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文明
《爱欲与文明》(美)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爱欲和文明一直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
爱欲被视为原始、动物化的本能,而文明则被看作是人类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然而,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美国文化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挑战了这种传统的观点,探讨了爱欲与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
爱欲的本质马尔库塞首先对爱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爱欲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达,它是生命力的体现。
与传统观念不同,马尔库塞认为爱欲不仅仅是性欲的追求,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关怀、接纳和理解。
爱欲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连接和情感纽带。
爱欲的社会化过程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马尔库塞详细讨论了爱欲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类对爱欲的表达和认知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得到的。
家庭、教育、文化等因素都能塑造一个人的爱欲观念和行为表现。
因此,爱欲不仅仅是个体的私人领域,而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爱欲与个人解放马尔库塞在书中进一步探讨了爱欲与个人解放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尽管社会和文化的束缚可以限制和扭曲一个人的爱欲表达,但个人解放的实现可以帮助人们追求真正的爱欲自由。
个人解放包括对自己真实情感的认知和接纳,以及对社会和文化束缚的反抗。
爱欲与社会变革最后,马尔库塞讨论了爱欲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当一个社会能够在爱欲方面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时,它也将实现文明的进步。
爱欲的自由表达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相辅相成。
因此,爱欲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和政治的关注,以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
结论《爱欲与文明》一书深入探讨了爱欲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挑战了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
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表达,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正是在爱欲的塑造和表达中发挥作用。
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变革能够实现真正的爱欲自由和文明进步。
这本书为我们重新思考爱欲的概念和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以上就是我对《爱欲与文明》一书的简要总结。
在通读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爱欲和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解放和社会变革对爱欲的重要性。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爱欲与文明》是一部由英国作家罗杰·斯克鲁顿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两个主要角色的情感纠葛和对社会文明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文明的脆弱性。
小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爱情、欲望和文明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个主要角色展开,一个是名叫约翰的野人,他在一个原始部落中长大,对文明一无所知;另一个是名叫琼的文明女性,她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野人的出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他们的相遇而产生了交集,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小说通过约翰和琼的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爱欲和欲望。
约翰在遇到琼之前对爱情和性欲一无所知,而琼则生活在一个充满欲望和诱惑的社会中。
两人的相遇让他们对爱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们陷入了痛苦的纠葛之中。
小说通过对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描写,深刻展现了人性中的爱欲之美和矛盾。
除了对爱欲的深刻探讨,小说还通过约翰和琼的故事,对社会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约翰来自一个原始部落,对文明一无所知,而琼则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两人的相遇让他们对文明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们对社会的种种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文明的探讨,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让读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爱欲与文明》的阅读,让我对人性、爱情、欲望和社会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说通过对约翰和琼的故事的讲述,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也让我对爱情和欲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小说对社会文明的探讨也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通过对《爱欲与文明》的阅读,我对人性、爱情、欲望和社会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爱欲与文明思想之现实意义
《爱欲与文明》思想之解读摘要: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一切的一切都“看上去很美”,然而这看似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是否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感到幸福,端看现今层出不穷的各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以及病态的社会现象便发现并非如此。
《爱欲与文明》一书中的理论观点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社会病态的根源,可以供有识之士参考。
关键词:弗洛依德马克思主义,额外压抑,爱欲解放论赫伯特.马尔库塞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
是现代西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理论家,在他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里,他注意致力于实现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把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克思的“劳动生产”论联系在一起论述人的本质,从而提出他的所谓“爱欲解放”与“文明进步”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社会发展理想。
他的理论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提出了爱欲的概念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这大体对应于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解释,由快乐原则统治的无意识过程所追求的知识获得快乐,这种快乐的理解应当是冲动的瞬时的快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物本能,而与此同时,由现实原则统治的意识让人们“学会为得到延迟了的、收到限制的,但却是‘保险的’快乐而放弃暂时的、不确定的、破坏性的快乐”,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欲作为个体的重要部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是伴随最原初人类的本质属性,性欲作为无意识中生欲和破坏欲代表的死欲成为无意识的两个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欲和爱欲两个词代表的是一个意思,且所指模糊不清,有时代表的是同人的生殖器官有关的对异性的肉欲追求,有时又代表人的肌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更多情况下是强调两性间的情爱活动。
而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他将两者做了明晰的区分,性欲即指“‘特定范围’的局部冲动”①,爱欲则“是人的本质,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从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①,代表了整个生物体的冲动,从质和量上相对于性欲都扩大了范围。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爱欲与文明》系马尔库塞的主要代表著作,这本书带有马克思社会学观点的特征,同时又融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该书以心理学方法为突破口对社会历史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马尔库塞首先对马克思学说进行了考察,其主要的着眼点是异化理论。
他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启发,本书在方法论上是将辩证法和现象学作融合的一种创新,在写作手法上,马尔库塞首先考察了认识论,而后依靠认识论建立起来的观念用于分析社会学问题。
马尔库塞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两个:其一是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另一则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处境下,人的生活境况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人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马尔库塞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即劳动的异化是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源,阶级斗争和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使得社会的矛盾源泉日益明显,这些矛盾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的意识层面。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虽然也认为资本社会充满着矛盾,但是他并没有指出这种矛盾产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因而有必要确立一个对社会作批判的准则。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马克库塞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并把爱欲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劳动是否符合自在的爱欲活动,作为批判的标准。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意识有两个层面: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涵盖了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人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存在特性的生命本能。
而“性欲”则强调男女性之间的欲望。
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做了修改,他首先拓展了“爱欲”范畴,并指出爱欲是一种生命的冲动,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
性欲只能给人带来局部的快乐,而爱欲则带来更加持久的全身心的快乐。
因此,而要取得这种快乐的关键就是达到爱欲的彻底解放而不是盲目的无节制的纵欲。
在马尔库塞看来,获得爱欲的条件是要进入劳动领域,但是人要摆脱异化的劳动才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
对于的文明与爱欲的矛盾性,马尔库塞认为人类文明应当建立在非压抑性的秩序之上。
《红字》中爱欲与文明之关系
摘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生命本能即是爱,人所受的压抑其实就是爱欲受到了压制。
然而,文化与文明又伴随着人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文化和文明对人生命本能的压抑也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霍桑在《红字》中,就探索和揭示了这一矛盾对立关系。
关键词:本能;文明;压抑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曾经说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的概念是对西方文明的最无可辩驳的控告,同时又是对它的最坚定不移的捍卫。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
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存在,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但这种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
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就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揭示。
他将主人公放置在美国历史发展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即清教时期——神权政治统治时期。
清教思想牢牢地控制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它强化了《圣经》中人生来有罪的思想,强调人类彻底堕落了,但它也指出,尽管如此,上帝还是会有选择地饶恕某些人的罪的,不过具体是哪些人这可得由上帝来决定。
人的命运掌握在上帝手中,人活着就要努力劳作,尽早求得上帝的宽恕,死后进天堂。
那时的美国新英格兰的神权政治统治虽称不上是存天理、灭人欲,但对清教徒们来说人的本性受到了严重压制,他们不能跳舞,不能去看戏,只能去教堂唱唱圣诗、做做弥撒。
人们对自身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却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赎罪.灵魂净化之上。
人活着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赎罪、得到上帝的宽恕而死后进天堂。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原始欲望也没能被完全抹杀。
还是有人会冒杀头的危险铤而走险的。
《红字》的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牧师为强烈的爱欲所驱使,犯下了“通奸罪”。
海丝特为她义无返顾、勇敢地追求自己幸福的行为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而身为牧师的丁梅斯代尔,世人眼中清教思想的执行者和道德的楷模,非但没能以基督教的理性克制住“原始的罪恶的欲望”,反而灯蛾扑火般地告白于天下,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
爱欲与文明
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包含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批判和哲学理论作一些引申和阐发,并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
本文主要针对他对爱欲的进一步定义,爱欲受压抑的历史,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一、他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
要强调的是,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解放绝不是性放纵。
重新定义爱欲概念。
马尔库塞明确指出,爱欲的解放绝不能等于性欲的放纵。
虽然弗洛伊德没有明确区分爱欲与性欲,但两者还是有重大区别的。
性欲仅仅是关于两性关系的欲望,而爱欲作为生命本能,则蕴含更多的内容,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
性欲对个人来说之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还常伴之以痛苦和给社会带来的混乱。
可是,爱欲则会使个人获得一种全面、持久的快乐,并使社会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真正本质就是爱欲,爱欲不仅体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命本能欲求,体现了人类对快乐的渴望,而且表达了人类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二、在论证人的本质是爱欲之后,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劳动,他把弗洛伊德关于在现代文明中爱欲受压抑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被异化的观点相结合,发起了对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总批判。
马尔库塞认为,要解放爱欲就要进行劳动。
马尔库塞批驳新弗洛伊德主义没有注意到劳动异化的现实和资本主义社会赞美异化劳动压抑人类爱欲的压抑性生产。
“创造和扩大文明的物质基础的工作主要是劳动,是一种异化,是痛苦的和可怕的异化劳动,而且现在还是这样一种状况。
从事这种工作,几乎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倾向。
它是由残忍的必然性和无情的力量强加于人的。
”个体为了存活下去必须为某种他无法控制的设施而劳动,严格履行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功能。
在批驳的同时,马尔库塞也批判性的承认:并非所有的工作都是不快乐的,而且,工作多半是对攻击性冲动的社会利用,从而抑制破坏性本能。
对其的批判在于,首先,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令人痛苦,但是能在工作中获得愉悦,要么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要么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工作。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首先,作者引发了我对于爱欲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他认为爱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我们的欲望和性别角色是在文明的压力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下形成的。
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爱欲和性欲才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和规范,不再成为我们的本能驱动力的支配。
这样的观点让我感到困惑,因为爱欲与文明似乎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代表动物本能的欲望,而另一个代表人类智慧的理性规范。
然而,巴特却通过对文明与爱欲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爱欲在文明中被塑造和规范,从而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象征。
在这种认识下,爱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社会和文明基础上的情感和行为。
其次,作者对于被爱欲所驱使的个体的心理探索,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爱欲体验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巴特通过对文学作品、电影和绘画的分析,揭示了爱欲在我们思想和行为中的潜在力量和影响。
他认为爱欲是一种能够扭曲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力量,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点上,我深深地认同巴特的观点。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深刻体验到了爱欲对自己和他人的驱动和影响。
爱欲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痛苦和欢乐,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有限。
正是因为爱欲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痛苦和欢乐。
然而,爱欲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爱的美好,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经历爱的痛苦和失落。
作者对于这种存在于爱欲中的矛盾和复杂性的剖析,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爱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作者对于文明对于爱欲的控制和规范的分析,让我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作用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巴特认为文明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对爱欲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和规范。
在这种控制和规范的背后,是对爱欲的理性支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控制和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保护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谈《性、谎言、录像带》弗洛伊德文明哲学的主要内容是说“快乐原则”同“现实原则”的冲突在支配着整个文明的发展。
所谓“快乐原则”,是说人有追逐快乐的本能、生活需要,所谓“现实原则”,是指现实世界的需要,社会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在文明化的价值和人的本能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冲突,而一切文明都是作为社会努力压抑个人的本能欲望的结果而得到发展的。
爱欲或生命本能,在再生产的意义上原来并不限于性的范围;性是整个人类有机体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是,为了从事生产性工作(它本身并不带给人以快乐),人类发现必须把性经验的范围限于生殖领域,甚至把这种狭隘地想象的性限制到最小限度。
人类把这样解放出来的能量,不是用于追求快乐,而是用于同环境作斗争。
对于生产的其它的基本决定要素,也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加以改造,把它们用来克服物质的本性和增进劳动效能。
但是,这样一来,文明就必定具有一种压抑的性质,给本能套上了一副对它来说是不“自然”的面具。
然而,这种压抑和升华,却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固有的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引起一种恶性循环。
当劳动被认为其本身就是好的,而“快乐原则”整个地服从于增加劳动效能的时候,人类就必须为了这些价值的缘故而不停地竭力压抑其本能。
于是,压抑的总和就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增长。
压抑还是一架自我推进的机器,文明所生产出来以减轻由压抑带来的痛苦的东西,在发展中又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压抑器官。
这样,文明所带来的好处和自由,又因为文明的增加而丧失了。
尤其因为异化劳动——而这就是文明所允许的唯一的一种劳动——的发展,而被抵消掉了。
马尔库塞认为,必须从双重容积去理解压抑的概念,即:拒绝痛苦的本能进入意识之中的,个人的技术心理装置,以及压抑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把性本能的能量加以改造,把它纳入到对于保持和永恒化正在不断发展着的现社会有用的渠道之中。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性、谎言、录像带》这部影片所反映的深层含义了。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爱欲与文明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作者通过对爱欲与文明的探讨,让读者在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提到了爱欲和文明这两个概念,作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爱欲和文明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爱欲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和欲望,它包括了对物质的追求、对性的渴望以及对权力的渴求等。
而文明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它包括了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科学技术等。
作者认为,爱欲和文明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爱欲可以促进文明的发展,而文明也可以约束和规范爱欲的表达。
在书中,作者还对爱欲和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爱欲和文明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道德和伦理方面,人们常常会因为爱欲而违背文明的规范;在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方面,爱欲也常常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然而,作者也指出,爱欲和文明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关系。
爱欲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促进文明的发展;而文明可以规范和约束爱欲的表达,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通过对爱欲与文明的探讨,作者让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爱欲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既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也包含着相互促进和补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爱欲和文明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
例如,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因为爱欲而违背道德和伦理规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但同时,爱欲也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爱欲与文明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爱欲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和欲望,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爱欲并不是无限制的,它需要受到文明的规范和约束。
《爱欲与文明》读书笔记
读《爱欲与文明》--品弗洛伊德的人类文明摘要: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是一部极具开创性并且特色鲜明的书,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却从中另辟蹊径,从个体性的、保守性的弗洛伊德理论中挖掘出了政治的、批判的内涵,并与马克思学说的一些概念、范畴相结合,从而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批判理论,拉开了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帷幕。
在此书中,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
这其实是一种人性解放论,他试图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革命的批判,使爱欲与文明的冲突同社会矛盾相结合,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幸的根源,用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论补充马克思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分析,将性本能解放同马克思的废除异化劳动,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生产者联合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自己的弗洛伊德式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体系,并指导社会变革的愿望。
马尔库塞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该书就是马尔库塞阐述他的观点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出在弗洛伊德眼中的文明究问题是怎么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文明;爱欲;攻击性;罪疚感《爱欲与文明》是马尔库塞思想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此以前,马尔库塞一直致力于提出一种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但进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爱欲与文明》为标志,他开始用弗洛伊德理论补充马克思的思想,试图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
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下的压抑性理论出发,针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文明与爱欲的不可调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应建立在非压抑性秩序的可能性。
他认为,爱欲的解放不仅不会阻碍文明的进展,还有可能解决在现实原则的压抑性秩序下许多无法避免的潜在危机。
文明问题是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着意深入探讨的主题。
他认为,文明不仅是人类实际生存的需要,也是爱欲的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幸福而创造的;但文明往往成为人们痛苦不幸之源。
爱欲与文明
《爱欲与文明》读书笔记——对“爱欲”与“文明”概念的浅显分析《爱欲与文明》探讨了哲学意义上的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一定程度上,决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学,它或多或少涉及社会。
当把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放到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时,文明的产生于个人人格结构的完善过程何其相似。
马尔库塞的这种想法当然在人类思想史上由来已久。
作为同样对人类认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达尔文,他在《人类的由来》中,给出了这样的大胆却似乎合理的说法:人类的进化过程,与人由胚胎发育成人的过程,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虽然这种说法被证明不那么可靠。
但我们为什么不去相信那些最具智慧的额脑袋做出的判断呢?也许这世界发展的规律的确符合这一内在准则:个体的发生过程重复了社会/种群的发生过程。
让我们姑且认为这种观点是经得起推敲的。
由此说来,这看起来处于两个水平的概念——爱欲与文明——有了放在一起来谈的可能。
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具体解释。
(这里作一个说明,由于我能力的限制,我不能对这本书作最深层次的解析,但我的这篇读书笔记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书的一些旁敲侧击,得出一些我姑且相信的真理。
)一、关于“爱欲”与“文明”的概念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对于爱欲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爱欲”的理解,可以说是相对到位与准确的。
然而对于文明,我的理解还是相对局限的。
我认为马尔库塞在这里所指的“爱欲”相较而言更侧重于性的本能或者说是性冲动。
这中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或许是驱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对于文明的概念,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给“文明”下了定义。
他引用了历史学家巴格比的定义“在城市中发现的那种文化”,并认为这样的定义虽接近问题实质,但并不实用。
他认为应当“将文明等同于一种社会状态,其中包括少量人口,无论人数多少,均摆脱了这样的任务,即不仅脱离食物生产活动,而且不从事任何其他经济活动。
而这些活动从文明的物质方面来说,是为了保持该社会的生活能够持续所必需的。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爱欲”?这听起来就很私密又有点小神秘的东西,和“文明”这种高大上的词儿怎么凑到一块儿去了呢?但是越看越觉得,这作者可真有想法。
马尔库塞说现代文明对爱欲进行了压抑,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
你看咱现在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就像被上了发条的小机器人,按照各种规则和任务不停地运转。
这种忙碌的生活,真的让我们对那种本能的爱欲,比如对美好的爱情、对自由的追求,都有点顾不上了。
就好像爱欲被关在了一个小盒子里,只能偶尔透过盒子的缝隙喘口气。
书里提到的“额外压抑”这个概念也很有趣。
我理解就是除了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存必须的压抑之外,文明还额外给我们加了好多条条框框。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那种对身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为了达到所谓的“美”和“成功”,我们得拼命节食、拼命赚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爱欲的压抑啊。
我们的爱欲本来应该是多元的,可现在却被引导到这么单一的方向上,就像本来可以自由生长的花朵,被强行修剪成了一种模样。
不过呢,马尔库塞也不是光在那儿抱怨现代文明对爱欲的压抑。
他还提出了一些希望,像是要解放爱欲来对抗这种压抑。
这让我感觉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里看到了一丝光亮。
虽然我知道要真的实现爱欲的解放,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毕竟现代文明已经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都罩在里面了。
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种思考的方向,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过得那么自在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常常联想到自己的感情生活。
有时候,我们在爱情里也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
比如说,家庭的期望、社会的眼光。
这些就像一道道枷锁,让爱情变得不再那么纯粹。
爱欲应该是那种自然而然、充满活力的东西,可在现实中,却总是被这些文明的产物束缚着。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爱欲与文明>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爱欲与文明》。
哎呀,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呢,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会讲些啥呀?等我翻开书,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东西,有时候让我觉得好深奥,可又忍不住想要弄明白。
书里说,爱欲可不只是我们平常想的那种喜欢呀、恋爱呀,它好像是一种更深层的力量,能推动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上的小明和小红。
小明总是默默地帮助小红,帮她搬重物,给她讲难题。
难道这就是一种爱欲的表现?难道小明心里有一股力量,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对小红好?还有文明,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有礼貌、守规矩。
它好像是一张大网,把我们所有人都网在里面。
我们在这张网里生活、学习、玩耍,有时候觉得很舒服,有时候又觉得被束缚住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有各种规章制度要遵守,有时候真觉得不自由,可要是没有这些规定,那学校还不得乱套啦?我就在想呀,爱欲和文明到底是啥关系呢?它们是好朋友,还是互相打架的对手呢?比如说,有时候大人们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别早恋。
这是不是文明在限制我们的爱欲呢?可反过来,如果没有文明的约束,大家都随心所欲地表达爱欲,那世界不就乱成一团啦?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的脑袋都快被这些问题塞满啦!难道爱欲就得被文明压着,不能自由地生长?那这样的话,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不也被压住了吗?再想想,要是没有文明,大家都只凭自己的爱欲做事,那世界不就像没了指挥的乐队,乱七八糟地演奏吗?哎呀,这本书可真是让我想得脑袋都疼啦!不过,我也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
爱欲和文明,它们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
就像我们骑自行车,得掌握好方向和速度,才能稳稳地前进。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被这本书搅得心里乱糟糟,可又忍不住去思考?反正我觉得,这本书虽然难,但真的很值得一读!。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科技的发展可以把一切不悦的工作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予以取消;物质资料的丰富可以消除匮乏的威胁。
文明不必抑制人的本能,而应当允许这些本能履行自己的功能,使人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说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冲突消除了,因而爱欲的基本压抑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然而人们面对的事实是,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里,人类的爱欲所受的压抑不仅没有消失和减轻,反而更加严重起来。
既然如此,消除这种爱欲压抑,彻底解放爱欲,就不会颠覆文明本身,而只会推翻现行社会的统治秩序。
大学生《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三】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包含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批判和哲学理论作一些引申和阐发,并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
本文主要针对他对爱欲的进一步定义,爱欲受压抑的历史,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一、他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
要强调的是,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解放绝不是性放纵。
重新定义爱欲概念。
马尔库塞明确指出,爱欲的解放绝不能等于性欲的放纵。
虽然弗洛伊德没有明确区分爱欲与性欲,但两者还是有重大区别的。
性欲仅仅是关于两性关系的欲望,而爱欲作为生命本能,则蕴含更多的内容,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
性欲对个人来说之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还常伴之以痛苦和给社会带来的混乱。
可是,爱欲则会使个人获得一种全面、持久的快。
《爱欲与文明》
本体论的建构
• 爱欲与死欲
•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 个体史与人类史
• 死欲:生命产生回到无机物的内驱力 • 外在化和内在化的攻击,破坏冲动 • 对永恒的否定
• 爱欲:生殖细胞的结合 • 对无限满足即永恒的渴望
• 在个体发生层次上,被压抑个体从孩提时 bi 期向有意识社会生存的发展。 • 在属系发生层次上,压抑性文明从原始部 落向完全有组织文明国家的发展
幻想与乌托邦
• • • • • 幻想作为对于前历史快乐的记忆 艺术作为想象对现实的革命 “世界醒来之日,便是语言逝去之时” 普罗米修斯与俄耳普斯、那咯索斯 席勒的“美导向自由”
对现实原则的超越
• 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的引入 • 额外压抑:为社会统治所必不可少的约束 • 操作原则:现实原则的现行历史形式,不 断发展、进取的对抗性社会的原则。
•谢谢大家
另一种文明的可能—爱欲的解放
•
July 19, 1898 – July 29, 1979
• 就读弗赖堡大学 就读弗赖堡大学, 先后师从胡塞尔、 海德格尔 • 《历史唯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基 础的新材料》 • 1933年进入法兰克 福社会研究所工作 • 五十年代后发表一 系列青年造反运动 教科书 • 《反革命与起义》 对六十年代青年造 反运动总结
一个例子:对性欲压抑的说明
• 生殖器性欲的至高无上的确立 • “于是力比多不仅在时间上减少了,而且 在空间上也缩小了。” • 对性反常行为的禁忌 • 性反常反对了生育次序,组织“父亲的再 现”
• 自动化缩短劳动时间 • 力比多的非压抑性升华 • 爱欲出于自身的计划:“消除苦役,改造 环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 活。” • 非异化劳动对力比多的释放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本文节选自:《爱欲与文明》作者:[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译者:黄勇薛民弗洛伊德对爱欲的定义是:它是“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从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
爱欲何来这个定义由于提倡非压抑性升华的观点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
爱欲的目标是要维持作为快乐主客体的整个身体,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有机体,加强其接受性,发展其接受性。
这个目标还产生了爱欲自身的实现计划:消除苦役,改造环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
所有这些活动都直接源于快乐原则,同时,它们也是把二体联合成“更大统一体”的努力。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文化中,爱情可以而且必须作为“目标受抑的性欲”来实践,并遵循由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社会对此施加的所有禁忌和压制。
一旦超出了这种合法的表现,爱情就是破坏性的,根本无助于生产性和建设性工作。
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已经被剥夺了,因为“现今文明生活中不允许两人之间有绝对的、自然的爱情。
”由于生存斗争成了一种合作努力,以求争取个体需要的自由发展和自由满足,所以压抑性理性让位于一种新的满足的合理性,在这里,理性和幸福汇聚了。
这种合理性建立了它自己的劳动分工、先后次序和等级制度。
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理性权威,这些权威以知识和必然性为基、以保护和保存着生命为目标。
如果压抑变得极其有效,以致在被压抑者看来,它具有了(虚假的)自由的形式,那么消除这样的自由就很容易表现为一种极权主义行为。
这再次出现了古老的冲突:人的自由不仅是个人私事。
但如果自由不也是一件私事的话,它就什么也不是了。
一旦私有性不再被看做脱离甚至对抗公共生存的东西,那么个体自由与整体自由也许就可以得到一种“公意”的调和,这种公意形成于以个体需要为目标的机构中。
弗洛姆曾写道:真正的爱情植根于生产性,因此可以确切地被称为“生产性爱情”。
不管它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我们对人类的爱,还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性爱,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大学生《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大学生《爱欲与文明》读后感【一】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是一部极具开创性并且特色鲜明的书,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却从中另辟蹊径,从个体性的、保守性的弗洛伊德理论中挖掘出了政治的、批判的内涵,并与马克思学说的一些概念、范畴相结合,从而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批判理论,拉开了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帷幕。
在此书中,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
这其实是一种人性解放论,他试图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革命的批判,使爱欲与文明的冲突同社会矛盾相结合,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幸的根源,用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论补充马克思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分析,将性本能解放同马克思的废除异化劳动,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生产者联合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自己的弗洛伊德式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体系,并指导社会变革的愿望。
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而“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而性行为是生物繁衍生息的必经行为,它作为自然界赋予生物的本能被赋予了较高层次的解释。
当人作为一个生物而言,对性行为的渴望就称之为性欲,许多时候人们为寻求一时的快乐不分对象和结果,希望通过性行为来实现身体上的满足,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即“无意识”心理,它不存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爱或恨,只为了满足自身的愉悦,人们此时的行为不存在思想约束的,这样更能体现人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质。
而当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而言,他对性行为的渴望就应该被称为爱欲,为组成社会中的家庭,人们有意识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并通过性行为表达自己的爱意,在这里对性行为的渴望是有特定对象的,思想意识引导人们渴望互相之间的亲密接触,只有唯一的彼此才能满足自己在肉体上的需求,而现实的伦理道德作为约束社会人的工具,将爱欲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当人们对固定的对象不存在情感上的渴求时,爱欲便会有所缺失,现实的社会工具反而会约束人性的解放。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爱欲与文明》是一部由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所著的小说,小说以19世纪晚期的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一段充满爱欲与文明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备受读者喜爱。
小说以主人公让·巴尔扎克为中心,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的种种风貌。
让·巴尔扎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的现实主义者。
在小说中,让·巴尔扎克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交往,逐渐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他的爱欲与文明之间的挣扎,也成为了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描写了让·巴尔扎克与女主角艾玛之间的爱情故事。
艾玛是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女人,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却又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了种种困境。
她的爱欲与文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小说的一大亮点。
通过让·巴尔扎克和艾玛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展现了爱欲与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小说中,作者对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的描写也十分细腻和真实。
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
总的来说,小说《爱欲与文明》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备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的描写,以及对让·巴尔扎克和艾玛之间爱情故事的描写,小说展现了爱欲与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不仅展现了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的种种风貌,也使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能够代表我们小组上台来汇报下这个学期“西方社会学”专业课冯老师发起的“读书报告会”的阅读成果,下面我分为四个部分为大家展示下我们阅读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成果。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把当代哲学中的某个哲学派别与马克思、特别是早期马克思的思想相融合,试图为治疗今日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提供药方,并为未来社会设计宏伟蓝图,可以说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倾向。
在这方面,本书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就是一个突出人物。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
马尔库塞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年轻时曾参加过社会民主党,1922年他拿到弗来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售书为生,又于1928年返回弗赖堡学习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马尔库塞在1928年发表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试图综合哲学视角下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这一论题将在后来被各种“存在主义的”或“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如萨特、梅露旁蒂等再度提起,并且对美国新左派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影响。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许多人那里已经堕落成了一种模糊的正统理论,因此需要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用“现象学的”经验去明晰这一理论。
同时,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个体的位置,因此究其一生马尔库塞都关注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以此补充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马尔库塞一直认为,海德格尔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伟大的导师和思想家。
从马尔库塞在20年代晚期到1933年他离开弗赖堡期间的笔记中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海德格尔授课的专注程度。
但是,马尔库塞对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十分沮丧。
在完成了关于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哲学的论文之后,马尔库塞决定离开弗赖堡,加入位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一机构在之后不久就在日内瓦和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分支机构——马尔库塞也都曾去过。
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的研究促成了欧洲黑格尔研究的复兴,不论是他关于生命与历史的本体论,还是他的绝对精神观念和辩证法,都再次得到重视。
之后,马尔库塞于1933年发表了他第一部综述,其中论述了刚刚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一成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早期马克思的著作相区别的趋势的一部分。
1933年纳粹政府不允许他完成论文,他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随后离开德国。
他先前往瑞士,随后前往美国,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
二战中在美国战略服务办公室工作,参与分析德国情报。
从1952年开始他作为政治理论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课。
在此期间,他并未自囚于书斋,而是积极干预现实,特别是对六十年代末在西欧、北美出现的那场既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又反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学生造反运动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他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造反之父”、“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被与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与这两者并称为“三M”。
1979年7月29日,他在应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之邀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终年81岁。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
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
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
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
《爱欲与文明》这部著作原是作者在1950年至1951年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的讲稿,后经作者整理,于1955年公开出版。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计11章,是标志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他尝试用弗洛伊德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并以此为武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描绘未来文明的蓝图。
下面,我简单介绍下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探讨下马尔库塞是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说结合在一起的。
二、主要内容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
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
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
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斯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现结合,提出的核心理念有三个:第一,他把弗洛伊德的爱与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爱欲解放论。
第二,他把弗洛伊德关于在现代文明中爱欲受压抑的观点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被异化的观点相结合,发起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总批判。
第三,他把弗洛伊德对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根源分析与马克思对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分析相结合,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
下面我分别做简单阐述:第一,关于“爱欲解放论”。
首先解释一下马尔库塞定义的“爱欲”一词。
虽然弗洛伊德没有明确区分爱欲与性欲,但两者还是有重大区别的。
性欲仅仅是两性关系的欲望,对个人来说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还长伴之痛苦和给社会带来混乱,而爱欲作为生命本能,则蕴含更多内容,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它会使个人获得一种全面的、持久的快乐,并使社会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
所以,马尔库塞提出的“爱欲解放论”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单纯的“性欲解放论”,虽然爱欲的解放也包括性欲的解放,但绝不是性欲的放纵。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在他看来,由于无意识是先天形成的,因而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无意识中的主要本能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由于人首先是一种存在,因而人的本质首先就是与存在原则相一致的生命本能。
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
在现代文明中,人受到压抑,就因为作为他的本质的爱欲受到压抑。
因此,马尔库塞指出,当马克思说人类的解放时,实际上也就是指爱欲的解放。
下面是我们组自绘的一个示意图,有助于大家理解:心理结构有意识无意识先天人的本质生命本能死亡本能存在原则人的解放爱欲爱欲的解放第二,马尔库塞认为,解放爱欲的关键就是解放劳动,换言之,就是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的痛苦,在劳动中获得快乐。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压抑爱欲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尽管表面上性自由泛滥,但由于性关系越来越紧密的依附于社会关系,性自由被用来为统治利益服务,性活动越来越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在这种性自由背后对爱欲的压抑更严重了,主要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这里解释下什么是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人们在劳动中从事越来越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操作,例如:装配线的整套技巧、政府机关的日常事务以及买卖仪式,都已与人的潜能无关,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
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是人类文明迄今达到的顶点,但同时也是爱欲受到压抑的顶点。
马尔库塞认为,能满足爱欲的只是非异化的劳动,是人的各种器官和机能的自我消遣。
这种消遣,不像异化劳动那样,只是为了人的自我保存而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相反,它的本性就是满足爱欲。
生命本能存在原则人的解放途径爱欲爱欲的解放非异化劳动第三,他把弗洛伊德对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根源分析与马克思对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分析相结合,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
在本书的第一章《精神分析的暗流》中,马尔库塞就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文明与爱欲是对立的,文化不仅压制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
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
这就是说,爱与之所以被压抑有其生物上的必然性:它本身就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因此,不是压抑爱欲,便是毁灭文明,非压抑性的文明是不存在的。
但弗洛伊德在一定程度上还看到了非压抑性文明可能性。
马尔库塞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
首先,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凝聚力,但并不具有反社会性,因而也并不必然与文明相冲突。
其次,为了明确区分弗洛伊德所未能明确区分的爱欲受压抑的生物根源与社会历史根源,以证明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存在的可能性,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两个基本概念“压抑”与“现实原则”之外,又增加了两个相应的概念“额外压抑”、“操作原则”。
下面请看示意图:文明的心理机制快乐原则从无机现实原则从原始人操作原则(特定的现实原则)到有机自我到现代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带来了异化劳动现阶段现阶段双重压抑带来了高度文明,爱欲得不到解放物质资料的日益丰富科技的发展消除压抑,一种非压抑性文明诞生前面所提到过人的心理机构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无意识过程所追求的只是快乐,由快乐原则支配,凡能引起不快感的活动,心灵都“拒绝参与”。
但快乐原则如果不加以限制,则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发生冲突。
个体逐渐痛苦的认识到,他的需要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无痛苦的满足。
在有了这种失望的经历之后,心理作用的另一个原则占了上风。
这就是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原则,因为在现实原则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基本现实,就是缺乏。
这意味着,生存斗争是在一个很贫穷的世界上发生的,人类的需要,如果不加以限制、节制和推迟,就无法在此得到满足。
所以,由现实原则带来的基本压抑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
而且随着现实原则的确立,他变成了一个有机的自我。
他所追求的是有用的、而且是在不伤及自身及生命环境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物质资料分配方式与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组织方式总是强加于人的,他们代表了特定文明阶段的统治利益,因而是操作原则,在这种原则统治下,社会根据其成员竞争性的经济操作活动而被分为各个阶层,所以带来了劳动分工、劳动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