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七章 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
学案28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学案略语《〈论语〉选读》进入浙江教材,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论语》中提炼考题,已成为浙江高考语文命题的亮点之一。
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必须完全掌握《〈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该背的背,对《论语》中所有儒家思想要做出总结。
另外,随着复习的深入,不妨利用高考题、模拟题做一诊断,了解情况,然后明确最新考向,熟悉题型,掌握方法,答题时做到观点鲜明、语言通顺、评析到位。
这样,我们既品读了经典,也提升了应试能力。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
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
(2)在学习上,都重视德行修养。
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
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讲义第七章 《论语》选读解读经典,评析内涵(含解析)
学案23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学案略语经过连续几年的命题,浙江卷对文化经典《论语》的考查趋于稳定,即以领悟思想内涵为核心,要求首先能理解概括出所给语段的思想内涵,然后能就这一思想内涵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以达到批判继承或传承文化经典的目的。
二轮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研读《论语》教材,力求准确透彻地掌握孔子十大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要加强题型训练,重点训练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指出儒家“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
答:(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
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
答: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②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③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百度百科)(1)材料①②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交友原则。
(2)材料②对朋友“不可则止”的态度与材料③中“诤友”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答案(1)中庸(适度)(2)不矛盾。
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这与“诤友”的标准相符合;如果规劝朋友而不听,也只能适可而止,这是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论语》选读:解读经典,评析内涵(含解析)
《论语》选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指出儒家“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
答:(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
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
答: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②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③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百度百科)(1)材料①②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交友原则。
(2)材料②对朋友“不可则止”的态度与材料③中“诤友”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答案(1)中庸(适度)(2)不矛盾。
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这与“诤友”的标准相符合;如果规劝朋友而不听,也只能适可而止,这是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②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吕氏春秋》)(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分别概括孔子和吕不韦的生命意识。
答:(2)对这两种生命意识进行简要评析。
答:答案(1)孔子:仁重于生,杀身成仁。
吕不韦:生命至上,珍惜生命。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北京浙江高考题汇总
北京中考高考《论语》试题【2015北京高考】《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5分)①【参考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②【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
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2016北京中考】11、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
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
(只填序号)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题点训练:第1部分第7章(1)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七章 《论语》选读 题点训练一 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 [目标解说] 《论语》属于古代经典作品。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关键是读懂文意,正确理解选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审题技法及答题技巧,然后在强化训练中不断纠正做题中出现的失误,熟练掌握运用正确的解题答题技法,力求答案更加完美,获得高分。
真题回做 (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 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
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3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0)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论语》评析
以“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为教学内容,以“学习章法、培养能力”为价值目标;在“文化”
层面,以“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为教学内容,以“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为价值目标。 就历年的考试来看,语言文字不是考查重点,重点落实在“文化”层面。
(2)不矛盾。孔子所言是强调在位的人要尽自己的本分,让自己的角色功能充分 发挥,名正才能言顺。如果没有那个角色却硬要发挥其功能,就容易陷入破坏体制 、扰乱成规的弊病。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积极建言献策,不是对在位者的否定,而 是为了让在位者更好地发挥特定作用。
第15页,共17页。
技法盘点
《论语》评析题的答题步骤和方法:
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
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
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第12页,共17页。
2.阅读两则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主张放纵任性,认为这 就是“通达”,有的竟然有赤身露体的现象。乐广笑他们说:“注重名教的儒家自有欢
乐之处,为什么竟至于要这样呢!”
(1)孔子多次谈论“乐”(欢乐),请你引用一处《论语》章句证明,并简要阐发该章
句表达的是什么快乐。
乙
现代社会鼓励每一个人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而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以上两种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13页,共17页。
解析: 《世说新语》中王平子等人眼中的“乐”并不是儒家的“乐”,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八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如果你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从,教女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静默学习不关我的事,学习永不厌倦,教学永不厌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不要生气,不要多愁善感。
如果你不把一个角和三个角对立起来,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了。
”【试题】1.解释课文中下列附加词语的含义。
(1)思而不学则殆殆:()(2)永远不要厌倦学习:()(3)不愤不启不愤不启:()2.在下列小组中添加一些单词。
具有相同含义的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我可以当老师。
我能打一场战争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远方的朋友,从七百里的三峡来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你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来成为一名教师。
B.有时早上是白帝,晚上是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将“敏感且渴望学习,不羞于提问”这句话翻译成白话。
5.用原文填空。
(1)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教师应该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启发,正如文章所说:“,。
”(2)从课文中选择一个能表明你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③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一半的论语统治着世界”。
今天我们阅读它也将受益匪浅。
请在《论语》中再写一篇你熟悉的文章(与试卷上的不一样),并简要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1.精神疲惫,毫无成果,心满意足,心想理解却无法理解。
2015年-2023年北京卷高考名著《论语》阅读试题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观点的理解把握能力。
第一问,根据原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 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知,只有品德而不爱好学习,就会有六 种弊端;而如果爱好学习,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实践道德。
第二问,注意关键词:其弊,它的弊端;知,智慧;荡,放荡;信,诚 信;贼,危害亲人;绞,说话尖刻;乱,犯上作乱;狂,狂妄自大。学 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句进行解释即可。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 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答案】 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端。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 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第一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 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 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名著阅读《论语》·202X北京卷]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共 6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2015届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部分第8章 微专题27 《论语》选读
第八章《论语》选读核心题点训练微专题二十七《论语》选读一、读一读高考对《论语》选读的考查尽管每年的题型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还是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考查的。
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经典认真研读,仔细咀嚼,重视文本,重视反思,要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门提法和《论语》的关系。
《论语》探究评析题的答题方法1.评价分析型(1)品读原文(原句),正确理解表示出来的思想观点。
(2)对思想观点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解读,做到因境析理。
(3)概括、评析语段中的思想或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辩证探究型(1)提出观点。
提出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
(2)进行论证。
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含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脚。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二、练一练1.(2014·新余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1)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________________。
《礼记》认为“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发自内心的孝可以教化人(2)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其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慈爱,因此父母去世多年后,子女仍会长久地沉浸在悼念父母的悲痛之中而寝食难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校信息化课堂 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课件
参考译文:孔子说:“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 地掌握技艺。”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 却不能马上实行,身上的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 的。”
《礼记·学记》:“(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 ‘缦’这些小曲调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 歌咏的杂曲学起,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等,礼仪就 学不好。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xìng zhì),就不能激发 学习的兴趣。”
(2)根据上面(shàng miɑn)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解析:首先仔细分析材料概括孔子观点,孔子认为“不可与鸟兽同群”, 应该“与斯人之徒”相处,并且(bìngqiě)不改初衷;其次分析孔子观点, 可从孔子为什么坚持自己的观点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孔子认为只能跟世人相处,不可与鸟兽同群,如果天下清明,就不跟 他们一起从事改革了。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他人不解感到 失意怅惘,但绝不动摇。他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就是坚信自己的 事业是合于仁道的,即使主张行不通,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 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第一则材料(cáiliào)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第十一页,共23页。
第十九页,共23页。
2.(2014杭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目。(5分)
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③《礼记·学记》:“不学操缦①,不能安弦;不学博依②,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bùxīng)其艺,不能乐学。” 【注】 ①操缦:小曲。②博依:指可以歌咏的杂曲。 (1)《礼记·学记》所写的内容与材料①中孔子的话有怎样的关系?(2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
专题八《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2018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1分)解析:此题既需要理解每一则材料,又需要对前三则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抓住这几句“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就关键字“乐”给出答案。
答案:安贫乐道(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
(4分)解析:根据第(1)题提供的答案,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而李斯认为“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点可见一斑。
答案: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匮乏。
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部分第7章 题点训练1 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doc
第七章《论语》选读题点训练一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目标解说]《论语》属于古代经典作品。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关键是读懂文意,正确理解选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审题技法及答题技巧,然后在强化训练中不断纠正做题中出现的失误,熟练掌握运用正确的解题答题技法,力求答案更加完美,获得高分。
真题回做(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颜子恶衣恶食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
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错题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3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8.13)(1)《论语》14.39章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
高考语文第二部分 考前回顾案:第7章 训练11 《论语》选读.docx
训练11《论语》选读[温馨寄语]做《论语》经典阅读题,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
因为“材料”是文言文,且言简意赅,含蓄蕴藉,故要反复读,细思量,会抓“材料”中能体现其思想的关键词。
试题有二,前一题多是概括,答案要精练,切中要害;后一题是分析评价题,难度较大,要充分结合材料,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上》)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③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④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明·张璁《正典礼第一》)(1)请用《〈论语〉选读》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标题概括①②两则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克己复礼。
(2)①礼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有一颗仁爱的心,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②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③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②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礼记·中庸》)(1)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看出,“道”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2014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一)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四)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1分)
解析:此题既需要理解每一则材料,又需要对前三则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抓住这几句“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就关键字“乐”给出答案。
答案:安贫乐道
(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
(4分)
解析:根据第(1)题提供的答案,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而李斯认为“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点可见一斑。
答案: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
匮乏。
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
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
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
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
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2.(2014杭州二中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①?(人由)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②,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天)命,故止也。
” (《庄子·外篇》)
【注】①概然:感慨。
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
巨室,指天地。
(1)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
(2分)
孔子: ;
庄子: 。
解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面对丧事时“未尝饱也”,可见其难过之情;第二则材料中庄子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
题干要求“用两个字概括”,依据句意可概括为“哀悯”和“达观”。
答案:哀悯达观
(2)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之。
(3分)
解析:孔子在人死后,体会到亲人的哀痛,因此动了恻隐之心;而庄子认为人死后是“通乎(天)命”,是顺应自然、顺应天命,因此达观地接受现实。
答案:孔子有恻隐之心,哀人所哀,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
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推己及人乃是“仁之方”。
庄子对夫人之死尽管内心悲哀,但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态度,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那是顺应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参考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像方簸箕一样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说:“……(您的妻子死了您还在)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
她开始是死了,我怎么能不为此而慨叹呢。
人由元气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
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守着她哭,我认为不合乎常理,所以没这么做。
”
3.(2014嘉兴高三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
墨子曰:“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分)
解析:根据孔子“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与墨子“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就可揣摩出二人的不同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
(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
(3分)
解析:本题为评价题,无论认同孔子还是认同墨子,都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
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的内容。
(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
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
(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孔子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回报。
)这是天下人都一样的。
”
墨子说:“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