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非骨干区域
OSPF中7种类型
![OSPF中7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e2c4592ff00bed5b8f31d7a.png)
由于OSPF协议定义了多种路由器的类型,因而定义多种LSA通告的类型也是必要的。
例如:一台DR路由器必须通告多路访问链路和所有与这条链路相连的路由器,而其他类型的路由器将不需要通告这种类型的信息。
OSPF的七种类型LSA:1、路由器LSA (Router LSA)由区域内所有路由器产生,并且只能在本个区域内泛洪广播。
这些最基本的LSA通告列出了路由器所有的链路和接口,并指明了它们的状态和沿每条链路方向出站的代价。
2、网络LSA (Network LSA)由区域内的DR或BDR路由器产生,报文包括DR和BDR连接的路由器的链路信息。
网络LSA也仅仅在产生这条网络LSA的区域内部进行泛洪。
3、网络汇总LSA (Network summary LSA)由ABR产生,可以通知本区域内的路由器通往区域外的路由信息。
在一个区域外部但是仍然在一个OSPF自治系统内部的缺省路由也可以通过这种LSA来通告。
如果一台ABR路由器经过骨干区域从其他的ABR路由器收到多条网络汇总LSA,那么这台始发的ABR路由器将会选择这些LSA通告中代价最低的LSA,并且将这个LSA的最低代价通告给与它相连的非骨干区域。
4、ASBR汇总LSA (ASBR summary LSA)也是由ABR产生,但是它是一条主机路由,指向ASBR路由器地址的路由。
5、自治系统外部LSA (Autonomous system external LSA)由ASBR产生,告诉相同自治区的路由器通往外部自治区的路径。
自治系统外部LSA是惟一不和具体的区域相关联的LSA通告,将在整个自治系统中进行泛洪。
6、组成员LSA (Group membership LSA) * 目前不支持组播OSPF (MOSPF 协议)7、NSSA外部LSA (NSSA External LSA)由ASBR产生,几乎和LSA 5通告是相同的,但NSSA外部LSA通告仅仅在始发这个NSSA外部LSA通告的非纯末梢区域内部进行泛洪。
ospf的四种特殊区域(通俗易懂)
![ospf的四种特殊区域(通俗易懂)](https://img.taocdn.com/s3/m/ce77606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b.png)
ospf的四种特殊区域(通俗易懂)stub(末节区域):使用的前提:如下图示,非骨干路由和其它路由协议(静态、EIGRP、RIP...)均要与骨干路由直连。
作用是:把一个非骨干区域配置成stub区域,而stub区域路由器将从其它协议重分布到OSPF的路由条目(OE1、OE2)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
如下图所示:在R1、R2(即ABR)上配置,配置命令如下:R1/R2:router ospf 1area 100stub结果是:由于R2既是处于area 100,又处于area 0,所以,当“show ip route ospf”的时候,只有R1上的OSPF路由条目(OE1、OE2)会被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路由,而R2上的路由条目是不会被替换的。
当然,此图右边使用的是EIGRP,也可以使用除OSPF外的其他路由协议,因为,我们要在R3上做“路由重分布”。
totally-stub(完全末节区域):使用的前提条件和stub的一样,只是totally-stub要更“狠”,它的作用是:将从它路由协议重分布到OSPF的路由条目(OE1、OE2)及OIA(区域间学习到的路由)全部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但配置命令与上述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R1:router ospf 1area 100 stubR2: router ospf 1area 100 stub no-summary结果:也是只有R1上的所有OSPF路由条目(包括OE1、OE2机OIA)被替换成了一条默认路由指向骨干路由。
nssa和totally-nssa的使用前提是一样的,即当OSPF区域跨非骨干区域连接到骨干区域时,如下图所示,RIP跨了area 10连接到了area 0。
而两者的作用有点不同。
nssa(次末节区域):作用是将从连接骨干区域出口的其它路由协议重发布来的(OE1、OE2)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配置命令:R2和R3:router ospf 1area 10 nssaR4: router ospf 1area 10 nssa default-information-originatetotally-nssa(完全次末节区域):作用是将从连接骨干区域出口的其它路由协议重发布来的(OE1、OE2)及区域间学习到的路由(OIA)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
OSPF区域AREA概念(精)
![OSPF区域AREA概念(精)](https://img.taocdn.com/s3/m/24ac3a52f7ec4afe04a1df82.png)
课程内容
区域的划分 多区域间LSA的传递 路由的优化
stub区域 路由汇总
通告缺省路由
负载均衡
主要内容
区域的划分 多区域间LSA的传递 路由的优化
stub区域 路由汇总 通告缺省路由 负载均衡
OSPF路由的组成
路由表 区域内路由 区域间路由 Area 1
Area 1
Area 0
RC路由表
1.1.1.0 int1 ospf 1.1.2.0 int1 ospf 1.1.3.0 int1 ospf 2.1.1.0 int1 direct 2.1.2.0 int2 direct 3.1.1.0 int1 ospf 3.1.2.0 int1 ospf 4.1.1.0 int1 ospf 4.1.2.0 int1 ospf
Area 2
内部路由器 ASBR 和 ABR 和骨干 路由器
骨干路由器
外部AS
课程内容
区域的划分
多区域间LSA的传递
主要内容
区域的划分
多区域间LSA的传递
LSA的类型
LSA类型
LSA1: Router LSA LSA2: Network LSA LSA3: Network Summary LSA
外部路由 (非OSPF路由)
Area 1
RIP
Areas 的类型
末节区 Stub 骨干区 Area 0 完全末节区 Totally stub
不接收重分发路由 骨干区域 ASBR Summary LSA接收所有LSA Autonomous system external LSA
不接收区域外路由 Network Summary LSA 不接收重分发路由 ASBR Summary LSA Autonomous system external LSA
ospf路由协议
![ospf路由协议](https://img.taocdn.com/s3/m/2f4785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1.png)
Osfp 路由协议1、OSPF协议概述OSPF(Open Shor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网络中。
2、OSPF的特点●适应范围广:支持各种规模的网络,最多可支持数百台路由器。
●快速收敛:在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后立即发送更新报文,使这一变化在自治系统中被处理。
●无环路由:根据收集到的链路状态用最短路径树算法计算路由。
●区域划分:允许自治系统内的网络被划分成区域来管理,区域间传送的路由信息被汇聚,从而减少了占用的网络资源。
●路由分级:使用4类不同的路由,按照优先顺序分别是区域间路由、区域路由、第一类路由、第二类路由。
3、OSPF的基本概念●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为一组路由器使用相同路由协议交换路由信息的路由器。
●路由器ID号:运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每一个OSPF进程必须存在自己的Router-ID。
●OSPF邻居:OSPF路由器启动后,便会通过OSPF接口向外发送Hello报文,收到Hello报文的OSPF路由器会检查报文中所定义的参数,使双方成为邻居。
●OSPF连接:只有当OSPF路由器双方成功交换DD报文,交换LSA并达到LSDB的同步后,才能形成邻接关系。
4、OSPF路由的计算过程每台路由器根据自己周围的网络拓扑结构生成链路状态通告(State Advertisement,LSA),并通过更新报文将LSA发送给网络中的其他OSPF路由器。
每台OSPF路由器都会收到其他路由器通告的LSA,所有的LSA放在一起便组成了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LSD)。
LSA是对路由器周围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LSDB 则是对整个自治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
OSPF路由器将LSDB转换成一张带权的有向图,这张图便是对整个网络拓扑结构的真实反映。
OSPF的区域划分
![OSPF的区域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9f63ece99e31433239689337.png)
OSPF的区域划分随着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当一个大型网络中的路由器都运行OSPF 路由协议时,路由器数量的增多会导致LSDB 非常庞大,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使得运行SPF 算法的复杂度增加,导致CPU 负担很重。
在网络规模增大之后,拓扑结构发生变化的概率也增大,网络会经常处于“动荡”之中,造成网络中会有大量的OSPF 协议报文在传递,降低了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更为严重的是,每一次变化都会导致网络中所有的路由器重新进行路由计算。
OSPF 协议通过将自治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区域(Area)来解决上述问题。
区域是从逻辑上将路由器划分为不同的组,每个组用区域号(Area ID)来标识。
区域的边界是路由器,而不是链路。
一个网段(链路)只能属于一个区域,或者说每个运行OSPF 的接口必须指明属于哪一个区域。
如图4-1 所示。
图1 OSPF区域划分划分区域后,可以在区域边界路由器上进行路由聚合,减少通告到其他区域的LSA 数量。
另外,还可以最小化由于网络拓扑变化带来的影响。
1. OSPF区域类型2. LSA(链路状态通告)类型3. 区域类型与LSA 类型关系4. OSPF 的路径类型●区域内路径(Intra-area Path):指Router 所在的区域内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Path●区域间路径(Inter-area Path):指目的地在其它区域但仍在OSPF AS内的Path●类型 1 的外部路径(type 1 external Path,E1):指目的地在OSPF AS 外部的Path●类型 2 的外部路径(Type 2 external Path,E2):指目的地在OSPF AS 外部的Path,但在计算外部路由的度量时不再计入到达ASBR Router 的Path 代价(OSPF 外部路由在默认条件下是类型 2 的外部Path,即E2 Path)●。
OSPF区域AREA概念(精)
![OSPF区域AREA概念(精)](https://img.taocdn.com/s3/m/24ac3a52f7ec4afe04a1df82.png)
划分区域的好处
只有同一区域内的路由器之间会保持LSDB的同步,网络拓扑结构的 变化首先在区域内更新。
划分区域后,可以在区域边界路由器上进行路由聚合,以减少通告到
其他区域的LSA数量,还可以将网络拓扑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小化
OSPF 路由器的类型
Area 1 骨干区域 Area 0
ABR 和 骨干路由器 内部路由器 骨干/ 内部路由器
D C 2.1.1.0 RC路由表
1.1.1.0 int1 ospf 1.1.2.0 int1 ospf 1.1.3.0 int1 ospf 2.1.1.0 int1 direct 2.1.2.0 int2 direct 3.1.1.0 int1 ospf 3.1.2.0 int1 ospf 0.0.0.0 int1 ospf
微课系列讲座—— OSPF 区域AREA概念
数据网络基础
主讲人:才岩峰
主要内容
区域的划分
多区域间LSA的传递
一个大规模 OSPF 网络遇到的问题
OSPF
我现在只能收到 LSA了, 根本没有数据
老是要算路由表,烦死了!
OSPF OSPF OSPF
OSPF
我的路由表太大了, 而我的内存又太小了
Area 0
ABR2
Area 50
Internal
Type 1
Type 3
Type 3
afadjfjorqpoeru 39547439070713
afadjfjorqpoeru 39547439070713
Type 5
Type 4
afadjfjorqpoeru 39547439070713
Type 5
解决办法: 划分区域(AREA)
[知识]ospf百科
![[知识]ospf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379877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b.png)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 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
与RIP相对,OSPF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而RIP是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一。
OSPF起源I E T F为了满足建造越来越大基于I P网络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工作组,专门用于开发开放式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以便用在大型、异构的I P网络中。
新的路由协议以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一系列私人的、和生产商相关的、最短路径优先( S P F )路由协议为基础,S P F在市场上广泛使用。
包括O S P F在内,所有的S P F路由协议基于一个数学算法—D i j k s t r a算法。
这个算法能使路由选择基于链路-状态,而不是距离向量。
O S P F由I E T F在2 0世纪8 0年代末期开发,O S P F是S P F类路由协议中的开放式版本。
最初的O S P F规范体现在RFC 11 3 1中。
这个第1版( O S P F版本1 )很快被进行了重大改进的版本所代替,这个新版本体现在RFC 1247文档中。
RFC 1247 OSPF称为O S P F版本2是为了明确指出其在稳定性和功能性方面的实质性改进。
这个O S P F版本有许多更新文档,每一个更新都是对开放标准的精心改进。
接下来的一些规范出现在RFC 1583、2 1 7 8和2 3 2 8中。
O S P F版本2的最新版体现在RFC 2328中。
最新版只会和由RFC 2138、1 5 8 3和1 2 4 7所规范的版本进行互操作。
链路是路由器接口的另一种说法,因此OSPF也称为接口状态路由协议。
OSPF 通过路由器之间通告网络接口的状态来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生成最短路径树,每个OSPF路由器使用这些最短路径构造路由表。
OSPF区域特性区别(精)
![OSPF区域特性区别(精)](https://img.taocdn.com/s3/m/e9f664cf26fff705cc170af7.png)
特性1.骨干区域:起到了让其他非骨干区域能够知道别的区域的网络情况的作用。
也就是说,所有非骨干区域的路由信息都要流经骨干区域。
2.虚拟链路:是一个通过非骨干区域到骨干区域的链路。
使用目的:连接一个非骨干区域到一个骨干区域通过一个非骨干区域通过一个非骨干区,连接分开的两个骨干区部分规则:必须在两个ABR之间进行配置虚链路通过的区域作为传输区域,必须有完整的路由信息中间传输区不能是存根区。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操作,基本概念1. O SPF的分层拓扑的优势:1)降低SPF的计算频率2)减小路由表3)降低LSU更新的开销2. OSPF路由器的类型1)内部路由器:所有接口都在同一AREA内的路由器2)主干路由器AREA0:至少有一个接口连接到AREA0的路由器。
3)区域边界路由器ABR:连接多个区域的路由器4)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ASBR:至少有一个到外部网络的接口的路由器。
3. OSPF的区域类型1)标准区域:能接收链路状态更新和汇总。
2)主干区域:AREA0,其他区域必须连接到该区域,以交换路由信息。
3)末节区域:不接收TYPE 5的链路状态更新。
4)完全末节区域:不接收TYPE 3 4 5的链路状态更新5)次末节区域:接收TYPE 7的链路状态更新,可以在ABR对TYPE 7的LSA进行汇总。
4. OSPF的LSA类型1) TYPE 1:各路由器为他所属的区域生成,描述该区域的链路状态,只在特定AREA内进行FLOODING。
2) TYPE 2:在多路访问网络中,由DR生成。
3) TYPE 3:由ABR生成,描述ABR和某个本地区域的内部路由器之间的链路,这些条目,通过AREA0泛洪到外部的ABR。
4) TYPE 4:由ABR生成,描述到ASBR的可达性。
5) TYPE 5:由ASBR生成,描述AS外部目的地的路由,被FLOODING到除“末节区域”以外的整个AS内。
E1:使用“内部开销+外部开销” E2(默认):使用“外部开销”6) TYPE 6:MOSPF,路由器用他们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为转发“组播数据流”建立“组播分发树”,来增强OSPF的功能。
OSPF的特殊区域--stub及totally-stub及nssa及totally-nssa详解
![OSPF的特殊区域--stub及totally-stub及nssa及totally-nssa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a9ecc88ec3a87c24028c4a4.png)
OSPF特殊区域详解(通俗易懂) OSPF有四种特殊的区域。
为了进一步学习,我在网上查看了其他同道中人写的OSPF 的特殊区域,说实话,看了半天,实在是没看懂,看得脑袋晕晕的,正好这些天上课在讲这个,而或许是因为网上没有总结的很巴适,所以,老师都是在课堂上与我们一起总结的,我们是用GNS3模拟的。
因为写的比较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没有太多的书面官方语言,因此,对于有写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共同进步。
首先,OSPF的特殊区域,顾名思义,是只有OSPF协议才有的,所以,RIP啊、EIGRP 啊、BGP。
这些协议就没得了,最重要的是,是只针对OSPF中的非骨干区域的。
那何谓非骨干区域呢,相信同道中人都理解哈,即:area不是0的为非骨干区域,那area是0的就理所当然地为骨干区域。
而OSPF特殊区域的重要作用就是优化路由表条目,节省了网络在查询路由条目做的大量的计算的时间。
果真做了实验后,我滴神啊,那个路由条目真真儿的是减少了大大的多。
好了,现在来介绍OSPF的四大特殊区域吧!!!对了,忘提了,在咱们配置OSPF的四大特殊区域之前,需要将整个网络配置成功,配通。
stub(末梢区域):使用的前提:如下图示,非骨干路由和其它路由协议(静态、EIGRP、RIP...)均要与骨干路由直连。
作用是:把一个非骨干区域配置成stub区域,而stub区域路由器将从其它协议重分布到OSPF的路由条目(OE1、OE2)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
如下图所示:在R1、R2(即ABR)上配置,配置命令如下:R1/R2:router ospf 1area 100stub结果是:由于R2既是处于area 100,又处于area 0,所以,当“show ip route ospf”的时候,只有R1上的OSPF路由条目(OE1、OE2)会被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路由,而R2上的路由条目是不会被替换的。
当然,此图右边使用的是EIGRP,也可以使用除OSPF外的其他路由协议,因为,我们要在R3上做“路由重分布”。
OSPF知识点总结(华为)
![OSPF知识点总结(华为)](https://img.taocdn.com/s3/m/376c1b9284868762caaed52a.png)
OSPF 与 IS-IS 的区域可扩展性的对比:
两种协议的算法都是基于 SPF 算法 OSPF:以 Area0 为 BackBone(比较好) IS-IS:以 Level2 的链路为 BackBone,以链路为区域分界(很好)
采用层次设计的好处:
减少了路由表的条目 LSA 的 flood 在网络边界停止,加速会聚 缩小网络的不稳定性,一个区域的问题不会影响其它区域
Router-ID
Router-ID 用于在 OSPF 区域中唯一地表示一台 OSPF 路由器,全 OSPF 域内禁止出现两 台路由器拥有相同的 Router-ID。
Router-ID 的设定可以通过手工配置,也可通过协议自动选取。实际网络部署中考虑到 协议的稳定,建议手工配置。
在路由器运行了 OSPF 并由系统自动选定 Router-ID 之后,如果该 Router-ID 对应的接 口 down 掉,或出现一个更大的 IP,OSPF 仍然保持原 Router-ID(即 Router-ID 值是非 抢占的,稳定第一),即使此时 reset ospf process 重启 OSPF 进程,Router-ID 也不会发 生改变;除非重新手工配置 Router-ID(OSPF 进程下手工敲 router-id xxx),并且重启 OSPF 进程方可。另外,如果该 Router-ID 对应的接口 IP 地址消失,例如 undo ip address, 则 reset ospf process 后,RouterID 也会发生改变。
解析OSPF各区域的区别和作用
![解析OSPF各区域的区别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ee41963968011ca2009186.png)
解析OSPF各区域的区别和作用在进行OSPF路由方案部署过程中,OSPF的各种区域是最难理解的。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作用呢?本文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Backbone(骨干)区域在一个OSPF网络中,可以包括多种区域,其中就有三种常见的特殊区域,即就是骨干区域(Backbone Area)、末梢区域(Stub Area)和非纯Stub区域(No Stotal Stub area,NSSA),当然还可以包括其它标准区域。
OSPF网络中的区域是以区域ID进行标识的,区域ID为0的区域规定为骨干区域。
OSPF主要区域类型示例一个OSPF互联网络,无论有没有划分区域,总是至少有一个骨干区域。
骨干区域有一个ID 0.0.0.0,也称之为区域0。
另外,骨干区域必须是连续的(也就是中间不会越过其他区域),也要求其余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直接相连(但事实上,有时并不一定会这样,所以也就有了下面将要介绍的"虚拟链路"技术)。
骨干区域一般为区域0(Area 0),其主要工作是在其余区域间传递路由信息。
骨干区域作为区域间传输通信和分布路由信息的中心。
区域间的通信先要被路由到骨干区域,然后再路由到目的区域,最后被路由到目的区域中的主机。
在骨干区域中的路由器通告他们区域内的汇总路由到骨干区域中的其他路由器。
这些汇总通告在区域内路由器泛洪,所以在区域中的每台路由器有一个反映在它所在区域内路由可用的路由表,这个路由与AS中其他区域的ABR汇总通告相对应。
如在本章前面的图8-1中,R1使用一个汇总通告向所有骨干路由器(R2和R3)通告Area 0.0.0.1中的所有路由。
R1从R2和R3接收汇总通告。
R1配置了Area 0.0.0.0中的汇总通告信息,通过泛洪,R1把这个汇总路由信息传播到Area 0.0.0.1内所有路由器上。
在Area 0.0.0.1内的每个路由器,来自Areas 0.0.0.0、0.0.0.2和0.0.0.3区域的汇总路由信息共同完成路由表的计算。
OSPF多区域配置
![OSPF多区域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24ecd830284ac850ad0242b8.png)
OSPF多区域配置在OSPF单区域中,每台路由器都需要收集其他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如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链路状态信息也会随之不断增多,这将使得单台路由器上链路状态数据库非常庞大,导致路由器负担加重,也不便于维护管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OSPF协议可以将整个自治系统划分为不通的区域(Area),就像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大时,会吧整个国家划分为不同的省份来管理一样。
链路状态信息只在区域内部泛洪,区域之间传递的只是路由条目而非链路状态信息,因此大大减少了路由器的负担。
当一台路由器属于不同区域时称他为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ABR),负责传递区域间路由信息。
区域间的路由信息传递类似距离矢量算法,为了防止区域间产生环路,所有非骨干区域之间的路由信息必须经过骨干区域,也就是说非骨干区域必须和骨干区域相连,且非骨干区域之间不能直接进行路由信息交互。
实验目的:理解配置OSPF多区域的使用场景掌握配置OSPF多区域的方法理解OSPF区域边界路由器(ABR)的工作特点实验内容:R1、R2、R3、R4为企业总部核心区域设备,属于区域0,R5属于新分支机构A的网关设备,R6属于新增分支机构B的网关设备。
PC1和PC2分别属于分之机构A和B,PC3和PC4属于总部管理员登录设备,用于管理网络。
在该网络中,如果设计方案采用单区域配置,则会导致单一区域LSA数目过于庞大,导致路由器开销过高,SPF算法运算过于频繁。
因此网络管理员选择配置多区域方案进行网络配置,将两个新分支运行在不同的OSPF区域中,其中R5属于区域1,R6属于区域2.基本配置配置骨干区域路由器在公司总部路由器R1、R2、R3、R4上创建OSPF进程,并在骨干区域0视图下通告总部各网段。
[R1]ospf 1[R1-ospf-1]area 0 区域0[R1-ospf-1-area-0.0.0.0]network 10.0.12.0 0.0.0.255[R1-ospf-1-area-0.0.0.0]network 10.0.13.0 0.0.0.255[R2]ospf 1[R2-ospf-1]area 0[R2-ospf-1-area-0.0.0.0]network 10.0.12.0 0.0.0.255[R2-ospf-1-area-0.0.0.0]network 10.0.24.0 0.0.0.255[R3]ospf 1[R3-ospf-1]area 0[R3-ospf-1-area-0.0.0.0]network 10.0.13.0 0.0.0.255[R3-ospf-1-area-0.0.0.0]network 10.0.34.0 0.0.0.255[R3-ospf-1-area-0.0.0.0]network 10.0.3.0 0.0.0.255[R4]ospf 1[R4-ospf-1]area 0[R4-ospf-1-area-0.0.0.0]network 10.0.24.0 0.0.0.255[R4-ospf-1-area-0.0.0.0]network 10.0.34.0 0.0.0.255[R4-ospf-1-area-0.0.0.0]network 10.0.4.0 0.0.0.255配置完成后,测试总部内两台PC间的连通性。
6、OSPF虚链路的原理和配置
![6、OSPF虚链路的原理和配置](https://img.taocdn.com/s3/m/a7e06280b7360b4c2e3f64b0.png)
OSPF虚链路的原理和配置一、原理概述通常情况下,一个OSPF网路的每个非骨干区域都必须与骨干区域通过ABR路由器直接连接,非骨干区域之间的通信都需要通过骨干区域进行中转。
但是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各种限制条件,导致非骨干区域和骨干区域无法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OSPF虚链路(Virtual Link)来实现非骨干区域和骨干区域在逻辑上的直接相连。
OSPF协议还要求骨干区域是必须唯一且连续,然而,由于发生故障等原因,骨干区域可能出现被分割的情况。
此时,同样可以使用虚链路来实现物理上被分割的骨干区域能够逻辑上相连。
虚链路在网络中会穿越其他区域,因此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通常都会对虚链路进行认证功能的配置。
虚链路认证其实是OSPF接口认证的一种,支持MD5、HMAC-MD5、明文以及Keychain等特性。
二、案例实验实验拓扑图1所示,实验编址如表1所示。
本实验模拟一个企业网络场景,全网运行OSPF,路由器R1、R2为公司总部路由器,R3是新建公司的接入路由器,R4为分公司下面的分支机构的接入路由器。
由于网络升级尚未完成,所以目前的区域划分是:R1与R2之间链路位于区域0,R3与R1、R3与R2之间的链路位于区域1,R3与R4之间的链路位于区域2.网络需求:使用虚链路技术,使得分支机构所属的区域2可以访问总部网络,且优先使用路径R4→R3→R1,并且R4→R3→R2路径作为备份。
同时总部路由器R1和R2之间的通信需要采用R1→R3→R2路径作为冗余备份。
另外为了网络安全,对于使用的虚链路进行认证功能的配置。
实验拓扑图1关于网络拓扑基本配置和OSPF网络的搭建,这里就不在详细叙述了,我们从虚链路的搭建开始介绍。
1、使用虚链路使区域2和区域0建立逻辑链接配置虚链路使得区域2和区域0在逻辑上相互连接,此时区域1将作为区域2和区域0之间的传输区域。
虚链路配置操作将在连接区域2和区域1的R3上,及连接区域0和区域1的ABR的路由器R1上。
4-OSPF区域类型划分及各区域的作用
![4-OSPF区域类型划分及各区域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26a76c958f5f61fb736668a.png)
给OSPF配置末节区域目的是为了过滤掉某些类型的LSA,从而减少区域内不必要的路由查询动作(或者说减少区域内路由器路由表的负担)。
OSPF区域类型划分如下:1.骨干区域(即传输区域):area 02.非骨干区域(即常规区域):除area 0之外的其他所有许可范围内的区域非骨干区域又可划分如下:1.标准区域:即正常传输数据的区域2.末梢区域(stub area):禁用外部AS的信息进入,即禁用LSA 4,LSA 5类信息进入(5类信息都禁用了。
要4类通告ASBR来也没用了。
)末节区域内不接收外部路由(External routes,即第5类或者第7类LSA),但是会接收域间路由(3类LSA,由ABR发出),这样末节区域的路由器就学不到外部路由(O E2或者O E1),也就是无法去往外部路由,怎么办呢?不用担心!因为ABR会自动给末节区域发布一条通往自身的默认路由(由第3类LSA显示,O IA),这样末节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只要是去往外部路由都会从默认路由走,全部交给ABR处理;但是区域内的路由器都必须要把区域改为stub area 命令为:r2(config)#router ospf 100------进入ospf进程r2(config-router)#area 1 stub----改area 1 为stub area1:Stub:阻止了LSA -4 /5,允许LSA-1/2/3,不能引入外部路由,由Stub区域的ABR向本区域发布一条默认路由(Cisco的提出),实现Stub和外部区域的连通性。
总结:末节区域stub area中没有第7、5、4类LSA,有指向ABR的默认路由(由一条第3类LSA显示,O* IA);3.完全末梢区域(totally stub area):禁用外部AS信息和区域间的信息,即LSA 5 和LSA 3类信息进入,这样就变成了totally stub area(完全末节区域)。
OSPF区域分割及Vlink原理
![OSPF区域分割及Vlink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43fe91f482fb4daa58d4ba4.png)
由区域间防环,OSPF规定所有非骨干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相连,同时不允许存在非骨干区域与非骨干区域相连的情形,V-link是用来修复骨干区域设计不合理的一种临时解决方案。
如果骨干区域被分割,修复被分割的骨干区域要在非骨干区域中创建V-link来维持骨干区域的连续性。
V-link:1、V-link可以看成是骨干区域的点到点链路,在ABR上面做(此处描述为ABR实有不妥,因为按照ABR的定义来看,两个非骨干区域之间的路由器不能称之为ABR ,可以理解为伪ABR)2、V-link在2个ABR之间创建属于骨干区域的邻居关系,这个邻居关系是以单播的形式来维持,其单播地址是根据两个ABR上的任意地址选择出来的。
并且会在Area 0中的router-LSA中产生一条V-link的拓扑信息。
3、承载V-link的区域称为Transit Area 区域,当V-link建成后,该区域也像骨干区域一样。
Transit Area 不能是Stub或是NSSA区域。
V-Link特性:(以实验得结论)场景1、验证V-link所能透传的LSA类型。
建立好邻居后,可以看到area2 中无任何其他区域的LSA存在,区域分割所限制防环的。
首先我们在AREA 0中的R1注入外部路由,查看AREA2中的LSA,其他区域的LSA肯定存在1/2/3/4/5类LSA。
查看R3上的LSDB:我们在来看看AREA2 中的R5 的LSDB:可见LSA5可以在整个domain中泛洪,在area 2中却只有本区域的内的1/2LSA,以及LSA5。
为了解决这种设计缺陷我们在R2及R4上建立V-link邻居:看到R5上在area2中会有3/4LSA之前所没有的LSA ,由此我们看出V-LINK上实际可以传送3/4LSA .再来看看R4的LSDB原本没有的area0 中的1\2LSA也被传入R4中来了,由此可见1/2LSA也可以在V-link 上传播。
那么基于5LSA,到底是在哪里传播泛洪的呢,我们很明显看到在没有建立V-LINK之间,R5的LSDB中就存在LSA5 ,所以既然LSA5可以直接在区域间泛洪,就不需要在V-link 上继续泛洪了。
OSPF的4种区域类型
![OSPF的4种区域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f87aca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a.png)
OSPF的4种区域类型OSPF区域类型划分如下:1.骨干区域(即传输区域):area 02.非骨干区域(即常规区域):除area 0之外的其他所有许可范围内的区域非骨干区域又可划分如下:1.标准区域:即正常传输数据的区域2.末梢区域:禁用外部AS的信息进入,即禁用LSA 4,LSA 5类信息进入(5类信息都禁用了。
要4类通告ASBR来也没用了。
)2.完全末梢区域:禁用外部AS信息很区域间的信息,即LSA 5 和LSA 3类信息进入3.NSSA区域:禁用非直连的外部AS信息进入,同时会产生LSA 7类信息,在路由表中表示为 O N2(N2代表类型2,默认的是2,可以改成1,即metric-type 1)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末梢区域和完全末梢区域都禁用了外部AS信息和区域间的信息,但是是不是代表就不可达其他区域或者外部了呢?当然不是,它们在禁用之后都会向相应区域内通告一条默认路由以指向外部。
保持可达性。
但是NSSA区域需要我们另外输入下条命令以保证可达外部AS:r1(config-router)#area 1 nssa default-information-originate no-summary即同时禁用了区域间的数据包进入到NSSA区域,以减少路由表的大小,加快路由选路的速度,防止路由表的抖动。
简单的说下LSA要求目前掌握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LSA 1:定义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
限定于单个区域2.LSA 2:定义广播网络的。
也是限定于单个区域3.LSA 3:定义区域间汇总的4.LSA 4:定义网络中ASBR的5.LSA 5:定义外部AS的6.LSA 7:定义NSSA区域的。
OSPF区域类型的划分和路由选择
![OSPF区域类型的划分和路由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82d98f07f12d2af90242e634.png)
s mma yi ag e wo kt e a p o r t e o l t t e s o e o sls d t a k t f r r i gAs e p n i g t e s e o e u r , a lr e n t r , p r p i e a a t i c p f u e es a e p c e o wad n . x a dn i ft n h a r mi h h z h n t o k OS r t c lp ro ma c l i r e sae n t r . i s a e i l eci e e wo k n r i l fOS F p o o o , e w r , PF p o o o e r n e we n l g c l ewo k Th p rmany d s r st r i g p i p e o P r t c l f l a p b h nc
的工作原理、 区域 划 分 的 意 义 、 由 选择 规 则 , 路 网络 环 境偏 向 于 广播 型 以 太 网 网络 。
【 键词】 P 关 OS F协 议 区域 路 由 网络 中 图分 类 号 : P 9 文 献 标 示 码 : T 33 A 文章 编 号 :08 13 ( 1)2 5 — 10 — 7 92 21 ~ 1 3 0
环的拓扑图。
数 据 库 占有 较 大数 量 。而在 很 多 非骨 干 区 域 内 。 多路 由器 是 很
不 需 要 共 享 此 类 L A 信 息 , 们 只 需 知 道 到 达 ABR 路 由器 的 s 他
路 由信 息 , A R 再 转 发 到 目 的地 址 。所 以 , 这 种 情 况下 . 由 B 在 为 减 少 泛 洪 , 以 将 其 配 置 为 末梢 区 域 。 类 型 5的 L A被 阻 可 若 S 塞 , 么 类 型 4的 L A 也会 被 阻 塞 , 时 A R 路 由器 会 发 出 那 S 这 B
ospf非骨干区域
![ospf非骨干区域](https://img.taocdn.com/s3/m/2897bd19fad6195f312ba662.png)
Stub(末梢区域)在ospf中一些区域出口很少为了减少路由条目(优化网络·减少路由器的压力)可以把此区域配置为末梢区域在末梢区域中仅仅需要区域的路由条目和一条指向区域边界路由器的默认路由就能实现所有的选路所以在末梢区域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LSA(stub区域中只有1,2,3种类型4,5,7是禁止的)的泛洪
Totally stubby Area (完全末梢区域) 不但具有末梢区域的功能且一个完全末梢区域的ABR(边界路由)将不仅阻塞外部的LSA 而是阻塞所有的汇总LSA 除了通告默认路由的那一条类型3的LSA
注意!!!(1..虚链路不能在一个末梢区域内配置,也不能穿过一个末梢区域2..末梢区域的路由器不能是ASBR【负责将外部路由{比如RIP EIGRP ISIS}接入内部】路由器)
基本配置:area area-id stub area area-id stub no-summary
NSSA(非纯末梢区域) 允许外部路由通告到ospf自治系统内部而同时保留自治系统其余部分的末梢区域部分为了做到这一点在NSSA区域的ASBR将始发类型7LSA【LSA7只允许NSSA泛洪】来通告外部的目的网络可用用show ip ospf database naa-external来显示通告信息
Totally NSSA(完全非纯末梢区域)除了通告一条指向ABR的默认路由的类型3的LSA外其他类型3的LSA和类型4的LSA在NSSA区域内阻止同样满足以上的注意
基本配置--area area-id nssa area area-id nssa no-summa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b(末梢区域)在ospf中一些区域出口很少为了减少路由条目(优化网络·减少路由器的压力)可以把此区域配置为末梢区域在末梢区域中仅仅需要区域的路由条目和一条指向区域边界路由器的默认路由就能实现所有的选路所以在末梢区域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LSA(stub区域中只有1,2,3种类型4,5,7是禁止的)的泛洪
Totally stubby Area (完全末梢区域) 不但具有末梢区域的功能且一个完全末梢区域的ABR(边界路由)将不仅阻塞外部的LSA 而是阻塞所有的汇总LSA 除了通告默认路由的那一条类型3的LSA
注意!!!(1..虚链路不能在一个末梢区域内配置,也不能穿过一个末梢区域2..末梢区域的路由器不能是ASBR【负责将外部路由{比如RIP EIGRP ISIS}接入内部】路由器)
基本配置:area area-id stub area area-id stub no-summary
NSSA(非纯末梢区域) 允许外部路由通告到ospf自治系统内部而同时保留自治系统其余部分的末梢区域部分为了做到这一点在NSSA区域的ASBR将始发类型7LSA【LSA7只允许NSSA泛洪】来通告外部的目的网络可用用show ip ospf database naa-external来显示通告信息
Totally NSSA(完全非纯末梢区域)除了通告一条指向ABR的默认路由的类型3的LSA外其他类型3的LSA和类型4的LSA在NSSA区域内阻止同样满足以上的注意
基本配置--area area-id nssa area area-id nssa no-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