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

合集下载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萎病
该病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水流、灌溉水等传播,从根部 侵入棉株。高温、高湿、多雨等条件下容易发生。
棉花黄萎病
该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从根部侵入棉株。土壤中存在大量 的菌源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夏季高温、高湿、多雨等条件下 也容易发生。
02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 果。
03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实践
品种选择
01
02
03
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 病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 病害发生的概率。
适应性广的品种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稳定 的品种,减少环境变化对 棉花生长的影响。
传播有影响。
土壤环境
03
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
病和传播。
05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总结词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详细描述
通过传统和现代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抗病性、适应性强的棉花品种,并推广种植,可有效降低棉花枯萎病和黄 萎病的发病率。
04
CATALOGUE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发病率
评价防治效果的首要指标,发病率越低,防治效 果越好。
病情指数
反映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严重程度,病情指数 越低,防治效果越好。
产量
防治效果好的处理,棉花的产量明显增加。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02
生态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育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式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
品种的合理布局
避免单一品种的种植,降低病害流行的风险。
合理轮作制度
轮作计划
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棉花,以降 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休耕制度
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上实行休耕,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害的 发生。
THANK YOU
和发育。
合理灌溉,避免土壤过湿
要点一
合理灌溉
根据棉花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湿度状况,进行合理灌溉,避 免土壤过湿。
要点二
防止淹水
在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棉田淹水,以减少病原菌的 滋生和传播。
及时去除病株,减少病害传萎病的症状和表现,及时发现并准确诊
断病株。
病株处理
02
经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的带有抗 病基因的工程菌。
02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应用方法
可喷洒在棉花叶片上,或混入土 壤中。
03
抗病基因工程菌的 作用机制
通过表达抗病基因,从而抵抗病 原菌的侵染。
05
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保护性杀菌剂
总结词
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但 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
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去除,并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以减少病害传播。
轮作休耕
03
对于病害严重的地块,可以考虑进行轮作休耕,以降低土壤中
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04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拮抗菌剂防治
拮抗菌剂的种类
包括芽孢杆菌、木霉菌、放线菌等。
拮抗菌剂的应用方法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黄萎病症状:在苗期及定植初期易染。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首先发黄,逐渐发展至叶片半边或整个叶片发黄。

天气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棉苗萎蔫,早晚恢复正常。

后期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落光,仅剩茎秆。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

将种子用55℃温水浸1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②苗床处理。

每平方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15克与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然后将药土制成苗钵备用。

另按10公斤细土配1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拌制盖种用土。

播种时做到用药土对种子下垫上盖。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平方米灌药液5公斤,7天一次,连灌2次~3次。

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

可归纳为5种类型:①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②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③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④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皱缩型:5片~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

成株期症状有多种类型。

叶片也可表现为黄化型、网纹型等类型,容易落叶。

重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株型矮小。

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棉株突然失水。

叶片迅速凋萎青枯,叶片下垂,常落叶成光秆。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2、轮作换茬。

3、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病重田块要施速效氮肥。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毫升~150毫升。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及时发现
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现并 记录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
清除病株
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清 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原菌 的扩散。
化学治疗
使用化学药剂对病株进行 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
化学药剂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针对性药剂
根据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化学药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合理使用药剂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 操作,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02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生态防治 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是生 态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 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的选用能够显著降低 棉花病害的发生率,提高棉花 的产量和品质。
在选购棉花品种时,应了解其 抗病性能,并选择经过审定且 具有较强抗病性能的品种。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能够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
合理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应避免同一种作物连作,尤其是 枯萎病严重的地块更应避免。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的 施用量,以防止植株过度生长,降低抗病能力。
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网络
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干旱季节,应加强灌溉管理, 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需求。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能够减少土壤中的病原 菌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以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的方式,如与玉米、小麦等作物
轮作。
轮作时间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情况而定,一般建议至少进行两
年的轮作。

如何预防棉花的黄枯萎病

如何预防棉花的黄枯萎病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使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如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
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使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如使用溴甲烷、氯化苦等 ,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喷药防治
在棉花生长期间,定期喷施化学药剂,如使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 等,可以控制黄枯萎病的蔓延。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04
治疗棉花黄枯萎病的药物 及施用方法
药物治疗
01
抗霉素
可以用来治疗棉花黄枯萎病,使用时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稀释
,然后喷洒在发病的棉花植株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03
链霉素
链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治疗棉花黄枯 萎病有一定的效果。使用时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稀释,然后喷 洒在发病的棉花植株上。
甲基硫菌灵
甲基硫菌灵是一种广谱的杀菌剂,可以用来治疗棉花黄枯萎病。使用时 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稀释,然后喷洒在发病的棉花植株上。
施用方法
喷雾法
将药物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稀释后,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地喷 洒在发病的棉花植株上。
灌根法
将药物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稀释后,直接灌根在棉花植株上。 这种方法对于土壤中的病原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可以携带病原体,并在 棉花植株之间传播。
03
预防棉花黄枯萎病的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提高棉花的抗病 能力。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以减少棉花黄 枯萎病的发生。
合理轮作
合理安排轮作作物,避免与棉花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确定合理的轮作周期,使土壤中的病菌得到有效控制。

因地制宜防治棉花枯黄萎病

因地制宜防治棉花枯黄萎病
特点
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 、难以根治等特点,对棉花生产 造成极大的损失。
棉花枯黄萎病的危害
01
02
03
产量损失
棉花枯黄萎病会导致植株 枯萎死亡,严重影响棉花 的产量和质量。
品质下降
感染枯黄萎病的棉花纤维 品质变差,色泽暗淡,严 重影响其经济价值。
防治困难
该病难以根治,容易反复 发作,增加了防治难度和 成本。
04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控
防治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防治效果评估应综合考虑防治前 后的病情指数、发病率、产量等 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评估方法
采用对比实验法、随机区组法等 方法,对不同防治措施进行效果 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评估周期
防治效果评估应定期进行,一般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以便及时调 整防治策略。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 气候、土壤和品种抗性 等因素密切相关。
02
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 施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 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03
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 可以有效控制棉花枯黄 萎病的危害。
04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 种的棉花,需要采取差 异化的防治策略。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棉花枯黄萎病的致病 机理,为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理
01
02
03
04
轮作倒茬
通过合理安排作物轮作,减少 枯黄萎病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枯黄萎病抗性较强的棉 花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 土壤肥力,增强棉花抗病能力

精量播种
控制播种量,保持合理的群体 密度,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XIANDAINONGCUNKEJI植物保护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1病害症状1.1棉花枯萎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季节侵染和为害棉花,病株表现为萎蔫、畸形,导管黑褐色,叶片呈黄色网纹或变紫、变黄,有时萎垂,表现急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种症状,但都有共同特征:即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深褐色条纹,从根部到顶端形成一条直线。

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1.1黄色网纹型。

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

病苗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多发生在叶片边缘和近叶脉处,中间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

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温暖、高湿条件下易出现。

1.1.2紫红型或黄化型。

叶片变成紫红色或黄色,网纹不明显,并逐渐萎蔫死亡。

气温较低时易出现。

1.1.3青枯型。

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但叶片在短期内仍能保持绿色。

常在天气急剧变化,尤其是雨后天晴时易出现。

1.1.4皱缩型。

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轻病株能存活,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

1.2棉花黄萎病症状。

棉花黄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分为落叶型(光秆型)和枯斑型。

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变厚发脆。

随后,病斑边缘至中心颜色逐渐加深,但靠近主脉处不褪色,呈黄色掌状斑纹,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叶肉变厚,叶片向下卷曲,后期叶片焦枯,由下向上脱落。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

病株一般不矮缩,可少量结铃,但早期发病重的植株较矮小。

落叶型症状为病叶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大片褪绿萎蔫,叶色由淡黄色急速变为黄褐色至紫褐色,叶缘向背面卷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和果枝顶端变褐枯死,蕾、花、铃、叶片大量脱落,10d左右即落成光秆。

剖削病株根、茎和叶柄,可见木质部有淡褐色变色条纹。

1.3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区别。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 防治策略是什么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 防治策略是什么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防治策略是什么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日趋广泛,棉花种植产区深受枯萎病、黄萎病的侵害,给棉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那么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怎么防治呢?下面跟随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棉花枯萎病(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
分布广泛,主要在温暖潮湿的地区发生,危害棉花的生长,导致减产或绝收。
棉花黄萎病
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在温带地区发生,危害棉花的叶片,影响光合作 用和产量。
02
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的症状
01
02
03
叶片萎蔫
棉花枯萎病会导致叶片出 现萎蔫现象,尤其是在高 温干旱的条件下,症状更 加明显。
叶片变色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颜 色逐渐变黄,最终呈现褐 色或红褐色。
根系腐烂
棉花枯萎病会导致根系腐 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 收,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
叶片黄化
棉花黄萎病会导致叶片出现黄化现象,尤其是在多雨 年份或季节,症状更加明显。
叶片皱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皱缩,质地变脆,容易脱 落。
区别点:棉花枯萎病与棉 花黄萎病
• 概述 • 症状识别 • 病原与病因 • 防治方法 • 区别点总结
01
概述
定义
棉花枯萎病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主要侵害棉花的维管束,引起植株枯 萎死亡。
棉花黄萎病
由大丽轮枝菌属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主要侵害棉花的叶片,引起叶片黄 化、萎蔫。
分布与危害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轮枝菌属的黄萎轮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因
黄萎病菌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残体、种子等途径传播,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 过根部侵染,引起棉花黄萎。
04
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使用相应的杀菌剂进行灌根或喷雾, 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不同?①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

②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杆。

③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

④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

⑤枯萎病在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生急性黄萎病。

2、棉花枯、黄萎病各是什么病原菌?①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10年之久。

②黄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7年之久。

3、哪些条件容易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①多年连作,土壤内菌量大。

②低温:6-8月份如果遇到连续几天低温时,容易发生。

因半知菌类在温度低于28℃活动活跃。

棉株生长延缓。

③遮荫:棉株生长延缓,使棉株生长幼嫩,容易感病。

④高湿:6-8月份下暴雨或灌溉后排水不畅,易感病。

⑤高肥:氮肥施用过量,棉株生长过旺,枝叶幼嫩,容易感病。

⑥种子质量低劣。

⑦土壤雨后板结,不易散墒提温,易感病。

4、棉株感病的生理原因是什么?发芽的棉种及幼苗,其主根对菌液根感染具有免疫性。

随着次生根生长,免疫性即行消失。

这是因为幼苗在3-6叶期下胚轴导管顶壁存在,阻碍了病菌向上移动,随着棉龄增加,上下胚轴的导管开放,顶壁消失,抗性便趋下降。

当结铃增多,形成层呈休眠状态时,抗性又下降,下降速度与结铃量和形成层定型呈正比。

凡是使棉株生长幼嫩和生长发育延缓的条件,如遮荫、高肥、高湿、低温、种子质量低劣等,都能导致棉株抗萎性降低。

5、如何利用农业技术防治枯、黄萎病?①轮作倒茬。

重病地改种小麦、玉米5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2年。

②种植抗病品种。

在抗萎病程度上,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品种如GK-12,在抗萎性上表现良好。

另外,早熟品种抗性较低,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③减少种子带菌机会。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种植结构调整
在针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过程中,调整种植结构是一项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地安排作物 的布局,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例如,实行轮作制度,避免多年连续种植棉花,可 有效降低土壤中黄萎病的菌源量。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黄萎病具有抗性的棉花品种是预防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抗病品种的种植能够显著 降低棉花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调节土壤酸碱度
根据土壤酸碱度情况,适当调节土壤酸碱度 ,创造不适宜黄萎病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抗病品种选育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用对黄萎病具有较强抗性的棉花品种,提高植株自 身的抗病能力。
杂交育种
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新品种。
06
棉花黄萎病防治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种植结构调整有效控制病害
土壤检测
检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为黄萎病的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检测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会为黄萎病的病原菌提供更多的传播途径。
病原菌检测
采集样本
采集棉花的叶片、根系样本进行检测。
实验室检测
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大小、繁殖方式等特征,以及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04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
选择对棉花黄萎病抵抗力强的品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经济有 效的方法。
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倒茬,可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减轻病害发 生。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施肥、浇水,促进棉株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用杀菌剂拌种或浸种,可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轻苗期病害。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种子及病菌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熏蒸、高温烘烤等。

3.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棉花的轮作休闲制度,减少病害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积累,降低发病风险。

4. 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质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5. 密植增密:适度密植棉花,增加棉田内棉花的遮阴效果,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6.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合理掌握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量,维持棉花生长发育的平衡,并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7. 及时发现病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药剂进行农药喷施,控制病害
的蔓延。

8. 病部清除:发现病害植株及时将其拔除,避免病原菌通过继续感染其他植株。

请注意,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害的不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专家的建议来采取。

同时,合理施用农药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棉花黄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棉花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棉花的根系,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枯萎死亡等症状。

该病害在棉花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一、病害的发生原因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土壤、气候、病原菌和棉花品种等。

其中,土壤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土壤酸碱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都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病原菌的种类和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棉花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适量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供应,以提高棉花的免疫力。

3.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方法。

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对棉花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防治,但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进行土壤消毒,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以保证棉花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防治

图5.1.5-16 棉花枯、黄萎病病害循环
四.综合防治
1. 棉种消毒。带菌种子硫酸脱绒后,用多菌灵 加水浸种14小时。 2. 农业防治 ①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 稻棉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以三年水稻一年棉 花的轮作方式为最好,也可以和花生、洋葱、大 蒜等作物轮作。②在重病田应种植抗、耐病品种。 3. 消灭零星病田 要及时拔除病株销毁,并在 病点1m2内处理,用恶霉灵·福美双、乙蒜素、 辛菌胺醋酸盐、氨基寡糖素、枯草芽孢杆菌等药 剂,加水土壤喷雾。
(1)黄色网纹型 病苗的子叶或真叶边缘出现 黄色斑块,斑内叶脉失绿变黄,呈黄色网纹,随后 变为褐色网纹状。后随病斑扩大,叶片萎蔫脱落。
(2)紫红型 子叶或真叶变紫,逐渐萎蔫死亡。 (3)黄化型 子叶或真叶变黄,逐渐萎蔫死亡。 (4)青枯型 叶片不变色而萎蔫下垂,全株 青枯死亡或半边萎垂。
图5.1.5-1 黄色网纹型
图5.1.5-14 棉花枯萎病病原 1.小型分生孢子梗 2.大型分生孢子梗
3.大型分生孢子 4.小型分生孢子
2.棉花黄萎病菌 有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种,我国的是大 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分生孢子梗常 由2~4层轮辐射状的枝梗及上部的顶枝构成,基部 略膨大。每层有3~5个枝梗,也有1~7枝的。分生 孢子着生在小枝梗顶端,椭圆形,单细胞,偶尔也 有双细胞的。
图5.1.5-15 棉花黄萎病病原 1.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干燥时分生孢子着生状 3.湿度大时分生孢子着生状 4.膨胀菌丝 5.厚垣孢子 6.拟菌核
三.发病规律
棉花枯、黄萎病初侵染来源多,带菌种子是远 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病残体是近距离传 播的重要病原,同时带菌的棉籽饼及种子壳、病残 体及带菌粪肥和其他田间寄主都是重要的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通过根系直接侵染,创伤更有利 于侵染。

【棉花】枯黄萎病到底有没有救?

【棉花】枯黄萎病到底有没有救?

【棉花】枯黄萎病到底有没有救?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上具有毁灭性的两种病害,被称之为“植物癌症”,这两种病害一经传入发生,很难根除,而传播蔓延迅速。

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的表现症状苗期发病多呈黄色网型,低温时出现紫红型或黄化型,阴雨突然转晴变暖时出现青枯型病株。

成株发病植株矮缩,叶片深绿变厚,叶缘向下卷曲。

夏季高温病株抽出新枝叶,出现畸形。

秋季病势加重,叶片从顶端向下枯死脱落,成为光秆,剖开茎秆维管束变成黑褐色。

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的表现症状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

初期病叶叶肉淡黄,随后叶缘向上卷曲,叶肉变厚,后期叶肉变褐,焦枯脱落,仅剩叶脉,呈“鸡爪状”。

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两种病状的典型区别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

最为明显的区别是;黄萎病叶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斑。

防治方法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目的有两个,即减少病菌传播和提高植株抗性。

二是配合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1)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湿,可降低病害发生;(2)合理密植,严格防止棉株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并及时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3)及时到田间调查,一旦发现有零星病株,最好立即拔除,带到田外销毁;(4)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减轻危害。

同时根据棉花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尤其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

药剂防治目前在枯黄萎病上防治效果比较好的是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棉根和植株体内定植和传导,并随着根茎叶的生长而扩展繁殖,使新根不受病菌侵染。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棉花整个生长期都能侵染为害。

在自然条件下,枯萎病在子叶期就可出现病株,而黄萎病发病时期较晚,幼苗期很少表现症状。

枯萎病的症状幼苗期表现为: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黄化型、青枯型;成株期常见症状是:矮缩型、网纹黄化型、枯斑型、急性凋萎型;黄萎病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可划分为落叶型或称光秆型、枯斑型或掌状枯斑型和黄斑型。

有时枯萎病和黄萎病混合发生,两种症状在同一棉上显现,其症状与侵入病原菌种类及数量相关。

化学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

用45%炭枯净WP每公斤种子5~8克药剂拌种,或用40%炭克WP1000~1200倍液浸种。

(2)喷雾。

在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前喷药预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枯萎病盛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6月中下旬,枯萎病来势猛,危害重,若遇大降雨则可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积流行,可在6月上中旬用25%溴菌腈WP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1~2遍,可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盛发流行。

②黄萎病的盛发期在7、8月棉花花铃期,此时棉株得病,引起结铃稀少,脱落较多,产量减少,品质变坏,并且由于棉株较大,防治较难,在7月中下旬应抓紧防治,用25%溴菌腈WP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可有效防治黄萎病的发生。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花结铃期
掌状斑驳型(黄斑、枯斑)、萎蔫型 株型一般正常 由下向上发病 病株的维管束呈黄褐色 潮湿时产生白色霉状物
二者的区别有如下6点:
1.枯萎病在苗期可严重发生,蕾期是发病盛期,而黄萎病在 蕾期才开始发生;
2. 枯萎病常自顶端向下发展,黄萎病则是从下向上扩展;
3. 枯萎病可表现矮缩,叶片变小变厚、皱缩,黄萎病则无这 些变化;
1.严把种子关,保护无病区 (1)植物检疫: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①硫酸脱绒②402药液温汤浸种③多菌 灵浸种。 2.铲除零星病株,消灭零星病区 3.实行轮作倒茬,控制和压缩轻病区
萎病防治困难的原因?
2.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3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300万亩, 其中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面积1700多万亩。请你谈谈 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才能将损失降 低到较小的程度?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棉花枯萎病侵染循环图 1.越冬 2.病菌萌发侵入 3.病菌进入维管束繁殖 4.发病
1.初侵染来源: 两种病菌分别以各自所产生的菌丝体, 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或微菌核在棉籽、棉籽壳(包括 棉籽饼)、病残体、土壤和带菌的土杂费中越冬,成 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2.传播途径和方式。病菌主要从棉株根表皮细胞或伤 口侵入,病菌侵入后经过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 繁殖扩展,分布至全株,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棉铃铃 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4.枯萎病叶脉可变黄而呈现为网纹状,黄萎病叶脉为绿色, 主脉间叶肉变成黄斑块状; 5.枯萎病早期便可落叶形成光秆,而黄萎病落叶少,又多在 后期;
6.病株的根、茎和叶柄剖开后,枯萎病株的导管为深褐色, 黄萎病株的导管为浅褐色。
二、病原物(Pythogens)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棉枯萎病病叶 (黄色网纹型) 棉黄萎病病叶
(黄色掌状斑驳)
棉枯萎病病叶(黄色网纹型)
棉枯萎病病株(青枯型)
棉枯萎病病株(黄化型)
棉枯萎病病株(紫红型)
棉枯萎病病株 (萎蔫型)
棉枯萎病病株
(左:矮缩型病株 右:健株)
棉花黄萎病后期病叶
棉花黄萎病株
棉茎剖面(左:棉枯萎病 中:棉黄萎病 右:健株)
oxyspor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带菌寄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 中农作物有184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番 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一、症状(Symptom)
由于棉花枯黄萎病是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而
侵染过程类似的两种病害。在同一棉田或同一棉株 上,有时枯萎病和黄萎病两病在同一病株上发生。 因受病菌侵入或在植株体内繁殖量的影响,其症状 表现有的以枯萎病为主,有的以黄萎病为主。以枯
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常表现为植株矮缩,或叶
片呈黄色网纹型;以黄萎病为主的植株则植株不矮 缩,多表现为掌状斑驳症状。
棉花枯黄萎病 Cotton Fusarium and Verticillium Wilt
简 介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最重的两种病害, 在我国,损失约150-200万担。在世界上美国和前苏联 以黄萎为主,我国以枯萎为主。
棉枯萎病也叫萎蔫病、乌心瘟。枯萎病为害棉苗, 特别是定苗以后,大量棉苗发病,萎蔫枯死,导致缺 株减产,纤维品质降低,不少地区枯黄萎病同株混生, 产量损失更大。
3.气候因素 枯黄萎病的发病适温为25~28℃,低于25℃或高
于30℃,病情发展缓慢,超过35℃即呈现出隐症.
降雨量及湿度也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棉 花花蕾期降雨较多,温度适宜,湿度较大,往往有利 于发病,夏季暴雨之后,常会加重病情. 4.耕作栽培因素
五、防治(Control)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就难以防治和消灭。因此对病区应 进行综合治理,采取“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 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棉枯萎病和棉黄萎病混生型病株
表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症状表现主要区别比较
枯萎病 苗期至成株期 黄萎病 主要发生在成株期
项目 危害 时期
发病 盛期
症状 类型 株型 发病 特点 内部 症状 病症
现蕾前后
黄色网纹型、青枯(萎蔫)型、矮 缩型、黄花型、紫红型 株型改变、表现矮缩、丛生叶、 小叶 从上往下发病 病株的维管束呈深褐色 潮湿时产生红色霉状物
1.菌源因素:
菌源累积量与病菌致病力的强弱
2.棉花种与品种因素
枯萎病抗病性:中棉最强,陆地棉中度感病,海 岛棉高度感病。 黄萎病抗病性:海岛棉抗耐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 中棉较感病。 3.生育期: 枯萎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发生,发病盛期 主要在现蕾前后;而黄萎病通常苗期很少发病,多在 现蕾后才开始发病,开花结铃期为发病高峰期。
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
要与农时操作等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
腐熟透的带菌棉籽饼等。
四、发病 条件(epidemic factor)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同。 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菌源数量、 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措施、
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棉花病害种类很多,据报道,全世界棉花病害有 120多种,我国发生的约40种左右,其中对棉花生产 影响较大的有10多种。如棉炭疽病、红腐病、红粉 病、疫病在苗期和铃期分别引起死苗和烂铃;立枯
病能引起严重的烂种、烂芽和烂茎;棉角斑病、茎
枯病、枯萎病,在棉花苗期,成株期和铃期均可发 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对棉花生产威胁最大。
1.形态特征:
棉枯萎病病菌 1.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干燥时分生孢子着生状 3.湿度 大时分生孢子着生状4.膨胀菌丝 5.拟菌核 图 棉花黄萎病菌
2.生理分化:
枯萎8个生理小种:1、2号在美国;3号在埃及;
4号在印度;5号在苏丹;6号在巴西;我国3、7、8
第三章 棉花病害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产棉国家之一,有悠久的植棉 历史和广阔植棉地区,东起长江三角洲沿海棉区及辽 河流域,西起迄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南自海南,北 至新疆玛纳斯垦区均可植棉。各种棉花病害也随之遍 及各棉区。棉花病害是制约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达24%。 美国棉花病害协会1952~1990年的统计,因病害造成 棉花的损失年平均为13.28%。我国无系统统计数字, 估计损失产量8%,因各种病害年损失皮棉约为万吨, 约人民币70亿元。
号。3号致病性中,7号最强,8号最弱。
黄萎3个类型:致病力强Ⅰ型(落叶型);中等
Ⅱ型(叶枯型);最弱Ⅲ型(黄斑型)。
3. 致病机理:
一是毒素学说,枯萎病菌可以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Fusaric acid,FA,又称萎蔫酸,①改变了细胞原生质膜的透性,寄主的防 卫系统受到破坏,增加了寄主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使植物主动吸 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无法补充,因此表现萎蔫。② 螯合寄主体内的铜、铁、镁等,而这些元素又是合成叶绿素的重 要物质,从而造成病叶失绿、枯死等症状; 黄萎病菌产生轮枝菌素(VD-toxin),对寄主体内二氧化碳的 固定、水的光解、辅酶Ⅰ的还原等均起破坏作用,因而严重影响 植株代谢,导致萎蔫。 二是导管堵塞,由于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生长 和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和甲基酯酶降解了导管内壁的 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从而阻滞了水分的输送,导致萎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