX,DX,SI,DI,BP寄存器 程序如下: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PROC FAR STT:PUSH DS SUB AX,AX PUSH AX ;============================== MOV AX,0FFFFH MOV BX,AX MOV CX,AX MOV DX,AX MOV SI,AX MOV DI,AX MOV BP,AX ;============================== RET START ENDP CODE ENDS END STT 实验01B 将FFH送到内存1000H,1001H,1002H,1003H,1004H单元中程序如下: DA TA SEGMENT ORG 1000H H1 DB 5 DUP(?) DA 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 TA START PROC FAR STT:PUSH DS SUB AX,AX PUSH AX ;============================== MOV AL,0FFH MOV DI,1000H MOV CX,5 ;循环5次 LP1:MOV [DI],AL ;FF放入1000H-1004H中 INC DI

DEC CX JNZ LP1 ;============================== RET START ENDP CODE ENDS END STT 实验02A 编写一个加法程序,在数据段偏移地址1000H处开始,存放有两个3字节长的数据(高位对应高地址,低位对应低地址),求这两数据(十六进制数)的和,并将结果放在两数据之后,利用DEBUG调试程序,并求解:CCBBAAH+223344H=?CCBBAA+554433H=? 程序如下: DA TA SEGMENT ORG 1000H H1 DB 10 DUP(?) DA 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 TA START PROC FAR STT:PUSH DS SUB AX,AX PUSH AX Mov ax,dseg Mov ds,ax ;============================== MOV SI,1000H ;不带最高位进位的全加器 MOV DI,1003H MOV BX,1006H MOV CX,3 CLC AA: MOV AL,[SI] ADC AL,[DI] MOV [BX],AL PUSHF ;保护FR,这里其实没有必要,因为INC不会产生进位 INC SI INC DI INC BX POPF LOOP AA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卷及答案

1.属于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的是(D ) A 重复性 B 线性度 C 灵敏度 D 固有频率 2 误差分类,下列不属于的是(B ) A 系统误差 B 绝对误差 C 随机误差D粗大误差 3、非线性度是表示校准(B )的程度。 A、接近真值 B、偏离拟合直线 C、正反行程不重合 D、重复性 4、传感器的组成成分中,直接感受被侧物理量的是(B ) A、转换元件 B、敏感元件 C、转换电路 D、放大电路 5、传感器的灵敏度高,表示该传感器(C) A 工作频率宽 B 线性范围宽 C 单位输入量引起的输出量大 D 允许输入量大 6 下列不属于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的传感器是(B) A 应变式传感器 B 化学型传感器 C 压电式传感器D热电式传感器 7 传感器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功能:检测和(D) A 测量B感知 C 信号调节 D 转换 8 回程误差表明的是在(C)期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程度 A 多次测量 B 同次测量 C 正反行程 D 不同测量 9、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C)来表示的。 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 引用误差 D粗大误差 二、判断 1.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改变条件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 系统误差可消除,那么随机误差也可消除。(×) 3 对于具体的测量,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精密度不一定高,所以精确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高(×) 4 平均值就是真值。(×) 5 在n次等精度测量中,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为单次测量的1/n。(×) 6.线性度就是非线性误差.(×) 7.传感器由被测量,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调理转换电路,输出电源组成.(√) 8.传感器的被测量一定就是非电量(×) 9.测量不确定度是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综合。(√) 10传感器(或测试仪表)在第一次使用前和长时间使用后需要进行标定工作,是为了确定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和动态特性参数(√) 二、简答题:(50分) 1、什么是传感器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简述在什么频域条件下只研究静态特性就能够满足通常的需要,而在什么频域条件下一般要研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答: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当输入量随时间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静态特性是指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在时域条件下只研究静态特性就能够满足通常的需要,而在频域条件下一般要研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2、绘图并说明在使用传感器进行测量时,相对真值、测量值、测量误差、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框图如下: 测量值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通过仪表测量出来的数值。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的测量值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当测量误差很小时,可以忽略,此时测量值可称为相对真值。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 机 原 理 实 验 报 告 班级: 指导老师:学号: 姓名:

实验一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的用法 熟悉在PC机上建立、汇编、链接、调试和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将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要求被加数和加数均以ASCII码形式各自顺序存放在以DATA1、DATA2为首的5个内存单元中(低位在前),结果送回DATA1处。 三、程序框图 图3-1

四、参考程序清单 DATA SEGMENT DATA1 DB 33H,39H,31H,37H,34H;被加数 DATA1END EQU $-1 DATA2 DB 34H,35H,30H,38H,32H;加数 DATA2END EQU $-1 SUM DB 5 DUP(?)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STA DB 20 DUP(?) TOP EQU LENGTH STA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E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STACK MOV SS,AX MOV AX,TOP MOV SP,AX

MOV SI,OFFSET DATA1END MOV DI,OFFSET DATA2END CALL ADDA MOV AX,4C00H INT 21H ADDA PROC NEAR MOV DX,SI MOV BP,DI MOV BX,05H AD1: SUB BYTE PTR [SI],30H SUB BYTE PTR [DI],30H DEC SI DEC DI DEC BX JNZ AD1 MOV SI,DX MOV DI,BP MOV CX,05H CLC AD2: MOV AL,[SI] MOV BL,[DI] ADC AL,BL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题及答案(已做)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题 一、填空:(20分) 1,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指标主要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等。(2分) 2.霍尔元件灵敏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在单位磁感应强度相单位控制电流时的霍尔电势大小。 4.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和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势组成的,其表达式为Eab (T ,To )=T B A T T B A 0d )(N N ln )T T (e k 0σ-σ?+-。在热电偶温度补偿中补偿导线法(即冷端延长线法)是在连接导线和热电偶之间,接入延长线,它的作用是将热电偶的参考端移至离热源较远并且环境温度较稳定的地方,以减小冷端温度变化的影响。 5.压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机械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机械压力,从而引起极化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相反,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负压电效应。(2分) 6. 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当街铁移动靠近铁芯时,铁芯上的线圈电感量(①增加②减小③不变)(2分) 7. 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① 相对误差 ② 绝对误差 ③ 引用误差)来表示的(2分) 8. 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被测量间的关系,除(① 变面积型 ② 变极距型 ③ 变介电常数型)外是线性的。(2分) 1、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当衔铁移动使磁路中空气缝隙的面积 增大时,铁心上线圈的电感量(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 2、在平行极板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电容值之间的关 系中,(①变面积型,②变极距型,③变介电常数型)是线性的关系。 3、在变压器式传感器中,原方和副方互感M 的大小与原方线圈 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副方线圈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回路中磁阻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 4、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通常由直接响应于被测量的敏感元件

北京理工大学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组别:12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熟悉IDE86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进一步理解汇编语言的设计思路与执行过程。 3、熟悉DOS命令调用,以达到输入输出、返回DOS系统等目的。 4、掌握利用汇编实现求和与求最值的方法。 5、掌握利用汇编实现数制转换的方法。 6、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编程,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具体内容) 1、求从TABLE开始的10个无符号字节数的和,并将结果放在SUM字单元中。并查看前5个,前8 个数之和以及各寄存器和内存的状态。 2、在1的基础上修改程序,求出10个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后将最大最小值分别赋给MAX及 MIN。 3、求1到 100 的累加和,并用十进制形式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要求实现数据显示,并返回DOS 状态。 三、实验方法 1、设计思路 (1)实验1的设计思路:先将10个要相加的数存在以TABLE为首的10个连续的存储单元中,然后利用循环结构依次取出数值放在AL中并累加,若有进位则加到AH中直至循环10次累加结束,将累加的结果放在SUM中并返回DOS状态。 (2)实验2的设计思路:先将10个要比较的数放在以TABLE为首的10个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将第一个数首先赋给AL和AH(分别存储相对最小和最大值)在利用LOOP循环结构,依次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每次把相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储到AH和AL中直至循环9次比较结束,将AH和AL里面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赋给MAX和MIN,返回DOS状态 (3)实验3的设计思路:先在内存中定义COUNT=100,表示1-100求和,若相求1-n的和并显示只需COUNT的值为n即可,同时定义一块以DNUM为首地址的数据区用于存储累加和的十进制数对应的ASCII码。先利用AX和LOOP求出1-COUNT的累加和存在AX中;在进行数值转化,AX 依次除10取余数保存,将16进制数转化为10进制ASCII码值并存在DUNM中。最后在屏幕上显示并返回DOS状态。 2程序流程图 实验一、二和三的流程图分别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微机原理上机实验报告3

201406 微机原理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三 班级:物联网1班 姓名:邓笑游 学号: 01210261y11 成绩:

实验3:8086 典型习题的上机求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8086指令的特点。 2、学会用Debug和源程序的上机方法求解作业答案的方法。 二、预习要点 1、习题的现场 2、选用工具的方法 三、实验项目 在DOS下利用Debug调试工具和MASM、LINK工具和模版验证求解典型习题的答案。 四、实验设备环境 PC机1台,DOS操作系统,Debug调试工具 五、实验方法 1.现有数据段如下: DAT1 SEGMENT ORG 0020H A1 DW 12H , 23H A2 DB 11H , 21H A3 EQU 1234H A4 EQU $+8 A5 DW 31H , A2 DAT1 ENDS 该数据段占有多少字节的存储空间?A5的偏移地址是何值?A4的值是多少? 2.若48H和93H是无符号数。 SOUR DB 48H,93H MZ DB ?

MOV AL,SOUR CMP AL,SOUR+1 JA K1 MOV AL,SOUR+1 K1: MOV MZ,AL 试问:①(MZ)=_____________ ②48H和93H是有符号数,JA K1指令应改为什么指令? 3.编程序统计某班100个学生英语考试分数高于等于85分以上的人数,结果存入MN字节中。 六、实验要求 将习题1、2、3改造上机求解答案

实验3报告习题1的上机源程序 习题1的汇编、链接

习题1的代码段 已看到答案,该数据段占有10个字节的存储空间?A5的偏移地址是0026H?A4的值是002EH 习题2的源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