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_贾汉清
熊家冢楚墓墓主新探——与徐文武教授商榷

墓葬, 们有理由 我 相信它是一座楚王墓。 随着《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 2 6 2 7 0 — 0 年发掘简报》 宏大的 0 0 的发 确定这座墓的等级之后, 然后我们再判定一下它的相对年 表, 徐文武教授的《 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 一文才在《 江汉论坛》
收 稿 日期 :2 1 0 0—1 0 2— 2
关键词 : 熊家冢 ; i . 楚惠王 楚f . gY ;
中图分类号 : 8 88 K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3 5 2 1 )4 06 6
熊家冢墓 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川店镇张场村、 21 年第3 公开发表。 宗北 00 期上 此文发表后在学界和媒体界引起了 轰动, 媒体、 各大 网络包括中央媒体都争相对徐文武教授 村与当阳 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 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 不小的 研究结论进行了广泛报道。 徐文武教授在文章中, 通过“ 用 址约2 公里, 6 距荆州古城约3 公里。自2 6 4 0 年开始, 0 考古工作 的 者对熊家冢楚墓进行局部发掘, 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 发掘工作 ‘ 排除法’ 确定熊家冢墓主的范围” 从人殉发展的 和“ 历史推测熊 家冢墓主”已 , 得出“ 熊家冢是春秋晚期楚昭王墓和战国早期楚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前期的发掘成果已在《 ) 0 年第4 文物}09 2 期 发表, 题为《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 6 2 7 0 — 0 年发掘简报》 惠王墓的可能 0 0 。发 性又远大于战国中 期的楚宣王墓和楚威王墓” 的 掘简 报的 公布为学者们所关注的有关熊家冢楚墓墓主的话题提 结论, 从而将熊家冢楚墓的墓主锁定在楚昭王与楚惠王身上。 徐 文武教授在文章的最 后一节, 通过“ 从古代文献记载推定熊家冢 供了 大量的 一手资料。 , 墓的 墓主 认定为楚昭 王而非楚惠王。本文通 徐文 武教 授在20 年就写了《 07 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 一文, 墓主”将熊家冢楚 认为 熊家 冢楚墓的 墓主 可能是楚昭王熊珍。 该文的全文由于各 过研究认为, 熊家冢楚墓墓主是楚惠王的可能性要大于楚昭王。 方面的原因没有公开发表, 其主要观点则以通讯报道的形式在 确定熊家冢楚墓的相对年代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考古新收获#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清理简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B4重庆奉节赵家湾东汉墓发掘简报武汉大学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公室1B15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29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38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2B4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清理简报永城市博物馆2B20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B26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2B40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B4山东济南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3B32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3B36宝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宝鸡市考古研究所3B44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4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20燕下都遗址出土铁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文物保管所4B31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4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12南澳Ñ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B25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B4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12洛阳道北二路明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21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四川宋瓷博物馆7B4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崇州市文物管理所7B7成都下东大街遗址明代早期遗存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B22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4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13洛阳河区利民南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22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31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32本刊2011年1~12期目录索引洛阳孟津大汉冢西晋围沟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8河南焦作山阳北路西晋墓发掘简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9B58江西靖安老虎墩史前遗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4江西靖安老虎墩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22江西景德镇道塘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10B35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发掘简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0B51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11B4湖北武汉磨元城周代遗址调查简报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11B61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4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13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26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37#研究与探索#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王建华1B43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韩国河1B51论红山文化玉兽面形饰的渊源朱乃诚2B47玉门金鸡梁出土的木牍和封检王策吴荭2B55新发现辽代丝绸装饰材料及工艺研究路智勇2B59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张弛3B46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赵宾福杜战伟3B54清代公主园寝调查董坤玉3B62越国贵族墓随葬陶瓷礼乐器葬俗探论陈元甫4B33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韦正4B41前凉道符考释王元林4B49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李岩5B48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李峰5B55中国最早的/升官图0)))说孔家坡汉简5日书6的5居官图6及相关材料李零5B68伯唐父鼎铭通释补证袁俊杰6B38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地陈隆文6B44三星堆出土爬龙铜柱首考)))一根带有龙虎铜饰件权杖的复原孙华7B39德清窑略论郑建明7B50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李少兵8B47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魏坚8B55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李学勤9B67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严辉张鸿亮卢青峰9B69敦煌壁画中的经架)))兼议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室顶南侧壁画题材郭俊叶10B70 /寄寄老人0考宋新潮10B77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11B64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11B78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张昌平11B87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殷宪刘俊喜12B47大同新发现两座北魏壁画墓年代初探张庆捷刘俊喜12B52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丹扬王墓考辨李梅田12B55澳门开埠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二林梅村12B61#青铜器集粹#甘肃武威出土铜贾建成李永平5B89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杨玉彬杨钢锋5B91我自铸铜铍及其相关问题赵晓军蔡运章9B73湖南张家界新出战国铜矛铭文考略陈松长9B76#陶瓷赏析#浅谈广均的风格与特点黄静2B66#简牍文书#清华简5系年6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3B705楚居6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李守奎3B75论汉简5葬律6中的祭奠之礼高崇文5B80放马滩秦简日书5占病祟除6与投掷式选择陈伟5B8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6B49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6B57北大汉简5苍颉篇6概述(朱凤瀚)北大藏西汉竹书5赵正书6简说(赵化成)北大汉简5老子6简介(韩巍)北大竹书5周驯6简介(阎步克)北大汉简5妄稽6简述(何晋)北大藏汉简5反淫6简说(傅刚邵永海)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李零)北大汉简中的5雨书6(陈苏镇)北大汉简数术类5六博6、5荆决6等篇略述(陈侃理)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李家浩杨泽生)#碑刻墓志#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资料)))唐张弼墓志研究胡明2B70文明书5张文麟墓志6研究周公太2B75唐刘氏墓志考梁永照4B75江苏灌南刘氏墓志与吴承恩的祖居地李洪甫张步军4B78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邢富华王宇红邢建洛8B65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邢富华邢建洛司马国红8B69#画像石#画像砖#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2B72#书画艺苑#元孟玉涧5黄鸟图6辨析杨新7B61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5兽谱6袁杰7B65#古代建筑#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贺大龙1B59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王春波4B53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与永安桥、源洪桥比较研究孙荣华4B63#古邑名村#安徽宣城水东镇耿朔10B83#古代镜鉴#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选粹程永军1B75阜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铭文铜镜董波1B80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吕静9B79西安新出土唐代铜镜张小丽9B80#古代玺印#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金代官印高耀伟10B88顺治皇帝御用玺印郭福祥10B89#博物藏珍#清代宫廷琥珀艺术许晓东3B79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张焕新7B71吉首大学博物馆藏宣晓刑徒砖张敏波7B85#近代文物#孙中山两张借款单据辨伪谭世宝12B83#科技考古#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云冈石窟研究院1B81云南祥云红土坡古墓群出土金属器的初步分析李晓岑雅丽刘杰李穆斌1B88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2B79中美专家联合修复保护昭陵六骏之/飒露紫0、/拳毛0杨文宗2B86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秦颍黄凰李小莉阚绪杭5B94北大西汉竹简的科技分析胡东波张琼王恺6B90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杯研究成倩王博郭金龙7B88元代铜牦牛腐蚀产物分析研究赵家英7B93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葬出土串饰的提取与保护赵西晨黄晓娟张勇剑宋俊荣8B73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袁晓红8B7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缮测绘中的应用周立李明毛晨佳吕晓洁8B84#博士论坛#早期玉剑具研究代丽娟4B84谈汉代解注瓶上的北斗与鬼宿朱磊4B92 #遗址#文物保护#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保存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蒲天彪9B86#书刊评介#读5鲁中南汉墓6杨哲峰3B90石寨山考古的新成果和再认识)))读5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6杨勇8B90#学术动态#/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6国际学术研讨会0纪要袁金平11B95 #读者#作者#编者#彭射铜器铭文补释曹锦炎6B94苹木留荫芳华沁人)))缅怀徐苹芳先生许宏9B91#彩色插页#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出土Ñ式单鸡铜杖首1B封面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11蟠螭纹镜21博局铭文镜31神人车马画像镜41人物神兽镜1B封二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出土陶器11罐(M2B1)21罐(M2B3)31三足罐(M2B4)41壶(M2B5)1B封三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出土彩绘刻画砖2B封面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出土器物11方形玉衣片(Y XM2B26、28~30)21菱形玉衣片(Y XM2B39~47)31长条形玉衣片(Y XM2B61~65、50)41玛瑙珠、石珠(Y XM2B298~322)2B封二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壁画(第7~9幅)2B封三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出土铜盏3B封面宝鸡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11F121筒瓦(采集)正面31筒瓦(采集)背面3B封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5楚居63B封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珀扳指3B封底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土青瓷承盘三足炉4B封面山西安泽郎寨唐代砖塔11砖塔南面21西面碑碣4B封二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11寿昌桥21桥额楷书阴刻二字桥名4B封三南澳Ñ号明代沉船出水青花菊花纹盘5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玉器1.鱼(C1M10122B7)2.蚕(C1M10122B11)3.饰件(C1M10122B9)4.(C1M10123B130)5.鱼(C1M10123B133)6.蚕(C1M10123B131)5B封二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鼎(C1M10122B76)2.鬲(C1M10122B96)5B封三洛阳涧西区唐墓出土铜镜6B封面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出土器物1.陶天王俑(EM723B2)2.陶马(EM723B6)3.银杯(EM723B15)4.鎏金银粉盒(EM722B10)6B封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部分)115日书6篇题215六博6篇题3.5日书6中的占产子图4.5日书6中的日廷图6B封三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出土青花蕉叶人物纹执壶7B封面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瓷器11青釉莲瓣碗(SJH2B2528)21青釉莲瓣杯盖(SJH2B2586)31青釉莲瓣杯(S JH2B2581)41黑釉盅(S JH2B2596)51青釉折沿盘(S JH2B2580)61白釉刻花碗(S JH2B2622)7B封二11元代铜牦牛修复前21元代铜牦牛修复后7B封三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墓葬出土童子攀枝砖雕8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1方壶(M8830B11)21(M8830B7)8B封三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出土铜铺首9B封面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陵园遗址平面图9B封二11我自铸铜铍及铭文21铜矛9B封三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9B封底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仓10B封面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器1.鼎(M6B12)2.扁壶(M5B13)3.A型壶(M5B1)4.B型壶(M5B11)10B封二安徽宣城水东镇11正街街景21十八踏10B封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觥11B封面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器11鱼伯彭尊(M27B14)21鱼伯彭卣(M27B12)11B封二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M27B2)11B封三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墓室东壁壁画局部12B封面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11北侧棺床立面画像21甬道东壁壁画12B封二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11前室北壁壁画21后室顶部12B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_2007年发掘简报

4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墓地是东周楚国大型墓地之一,因多次被盗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建设的影响,墓葬的埋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5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将2006~2007年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位置与发掘概况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这里分布着许多岗地,熊家冢墓地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西山岗上。
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4公里,东距纪山古墓群约14公里,南距八岭山古墓群约20公里,西北距沮漳河及赵家湖古墓群约415公里。
墓地现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墓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0°37′12″,东经112°00′37″,黄海高程5816~6812米(图一)。
图一墓地位置示意图5■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62009年·第4期据调查,在熊家冢墓地周边尚有特大型古冢13座,大中型古冢数十座,小型古冢近百座,是东周楚国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区之一。
2006~2007年共发掘约311万平方米,调查、勘探约10万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的殉葬墓36座、车马坑2座、祭祀坑5座以及东周至近现代的灰坑18座、墓葬30余座。
墓地由主墓、陪葬墓、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与附属建筑等组成(图二)。
二主墓与陪葬墓主墓位于墓地中部偏北,原有较大的封土堆,20世纪70年代修建漳河水库二干渠,其中一支干渠从封土西北部穿过,取走了大部分封土。
此后,周边封土继续遭破坏,加之渠水的冲刷,西北部墓口及两级台阶已暴露于地表。
据勘探和发掘得知,主墓是一座近正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96°。
墓道在东侧,长36、宽6~35米。
墓口东西长67、南北宽70米,墓口至椁顶板深约1415米,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
荆州博物馆: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

• 馆藏丰富,男尸就不发了,怕吓 着大家。
• 其实荆州博物馆才是集荆楚文化 之大成者啊……江陵据说就是春 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首都郢都所在, 有非常多的皇族墓葬群还没有挖 掘。越王勾践剑就是在这里出土 的,然而现在在省博……谁说只 需要防国博……
看完古尸,继续前进,后面还有2个重要的专 题馆,一个是木漆器精品展,一个是丝织品 展。
• 几个展馆都不错,可惜珍品馆4月下旬开始闭馆维修,一年后才 开放,没看到干尸。下次再去吧。
• 荆州是十一的第一站 很早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名城 也是兵家必 争之地 战国 三国 宋元时候这是就饱经战火 所以荆州博物馆之行 期待很高 场馆不是特别大 3个小时能看完 越王剑不错但不如湖 北省博物馆那件 哈哈 我有点强迫症犯了。特别是推荐简牍文字 和古代漆木器这个展馆 我觉得就这凭借这两样傲视全国 大量竹 简和少量木牍出土于春秋到汉朝时期 记录了当时的医术 法律 历 法等 对照文字可以慢慢解读可以了解当时人对世界认识 漆木器 数量较多 保存完好 特别是图案颜色都很精美 感谢文物部门的辛 劳 3个小时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意犹未尽 荆州博物馆的馆藏 远超 过日本什么东京京都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两 个都很震撼。本来应该很有 历史,可是没留下啥东西
博物馆是免费的,很喜欢里 面的主题和展览,感觉整个 博物馆虽相较于其他博物馆 规模小,但是能看得出来整 个展览设计是下了功夫的。 尤其是文字那一块,很新奇, 还将文字和古代数学联系在 一起。棒!
• 荆州之行,我们从张居正故居开始,乘着观光车沿着古城墙外围 我们依次参观了远安门、新北门、大北门、三国公园、西门、新 南门、关羽祠、南门、关帝庙,然后步行去了荆州博物馆、关公 义园,最后从东门上了城墙并参观了宾阳楼、瓮城等,脚踏实地 地去感悟了历史悠久的先楚文化,聆听了“刘备借荆州”、“关 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湖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综述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6年3期。
蓝蔚:《武汉在防汛中的文物发现》,《考古》1955年2期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考古》1958年1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红安金盆遗址的发掘》,《考古》1960年4期杨锡璋:《长江中游湖北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0年10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三峡工作组:《长江西陵峡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1年5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8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随县唐镇汉魏墓清理》,《考古》1966年2期纪南城文物考古发掘队:《江陵毛家山发掘记》,《考古》1977年3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房县的东汉、六朝墓》,《考古》1978年5期鄂城县博物馆等:《湖北鄂城发现古井》,《考古》1978年5期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考古》1980年2期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新庙瓦窑嘴窑址调查》,《考古》1983年3期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昌白庙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5期吴晓松:《湖北黄冈县禹王城出土一批铜蚁鼻钱和其他文物》,《考古》1984年12期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6年4期湖北长阳县博物馆:《湖北长阳清江沿岸遗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7期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都发掘三座汉晋墓》,《考古》1988年8期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8期黎泽高等:《枝城市博物馆藏青铜器》,《考古》1989年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鄂西北地区三座古墓》,《考古》1990年8期长办库区处红花套考古工作站:《湖北宜昌前坪包金头东汉、三国墓》,《考古》1990年9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11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两处古城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1年1期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汉川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3年8期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藏铜镜选介》,《考古》1994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等:《湖北黄梅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6期李端阳等:《湖北孝感市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9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罗田庙山岗样子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9期王善才:《湖北蒲圻市赤壁山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2期湖北省孝感地区博物馆:《1080年湖北广水市考古调查报告》,《考古》1995年2期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3期鄂西自治州博物馆:《巴东长江段几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5期黄冈地区博物馆:《湖北黄冈巴水流域部分古文化遗址》,《考古》1995年10期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市中堡岛遗址西区1993年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9期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5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县庙坪遗址1995年试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宜昌县下岸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8期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考古》2001年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市擂鼓墩墓群的勘查与试掘》,《考古》2003年9期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11期武汉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县楠木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6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等:《湖北巴东县雷家坪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8期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巴东县汪家河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1期襄樊市考古队:《湖北谷城县肖家营墓地》,《考古》2006年11期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2期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6-1987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2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房县松嘴战国西汉墓地第三、四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3期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等:《江陵岳山秦汉墓》,《考古学报》2000年4期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吴家坟遗址发掘》,《考古学报》1998年3期武汉市博物馆等:《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考古学报》2000年1期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等:《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3期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等:《荆州城南垣东端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4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湖北秭归石门嘴遗址发掘》,《考古学报》2004年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大沙坝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3期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鄂城、武昌的两处瓷窑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工作队:《湖北郧县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4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丹江口市外边沟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14集旧石器时代王善才:《湖北随县发现旧石器》,《考古》1961年7期新石器时代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城背溪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140页。
清明寻梦熊家冢

清明寻梦熊家冢张立先兴冲冲自荆州城搭班车到川店,又雇“麻木”疯跑了一阵,这才到了目的地——熊家冢。
此行是造访古城荆州后添加的一项活动。
老同学汪云生领我夫妇参观博物馆时,在那里意外地欣赏了大量精美玉器,这些宝贝就是2006年以来从熊家冢古墓里发掘的。
熊家冢在江汉平原上隆成小山丘,已被高高的砖墙围成了“禁地”。
道路之尽头即是大门,门前平整着一片水泥平地,一看即知是造访者的停车场。
令人奇怪的是,标着“熊家冢考古工作站”的栅拦门竟关着,守门人见我们来也不理睬。
近前一问,方知此地自去年10月即不对外开放了。
于是掏出记者证,请他通融。
他说不行,没有市文物局通知或领导批条,哪儿的记者都不让进。
“山重水复”,妻颇感失望地叹息:白来了,回吧!好在“麻木”未走,我俩就上车了。
没走多远,我突然想起了宜昌博物馆王馆长,便急呼停车。
手机联络后,居然“柳暗花明”,我们非但进了门,还享受到讲解介绍和观看发掘录相之礼遇。
在讲解员带领下,沿着搭在考古探方上的竹跳板路,我们登上了土坡之巅。
坡顶现存面积仍比篮球场大,主冢标牌赫然醒目。
在这个位置环顾其四周,令人感受到金戈铁马时代熊姓楚家的霸气。
据了解,荆州博物馆曾于1979年、1995年、2001年3次对熊家冢墓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初步掌握了墓地的总体布局、墓葬规模等基本情况。
那么,墓主人究竟是楚国哪位君王呢?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运用“排除法”,将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从楚灵王到楚怀王共11位楚王逐一排除,最后将熊家冢墓主锁定在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楚王——楚昭王熊珍身上。
徐文武认为,根据墓葬方位、国王死亡原因、死亡后的国家形势、墓葬保存情况及在大规模人殉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等,至少可以排除9位国王;剩下的2位,根据熊家冢墓的方位与文献记载的楚昭王墓的方位完全一致,楚昭王生前的表现使他赢得了爱戴,具备隆葬资格,楚昭王将死时“国人皆将为之死”(汉·刘向《列女传》),而人殉众多的情况正好与熊家冢墓相吻合。
熊家冢墓地出土玉器(图)

熊家冢墓地出土玉器(图)图1 卷云纹玉璧熊家冢墓地是东周楚国大型墓地之一,因多次被盗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建设的影响,墓葬的埋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5年11月正式对其发掘。
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这里分布着许多岗地,熊家冢墓地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西山岗上。
熊家冢的规模与陕西发现的秦公墓相比更宏大,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最大一个楚(王)墓。
熊家冢主冢长宽均达67米,规模为楚墓之最,比荆门发现的包山楚墓(墓主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级别)还要大一倍!目前熊家冢已挖掘了部分殉葬墓、车马坑,出土了1000余件以玉器为主的珍贵文物。
从其出土文物看应该是战国早中期墓穴。
现择取部分殉葬墓出土玉器以供大家欣赏。
卷云纹玉璧(图1)直径9.9厘米,孔径4.3厘米,厚0.45-0.55厘米。
深灰色,有灰白色沁,不透明。
圆形扁平体,两半边厚薄不均,一面中部有一道切割痕,双面阴刻纹饰。
内、外缘各刻一周阴线廓,廓间浅浮雕卷云纹。
透雕蟠螭纹玉璧(图2)直径10.5厘米,孔径2.4厘米,厚0.2-0.5厘米。
青白色,有灰褐、黑、灰白色沁,不透明。
圆形扁平体,厚薄不均,造型由内外两环和环间的透雕蟠螭组成,两面纹饰相同。
外环刻两道阴线廓,廓间雕云纹;内环刻两道阴线廓,廓间雕谷纹、勾连纹。
两环之间透雕蟠螭8条,分为4组,两两相缠,曲身卷尾,螭首刻双目、双耳(角),身躯刻斜线纹,相隔的4条蟠螭腹部均有一足。
图2 透雕蟠螭纹玉璧双龙玉璧(图3)直径5.6厘米,孔径2.35厘米,通长9.6厘米,厚0.25-0.425厘米。
灰黄色,杂黄褐、黑褐、灰白色沁,半透明。
两面有相同纹饰。
内、外缘各刻一周阴线廓,廓间刻谷纹、蝌蚪纹、和“S”形纹;两侧附龙,龙作躬身回首状,龙身浅浮雕谷纹,周边雕凸棱边廓,尾端刻鬣纹。
图3 双龙玉璧变形龙纹璧(图4)直径15.4厘米,孔径6厘米,厚0.5-0.9厘米。
《文物》杂志2009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本刊2009年1~12期目录索引·考古新收获·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县文物局1∶4河南卫辉大司马墓地晋墓(M18)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四川大学考古学系1∶15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上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1∶22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2∶4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18陕西靖边东汉壁画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2∶32河南三门峡南交口汉墓(M17)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4洛阳新发现的两座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3∶19河南偃师西晋支伯姬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商城博物馆3∶36洛阳衡山路北魏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3∶41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4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26湖北荆州明湘献王墓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4∶43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4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21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遗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50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发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4黑龙江方正于家屯汉代遗址发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26黑龙江宝清炮台山汉魏城址试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43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51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4唐嗣虢王李邕墓前遗址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21陕西甘泉金代壁画墓王勇刚7∶26安徽芜湖月堰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4安徽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文物管理所8∶21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发掘简报江阴博物馆8∶30河南荥阳娘娘寨城址西周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9∶4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9∶21河南荥阳晋墓、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9∶43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10∶4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10∶25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0∶52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1∶4洛阳王城广场战国墓(西区M37)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1∶22洛阳厚载门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1∶30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11∶42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12∶4江西浮梁凤凰山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浮梁县博物馆12∶25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12∶39·研究与探索·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宿白1∶27关于吐鲁番新出阚氏王国张祖墓表的几个问题王素1∶41跋落照堂藏毛公鼎拓本———落照堂藏拓之二张长寿闻广2∶44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张光裕2∶53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李伯谦3∶47三门峡南交口东汉墓镇墓瓶朱书文考略郝本性魏兴涛3∶57三峡地区出土唐宋瓦当的类型和时代李映福3∶62渭北西汉帝陵布局设计之观察杨哲峰4∶61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张廷皓于冰4∶69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出土九鼎及其相关问题张小丽5∶53南京出土六朝椽当初研贺云翱5∶56东北地区鸭形陶壶研究张伟6∶62襄人与羌胡———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榜题补释霍巍6∶69山西绛县横北西周墓地人骨铅含量分析秦颍秦亚谢尧亭刘文齐7∶43唐李邕墓前遗址性质讨论张蕴卫峰7∶48殷墟的镞与甲骨金文中的“矢”和“射”字岳洪彬岳占伟8∶46新疆和田达玛沟佛寺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巫新华8∶55跋落照堂藏颂鼎颂盘拓本———落照堂藏拓之三张长寿闻广9∶49龙窑生产中的几个问题沈岳明9∶55□本刊2009年1~12期目录索引2009年·第12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钱耀鹏朱芸芸毛瑞林谢焱10∶62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王辉10∶70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出土青铜兵器研究井中伟11∶63战国信安君鼎考略刘余力褚卫红11∶70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读贺玉萍11∶73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肖贵田杨波11∶75宋代官窑的主要特点———兼谈元汝州青瓷器秦大树12∶59关于括囊砚的再讨论江小民12∶76·青铜器集粹·奠登伯跋张应桥蔡运章1∶45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博物馆1∶48四川彭州宋代青铜器窖藏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1∶54安徽天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天长市博物馆天长市文物管理所6∶79·石窟造像·四川绵阳碧水寺唐代摩崖造像调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2∶57山西高平石堂会石窟李裕群衣丽都5∶67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5∶86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张立明蔡连国8∶69四川广元皇泽寺新发现的唐代石刻摩崖造像罗宗勇王剑平8∶72·博物藏珍·甘肃出土的隋唐胡人俑林健1∶71介绍几件商代青铜器、玉器程永建2∶79新疆博物馆新收藏的纺织品王明芳2∶83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的战国文物赵建朝李海祥3∶89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张兴国3∶93咸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王亚庆5∶95山东即墨市博物馆藏清代玉器王灵光7∶96安徽省博物馆藏《甲申浙东海防图》黄秀英9∶88·简牍文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陈松长3∶7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6∶73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李学勤6∶76岳麓书院秦简考校陈伟10∶85水泉子汉简初识张存良吴荭10∶88印台汉简《日书》初探刘乐贤10∶92·古代建筑·紫禁城宫殿建筑中的垂花门郑燕梅4∶80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徐怡涛苏林6∶87福建顺昌宝山寺大殿楼建龙王益民9∶65昆明太和宫金殿研究张剑葳周双林9∶73·玉石工艺·关于线切割、砣切割和砣刻———兼论始用砣具的年代杨建芳7∶53琢碾微痕探索在古玉研究中的功用陈启贤7∶68·陶瓷赏析·陕西高陵出土的东汉建和三年朱书陶瓶刘卫鹏12∶82·科技考古·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金管饰的研究黄维吴小红陈建立王辉10∶78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修内司窑”铭款荡箍的化学成分分析崔剑锋吴小红唐俊杰12∶87·书画艺苑·苏州云岩寺塔彩绘浮塑图像的考察张朋川宁方勇7∶74麦积山瑞应寺藏清代纸牌水陆画的初步整理夏朗云7∶79·碑刻墓志·西安市东郊枣园苏村出土唐代齐墓前碑石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8∶83《王康墓志》《向氏墓志》《张氏墓志》浅释谢飞张志忠8∶87洛阳龙门新村出土隋代墓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1∶89新出柳公权撰《韩复墓志》考释赵力光11∶91·画像石·画像砖·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王双斌11∶84·古代钱币·山东胶州发现大量宋代铁钱鹿秀美9∶96·博士论坛·册命铭文的变化与西周厉、宣铜器分界韩巍1∶80青铜器窃曲纹的来源及分型张德良4∶86虢仲纽钟的音乐学断代王友华4∶92·书刊评介·读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陈悦新1∶86一个从“礼”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读《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陈雍2∶90·学术动态·“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张鹏2∶94“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纪要赵桂芳3∶95·彩色插页·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M1出土玉龙形1∶封面洛阳市宜阳县文化馆收藏的奠登伯1.奠登伯2.奠登伯盖部铭文1∶封二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青花塔式罐1.M7∶32.M7∶33.M7∶44.M7∶41∶封三四川绵阳碧水寺唐代摩崖造像第20龛(局部)2∶封面1.簋2.簋器内底部铭文2∶封二四川绵阳碧水寺唐代摩崖造像1.第19龛2.第25龛2∶封三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透雕夔龙纹金牌饰3∶封面河北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战国铜马1.A型2.B型3∶封二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彩绘木棺1.木棺2.木棺前挡3.棺壁侍女像4.前挡下方图像3∶封三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出土玉佩4∶封面湖北荆州明湘献王墓出土谥册1.湘献王谥册2.湘献王谥册3.王妃谥册4.王妃谥册4∶封二紫禁城钟粹宫宫门内侧垂花门1.木雕2.彩画4∶封三西安张家堡新莽墓出土铜鼎5∶封面西安窦寨村北周佛教石刻造像1.佛像(XHD07-001)2.佛像(XHD07-002)5∶封二□本刊2009年1~12期目录索引2009年·第12期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遗物1.黑釉执壶(标本5号)2.黑釉执壶(标本10号)3.白瓷执壶(左:标本2号、中:标本4号、右:标本6号)5∶封三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出土陶壶6∶封面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6∶封二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1.中殿前檐转角铺作2.中殿后檐外观6∶封三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出土瓷辟雍砚7∶封面唐嗣虢王李邕墓前遗址1.矮墙分布2.祭台7∶封二苏州云岩寺塔彩绘浮塑1.围栏太湖石图2.围栏牡丹图7∶封三山东即墨市博物馆藏清代玉双鸭7∶封底新疆和田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东壁北侧观自在菩萨8∶封面山东平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1.造像正面2.基座右立面供养人及题铭8∶封二四川广元皇泽寺唐代石刻摩崖造像1.55号龛2.56号龛8∶封三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出土佩饰9∶封面河南荥阳晋墓、唐墓出土器物1.西晋铜镜(M3∶15)2.西晋陶盘口罐(M3∶24)3.唐代青瓷盘口壶(M1∶4)4.唐代褐釉盘口壶(M1∶3)9∶封二昆明太和宫金殿1.金殿西面外观2.金殿内部藻井仰视9∶封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金腰带饰10∶封面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出土木简10∶封二、三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琮11∶封面洛阳王城广场战国墓(西区M37)出土器物1.铜鼎(M37∶23)2.铜盘(M37∶25)3.铜豆(M37∶32)4.铜(M37∶44)5.兽面形玉饰(M37∶9-2)11∶封二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的战国信安君鼎1.信安君鼎2.盖左侧铭文3.盖右侧铭文4.盖中部铭文5.腹部铭文11∶封三江西浮梁凤凰山窑址出土C型匣钵与A型执壶12∶封面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1.遗址全景2.Y2全景12∶封二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窑址出土原始瓷器1.C型碗(T304③∶84)2.镇(T202⑤∶6)3.B型碗(T202⑤∶48)4.提梁壶(T202⑤∶76)12∶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熊家冢楚墓墓主新探——与徐文武教授商榷

熊家冢楚墓墓主新探——与徐文武教授商榷邹时雨【摘要】徐文武教授在2007年就写了<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一文,认为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可能是楚昭王熊珍.但根据考古资料,熊家冢楚基的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到楚怀王时期,加之文献记载楚昭王统治后期的都城在远离熊家冢楚墓的"鄀",故楚昭王是熊家冢楚墓墓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楚惠王在位时的政绩、个人德行以及当时的人殉情况可知,熊家冢楚墓墓主最有可能是楚惠王.【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4【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熊家冢;楚昭王;楚惠王【作者】邹时雨【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8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4公里。
自200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熊家冢楚墓进行局部发掘,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前期的发掘成果已在《文物》2009年第4期发表,题为《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发掘简报的公布为学者们所关注的有关熊家冢楚墓墓主的话题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徐文武教授在2007年就写了《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一文,认为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可能是楚昭王熊珍。
该文的全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公开发表,其主要观点则以通讯报道的形式在一些报刊和各大网站上广为传播。
辜振民先生于2008年在《荆州房地产》上发表了《熊家冢墓主的猜想》一文,否定了徐文武教授的“昭王说”,认为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楚悼王熊疑,可能由于资料有限,文章的大部分是在论述熊家冢是否是楚王墓,对熊家冢楚墓墓主可能是楚悼王的论述却比较简略,显得论据不足。
徐文武教授随即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熊家冢楚墓墓主为什么不可能是楚悼王》一文,对辜振民先生做出了回应。
荆州市熊家冢遗址土化学加固和墓坑边坡稳定性研究

荆州市熊家冢遗址土化学加固和墓坑边坡稳定性研究土遗址是古人类生活、生产、文化和宗教等活动场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经济文化水平,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化的实物资料。
土遗址在当时都是经过严格选址和特殊处理的,由于时间久远,长期受自然和环境因素影响,各种环境地质病害滋生,人类工程活动进一步加大了遗址的破坏,甚至濒危。
土遗址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各种病害受遗址所处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诸因素影响而产生,遗址原址保护要结合这些因素展开。
目前不少科研单位在西北干旱地区开展土遗址原址保护并取得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南方土遗址的环境地质病害不同于北方,相应的病害产生机理和治理措施也不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熊家冢土遗址地处潮湿多雨的湖北省荆州市,该遗址由主冢、陪冢、车马坑、殉葬墓、祭祀坑等组成,占地面积为11万平方米,这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其原址保护意义重大。
经历数次盗墓破坏和生产建设的影响,熊家冢遗址的保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11月正式批准对该遗址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过程中发现熊家冢遗址区主要环境地质病害有:水害问题、墓坑边坡表层剥落和掉块现象。
本文采用工程地质手段现场调查熊家冢遗址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室内试验研究遗址土体工程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导致病害产生的因素是:遗址土为中膨胀土、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破坏作用。
论文重点研究遗址区膨胀土的强度影响因素、降雨作用下遗址区的渗流场和墓坑边坡稳定性、遗址区土体化学加固后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试验结果和模拟计算提出遗址原址保护的治理措施。
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调查遗址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遗址区的水文地质模型,归纳出遗址区的主要环境地质病害。
【楚文化探谜⑾】熊家冢楚王陵遗址...

【楚文化探谜⑾】熊家冢楚王陵遗址...考古学泰斗张忠培说:荆州熊家冢楚王陵为中国仅有,天下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王陵。
三十多年前,当我在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看到那浩浩荡荡兵马列阵时,不禁想到了古代兵书《司马法》里的那句“国虽大,好战必亡”。
不过,后来当我和荆州的考古专家一道,全程见证了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发掘后,却有了另一种感受。
或许,对于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来说,国家的“名分”和壮大就是从战火中逐步确立的。
熊家冢一号车马坑局部人类从诞生起,就与战争密不可分,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一切战争都有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在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时代,楚非华夏,“土不过同”(即:疆域不过方圆五十里),楚国这个外姓国家不过是化外的蛮夷,名不正言不顺,楚王的“王”也是自己给自己加冕的,其合法性在当时的逻辑里行不通也走不通,当年的称王还曾惹恼过周穆王三征荆楚。
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打促和,当楚国足够强大、有足够大的威慑力时,才有讨价还价的筹码,楚国才会有“霸主”的地位,也才得到周王授权“奄征南海”,具有在南部中国想打谁就打谁的大义名分。
楚王才真正成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国家元首”。
而从经济目的来说,占有更多的土地,占有更多的人民,抢夺更多的牛羊,——显然是战争最为明显、最为直接的目的。
荆州熊家冢遗址,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地绑在战车上前行的楚国最清晰的一个标志,从这个迄今所见中国东周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保存遗迹最丰富的楚国特大型贵族墓地,这个被中国考古学泰斗张忠培先生誉为“天下第一王陵”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楚国。
熊家冢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之所以把楚国说成是“绑在战车上前行”,其实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简要的概括。
一说到春秋战国,人们映入脑海的都是那一幅幅尘土弥漫、金戈铁马、战车纵横的历史画卷。
易中天在其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一书的开头中写道:“从春秋到战国,这五百年历史是绑在战车上前行的。
荆州:一馆跨两市的熊家冢遗址博物馆

荆州:一馆跨两市的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
据说熊家冢墓地是迄今所见东周时期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规划最严谨、保存遗迹最丰富的楚国特大型贵族墓地,可与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主要由主冢、陪冢、殉葬墓、车马坑和祭祀坑、主冢飨堂、回廊建筑遗存等六大部分组成,其中大部分殉葬墓在宜昌当阳市境内,主冢及其他部分都在荆州市境内。
1981年被定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0月,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
遗址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708亩,其中荆州境内658亩,当阳市境内50亩。
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是我国迄今已发掘的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保存遗迹最丰富的楚国特大型贵族墓地遗址类博物馆,由车马坑保护展示大厅、殉葬墓展示区、主冢展示区、文物陈列馆以及湿地景观、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组成。
熊家冢墓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和当阳市河溶镇新河村交界处。
1979年、1995年、2001年曾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勘查。
探明该墓由主冢、陪葬冢、车马坑、殉葬冢、祭祀坑以及主冢的附属建筑(主冢飨堂与回廊建筑遗存)等6部分组成。
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
主墓与陪葬墓的西边有一座大型车马坑和30余座小型车马坑,形成一个完整的出行车阵。
主墓南边和陪葬墓北边,分别排列着几十座形制、方向、间距、规模大体一致的殉葬墓。
主墓西、南边有近百个方形或圆形祭祀坑,并发现了大量当时的地面建筑遗迹。
2006年发掘。
主冢即熊家冢,现存封土堆最大径约70米,高度约7米。
其墓坑为正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土坑竖穴木椁墓。
墓口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70米,自墓口至椁盖板深约14.5米,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
墓道在东,长33米,宽16—20米,深度近20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墓之一。
陪冢位于主冢的东北面,其墓坑为长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口长36米,宽30米;墓道长18米,宽7米。
排葬坑分为主冢排葬坑和陪冢排葬坑两部分。
熊家冢楚墓墓主身份蠡测

熊家冢楚墓墓主身份蠡测
徐文武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从墓葬规模和规格来看,熊家冢墓应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一座楚王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楚王中,可以排除一部分楚王为熊家冢楚墓墓主的可能性.从人殉制度在先秦时期发展的历史来看,熊家冢墓主为春秋晚期楚昭王与楚惠王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从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材料与文献记载的内容所发生的诸多的关联性和耦合的现象来推测,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应是春秋晚期的楚昭王.
【总页数】6页(P67-72)
【作者】徐文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中国第一王陵”熊家冢揭秘 [J], 梁相斌;刘紫凌;李建平
2.蓝田支家沟汉墓墓主身份蠡测 [J], 段毅
3.《洋县志》所载"王师德墓"墓主蠡测r——兼论"太师坟村"村名由来 [J], 吕亚虎
4.熊家冢楚墓墓主新探——与徐文武教授商榷 [J], 邹时雨
5.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墓主蠡测 [J], 侯乃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家冢考古浅谈

熊家冢考古浅谈
摘要:本文以当前湖北省荆州熊家冢的发掘情况为基础,简述其发掘和研究现状,重点以出土的一些典型玉为研究对象,考察古玉器的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并考察玉龙器的形制、纹饰的演进,分析了解它们的种类和特征。归纳总结出熊家冢出土玉龙佩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熊家冢;发掘状况;玉器;玉龙佩
[6]陈光利,魏彦飞,袁万红,方北松,吴顺清.熊家冢土遗址保护概述
《墨子·节葬下》中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数达到天子的级别。这种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十分残酷,浪费民财更是无法计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楚国以善制玉器闻名,名满天下的和氏璧便是楚玉的杰出代表。熊家冢的墓地目前出土了3000多件套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材质优异,工艺高超。
4、从玉龙的神态上看,在部分熊家冢出土的玉龙佩中,形象突出,形象设计上抓住动物形体最显著特征,但有不同程度的抽象及变形,用夸张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在设计时从器物造型的特点来考虑纹饰与造型的协调,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使得这些动物形象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更加生动形象。
四、结语
从熊家冢玉器服饰中可以窥探出楚人尊凤崇龙的审美情怀,崇礼尚德的道德观念,礼别尊卑的等级制度和恢诡谲怪的楚巫文化。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熊家冢楚玉更是独领风骚,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熊家冢玉器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美感的风格,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其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神秘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体现着深不可测的意蕴。熊家冢玉器丰富多彩,对楚文化的考察研究既有利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也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

2008 Excavation of the Xiongjiazhong Graveyard in
Jingzhou,Hubei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1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市;湖北省;墓地;车马坑;祭祀坑;博物馆
摘要: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三组和宗北村一组的西山岗上,南北长550、东西宽200米,由主冢、祔冢、殉葬墓、祭祀坑、车马坑等组成。
2008年3~12月,荆州博物馆发掘了6座马坑、3座小车马坑和1座大车马坑的大部分。
大车马坑车辆的类型多样,分两排放置,排列有序。
根据出土铜器并结合整个墓地的年代判断,车马坑的年代约为战国中期。
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规模之大,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它的发掘对于研究战国车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熊家冢墓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告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熊家冢墓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05•【字号】荆政发[2011]21号•【施行日期】2011.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熊家冢墓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告(荆政发〔2011〕21号)为了做好熊家冢墓地保护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和《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保护规划》、《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展示利用详细规划》,现通告如下:一、熊家冢墓地保护范围为:南北方向长延西山岗,总长约700米。
西至谷地边缘,向东宽约300米。
总面积4085公顷。
熊家冢墓地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外廓的岗地,东以过境道路为界(墓地东约550米);西以考古调查为依据延至汤家湾(墓地西约2200米);墓地向北约650米,至界溪庙;向南约350米,至王家湾,均以道路为界。
面积45850公顷。
二、熊家冢墓地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钻探、爆破、取土、挖建池塘、建造坟墓或从事其他有损遗址保护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三、熊家冢墓地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设置对遗址和水体有污染的设施,特别应注意水土和地形地貌的保持。
四、熊家冢墓地建设控制地带应保持现状田园风光,不得建设大型的公共建筑。
靠近熊家冢墓地建设控制地带的民居建筑限高2层,高度10米,体量和色彩应与传统形式协调。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违者一律依法拆除,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惩处。
特此通告。
二○一一年五月五日。
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冢殉葬墓地古基因组学研究服务采购成交公告

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冢殉葬墓地古基因组学研究服务采购成交公告根据荆州博物馆对熊家冢冢殉葬墓地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服务的需求,经过层层筛选和评审,最终确定采购商为某基因组研究公司,并进行了正式的采购成交公告。
以下是该公告的内容。
公告编号:2021-XXX-XXX采购项目名称:荆州博物馆熊家冢冢殉葬墓地古基因组学研究服务采购项目编号:XXX采购单位:荆州博物馆一、采购项目基本情况1.1.项目背景介绍:1.2.采购内容:本次采购项目需要完成对熊家冢冢殉葬墓地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服务,具体要求如下:1)对墓地内人骨样本进行DNA提取和测序;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DNA序列信息;3)通过分析DNA序列,进行人群遗传关系、迁移历史等研究;4)提供相关研究结果的报告。
1.3.需求量及预算:本次采购项目预计需处理180个不同个体的人骨样本,预算为人民币XXX元。
二、采购方式与评标办法2.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2.2.评标办法:综合评价法三、采购文件的获取3.1.采购文件售价:XXX元/份3.2.售卖地点:荆州博物馆采购办公室四、开标时间及地点4.1.开标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上午9:004.2.开标地点:荆州博物馆采购办公室五、招标人资格要求5.1.供应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5.2.供应商应具备与本项目相适应的经营范围和实际经营业绩。
六、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及地点6.1.递交截止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下午4:006.2.递交地点:荆州博物馆采购办公室七、中标公告7.1.中标结果将在开标后的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公示。
7.2.中标公告将在荆州博物馆官方网站发布。
以上为本次采购成交公告的基本内容,具体细则请参阅采购文件。
我们诚挚欢迎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与本次采购,并期待与您的合作!。
【揭秘玉器展】带你层层揭秘荆州玉器展——熊家冢陵园篇

【揭秘玉器展】带你层层揭秘荆州玉器展——熊家冢陵园篇荆州楚墓分布示意图“玉魂国魄——荆州楚国陵园和贵族墓出土玉器展”两大展示方式呈现:①选择11座墓葬,以墓葬为单位介绍其发掘概况和出土玉器。
②从其他墓葬中选择80件玉器,分类展示和介绍其文化特征。
七大单元版块全方位展示楚墓玉器风采:【一】熊家冢陵园出土玉器;【二】冯家冢陵园出土玉器;【三】望山桥一号墓玉器;【四】院墙湾一号墓和秦家山二号墓葬玉器;【五】雨台山墓地;【六】凤凰山M70玉器;【七】其他墓葬出土玉器。
今天,小编先带你揭秘第一篇章--熊家冢陵园出土玉器,熊家冢楚王陵是迄今考古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群,在业界有“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的美誉。
大到作为祭祀天地鬼神、定国安邦的礼器,小到作为个人身份、品性象征的玉璧、玉珩、龙形佩、玉牌、玉串饰,以及各种造型的玉挂饰等。
【一】熊家冢陵园出土玉器熊家冢位于荆州古城西北33公里处,是战国中期某代楚王的陵园,由主冢、祔冢、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五部分组成。
主冢是楚王墓,墓口东西达67米,南北70米,椁室面积约为20×20平方米。
北侧祔冢是王后的墓,墓口东西33米,南北30米。
两墓的墓道皆向东。
熊家冢主冢南侧为南殉葬墓地,有92座墓,已发掘55座。
祔冢北侧为北殉葬墓地,已发现35座,发掘2座。
墓地经严格规划,墓葬规模相当,排列有序,距离一致。
墓坑为土坑竖穴。
绝大多数墓都随葬玉器,主要有璧、环、珩、玉龙佩、瑬、管、珠等,总数近2000件。
玉器绝大多数为装饰品,有纹饰的玉器有300多件,其余皆无纹饰。
根据墓中玉器的出土位置推测,大多数玉器可能是以玉组佩或仿玉组佩的形式入葬,例如7号、12号墓葬等,从头顶往下覆及全身。
这些玉器应该是入殓时放在死者身上的,也有些玉器的放置带有随意性。
由于棺椁和人骨在腐烂过程中发生塌陷,挤压等原因,许多玉器在墓中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CHMK1已发掘部分全景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三组和宗北村一组的西山岗上,西北与宜昌市河溶镇星火村接壤。
墓地南北长550、东西宽200米,海拔62.3~65米,占地面积为11万平方米,由主冢、冢、殉葬墓、祭祀坑、车马坑等组成。
2006~2007年发掘了部分殉葬墓等,2008年以发掘车马坑为主。
熊家冢墓地的车马坑位于主墓M1、M2的西侧,东距M1、M2的墓口14~39米。
2006年的发掘在第①、②b 、③层下发现排列有序的车马坑共40座,其中大车马坑1座,编号为CHMK1;小车马坑39座,编号为CHMK2~CHMK40,其中38座分两列呈南北向排列于CHMK1的西侧,1座位于CHMK1坑口外东约5米处。
2006年11月~2007年1月,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对受破坏较严重的CHMK2和墓地西北角的CHMK33进行了发掘[1]。
2008年3~12月,荆州博物馆又对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利建设中遭破坏的墓地西南部车马坑CHMK3~CHMK6、CHMK8、CHMK9、CHMK11及未被破坏的墓地中东部车马坑CHMK16、CHMK23和CHMK1北段部分进行了发掘,清理了6座马坑、3座小车马坑和1座大车马坑的大部分。
现将此次发掘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大车马坑大车马坑CHMK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斜坑壁,东壁高、西壁低。
坑口南北长132.4、东西宽11.4~12米,坑底宽9.6~9.95米,东坑壁和西坑壁各有3个坑道。
坑西南部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遭破坏。
发掘中在坑内中东部坑口下1.34米发现一道南北向的长矮隔墙和三道东西向的短矮隔墙,短矮隔墙东连东坑壁,西与长矮隔墙相连,将坑内放置的车马又分隔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此次发掘由北向南进行,已发掘部分长79米,面积约950平方米,出土车43乘、马164匹,皆舆东衡西,马头向西(图一)。
坑内的车分东西(前后)两排放置,最北边的一乘车占据了两乘车的位置,编为一个号,其余车的编号是东边的车为双号,西边的车为单号,皆由北向南依次编号。
这些车大部分为四马驾一车,也有二马驾一车、六马驾一车的。
现以二马驾一车的CH29、CH34,四马驾一车的CH17、CH35,六马驾一车的图二CHMK1∶CH29车舆与后栏图三CHMK1∶CH29左轮图四CHMK1∶CH29车舆竹编茵痕迹□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CH24为例介绍如下。
(一)CH29一车二马。
车由轮、轴、舆、辕、衡、轭等组成(图二)。
轮左、右两轮均置于轮槽内,轮槽呈椭圆形,左轮槽长170、宽90、深57厘米。
左轮毂长33厘米,纳辐处直径20厘米,轵端直径8厘米。
右轮槽长178、宽86、深66厘米。
右轮外径108~140厘米,内径95~128厘米,辐条30根,通长50厘米。
辐条外侧近毂处各加附两根长125、宽3厘米的平行木条,即加固条。
轮牙断面略呈梯形,着地面和两侧微鼓,内面窄平,着地面宽4厘米,高6~10厘米。
右轮毂长36厘米,中间粗以纳辐,容辐处直径20厘米,毂上两辐的间距约为2厘米,轵端直径10厘米,毂上用皮革缠绕以加固。
两轮轨距200厘米(图三)。
轴置于辕下,横穿毂中,断面呈圆形,通长295、直径2~3厘米。
辕置于轴正中,与轴垂直相交,前端上扬,舆下部分平直,断面呈长方形,长350厘米,前端宽7厘米,后端宽16厘米,尾端侈出舆外2厘米。
辕首从衡下面翻卷过来,呈椭圆形,长图五CHMK1∶CH34全景图六CHMK1∶CH34左毂上的皮革痕迹图七CHMK1∶CH34伞杠上纹饰□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2011年·第2期图二★CHMK1∶CH34平面图从马排列的方式分析,在下葬以前已将马杀死并背向放置于车辕两侧。
马骨的保存情况较差,在椎骨、肋骨和腿骨部位有灰白色痕迹,马牙的保存情况较好(图二二)。
(五)CH24一车六马。
车由轮、轴、舆、辕、衡、轭等部分组成(图一二)。
轮轮槽呈椭圆形,左轮槽长150、宽62、深50厘米。
左轮外径84~126厘米,内径68~110厘米,辐条股部长26厘米,截面呈扁菱形,宽3厘米。
长24厘米,截面呈扁圆形,宽2厘米。
辐条外侧近毂处各加附两根长108、宽2厘米的平行木条,即加固条。
轮牙断面略呈梯形,着地面和两侧微鼓,内面窄平,着地面宽3厘米,高8厘米。
右轮槽长159、宽70、深46厘米。
右轮毂长24厘米,中间粗以纳辐,容辐处直径26厘米,轵端直径14厘米,毂上有皮革缠绕以加固。
两轮轨距190厘米。
轴置于辕下,横穿毂中,断面呈圆形,通长238、直径3厘米。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42011年·第2期15图二二CHMK1∶CH35平面图图二三CHMK1∶CH24平面图□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62011年·第2期17图二五CHM K23平面图部分呈半圆弧状,高约12厘米。
轼长118、宽1.5厘米。
栏上有箭痕,内有铜镞9件,长7~9厘米,皆有铤,铤直径0.2厘米。
壁上插有带扣,锈蚀严重无法取出。
马仅有骨架痕迹,呈褐色,排列较整齐,无挣扎痕迹,可能是先将马杀死后再放置于车辕两侧。
二匹马的口内均有铜衔,通长14、直径2厘米,两端有圆孔。
马的头部均有锡节约,正面饰金箔,节约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均饰勾连云纹。
马的颈下有玉片。
(二)CHMK23方向279°,坑口略呈长方形,坑壁略倾斜,口大底小。
坑口距地表0.55~0.6、东西长4.1、南北宽3.28米,坑底东西长3.73、南北宽2.64米(图一六、二五)。
轮左、右轮均置于轮槽内,左轮槽长150、宽44、深42厘米,右轮槽残长149、宽40、深40厘米。
两轮轨距188厘米。
车轮外径134、内径123厘米。
由于被盗墓者破坏,车轮上半部的保存情况较差。
左轮残存辐条13根,残长8~43、宽4~5厘米。
右轮残存辐条12根,残长9~47、宽2厘米。
轮牙宽5、厚4厘米,车毂长28、宽10~13厘米。
辕残长149、残宽6~9厘米。
舆受坑内夯筑填土的挤压,车轼、前栏等已坍塌。
车轼残长61、宽4厘米,残存4根立柱,宽约2厘米,立柱间距16~21厘米。
车轼前有一块圆弧形条状漆皮,可能是弓的痕迹,其附近出土铜镞9件,长8.5~11厘米,均有铤。
另外,还出土壁插4件,均呈“工”字形,长6、宽2~4厘米。
带扣1件,方框形,前部有扣舌,外围连铜环。
从现存情况推测,车厢长126、宽83厘米,底板藤条宽0.6厘米。
马骨架的保存情况较好,呈灰白色,腿骨部分为黑色,头骨遭破坏,残存零散马牙。
马颈□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82011年·第2期图二七CHM K5平面图图二六CHM K8平面图部位有玉片,还出土少量贴金箔的锡节约。
三马坑此次发掘的马坑有6座,编号为CHMK4~CHMK6、CHMK8、CHMK9、CHMK11。
CHMK4~CHMK6、CHMK8、CHMK11位于车马坑区西侧一排,由南向北顺序编号;CHMK9位于大车马坑与西侧一排车马坑之间的中部。
6座马坑均遭破坏,仅存坑底,残存深度不等,最浅的深0.2米,最深的深1.11米,葬马有二匹、四匹、八匹。
(一)二匹马坑1座,编号为CHMK8,长方形竖穴土坑。
坑口东西长2.54~2.6、南北宽2、残深0.16~0.26米,方向276°。
二匹马背向侧卧呈驾车状放置于坑底,马头向西。
马骨的保存情况较差,仅存一些黄色和灰色腿骨痕迹。
马的面部有5件铜环(图一七、二六)。
(二)四匹马坑4座,编号为CHMK4、CHMK6、CHMK9、CHMK11。
CHMK4位于车马坑区的西南角,坑口上部被破坏,南北残长2.9、东西残宽2.4~2.68米,方向281°。
坑口至坑底残深0.46~1.11米。
坑底南北长2.73、东西宽2.18米。
四匹马呈驾车状,背向侧卧放置于坑底,马头向西。
马的面部有6件铜环(图一八)。
(三)八匹马坑1座,编号为CHMK5,位于CHMK4北边6米处。
坑口上部被破坏,南北残长6.45~6.5、东西残宽2.62~2.66米,方向280°。
坑口至坑底残深0.48~0.56、坑底南北长6.1~6.16、东西宽2.41~2.47米。
坑内八匹马摆放成两组,四匹一组,均呈驾车状背向侧卧放置,马头向西。
马的面部有铜环48件,北边一组马的头部有藤条痕迹,疑为策马的藤鞭(图二七)。
四结语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发掘,自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共清理了6座马坑、5座小车马坑和1座大车马坑的大部分。
大部分小车马坑由于被盗扰或水利工程取土破坏,保存情况较差,仅残存车或马的痕迹,有的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铜马器和玉片。
大车马坑的保存情况较好,车辆分两排放置,排列有序,同类型的车放在一起。
出土的车辆制作精美,有的车辆在车厢前面或毂上绘有红色纹饰,有的车辆装饰有铜构件,有的车辆上有伞并绘有精美纹饰。
大车马坑车辆的类型多样,有一般的战车、配件修理车,也有运送物资的车。
运送物资的车的车辕普遍较长,形制与湖北枣阳九莲墩出土的龙辕车相似[2]。
另外还有出行带伞的礼仪车,制作较精致,车厢的车栏饰有纹饰,应是妇女出行所乘的车。
关于车马坑的年代,目前主要依据出土的铜器并结合整个墓地的年代进行判断。
大车马坑的很多车辆有铜兽面桄饰件,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也出土了这种铜器,称为“铜筒形构件”[3],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年代与其相近,大约为战国中期。
熊家冢墓地车马坑的规模之大,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它的发掘展示了古代楚国的强大,同时对于战国车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掘:贾汉清丁家元李志芳刘建业王家鹏王家益贺威金先国绘图:彭军王家鹏王家益摄影:金陵丁家元执笔:李志芳丁家元[1]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4期。
[2]黄文新《试论楚国车马阵容》,《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王霞)2008Excavation of the Xion gj iazhon g Grave y ard in Jin g zhou,HubeiJingzhou Municipal MuseumXiongjiazhong Gr aveyar d is si tuated on a low hill to the west of Zhangchang Village and Zongbei Villa g e in Chuandian Town,Jin g zhou Ci t y,Hubei Provinc e.The g rave y ard,which is550meter s north to south and200meters east to west,is composed of main tombs,secondary tombs,the graves of sacrificial victims,offerin g p its,and chariot-and-horse p its.Fr om March to December of2008,Jin g zhou Munici p al Museum excavated6hor se pits,3small char iot-and-hor se pits,and the major i ty of a large chariot-and-horse p it.I n the lar g e char iot-and-horse p it,char iots of var ious sorts wer e orderl y dis p osed in two rows.Jud g in g by the unearthed br onzes and the date of the whole graveyard,the char iot-and-hor se pits were pr obably built in the middle Warr ing States.The largest chariot-and-horse pit of Xiongjiazhong Gr aveyar d is also the largest one ever found in China.So its excavation is of g reat value for the stud y of the char iot s y stem of the Warr ing States.□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19。