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分析原理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1.沉积盆地找油论2.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论3.含油气系统理论4.圈闭带控制油气聚集论一、沉积盆地找油论(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人类长期的找油实践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油气不仅可以在背斜中聚集,也可以在非背斜中存在,它们必然受更高一级的沉积和构造单元控制。
油气有机生成说,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理论的建立,揭示了形成油气田(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受一个基本地质单元——沉积盆地的控制。
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田几乎都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并不是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是含油气盆地,有没有油气,取决于沉积盆地具不具备油气生、运、聚的基本条件。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油气的成藏→温度、压力及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所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矿产, 要弄清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必须开展盆地分析。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包含生、储、盖、圈、运、保存和配套。
这些条件的合理的、最优化的组合将形成油气储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较差的组合则形成低储量丰度甚至非含油气盆地。
盆地分析
一、整体分析
早在60年代早期,P.Potter和
F.J.Pettijohn首先提出了把盆地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PotterandPettuohn,1963第一版; 1977第二版)。整体分析着眼于整个盆地, 就是把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成因上统一的地 质体。
整体分析的涵义包括:(1)从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着 眼进行分析:(2)对一个沉积盆地的整个充填序 列进行分析。事实上,如果不重建整个沉积盆地 的轮廓,确定原始沉积边界、弄清盆地的充填序 列和整体古地理环境,局部的环境研究有时会得 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整体分析则便于客观 地掌握盆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性,其实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定沉积矿 产及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鉴于目前盆 地这一术语通常指目前保存下来的实体,即经过 后期形变与剥蚀保留下来的部分,与原来的沉积 范围相比较,有时二者相近,有时则相差甚远, 因此,整体分析应指整个同沉积盆地的重建 .
存的基本单位。
为了区分这几类盆地,Selley(1976)曾建
议使用同沉积盆地(syndepositional basin)和后沉积盆地(postdepositional basin).前者代表原始沉 积时的盆地,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的搬运、 沉积相的分布与后期构造运动无关。区分这 两类盆地的另一有效标志是鉴别盆地边界类 型,是沉积边界还是侵蚀边界。同沉积盆地 的原始边界为沉积边界,这类盆地边界往往 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剥 蚀边界则是经过后期改造剥蚀残留的边界。
第七章 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一节
盆地热历史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热场研究 第三节 古地温场研究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2. 穿时普遍性原理 “穿时”——指在持续地海侵或海退的情况下,地质时代 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质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 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这种穿时的现象是由沉积环境随时 间的迁移和侧向堆积作用所造成的。
穿时普遍性原理可概括为:全部侧向上可以识别和追索的 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物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在分析和对比岩石地层单位时,不采用穿时普遍性原 理作指导,而只采用叠覆原理,必然歪曲事物的真相,颠
倒地层和古地理的解释,也无法搞清岩层的真正侧向关系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表1-3-1 塔里木石炭系地层划分方案对比表
种生物共生在一起组成一个生物群体(组合)。生物 群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期的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
化石组合法可以避免因个别标准化石在特殊沉积 环境中,由于穿时现象造成地层对比的错误。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3、种系演化法
生物地层法的局限性:化石鉴定的分歧 地质环境地复杂多变:相变与古生物
δ ( ‰)=(R样品-R标准)/R标准 ×103
R样品为上述三个比值之一, R标准 为国际标准对比样品。 氧同位素,选SMOW和PDB;硫同位素,选CDT;碳同位素,
PDB
SMOW、CDT和PDB分别是标准平均洋水氧、亚利桑那某峡
谷某一陨石铁中的硫、南卡罗莱纳州晚白垩Peedee组中箭石
化石的碳和氧。
绝大部分的沉积层或厚的沉积物楔形体是由沉积 物通过侧向加积或进积型式在倾斜面上堆积而成的。 该原理认为: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 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 合的沉积岩系。 沉积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洋区、洋与陆块之 间的陆缘区(活动和被动陆缘)形成演变过程中, 在各个演化阶段及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 的沉积盆地及其充填序列,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 块在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动力学过程中形 成的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及其综合产物,具有恢复 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化的功能。
沉积地质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以及 和地质背景、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它各种地质作用之关 系的科学,它比沉积学的涉及范围更加广阔。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及其形成作用的科学, 包括沉积物及沉积岩的描述、分类、成因及解释(包 括来源、搬运、沉积和后期改造),即: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沉积物。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中各时期自然地理景观、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轮廓及其变化的科学。决定古地理 轮廓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构造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化, 所以对某一地区古地理轮廓演变过程的分析研究,也 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对大地构造学(构造轮廓)的研究, 故常将两者结合起来,称为构造古地理。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1、沉积类型 2、沉积组合 3、几种重要的沉积组合
2、 沉积组合
1)定义: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 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 生综合体,即指在不同构造部位上,一定时 期内形成的沉积物。 2)沉积组合及分布:王鸿祯先生对沉积类型 组合进行过详细划分,并在《中国古地理图 集》(1985)中表示了我国各地史时期的沉 积类型和沉积组合分布。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分析
一、概述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三、主要盆地类型及沉积作用 四、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
第三章
第一章沉积盆地分析概述全解
第一节 盆地及沉积盆地的概念
三、盆地的叠置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在不同地区,不同 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 性特点,如华北盆地在寒武、奥陶纪为一巨大的克拉通海相沉积盆地, 中新生代被分割成若干个内陆断陷湖泊盆地。也就是说,时代、环境、 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可以重叠发育在同一地区。
从构造意义上讲,是指一个沉积层向中心倾斜平缓褶曲,岩石圈 表面相对长期沉降形成地表的“负性区”(负向单元),其中可以 充填厚达万米的沉积物。而沉降区四周相对隆起区的“正性区” (正向单元),他不断地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物源区,不断地为沉 降区提供不同类型的丰富的沉积物质,从而构成物源区与沉积区的 平衡统一体。
沉积盆地分析
主讲:杜振川
研究生课程
沉积盆地分析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沉积盆地分析概述
第一节 盆地及沉积盆地的概念 一、盆地的概念
朱夏(1965):将盆地定义为“地壳的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 定阶段的一种洼陷构造”或理解为“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 定运动体制下形成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克拉通盆地:是在大陆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形成的坳陷盆地,主 要的动力学机制可能是热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称为热坳陷盆地。
第三节、沉积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
A.D.Miall(1984) 认为:盆地分析是对盆地中的地层学、构造学和沉 积学等重要内容的综合研究,其最重要的结果是揭示一个沉积盆地 的古地理演化。
通常可以依据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环境划分为引张型(或裂 陷型)盆地、挤压型盆地、扭动型盆地和混合型盆地等。
第二节、沉积盆地的分类
一、盆地分类的一般原则 ③ 盆地的形态和结构 依照盆地的规模可以划分为: 超巨型盆地,面积大于100×104km 2; 巨型盆地,面积为(50一100)×104km2; 大型盆地,面积为(10一50)×104km2; 中型盆地,面积为(1—10)×104km2; 小型盆地,面积小于l×104km2等。
2014《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
《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一、岩石与岩石圈变形1、区分体力(body force)、面力(surface force)和应力(stress)体力(body force)在固体内处处存在,与其体积或质量呈正比,又称质量力。
地球引力引起的重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力是岩石圈中岩石受到的两种最重要的体力。
面力(surface force)作用于物体的外表面,又称接触力。
面力的大小与受力表面积和表面的方向相关。
水平表面上受到的垂直面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
应力(stress)是在体力或面力作用下引起的,是作用在物体内或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垂直表面的为正应力(σ),平行表面的为剪应力(τ)。
2、什么是静岩压力?地质学中常用静岩压力来描述地下深处岩石纯粹由于上覆岩层重量引起的应力状态,它造成对底面A的垂直压应力为:σ1= ρgh。
3、目前有几种地壳均衡模型?Platt模型与Airy模型差别是什么?20世纪初,J. F. 海福德、海伊斯卡宁(W. A. 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F. A. 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形成3种地壳均衡学说:普拉特-海福德模型、艾里-海伊斯卡宁模型和韦宁·迈内兹模型。
4、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各自会对岩石变形发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岩石圈变形中会发生作用吗?(1)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外界因素:围压:围压增大,岩石的强度极限增大,韧性增大T-P联合作用!缓慢的永久性变形,称为蠕变。
内部因素:各向异性:各种面理会成为先存薄弱面,岩石的极限强度会随主应力轴与各向异性构造的方位变化而变化。
(2)有三个参数决定了岩石发生脆性变形或韧性变形:压力、温度和应变速率。
5、区分Byerlee定律和内维尔-库仑破裂准则。
脆性破裂的发生取决于正应力N何时超过岩石内潜在摩擦阻力F,二者的比值等于摩擦系数(f),或内摩擦角的正切(tanϕ):F/N = f = tanϕ。
沉积学原理
1、沉积学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简述沉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1.研究内容沉积学原理是阐述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主要讲解了洪水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湖泊沉积学、海洋沉积学、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模式和事件沉积作用等。
我国开展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结合石油、煤炭、蒸发岩、磷块岩以及铝、锰、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实际。
经过多年的努力,其研究成果不仅已成功地应用于预测有利相带和指导勘探开发,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综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沉积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沉积学尤其是我国沉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1)应当加强现代沉积方面的研究工作。
(2)我国在白云岩、硅岩、蒸发岩等岩石学研究上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尽快缩小这一差距。
(3)沉积后作用(主要是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虽然我们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尚未发现有关这一领域的系统专著出版。
(4)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也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的热点。
(5)应尽快发展沉积地球化学尤其是无机地球化学的研究。
(6)我们在各种模拟试验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落后,还需要花很大的气力才能赶上国外的水平。
(7)盆地分析是近年来石油地质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
(8)“活动论”研究学派与“传统”的或“固定论”的古地理或岩相古地理研究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9)全球沉积学成为一股研究热潮。
(10)促进社会发展是沉积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2、试述碳酸盐沉积学的研究内容、现状与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纵观国内外海相地层的沉积、成岩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以下5个方面对中国海相地层沉积—成岩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如下研究。
1)古海洋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特征研究:(1)古海洋各相带无机沉积物的化学标志——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特征的提取与标识;(2)古海洋各相带有机沉积物的生物化石及生物化学标志——有机化学组分特征的提取与标识;(3)海相地层沉积相带中有机物质的类型及富集规律。
盆地分析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 地
“沉积盆地”概念理解
三要素:
1)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 2)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3)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二.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 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
边缘有大 陆架、大 陆坡和陆 隆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表现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的动力表现是沉降,但沉积层序厚薄有
别;
补偿性被动边缘,如北美大西洋海岸,陆架的厚度可达5-12km; 欠补偿性边缘,其陆架下厚度仅2-4km,如欧洲西部大西洋边缘。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弧-沟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
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 ,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 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 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
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 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 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 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 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 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 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上述从大陆裂谷 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 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 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
一、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1.早期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59)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2.Dickinson(1974,1976)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3.Bally(1975,1976,1980)的盆地分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 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 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 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 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 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 场革命。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形态之一,由于其丰富的沉积物、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沉积盆地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并以列点的方式展开讨论。
##2. 分析原理 -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是沉积盆地演化理论。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主要包括构造、地质、气候等因素对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地层学:地层学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盆地中各个地层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地层联系等。
-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因、性质和分布等,是分析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
沉积学可以揭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3. 应用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储藏的重要区域。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揭示石油地质条件、储量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沉积盆地常常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和预测预警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沉积盆地中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环境变化、污染来源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沉积盆地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充沛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剖面观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观测等,获取沉积盆地的剖面数据。
剖面观测可以揭示地层的分布、倾向、倾角以及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沉积盆地地下的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揭示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等。
•沉积物分析:利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
沉积物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组成等信息。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二、盆地边缘的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许多概念和原理均是基于对前积盆地边缘体系地震剖面的观察 而得来的,这些前积体系常具有一致的沉积几何体。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滨线(shoeline)-可位于顶积层的任何一点,它可能与退覆坡折有关, 也可能出现在退覆坡折向陆方向几百公里。
积作用控制了可容空间被充填时具体的沉积相结构。
目的是介绍控制可容空间产生、充填和消亡的原理,然后介绍怎样用 这些原理把岩石记录分成层序和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一、盆地形成过程 大地构造作用是表征可容空间产生和消亡的根本控制因 素,没有构造沉降就没有沉积盆地。
构造沉降的产生有二种机制: 1、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2、挠曲负载作用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退覆坡折(offlap)(Vail等,1991)——指陆坡上位于顶积层和 斜积层之间的主要坡折。 沉积滨线坡折(depositional shreoline break)(Van Wagorne 等,1988)——指在一个沉积剖面上陆坡的主坡折与滨线重合。 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沉积体系中退覆坡折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当相对海平面下降暴露出坡折时,河流通常下切以重新均夷降低的 盆地基准面,其结果是河流在河口处下切嵌入。
活动断层,横跨伸展断层的不同沉降速率对沉积相的分布
产生强烈控制作用。
裂谷后的巨层序中,任何与裂谷有关的残余地貌特征,
都逐渐被淹没在充填下沉盆地并上超在盆地边缘的沉积物 之上,形成典型的“牛头”状几何形态
(Mckenzie,1978)。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2、前陆盆地
地层划分对比的沉积学方法及原理
– 一种是直接来源于海水本身原地生成的沉积物; – 一种是来源于海水范围之外的陆源异地生成的沉积
的。
11
在陆表海沉积二元论的指导下,根据陆表海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以及总机械能量的分析 得出两条基本的结论,即穿时普通性原理。
(4)重矿物法
沉积岩中矿物按其相对密度可以分为两类: 相对密度大于2.9的叫重矿物,小于2.9的叫轻矿 物。
重矿物如锆英石、磷灰石、电气石、金红石、 钛铁矿等。在不同的地层层位内重矿物组合和含 量是变化的。
在同一物源区的前提下,它可作为地层划分 对比的依据。我国中、新生界以陆相为主,一个 沉积区往往受到多个物源的影响,地层对比成效 不很明显,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此法。
海相沉 积旋回模式: 由海进至海 退组成的完 整旋回(等 时面为一理 想的等时界 面)。
陆相沉积 (河湖沉 积)造成 的沉积旋 回还显示 出级别性。
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基本概念 1、地层划分(Subdivis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 和特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系统地把一个地区 的地层划分为各种地层单位。 2、地层对比(Correlat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 和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找出这 些地层单位的相应关系和分布规律。在地层学的意 义上是表示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 3、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及 其分布规律。
– 如果能量的迁移是在缓慢的过程中完成的,则形成 的异地岩石单位侧向可以追溯,就是穿时的。
– 如果能量的迁移突然,这时,在过渡区内就不复存 在这种岩石,则岩石单位不能追溯。于是,所有非 火山形成的、异地生成的和侧向连续的陆表海沉积 的岩石单位,以及在无间断的连续剖面中位于其上 或其下的相邻异地生成岩岩石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盆地分析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的新理论与方法沉积学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是沉积物和沉积作用,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建筑学也有重要联系。
沉积学作为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沉积学研究不仅涉及像地球岩石圈演化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如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和铁、锰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港建设、河道疏浚、谁看防淤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1沉积环境及其演化1.1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近年来,混合沉积机制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在潮坪、潮缘和浅海滨岸带,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形成广泛的混合沉积;在平坦的碳酸盐台地,海平面上升可使沉积速率增大,造成混合沉积发育,而海平面下降则导致台地浅水区缩小和台地顶部暴露,减少了混合沉积体系的机率出现;在碳酸盐缓坡,无论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缓坡中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混合沉积。
(2)构造升降通过控制盆地类型、物源区、沉积区的分布形态以及物源供给量来控制混合沉积,对活动大陆边缘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此外,风暴流、浊流及等深流等突发事件作用,通过对原有沉积物的改造和实现跨环境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浅海-盆地相混合沉积;气候通过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控制混合沉积体系。
1.2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是从“灾变论”复活、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风暴、不整合、季纹泥沉积、洪泛面以及大洋缺氧等事件是一系列区域性甚至洲际性事件,而磁极倒转、气候突变、构造巨变、星球撞击(陨击)、凝灰/火山灰沉降、海平面上升、冰川作用、生物绝灭等事件具全球性。
盆地沉降分析中的两类沉降
沉积盆地作为大地构造当中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对于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含有丰富的油气、煤炭、矿产等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广 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盆山系统耦合的研究,使单一的造山带和单一的盆地研究成为一个系 统。通过盆地的研究分析,包括盆地所在区域及内部的构造、沉积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史 的分析,为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沉积盆地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1.0 概述
盆地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地壳的沉降 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1]。而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 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 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 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 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 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且,时间上存在地层的缺失,适宜分开讨论。 (3)详细古水深的变化资料。 (4)岩性差异的 存在。由于岩性的不同,用于计算盆地沉降的参数不同,所以选取同一岩性的地层,有利于 计算的方便。 (5)精确度的要求。根据工作的需求,把握对时间尺度的选择,从而进行分层 [6] 。 如图 2-a,T4 是现今地层,根据以上分层原理,将它分为 4 层,并且假设这 4 层厚度分 别相等。按照沉积物沉积速率相等,4 层沉积时间相等计算,从 T0-T4,每段时间沉积的厚 度应该是相等的。 但是,由于岩层内部孔隙的存在,在地层沉积和埋藏的过程中,孔隙会随着上覆压力的 增大而呈有规律的递减, 这个规律符合指数关系。 因此, 岩层的厚度在后期的埋藏下会减薄。 图 2-b 中现今(T4)相等厚度的 4 层,在每一层沉积的过程中是不等的。最下面的一层受到挤 压最强,最上面的一层是 T4 时刻最新沉积,受到挤压最弱。所以,在进行总沉降量求解的 过程中, 需要对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 将现今经过压实后的地层, 根据分层逐层的进行压实, 最后恢复到最初沉积的状态。 a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是由各种沉积及构造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包括格架和各级构成单位的整体系统, 其演化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显示了有序性, 如充填序列和构造序列, 并受控于多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的地球动力系统。
沉积盆地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正由于地质学领域多学科的最新进展而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认识系统和方法体系。
一、盆地分析主要内容盆地研究领域的下列重要进展正在推动着较完整的盆地分析科学系统的形成:(1)层序地层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沉积体系分析、旋回和事件地层分析等为盆地充填研究带来了新的概念体系与方法;(2)构造一地层分析使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关系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3)盆地的形成机制与主要类型盆地的动力学模型, 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则提供了重要支柱;(4)盆地热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新技术;(5)盆地模拟技术;(6)盆地演化与地球深部背景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关系;(7)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的形成、运移与聚集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
沉积盆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盆地作为一个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整体解剖和综合分析。
这种旨在阐明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了解各地层单元形成时的沉积条件和它们之间的古地理关系,探讨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盆地形成期的构造格架和现今构造轮廓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方法正符合系统中具体分析结构怎样决定系统功能的原则。
油气的形成、演化与现今存在的形式,是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的产物,故整体性研究对含油气盆地分析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基础观测资料, 可对盆地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沉积分析、层序地层分析、构造分析、能量场与流体系统分析、背景分析。
(一)沉积分析通过能源盆地分析的多年实践可将主要参数概括为四类:(1)沉积参数包括盆地充填的岩性特征、充填序列、沉积体系的配置等;(2)构造参数包括盆地构造架、地层厚度和分布、古构造运动面、低级别同生构造的类型和配置、充填期后形变特征等;(3)热过程参数包括同期和准同期岩浆活动,反映热历史的各项指标,如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的变化和矿物包体测温等;(4)成矿作用参数包括矿体的质量和数量参数,以煤盆地分析为例,主要煤体分带性和煤质分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