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2014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一)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1分)

解析:此题既需要理解每一则材料,又需要对前三则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抓住这几句“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就关键字“乐”给出答案。

答案:安贫乐道

(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4分)

解析:根据第(1)题提供的答案,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而李斯认为“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点可见一斑。

答案: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

匮乏。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

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

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2.(2014杭州二中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①?(人由)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②,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天)命,故止也。” (《庄子·外篇》)

【注】①概然:感慨。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巨室,指天地。

(1)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2分)

孔子: ;

庄子: 。

解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面对丧事时“未尝饱也”,可见其难过之情;第二则材料中庄子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题干要求“用两个字概括”,依据句意可概括为“哀悯”和“达观”。

答案:哀悯达观

(2)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之。(3分)

解析:孔子在人死后,体会到亲人的哀痛,因此动了恻隐之心;而庄子认为人死后是“通乎(天)命”,是顺应自然、顺应天命,因此达观地接受现实。

答案:孔子有恻隐之心,哀人所哀,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推己及人乃是“仁之方”。庄子对夫人之死尽管内心悲哀,但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态度,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那是顺应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参考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像方簸箕一样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惠子说:“……(您的妻子死了您还在)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开始是死了,我怎么能不为此而慨叹呢。人由元气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守着她哭,我认为不合乎常理,所以没这么做。”

3.(2014嘉兴高三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墨子曰:“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分)

解析:根据孔子“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与墨子“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就可揣摩出二人的不同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3分)

解析:本题为评价题,无论认同孔子还是认同墨子,都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的内容。(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孔子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回报。)这是天下人都一样的。”

墨子说:“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