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论文青春期属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心理发展迅速而不平衡,面对压力、矛盾和重重危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特点,帮孩子正确面对问题,顺利度过青春期,是作为家长师长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论文篇一《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应对》【摘要】青春期属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心理发展迅速而不平衡,面对压力、矛盾和重重危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特点,帮孩子正确面对问题,顺利度过青春期,是作为家长师长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特点;对策11、12岁至15、16岁的青少年,我们把他们划分为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记忆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的压力、矛盾和危机,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复杂而又矛盾重重。
所以又有很多社会学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少年归为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
一、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
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
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青年心里学论文[5篇模版]
青年心里学论文[5篇模版]第一篇:青年心里学论文个性形成及发展完善摘要: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起着知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关键字:体会感受形成原因个性长短处发展完善1.心理课体会感悟自我价值这面旗帜像太阳一样在头上升起。
所谓人生价值.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一个哲学范畴。
人生的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价值,它包括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个方而。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既有一般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属性。
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主要体现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
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其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方面。
因此.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统一。
理想就是人生奋斗、追求的总目标。
远大的理想就像人生航船的灯塔一样.始终引领着大学生的成才方向。
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越强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就越大;追求的目标越明确,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远大的理想还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还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他们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价值的内心定位,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成就。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或者说是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程度。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就会喜欢自己,尊重自己,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产生努力上进的想法和压力。
当一个人缺乏自我价值感时,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无意义,会厌倦生活,会瞧不起自己,导致自暴自弃不负责的行为。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孩童的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和如何做出反应的行为,决定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论文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论文篇1:《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摘要:在我国,青少年这一人群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6,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分析其各中原因,我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认知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认知需求WHO把青春期和年轻人的定义分别为10~19岁和10~24岁年龄组人群,这两个人群我们统称为青少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这一在传统上被当作最健康的人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和人员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中所出现的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逆反心理等[1]。
在这个群体当中,这样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正说明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对青少年群体有多么的重要。
据谭晖等人在2004年做的调查《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 9 % ,其中以预备班和高一年级发生率最高,达30 %以上;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为20 %~40 % ,高中女生最高[2],可见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逐渐突显出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国外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就会产生压力,压力积累太多或太久,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
从马加爵残杀同窗室友到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再到天津13岁男孩沉迷网络游戏模仿飞天跳楼自杀,再到最近的杨丽娟事件等等等等,此类事件引发了我国大众的深思。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论文(2)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论文(2)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论文篇二《浅谈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一成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将抗成长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教育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下面,我仅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心理发展角度审视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传统的家庭习惯看,一个人从乳儿期到青少年初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的环境,父母等直系亲属成为最早的启蒙老师。
在这一阶段,从人的心理发展情况看,自3岁的婴儿开始以直觉行动性的思维方式,当时父母所给予接触的物体、人物,与自身的运动紧密相关,父母直接支配着婴儿的行动;3岁至6、7岁学前儿童思维的产生主要是凭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这阶段父母的行为动作直接规定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也就直接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到了学龄初期(6、7岁至11、12岁),儿童的思维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的阶段,对所接触了解到的事物,行为会用简单的判断推理形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然依赖父母对自己所作联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进入青少年时期(11、12岁至17、18岁),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能够经常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有简单的辩证思维。
但是,由于青少年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反映事物的本质,在推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跳跃性,其思维的依据一方面来自以学校老师为主的教育内容,但因学校的原因(下面专门分析),使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受家庭父母的管教约束,对青少年初具形成的个性特点,世界观等方面有很大影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 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1.心理因素的影响(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
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
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青少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可能是在生理上的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之间会有紧密的连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影响。
由于青少年个体的思维和社交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完善,所以心理健康的问题可能比成年人更为复杂。
如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治疗和支持,则会出现很多行为问题和社交问题,甚至带来自杀等严重后果。
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1. 抑郁症青少年中的抑郁情绪常常被忽视,但它其实危害极大。
青少年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悲伤、烦躁、乏力、专注力下降等症状,如果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2. 焦虑症青少年的焦虑症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焦虑症在青少年中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过度紧张、强迫症状等。
在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失眠、不安和恐慌的情绪。
3. 压力问题青少年在成长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如果长期压力较大,会导致身心健康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记忆力减退、精神状态低落、免疫力下降等。
4. 违法问题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行为结构形成、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是未来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力量。
如果遇到问题不得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将会给青少年本身,社会以及其它个人和群体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方法1. 与家长沟通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社会化获得场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密不可分。
与父母沟通是青少年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青少年可以通过与父母的沟通来获得理解、鼓励和支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多参加课外活动青少年的生活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还具有很多超出学校的生活活动。
定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是有益的,有助于青少年获取更多的生活信息,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论文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摘要】社会发展,时代进步。
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面向未来的主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才真正纳入大家的研究议题中来,笔者以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培养模式展开了全面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整合研究当今世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大多是在以如何减小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因此,造成了当前对个人心理发展、社会心理规范以及教育发展的等方面的研究广泛。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
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
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
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
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
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
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社交困难等。
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措施。
介绍:青少年时期是人们生命中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诸多身心变化和挑战,如性别认同、自我认知、社交技能等。
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和他们的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通过正面的心理性格培养,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2. 增强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3. 应对学业压力和心理困惑:青少年常常面临来自学业的各种压力和困惑,比如考试焦虑、未来规划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并预防或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它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困扰并主动求助,避免问题进一步发展。
可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青少年有关情绪管理、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 家庭支持和沟通:家庭应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分享。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3. 社区心理健康活动:社区可以组织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资源。
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共同合作,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并采用可行的教育措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为11、12岁~17、18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益成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一《深究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
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
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2)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篇二《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摘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开发潜能,为他们的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的辅导理念。
本文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当今社会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作者简介:刘聚红(1975-),女,河南濮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08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正文: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等操作性能力。
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中通过心理训练并反复强化,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是在各种先天,后天,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们重视。
心理健康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所小学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随机抽取3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约32%的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异常表现。
1994年,黑龙江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
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
个别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离家出走或自杀。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隐患和危机,同时,这也说明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六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六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来自父母的过多关怀和溺爱,这使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推迟。
这种身心成熟的反差性势必给青少年性意识上的困惑和法律制约性攻击行为的增加。
在市场经济大浪的冲击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裂变,人们的观念越来越朝着功利化、物欲化方向进展,导致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异和扭曲。
由此而产生的、吸毒、、腐败等社会丑陋现象,其滋生扩散的不良风气很简单污染青少年脆弱的心理,很简单诱惑他们的思想,放弃自己原本崇高的抱负和信念走人歧途。
2.学校教育的缺陷长期以来,学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学习分数,造成了教育的畸形进展。
其一,只重视智力进展,不重视道德教育,只抓好少数成果好拔尖同学的教育,忽视了大多数中等同学的教育,结果培育了高分低能、缺乏制造性的并非社会所需之“人才”。
其二,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方法的呆板、单调致使一些同学成为双差生,这样被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过早地推向社会,这些同学心理本身很脆弱,对社会又极为不满,他们对社会阴暗面的消失毫无心理预备和反抗力量,加之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和心情障碍,很简单误入歧途。
二、家庭因素影响1.家庭子女数量的变化依据我国方案生育要求,现在大部分的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进展,促使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渐渐瓦解,而转向以父母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三口之家。
这种家庭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使得父母在抚育孩子上无法尝试和比较,没有学习机会。
许多父母因此诚惶诚恐,不能放开手脚。
其次,这种家庭结构还削减了父母可以对子女进行公正教育的机会,也使得儿童在家庭中失去了同伴和许多学会互助和自助的机会。
不过,这种结构问题在孩子进一步长大之前还不明显,对独生子女的打击通常来自以后(例如在学校中),即当他不能在学习中成为关怀的中心时。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2)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2)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篇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研究》摘要: 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以及社会各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主要从青少年接受现实的能力、考试焦虑、早恋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沉溺网络等几个方面简述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诱导措施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现在的环境比较优越,但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干扰,心理发育方面难免会出现如孤僻、自卑等问题。
例如,最近一次对全国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做事容易紧张的有42.73%,对一些小事过于担忧的有55.92%,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的有47.41%,在心情不舒畅找不到朋友倾诉的有67.26%,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的有48.63%。
确保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包括:1.良好的自我意识。
2.有正常的人际交往。
3.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4.有较强的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
5.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笔者认为,比照以上标准,在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心理不健康现象。
针对此,我们应对症下药地采取相应的心理诱导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
一、接受现实能力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自己不同时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如经济上、学习上、组织活动等方面遇到挫折时,有些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嫉妒的不健康心理,对这方面问题,教师主要是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接受现实,正确认识自我。
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激发人潜意识释放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它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人的核心问题。
充满自信的人,在人群中总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如何促进其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1.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极为严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学业压力: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成绩、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b) 家庭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问题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c) 社交困扰: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着人际交往、网络沉迷等社交问题,社交困扰成为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a) 教育体制问题:当前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排名过于重视,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导致学业压力增大,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b)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稳定和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c) 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络沉迷、暴力游戏、不良信息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a)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关注亲子关系的建设,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使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成长的滋养。
b) 学校教育的引导: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
同时,学校要减少学业压力,提倡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c) 社会关怀的倡导: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保护。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篇一:青少年心理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授课学期2011 学年至2012 学年第学期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学前教育学姓号名任课教师交稿日期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就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心理疾病发病率相当高。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青春叛逆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引导以及与孩子的沟通尤为重要,亲子间的交流是家庭中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 亲子沟通青少年心理健康父母曾一直是孩子快乐、安定、温情和依赖的象征,但突然有一天仿佛一切都变了,孩子开始对父母的言行表示质疑,甚至“看不起”父母了,昔日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变得“硝烟”弥漫。
这让我们警醒,孩子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青春期,他们正用反叛的眼光看着父母,也审视着他们周围的一切。
青少年的想法和行为时经常变化的,因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种变化时必不可少的。
这种变化影响着青少年与自己周围的人的交往与沟通,其中最为关系密切的是父母。
因此,父母只有在了解出于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变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对话及交流,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动性增强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自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像儿童那样轻易求助于他人,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
同时青少年能不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自觉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行动的理智性较强,当然有事也表现出冲动。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
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心理健康与否,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业发展,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文篇一《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摘要:同一性问题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现象和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试图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该理论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关系以及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启示。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84-02在作为自我同一性理论之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他将社会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
在他将人生发展分成的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期(12-18岁)是埃里克森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个体主要是获得同一性。
该理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阐释,为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明朗的窗户。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涵义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具有主观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
青少年常常会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就会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同一性强闭。
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生活理想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信心,因此便过早的接纳了来自长辈和社会赋予自己的种种社会角色。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6篇)
第1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一度居高不下,国家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先后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实施意见。
尽管国家重视、专家呼吁、教育工诚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缺乏方法方式——方式简单、甚而是粗暴,但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遇事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能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严重缺乏责任感。
等待事情严重了,才知道后悔和遗憾,流着伤心和痛苦的泪水求助于父母、老师和社会。
社会的进化速度与我们的教材不成正比,以致造成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发育上接近成年人,但内在的心理却非常贫瘠,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更不要说使之约束自己。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在生理成熟前面,至少应该保持同步。
只有水到了渠才会自然成,否则会是渠成了而无水,使之失去意义。
在未成年人中,有一部分缺乏健康而良好的心理,最怕他们变成“有才而无德”和“无才又无德”的人,那将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国家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颇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如胎儿在母体中,母亲没有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等以至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父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工作好、生活好和玩得好,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沟通;在我国当前更为严重的是,受经济浪潮的影响,外出务工,只管挣钱,却把子女留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身边,以至管理不到位等;其次是学校的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以及社会各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论文篇一《浅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等方面,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健字]青少年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今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问题1.从学校教育管理看。
几年来,关于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有不少,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心理教育问题都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意见。
然而,这项工作总是让人觉得“只打雷,不下雨”。
因为迄今为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衡量一个学校好与不好的标准,所以许多的中小学还没有完全的重示起来。
一些学校没有专门配置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道该向哪里倾诉。
2.从学校教育评价看。
传统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以知识接受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考核教师的水平。
就是在评定三好生时,多数还是以学习好来代替“三好”。
对学生思想的评价强调的是社会性为本位,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作标准,忽视了以主体性为本位,扼杀个人的需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忽视人文价值,从而偏离了教育以人性发展和个人需要为最高使命的宗旨。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不局限于具体格式,以下是按照常规文章的格式写的)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期被认为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渐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经历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
而正是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寻找自我认同和独立性。
他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特性和兴趣,并努力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之一是形成自我认知的能力,即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
这个过程对青少年的整个人生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焦虑和抑郁。
青少年常常面临着诸如学业压力、社交压力、身体形象困扰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
青少年对身体形象的关注程度增加,经常会出现自卑、厌食或暴食等问题。
而同时,他们还可能遭受社交排斥或欺凌,由此带来心理压力和创伤。
青少年期还容易出现自我认同问题。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常会质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家庭、同伴和媒体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感到困惑。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常常会试图通过尝试新事物和建立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来找到自己的身份。
然而,如果他们无法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
除了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期也容易出现沟通问题。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正处于学会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阶段。
他们可能会遇到与父母沟通困难、与同伴产生误解或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感受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与周围的人产生隔阂和紧张关系,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教育和家庭的角色尤为重要。
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心理与发展
青少年心理与发展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多个方面,而心理方面则尤其重要。
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非常复杂,他们面对的种种问题,经常都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因此,许多青少年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焦虑、郁闷、自卑感和厌学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比如说自我的认识不清;也可能是由于环境引起的,如与同伴的竞争或者家庭问题。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信息泛滥,也常常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中,青少年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惫,很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又有哪些呢?首先,重视青少年的情感需要。
青少年往往需要得到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如果家长能够给予他们充足的爱和关注,不但会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有利于他们自尊自信的建立。
当然,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也同样非常重要。
父母和家庭成员应该制定一些适合青少年发展的教育计划,同时在青少年成长、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学校和社会也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支持。
学校应该精心组织各类活动,倡导积极向上、阳光向上的心态,同时需要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的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程、情感教育课程、亲子教育课程等。
社会也应该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尊重和关注,多为青少年提供服务。
同时,社会中的公共资源也应该更加地面向青少年,满足他们各种生活和发展需求。
最后,青少年们本身也需要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心理培训等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适应压力、保持快乐、确立目标等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心理发展的良好健康状态非常重要。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努力下,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更加健康、快乐,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
.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
.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
..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
.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
.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
..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发布时间: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6885 次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 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
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
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效果。
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为特点的。
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 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
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
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智力活动参与。
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
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
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料的能力等。
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意图的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
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
创新能力是现代青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
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 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等。
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以学习知识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
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
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
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
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