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导读:本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刘如月(淮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能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作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及时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它是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讲座或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些研究者结合工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心理咨询等。
这可以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萌芽。
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
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正处在青年期,心理素质的水平还不高。
当他们面临学习压力及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这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
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和长期性的教育过程,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及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对于其实施的成果如何、对学生的具体案例却没有提到,这正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进行测量。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专业班级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07302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6年2月16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生:体育学院指导老师: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精神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心理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此也越来越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精神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和广泛。
一、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近年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抑郁症、焦虑症、心理创伤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精神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领域1.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预防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等,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3. 精神心理健康评估精神心理健康评估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各种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发和应用,为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4. 精神心理健康政策与管理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出台精神心理健康政策,加大对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投入,促进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和提升。
同时,精神心理健康管理也成为各大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通过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支持体系,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精神心理健康研究的趋势与展望未来,精神心理健康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跨学科研究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献综述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文献综述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及对策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2013 年月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及对策[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特征,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方法:重点分析高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审美观念、学业、就业和恋爱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
寻找其成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结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自卑、害羞和妒忌。
在审美观念方面存在审美心理不够稳定、审美情趣发展不平衡、鉴别能力差的现象。
在学业问题上有学习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不当的心理特征。
在就业问题上存有沉重心理包袱。
在恋爱问题上常因苦恼、冲动、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属于一般性的心理发展问题!,而少数属于障碍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不成熟、不适应,只有极少数是精神疾病。
结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因素呈多样化趋势。
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几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指导,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也应提高,使其与大学环境相适应,培养完善的心理品质。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Methods: analyzed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esthetics,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lov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etc. Look for the causes,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Result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is inferior, shy, and jealousy. In aesthetics, unsteady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bility to identify bad phenomenon. On academic issues with learning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ck of confidence, self assessment. On the problemof employment has a heavy psychological burden. In love often because of the distress, impulsive and restless mood state leads to greate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burden.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are most of the gener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blems. , and a few belong to the obstacle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in show is not mature, don't adapt to, only a handful of mental illness.Conclusion:the factors leading to mental disorder or disease of the diversified trend.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several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environment etc.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uld also be improved, so as to adapt with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人生在世,健康乃是第一财富。
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更是学业、事业、生活等健康发展的根本。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赋予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于此,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具体表现,然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教育途径。
大学生意义心理健康解决途径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惟独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干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辟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辟受教育者的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辟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心理测评、影响因素、教育干预等方面。
其中,心理测评是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可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和特点,为后续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同时,也有学者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进行了探讨。
三、主要观点1. 心理测评许多学者采用心理测评的方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通过心理测评可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进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常用的心理测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心理量表等。
2. 影响因素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学者认为,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环境、师生关系等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 教育干预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干预策略。
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等。
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四、未来发展方向1. 深入研究目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
2. 跨学科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2万字左右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2万字左右英文回答:Mental Health Literature Review.Mental health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overall well-being, encompassing an individual's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tate. Over the years, ex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mental health,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mental health, highlighting the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various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Mental health disorders are highly prevalent globally, affecting individuals across all ages, cultures, and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 estimated 1 in 8 people worldwide experience a mental disorder each year. Commo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include anxiety disorders,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Etiology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The etiology of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s complex, involving a combination of genetic,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Genetic factors, such as family history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s, can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ertain mental illnesses. Bi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neurochemical imbalances and brain structure, also play a role.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stressful life events, coping mechanism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can influence mental well-being. Social factors, such as 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al support, and cultural norms, can further impact mental health outcomes.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The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encompasses a range of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cluding psychotherapy, medication, and self-care strategies. Psychotherapy, which involves talking about and working through psychological issues,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symptoms and improving functioning for a variety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Medication, such as antidepressants and antipsychotics, can also be prescribed to alleviate symptoms and manage the underlying biological factors.Self-care strategies, such as exercise, healthy diet, and mindfulness practices, can complement other treatments and 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Conclusion.This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mental health. It highlights the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various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nature of mental health iscruci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intervention strategies. By fostering mental healthliteracy, reducing stigma, and providing accessible treatment options, we can empower individuals to lead fulfilling and mentally healthy lives.中文回答: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地概述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下面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希望能对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标题: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和干预措施的综述摘要:本综述文章旨在系统概述心理健康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干预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关注并应对这些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趋势、干预措施1.引言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探索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它既是个体身体健康的前提,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条件。
3.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
它不仅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4.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个体特质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工作压力增加、心理疾病的高发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等。
5.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6.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是保证干预成果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基于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基于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焦虑情绪高、抑郁症状明显等问题。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不良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1.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学习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课业繁重、考试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 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人际关系挑战。
家庭、同学、朋友等关系的纷繁复杂会给大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困扰,影响其心理健康。
3. 就业前景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充满期待,但现实的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
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隐忧,失业、就业不如意等问题会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措施1.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心理调适能力。
2. 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化解心理困扰。
3. 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四、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1. 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关系等问题成为了影响许多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患有焦虑和抑郁症,而这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两大常见精神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案也日益受到重视。
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
3.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领域,相关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病因机制、干预措施、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例如,有关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应对策略,包括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和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在个体层面,相关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例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策略;在社会层面,相关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例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等方面的措施。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以下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标题: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篇综述引言: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能够与亲朋好友及其他人进行在线交流,获取信息,并分享自己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时间的增加,一些研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本综述将总结最近的研究,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讨论不同因素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
方法:本综述检索了数据库中与“社交媒体”、“青少年”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限定发表年限为2010-2020年。
最终选取了10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这些研究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使用,包括社交网络、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标,如焦虑、抑郁和自尊等。
结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即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更高的焦虑、抑郁和较低的自尊之间存在关联。
另一方面,积极的社交媒体使用也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即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与更高的自尊、更强的社交支持之间存在关联。
此外,一些调节变量也被发现对这种关联产生影响,如性别、社会支持和个人特质等。
讨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而积极的社交媒体使用则可能会促进青少年的自尊和社交支持。
因此,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并鼓励积极参与其他实际社交活动,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使用和心理健康指标,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关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和多样化的。
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这种关联,并提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也与未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位于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推动社会国家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的,这些因素的综合更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问题,并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事情的发生。
国内现在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在此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做一个文献综述,以更好的了解这些问题并做一个总结。
接下来就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具体进行综述,以便能更好的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依据在经济大发展,竞争急剧加大的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他们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由于缺乏正确的对待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也是相对较弱,心理情绪极易产生波动。
因此,社会的需求与大学生现有的水平发生了冲突,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大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出现种种的迷茫与不安,由此引发与多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他从热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低级过度高级。
每个人都有这五种不同的需求,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力。
同时他还认为:载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存在的最完美、最和谐、最高的状态,这事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感觉。
大学生为了能够实现自我,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追求,发觉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但当焦虑、忧伤等不良情绪会聚一起难以得到宣泄时,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1[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4,(2):7.[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13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2[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3[1]狄晗.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李祺,刘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3]王金祥.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05).[4]杨鹏.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浅析及应对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1(23).[5]蒋彩凤,姚明荣,施斌,姚定康,谢渭芬.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6]程晓娟,唐绍洪.论勤工助学对推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5).[7]马金耀,崔开艳,王D.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06).[8]肖F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9]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0]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06).[12]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任建宇.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1).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4[1]吴清兰.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南方论刊,2008(12).[2]陈灵泉,王迅,成宏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04).[3]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4]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4).[8]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7):65-69.[9]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10]许素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2]任祥华,张丽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3]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14]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涂明华,杨耀防,姚果原等.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梁忆非,杨国宏,王静.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文献综述1000字范文模板例文
文献综述1000字范文模板例文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用于对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全面的文献调研和总结。
下面是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引言。
心理健康是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状况。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障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
在中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等。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工作环境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与治疗。
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干预与治疗研究。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教育等多种干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也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
心理健康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与治疗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心理健康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也将得到更多关注。
结论。
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其研究和实践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以上范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更多相关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心理健康综述报告范文
心理健康综述报告范文心理健康综述报告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状态良好,能够自觉地适应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具备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
人的身心是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科学研究发现,身体健康良好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因此,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其次,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乐观的人倾向于看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能够更好地从困境中走出来。
相反,悲观和消极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谷和心理困境中。
因此,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另外,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也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带来支持和关爱,使人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而社交孤立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则容易引发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此外,心理健康与个人生活的平衡和满足感也密切相关。
人的生活中需要有适当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合理的自我发展和实现目标。
当人们感到生活不平衡或者缺乏满足感时,也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因此,建立平衡的生活和追求个人的满足感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心理卫生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
心理治疗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和健康。
因此,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和提供心理治疗服务是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维持人们身心的平衡和健康,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生活的平衡和满足感,以及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支持。
只有重视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教育中,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帮助个体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另一个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预防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调整,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根据文献调查,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程度较低。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
同时,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靠热心家长、热心教师”来开展,缺乏规范规划。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中,授课者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也存在问题。
三、现存问题分析3.1 教育氛围不佳。
此外,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科学”,对于社会和人的关怀照顾度不高。
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从教材上获得知识,而从教育中了解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较少。
3.2 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往往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医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医生,理论教育及心理技能上均存在欠缺。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4.1 加强教育氛围的营造,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让更多人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
4.2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和医疗服务等综合性解决方案。
4.3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教育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心理技能。
五、结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调整,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进行综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个体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直接影响整体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要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在教育内容上,需要全面覆盖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应对策略、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等。
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此外,在实施策略上,也可以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进行协同推进,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各方都需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政府可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投入,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企业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和心理咨询服务,家庭可以引导家庭成员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多方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并非难事,只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并为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文献综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良好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保持专注和高效的学习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和挑战。
相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心理健康也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消极抑郁的情绪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等都可能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应对能力等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
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此外,大学生个体也需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有效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和挑战。
结论。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家庭和个体都需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参考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专业班级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07302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6年2月16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生:体育学院指导老师: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
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
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
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
[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
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
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
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
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
[6]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
[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8];“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
”[9];“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
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
”[10];“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12]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
[13]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
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
[14]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
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认为:“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
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