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阅读附答案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刘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
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
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
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
1、政治利益:从古至今,南方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旱涝节律比中原
宽松,耕种比较轻松,粮食产量大,由此可知,在当时,农业繁荣之
下便带来了人口众多,地方政权也为此贴近而加以庇护,心有所向,
便向南而移,以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繁荣地区的发展模式;
2、气候因素:除了政治利益外,南方气候另一重要因素,自古以来,
南方温暖湿润,旱涝节律比中原宽松,有利于耕种,而今仍可见,南
方土壤更加肥沃、种植更加丰收,这一气候优势直接促进了古代经济
重心的南移;
3、文化原因:古代有一句“江南佳节,名都繁华”的古训,提示着江南
地区早已是宫廷文化的重镇,而书院名家也崇尚隐士求索的真知灼见,南方的文化活动活跃,且有着繁荣的邮政体系,使南方地区受到社会
各界的重视,也催化了经济发展的南移;
二、影响
1、改变经济格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分配格局,开启了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也使南方经济繁荣了起来;
2、推动文化发展: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与这一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影响思想观念: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使当地的文化繁荣,也直接影响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从而催化了社会秩序的改变。
[高考]高三二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
重理解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形成的原因
(1)地理因素: (2)生产力因素: (3)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4)城市发展的因素: (5)交通运输条件的因素:
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们是怎样形成 的?
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南移的过程怎 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
7、新中国 改革开放 1.特点:
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 流动,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 2.流向:
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 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 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迁出人 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 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 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 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 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
原因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
内迁、环境恶化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民族矛盾
影响
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 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经 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言 等)
4、清代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 ②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
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 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 湾的移民。 ③湖广填四川
5、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 (1)走西口: 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打通 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2)闯关东: 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 侠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 (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 马互市) (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 (5)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 山。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开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开展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开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开展做出奉献;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1.传播了先进的消费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推动了我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开发了边疆地区,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稳固与开展。
3.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动,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4.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东南亚经济文化的开展。
影响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1、一般说来,人口迁移最根本的动因在于不同地区的人口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
而人口迁移正是调节这两者关系的重要杠杆之一。
2、北方人口的南移(包括两方面:A、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
B、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轨迹明晰而有力,历时长久,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流,其动力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策马南下逐中原,促使黄河流域人口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从而使三大流域人口得到均匀分布,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开展,也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方人民南迁有三次高潮:〔1〕三国两晋南北朝。
〔2〕五百代十国。
〔3〕南宋。
3、中国古代内地居民向边疆地区迁移往往发生在统一王朝;迁移有度由政府组织和老百姓自发进展两种方式;通过迁移,把内地的先进文化和消费技术传到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稳固了边防。
4、清代人口比明代人口成倍增长,近代中国大门被西方翻开,这为国内过剩人口移居海外提供了条件〔如东南亚美洲〕,但由于中国向海外大量移民的时机已经错过,故内地贫困人民只好向遥远地区挪动〔西北、西北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就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与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经济中心南移、人口迁徙
第一,两次鸦片战争后,首先是东部沿海自然经 济解体,并产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客观上有利于 经济发展。
第二,近代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来自,信息 和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变化。
第三,东部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经济文化 教育较内地发达。
第四,南京国民政府的企业以及新中国“一五” 计划以后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1)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 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四、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
重要。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 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 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还把人口和劳动力 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因此人
力资源倍受重视。
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①对生
育子女者,免征赋税;②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 ③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 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 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 滥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 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边疆地区 都有积极作用。
五、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
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
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相 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成互成 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的增长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 的动力;反之,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中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这种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方经济中心的崩溃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以其肥沃的土地和多样的资源而成为了经济的中心。
在这个阶段,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非常繁荣,大量的粮食、商品和财富都集中在北方。
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北方经济中心逐渐开始崩溃。
这个阶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衰退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
许多人被迫离开北方,前往南方或者其他地区寻找生计,这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其次,北方地区的衰落使得南方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南方的经济逐渐兴盛起来。
二、南方经济的崛起南方地区以其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耕地而被广泛认为是农业的天堂。
这个阶段,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种植水稻和茶叶成为了南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农业,南方还拥有丰富的手工业资源,如丝绸、瓷器等,这些产品远销海外,给南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方经济的崛起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南方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南方地区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南方兴起。
这些城市不仅为南方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在这个阶段,南方已经完全取代北方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南方的商品和财富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
这使得南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经济中心。
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方地区的繁荣带动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论文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有其深刻历史背景,转移分三个阶段完成并有其特点。
经济重心转移深远影响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背景;过程;影响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1-02世界文明大多发源大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由于地理气候等优越条件,人口稠密,开发早,政治经济文化先进,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但随着时光推移,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
一、原因(一)1、黄河流域经过数千年过度开发,资源枯竭,好些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短期内得不到补充。
2、北方战乱多,中国古代战争多发生在北方。
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掠卖为奴隶,毁坏资源,毁坏生产,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3、北方由于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山崩地裂,水旱灾害,瘟疫疾病,水土流失,风沙泥石流等等,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剥削,水利失修,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造成多次灾难。
5、中国古代人结婚较早,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结婚,有多子多福观念,人口繁殖快,出生率高,人口基数大,加剧了环境的承载力度,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原因(二)1、南方自然条件好,环境气候生产条件优越,光热雨水充沛,多河流湖泊水塘,原先基本无开发。
2、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的稳定,为发展与繁荣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生产工具,为江南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4、南方统治者为了发展实力,也为了能够对人民进行更多剥削,重视水利工程兴修,鼓励手工业发展,鼓励商业发展,鼓励发展对内对外贸易。
5、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江南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6、中国古代南北劳动人民的交流与共同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历史知识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历史知识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直接促进了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
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首先在江浙一带萌芽并缓慢发展。
也使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所生产的
产品和缴纳的赋税成为国家机器赖以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而成为必不可少的财政经济
要地。
同时客观上也促使了当时统治者对这一地区控制的加强。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
受益匪浅。
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
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
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
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
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
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
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
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
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
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流向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受中原先进文化吸引,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南迁到黄河流域。
2.中原人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同步。
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乾隆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指华北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人口压力、粮食歉收、自然灾害等)向东北三省移民的活动。
(2)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人民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等地垦。
(统编版)2020年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经济重心的南移4
经济重心南移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1、农业生产方面:(1)粮食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站在江南地区推广(2)农业产量的提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在宋朝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3)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推广: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很多茶园。
总之,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图解】《耕获图》反映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整幅图画把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阶级关系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展示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和新气象。
2、手工业方面(1)纺织业①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②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制瓷业的发展①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②南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3)宋朝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宋朝时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图解】上图是南宋远洋的货船,1974年在泉州湾出土。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1823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三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牢固记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唐朝中叶,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统治者的重视。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A.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B.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2)开始超过北方A.时间:中唐以后。
B.原因: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南方经济全面加速发展。
(3)局面完全确立A.时间:南宋时期。
B.原因: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3.影响:(补充整合)①城市、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兴起,海上交通与贸易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
②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膨胀,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
③人才教育: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中国人才格局的变化。
④民族关系:推动南北方民族融合、南北文化融合;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⑤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2013·北京文综)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感悟高考】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含答案解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系列
专题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状况,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要求考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及作用。
2.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发展的重要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及阶段性特点。
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粮食产量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人口规模: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品经济繁荣(1)概况: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2)地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2.货币需求量剧增(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应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域,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青出于蓝,经济重心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势均衡。
西晋消亡此后,南方地域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期间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减小、趋势均衡,为此后我国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期间,南北方经济均获取极大发展。
江南地域的土地资源获取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可是安史之乱此后,北方出现了藩镇盘据的场面,北方经济再次遇到严重损坏,至唐代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战乱屡次,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平定。
整个五代期间,我国的经济重心连续南移,南方日趋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域,人口数目超出了北方。
3.两宋期间:最后达成。
两宋期间,北方相同战乱屡次。
北宋消亡此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示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出北方,完整代替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鼎力创办漕运,开拓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达成的阶段。
明清期间,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获取稳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拥有三个显然特点: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表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常常在国家分裂或盘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必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由:1.北方战乱许多,南方相对和安稳固。
2.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供给了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表现。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其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唐朝的漫长历史中,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政策、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探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社会变迁。
通过对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战火频仍,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水土丰饶,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再者,南方地区相对和平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南方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鼓励南迁、减免赋税等,也为南方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南方经济逐渐崛起,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业享誉全国。
南方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扬州、杭州、成都等,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唐朝的经济格局,也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安史之乱等战乱频繁,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南方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南方地区的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南方农民积极引进和改良农具,推广水稻种植技术,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水稻、蚕丝、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南方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由于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开发较早,从远古至东汉,北方经济较为发达。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由于战乱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己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隋唐之际,完成于两宋时期.南宋以后,南盛北衰的局面不可逆转,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字:经济重心发展阶段转移过程迁移原因特征启示规律影响正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
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阶段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浅析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浅析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下面从人口迁移的表现方式、原因和影响方面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情况。
一.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式:1.由边疆迁往中原:①五胡内迁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②南匈奴内迁到今天的河套、陕西、山西一带。
③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
④这种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主要原因是受汉先进文化影响加上游牧生活不稳定,但有些带有武装掠夺,如匈奴南下、金兵南下等。
2.由内地迁往边疆:①秦朝夺取河套地区后,大量迁移内地居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在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迁民50万与越族杂居。
②唐、元迁民加强边疆管理。
③这些迁移是政府有组织的迁移。
3.北方人民南迁:①三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东吴。
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给江南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共同发展江南经济。
④宋、金时期,南宋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⑤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
二.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②秦朝南征越族③西汉设郡县加强对西南的管理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⑤唐朝西亚人入唐定居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战乱逃难:①三国时迁民吴国②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③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④宋时北民南迁3.经济谋生:①东汉南匈奴南迁②西晋时期五胡内迁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④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1.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2.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现代经济信息468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王睿涵 莱芜一中三级部十二班摘要:“南强北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局势,但是,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才是经济发展的领军者,而从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北强南弱”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南强北弱”局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的历史学者将这一经济发展现象称之为“经济中心的南移”。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影响,进行以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68-01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1.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黄河是中国古代北方人民生活与生产的核心,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因在黄河冲击而成的广阔平原中耕地种植生活、劳作,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富裕。
由此可见,以经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以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强盛的主要原因,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南方地区受到北方农耕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也开始了耕作生产方式。
但是,由于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时期,南方地区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因此,农耕生产效果并不理想。
可见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时期,北方的生产优势优于南方。
2.东汉末年到安史之乱由于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南方,中原地区又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也集中在中原地区。
但是,东汉末年开始,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到南朝末年期间,北方战乱不断,“安史之乱”、“黄巾起义”“五胡十六国”政权建立,将中原地区经济带入了混乱状态。
在战乱的影响下,大量北方居民南迁,大量平原耕地荒草丛生,农田闲置,以农耕为主要发展项目的背景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随着北方政权与居民的大量南迁,原有的北方农耕技术与农耕文明传入南方地区,自此以后,大量的南方渔民转向农耕,南方经济在北方农耕文化的调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处于长期战乱,原有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普坏,此时南方经济发展相对于平稳,并逐渐重视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众多原因中,人口问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方人口南迁带到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都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口南迁;人口质量;经济重心南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很不平衡。
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在与当时生产力最相适应的地区形成一个经济重心。
我国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等形式的演变,必然就会出现新的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地位,这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对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大致包括战争说、地理环境变化说、农业经济自身发展规律说等等,本文试就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作一些考察。
一、人口南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因战争等天灾人祸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涌向南方的浪潮,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魏晋时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是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直接导致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①仅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北方人口就占了当地居民的三分之一。
唐后期及五代时期,北方战乱更加频繁,每次大战乱都造成一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北宋末期乃至金兵南下,遂爆发了第三次也是古代最大一轮人口南迁高潮:“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②。
如临安(今浙江杭州)是朝廷南渡的终点和移民中心。
人口在南迁的过程中,对经济重心南移起了促进作用,它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劳动生产技术与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北方人民渡江而南移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从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与《商君书》、《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如在农业方面,系列化的铁制生产工具与牛耕得到普遍使用,大规模的与不同功能的水利灌溉工程多处兴建,施肥、选种、适当密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土地利用等一整套农业技术日趋提高,代田法、区种法等高额丰产方法在部分地区推广。
手工业方面,冶铁业作坊兼营冶炼、铸造、热加工,还出现了铸铁脱炭、炒钢等生铁糅化处理工艺,有些工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分工精细;纺织业创造了平纹织绢纱技术、单色提花织绮罗技术、彩色提花织锦技术以及刺绣、印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堪称先进水平。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火耕水耨”①[清]董诰.全唐文[Z].转引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8.②[宋]庄绰.鸡肋编[Z].转引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8.的原始或半原始状态。
北方移民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不论在质或量方面均发生显著的变化。
如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冶铁业发展迅速,产量激增。
梁武帝为了阻挡魏军渡江南进,在浮山堰沉东西二冶锻造的铁器一次即达数千万斤之多。
横法钢与灌钢冶铁法(即杂炼生糅法)的发明,使钢制生产工具的质量大为提高,应用也逐渐普遍。
塘、渠等水利灌溉工程在江南的平原与丘陵也大量的兴建起来,有的既可蓄水,又可排涝,水门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水量。
在部分地区,各种水利设施配套,漕渎通引,初步形成了河网化。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火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日益注意精耕细作与施肥;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各地推广种植,果木蔬菜已经是南北兼备,诸品杂陈;在有些地区试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
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的突出作用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人口南迁同时也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南迁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才能承受旅途的颠簸与艰辛,他们同时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我们看一下唐宋间广东人户分布的变迁情况:在宋代,由于大量的汉族南来避难,广东的人户有显著增加,这些新移入的人户被称为“客户”。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客户占广东总人户百分之三十九之多,甚至有好些州的客户比例多于主户,如南恩州(客户占78%),雷州(70%),广州、端州(均占55%),梅州(52%)。
广东境内的总人口共584,284户,为唐代的2.7倍,占全国(16,563,777户)的比重(3.5%),亦较之唐代大为提高。
由于人力的大量增加,加速了土地的发展,所以宋代开始有在珠江三角洲修筑堤围的记载,沿海低地的耕种面积扩大,广州、潮州等沿海各州人户密度逐渐增高而接近韶连等州。
大庾岭道自唐代开凿以来,已成为广东通达北方最重要的通路,宋代又曾加以修治,当时浈武二水在交通上的重要性已凌驾由桡江下西江一线之上。
从交通要道地位的变更上我们亦可以看出南方一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当然这与人口南迁而带来的劳动力增加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人口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南方原来地广人稀,汉族人民多居沿江滨湖的平原,少数民族人民则居住在深远之地,人迹罕至,彼此间的接触并不多。
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一方面,有不少汉族人民迁入附近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少数民族人民自己主动和汉族人民交流融合,与汉人杂居。
尤其是“南郡、夷陵、竟陵、清江、襄阳、舂陵、江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①民族融合的程度已是相当之深了。
南方少数民族本以农业为主,与汉族人民杂居之后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
可见,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南方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土地的开发当时南方土著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和积极表现,除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外,还由于强敌压境,安危存亡不能完全系于长江天堑。
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地,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
北方人民来到江南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士族地主正在寻觅开发山林川泽的劳动力,他们将目光集中到这些北方移民身上,于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将他们编制到开发大军中去。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大片的南方地区改变了面貌,使过去为原始森林草莽所覆盖的原野逐步改进为适于种植的农田,南方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从唐以后,北方粮食供给不足,从南方调运粮食救济北方的记载已屡见不鲜。
早在唐武德初年就从江淮运粮充实洛阳。
关中虽号称沃野,但此时所出也不足以供京师,需从东南一带转运。
唐高祖、唐①魏征.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3.262.太宗时每年转运约二十万担,唐高宗以后逐年增加。
以农业发达著称的河南、河北遭灾时,唐政府也常用江淮米赈救饥民。
如咸亨元年(670年)、开元十五年(727年)都有此类记载,在唐代史籍中,几乎看不到南方受灾用北粮救济事件,更看不到北粮南漕之记载。
二、人口质量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口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由先天遗传获得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人口的社会素质则主要是指人们后天获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在社会发展中,人起着重大作用。
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们的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无不和人口因素,特别是人口质量息息相关。
从社会领域看,下至生产力,中经生产关系,上至上层建筑,整个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无不与人口质量密切相连。
人口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发动者、进行者,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广大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这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状况,对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关系极大,他们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劳动态度,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以下就从南北方的具体人口质量差异来分析人口质量在经济重心南移中的作用。
(一)人的思想观念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北方人思想观念整体表现为落后,又主要体现在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固守土地,专务农业。
南宋时,生长于京东济南,仕宦于南方的辛弃疾曾作过对比: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贫甚富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民,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他看到北方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市场较少发生联系,重农轻商;南方则多是商业社会,重商轻农。
片面重农的观念与实践,逐渐造成了产业结构性的贫乏,影响着北方商品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全面发展。
当时北方的许多地区土地贫瘠,人民且无其他生财之道,全部依赖于地里的收入,遇上天灾人祸,更是难以保证足够的收入。
即使在丰收之年,由于粮食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争相投入市场换取钱物,造成谷贱伤农,增产而不增收。
环境的闭塞及主要是观念的陈腐,一味从事第一产业的简单劳动,使之除了农业之外想不到其他任何发展经济的出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创造不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即使单就农业而言,在实用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多有欠缺,经济形势只能是每况愈下。
再如永平府的滦州(今河北滦县)乐亭,“独称平沃,民亦明农…然不知习水利,旱潦悉听之天。
平岁惟为下农,丰稔不知积蓄,故贵贱不得其平。
稍饥馑,则流亡,至岁平招之复业,其俗之不改如故。
如南方矩富鲜矣”,而且“工艺寡,即以工名,亦不称精巧”。
①此地有着肥沃的土地,又位于渤海之滨,既能够发展农业,又可以依靠大海从事多种经济活动。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除农业以外,并无他长,即使农业也是粗放经营的“下农”,加以不善调节经营,稍有灾荒便流利失所,经济基础十分脆弱。
片面重农必导致鄙视商业,拙于手工业,形成封闭的经济,其活力与发展无从谈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人很少传统的包袱,观念新,思想解放,以商品经济为龙头,各业并举,很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早在宋代,南方人就富于进取心和求知欲望,勇于标新立异,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则是汲汲于财利,用尽心机地大胆追求财富,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改进,有不少优秀人才投身于工商业之中,由于重商观念浓厚,因而生活富裕,多为富豪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