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闻传播受众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教学课件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传播学导论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规律和理论的学科。
通过研究新闻传播的过程、方式和效果,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分析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
在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学生将学习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他们将了解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传播对社会舆论和公共意见的塑造作用。
同时,学生将探讨新闻内容的构成要素、传播渠道和受众反应,以及新闻传播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导论,学生还能够了解新闻行业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准则。
他们将学习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问题,并培养自己的舆论监督和媒体批判能力。
最后,新闻传播学导论还将讨论当前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生将了解新媒体技术和社交媒体对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影响,以及互联网信息时代对新闻行业的变革。
总之,新闻传播学导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意义,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使我们成为更加全面和批判性思考的公民。
新闻传播课件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发展
二、报纸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1)报纸的传播手段:报纸的传播手段主要是文字和图片(包括版面)。文
字是对语言的记录,属于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2)报纸的传播特征:第一,任意性,即符号的“施指”(声音形象)和符
号“受指”(概念)之间不存在自然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任意的联系。第 二,线性呈现。符号施指在语言中是一种声音,必须依时间顺序接连出现。 当语言变成文字时,这种线性关系就更加明显。因此,语言符号能够条理清 晰地表述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图片是一种非语言符号,而非语言符号的指代 关系和表述关系之间具有必然性。报纸的传播手段以语言符号为主,以非语 言符号为辅。这就使得报纸既能表达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又能展示具体的事 物,从而为读者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 (3)报纸的传播特点:第一,便于深度报道。报纸主要以文字符号传播信息, 这样便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还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和相关历史知识, 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 地理解重要新闻。第二,选择性强。报纸上所有内容以版面的形式呈现于读 者面前,读者阅读报纸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限制。第三,记录性 和保存性强。报纸是纸质载体,便于长期保存。报纸是现实生活的记录者, 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第四,传播速度相对缓慢。但在一定时间、地区和 事件上,报纸的传播速度甚至相对地快。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发展
五、手机媒体 (1)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
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 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 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 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的W—CDMA、 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W—CDMA 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 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 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 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 CDMA2000 CDMA2000也称为CDMA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 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有韩国的三星。 TD—SCDMA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 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ITU提出。该标准将智能无 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
理论新闻传播学知识梳理
理论新闻传播学知识梳理绪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新闻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
新闻传播学可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和历史新闻传播学。
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是传播研究的基础,它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规划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然而,这个模式缺少了反馈环节,忽视了噪音的干扰。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1.人的需要、动机与行为发生的关系需要是指生命体对某种目的的渴求和欲望。
需要是行为得以产生的原动力。
动机是指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的念头。
动机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性行为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因,都是由动机而激发而形成行为。
二是有目标,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只有需要指向特定的目标,并且具备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时,动机才能形成,才会具备激发人的行为的动力。
当和需要相适应的客观条件出现时,愿望、需要才能成为行动的动机。
2.___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___提出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
安全需要则包括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社交需要包括友谊、情感、归属等。
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尊重、权威、地位等。
自我实现需要则包括胜任感、成就感等。
在___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时从外部的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成熟的标志。
当需要表明立场和倾向时,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自己“说话”。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所含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关于传媒制度的规范理论归纳为以下六种: 1、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媒介规范理论;
2、自由主义( Libertarian )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媒介规范理
论; 4、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5、苏联的共产主义(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
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传播制度的概念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
反映了一般民众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 垄断程度的加强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呼声。
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地方自治体规 定,商业有线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受 众个人或团体可以按申请时间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 作的节目。
返回
五、苏联的共产主义
(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论;
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
关系的复杂性。
返回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 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英国和日本 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 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意大利是公私合营制度,美国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 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
理论新闻传播学知识梳理
绪论1.理论新闻传播学(de)研究内容及定义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相对应指出了传播研究(de)五个方面,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提示:5W模式(de)优点在于直观(de)表现了传播(de)过程,规划了传播学研究.缺点缺少了反馈环节,忽视了噪音(de)干扰.)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行为、活动及其规律(de)科学.新闻传播学应是传播学(de)一部分,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de)一门科学.这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可细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1 .人(de)需要、动机与行为发生(de)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是指生命体对某种目(de)(de)渴求和欲望.需要是行为得以产生(de)原动力.动机,是指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de)念头.动机是基于需要而产生(de),动机性行为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因,都是由动机而激发而形成行为.二是有目标,都为了实现一定(de)目(de).总之,需要时动机产生(de)动因,但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特定(de)目标,并且具备了达到这一目(de)(de)可能性时,动机才能形成,才会具备激发人(de)行为(de)动力,即当和需要相适应(de)客观条件出现时,愿望、需要才能成为行动(de)动机.2 .马斯洛关于人(de)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de)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de)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2)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3)社交需要,如友谊、情感、归属等.(4)心理需要,如自尊、尊重、权威、地位等.(5)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等.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de)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de)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de)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不同时期各种需要(de)迫切程度不同,人(de)最迫切(de)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de)主要原因和动力.人(de)需要时从外部(de)来(de)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de)满足转化.2.新闻传播(de)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de)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de)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de)陈述事实(de)方法,不能加入外来(de)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de)真实,才能维护新闻(de)生命.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de)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de)新鲜事实,常报常新.3)报道及时,当食物(de)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de)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de)价值.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de)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de)最重要(de)特征,是新闻传播(de)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de)陈述事实(de)方法,不能加入外来(de)成分,或者传播(de)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de)“报道”就不是真正(de)新闻或者完全(de)新闻.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de)真实,就是维护新闻(de)生命.新闻(de)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de),即是“曾经发生过(de)”或“正在发生(de)”客观(de)、现实(de)人、事、地、时.4.新闻(de)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de)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de)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de)事实(de)报道”,是目前流行(de)各种定义中最恰当(de)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de)语言,概括了新闻(de)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de)特点总和(de)确切、简洁(de)说明,内涵是明确(de);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de)范围是清晰地.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de)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de)动力”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de)桥梁”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de)镜鉴”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de)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de)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de)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de)职业特征中(de)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2. 新闻传播者(de)角色责任新闻传播者(de)角色责任,体现在新闻传播(de)全过程.(一)新闻采集中新闻传播者(de)角色责任○1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地满足受传者(de)多种需求,既正确引导社会需求,又满足多样化(de)社会需求.○2忠实执行新闻调控机关(de)法令和指示,务使给定信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3培养良好(de)职业技能,以出色(de)新闻敏感和宣传敏感及时发现与捕捉新闻信息.(二)信息制作中新闻传播者(de)角色责任○1正确把关,合理控制新闻信息(de)流量和流向.○2制作加工时要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并使其快捷传播.(三)信息反馈:全面地了解全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后继传播行为.正反馈:系统偏离旧稳态向新稳态过渡(de)过程.负反馈:系统趋向稳态(de)过程,对有效传播有重要意义.3.新闻传播者(de)角色权利新闻传播者(de)权利分为一般权利和角色权利两种,角色权利专指新闻传播者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具备(de)职业权利,主要有:1)知察权:新闻传播者(de)职业行为——收集、核实信息和传递信息(de)活动不受阻碍,政府、公务员及一切有关方面人士不拒绝提供公民依法应知晓(de)信息.2)编辑权:新闻传播者有对新闻信息独立进行选择和处理(de)权利.3)传播权:新闻传播者将采集加工后(de)新闻信息(de)承载物——新闻传播媒介自由传达至受传者(de)自由.取消任何形式(de)新闻检查——追惩制与预防制,是传播权(de)前提.4)监督批评权:这里专指新闻传播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公务员及其他人士(de)行政业绩、个人品行和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公开报道,以实施监督和批评(de)权利.独立、负责地开展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是新闻传播者(de)重要角色权利.5)秘匿权: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de)权利. 6)着作权:又称版权,指作者对自己(de)作品享有(de)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de)权利.7)人身安全权.第三章新闻传播内容1.“用事实说话”(de)内涵和意义“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de)基础上通过对事实(de)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de)立场与观点(de)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用事实说话”成功(de)关键,在于不是通过作者(de)直接议论,而是让经过精心选择(de)事实,运用事实(de)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de)倾向于观点,它所表达(de)是无形(de)意见.“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de)要求,以及新闻以事实(de)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de)(de)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de)收受者,且更具说服力.“用事实说话”(de)表述,不仅要巧妙地展开事实,铺述事实,而且更需下力量去发现与捕捉“会说话”(de)事实,即内含逻辑说服力(de)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成熟(de)标志,在需要他表明立场与倾向(de)时候,能够拿得出有说服力(de)事实,自己会“说话”(de)事实.2.新闻价值及其构成要素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de)特殊要素(de)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所含事实本身所具有(de)价值要素.(注:新闻价值≠新闻(de)价值)新闻价值五要素:○1时新性——新闻事实越新,越能满足受传者(de)需求,越能吸引他们(de)注意,时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a.时间上是新近发生(de).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报道及时,即时效)b.新闻事实是人们求知(de).求知度(无感知人数与总人数比)越大,价值越大.○2重要性——新闻事实所包含(de)社会意义,即新闻事实同新闻受传者(de)利害关系.事实越重要,社会意义越大,新闻价值越大.由求近(利益接近)心理决定.○3显着性——新闻事实(de)知名度,或新闻事实(de)显要度.○4接近性——新闻事实同接受该事实信息(de)受传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de)接近程度.地理上(de)接近性主要是由厉害关系决定(de),地距同新闻价值成反比.○5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de),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de)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越大.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单向传递(de)特征及其适用状况.单向传递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de)传播者(信息源)、信息(de)受传者(接受源)、所传递信息(de)内容,人与人之间(de)单向传递,有这样几个特点:○1主要是通过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de);○2不限于消息(de)传递,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de)传递;○3在单向传递中,传播动机、目(de)、态度等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 ,传播结果为(de)是改变受传者(de)行为(表示赞同、共鸣等);○4单向传递由于是直线式传递,传递速度快,但准确性较差;○5在单向传递中,可能出现特殊(de)沟通障碍,即人所特有(de)心理障碍,不同人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反应;○6传播是低效(de)、盲目(de),难易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de)真正沟通,有时甚至可能引起受传者(de)抗拒心理.4 双向传递(de)特征及其适用状况双向传递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de)互换,双方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de)过程.传播者和手串者在传递过程中,角色互置,互为传受方,即: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受传者反馈→传播者同单向传递相比,双向传递(de)特点是:○1主要也是通过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de);○2也不限于信息(de)传递,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de)传递;○3在双向传递中,交流(de)动机、目(de)、态度等心理因素也有重要意义,传播结果则是为了改变双方(受传者和传播者)(de)行为;○4双向传递由于增加了由受传者对传播者(de)传递程序,因而速度慢,但准确性明显增强了;○5反馈意见令传播者不断修正调整以后(de)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减少心理障碍,从而使第一轮(de)传播效果得以改进;○6在双向传递中,受传者有回传反馈意见(de)机会,使其有参与感,有助于建立传受双方(de)信任与感情,有助于调动受传者(de)兴趣与主动性;○7传播者随时会受到受传者质询与批评,心理压力大,因而能加强传播者(de)责任心和提升传播能力.大多数传播属于双向传递,双向传递(de)方式适用于复杂连续(de)信息传播和涉及人际关系(de)信息传播.新闻传播作为连续使用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必须采用双向传递方式.2.反馈在新闻传播中(de)意义信息反馈是双向传递得以实现(de)基础.在传播活动中,反馈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来(de)讯息(de)反应.传播者发送出去(de)给定信息,作用于受传者后产生(de)结果再回传至传播者,并对信息(de)再输出发生影响(de)过程称为反馈.经过反馈,使给定信息接近目标值为负反馈;而使给定信息偏离目标值为正反馈.反馈(de)作用:○1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de)行为始终是主动(de),而受传者(de)反馈是被动(de)发生作用,传播者只有合理利用受传者(de)反馈不断改进自己(de)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才能产生新(de)目(de)性行为,从而使双方(de)新(de)传受活动提升到新(de)水平.○2不断使给定信息接近真实信息,是传播者争取有效传播(de)关键.负反馈使传播目(de)与社会效果接近,传播者可以利用其来调节传播活动,使传播活动更符合传播者(de)目标.○3有效利用内反馈,可以预料可能产生(de)外反馈,自觉调整传播(de)内容与方式,有助于优化传播效果.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1真实传播(de)意义和具体要求新闻传播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事实(de)相符程度.新闻传播必须真实,说到底是传播效果(de)要求.传播必须致效,这是一切传播活动(de)终极目(de).为使传播致效,必须做到并确保:传播(de)事实有根有据,传播过程事实求是,传播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新闻传播必须真实(de)原因(意义):○1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de)全过程事实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de)成分.○2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de)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de)使命.○3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de)运用,也是这一科学方法论对传播工作者(de)要求.科学含义(具体要求),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de)新闻报道中(de)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这其中又包括:1.新闻报道中相关(de)新闻事件(de)主要新闻要素,即新闻写作中所说(de)5个“W”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2.要素(de)细节描绘要有根有据;新闻报道中引用(de)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地来源.第二,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de)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de)某一个报道是真实(de),而且要求新闻报道(de)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de)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第三,要求能够通过事实(de)报道而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de)原因及其本质.2 不真实传播(de)成因及其防治成因(一)新闻提供者:由于品质不良而故意失实,而且所造假新闻,一般都属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之列.(二)新闻采制者:由于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de)原因导致报道失实.(三)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防治措施:1.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de)危害性和严重性,真正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de)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一定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2.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de)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价(de)规章制度.3.做好新闻报道队伍(de)清理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4.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de)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5.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3.客观传播(de)意义和具体要求新闻传播(de)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de)本来面目如实报道(de)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de)“客观”,指新闻所报道(de)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de)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de)“客观”,指新闻所显示(de)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de)事实(de)逻辑力量实现(de),作者采用(de)是“客观陈述”(de)方法.新闻传播必须客观(de)原因(意义):1.新闻报道(de)是新近发生(de)事实,事实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de),但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物,都是人们可以感知(de),因而报道者必须使自己(de)新闻报道做到完全客观,使之同事实完全一致.2.只有客观传播(de)新闻,才有力量.3.通过客观报道而显示(de)新闻倾向性,易于与乐于被受传者接受,从而实现传播者(de)功利目(de).4.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新闻传播工作者(de)一项基本功,是新闻记者成熟与老练(de)标志之一.科学含义(具体要求)就内容而言,新闻传播(de)事实,必须使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于发展(de)事实.就形式而言,新闻(de)客观性要求通过新闻事实(de)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de)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de)倾向性,即作者(de)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自己(de)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de)客观陈述表达出来(de).用事实说话.5 公正传播(de)意义和具体要求新闻传播(de)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de)机会,所以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公正性还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de)中立立场.新闻传播必须公正(de)原因(意义):1.传播者与新闻媒介(de)社会责任,是想受众提供客观存在(de)事实,以及时人队他(de)种种评价(de)客观情况.2.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所以传播业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de)机会.科学含义(具体要求):第一,新闻传播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报道事实与提供知识自己赞成(de)方面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面(de)事实或自己反对(de)一方(de)意见.第二,新闻传播者不以自己(de)一己立场与观点,选择、报道与评价、解释事实,并且通过这种选择与解释误导受众,造成对部分不同意见者(de)压力与伤害.第三,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己之立场,剥夺部分人利用媒介传播自己赞同(de)立场与意见(de)权利与机会,使媒介(de)性质,由“社会公器”蜕变为“个人私器”.6 不公正传播(de)表现及其克服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强扭事实,片面报道主观武断,强加于人不给更正,难以申辩作者有权,读者无权7 公正传播与传播(de)倾向性之关系新闻传播(de)公正性,是媒介与传播工作者取信于民、立足社会(de)基础.公正性是倾向性借以存在(de)基础,也是倾向性得以发挥社会效应(de)前提.不公正(de)倾向性也是乏力与缺乏权威(de).总之,新闻传播(de)倾向性与公正性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e)矛盾范畴,我们应在坚持公正性(de)前提下,表现新闻传播(de)倾向性.8 全面传播(de)意义和具体要求新闻传播(de)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de)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新闻报道确保全面,是社会和民众对新闻传播(de)共同要求.新闻传播力求全面试新闻媒介和传播工作者(de)职业追求.新闻传播力求全面地原因(意义):1)全面性是新闻传播实现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de)前提.2)全面报道事实,全面提供各方面情况与意见,有助于受众了解全局,认识事物整体,知晓事件全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新闻传播(de)最终目(de).3)全面报道与评论事实,是传播工作者(de)社会责任,是对传播行为(de)要求和职业规范.科学含义(具体要求):新闻传播(de)全面性,要求向公众提供全面(de)而不是片面(de)、整体(de)而不是零星(de)、正确(de)而不是歪曲(de)事实、情况和意见.第一,对一件新闻事实(事件)(de)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不可或缺(de)重要过程与情节,必须作出具体细致(de)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代或说明.第二,对一种社会现象(de)报道,提供纵向与横向(de)全方位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de)分析,不偏颇,使公众独立得出自己(de)印象和结论.第三,对于有争议(de)问题(de)报道,充分顾及和全面报道各种情况、意见与看法,不强加自己(de)看法.9 报道时机(de)意义及其正确把握所谓报道时机,指现实生活中潜存着(de)有利于某项报道获得良好效果(de)机会.传播实践告诉我们,选择报道时机,应注意发表时(de)环境与背景,读者(de)兴趣和注意(de)变化,此外还要考察是否与实际生活及重大政策等步骤相配合.要求:○1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全面和从政治上把握事实.○2要懂得正确运用战略与策略,该快即快,该压即压,既要有目光,又要有本事.10 “慢三拍”现象及其克服现象:决策慢,采制慢,刊播慢.我国(de)新闻传播之所以长期存在“慢三拍”现象,究其缘由大致由机构重叠、运作繁琐、作风拖沓、手段落后一个方面原因造成.克服:新闻改革(de)深化,新闻观念(de)更新,工作作风(de)进步,以及国家投入和媒介自身经济实力(de)增强.补充:一.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时间性: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de)时间差(时距),时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也就是该新闻传播越有价值.时效性: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予以报道(de)时距,同新闻面世后激起(de)社会效果(de)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de)时距限度.时效性(de)涵义更丰富,不限于快捷,但基本精神仍是快捷,因为及时传播是新闻致效(de)根本保证.新闻传播之所以要求快捷(de)原因:1.新闻报道(de)是瞬间(de)变动(de)事实,不及时(de)报道不仅没有新闻价值,还可能失实.2.新闻事实层出不穷,追求更新(de)事实,是传播工作者(de)天职.3.受众要求及时获知外界刚刚发生(de)变动,以尽快地认识和适应甚至利用这种变动.4.传播快捷是新闻竞争(de)一个重要方面.第六章新闻传播媒介1.传播媒介(de)划分从媒介与受传者(de)关系看,传播媒介可分为大众传播媒介和“小众”传播媒介即非群体化传播媒介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又称“大众媒介”,泛指所有用以向广大(de)受传者传递各种信息(de)技术手段.通常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媒介.“小众”传播媒介是相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de),又称非群体化传播媒介,指传播范围小、受众人数少(de)传播媒介,这是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传播媒介(de)一个新特征.2.媒介文化对社会(de)影响媒介文化,指在文化大系统(社会文化总体)中,以媒介为影响人(de)主要方式而构成(de)社会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对社会(de)强大影响力表现在:1.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提高受众(de)文化修养,改善他们(de)知识水平和结构.2.促进青少年(de)社会化,通过寓教于乐(de)方式把各种技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3.塑造媒介人物,授予个人和团体以社会地位和声望.4.议程确定,形成舆论热点,参与和引导社会活动.5.传播商品文化,促进商品销售,推动社会经济活动(de)发展.6.反映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建设.3新闻文化(de)特点新闻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大系统中(de)一个亚种,亚系统.它既是媒介文化(de)内涵,又是媒介文化(de)外延.说它是媒介文化(de)内涵,这是着眼于文化媒介(de)形态而言(de),因为新闻媒介是现代传播媒介之一.说它是媒介文化(de)外延,这是着眼于文化媒介(de)特征而言(de),新闻文化(de)主要标志是新闻作品,而新闻作品是以其不同于其他媒介作品服务于受众(de).新闻文化(de)特点:1)强烈(de)政治色彩,无论哪种制度下(de)新闻媒介,它所承载(de)文化形态都有着极其鲜明(de)政治倾向性.2)鲜明(de)价值判断,新闻文化高扬真善美(de)价值观念旗帜,或显或隐(de)抨击假恶丑.新闻文化对真实报道(de)强调,远非一般媒介文化所能相比.3)深刻地哲学思辨,新闻文化要求有很强(de)宏观意识和思辨精神.。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新闻学概论教案》
《新闻学概论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和采写能力。
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新闻与新闻业(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2)新闻类型与新闻体裁(3)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4)新闻业的发展历程2. 第二章:新闻报道(1)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2)新闻采访与新闻来源(3)新闻写作与新闻结构(4)新闻报道的形式与创新3. 第三章:新闻传播与媒介技术(1)新闻传播的基本过程(2)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新闻传播(3)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力(4)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挑战与机遇4. 第四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1)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2)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与要求(3)新闻侵权与新闻保密(4)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展望5. 第五章: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定义与类型(2)新闻评论的特点与要求(3)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与方法(4)新闻评论的价值与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新闻案例,使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新闻学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和评论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采写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学生对新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新闻学概论》(第五版),作者:李良荣。
2. 辅助读物:推荐阅读《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书籍。
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与结果、探索新闻传播影响及其途径的学科。
这两个领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一些不同点。
新闻与传播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
它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既包括了新闻媒介的职能,也包括了新闻传播中所涉及的各个群体,如传媒从业者、受众、领导、企业等。
相比之下,新闻传播学则更加专注于新闻传播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研究新闻媒介在信息传递、意见传播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在新闻传播学中,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信息编码和解码、受众反应及形成的舆论等。
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是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例如电视、互联网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和前进。
总之,新闻与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跨学科的领域。
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
它们不仅对新闻从业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国家治理的建设。
第八章受众2
第二节
受众的选择机制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媒介选择的或然率
一、受众的选择行为
美国传播学者克拉帕指出, 受众对信息的 选择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 解以及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注意
2、魔弹与靶子
• 魔弹论(或靶子论): • 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 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 实质是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 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 就别无他法。
• “火星入侵地球” •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二)联合御敌的受众
受众并不是乌合之众,他们之间存在着 密切的联系,他象一张无形的网络把受众联 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 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 容。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最末环节。
• 1958年,科勒与琼斯: • 对种族隔离政策赞成与否的研究:喜欢种族隔离 的人记得支持种族隔离的言论,比他们记得支持 反种族隔离的言论容易得多。
受众有自己的防卫圈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 1、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 2、受众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 3、受众所属群体的影响因素 • 4、受众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因素 选择性心理、从众心理 • 5、传播媒介的影响因素
1955年
阿西的实验
X
A
B
C
出 错 率 群体 规模
1人
3人
7人
15人
• • • • • •
有限效果论
• 这种新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是有限的,它要对 受传者产生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包括 个人接受信息必经的选择过程、群体规范形成的压 力以及各种个人影响等等。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新闻学概论课程讲义
一、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学什么?)▪1、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2、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3、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广播、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等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录制等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新闻边缘交叉学科:新闻社会学、新闻美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法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哲学、新闻经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等,有的属于理论新闻学有的属于应用新闻学。
新闻学研究的方法(怎样学?)1、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与我国)▪B、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无产阶级新闻学)▪ C 、吸收与扬弃的关系(西方新闻新闻学)4、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二、西方新闻理论评析1、集权主义理论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1644年,由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的。
后来得到发展。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绪论一、广播电视与新闻学的关系。
1、广播电视台是新闻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主要以新闻立台;新闻核心;受众最想了解的还是新闻;新闻传播与电视大众文化的关系(知悉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
二、几个概念的梳理:(一)新闻与宣传的关系:1、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2、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的关系:1、“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2、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3、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4、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新闻报道与新闻学的关系:1、新闻是亲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新闻活动是新闻学的基础。
2、新闻报道是指媒体采集、加工事实,然后编写或者制作成新闻文本,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运输工具发送出去的活动。
是新闻概论的具体表现。
3、从多维角度看新闻报道包括:一次性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综合报道;谈话报道。
4、从意媒角度看,包括文字报道、口语报道;图像与图片报道。
5、从报道方式看,包括客观报道;议事性报道。
6、新闻报道过程由记者、媒介机构、传播工具构成信息搜集、文本制作、介质生产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还可以细分为:发现事实、加工事实、新闻把关、文本复制四个流程。
7、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媒介的演变发则、新闻本体、新闻的构成与报道方法的学科,是对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学理的概括与总结。
8、新闻学通常分为三大种类:①理论新闻学;②历史新闻学;③实践新闻学。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狭义:大众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传播学五大先驱: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美国库尔特-卢因美国卡尔-霍夫兰美国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二、批判学派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3、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受众的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 所作的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信息是用符号 表示的意义,理解则是对符号的译解即还 原为意义本身。
四、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指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或 活动的反映的取舍。选择性记忆的心理机 制是出于维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需要,因 此,选择性记忆在信息记忆的倾向上,不 仅受着受众的态度、情绪、需要等心理因 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着信息传播的环境、 形式和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 新闻传播受众
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 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 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 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传 播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 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 的反馈信源。
三、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是 新闻传播媒介的现实受众。具备健全的阅 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 介的人是潜在受众。
思考题
1.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特征。 2.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3.析“魔弹论”和“固定成见论”。 4.现实受众、潜在受众和隐在受众。 5.受众的认知能力、新闻文本分析和新闻根据
分析。
6.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和影响选择性接触的因素。 7.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和受众的“加入行为”。 8.受众的选择性记忆和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9.影响受众从众接受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0.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般心理机制。 11.新闻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的意义和方法。 12.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五、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 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 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 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或按流行做法行事 的现象。
第三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心理机制
一、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
(一)求知心理 (二)求新心理 (三)求同心理 (四)求异心理 (五)求趣心理 (六)求美心理
二、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一)了解受众研究受众 (二)运用心理机制进一、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一)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二)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三)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四)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二、新闻传播受众的责任
(一)传播领域的公民责任 (二)付酬阅听的消费者责任 (三)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责任 (四)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责任
第二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一、需求和接受
接受,是对一种事物和观念的容纳, 又指接触信息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反应。能 够容纳与收受的前提是需求。
二、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指 注意的指向有选择性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的 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当人们同时 接收两个以上的信息刺激时,不可能对每 个信息刺激都作出反应,只能有选择地注 意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