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1.什么是教育经济效益?它有什么特点?答:教育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需要之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抵偿了教育和培训成本之后的余额或纯收益。

教育经济效益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促进作用及份额大小;二是教育给受教育者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及收益多少。

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包括:(1)间接性教育投资不能直接生产经济财富。

教育的直接成果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只有当知识和能力同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更多的物质财富时,教育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长效性教育投资同其他领域的经济投资相比,其获得的效益会在更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3)迟效性一个人从开始进行教育投资到将来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直到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效能,需要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因此,个人乃至社会投资于受教育所获得的回报是迟效的。

(4)多效性教育经济效益的多效性是指教育投资除了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直接生产能力之外,还具有其他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多种功效。

2.计量教育经济效益有哪些指标?答: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包括:(1)教育纯收益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其公式为:(2)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公式为:在通常情况下,教育收益往往用教育纯收益率表示。

公式为:由于不同的教育程度具有不同的收益率,因此,教育收益率也可以分别按不同的教育程度计算。

公式:美国舒尔茨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社会平均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把各级教育投资所占的比重作为一个权数,再分别与各自的收益率相乘。

这样就求出各级教育对教育总平均收益率的贡献,然后加总,就可以得出平均教育收益率。

3.计量教育经济效益有哪些公式?答:教育经济效益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教育收益现值计算公式:式中为教育收益现值,C t为某期间教育成本投入,b t为某期间教育所得利益,t 为所得利益与成本发生的时间,i为决策者决定的主观利率。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规模经济)【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规模经济)【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规模经济1.什么是教育规模经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条件是什么?答:教育规模经济是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

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教育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

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其中最严重的缺陷就是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

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应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三是规模扩大但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2.教育规模经济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答:教育规模按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度可分为规模过小型、规模适度型和规模过大型;按发展趋势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和萎缩型。

同时考虑以上两种区分方式,教育规模有九种类型。

其各自特点与应对策略如下:(1)规模过小成长型①特点:此类学校因规模太小导致以下几大弊端:一是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生均成本偏高;二是资源不能获得适当运用;三是因人力、物力有限,不易安排适当教育机会。

其优点在于,师生之间有较多接触机会,如能妥善运用,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②应对策略:首先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口移动等状况,以及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

其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

(2)规模过小稳定型①特点:此类学校除具有规模过小型弊端外,还由于其发展可能性极小,成为决策上忽视的对象。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圣才出品】

第11章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一、选择题1.在我国公立学校的产权关系中,政府扮演着()的角色。

A.委托人B.代理人C.委托人和代理人D.监督者【答案】B【解析】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各级各类公立学校的产权为公有产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即政府为公有产权代理人,由国民委托其代理管理学校,而政府作为中间委托人再委托学校校长为代理人来具体经营管理学校,学校不直接分担教育成本,也不直接追求经济利润,实行学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2.社会捐资举办的某非营利性质的学校,其产权应归()所有。

A.国家B.捐资者C.当地政府D.该私立学校【答案】D【解析】社会捐资举办的学校若属于非营利性质,其产权应归私立学校所有,学校财产由学校管理、支配和使用,不得转让或用于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它的财产。

3.在国有民办办学模式下,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

A.国家拨款B.个人捐款C.群众集资D.收取学费【答案】D【解析】在国有民办办学模式下,学校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得流失,学校离退休人员工资由政府承担,其他为学校所有,由校长承办;校长为法人代表;学校通过收取学费解决办学经费;校长有人事、经费分配、教育教学改革等权力。

4.一般而言,学校品牌的经营属于()。

A.学校产品经营B.学校形象经营C.学校资产经营D.学校资本经营【答案】C【解析】学校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三个方面。

其中,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而学校无形资产包括学校的品牌、校风、现代教育技术、专有教学模式、经营策略、学校文化等。

5.学校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模式是()。

A.兼并收购模式B.联合模式C.托管模式D.租赁模式【答案】A【解析】兼并收购是学校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模式。

兼并是指一个或几个学校被另一个学校吸收合并成为一个学校,所有财产和债务债权均由其负责处理。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第12章教育经济效率1.教育经济效率的含义是什么?其指标体系构成是什么?答:教育经济效率的含义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

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呈度。

其公式为: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

指标体系构成:(1)理论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提出,其指标体系构成如下:①能力工资②知识和技能标准分③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④培养周期⑤知识转化滞后期⑥毕业生发展潜力⑦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此外,师资队伍的成长也是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一个指标。

在一定教育投资条件下,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结构合理,也能说明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情况。

以上计量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指标构成一个指标体系,其中知识和技能标准分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有宏观指标价值,又有微观指标作用。

但由于各个因素难于量化,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2)实用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河北大学韩宗礼教授提出,它便于实际使用和考核。

其指示体系的构成如下。

①教育成果数量指标②教育成果质量指标③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④教育投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⑤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3)可操作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学者宋梓铭提出,它具有行政性操作使用意义。

①各项教育事业计划完成指标②平均每个学生全年分摊的经费开支数③教职工人员经费定额④年末教职工总人数与学生的编制比例⑤年末每一个学生占用固定资金数⑥年末每一学生占用经费材料⑦年末每一学生占用经费暂付款这个指标是衡量学校执行预算计划是否正确和合理。

⑧仪器设备利用率⑨仪器设备完好率⑩教学实验开出比重(4)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中央、部(委)颁布的与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等指标有关的文件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办学条件覆盖人、财、物三个方面。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阐明教育劳动的性质。

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教育劳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

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所谓特殊的使用价值就是只提供活动性服务,而且这种活动直接加入生产过程,是生产上非有不可的一种劳动。

(2)教育劳动是一种具有间接生产性的劳动。

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因此,教育劳动的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能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

2.论述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一是指恢复、保持现有劳动力,二是指延续和培养新的劳动力。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劳动能力的特征之上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能力的含义及其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其一,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动能力是指人征服自然或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劳动的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二,从资本主义意义上考察,劳动力也是商品,它是属于工人自己的商品,是雇主和厂商购买的对象。

雇主和厂商主要依靠工人劳动能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

其三,在现代社会,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指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从劳动能力的含义中可得出劳动能力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它是人的活的劳动力,并且存在于人的活动中,是同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二是它只有在一定产业部门中,在劳动中,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三是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以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第12章教育经济效率一、选择题1.教育过程中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被称为()。

A.教育资源利用率B.教育资源效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教育资源占用是指教育过程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教育资源消耗是指教育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消耗量,也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2.从宏观上讲,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是指()。

A.教育资源利用效率B.教育投资收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多,其效率就越低。

3.教育财力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个人消耗的部分和()。

A.教师工资B.学生补助C.职工福利费D.公用消费部分【答案】D【解析】教育财力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

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奖金、职工福利费、助学金和奖学金等。

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出差补助费和其他费用。

4.提出理论性指标体系的是北京大学教授()。

A.韩礼B.厉以宁C.刘道玉D.林文达【答案】B【解析】许多学者为了计量教育经济效率,提出了一些计量指标体系。

理论性指标体系由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其指标体系构成包括:能力工资,知识和技能标准分,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培养周期,知识转化滞后期,毕业生发展潜力,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

5.造成专业人员缺员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B.教育个人成本过高C.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D.教师素质不高【答案】C【解析】造成专业人员缺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教育结构不协调及专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经济部门对各个专业人员的需求。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一、选择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的劳动力是()。

A.具体的劳动者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C.劳动人口D.人的劳动能力【答案】D【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并创造性的提出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力,也即教育能够再生产劳动力。

具有较高劳动能力的人能够从事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2.()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A.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B.西方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D.筛选假设理论【答案】A【解析】在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其中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等,都较为直接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社会经济价值等重要问题。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3.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的()。

A.使用价值物质生产劳动B.价值物质生产劳动C.使用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D.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答案】A【解析】从最初定义上观察,是指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即从抽象的、和它的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的、当作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中观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4.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

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完全无关【答案】A【解析】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与他的教育训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它具有较高的价值,进而也就能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高的价值。

这充分说明,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它自身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都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一、选择题1.教育投资结构是指()。

A.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和作用的比例关系B.各级教育程度在校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C.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D.教育程度结构【答案】A【解析】教育投资结构也称教育投资内部比例,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的比例关系,包括各级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各类教育投资分配比例、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之间投资比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投资分配比例、教育行政机关与基层学校教育单位投资分配比例、教育机构内部各种经费分配和使用比例等。

2.教育类别结构又称()。

A.教育投资结构B.教育专业结构C.教育程度结构D.形式结构【答案】B【解析】教育类别结构也可称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或称纽带和桥梁的是()。

A.劳动力结构B.产业结构C.劳动技术结构D.区城经济结构【答案】A【解析】劳动力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地区分布的比例关系。

劳动力结构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是桥梁和纽带,也是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4.按照各个产业发展的历史顺序把社会所有部门分为四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指,第二产业指,第三产业指,第四产业即。

()A.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信息业B.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C.农业;工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信息业D.农业;工业;建筑业;信息业【答案】A【解析】国外还把经济结构划分为产业,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使用这一分类方法。

按照各个产业产生、发展的历史顺序,把社会所有部门分为三个到四个产业。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监等;第三产业指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资料自考笔记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资料自考笔记

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三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及分配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第十一章教育成本第十二章教育经济效率第十三章教育规模经济第十四章教育经济效益动及其报酬经济学是在20世纪(C)。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1.2.日本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从(A)。

A.投资角度B.效益角度C.效率角度D.微观角度1.3.欧美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D)。

A.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B.教育投资与教育收益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表现特点D.人力资本理论1.4.教育与生产力具有直接关系,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B)。

A.收益性投资B.生产性投资C.消费性投资D.以上答案均正确1.5.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即是(D)。

A.教育投资B.教育经济效益C.教育资本D.教育经济效率1.6.教育经济学各种概念中,西方教育经济学经常使用的概念是(A)。

A.教育资本B.人力资本C.教育投资D.教育收益1.7.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各种著作,学科体系教育味道比较浓,适合于教育系统教学使用的是(C)。

A.《教育经济学》B.《教育经济学论》C.《教育经济学概论》D.《人力资本论》1.8.在我国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经济学著作是(A)。

A.《教育经济学》B.《教育经济学概论》C.《人力资本论》D.《教育费用》1.9.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的是(D)。

A.1965《教育经济学》的出版B.1935年J·R·沃尔什《人力资本观》的发表C.1961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的出版D.1924年C·T·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的发表1.10.中国教育经济学筹备组在安徽省黄山召开学术讨论会暨研究成立大会是在(B)。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经济效益描述中有误的是()。

A.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B.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从投入端开始C.具有直接和最终两种表现形式D.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特征:①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

②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

③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

④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上特征,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2.教育纯收益是指()。

A.在同样的教育投资情况下,个人教育收益的差额B.不同时期教育收益的差额C.个人由于接受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总和D.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答案】D【解析】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就是教育的纯经济收益。

3.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

A.B.C.D.【答案】A【解析】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式中P 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百分比),△K n为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增量,△Y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r n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

4.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不包括()。

A.教育收益率B.教育纯收益C.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D.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答案】D【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个人收入的贡献。

二、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效益(首都师大2007研)答: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阐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在于:(1)生产发展决定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生产。

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系统的科学技术理论与学说。

(2)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起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社会生产力。

科学可以通过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物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

随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特别是物质生产的高度自动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过程中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③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在现代化生产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程度。

2.论述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

答: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

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因为科学技术不是某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一个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

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传授,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世代相传,继承下去,传递下去,为新的更高一级层次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节教育供求关系?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将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供求还应受国家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调控,使教育供求关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教育供求关系的措施如下:(1)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

因为教育供求是由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供求关系派生出来的,它直接产生于经济社会对劳动资源的质量需求。

因此,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必须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

(2)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且教育产品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需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适当结合起来。

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以政府调节为主,不同的教育其产品特征不同,应区别对待。

义务教育更接近公共产品,政府在调节其供求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当确定义务教育的年限和目标年份。

非义务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更接近私人产品,在以政府调节为主的同时,可更多地通过市场调节缓解其矛盾。

例如,可通过学费标准的降低和提高调节其供求。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领域应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重调节机制。

2.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具体说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答: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

具体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结合实际说明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答: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先导性教育的功能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产生新的变化。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人力资本理论)【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人力资本理论)【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资本理论)【圣才出品】第3章⼈⼒资本理论1.什么是⼈⼒资本?⼈⼒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资本的概念是美国沃尔什⾸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给予阐释⽽获得特定的含义。

它与物⼒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

这种能⼒是⽣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资本是指个⼈和⼈⼝群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和健康等质量因素;它是⼀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产能⼒;个⼈或⼈⼝群体所拥有的⼈⼒资本并⾮是与⽣俱来的,⽽是后天靠投⼊⼀定成本获得的;⼈⼒资本本⾝并不是⼈类发展的⽬的,⽽是⼈类发展的⼯具和⼿段,它只体现了个⼈或⼈⼝群体所具有的能⼒或素质的经济价值,绝不是个⼈或⼈⼝群体价值的全部。

2.概括论述⼈⼒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并阐明各主要代表⼈物的观点。

答:(1)⼈⼒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①⼈⼝质量重于⼈⼝数量。

②⼈⼒资本投资作⽤⼤于物⼒资本投资的作⽤。

③教育投资是⼈⼒资本的核⼼。

④教育投资收益率⾼于物⼒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资本转移到⼈⼒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⑤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

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资本理论代表⼈物的观点①舒尔茨的主要观点a.⼈⼒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其⼆,⼈⼒资本在各个⽣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

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由教育形成的⼈⼒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的代替其他⽣产要素。

其三,具体数量化计算进⼀步证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舒尔茨⽤⾃⼰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出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资本的贡献。

b.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的具体⽅式实现的。

c.⼈类时间是⼈⼒资本的组成部分。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笔记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都比较陌生,也比较有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因此我们组经过认真的讨论和收集资料,汇总之后,得出以下认识和见解,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讲得不当之处,希望老师指证,同学们提出建议。

第一方面:教育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经济在提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

经济学思维方式看重个体,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在选择,在决策,一切社会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成见有立场有追求有思维有盲区的个人。

许多人有一种信念:只有统治者才能使社会秩序免于混乱。

事实上,社会秩序来自于个体选择与群体合作。

按亚当·依靠交换而生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为商人,社会也成为商业社会。

分工与交换是一种群体合作,它最根本的动因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以群体合作无须统治者规定,而是个体选择的无意的结果,它受内在规律支配。

有时,统治者会试图打破这种规律,反而有可能使自己成为混乱的根源,而不是混乱的终结者。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商业社会之中,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商人”,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找寻其中的规律。

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

具体而言,经济学的思维过程关注三个方面:一、个体的行为;二、群体的合作;三、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

它对指导我们做个人决策也许作用不大,但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很有价值。

这是因为,公共决策的制订是一个政治过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于认识水平,也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就认识而言,不仅取决于立法者和政府官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而且也依赖于普通大众的认识,这在民主化的社会尤其如此。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从而避免制订出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那些隐藏在“公共利益”背后的私利动机,从而减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虏的可能性。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规模经济)【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规模经济)【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规模经济一、选择题1.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称为()。

A.教育规模不经济B.教育规模经济C.规模收益恒常D.规模收益递减【答案】B【解析】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就是教育规模经济的含义,适当扩大规模可以降低生均成本。

2.当学校的资本成本支出一定时,学校人数()。

A.越多越好B.越少越好C.不论多少都不影响规模经济D.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答案】A【解析】一般将学校所使用的资源区分成资本成本和经常成本两大类。

资本成本以学校土地、建筑及设备等固定成本为主,此类成本支出一定时,学校人数越多越好。

即资本成本以学校规模越大越经济,最适当的学校规模可令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运用而不衍生不经济缺陷为止。

3.对于规模过小成长型学校,其发展战略应该是()。

A.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投资B.与其他规模过小型学校合并C.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D.大量投入固定资产【答案】C【解析】对规模过小成长型学校,策略上应首先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口移动等状况,以及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

其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

在一定人数未达到增班之前,不可多建教室及大量投入固定资产,即使人数已超过一定班级数,其超出额不多,增班及固定投资仍然可缓,超额部分可暂时编入已有班级,维持稍多的每班班级人数。

4.对规模适度稳定型学校的策略是()。

A.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B.可设立分校C.减少固定投资D.通过相关研究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等【答案】A【解析】规模适度稳定型属于教育规模的理想状态,规模效益好坏完全取决于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因此对于此类学校的策略,在于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

5.根据美国学者麦格菲等人的研究,中学建筑设备使用率达到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

A.100%B.114%C.120%D.135%【答案】B【解析】美国学者麦格菲等研究美国南部大城市中小学规模及单位学生成本时发现:中学建筑设备使用率达到114%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小学建筑设备使用率达135%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第1章绪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学科性质为部门经济学或教育部门经济学。

学科研究的对象为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

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

学科体系结构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发展历史;(2)学科的理论基础;(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4)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5)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组合以及劳动报酬;(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发展战略。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劳动有一部分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劳动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能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在劳动力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第3章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术资本、健康资本、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资本以及培训资本等。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计量的。

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等。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需求和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多层面、多方位的,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师劳动及其报酬)【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师劳动及其报酬)【圣才出品】

第16章教师劳动及其报酬1.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答:教师劳动与其他行业的劳动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和影响学生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劳动过程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品格。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具有高度的劳动自觉性和事业心,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也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注重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简单地运用管、卡、压等手段。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教师的劳动成果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身上。

培养人、塑造人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的对象、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师所担负的任务上。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育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育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教师精雕细刻创造性的劳动过程,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和艺术。

教育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以遵循,但是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受社会多方面影响的人,是具有个性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是生动活泼的一代,况且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劳动中需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创造性地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3)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教师劳动是见效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具有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的劳动。

一个人从人幼儿园,进小学、中学,乃至读大学,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需要十几年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第1章绪论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学科性质为部门经济学或教育部门经济学。

学科研究的对象为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


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

学科体系结构主要由六个部
分组成: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发展历史;
(2)学科的理论基础;
(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
(5)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组合以及劳动报酬;
(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发展战略。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劳动有一部分属于生产劳动
的范畴,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劳动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能力和科学技
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在劳动力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再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
基础。

第3章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
术资本、健康资本、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资本以及培训资本等。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
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计量的。


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
划分理论等。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需求和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多层
面、多方位的,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先导性、
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着密
讶的关系。

社会生产发展决定科学技术发展,而科学技术又是生产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社
会生产的推动力量。

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具有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具有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
的形式。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济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
响。

教育是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产业,现代教育是国家创薪体系的重要力量。

第6章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服务、教育服务贸易被认同。

教育服务具
有基础产业性、交换性、市场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教育服务产品消费者的多层性和
多元性。

教育服务与市场经济有多层次的关系。

学校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竞争中应该形成自
己的优势,其中优质教育服务质量是形成学校优质教育服务的核心,创办特色学校是形成学
校服务优势的重要举措,打造学校经营品牌是形成教育服务优势的有力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面作出了多方面承
诺。

第7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是研究宏观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育结构受经济结构的制约。

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制约教育结构内部发展变化的趋势。

其中教
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是关键环节,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
化,同时教育结构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第8章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

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周期性长、弹性大以及长效性和迟效性
等特点。

教育投资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拨款、社会捐集资、企事业单位投资、学校自筹资
金以及学生家庭和个人投资等。

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教育
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主要有经
济因素、人口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方法有测推法、坐标
图示法、国际比较法等。

第9章教育成本
研究教育成本对于计量教育经济效益以及计量劳动者的报酬,加强教育宏观管理与决策
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
教育物质成本与教育人员成本等。

计量教育成本也有多种方法。

第10章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是桂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投资性消费、消费主
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是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结构性升级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教育消费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这对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消费呈现出许
多新的特点,诸如消费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等,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消费中的盲
目性,消费支付形式的单一性以及消费中存在的浪费等,对此我们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第11章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
教育产权是指拥有举办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利。

教育产权具有产业性、公益性、强制性、
排他性。

教育产权和企业产权存在差异。

不同的办学模式有不同的产权结构。

学校经营是指
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
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经
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学校经
营可分为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

第12章教育经济效率
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9产出之比。

计量教育经济效率有各种指标体系,主要有理
论性指标体系、实用性指标体系、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同时还有各省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颁
布的义务教育指标体系。

教育经济效率是可以计量的,主要的计量方法有以单个合格毕业生消耗教育投资量为指标的计量方法、以教育投资经济系数为指标的计量方法、以统考总分修正量计量方法,还有生产函数方法和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方法等。

第13章教育规模经济
教育既有规模经济,也有规模不经济。

只有教育规模适当,才能达到规模经济。

教育规
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条件,即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当性、教育规
模扩大的有限性。

教育规模经济是指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
不衍生人际关系远离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数。

教育规模有多种类型,主要有九类,
即规模过小成长型、稳定型、萎缩性,规模适度成长型、稳定型、萎缩型,规模过大成长型、
稳定型、萎缩型。

国内外的学者对教育规模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第14章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
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即
把投入教育的资源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
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数,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
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教育成果与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时才会产生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
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特点。

计量教育经济效益有多种指标,主
要有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教育对个人收入
增加的贡献等。

第15章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教育创造的经济效益是可以计量的,计量方法有多种,其中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在国内
使用较多。

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余数分析法、丹尼森提出的因素分析
法、沃尔什提出的现值折算法、教育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衡量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等。

第16章教师劳动及其报酬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现者。

教师劳动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长效性和迟效性等特点。

教师应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规定教师工作量
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原则、学校以教学为主原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为依据的原则。

提高教师劳动效率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现代化设备装备学校,提高
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管理工作,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确定
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按劳分配和绩效分配的原则,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国教师工资制度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工资报酬在逐年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教师也在不断地流动,要用市场机制调节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增加教师工资报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