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教案《第二课时》
1 4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上一节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
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以及区域地理识图、绘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内容在初中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由于本节内容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曾接触到的,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初一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还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这的确很难,加之我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积累较少。
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安排A、B两队竞技pk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的紧张感和高度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
三、教学目标(1)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形态;(4)通过读山脊、山谷等山体形态的实物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从而归纳其等高线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五种山体形态的等高线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峰、山谷、山脊等。
尤其是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相结合进行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学生自我破解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一组山体形态实物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中国有最高的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又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并设问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样的地貌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中呢?(设计意图:设问置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的特点。
2.通过地形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当地地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2.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四、教具准备泥、水、托盘、烧杯、记号笔、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指认地形种类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创设情景:现在我有一袋泥,大家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并试着在模型上画出等高线。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用泥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然后用手指在模型不同部位,让其他同学判定其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教师引导:假如用橡皮泥或高岭土来制作地形模型,还可在其上标出等高线。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试着做一下。
教师设问:我们周围的地形比刚才做的更丰富多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讨论后回答:三、地形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形式:地壳运动-------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作用特点: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海洋、深谷。
)(二)外力作用1.形式⑴.流水:冲刷、沉积、溶蚀、海浪。
⑵.风、沙:吹蚀和沉积。
⑶.冰川:角峰和冰斗谷。
⑷.生物作用: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活动2.作用特点:缓慢而持久,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四、知识运用1.思考与讨论:我们周围所处的丘陵地形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外力的作用?2.课内巩固练习:见课件。
3.课外作业:作业本。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参考教 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案
第2课时
陡崖。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如何区分陡坡和缓坡?
(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
)
实践应用
此图的等高距是多少?(50米)
字母ABCDE分别代表山地哪部位地形?
(A:山顶、B:鞍部、C:陡崖、D:山谷、E:山脊)
小明和他的好朋友想要爬到山顶A处,有甲、乙两条路线,选择哪条路线较容易呢?为什么?
(乙路线;乙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
)
方法总结: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
口诀:线疏则缓,线密则陡,线交则崖,凸高山谷凸低山脊,两山相连为鞍部。
作用。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科目地理年级七年级班级256 时间课题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习用具地图册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探究活动五】: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课件展示:[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来源:学科网ZXXK](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P 16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探究活动六】: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来源:学_科_网]课件展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四、分层设色地形图【探究活动七】: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五种地形类型各有何特点?课件展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超过500米超过500米低于500米不一定低于200米相对高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平坦度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
《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swf【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创设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国庆节,小明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枣庄抱犊崮山区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抱犊崮山区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外表有高山,有低地,是上下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上下起伏的地表特征比拟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听问题看图。
提出困惑。
引起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泼,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过渡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上下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五步来学习。
自主探究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观察比拟: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一〕:甲山的海拔为米,乙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拟,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归纳: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2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 教案(星球版七年级上)
第二课时引导推理引导学生观察阅渎p34页文字和等高线地形图。
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板书②等深线观察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
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
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 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过渡承转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时需要了解一条河谷的起伏形态或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4.地形剖面图演示提问教师出示两个一样的有两个山顶的山地泡沫塑料模型。
先用一个模型演示:用刀沿一个山顶中央竖直方向切开,说明其切面即剖面或叫断面;再将剖面用印台印到一张白纸上,说明得到的图形即该山顶的剖面图。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教案(第2课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教案(第2课时)《地形图》设计(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2.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3.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作用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查找信息,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学习地理必须使用地图的习惯,懂得地图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与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怎样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类型呢?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在概略地表示地面的起伏状况。
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及以它为基础绘制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1教育网二、新课学习(三)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我们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相连的线称为等高线。
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2.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等的。
3.等高线地形图: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活动:探索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呢?先将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按叠放关系,用笔把它们的轮廓描画在一张白纸上。
认识山地不同的地形部位:读图认识山顶、鞍部、陡崖、山谷、山脊4.山地基本地形部位区分山顶与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
等高线地形图第二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学习目标】1.在地形图中如何确定两点的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4.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5.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气温,陡崖等计算。
【展示目标】一、相对高度的计算(1)计算在等高线上的两地(A地和B地)相对高度△H。
△H= (2)计算不在等高线上的两地(C地和D地)相对高度△H=【针对练习】读图2-2-36,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3.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3)夹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的判读等高线(等值线)的实质就是一个界线,等高线上等于a,等高线的一侧大于a,则另一侧小于a。可判断A的取值应小于a,B的取值应大于a+b,可概括为“高于值,低于值”。由上图可知A处为地,B处为地。(填地形)【针对练习】读等高线示意图2-2-22,已知a>b。
读图回答1-2题:1.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①P为山坡上的洼地②Q为山坡上的洼地③P为山坡上的小丘④Q为山坡上的小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若b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 、700 600500Q 处的海拔高度为。
①200<P<300 ②300<P<400 ③100<Q<200 ④200<Q<300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二、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中陡崖相对高度陡崖相对高度陡崖相对高度 的取值范围是:(n-1)d≤△H <(n+1)d (n 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 表示等高距,H 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 【针对练习】1、 (2010年上海市十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在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回答⑴—⑶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种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和技巧,能够从地形图中识别出不同的地形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不同地形特征的识别和判读。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形图上的信息,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通过学生回答,巩固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山体部位的相关知识。
如果我们在该图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会怎么样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分层设色地形图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教师】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
【承转】一般情况下,如何给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2.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一般规律【教师】出示教材第2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着色的一般规律: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
同时指出,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围,需要查看图上所附的高度表。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2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一般规律。
【承转】刚才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时,我们提到了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等,这些都属于陆地地形类型。
3.陆地地形类型【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第2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在两幅图中找出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类型。
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图上的符号表示和标注含义。
2. 掌握使用比例尺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
3. 能够根据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学准备:1. 人教版地理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教材内容和相关教辅资料。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地形图示例材料和实际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符号和标注,并提问学生对地形图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形图符号和标注的含义。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介绍地形图上的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一起计算地形图上的距离。
2. 解读地形图上的符号表示,包括山地、平原、河流等,并解释其含义。
3. 分析地形图上的标注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图所代表的地理现象和特征。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提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标注回答相关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图的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比例尺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地形图,提出地理问题,并根据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解答。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地形图的判读和测量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地理实地考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2.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上的符号表示和标注含义,并掌握使用比例尺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的方法。
通过练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地形图,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地考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和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课时2教案
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课时2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课时2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符号表示法;2. 学会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图例判读地形图上的地貌、地势、水系等信息;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地形图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符号表示法;2. 地形图上的地貌、地势、水系等信息的判读。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地形图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人教版地理教材和教学课件;2. 地形图实例;3. 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符号表示法,包括地貌符号、水系符号等。
2. 教师解释并展示地形图上常见的地貌、地势、水系等符号,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三、示范与实践(2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地形图,并解析其中的地貌、地势、水系等信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每组分配一幅地形图,根据图例和所学知识判读地形图上的地貌、地势、水系等信息,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判读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四、问题解答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答判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讨论不同组的判读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教师布置相关拓展练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符号表示法,并学会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图例判读地貌、地势、水系等信息。
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的判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答能力,提供更多的地形图实例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地形图的判读 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3、知道什么是地形剖面图,会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面高低起伏,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重点:1、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2、会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面高低起伏。
难点: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山顶和盆地等高线有什么特点?2.山脊和山谷等高线有什么特点?3.鞍部和陡崖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学习新课:读图等高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学生讨论后,找学生回答。
小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练习:根据图比较一下是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
为什么?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阅读课本P26页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2)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优点?(3)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基本有哪几种?2.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地形?学生读课本,思考、讨论,教师找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1、(1)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大范围区域内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上的绿色通常表示平原,白色表示冰川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2)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表面有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三、地形剖面图1、教师讲述:地形剖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2、指导学生绘制地形剖面图读28页图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幻灯片出示绘制步骤,学生在下面跟着绘制。
步骤: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
平顶山市第十七届市级优质课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中图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第二课时【课标要求】:1.说出等高线的定义,在等高线模型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
2.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目标】1.利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等高线的特点。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并总结其等高线特征。
【教学重点】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地理模型教具教学、合作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教学过程】2020 年4 月底我国启动新一轮的珠峰高程测量工作,5 月27 日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过一段时间将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数据。
图中为“珠峰测量攀登的部分线路示意图”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地图?你能看懂它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等高线地形图)承转过度:同学们都喜欢爬山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外出爬山过程拍的山体部位图,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图中进行识别,并引导他们说出特征)最后一幅图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识别这些山体部位)。
程转过度:认识了山体的部位,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活动一:制作山体模型材料:彩泥要求:使用彩泥捏出山体及山体的各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目的:让学生感受山体部位和山体的整体面貌,为下一步制作等高校地形图作准备。
(在做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可以给予简单的指导)学生做完,学生对照制作的模型指出山体部位,找部分同学展示。
承转过度:同学们的山体模型做的非常棒,怎样把这个山体转化到平面地图上?活动二: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材料:自制的山体模型、刻度尺、小刀、线过程:1、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以1cm代表海拔100m)每隔1cm在山体上取点做标记用线把这些点连起来(连成封闭的圆)2、沿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3、从最底层开始将切割的等高线绘制到纸上,将其取走,对上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据此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和地形图 第2课时(25页教案学案)
3.7 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学案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搬运作用C.风力的搬运作用D.冰川的侵蚀作用(4)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板块碰撞B.风力作用C.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5)如图所示的三幅地表景观图,回答问题:(1)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_______。
(2)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_______。
(3)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图_______。
5.中国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常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蘑菇石”,引起该地质现象的原因是()A.流水作用B.冰川作用C.风蚀作用D.砂石堆积作用6.下列有关内、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流沙,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是流水7.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是()A.流水冲刷的结果B.泥沙堆积的结果C.风力侵蚀的结果D.冰川侵袭的结果8.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是()A.风B.流水C.冰川D.海浪9.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人类活动C.流水侵蚀、人类活动D.流水侵蚀、外力搬运10.如图所示为北纬30°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
M为陡崖,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A.流水侵蚀B.岩层断裂C.风蚀作用D.泥沙堆积11.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2)地貌景观乙和丙的成因是_______。
A.流水堆积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内力作用,地壳内部活动D.流水侵蚀,冲刷作用为主12.根据以下内容,正确连线。
A.风①富士山B.流水②沙漠C.火山③角峰D.冰川④黄土高原的沟壑13.某中学的学生们利用暑假到全国许多地方进行实践活动.如图所示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创新教案】2
《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参考教案2
课题:地形和地形图(二)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能根据当地的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备注[引入新课]
图片:在喜马拉雅山的东段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
藏布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
1.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
2.雅鲁藏布江的冲刷
[新课教学]
一、视频:
总结
1.引起地形变化的外力有?
2.外力作用的结果有?
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什么不同?
内力——使地表趋于起伏,剧烈而快速。
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缓慢而持久。
二、外力的判断
图片再总结
教学设计备注
就全球而言,地形有明显高低起伏,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形!
作业或活动设计:
作业本
板书设计:
地形影响:
内力——使地表趋于起伏,剧烈而快速。
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缓慢而持久
流水风生物海浪从类活动教学反思:。
地形图(第2课时)示范教案
《地形图》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分层设色地形科和地形剖面图的作用与绘制步骤。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概念。
2.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和表示海拔高度变化的通行做法。
3.知道地形剖面图的作用和绘制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第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学生进行巩固训练1: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A 是陡崖,B是鞍部,C是山谷,D是山脊,E是山顶。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2: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
读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材P26的“活动”。
1.判断这两幅图中哪幅图表示山谷,哪幅图表示山脊。
2.本节节首的探索活动中,绘制了用硬币搭成的“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如果改变一下硬币的摆放,请你完成对应的地表图的绘制并判断图中哪里代表实际地形中的陡崖,哪里代表缓坡。
3.把代表各种一形的字母填写到上图适当的位置:山峰-A,山脊-B,山谷-C,陡坡-D,缓坡-E,鞍部-F,陡崖-G。
生:(可能的答案)1.a图为山谷,b图为山脊。
2.左侧为陡崖,右侧为缓坡。
(如下图所示)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它在军事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看一段视频。
【课程引入】从以上的电影片段可以看出,等高线地形图在军事上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地形图家族除了等高线地形图以外,还有哪些形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两种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看一看这两种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形图四、分层设色地形图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板书)1.概念、优点1.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何优点?生:(可能的答案)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地形图教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高线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并能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活动法
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
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
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一、自学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主学习(略读课文,建立知识树,撑起自信的天空)
1.什么是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
2.山的等高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崖的等高线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山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
向_________,山谷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鞍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作交流
5.读地图册14页,思考陡坡、缓坡与地图上等高线稀疏程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地理事物的颜色有何区别?
二、精讲点拨
1、地形图的判读
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图1.28)引导学生观察并独自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判读各点的高度和判断坡度的陡缓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28),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图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板书: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
观察讨论交流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山顶:等高线闭合,从外往内数字越来越大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部位
陡崖:两条以上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
师:山脊与山谷较难分别,请同学们注意往高处凸的是山谷,往低处凸的是山脊。
根据山顶的等高线等征,你能想像出盆地的等高线特征吗?请把它画在练习册上,并用文字说明。
师:在等高线地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是如何判断地势的高低的。
生:(讨论回答)在等高线地图上,只要读出各地点的海拔,就能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
三、用学达标
1. 在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的地形是( )
A. 高原
B. 山地
C. 山谷
D. 断崖
2. 在分层设色图上, 绿色表示( )
A. 山地
B. 高原
C. 平原
D. 盆地
3. 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绿色→黄色→褐色
B. 绿色→褐色→黄色
C. 黄色→绿色→褐色
D. 褐色→黄色→绿色
4. 在同一地图上陡坡的等高线________; 缓坡的等高线________.
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
6.读图回答.
(1)地形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2)下列各地的海拔高度
A_________米 B_________米 D_________米 E_________米
四、梳理小结
(让学生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恰当的加以提示和补充)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等高线地形图
山脊:指向低处
山谷:指向高出
鞍部:两山相连处
断崖:几条等高线相连处3、分层设色地形图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4、地形剖面图
六、课后反思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具地理专业水准。
对于初次接触专业性地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
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
通过教学探索,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紧密结合,且把等高线特征与所反映的地形概括成简短诗句,解释含义,学生易掌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
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