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我目改革开放重要历史进传,做大事年表

我目改革开放重要历史进传,做大事年表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已迈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斐然。

1. 1978年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我国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2. 1979年1979年,我国正式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开始了农村改革。

3. 1980年1980年,我国发布《关于企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开始了技术改造。

4. 1984年1984年,我国实施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5. 1986年1986年,我国实施了《户口信息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开始了户口信息制度的改革。

6. 1992年1992年,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共同发文,决定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启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7. 2001年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式融入世界经济,实现了与世界更加紧密的通联。

8. 2008年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现了自己的形象。

以上是改革开放关键年表的部分内容,这些历史事件的每一个都在不同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一个不断崛起的我国。

回首这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鲜明的成就,也是充满信心的展望。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无疑是充满荆棘的,但我们也取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教训。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我国经济社会更加开放、包容、多元。

正是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前行,我国走到了现在,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我们要永远珍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成就和机遇,继续勇敢地探索创新,为国繁荣的实现不懈努力。

中国30多年的对内改革历程

中国30多年的对内改革历程

中国30多年的“三农”改革历程:中国的对内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农村改革的大事记:1、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2、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回眸与思考

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回眸与思考

2008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Part y College of Si chuan Provi nce Com m i tt ee of CCP2008年增刊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回眸与思考胡素春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跨过了30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不断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探索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开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历程三十年农村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1978年—1987年:黄金十年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质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1978年,安微凤阳小岗村出现了18户农民私下签定“生死契约”的事,偷偷搞起了家庭承包。

当时,共产党顺应民意,及时肯定和引导了农村改革,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的元月,党中央都发出了惠农的“一号文件”。

使农民自发的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将原来的“工分制”调整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了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奇迹。

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后,很快有一部分人搞起了乡镇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人成了“万元户”。

同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区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体制新模式;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小城镇等。

(二)1988年—2002年:艰难曲折的十五年这一时期农村改革艰难曲折、缓慢发展。

新农村建设ppt模板

新农村建设ppt模板
人才培养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 ,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 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社会参与与国际合作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支持农 民合作组织、民间团体等参与新农村 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农业组织和发达国家的交 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经 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05 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政策支持
政府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 减免等措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制度创新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 度等方面的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
技术进步
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装备,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 现代化。
农村文化传承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
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农村文明建设
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农民文明素 质。
04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案例
成功案例一:某村的农业合作社模式
总结词
农业合作社模式
详细描述
某村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整合了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化改革创新
01
未来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
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
0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
加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促进绿色发展

农村改革30年——农村巨变的历史脉络

农村改革30年——农村巨变的历史脉络

万元户
吃饱了饭的农民中,很快有一部分人搞起了乡镇企业, 甚至还有一些成了“万元户”…… 万元户:意指一户人家有了一万元人民币。20世纪80年 代初,这个新名词,很快席卷大江南北,并演变为第一批 “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少数农民搞起了副业,家庭 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 《半月谈》1985年第4期报道:广西梧县潘地村,四五年 间冒了富,全村30户人家,除了原五保户刘大娘年收入 2000元外,都是万元户,小山村被人誉为“小金库”。 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人民币,提起万元 户,大伙眼睛都放光,很多乡镇、工商行业以出现了多少 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从此,“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 心。
一九五八年,新中国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运动。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 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 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 生产力的发展。
“浮夸风”盛行。1958年, 中国粮食高产“卫星”频频 上天,安徽、河南、四川相 继宣布成为单季亩产千斤省。 “干部脱离实际、胡吹虚报 产量,和实际相去甚远。”
三 、改革开放中的新农村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 农村改革启动,农民的自发改革转向国家 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型改革;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万元户”、 “乡镇企业”
吴仁宝 华西村的发展
吴仁宝,江苏江阴市华西村农民。在“以粮为纲” 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意识到,单靠搞传统种植业 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和简单再生产,要真正富起来, 非发展工业不可。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率领村民 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他们在工厂四周垒起高高的 围墙,挂上厚厚的窗帘。小五金厂在“隐姓埋名” 中搞了10年。 华西村的“地下实践”虽然让他们提前掘到了“第 一桶金”,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小 五金厂的窗帘终于拉开了,围墙推倒了,村级经济 活力迸发。如今的华西村,全村工业年销售收入突 破450亿元,令世界刮目相看。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今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与经验,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发展规律,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改革首先从调整农村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上世纪90年代,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实行“四减免、四补贴”,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1978—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至10032亿斤,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

农业生产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共同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0∶3.4∶15∶1.6变为2007年的52.3∶4.0∶34.2∶9.5。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不同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从今昔对比的角度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过去,中国农村的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服务。

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医疗资源短缺。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面实施农村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工程,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展开,村庄环境整治有序进行,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农村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农民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新农村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资源禀赋不足,发展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花架子”和“政绩工程”,一些项目落实不到位,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亟需加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展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农村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愿新农村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

【1580字】。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回顾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通过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实现了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仍需深化虽然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明显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不能深化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

三、探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我们应该探讨更加有效的途径。

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土地利用,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将是关键。

四、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带来新气象新农村建设是以城市化、产业发展等为指导思想,重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

这一举措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五、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对农村环境的改善,更要强化城乡融合。

通过加强城乡交通、信息、人才流动等方面的联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扶贫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结合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建立健全的扶贫产业体系,让更多农民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七、新农村建设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不能只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八、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农民收入来源,同时也能带动当地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九、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来支撑核心工作。

因此,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当地人民的身份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发展历程1978-1984年1978年,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全市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经过不断深化和完善,建立了农村集体经营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基本体制,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农村改革与发展全面展开。

这一阶段,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压减了粮食征购基数,缩小了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范围,恢复了农产品议购议销,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

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出现了超常规增长。

1985-1998年农村改革与发展持续推进。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农产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乡镇企业有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199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3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元。

农村改革与发展全面深化。

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工作顺利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兴起,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实现了加速发展。

1999-2009年农村改革与发展进入新时期。

以农民增收为主题、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从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力推动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地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一时期,还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新突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时期。

2010-2017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粮食稳产增效、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中有进。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

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

据统计,1978年粮食总产量97.9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6.5万吨。

198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牧业产值5.2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1.3%。

第二阶段(1989年-2003年),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开始面临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服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中国政府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化建设。

一、背景和动因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源于对农村发展的深刻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城市。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荒芜。

这些问题的日益凸显,促使中国政府加快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1. 第一阶段:农村改革与发展政策的转变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始于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文件明确提出农村改革应致力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这一阶段的关键举措包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2. 第二阶段:新农村建设与农产品安全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此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重点关注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 第三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化规划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规划强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加强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等具体措施。

三、乡村振兴的成效与挑战1. 成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

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

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展开,探讨新农村建设发展历程。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

过去,土地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流转,导致农村资源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价值。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民住房等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村土地制度得到了重要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过去,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包括修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供水系统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产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农民不再仅仅依靠种植、养殖等传统经济模式,逐渐涉足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领域,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人口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村收入水平,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五、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农村的生态环境对于农民的生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使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

六、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过去,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水平低下。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扩大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提升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帮助农村居民提高了文化素质。

七、社会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

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回顾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 全国89%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约60 美元, 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我们党面临的头等大事。

当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靠自力更生, 通过合作化的方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服务, 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 保障基本需求。

这个阶段新农村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 》(以下简称《纲要》)中。

《纲要》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起草,1956 年1 月以草案形式颁布。

1957 年9 月,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根据草案公布以后情况的变化和工作的发展, 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在同年10 月间颁布了修正草案。

1960 年4 月, 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称《纲要》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群众性纲领。

《纲要》总共有40 条, 前 5 条提出了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目标、条件等。

第6~24条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 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目标、途径、方式。

从第25 条起, 围绕改善农村居住、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农村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具体任务。

主要有: 一是改善居住条件; 二是培养医务人员, 建立县、区卫生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站, 除四害, 基本上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 三是在乡一级设立业余文化学校, 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文盲; 四是建立电影放映队、俱乐部、文化站、图书室和业余剧团等文化组织; 五是建设乡和大型合作社的电话网, 普及农村邮政网; 六是建成全国地方道路网, 等等。

《纲要》制定了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建设的规划, 向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指出了改变我国农村面貌的伟大目标,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一、初期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初期。

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积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二、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状态,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保障农民权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农民的权益。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机会,消除不公平现象。

同时,农民也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

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善。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更要注重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环境。

五、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休闲和体验农村生活。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为农民增加收入,并提高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六、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七、教育与文化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偏低。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文化,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八、农村卫生保健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卫生保健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一、农民改革解放前的农村现状农民改革解放前,中国农村面临着严重的落后和贫困。

农村基础设施缺乏,交通不便,水利设施有限。

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土地被世袭劫持,农民生活贫困困顿。

农村教育匮乏,文化水平低下。

农村卫生条件恶劣,疾病缠身。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工作之一。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农村发展政策,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等,为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田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

同时,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经济逐渐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许多农村地区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发展农村旅游、农村休闲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注重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注重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

政府推出了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农业经营者,引导农村发展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使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六、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农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努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七、农村教育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解决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八、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形式,近年来在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生的新一轮城乡建设热点,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一次涉及国家经济形式、政策体系、住房建设、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一次影响深远、全面的社会变革。

政策背景中国从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我国城市和农村分成两个社会,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户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每个中国公民都必须有相应的户口本,这一政策甚至早于身份证制度,也就是说,户口对中国公民一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身份证。

有了一个好的户口(出生地),相应的工作、教育、医疗、保障条件也许就要好上很多,这一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的时代显得尤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展迅猛,人口的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如暂住证、蓝本户口等等,虽然造成了许多问题,但仍然一直在磕磕碰碰中前行,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在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大地上蔚为奇观的民工潮、春节返乡潮就是户籍政策与经济模式掣肘的典型现象,由此还有一个中国独有的名词:“春运”,这个简单词汇后面所包含的社会问题耐人寻味。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身份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通常由政府所属的有关单位安排住房、就业、食品供应等等。

我国土地制度同时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的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再如社会管理体制,城市和乡村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也在阻碍城乡一体化。

农村乡村的公共设施则不仅很少,而且非常简陋。

而按照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使原属农村乡村的那块“地面”进了城,城市当局也是不管它们的公共设施建设的。

当然,不只是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在“化”农村的时候,除了要农村的土地,别的是什么都不管的。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发展历程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发展历程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战略举措,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以下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一阶段:农村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取消集体农业责任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科技推广: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阶段:新世纪初期至2017年新农村建设:2003年,中国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农村综合发展模式,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及实施(2018年至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2018年3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

政策扶持:推出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鼓励各方投入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数字乡村建设:强调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等方式,挖掘乡村文化和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乡村人才培养: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引导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

绿色生态建设:强调绿色生态建设,保护好乡村自然环境,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文明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措施 (1)改革创新与农村制度建设
——稳定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转变经营方式,增加技术、资本要素投入, 提高集约化水平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 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健全农村金融制度
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 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 银行 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 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 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农民的联系。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 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化、 现代化)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成 果转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络建设)
一、3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成就、问题
1.30年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4):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调节 机制(在农村探索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阶段(1984.10—1992.1)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在 农村巩固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三阶段(1992--200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在农村探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出农业产业化, 公司+农户+协会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 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 建立;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 象基本消除;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 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 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 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 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拓宽农业投入渠道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 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等自然 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第四阶段(200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农村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 和谐社会)
2. 30年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绩
➢ 农村经济的制度与体制初步建立 ➢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3.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遵循的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 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 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 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主体为农户) ➢ 生产要素分散 ➢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低 ➢ 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相对滞后
二、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发展的思路、目标任 务、重大原则、措施
1.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作为根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 经营组织。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18亿亩的土地红线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 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 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 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 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建立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户籍改革)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 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 (市)的体制 )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