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公司治理论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xx班级:xx学号:xx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xx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
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
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
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
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
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
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
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三)主要内容措施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
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和《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是近年来各国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它既是一个法学课题,也是一个经济学课题。
国内外学者(包括法学者、经济学者、管理学者)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各自研究领域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及相关问题有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囿于学科的分析角度,很难综合地考虑问题以至于在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还缺乏统一的理论共识。
到目前为止,除OECD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与灵活的解释外,世界各国对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
因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的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 一词的提出肌癞overna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是“统治”或“掌舵”的意思,在希腊文中与“舵手”是同义语。
在经济活动中,糖overnance” 一般含有权威、指导、控制的含义。
对“CorporateGovernance” 一词,国内翻译成“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督导机制” 等等。
“Corporateovernance” 一词最早是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来的。
当时美国经济学界部分学者认为,大型公众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董事会职权弱化,董事不“懂事”,董事不能为股东的权益尽职,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经理人员手中,也就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在1971年,美国学者玛切教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揭露董事职能减弱的客观事实时,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提出了强化董事会职权的理论。
英美学者就把这种围绕对董事会的赋权、控制、制约的机制称之为公司治理结构。
1到了 20世纪80年代,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属于企业理论的前沿问题,参与者不仅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法学家也加入到此行列中来,而1992年5月,美国法学研究所还颁布了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该文规定了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务和权限,监事、董事、高级经理和控股股东的公正义务、诉讼权等内容。
格力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格力公司是我国知名的家电企业,有着较为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格力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全面评估格力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注重家族化管理在格力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家族化管理问题十分突出。
公司的管理层主要由家族成员掌控,而缺乏独立董事和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参与,导致公司决策的单一化和过度集中化。
这种家族化管理不仅容易引发内部利益冲突,也难以适应公司规模和复杂化的发展需求。
对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格力公司可以通过引入外部专业人才和实行董事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公司可以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减少家族成员对公司事务的直接控制,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缺乏股权激励机制格力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家族化管理的特点,公司内部的股权激励机制相对薄弱,导致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缺乏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也容易导致人才流失和队伍稳定性的下降。
对策:格力公司可以建立健全的股权激励机制,通过股票期权、股票奖励等形式,激励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升公司整体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公司也可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投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团队凝聚力。
3.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格力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家族化管理的特点,公司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权力过度集中和监督不足的情况,容易引发一些内部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的问题。
对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格力公司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司资金运作的监督和管理。
公司也可以加强对管理层和家族成员的监督,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个人观点:作为一家在家电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格力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机制问题不仅影响到公司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也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程日奇【摘要】本文在分析“股东至上”与“共同治理”两种思想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本性质及特征提出“双元治理模式”,即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与经理阶层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在合作性竞争博弈的基础上构建的内部治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厘清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脉络提出内部控制机制的组织框架、控制要素及当前内部控制亟待加强的三个方面工作:强化内部审计、强化预算控制、强化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
【关键词】双元治理模式;内部控制理论;组织框架;控制要素【作者单位】程日奇,河北华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如果狭义地理解,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
广义理解,还应包括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
布莱尔认为是“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的有机整合,这一整合决定上市公司可以做什么,谁来控制它们,这种控制是如何进行的,他们从事的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与回报是如何分配的。
”一、当前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近些年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我国公司制企业大量涌现,并出现了一大批像海尔集团那样经营卓越的公司。
但治理不良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主要问题体现在:(一)内部人控制,管理权=控制权。
该种控制形式表现为企业内部人员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的合法权益。
该内部人员或以经理人为主,或以企业职工为主,或是经理人员与职工合谋。
其实,“内部人控制”有其合理性一面,因为他们实际上掌握企业实际情况,能够作出科学管理决策;另一方面,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导致经营者可能会作出有损所有者权益的行为,经济学家是从委托代理角度来提出“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解决思路的,结果是收效甚微,问题的实际在于没有承认人力资本对剩余的要求权,而能体现人力资本产权与非人力资本产权平等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摘要:公司治理是包含内部控制与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一个综合体系,在这诸多公司治理结构要素中,股权结构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
受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股权改制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高、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些问题现今仍然存在,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还存在独立董事机制空有其表、监事会名不符实、高管股权激励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完善;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逐步深化,公司治理结构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其重要性还将日趋增强。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基本的组织特征之一.因此,分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探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而监督经营者,而又不于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的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过资产剥离,然后再由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上市发行公众股创立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对董事会的约束作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我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前提是公有制占主体,在股权方面表现为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高.股权分置的存在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的不一致,在这种利益格局下,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天平严重偏向于融资者,倾向于非流通股股东。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制功能被严重削弱,资本市场作用发挥受到限制;非流通股股东一股独大并可以避开流通市场上的控制权争夺,导致公司并购行为受到限制,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得不到发挥.[8]股权分置条件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对利益的衡量标准差距甚远。
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近年来,由于企业利益的不断扩大和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公司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众多的公司中,不少存在管理混乱、掌握公司重权的少数人过分强势等问题。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治理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稳健发展。
本文将围绕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
一、主要问题1.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治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足。
公司治理和业务管理相对割裂,企业存在治理漏洞和管理缺陷,管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因此,企业的决策难以有效实施和有效执行,并且不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2.公司领导者的过强权在一些公司中,领导者过于强势,对公司的所有事情都有绝对掌控权,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建议和监督。
这种现象将会导致企业发展容易受到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和态度的影响,从而无法顺利发展。
3.缺乏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约束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它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但是,在一些企业中,贪污、欺诈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企业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不负责任的现象,不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甚至存在损害社会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公司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监事会或董事会,形成有效的多元化决策机制。
同时,企业管理结构应该健全,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2.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企业应该健全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效益,将管理、监督和执行相结合,切实保护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的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在治理公司的过程中,企业的从业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其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素质及最终的治理效益。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与对策(雷士照明案例分析)原创精选doc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与对策(雷⼠照明案例分析)原创精选doc从雷⼠照明管理控制权之争反思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案例背景中国最⼤照明品牌之⼀的雷⼠照明,再次陷⼊了内⽃的狗⾎剧。
8⽉8 ⽇,雷⼠发布公告称ceo吴长江因为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被董事会罢免,公司董事长兼⼤股东德豪润达负责⼈王冬雷任临时ceo;同时下课的还有其他3名吴系⾼管。
当天下午,王冬雷带领数⼗⼈员到吴长江办公室发⽣打⽃事件。
8⽉11⽇下午,吴长江和王冬雷分别坐镇重庆和北京,分别召开“雷⼠照明媒体见⾯会” ,隔空叫阵,相互指责。
这⼀系列风波将雷⼠内乱再次曝光。
对雷⼠⽽⾔,这不是吴长江与资本⽅的第⼀次争⽃。
事实上,⾃引⼊资本以来,如何处理股东之间、创始⼈之间、创始⼈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之争,⼀直困扰着雷⼠,它亦因此堪称近年来少有的公司治理典型教案。
⼆、影响与评析雷⼠风波,表⾯上看是⼀场创始⼈与投资⼈的内部之争,其本质是公司治理结构求取平衡,主要反映出以下⼏个问题:1、职业经理⼈⾓⾊错位在公司治理中,股东与职业经理⼈是⼀种典型的委托——理关系,但职业经理⼈和股东之间本⾝不可能有完全⼀致的利益和⽬标,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委托⼈⽆法掌握代理⼈的所有⾏动,职业经理⼈就可能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化⽽不顾股东利益,从⽽与⼤股东产⽣严重分歧和⽭盾。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上移现象2、权⼒制衡机制不⾜从王冬雷反映吴长江被罢免CEO 主要原因是在未告知董事会成员情况下,将雷⼠照明品牌权利私⾃授予给了另外三家与吴长江有深度关联企业⼀案来看,内部的制衡机制形同虚设。
三、启发与思考反思雷⼠照明的公司治理问题,对完善中国的公司治理有益。
1创始⼈地位是否承认?要承认创始企业家的独特地位。
在建⽴企业的过程中,创始⼈留下了⾃⼰的深刻烙印,联想、华为等优秀企业莫不如此。
吴长江最⼤的筹码,如同当年娃哈哈的宗庆后,是公司独⽴⽽庞⼤的经销商⽹络。
2、董事会究竟应该如何监控管理层?1)每年要对CEO 进⾏正式的评估。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若干思考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若干思考聂丽芳&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山西忻州市#’(###)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难点现代公司制理论表明,作为公司基本概要表征之一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一套制度安排,即*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特别是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尽可能地降低代理成本,实现股东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按照这一理论推演,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认可的表述是*在一定的产权制度安排下,一组联结所有者、经营者之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以解决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和风险等问题&朱正元,"###)。
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作为商业银行组织核心的产权关系及其安排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产权的实质是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当产权没有明确界定时,权利和义务显现出非对称关系,“搭便车”、“逆向选择”等行为就难以避免,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无法建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难点就在于面临产权的困境,即有效产权不明晰。
名义上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由国家所有,国家再按规定的程序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但国家是一个抽象的主体,必须通过代理人来实现其产权,这个代理人实际上就是政府。
在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下,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代理机构与代表国家的政府的效用函数并不总是一致的。
由于权利是由国家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使用权利者对资源的使用和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享有充分的权利,这样就减弱了其对经济绩效和对其它成员的监督和激励。
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银行产权的行使主体,它不仅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多的时候为追求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在选择代理人时也往往从政治利益出发而非经济利益。
换个角度看,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拥有者实际上是政府,所以银行有义务实现政府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政府也有责任在银行出现问题时给予救助。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引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演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然而,尽管有许多进展,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股东权益与利益冲突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股东是公司的最终主人,他们应该享有公司的利润和决策权。
然而,由于股东之间的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公司管理层可以操纵公司资源,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的失败和股东权益的损失。
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解决股东权益与利益冲突的问题,公司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这可以包括独立董事的角色和责任,他们能够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并保护股东的利益。
此外,公司还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内部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
问题二:激励机制的设计为了激励管理层创造价值,公司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然而,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不容易,因为不同的经营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
此外,一些激励机制可能使管理层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为了解决激励机制设计的问题,公司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结合短期和长期激励。
短期激励可以通过为管理层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和奖励机制来实现。
长期激励可以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和长期绩效目标来实现。
此外,公司还可以采用业绩和回报的综合评估方法,以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
问题三:信息透明度的不足在现代公司治理中,信息披露对于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公司缺乏透明度和准确性的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此外,一些公司可能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以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
解决方案: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为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司应该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和执法。
相关机构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并进行监督和审计。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和企业管理,OECD(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 operationandDevelopment)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一、公司治理的意义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受到了中国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这种全球知名、规模庞大的公司,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中国公司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不过,还有许多人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有大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去考虑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对此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认识存在诸多法律危险的。
实际上,对中小企业、新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来讲,公司治理的问题同样重要。
创业公司尤其要注意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好。
具体来看,首先,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核心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相当于一座楼宇的地基,考虑地基问题的最有效的时期是在楼宇建设之初。
第二,中国人情社会的许多传统习惯使创业者漠视公司治理,留下创业的隐患。
在中国,人们通常看重的是面子、人情,很多时候没有“亲兄弟明算账”的习惯。
创业的时候,不愿意谈钱,但是,成功之后,恰恰是这些“其他事情”构成反目、内乱的导火索。
公司治理结构在创业初期没有得到重视所造成的恶果此时呈现出来。
第三,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整套详尽完善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
这就导致在遇到矛盾时,所有人都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限的精力被掷在无限的内耗中。
对于创业者而言,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在此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公司自身制度的建设,规范管理,减少隐患。
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国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衡量,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股东权益受损、高层管理人员权力过大以及缺乏独立监督机制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加强监管力度,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才能确保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对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可以有效遏制各类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
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建立更加规范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股东权益、高层管理人员、独立监督、改革、监管、健康发展。
1. 引言1.1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健康运营具有重要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权力运行和决策机制的组织体系,是指导公司管理和运作的法律制度和规定,是保障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关键机制。
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稳健发展。
公司治理结构还可以促进企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减少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健全对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是我国公司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许多公司存在着权责不明、责权不衡的情况,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决策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内部纠纷和腐败问题。
股东权益受损问题在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尤为突出。
在一些公司中,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往往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严重损害了广大股东的权益,导致股东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前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向跨国经营。
在跨国经营中,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成为了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国有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其公司治理结构往往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职权集中、垄断经营的问题:国有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往往将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中在少数高层领导手中,从而导致企业决策缺乏多元化和公平性,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2.资金缺乏、利益冲突的问题:经营跨国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国有企业往往源源不断地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往往面临着利益冲突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利益最大化。
3.对外市场竞争不足的问题:国有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往往缺乏对外市场竞争的意识,从而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公司治理结构方案针对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应采取以下方案:1.推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权和执行权的有效分离,从而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改革。
2.加强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和资源,扩大公司资金池,增加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3.强化外部市场竞争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教育企业员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竞争,从而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地发挥企业优势。
在跨国经营中,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多元化决策,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水平。
这将有助于国有企业实现跨国经营中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论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xx班级:xx学号:xx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xx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
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
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
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
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与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
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
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
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三)主要内容措施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
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与《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
其次,加强对董事的约束与激励。
为了防止董事利用其职权侵害公司与股东利益,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约束与义务;同时,为了使董事为公司的利益而勤勉地工作,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激励。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具有一定制衡关系的一种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基本上反映了这种分权制衡的关系,但还存在许多缺陷,下面笔者就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作一简要剖析。
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这是指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一肩挑”,内部董事“一边倒”,经营管理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独立的经营、决策机制难以形成;法人股比例低,公众股东分散、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债权银行尚未介入公司运作等,致使上市公司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2.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指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无控制权和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实际上成为一个受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3.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上市之初,既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又担心境外资本冲击国内资本市场,因而确定了国家必须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指导思想。
如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时,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的,流通股本达到25 % 即可;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流通股本可低至15 %。
在这种“计划+行政控制”双重作用下,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很不合理。
4.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主要表现在:第一,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
尽管已经建立了以主办银行制为内容的银企关系,但商业银行还未允许向证券业和非金融行业进行股权投资,这些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中没有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
第二,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并购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非常有限。
5.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所控制和操纵,当企业被迫或需要向上级、公众提供信息时,首先要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损害内部集团的利益,并与此展开博弈,使外界难以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成了经营绩效低下的“保护伞”。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1. 决策权集中。
公司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其他股东和员工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容易产生权力寻租问题。
2. 缺乏独立监督机制。
公司独立监督机制欠缺,监管不到位,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损害投资者和社会的利益。
3. 薪酬分配不公。
部分公司的薪酬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公现象,高管薪酬过高,员工薪酬低下,容易引起员工不满和离职。
4. 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公司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管理无序,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和管理混乱。
对策:
1. 提高股东和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提高股东和投资者的知情权,鼓励他们参与公司治理。
2. 加强公司独立监督机制。
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3. 合理制定薪酬政策。
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政策,加强薪酬公示,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
4.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管理流程和决策程序,提高治理效果。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占据控股优势的首先是国家股股东,其次是法人股股东。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东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所持股票均不允许流通,从而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的股权分配格局。
所有的决策都完全取决于第一大股东的意志,因为只要大股东对某项提案表决表示同意或反对,该项提案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或惨遭扼杀,众多的小股东根本就不可能影响公司决策。
由于国有资产在上市公司资产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多数上市公司股权设置又较为集中,客观上造成股东大会无形中受到大股东控制。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常情况下都是公司的发起人,他们与上市公司有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关系网的笼罩下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其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在这种缺乏制衡的股权结构下,第一大股东往往把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看作是提款机,无偿地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流通股股东在公司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持非流通股的大股东做决策时又往往囿于自身利益而时常名正言顺地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一旦控股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第一大股东通常又将上市公司拖下水,从而将灾难转移到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身上,使他们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相关研究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自由流通,无法遵循同股同利、同股同权和同股同价的原则。
第二,董事会、股东大会缺乏内部制衡,监事会功能弱化,容易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
1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均按照《公司法》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等的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从表面看,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基本形成。
但由于许多公司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使得不仅是股东大会,而且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形同虚设,因为:2目前,国有股东受托人在董事会中占有多数席位,董事会在行使职能时成为国有股东一方的代言人。
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合格的独立董事,且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其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股东单位的上级干部主管部门直接委派的,再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上市公司董事会明显缺乏内部制衡机制。
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全面构建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内容提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而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行公司制的核心。
自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颁布实施《公司法》以来,特别是经过各方面试点,我国新的公司制企业大量形成。
但是,由于受体制转换的制约和操作缺乏规范的影响,目前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面临着加入WTO的国际化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改革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加速企业体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企业治理结构”。
简单地说,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广义地则可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shareholders)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例如雇员,顾客,供货商,所在社区,等等,统称stakeholders)之间的关系。
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The Incentive Issue)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这里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
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The Competency Issue),亦即由于企业领导层(总裁、董事会)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管理学家往往对此更为关注。
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与调整方案
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与调整方案一、引言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行为规范和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安排与设计。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提高公司的竞争力、降低风险,同时保障股东权益。
本文将就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方案进行论述,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二、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1. 公司治理结构的要素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协调与配合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转的关键。
2. 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1)权力集中问题:在一些企业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2)董事会独立性问题:董事会成员中有过多的高管或控股股东代表,影响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质量。
(3)监事会失职问题:一些企业的监事会在监管公司经营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优化与调整方案1. 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1)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避免高管或控股股东代表的过度权力。
(2)建立董事会独立委员会:成立独立的董事会委员会,负责审议重要决策,减少董事会内部人的利益冲突。
2. 规范董事会运作(1)明确董事职责:明确董事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学的董事考核机制,提高董事的职业素养和决策能力。
(2)完善决策程序:合理安排董事会议程,加强信息披露,确保关键决策科学合理、透明公正。
3. 强化股东权利保护(1)加强股东大会监管:建立健全股东大会监管体系,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和表决权。
(2)完善投资者沟通渠道:建立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机制,及时回应股东关切,增强公司透明度和信任度。
4. 加强对经理层的约束(1)建立薪酬监管机制:合理设定经理层薪酬,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确保薪酬与绩效挂钩。
(2)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经理层行为的监督,预防公司内部风险的发生。
四、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1. 方案实施(1)制定方案:依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优化与调整方案。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其治理结构却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探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1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国家资产占比过大,导致私人股东的权益受到冲击。
特权股权的存在使得决策过程不透明,难以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1.2 决策权集中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控股股东手中,少数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具有过大的话语权,削弱了其他股东的监督能力,造成公司决策不够民主和透明。
1.3 信息不对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判断权和决策权,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4 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较为僵化,无法合理激励高绩效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导致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
二、解决对策2.1 改善股权结构加大股份分散化力度,引入更多的私人股东,增加中小股东的参与度。
同时,应加强对国家资产的监管力度,防止特权股权对公司治理的负面影响。
2.2 分权决策机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分权机制,确保董事会及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力平衡。
增强独立董事的作用,加强对公司决策的监督和约束。
2.3 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
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强投资者信心。
2.4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薪酬激励机制,根据高绩效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贡献程度,进行差异化激励,并引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结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存在对公司的发展和股东利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善股权结构、分权决策机制、信息披露和薪酬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企业价值,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 一) 基本概念“企业治理结构”是个很难准确翻译的词。
其英文原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 ”,国内有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治理机制等几种译法。
本书虽然采用的是“企业治理结构” 这么一种译法,但这里的“结构” 应当理解为兼具“机构” (Institutions) ,“体系” (systems) 和“控制机制” (Control Mechanism) 的多重含义。
简单地说,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 希列法和维希尼1996;Schleifer and Vishny 1996) ,广义地则可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shareholders) 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 例如雇员,顾客,供货商,所在社区,等等,统称stakeholders) 之间的关系。
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The Incentive Issue) 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这里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
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The Competency Issue) ,亦即由于企业领导层( 总裁、董事会) 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管理学家往往对此更为关注。
从利益机制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所要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最有利于“确保投资者在上市企业中的资产得到应有的保护和获得合理投资回报” 的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如何保证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企业的“内部人”( 经理层和占有控股权的大股东) 侵吞的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一般不会象业主那么尽心尽力。
1932年,爱德夫伯利(Adolph Berle) 和嘉得纳弥恩斯(Gardiner Means)对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理层)之间的利益背离作了经济学的分析,奠定了“代理人行为”的理论基础。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背离和信息成本过高而导致的监控不完全,企业的职业经理所作的管理决策就可能偏离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例如,投资者的目的是投资利润最大化,而职业经理往往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这不但是因为经理人员的报酬在实践上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是因为规模和成长本身所带来的权力和地位。
与此相比更为有害的是代理人的监守自盗现象,在企业管理上表现为各种侵蚀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行为”。
例如,经理人员用“转移价格”的方法,以低价将企业资产出售给自己所持有、控制的其它公司(或以高价收购) ,给自己支付过高的薪金和反兼并“金降落伞”,扩张各种不正当的在职消费,等等。
由于这种“代理人行为”可能的存在,一个国家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于作为“委托人” 的外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有效与否,不仅影响到投资者与经理层、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发展。
如果外部人(即“广大股民” )的投资权益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他们就不会投资,或不会充分投资,社会的新生企业就难以得到足够的起动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企业内部的投资项目才可能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但是,企业内部的最佳项目往往不是社会最优项目,其结果,不是社会总投资低于最佳水平就是社会投资项目的选择次优。
属于这方面的问题有资金市场结构问题(如企业资金来源以股市为主还是银行为主;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上市企业的管理和资讯披露问题,企业控制权市场(兼并与反兼并)的管理问题,经理层的报酬方式和标准问题,经理与董事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等等。
从管理能力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要研究的是应当如何构架企业内部的领导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关键人事安排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问题。
管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经济利益的认识和决策方案的分析不可避免受到个人经验背景和认知模型的过滤和折射。
而且,主导人们行为的不但有对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还有人们的习惯,情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种种下意识的心理活动。
分析经济利益对改革企业治理结构非常重要,但不完全。
很多时候,人的决策所依据的并不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计算,而是出于对过去习惯了的行为偏好的剪不断的感情眷恋,出于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趋势,出于对亏损项目“再追加一点投资也许就能挽救过来”的一厢情愿的“承诺升级” (escalating commitment to a failing course)幻想,等等。
从管理活动的实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失败是一个漫长的衰亡过程。
除了金融企业以外,可以说大多数企业的垮台都是拖跨的。
在漫长的下坡路上,发生变化的往往并不是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而是主管总裁的认知模型。
这种由于认识问题,由于认知模型刚性化所造成的决策错误,并不是利益机制机制的调整所能解决的。
经理人员的“代理人行为” 仅仅存在于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上市企业之中,而“认知模型错位”问题则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之中,包括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私人企业。
属于这一类的问题大体有:组织的衰亡过程与原因;企业决策体制的设置(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工作程序;对一把手的制度约束,等等),核心人事安排(总裁、董事、高层主管的选拔,高层领导班子的构成,总裁的管理生命周期,总裁和董事的评估和撤换程序),等等。
(二)概况与趋势世界各国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安排相差很大。
大体说来,英国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企业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日本和德国,企业资本则主要来自于受控于银行和财团。
下表列出了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产拥有者的分类情况。
表一:企业资产持有者的分类,1996(占总资产的百分比)2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98: 16)注:英国数字为1994年底;日本的退休基金、投资基金统计包括在“其它金融机构”之中。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产主要来自于个人(49%)和机构投资者(退休、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40%);德国和日本主要来自于银行和其它非金融企业(分别为52%和42%)。
与这种资金市场结构不同相对应的是不同利益集团在企业目标结构中所占地位的不同。
根据美国“长期计划杂志”(Masaru Yoshimori, 1995 )1995 年发表的一份调查,在英国和美国,70%以上的企业经理认为股东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在法国,德国和日报,绝大多数的企业经理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所有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见表二)。
表中的黑杠表示赞成“企业的存在是为所有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这一企业目标表述的经理人员的百分比;白杠表示赞成“股东利益第一重要”这一目标表述的经理人员的百分比。
不难看出,股东在英美市场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企业经理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使股东利润最大化,而日本、法国、德国则同时强调为所有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
表二:五个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目标的比较问题:在你的国赢臥大公可的治理站R他常是横科么馆儿设址的'」1.股东的利雄应半占斛-优尢祝*〉惬业的存秆毎为斯冇的科嵩郴依腥筲的企业讷叠的數量英匡冷法国刃強国⑴矣国H2 右本的■所有利猛冊怵■股东囲1 五伞去要市堵疑济園家企业目每丽tt笹(资料来源:Masaru Yoshimori 1995)在八十年代,学术界对日、德体制比较推崇,认为这种银行和企业集团控股方式有利于鼓励企业着眼于长期发展;而英美以股市为主的资本市场则容易导致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为了眼前的投资回报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对日、德经济相对优势地位的上升,认为美国体制更优越的观点渐渐占了上风,主要观点是美国体制更强调保护投资者,股市发育比较完全,融资方便,最有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表三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一份研究对世界49个国家资金市场容量、人均企业数、人均新生上市企业数的统计。
资料来源:勒波塔、拉伯兹•德•赛莱恩斯和希列法1999;(La Porta, Lopez-de-Silanes and shleifer,1999)从表三可以看出,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实行英美法制的国家,股市最发达(GNP的60%),均远远高出其它国家。
人均企业数和人均新上市企业数(Ini tial Public Ofering)纵向地来看,美国的企业治理结构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用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麦克•尤西姆(Michael Useem)的话来说,美国的制度正在从由经理人事实上执掌全权、不受监督制约的“管理人资本主义”向由投资人控制、监督经理层的“投资人资本主义”转化。
这一转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资金市场结构的改变。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如表四所示,机构投资者在美国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6.1%上升到1996年的48.8%。
表四:美国机构投资者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资料来源:美国企业论坛(Co nference Board , 1998)由于控股比重的上升,机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个经营不善的企业不可能简单地采用抛售该公司股票,“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解决。
因此,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一改历史上对企业管理的被动、旁观态度,开始向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演化。
九十年代初,美国五家大公司的董事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通用汽车GM康拍Compaq美国电话电报AT&T 美国捷达(American Express)先后解雇了首席行政执行官,迫使这些大公司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策略,就是这种“投资人资本主义”改革的代表性事件。
(三)“公司治理结构”内容摘要本书内容共分三大部分,二十一章。
第一部分六章讨论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九章讨论中国实践,第三部分七章介绍美国经验。
第一、二、三章讨论的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第一章中刘芍佳教授和李骥同学讨论了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前提条件。
作者分析了对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历史经验,论证了“超产权论”在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指导意义。
文章认为,产权改革、利润激励只有在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奏效,而利润激励只是决定企业绩效的众多因素之一;只要引入充分竞争,企业治理机构改革和产权归属是可以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