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历史文物概况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境内,是一座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史前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石雕文化遗址之一。
近年来,黄山遗址石雕的研究备受关注,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对这一古老的石雕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远古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可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从黄山遗址石雕的发现背景、石雕艺术特点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黄山遗址石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黄山遗址石雕的发现背景1985年,中国考古学界曾经振奋地传来了一个重大消息:在河南南阳邓州市黄山镇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这是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古老村落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石雕文化遗址”。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随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石雕器物和石雕图案,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文化和古代石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石雕艺术特点1. 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黄山遗址石雕的器物和图案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些石雕器物大多是由石灰岩、砂岩等天然石材雕刻而成,石雕器物的形制有石斧、石锤、石钺等,器物图案有神人、动物、几何图案等。
这些器物造型生动,图案美观,反映出史前人类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2. 艺术技艺精湛黄山遗址石雕的器物和图案,雕刻精细,工艺复杂,可以说是石器时代智慧和智慧的结晶。
石器的制作需要使用石器制作工具,如石斧、石锤等,这些工具制作繁琐,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技能。
石雕器物的雕刻技艺也显示出古代人们的高超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手工艺经验。
石雕器物装饰图案简约而富有韵味,表现出了古人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
三、研究意义黄山遗址石雕的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揭示史前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我们的人类祖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资料。
南阳有什么历史文化遗产

南阳有什么历史文化遗产南阳玉,素有“东方翡翠”之称,故南阳被称之为“千年玉都”。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这里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故被称之为“中华药都”。
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武侯祠。
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境内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
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淅川县境内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
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
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河南省重点旅游项目之一总投资4.5亿元,占地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9万平方米的莲花温泉水城将于今年十一完全建成开放,现已投入市场。
南阳陶三简介

南阳陶三简介摘要:1.南阳陶三简介概述2.南阳陶三的背景和历史3.南阳陶三的主要特点4.南阳陶三的传承与保护5.南阳陶三的未来发展正文:南阳陶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于南阳地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
南阳陶三简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
首先,南阳陶三的背景和历史。
南阳陶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与我国古代陶瓷工艺密切相关,受到了当地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南阳陶三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成为当时民间陶瓷的主要代表。
其次,南阳陶三的主要特点。
南阳陶三以其造型古朴、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图案多样而著称。
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当地特有的陶土和釉料,通过手工拉坯、雕刻、绘画、烧制等多道工序而成。
南阳陶三的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民间生活、花鸟虫鱼等,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
再者,南阳陶三的传承与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对南阳陶三的传承人进行扶持和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展览、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南阳陶三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
此外,还对南阳陶三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承,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最后,南阳陶三的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南阳陶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南阳陶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艺术。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南阳陶三的创新与发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为南阳陶三赋予新的生命力。
总之,南阳陶三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南阳名胜古迹景点介绍

南阳名胜古迹景点介绍南阳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文化古城之一。
南阳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南阳的著名景点。
一、南阳博物院南阳博物院位于南阳市区东南部,是河南省三大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展览馆内陈列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让人们深入了解南阳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文物,南阳是汉朝的重要发源地,因此汉代文物在南阳博物院中占有很大比重。
二、姜子牙庙姜子牙庙位于南阳市西部的姜堰区,是纪念姜子牙的祠庙。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他是商朝末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预言家,也是周武王的重要谋士。
姜子牙庙建于明朝,后来多次扩建,现在已经成为南阳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三、南阳城隍庙南阳城隍庙位于南阳市区东北部,是纪念城隍的祠庙。
城隍是中国传统的土地神,负责守护城市安宁和人民平安。
南阳城隍庙建于宋代,历经多次修葺,现在已经成为南阳市的一个著名景点。
庙内陈列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让人们深入了解南阳的历史文化。
四、汉魏书院汉魏书院位于南阳市区西部的汉魏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书院始建于东汉时期,后经过多次扩建和修葺,成为汉魏时期南阳文化的代表之一。
书院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书籍,让人们深入了解南阳的历史文化。
五、白马寺白马寺位于南阳市区南部的白马山上,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
寺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后经过多次扩建和修葺,成为南阳地区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寺庙内陈列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历史资料,让人们深入了解南阳的佛教文化。
以上就是南阳的著名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了解南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如果您有机会来南阳旅游,一定要去这些景点看看,感受一下南阳的历史文化魅力。
河南南阳名胜古迹有哪些

河南南阳名胜古迹有哪些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那么你知道南阳有哪些名胜古迹吗,现在,随店铺来看看河南南阳的一些名胜古迹吧!河南南阳名胜古迹:淅川香严寺淅川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中原四大名刹之一。
淅川香严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内,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状,该寺居正中。
淅川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
相望30里,俗谓之上寺、下寺”。
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
上寺位于仓房镇西北4千米处,淅川香严寺坐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
淅川香严寺原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曾有僧众数百人,有“千顷香岩”之称。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香岩寺始建于唐”。
又据《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淅川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
其后屡废屡建,今日上寺基本为清代建筑风格。
河南南阳名胜古迹:南阳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
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
元仁宗时,南阳卧龙岗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
明清时武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
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南阳历史与文化主要内容

南阳历史与文化主要内容南阳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
南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将介绍南阳的主要历史和文化内容。
一、历史概述南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
汉代时期,南阳成为了汉朝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汉代四大都市之一。
南阳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刘备曾在此设立丞相府。
二、历史名人南阳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故乡。
最著名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南阳还是另一位文学家陈寿的故乡,他是《三国志》的作者。
此外,南阳还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和明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
三、历史遗迹南阳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反映了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阳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大量南阳地区的历史文物,如汉代玉器、陶器、青铜器等。
南阳还有许多古代建筑物,如汉代的南阳城、丞相府和南阳墓群等。
四、传统文化南阳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南阳的曹操文化,曹操在南阳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如曹操题诗的石碑、曹操诗词刻石等。
南阳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南阳皮影戏、南阳剪纸和南阳民间音乐等。
五、庙会活动南阳的庙会活动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南阳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庙会期间,人们可以观赏到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品尝各种美食和购买手工艺品。
六、文化节庆南阳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节庆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南阳草船灯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南阳市民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草船灯,并放入汉江中,以庆祝中秋节。
此外,南阳还有举办传统的舞狮、舞龙、花车巡游等活动。
七、文化产业南阳也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南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如南阳的曹操文化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南阳历史文物概况

南阳市历史文物概况南阳市位于南襄盆地北部,周围环山,有山有水,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
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淅川县境内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淅川县境内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有南阳府衙、武侯祠、山陕会馆、汉画馆、老界岭、医圣祠、河南内乡县衙、南阳市博物馆。
南阳市重点保护单位有张衡墓、彭雪枫纪念馆、水帘寺、博望坡遗址、菩提寺、汉桑城、汉议事台、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泗洲塔、淅川香严寺、法海禅寺等。
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
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景点之一。
始建于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
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
南阳府衙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是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郡府级官署衙门。
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

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青铜鼎》朋友们,咱南阳博物馆里有一件特别牛的文物,那就是青铜鼎。
这青铜鼎啊,看起来就特别厚重,稳稳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它身上的花纹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但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制作它的工匠们的用心。
听讲解员说,在古代,鼎可不是一般的物件,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这么精美的鼎。
想象一下,古代的宴会上,这鼎里装满了美味佳肴,那场面得有多壮观!我站在它面前,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盛大的场面,真的太神奇啦!《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汉代玉佩》走进南阳博物馆,有一件汉代玉佩让我挪不开眼。
这块玉佩温润通透,洁白无瑕,就像天上的月亮掉落到了人间。
它的形状精巧别致,上面雕刻的图案细腻入微。
据说在汉代,玉佩是人们表达美好祝愿和情感的信物。
也许是一位深情的男子送给心爱女子的定情之物,又或许是长辈对晚辈的深深祝福。
每次看到这块玉佩,我都会想,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拥有它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是欣喜,是感动,还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唐三彩马》在南阳博物馆里,有一匹唐三彩马特别引人注目。
这匹马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好像随时都能奔腾而起。
它的身上有黄、绿、白三种颜色,相互交融,显得格外华丽。
你看它那矫健的身姿,有力的长腿,还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们它曾经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据说,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陶器,多用于陪葬。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它的美。
这匹唐三彩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宋代瓷器》南阳博物馆里的宋代瓷器,那叫一个精美!这些瓷器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有的上面绘着精美的花卉图案,有的则是素雅的纯色。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那可是相当高超,胎质细腻,釉色温润。
就拿那个青花瓷瓶来说吧,蓝色的花纹在白色的底色上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想象一下,在宋代的某个家庭里,用这样精美的瓷器盛饭、喝茶,那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南阳博物馆文物介绍:明清书画》来,跟我一起看看南阳博物馆里的明清书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历史文物概况南阳市位于南襄盆地北部,周围环山,有山有水,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
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淅川县境内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淅川县境内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有南阳府衙、武侯祠、山陕会馆、汉画馆、老界岭、医圣祠、河南内乡县衙、南阳市博物馆。
南阳市重点保护单位有张衡墓、彭雪枫纪念馆、水帘寺、博望坡遗址、菩提寺、汉桑城、汉议事台、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泗洲塔、淅川香严寺、法海禅寺等。
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
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景点之一。
始建于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
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
南阳府衙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是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郡府级官署衙门。
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诗句表明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高层领导人慕名前来参观过,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荣获凤凰网友最喜爱的“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的杰作。
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
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
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
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也称西商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
著名的山陕会馆有社旗山陕会馆,聊城山陕会馆等,其中河南社旗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现已成为文化旅游资源。
南阳汉画馆,位于中国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河南省南阳市郊,北倚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中国历史名胜南阳武侯祠,南临南阳市区风景线白河游览区,环境幽雅,景色绮丽,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
南阳汉画馆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两次重建,有藏品1500多石,其中一级品150石,主要有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汉代艺术的宝库。
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
2000年南阳汉画馆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收藏的汉画先后多次荣登为“国家名片”。
老界岭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景区总面积23万亩。
老界岭整个景区地貌由中山组成,主峰走向北西--南东向,支脉呈羽状向南延伸。
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峰峦迭嶂,气势磅礴。
主峰鸡角尖,位于太平镇乡东北部,是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海拔2212.5米,为群峰之最,因山峰高矗,远看似向东引颈高歌之雄鸡而闻名。
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
1982年老界岭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河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014年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景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此次河南省惟一上榜景区。
2015年西峡老界岭荣获新浪网友“最受欢迎十大景区”。
医圣祠位于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8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内乡县衙,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
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
内乡县衙座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内乡县衙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
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十佳博物馆”,2006年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2014年内乡县衙再度入选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
内乡县衙与北京故宫等一起被誉为是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
南阳市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10月1日,是豫西南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馆址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历经元明、清而不衰。
武侯祠座西向东,现存廊庑155间,总占地面积200余亩,院内古柏参南阳市博物馆天,风景秀丽。
中轴线上有山门、大拜殿、诸葛草庐、小虹桥、宁远楼;两侧有诸葛井、读书台、东西廊房、古柏亭、躬耕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关张殿、三顾堂等。
大拜殿与宁远楼为武侯祠主要建筑,分别为歇山顶和重檐庑殿式建筑。
祠内有泥塑蜀汉人物10余尊,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山门上镶嵌有郭沫若手书的“武侯祠”三字,草庐悬挂于右任手书“诸葛庐”匾额和郭沫若手书“诸葛草庐”匾额。
1996年南阳武侯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过多不再一一赘述,现挑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府衙以及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菩提寺作为详细介绍。
南阳府署始建于何时不详。
自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阳皆有郡守(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治所,即郡署。
金正大三年(1226年)于南阳设申州(刺史治),为州署。
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申州为南阳府,为府署。
但元代修建情况与形制已不可考。
明代府署是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即原故址修建的。
正统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
当时的府署有正堂、后堂,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按旧时规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铭,作为官员箴规,并建亭保护。
南阳府署后将亭改建为坊,称戒石坊),建仪门、大门,后列官宅,东西列吏舍。
经吏司(掌管受发文书诸事)在正堂东;昭磨听(掌管勘六房卷宗)在正堂西;司狱司(掌理察狱囚)在仪门西;架阁库(收藏管理文牍案卷)在正堂后,申明、旌善二亭在府署前东西两侧,永平库(府库)在府内。
成化年间(1465年——1478年),知府陈镒重修大堂(正堂),堂左为乘发司(承办和转办公文信札)及吏、户、礼诸房,右为西公廨(公廨是官吏办公处的通称),东南隅为衙神祠、寅宾馆。
前为大门,门左右列榜房,前建豫南首郡坊。
大堂后为寅恭门,次为思补堂(二堂),堂左为书简房,右为招稿房。
次三堂,又次为府廨,规制严备,经明末变乱颓圮。
清顺治四年(1674年),知府辛炳翰始修思补堂,又修仪门、榜房,纪而知府张献捷重修大堂并六曹房、乘发司、永平库。
嗣后,相继修葺完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佟应琦于大门外东西增建召父、杜母二坊。
历久对府署渐颓。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府岳兴阿对府署进行大修。
咸丰初,知府顾嘉蘅又补修,于府宅后东北侧建团练宾兴馆(亦称团练公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知府傅凤扬倡导,各州县知(州)县捐俸重修。
此次修葺,前后经历5个年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
民国2年(1913年),南阳府撤消,府署故址为县公署(民国元年,知县署改称县公署,后又改称县政府)占用。
民国21年(1932年)秋,于南阳设立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即设于久府署内(与县府和署),此后,续有增葺改建。
解放后,南阳专员公署驻此,1965年后,改为中共南阳地委第三招待所,后又改为家属院。
南阳府署左北向南,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扩建,至清光绪末年,规模宏大。
主体建筑依次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
两侧房舍、院落分布有序,布局严谨。
署前为照壁,北为大门,左右列榜房,门前东为召父房,西为杜母坊,还有谯楼和石狮一对。
大门北为仪门,两侧为公廨,外有东西牌坊两座,分别与仪门两侧门相对应。
再北为大堂,沿明旧额曰“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
堂前竖戒石坊,正面额书“公生明”,两侧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即《戒石铭》原文)。
堂左右为承发司、永平库,堂前至仪门,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